《老徐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12:17
*************** *《老徐的博客》精选版:自述篇***************
会写到什么时候?不敢说,说了就是给自己压力,但是还是希望能够坚持下去。
好了,不说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拿来看看,上面记录了我从05年10月25日到06年3月之间的一段日子,这段日子,我个人的变化比较大,要面临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每一天都忙忙碌碌,忙着玩儿,忙着工作。书里面的内容,不外是些流水帐和小心情,并无什么“绝对隐私”……老徐写在书前面的话>;>;自序1自序2  自述篇:  中学同学:我的中学北京第80中学是当时全朝阳区唯一的市重点,那里是一个盛产美女的地方,各路的才子佳人云集,我从小一直自卑与她们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的大学生活:考电影学院是由无数新鲜恐惧和豁出去的感受组成的。现在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考电影学院这类的问题,常常把我问愣了。  初恋:我的初恋是一段极其失败的经历。1989或者是1990年我认识了他,那时我上高中。
*************** *《老徐的博客》精选版:想哪说哪***************
想哪说哪:  老徐娘的穿衣观:某报搞了个“小徐俱乐部”的专题,此徐乃“半老徐娘”之徐,我乍一听挺不痛快的,“你才半老徐娘呢!”  博了又如何:博客挺好。想写文章写文章,想发照片发照片,心里不痛快了就发发牢骚。想肉麻抒情也行,想极度自恋也可,其实破口大骂也没问题,只是容易伤了自己。  裴勇俊,有道理:有一个红肿着双眼名叫徐静蕾的花痴,一晚上都在重复三个字:裴勇俊。  爱的能力:我还是相信,爱,不应该只是一种情感,而应该是一种能力!  忘记的思念忘不掉的情人节:三年前的小文某些观点现在已经并不是很同意了,也或许幼稚,比如对爱情的理解。但是不想再改了。无妨。毕竟是自己当年的感受。  漫长的青春期:我对自由的向往。婚姻多多少少变得多余,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 *《老徐的博客》精编版第二部分***************
第一次上博客是缘于我的一个朋友。他拍了很多照片叫我去看。他的照片拍得很好很有意思,但我从没想过自己也有一个博客。
---------------
我的博客试验田
---------------
2005-10-25 18:00:25第一次上博客是缘于我的一个朋友。他拍了很多照片叫我去看。他的照片拍得很好很有意思,但我从没想过自己也有一个博客。
以前总是屡屡从我的闺密们口中听说博客这个词,但没什么概念,只是大致知道个意思。
前几天,公司的同事跟我讲新浪给我开了个博客,说我应该上去写写东西发发照片什么的。我的同事博学小姐知道的事情一向比我多——什么时下流行歌曲啊;哪个韩国明星目前很红啊;什么专业理财啊;外国保险啊;样样精通……既然博学小姐讲博客好,那想必是有意思的了。最近,新学到了一个老道理——听人劝,吃饱饭。以前我对这句话是不太感冒的,但是,现在,感冒了。
其实还没想好在这里做什么,那就发些日常的照片先吧……
//
---------------
自述:奶奶
---------------
2005-10-28 22:09:08奶奶今年88岁了,脑子一点也不糊涂,只是眼睛不太好。小时候,我不爱上幼儿园,终于混不下去了之后勉强上了几天整托,已经是哭天抢地,甚至寻死觅活了,幸好后来赶上幼儿园流行我现在已经忘了的什么病,终于被送回了家。
我的童年是和奶奶一起度过的。那时候我既淘气又胆小,爸爸妈妈对我要求很严格,奶奶是我小小的避风港。说小小,是因为爸爸真的凶起来奶奶也是不管用的,但多多少少使我的童年生活有了一些安全感,长大以后很多时间不在北京,最牵挂的人就是奶奶。
奶奶是湖南人,菜做得特别好吃,印象最深的是豆腐炒肉末,鸡蛋肉饼,人间美味。上小学的时候有段时间老想吃饺子,本来不会做饺子的奶奶不知怎么就包了些说实话既难吃又难看的饺子给我吃,尽管如此,每当我中午回家的时候还是觉得非常满足。我印象非常深,一般情况吃8个,最多的时候吃12个。后来奶奶年纪大了不再做饭,我也上大学住校去了,也就再没吃到奶奶做的菜。直至有一次,一个朋友带我去原来位于美术馆附近的湖南餐厅“随圆”,我无法形容我的感受——那里的菜和奶奶做的一模一样。我是一个贪吃的人,一顿美味的饭菜可以使我愉快一整天,如果没有奶奶,我的童年生活该是多么索然无味。
