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己知”是一种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4:32:19

“畏己知”这句话始见于清,作为反腐倡廉名训为历代推崇沿用。被誉称“千古一廉”的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离职时,僚属为避人耳目,便在深更半夜用小船给他送来大批礼品。叶不想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挡,就挥诗巧妙拒绝:“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其中,“畏己知”深刻体现了这位巡抚的人生操守,对我们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拒腐防变不乏借鉴意义。

  “畏己知”是一种自律境界。“畏己知”是内在追求的自律,“畏人知”是外部约束的他律。两者对清正廉洁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从辩证法看,“畏人知”属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处于被动地位,是不得已而为之;“畏己知”属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是主动自觉行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而“畏己知”是发展变化的首位原因,是遏腐保廉的最高境界。官员在有监督下“畏人知”而不越“雷池”,固然不易;在无监督下“畏己知”而自律,实在更难、更可贵。

  要强化“畏己知”的自律意识。当前一些贪官常借口体制不完备而推过。诚然,遏制腐败必须强化制度建设,令人“畏人知”。但仅靠他律而忽视自律,仍会使缺乏“免疫力”的人多方寻找制度漏洞,贪赃纳贿。近日被判 20年徒刑的山西某县煤炭局原局长郝某,非法入股煤矿敛财,在北京、海南等地拥有房产 35套,另有被没收的账户资金1.21亿元。当前“畏人知”的他律越来越强,为何依然“前腐后继”?首祸便是自律缺失。“千里来当官,只为发大财”的观念,扭曲了理想信念。“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反腐倡廉应强化自律,让更多的人“畏己知”。

  “畏己知”是一种慎独境界。《礼记》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为独处隐微,更要谨慎自持,清廉无邪。官员活动多处“朝外、人外、日外”,独而不腐更须“畏己知”。凡清官廉士,无不视慎独为躬身力践的生命境界。然而,当前不少官员独而不慎。这些官员几乎全部“牺牲”在“暗室”。后人哀之,岂可不鉴之?

  要常修慎独之德。德乃慎独之要本,非德无以畏己知。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将“慎独”上升为共产党员的必备“美德”,强调认真“修养”。康德说过:世上有两样事物让人敬畏,那就是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和内心崇高的道德。有了德养,即使独隐,也能感到“人在做,天在看”、“ 举头三尺有神明”,就能做到“畏己知”、常慎独,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永葆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

  “畏己知”是一种忧患境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个政党、一名官员辉煌灿烂之时,危及这种局面的隐患也在悄悄滋生,关键在于能否“畏己知”、常忧患。“莫道秋风太无情,只叹落叶欠生机”。官员失去忧患生机,必然随风而落。

  当忧骄奢所忽之患。“患生骄奢,祸起所忽”。当前,“钓客”常以钱色疯狂腐蚀官员。远华特大走私犯赖昌星就说:“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鞍山市女局长刘某为以色相勾引官员,竟花500万元到香港整容。一些官员面对物欲横流、灯红酒绿,不能自持,居功自傲,奢靡无度。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成克杰受贿4000万元,最终命丧“安而忘危”。而包拯六十大寿,命儿把门拒礼。送礼首人乃天子派来太监,礼缘书于红纸:“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不为所动,毅然挥毫再拒:“铁面无私丹心忠,坐官最怕叨念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包拯之胜,在于忧骄奢、“畏己知”。正如杜荀鹤诗云:“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