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系列之三十八至四十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2:33:57
  美国系列之三十八至四十七         美国系列之38——说说印度
  近来,印度的消息不少,我们不妨列几条:
  
  印度CNN—IBN电视台10月9日报道,原题:印度摆脱对中国恐惧,重新定义军事姿态 印度已在与中国接壤边界地区放弃了长达40年的防御态势。在5月重启靠近中国喀喇昆仑山口的道拉伯格玉尔地的一个军用飞机跑道后,新德里决定再重新开放中印边界线附近拉达克地区三个处于休眠状态的机场。
  中新网10月23日电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首相麻生太郎22日晚在官邸与到访的印度总理辛格举行会谈 ,双方签署了关于在反恐和核不扩散等安全保障领域促进合作的《安保共同宣言》。
  新华社消息 印度外长普拉纳布11月3日说,印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以及维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和处理好与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
  据新华社电印度外长慕克吉8日老调重弹,再次宣称印度对“阿鲁纳恰尔邦”(属中国达旺地区)拥有主权。外交部发言人秦刚1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对印方不顾历史事实的言论深感遗憾。
  新华网新德里11月3日电(记者周珺)印度空间研究组织3日说,印度首颗绕月探测器“月船1号”的一切参数正常,将按原计划于4日脱离地球引力进入距月球表面500公里的轨道。
  印度亚洲通讯社11月10日报道,此前,许多印度媒体报道称,一些印度的马尔代夫观察家对中国升级在马尔代夫的经济和战略存在表示忧虑,认为会对印度构成威胁。
  新华社11月18日引《印度人报》消息报道,继重开位于中印边境的道拉伯格玉尔地空军基地和富克彻基地之后,印度又把目光投向与中国和巴基斯坦接壤的纳亚玛空军基地。媒体分析指出,该基地投入使用后将使印度军事存在进一步靠近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威慑中国意图明显。
  
  
  很多朋友在本博(天人合一http://ttraveller.blog.tianya.cn/)或专栏中留言,认为印度老是嗡嗡叫,应该对其有所关注。今天,我们就不妨说一说。
  
  首先,印度是一个大国。人口在不久的将来即会超过中国,居世界第一。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印度政府称其领土为328.78万平方公里。印度面积居世界第七位。
  第二,印度经济发展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约为6%。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不乏成就,逐步引起世界注意,开始被称之为“新兴经济体”。
  第三、印度是一个联邦共和国,印度的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印度副总统在总统无法行使权力时,并不能自动接任总统。行政权力主要控制在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其他内阁成员。这也正是西方媒体反复提到的印度将会超过中国的理由——西方民主制度。
  以上,就是印度的基本情况。基于这些情况,我们接着说印度。
  1、 说印度是大国,那要放在南亚次大陆来说,放在亚太或全球,或另当别论。中国国土面积近4倍于印度,13亿众人口已近负荷极限,成为中国起飞不可承受之重。不控人口增长的印度,如何起飞呢?
  2、 说印度经济取得了非凡成就,是实事。近年不断有西方媒体讲,印度如何如何,甚至与中国相提并论,美其名曰“龙象之争”。其实,这更多是欧美策动印度牵制中国的一种老套技巧,如果印度信以为真,可真是要误人误己了。印度确有成就,但用中国的话来说,还是“底子薄”、“困难大”,还处在“初级阶段”。尽管印度也发卫星,也搞航空航天,基础总体上是差的。国家复兴,还有极长的路要走。
  3、 总体上说,印度与中国应有最多的共同语言,就像曾经50年代不结盟运动之初一样。原因有三,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处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下游,有求新求变的共同诉求;都曾经受到西方列强的长年侵害,二次世界大战后得以立国,无奈还被英国分割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两部分;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同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双方文化交流渊源颇深。
  4、 民主制度,常被西方媒体拿来说事。认为印度以此即可长治久安,以此即可超过中国,成世界一极。欧美媒体做如此说,意在挑动中国。印度真作此想,则会误国误民了。“民主”如何,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5、 可以理解印度追求的大国梦想,但宜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大国,即使在二战,其前提之一必是有大的战略纵深,能够承受时间与空间的折磨,美国、俄罗斯、中国莫不是因此而居大国之列。武器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缺乏纵深的国家是没有安全感的。当然,笔者不是唯土地论,更不是无视科技、经济、军力等其他指标,如日本、德法,也称“大国”,但无论如何都让人觉着“单薄”。其实,他们自己也不自信,不然何以结盟取暖?国土面积是一个重要原因。此也是命也,怨不得他人。远有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均显赫一时,而今若何?近有日本,二战中风靡东亚,权势熏天,结果一败涂地,“大国”梦断,若何?战后日本励精图治,继续“大国”之路,论经济忝居全球第二久矣,可至今还在为“大国”努力,几人真以“大国”论之?一切皆因国土面积太小,此一小,诸般皆不如意。做人,立大志、挥豪情、成大事,无不可。成则成矣,败则败矣。谋国,强天违命,则为祸不远。此,印度不足为患一也。
  6、 试想一下,俄罗斯与中国同样有领土争端,为了国家长期战略利益,双方尚能相忍为国,相互借重,共谋发展。印度比之于俄罗斯,无论如何,还不是一个量级,何以不能与中国友好相处?不管是权宜之计,还是久安之策,于印度决无害处。要是中俄印真能并肩争取共同利益,亚洲格局、世界格局都将发生变化,印度的地位恐也非今日可比。对比俄罗斯,不难看出印度的气量、胸襟和战略眼光,差太远了,此乃欲成大国者之大忌。也难怪,美国对俄罗斯穷追猛打,不依不饶了,皆因俄之有大国之资、大国之气。笔者以为,此,印度不足为患二也。
  7、 印度与巴基斯坦,本为兄弟,却同室操戈数十年,至今不断。中国,台湾孤悬海外,为求统一,谋心谋力;韩国与朝鲜,打得死去活来,更有美国驻军其间,尚且对半岛统一孜孜以求。印度竟无半点动心,文化凝聚力与国家传统可想而知。此,印度不足为患三也。
  8、 轻言薄信,睚眦必报。印度是不结盟发起者,声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然而,或勾结苏联,发动对华作战,以图西藏;或勾结美国,为了核突破,不惜出让国家主权,对华小动作不断。周边小国,稍有亲华举动,倾力压制,全无大国气象。此,不足为患四也。
  9、 格调低下,资质欠佳。中国图发展,印度也图发展,本当英雄相惜。即使不能形成中俄印三角之势,同气相求,也大可以独立自主,长远规划,徐图大略。岂有求一两点微末的支持,自贬身价,配合欧美,对中国小动作不断。如此作为,于人尚属二流甚至不入流,于国,则不知其可。渴望不义之财,解一时之需。从精神到物质,完全一个穷汉尔,何惧之有?此,不足为患者五也。
  10、 策略失当,智谋低下。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日渐吃重,至少当前强过印度若干。利用中国对美对欧角力之机,在西部边境做出动作。趁火打劫,或有小利可图,却非君子所为,自减大国气象。真要对自己前程如此自信,“远超中国”,又何必做这些动作。俟至强大,大可以大打特大,甚至不打,而能把整个西藏拿去,只要有这本事。如此作为,只因不自信尔。边境之争,一旦走火,数十年的发展恐付之一炬。60年代殷鉴不远,竟又胡为?此,不足为患者六也。
  