邻居的黄奶奶已经去世几年了,这是一个有些驼背的奶奶,也是湖南人。她家的8寸黑白电视机陪我度过了许多夜晚,那些爸爸不让看的港台电视剧都是在那儿看完的。一边看一边磕瓜子,坐在她家的小马扎上,头顶是那盏大概只有5瓦或8瓦的电灯。她的两个孙子是我幼年时的好友,一个大我一点,一个小我一点,我们一起经历了一些“风风雨雨”——翻墙、打架、游戏、寻宝、探险、吓人。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去了杨村他们的父母那里,我们写了很多信,我第一次感受到分离是一件多么令人难受的事。多么亲密的玩伴,那些你以为一直会永远在一起的人,有一天也会分开的。从那以后再没见面,信写得也越来越少,偶尔他们回北京,见面也是说些你好我好的客气话,小时候的亲密已经不在了。时间是个可怕的东西,那些你以为永远也忘不了的幸福和悲伤,有一天都会被我们遗忘的。黄奶奶据说是得了胃癌去世的,我没见到她的最后一面,很长时间我们都瞒着奶奶,后来奶奶终于起了疑心,知道了这件事,她没表现出过多的伤心,大概是上了年纪的人对生死反而比我们这些年轻的人看开了许多。
88岁的奶奶更像是个孩子,每次见到我都问穿得暖和不暖和,怕剧组不给吃饱饭,永远都觉得没有人照顾的我很可怜。说了无数遍的话再见面还是要再说一遍,最不喜欢我演的电视剧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觉得里面谁都欺负我。最高兴的是《北京晚报》上有写我的文章,最爱吃的是“九制话梅”。
//
---------------
自述:学书法
---------------
2005-11-01 15:02:02爸爸在我六岁的时候开始让我学书法,背古诗,字认得够多的时候就让我念古文读四大名著,为此他记了很多关于儿童启蒙教育的笔记,是世界上最用功的爸爸之一。
我小时候最怕的人是爸爸,见到他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因为他让我每天写的毛笔字我总是凑不够数,该背的诗也总是上句不接下句。每天下午的5点钟左右是我的世界末日,因为他就要下班了。每到这时候我就想,我最大的并要为其艰苦奋斗的理想就是再也不用听爸爸的话,自己当自己的主人。其实爸爸的愿望很简单,并没有想让我成为什么家,只是希望我做一个知书达理的姑娘,他说得最多的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不记得我是小学几年级考进了朝阳区少年宫,中学几年级考进了北京市少年宫,只觉得少年宫的那段日子是我最难熬的时光。我是一个不用功,在书法上其实也没什么天赋的姑娘,到了市少年宫便感到了差距,一下子自卑了起来。我一天一天没精打采地写着,老师也不喜欢我,那时候一个叫于莎的女孩是她的掌上明珠,那个女孩字写得好人又漂亮,是我那时候的偶像。我常常感叹,人家闺女怎么长的,又聪明又漂亮又白(我小时候很黑,因此觉得自己很难看),还是文艺骨干,我怎么就什么都不行呢!为此我苦恼了很久,后来每天默念“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使自己坚强了起来。
有一件事是我到目前为止从没对人提起过的,包括父母。这件事对当时的我打击是非常大的,事隔多年我还记忆犹新。
一次,少年宫组织去人民大会堂表演书法,上午先在少年宫集合。当时来讲这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好多孩子的家长也赶来“送行”,我也兴高采烈的去了。老师开始动员,突然发现名额缺了一个,换句话说就是人多了一个,再换句话说就是有一个人不能去了。是谁呢?老师的眼睛转来转去,我觉得自己已经有预感了。果然,她把视线落到了我的身上。我觉得浑身发热,呼吸停止,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出了教室。我跑到厕所偷偷哭了两个小时,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开始往家走。我兴高采烈地回了家,幸福地为爸妈描述了我们在人民大会堂表演书法的详细情景,全家人都很高兴。
我变得越来越不爱上少年宫,又不敢跟爸爸说,就开始偷偷不去了。我拿着一些从前写的字混事儿,每次上课的时间就在景山公园闲逛,景山公园是我最熟的公园。那段时间我撒了我这辈子最多的谎,常常担心自己会变成一个坏女孩,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其实学书法为我带来了很多东西。小学毕业的时候,因为我的书法在全国得过奖,我被保送上了当时全朝阳区最好的中学80中,人人都说我是个“才女”,对我另眼相看。我还考上了北京市少年宫,院子里的人都说蕾蕾这孩子聪明将来有出息。
