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悲智空性的体悟堪布卡塔仁波切著,藏密.,佛学文化,实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49:49
入悲智空性的体悟堪布卡塔仁波切著
时间:2009-11-18 15:25:50    点击次数:64     上一个  下一个
空性的体悟
学佛精进的人常会念及生命的短暂,因为我们从不知未来将如何,或何时我
们会过去。禅观死亡的种种以及何时它将到来,会让我们学习了解生命的无常,
进而生起出离心,并藉此减少对尘俗一切的执著。
就像我们计划由一个地区搬到另一个地区一样,聪明的人心里先有个谱,娴
熟的在心里计划著,事先把琐碎杂务的事做好。这样子,新房子一切准备妥当后,
便只等搬入;人一旦到达,就能马上全心安顿下来,且也不必再去操心刚搬离的
旧房子。
同样的,了解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可以让我们投入更多的精神在修行上,而
这是一件比耽於物质享乐更具大利的工作,因为一件财富都带不走的大限随时会
到;的确,我们连自己的一缕头发都带不走的时刻一定会来的。
我们的朋友也许现在都很乐意帮助我们,但当死亡来临时他们、或者任何东
西、财富便都一点都使不上力了。我们是佛法的修行者,这样的角度是很稀有难
得的,因为很多有名有钱的人不见得就拥有像我们这样的机缘。由于我们的生命
非常有限,因此,应把佛法和精神导师视为非常、非常珍贵的。
精神导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是永远无法述说清楚完整的。过去的诸佛菩萨,
开始时也是以凡夫之身接近佛法的,但唯有在经过了正确的指导,完全吸收了教
法后始得证悟成佛,他们获得了永不变异的遍知能力以及永恒的喜乐。此等发心
以及利他的能力唯有在与上师维持纯净的关系后始能产生。以虔诚和真心来敬待
上师是最基本的,因为他引导我们对修行体悟上正确的认知。修行需要花很长的
时间才能圆满,我们不可能在一、二天内,甚或几年内就希望有所结果。
心性可以就以下三点来说明:我们的觉受、我们对这些觉受的想法或看法,
以及现象的本体(法性)。觉受、心灵的投射以及现象就是我们的心组成的要素。
没有心,我们便毫无感受,也不会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之所以能看到各种东西
的形状,甚至梦魔,也都由于有这颗心;若没有了心,一切便都没有了形体。盲
眼的人看不见,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颜色的存在。当我们的眼识起作用时,才
能感受到颜色;我们以此识来分别,并为不同的颜色贴上标笺。但以究竟实相来
论,颜色与我们的心,或者我们为颜色所按上的名称与我们的心之间并无不同,
是一体的。
同样的,声音并非与听到它的这个心是独立分开的二个个体;耳识反映出心、
声一体的特质。同理,五根的特质也由五识具体的显现了出来,也就是色、声、
香、味、触。在究竟实相上,感觉与经由它所名的东西事实上是一体不分的,但
我们未能接受这个概念,以至把我们所感受以及被感觉的归类为两种不同的东西。
假设我们能体认到没有心,便无法感受到任何东西的话,便会了解一切现象
都是依於心而运作的。被感觉的标的物(包括人)本身并非独立存在,也没有恒
常不变的特质,而被贴上的标示与名字,也只不过是我们想出来支持自己的想法
或觉受的一个参考站,譬如,好坏、悲喜、长短、冷热等的标笺都是由心所造,
其本身并无一丝具体的真实性。由于一切都是心的运作结果,因此,万法(现象)
并非事物本身,而是即心即是,还有,就是心对它的反应。
体认万法只不过是心灵的投射让我们产生更大的出离心,因为事实上并没有
道理要对一个表面上看似如此,其实并非的情况产生执著。更进一步说,我们可
以实际看入自己的心,并且检视它。它是无法捉摸的,我们知道有一个能知的东
西,但却无法指出它在哪里,或给个名称说明它的特性。我们的神识无法为它找
出一个固定的形状或颜色,因为心性本身即是虚幻无实的。那个能指认、可以反
应投射并替种种事物贴上标笺或名称的东西本身,并不具一个固定的实体。这个
