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欣赏之象征暗示寓意深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47:04
诗歌创作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就是用小事物影射大事物,用具体的个别事物暗示而不是直接说出普遍性的意义。南宋吴文英就是一位擅长运用象征手法的词人。他在恋情词、咏物词以及登临怀古词中,经常运用象征来表现他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爱恋,对面临危亡的祖国的忧虑和忠悃,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这使他的词意蕴含蓄、丰富,难以确指,甚至晦涩,令读者浮想联翩、品味不尽。下面,我们试赏析他的一些富于象征色彩的名篇佳句。
先看《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栏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余。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欹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这是吴文英与友人聚会于杭州丰乐楼,席间分韵唱酬之作。前五句写登楼过程和所见景色。词人轻描淡写,展现出一幅秀美的天然图画。第六句陡转,描写东风紧送、红日西沉,便用了象征手法,借眼前自然景象曲折隐晦地传达出南宋后期国运岌岌可危的时代气氛和词人压抑、紧缩、悲凉的情绪。过片“伤春不在高楼上”承上启下。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云:“题是楼,偏说伤春不在高楼上,何等笔力!”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这是词人善于在关键处突作大顿挫、大转折,使词意波澜起伏跌宕,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所说“空际转身”,运笔如神。而从其内蕴的情思意绪看,正暗寓着词人满腔忧国伤时的感怆。刘永济《微睇室说词》评云:“言伤春之情,何必登楼方有,即‘灯前欹枕’、‘雨外熏炉’亦已可伤。词家每以‘春’作国运的象征,然则‘伤春’作忧国说亦无不可。”尤其是“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两句,描写词人的愁思伴着飞红进入到西湖底,揽动翠绿的波澜,使游鱼亦为之生愁。这两句写得美丽空灵又动荡悲哀,炫人眼目更令人惊心动魄!词人移情于物,营构出“愁鱼”这一新奇独创的象征意象来表现自我的深邃愁情。叶嘉莹先生从这一意象揣度词人“可能有悼亡的‘鳏鱼’之联想”(《迦陵论词丛稿》),徐永端先生说:“鱼余同音;‘总是愁鱼’,即‘总是愁余’之意。这里可能用了双关语气。”(《唐宋词鉴赏辞典》第1181页)
对于这首词的象征意蕴,陈洵《海绡说词》分析说:“‘浅画成图’,半壁偏安也;‘山色谁题’,无与托国者;‘东风紧送’,则危急极矣。凝妆驻马,依然欢会;酒醒人老,偏念旧寒;灯前雨外,不禁伤春矣。‘愁鱼’,殃及池鱼之意。‘泪满平芜’,则城邑邸墟,高楼何有焉,故曰‘伤春不在高楼上’。是吴词之极沉痛者。”他的解释过于坐实,未免穿凿附会,但说它是“吴词之极沉痛者”,还是有见识的。刘永济《微睇室说词》对此词的象征意蕴解释得比较灵活、中肯:“此词写登高眺远,感今伤昔,满腔悲慨。作者触景而生之情,决非专为一己,盖有身世之感焉。以身言则美人迟暮也,以世言则国势日危也……盖凡触景抒情之作,作者本非有心比附,而是无形触发,故能乍合乍离,纵横往复,有时且迷离惝恍而不自觉。读者安可刻舟求剑,然必有一二流露真情之处。即如此词之‘山色谁题’、‘伤春’、‘愁鱼’以及‘吹尽香绵,泪满平芜’等句之如此深切,自不能单从个人之事谕之,必不能不与其所遭之世无关。读者如参以作者所生之时,所接之事,全面探索,亦可以窥见至隐。”他对吴文英词运用象征往往是“无形触发,故能乍合乍离,纵横往复,有时且迷离惝恍而不自觉”的艺术特征作了精辟的分析,又告诉我们探索这类有意无意的高妙的象征艺术作品的方法,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让我们再看梦窗的咏物词《古香慢·赋沧浪看桂》:
怨娥坠柳,离佩摇葓,霜讯南浦。漫忆桥扉,倚竹袖寒日暮。还问月中游,梦飞过、金风翠羽。把残云剩水万顷,暗熏冷麝凄苦。
渐浩渺、凌山高处。秋淡无光,残照谁主。露粟侵肌,夜约羽林轻误。剪碎惜秋心,更肠断、珠尘藓路。怕重阳,又催近、满城风雨。
《古香慢》是梦窗自度曲。古香二字来自李贺《帝子歌》:“山头老桂吹古香”句。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考证,此词作于理宗淳祐三年(1243),借咏沧浪园中的桂树,含蓄深婉地表现词人面临南宋衰亡的哀感。开篇三句从园中景物起兴。“怨娥”,指蝉,蝉一名齐女。据《古今注》:“昔齐王之后,怨王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泪而鸣。”“离佩”,荷花,词家常以水佩代荷花。姜夔《念奴娇》词有“水佩风裳无数”之句。“葓”,红蓼,水草。这两句写蝉声坠柳,荷摇蓼草,都是秋深景象。“霜讯”句说,秋霜已来问讯南圃。“桥扉”,小桥所通宅院的门。“倚竹”句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句意,想象桂树像佳人薄袖凌寒,日暮倚竹,以拟人手法形容它的冷艳。词人由桂花联想到月宫。他问桂树:你可是唐明皇游月宫所见有金风吹过、翠鸟飞过的那一株仙桂吗?这里暗用了《开天传信记》载唐明皇游月宫事。“冷麝”,指桂花香。“把残云”二句说:日晚云残,天寒浅水万顷,桂树只是以冷香自我薰射,内心一定含着无限凄苦。“残云剩水”似已影射南宋河山残破,犹言残山剩水。这里的象征寄托不落痕迹,似无意似有意,极空灵、委婉,又沉痛悲凉。换头三句,写他登山高处,但见一片寒波渺茫,秋色冷淡无光,想到这原是抗金英雄韩世忠别墅的沧浪亭已经荒废,韩公已逝,这斜阳秋树是谁作主人呢?这里语意双关,寄寓着王朝濒于危亡,国事无人主持的沉痛。全篇紧扣着沧浪园和桂树来写,缘情体物,又借物暗示影射,用笔幽邃而寓意深远,在浓丽雕琢中有一股沉郁之气行乎其间,象征手法运用得十分高妙。同题材的《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借看梅情事歌颂韩世忠的英雄业绩并感叹其壮志未酬,《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讽刺吴王荒淫误国,寄托吊古伤今的哀思,《高阳台·过钟山》凭吊贤臣遇害,都更明显地运用了象征寄托的手法。他的许多词句,如:“断烟离渚,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凄凉谁吊荒台古。”(《霜叶飞》)“怕上翠微,伤心乱烟残照,西湖镜掩尘沙。”(《惜秋华》)“重阳正隔残照,趁西风,不响云尖。乘半暝,看残山濯翠,剩水开奁。”(《声声慢》)“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高阳台》)都是用自然景物意象暗示社会人事、寄寓家国之恨的象征性诗句,它们都能使读者有腾飞艺术的想象,去探求、领悟那隐含在具体形象中的那些精神性的、普遍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