时至今日,我对书法这件事还是不太能正确对待,但见到漂亮的书法作品,还是会从心里赞叹、欣赏,还是会挪不动脚步。所以我不得不相信,有些东西确实是潜移默化的。
//
---------------
晕了
---------------
2005-11-23 10:52:05今天醒得很早,忘了关电话铃,被一个不知是哪里的电话吵醒。
这几天一直在看一本朋友推荐的书,叫《爱上浪漫》。
昨日睡前,书里面谈到一个问题:是思考导致了痛苦,还是痛苦引发了思考。并谈到认同前者接近于情感的自然主义,认同后者接近于理智型的思考。就我个人而言,目前倾向于前者,也就是说,更倾向于宿命的观点,也许生命的本身带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痛苦,既然不可避免,不如尽量让自己快乐,如果思考导致了痛苦,那我不要思考,尽可能做一些本能的选择。但是,人类的本能里有没有自发的思考呢?这个问题又难住了我,我们的思考是出于本能,还是出于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的教育?或许是学校教育,或许是家庭教育。反正,正在想这件事情的我便是在思考之中,因此感到困惑。
书中还谈到两种读者的阅读方式,一种读者是逃避性阅读,一种读者是自我发现型阅读。前者爱看与自己的生活很远的书,后者则是在书中寻找自我,或寻找某种共鸣。在这两种读者里,我基本属于后者,前者的阅读更接近于一种学习和猎奇,而后者更像是找朋友或者是寻找安慰。
我所受的教育告诉我,读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放下,从空白到充实到回到一种忘记一切观念、回归自我的独立思考,这种思考更接近本能,但是这种本能显然已经不似先前的空白,学习是我们在面对社会、人群不可避免要进行的一种行为。然而学习和教育也给我们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条条框框,我们受着本能的巨大支配,又同时感到教育带给我们的束缚,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是很难实现的,本能的释放受到了干预。尤其在社会、人群中,大都讲究配合,家庭成员的相互配合,工作伙伴的相互配合,朋友之间的相互配合,伴侣之间的相互配合,交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我们一方面满足于这张网带给我们的安全感,一方面又无时无刻不产生出要从网里挣脱的欲望。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书中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用他这句话推断,他相信有更大的一个东西操控着这个世界。因此我迷惑,他的创作是出于本能还是思考?通常我们会认为,思考导致创作,而不是本能。如果他是一个无神论者,我倒觉得更容易接受这句话的观点。对于无神论者,上帝或者任何仿佛可以给我们精神依托的神灵根本就不存在,无神论者的思考,不会引起谁的发笑,无神论者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成是对上帝的嘲讽。事实上,没有人会发笑,是无神论者自己在取笑自己,给自己来个自嘲的玩笑罢了。
对我现在而言,除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比如为了某个戏的拍摄,之外的大都是在没事找事,我的阅读基本是在睡前,通常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过多看不懂或者无聊的信息使我的阅读失去思考能力,昏睡过去;一种是阅读导致的思维极度活跃,但生理上发出强烈的我困死了要睡觉的信息,活跃的思维和生理的强烈信息经过几轮激烈冲突,当然最终睡去,生理占了上风。或许,这是不是意味着,本能最终会代替思考?我又晕了,不得而知。
//
---------------
半梦半醒的哈里波特
---------------
2005-11-26 01:32:45《哈利波特》是我唯一每集都看的美国大片,像《指环王》、《蝙蝠侠》之类的都没看全过。票还挺难买的,LV活动的那天晚上本来就要去看,居然没位子,最晚的那场也只有第一排能坐了。过了两天,博学小姐到东环走了个后门才搞到两张票。