渐进的方法——检视觉受者与被觉受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悟万法与
生命虚幻不实的特性,以此,我们始能朝揭开一切事物的本质,也就是空性的里
程走去。
空性并非一种真空或虚无的状态。的确,证悟的瑜珈的士与我们同样看著一
样东西,但由于他们接受一切皆幻无实和变易的特性,因此,了解我们心的觉受
和投射并不会伤害自身并造成问题。但在另一方面的我们,却错把自己的心理投
射当成是真实的,相信这些就是支撑我们的东西。我们认为它们是真的,的确,
对我们而言,这此全都是真实的。我们盯住自己所感受到认为是真的东西,并对
它起攀执,这就是我们如何陷入了自己的心灵投射。
如能超越知性上的理解,进入任运无整的空性体验,便能了悟自心即是法身,
它的化现遍满虚空。当行者的心溶入了法身后,他继续如前一样生活,但同时他
也了悟万法是无常的。在这点上,他知道心是虚幻无实、非任何物质所组成的。
我们用来透视万法、感受而不执著的心态称为“大乐之心”。此时虽然我们
不去作意分别,或把注意专注在任何固定的事上,但看到的一切却又都十分了然
分明的出现在意识中,不相互错乱,此等东西即称为“明性”。倘若我们看得够
清楚,便能毫不费力的把心维持在一个喜悦的状态中。在我们的传承,这称为
“大手印证悟的升起”。当此明觉初现时,心的特质本身会显示出它是无生、非
有实体的。
倘若我们继续执持一个固定不变的个体,并把万法认为是与我们分开的一个
存在实体,便会给自己造成迷惑。由于这样做,我们无可避免的会渴望某些事,
而拒绝其他的,而这就是迷惑。因此,悟者与凡夫之间的区别,不在於所见的东
西(因为悟者与凡夫看的是同样的东西),而是所见的方式。由一个证悟之心的
观点来看,一切都是佛性、一切都是空性、也一切都是虚幻无实的。要了悟这点,
与放开有关。舍离、放下即是觉醒。我们这些陷於迷惑的人,便是死握著一个分
别对立的观念,而把自己拘限了起来。
例如,当大人看到天空出现彩虹时,他们知道那是什么,也了解它是虚幻无
实的。但当小孩第一次看到彩虹时,便想抓住它,占为己有。这便是悟者与凡夫
之间的差别。已悟的众生看任何事时,了解这些都是心理的投射,对它既不讨厌,
也不生喜;而凡夫认为他们所看到的都是真实永恒的,任其感受泛滥,忍不住想
占有此而拒绝彼,而无明就是如此堆积起来的。在最高的体验中,有一个即是了
悟实相并非永恒不变的。
梦也是如此。悟者的梦与我们的非常类似,但在我们自己习气的框框内,有
些梦使我们害怕,有些则让我们高兴。不过,对于瑜珈行者来说,梦的体验是不
同的。他可以认出是梦境上来了,也知道一切都是虚幻无实的。他可以抓住梦,
跟它玩几手,随便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像我们,他们能认出梦并没有一个具体
不变的特性,因此,能体验到一种自在、流动的开放和宽阔、不会生惧或激动。
日日的生活就像一场梦。循著同样的习气,我们每日醒来的经验就像梦醒时
一样,一切事情看起来都是那么完整又真实,有些让我们喜,有些又让我们忧。
不过,悟者已放开了一切,认为万法皆属虚幻无实,因此,没人会受伤害,不会
有事引人狂喜,也没有什么原因会让人生惧。
中阴的体验也是一样的。通常,在中阴阶段时,我们无法看得很清楚,因为
我们的习气积弊已深,而心灵的投射似乎是如此具体实存。我们玩一个分别对立
的游戏,包括自己与他人的矛盾冲突,因此,我们也跟中阴的经验过意不去,使
得事情让我们畏惧,也使我们迷惘。但对於一个已澈视万法空性的悟者,甚在中
阴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的情况下,也能享有空阔、开放以及自在。
空性的体验是开悟的精髓,也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菩提心的根本。心
智清明与不清明的分别在於是否了悟一切皆幻,也就是万法之空性的本质。心性
清明的人会对不清明的人的痛苦感到同情,他会这般想:“我希望他会变得更
好”;如此,菩提心也同时跟着生长了。同样的,悟者看到仍未认知空性的人紧
抓著一些死念头不放,知道这样无可避免的将带来痛苦,因此都希望能尽己所能