开场不到20分钟,就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片子已经到了中间,东环的音响还是很好的,银幕上发出各种丁零咣当、啾啾啾啾的声音,5.1也做得不错。我一下子清醒了,定睛看:打起来了。反正是好人和坏人打起来了。不,其实是小哈和一个什么怪物打起来了,怪物一直在追他,飞着追,小哈一直在跑,飞着跑。倒真是挺惊险的。我旁边的博学小姐小嘴微张,一脸紧张和凝重的表情——看到这里,大家都要说了:你怎么看电影老不好好看老在看别人啊。我解释一下:纯属误会。我通常、绝大多数时候,还是主要看电影的。只是这两次有点例外,上次是因为小情侣实在夸张,这一次实在是有点……个人认为《哈3》更好看一点……
一向不太喜欢看总是在打来打去的片子,觉得里面的人都挺没头脑的,为了什么一丁点的事情都可以打起来,真是无聊且奇怪。还是和平比较好。我看见打就头疼,而且讨厌所有暴力(对了,今天——现在说就是昨天是国际反家庭暴力日)。
困了,我的小文草草收场。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得罪了谁也纯属无意(好累啊),并且,欢迎反对。
//
---------------
开放式的结局
---------------
2005-11-28 12:52:11看了《爱在日落日出时》,好看。
就那么相遇了,就那么有无限可能的分开,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和机缘巧合,听说了第二集的故事,无限的惋惜。替别人惋惜,替自己惋惜。我们都处在无限的可能里,什么东西应该珍惜,什么东西应该放弃,永远是想不明白的问题。谁能预知未来呢,我在这里说着一些并无意义的字句,是为了发泄?还是为了理清自己的头绪?还是在替自己辩解?不知道还是不知道。
最近,我发现自己用了太多的不知道来总结自己凌乱的思绪,我知道那是一种逃避,可是,真的说不清楚,绞尽脑汁也不行。
昨日黄昏的时候,脑子里一会儿是大分贝的喧嚣,一会儿是令人发疯的死寂,然后不能控制的倒头睡去,空调开得很暖,睡得口干舌燥。
晚饭和闺密们聊天,三个完全不同性格不同境遇的人,一直聊到餐厅打烊。下午的同一时间里,大家在做着截然不同的事情,经历着截然不同的几种心情。各怀着自己的心情聊天,各自帮对方出着主意,结果,结论,还是没有。每个人都面临着自己的问题,每个人也无法真正地不打折扣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但是当餐厅已经打烊的时候,仍然变得开心了许多。所以,结论并不重要的,过程才是。一个人憋在心里想,越想越在死胡同里,聊天的过程却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没有永远过不去的事情,只有暂时过不去的心情。
三个闺密一台戏,拍出来一定好看,但是,一定还是,开放式的结局。
//
---------------

---------------
2005-11-29 22:44:08写博客也有一个多月了,连自己也奇怪自己还挺勤奋的,好像有满肚子的话要讲,有的时候也难免罗罗嗦嗦。
首先声明一下,大家的评论和留言我都看,好听的不好听的照单全收,但是因为时间和不能面面俱到的原因并没有做过回复,我想找一个比较空闲而又心情好的时间我会提前通知大家来个聊天吧。
大家说我真实,我不谦虚地讲,做得不够。因为前面说了,完全地真实也是不现实的,定会招来不少无聊的麻烦,也会触动到其他人的私生活,别人未必想要如此。但是,我可以并无愧色地说,凡是在这里写上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不能说的话我选择不讲,或是用一些我所能想到的比喻,言在此,意在彼。相信聪明的读者也都看出来了。
这两天心情很不好,甚至有时痛恨自己。太想当好人的人其实未必是好人——这是在说我自己。但是我对自己也许未必是一个好人这件事还并不熟悉,因此觉得糟心之极。还是相信可以从这种心情里走出来,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请不要说任何安慰我的话,心意我领了,但是其实对我,毫无用处,也不是我在这里说这些话的初衷。
总会好的。如果要坏,就让它坏到底吧。
//
---------------
上班一条虫,下班一条龙
---------------
2005-12-21 22:33:20上班一条虫,下班一条龙。剧组里大家经常这么说,一收工就生龙活虎。用于此时的我很合适啊。
《艺伎回忆录》没看成,我下班的时候,酒店附近的电影院都关门了。昨天和日本公司的人聊起来,有几位反映不想看这个电影,觉得日本的艺伎让中国人演不太适应,想想倒也可以理解,相当于中国的京剧名伶让个日本人来演,国人看起来也多少会有点儿不舒服,但是说明我们中国演员在好莱坞更有市场啊!也行。——这不算狭隘的民族主义吧……
演员的确是个很辛苦的职业,每天面对镜头都要打起120分的精神。我每次说导演没有演员辛苦大家都觉得我是胡说,找不到在这方面有共同语言的……一直很敬佩那些战斗在电视剧第一线的同行们,365天,350天都在拍戏,最热的时候整白天整白天地站在太阳地里,最冷的时候也是整夜整夜地在外面站着,更别说是还要穿着完全不是那个季节的衣服,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可真不是说着玩儿的,倒真是锻炼人的毅力。当然了,做演员一旦成功也确实会比很多人容易得到一些东西。有一句有点迂腐的话,但还是有点道理的:若要人前显贵必要人后受罪。还有一句话虽然有点恶毒,但也是那么个意思,叫:净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
在此谨向所有日夜战斗在影视表演行业第一线的同志们致敬。向所有正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的同志们致敬。
今天白天,我战斗在平面广告第一线,还算好,没挨冷也没受冻也没饿着,所以坚决不发牢骚,而且,高兴。谢谢。
//
---------------
我的增高小秘诀
---------------
2005-12-27 16:41:47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老徐身高1米43,怎么看都像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坐在全班的第一排,排在上操队伍的第一个,个子小但是目标明显,心里是很不痛快的。二年级的时候老看报纸上的招聘启事,一看更是郁闷到家了,稍微像样儿点的工作,至少身高要求都1米55以上(估计现在更高了)。
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伸懒腰,每天早上起来和晚上睡前,手举过头顶,和脚一起拼命往两头拉数次(次数与大家想长高的决心成正比),这样坚持了一年多,终于见到了成效,从初三暑假开始长个儿,每年长8公分,连长了三年,就成了现在的傻大个。由于伸懒腰伸成了习惯,到二十八、九岁的时候居然又长了1个多公分,整整1米70.回想起来,我那个伸懒腰的方法还是挺灵的,至少起了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并不高,爸爸1米75,妈妈勉勉强强1米6刚到。
和大家分享一下吧,有谁想长高的就坚持试一试,如果有效,送份大礼给我!
//
---------------
完全无题
---------------
2005-12-30 12:29:59学弹钢琴最大的好处就是醒觉,早晨起来经常会觉得不知道为什么起床,自从学琴之后知道了。蓬头垢面地爬起来,把自己学会的一些小曲子从头到尾都弹一遍,弹着弹着觉就醒了,并且很容易心情舒畅。
已经好久没学新的了,弹的热度没退,但学的热度已经有点消退。新的曲子学好几个星期了,进展十分缓慢。主要是本人一直有不求甚解的毛病,对一件事情很难钻研和坚持下去,会了点皮毛就已经自鸣得意了。这点上完全没有得了父亲的遗传,他是一个很认真和钻研的人,想做1必然从-10研究起,并有持之以恒的耐力。相比之下,便觉得自己像个混混,所以给自己找了个辙说:想当个杂家……
之所以会喜欢那些从事个人工作的人,主要原因是觉得他们坐得住,一个人能真正坐得住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有完整的内心世界,不慌慌张张。通常说人总会羡慕一些自己没有的东西,从这点上,我相信是的。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个女朋友便是这样的人,是我高中的同桌。但此人已经消失很久了。不知道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我有数次梦见她。
她的丈夫原来是个作家,后来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后来工作方面出了很大很大的问题,然后他们全家便都消失了。梦里见到时的情景都如同呼吸一般真实,伸手就可以触摸得到,醒来便觉很失落。我当时学画画很是受到她的影响,甚至穿衣打扮,觉得她的气质天下第一……呵呵,被她听到了一定取笑我……她父母的样子和说话时的神态也记忆犹新,我小时候唯一的一次离家出走就是住在她家里,爸妈知道我在她家里也就很放心了。