来协助这些人。了悟空性的人知道空性的体验所带给他们的意义,也知道它同样
对别人意义重大。
只要了悟了空性便能利益他人,因为海阔天空之感无时不在。我们不再局限
只做这么一点或那么一点,因为一切都是无可限量的,而能力与发心可以是那么
的大。当我们的真实本性没有了坚实的障碍物时,空性的体验便变得非常纯净无
暇。如果没有一丁点初步的空怀体验,要谈真正的慈悲是不可能的,我们只会在
所钟爱的人有麻烦时,才会真正的去关心他,而这只是一种占有的慈悲。它是一
种有限和有分别的,而非菩萨的慈悲。
菩萨所生出的菩提心是平等的去对待一切众生,只有以此无分的发心,才能
真正有能力去利益他人。由于已超越了一个固定的实全状态,克服了一切阻碍,
因此,大力,或者说是善巧的触角,便能无处不到。不论何种状况,不论什么人,
我们都有能力去帮忙。
学习慈悲是很重要的,但是真正的去实修才能让我们了解法教的奥妙,并将
它溶入生活中。我们不是在谈几个月、或几年的修行,而是不断的、持续的修行
直到获致大的了悟为止。这点很重要,因为空性的体悟愈大,一切便愈能自然而
发。
在我们了悟空性后,修行就会变得容易多了。天空多云时,太阳就会被遮蔽;
但当云层移开时,阳光便又会出现,并且照耀得更为灿烂。同样的,我们抛开
“我执”愈多,在环境中创造的空间也就愈大。有人相信证入空性的人都是超凡
绝俗的,这并非全是真实,因为有了空性的体悟,我们反更能亲近、尊敬他人,
并且热心帮忙他们。由于希望每一位都能开悟的此等发心在增长,因此我们感觉
更接近他们。空性的体验越深刻,对一切众生的关爱也越大。
大瑜珈行者卓越不凡的特质是超出我们的信念之外的。在西藏,有次,一位
伟大的瑜珈行者正在修一个大法时,一个强盗手拿刀子,爬到他的背后。趁瑜珈
士正在摇手鼓和其他法器时,一刀割掉了他的头,头颅滚到了地上。瑜珈士毫不
在乎的把他的头捡起来,装回去,并且继续修法。强盗一语不发的瞪著他看,直
到瑜珈士把法修完,然后说:“哎,我真想杀掉你,我真的很想干掉你!”瑜珈
士答道:“我死会让你称快吗?如果是,我马上就死在这里,而我唯一的愿望是,
会有这么一天,我能砍掉你那个“我执”的颈。”就这样,他马上倒地而亡。这
是一个完全放下的例子。
当然,我们不是真的想倒地而毙,重点在於那位瑜珈士的一举一动都那么毫
不造作、自然而发,而且也为他自己和强盗之间的将来结了一个缘。在后来的有
一世中,强盗成了他的弟子,而藉著这个因缘,以及强盗自己的祈求,他帮强盗
走向了解脱之路。
我们大部份人都曾在梦中有不自觉的举动。举例来说,当我们梦到火,我们
跳进去才了解到这只是一个梦,我们并未被烧伤。或者,也许是一只大兽正冲向
我们来,结果什么也没发生。悟者就像这样,被攻击的事只像是做了一场梦。同
样的,你或许会梦到发现一样宝物,而第一个直觉是:哇!我得到了一件珠宝!
但继之一想,就知道那只是你的梦境罢了,你拿在手中把玩一下,便把它放掉了。
精进用功的修行者便能像这样。
学习认知空性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一切感受、觉受都与自心相对
的,而被取名贴上标笺的东西的本体、万法的本性(或在实相上,一切事物之本
性)都是虚幻无实的。我们无法说出心要往这个方向走、或它从那边来,或者它
有任何什么特定的颜色或形体等等。了解到这点,我们便能除掉自己的迷惑,证
悟佛果。
佛之所以有佛行事业是因为他人也可以了悟空性,因此也愿他们都成佛,证
入空性的人以自然升起的慈悲来为正在受苦的众生的解脱而努力。
建房子时,我们首先要清掉地上物,而非把整座完整的建物就搁放在地上。
挖地基是建筑程序的一部份;同样的,清净烦恼障是开悟过程的一部分,也是我
们在达到究竟的空性了悟上所必需的。要帮助你认知自己的自心本性,老师并不
是要把一个新的心放进你里面,而是去帮你认出它的本来面目。
这是噶举(白教)传承的一个深奥的教法。它是一条无间断的法道,因为这
也是过去成就的大师门所遵循的同一道路。我没有把这个教法以精巧包装、夸张
虚饰的方式来介绍给你们;而同时,单单来听讲是不够的。像观想本尊、持咒等
等的修法提供了清净累劫烦恼障的技巧,它们可以产生功德以斩除业障。佛法的
修行是我们要冲破业障并了悟空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