不知道她能否看到我今天的文章,能看到的话就和我联系一下吧。不能联系也没关系,相信总有一天还会见到的,只是别隔得太久,隔得太久了再见不知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不要到我们都太老的时候吧,想起那句词: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写不下去了……
//
---------------
宁可相见
---------------
2005-12-31 12:26:45下雪了。2005年的最后一天。
昨日写了小文一片,写着写着忽然想起了中学时的好友,不免难过。看到大家的留言……感谢的话就不多说了,都记在心里……也不用担心,老徐心情很好。
一个朋友说:相见不如怀念。
听过这首歌,很好听。但是,仔细想了想:宁可相见。
长到31岁,已经有很多怀念在心里了,像昨晚和已故的梁左老师的女儿猫猫吃饭。猫猫已经20岁,大姑娘了,在美国念书,许久没见,算了算有近四年。她坐在我旁边,依然觉得还是那个十五六岁的小女孩。梁老师去世也已经很多年了,至今记得他去世前几天给我打过的电话,如今人已经不能再相见了。只能,只能怀念。
能相见又何必去怀念。
于是懂得珍惜。
其实每一个人都仔细算一算,也几十年过去了,真正好的朋友、亲人又有过几个?的确,人不是只为自己活着,还为那些我们爱的人,他们快乐我们才能更快乐,他们不快乐我们独自快乐又有什么意思?所以,抛开那些不健康的情绪吧,懂得给予和宽容的人才是懂得快乐的人;我们必须要快乐,我们何必不快乐?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盲目快乐,而是懂得了接受不完美,懂得了爱自己,懂得了爱别人之后的真正的平静和快乐。
有一种乐观主义,是建立在认识到人生不可避免一些悲伤的事情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悲观主义基础之上的乐观主义。我个人认为,这是真正的乐观主义。
这是一篇永远也写不完的文章,生活还在继续,每一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一路走好。这些话说给大家也是说给自己。
新年快乐!明天聊天室见吧!
//
---------------
吉屋出租
---------------
2006-01-06 00:14:57今天据说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去看百老汇的音乐剧《吉屋出租》,莫文蔚演的。音乐好听,意思没看很明白,因为我的糟糕英语。好在本来也没打算能看懂,字幕在两侧,眼睛不够使了。
如果我是个男的,大概会喜欢莫文蔚这样的女子,巴掌大的脸,极匀称娇小的身材,沙哑有点粗粗的嗓音,大大方方,喜兴,永远也用不完的精力。
演出结束到她后台聊天,她说有点紧张,因为只排练了三个星期,一起演的外国演员们都演过上百场了。
演得很好啊。不是恭维地说。真的很不容易,那么短的时间,和那么多百老汇经验丰富的演员。
演出过程中,一边看一边羡慕演舞台剧的演员,可以在台上有酣畅淋漓的表演,可惜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一上台看见下面一堆人就紧张。
有一次,实在实在推不过当了一次导演协会颁奖的主持人,把人家给我精心准备的一大堆词给省略成了两行,还没说利索。下了台,何平导演说:老徐啊,再也不叫你当主持人了。听了这话倒是松了一口气,一个拉不上台面的家伙,经过好多年才适应了摄影机前的生活,但是上台表演和说话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一出场,先给自己吓个半死,腿都软了。我早就声明过,但没人信。口说无凭,那次终于以实际行动说服了大家。
但是舞台剧还是想有机会再演一次的,因为看着人家演,确实心里痒痒。
//
---------------
还有十五分钟,必须离开金刚
---------------
2006-01-16 12:13:54早就听说《金刚》特别好,特别特别好。
哭倒一大片。连程亮同学的MSN名字都改为:看了金刚都不想拍电影了。
前天去看了。看到即将结尾的15分钟,离开电影院。
金刚太可怜了,人类太不好了,电影里那个导演太反派了……特别是金刚爬到了摩天大楼的顶层,人类的飞机在它附近盘旋并向它射击的时候,我想,我必须出去了,后面的结果怕是令人难过到不行的,非本人的承受能力所能承受的。
程亮MSN上名字的含义又有了一个解释:导演太坏了,拍电影太不人道了。不想再拍电影了。
去吃饭的路上,为了安慰自己,我给编了一个结尾:金刚被抓住了,人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把它放回了它一直生长的骷髅岛,有情人是不能成眷属了,但金刚还是可以每天在自己从小熟悉的地方,安心地看到美丽的夕阳,想念它爱的那个人……这么想着,心里稍稍舒服了一点。终于有点儿理解了有些电影莫名其妙的大团圆结局……
一起看的朋友打电话来:你怎么走了啊,多好看啊,看到最后我们都哭得不行了……我立刻拦住她:别!千万别跟我说结尾……来不及了,还是说了……又拧吧了。
自己就是一个拍电影的人,但看电影的时候仍是极没出息。自从小学六年级的“六一”儿童节非要跟着我爸妈去看电影,结果冷不丁看了一个杀人的什么片子之后,悬疑片恐怖片是打死也不看的了。对我来说,恐怖片的标准定义得极低,《非常嫌疑犯》这种已经算是恐怖片了,就是镜头不能跟着某人的后脖梗子一直走,或是跟着某人的脚步横移配上一惊一乍的音乐……曾经和朋友说:我要是自己拍一个恐怖片是不是就从此不再怕看了啊。朋友笑:你要拍个恐怖片,肯定是把自己给吓出神经病了,别人完全无动于衷,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好吧,就此打消这个念头。
还有一种电影也不能看,就是《黑暗中的舞者》那种,那个坏人怎么那么那么那么坏啊!坏蛋!!王八蛋!!!坏到那种程度,连编剧导演演员也一起开始恨上了……
面对现实吧,小徐同志,您的生活太优越了,您必须知道,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的不公平存在,还有那么黑暗的、光明照不到的角落,有个八卦、谣言、拍不成个电影儿,对您来说就已经是大事儿了,就要在心里给自己平衡一会儿了,您真是太……(我想不出词儿了,反正是特别特别不好的意思)。
忽然对自己产生巨大的怀疑……
//
---------------
我是谁
---------------
2006-01-31 16:41:53过节没什么新鲜,但是今年好像不同些,可以放炮了。虽然长大后没再放过,但听听响声总是多了些节日气氛。
小时候胆子比现在大很多,二踢脚敢拿在手里放,听着叮咚两声就很有成就感。
有点卖老地说,常常有过了好几辈子的感觉,15岁之前算一辈子,15到19是第二辈子,20到25又是一辈子,然后是26到31……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是那个自己都不太认识的老徐了。前几辈子里,推翻了自己好多次,我是这样的,不,我不是这样的;我是这样想的,不,我也不是这样想的,或者现在我已经不再这样想了。是什么改变了我,还是我从来也没有真正地认识过自己,不知道——其实仔细分析还是能知道一二的,但是,不分析,就不分析!
有一个报纸给做过一个小专题,叫《老徐的真实面目》,让我笔答。
答是答了,但老徐的真实面目,老徐本人都在不断地认识当中,如何回答?
和几个大我一辈的、个个德高望重的朋友聊天,12年北京城里没响过炮声了,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有12年吗?!好像也就是5、6年的光景,说时间过得快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真的快。
到底是个个德高望重,知道的东西真多,都和自己的本行无关,都是上知天文下懂地理,从世界经济到国际政治局势,从我党历次的明着重大的、暗着重大的历史事件到30年后的中国发展,数字从万亿精准到个十,老徐听得如坠云里雾里,不由得心生仰慕。无知啊,回家看书去!!!
受一个朋友的影响,也有点儿爱用叹号了,以前特讨厌人家用叹号,觉得至于吗?一惊一乍的。现在有时也用,叹着过瘾。
以前觉得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家庭妇女,现在再说,别人都投诉我矫情。
以前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就只能知道的比别人多点,会的比别人多点儿。现在,也当过了好多年花瓶儿了。
以前老被人说是花瓶儿,现在也混成一“才女”了,经常自己就含糊了,又挤兑我呢吧。
以前老觉得自己没耐心,现在老有人夸我:你怎么那么有耐心啊。
全拧了。
我是谁,我不知道我是谁。
我只知道我今天拍电影儿,我就尽量拍的让自己说的过去,别过两年再看就想抽自己嘴巴。
我今天跟谁好,我就对他好到家,别将来觉得自己对人家不好谴责自己。
我今天写博客,我就天天自己写,别偷了小懒,还得编一系列的假话。
我还得对自己好一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想几点睡觉就几点睡觉,谁知道是还能活几天还是能活几十年?有一朋友说了:对自己多好都不过分。
所以,要好上加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