  人有骨像,观而知之,国家亦然。印度,不具大国之资,更无大国之骨,不足为念。再论时机,日本尚于中美之间骑墙,印度真敢全副家伙冲上来?不过是小打小闹,图点小便宜,于大局,不足为念。中美角力,天下鼎定之日,印度这等无骨之人,还不早把占去的便宜尽数送回,可能还有好多利息呢!
  其实,中方对于目前表现出的越南、印度甚至还有东南亚诸国,无不如此。对其无礼之求,无不耐心劝导、决不认可,却也不激化矛盾。团结之,利诱之,稳定之。近邻、睦邻、富邻,堂皇正道,愿能感化周边四邻。
  以上,从概括总貌言之,不必以之念。具体事务上,却当扎实准备,时机成熟,不妨相机教训。还是那句话,立意既高,着手且实。           美国系列之39——美国国债的“买”与“卖”  2008年11月19日 东方网的一则消息引起国内各大媒体争相转载与讨论——《5850亿美元:中国取代日本成美国第一大债权人》。消息的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债权人。昨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达5850亿美元,一举超过8年来始终占据首位的日本。而9月中国增持幅度近436亿美元,刷新了年内增持最高值。
  数据显示,日本继8月份后继续减持美国国债128亿美元,9月末共持有美国国债5732亿美元。排名第三位的英国,9月也大幅增持了303亿美元,至3384亿美元。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持续下行,而对中国应增持还是减持美国国债的争论也十分热烈。有人士认为,美元的走弱将使得外汇资产缩水,因此抛售美国国债的声音一度高涨。
  ……
  详细内容,有心人可在网上找一找,以资佐证。
  消息一出,“增持与否”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一时之间各方论战不绝于耳,媒体争相报道,但终是隔革靴搔痒,莫衷一是。笔者不揣鲁钝,试着谈一谈想法,算作抛砖引玉。
  我们不妨看一看中国应对美国国债的几种可能,逐一比较,陈说厉害。
  一, 减持美国国债。
  这可能是大家最高兴看到的局面。
  “凭什么美国人消费,中国人买单?”听起来特别快意恩仇。
  “美国已经爆发了严重危机,国家信用已经严重降低,买美国国债,会给中国外汇带来巨大贬值风险!”听起来似乎极有道理。
  “中国政府不行,只有给美国人买单了!”听起来让人添堵,却似乎很难用一句干脆而响亮的话驳他,郁闷!
  那好,我们就从反面去思考,中国政府减持美国国债会怎么样?
  后果一,美元贬值风险急升,引发全球抛售美元的狂潮,中国外汇积蓄急剧缩水。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持有人,抛售引发的风向标意义极大。全球范围的持有者必然竞相抛售,美国金融机构资产迅速贬值,财富纷纷逃离美国,美国国内陷入严重通货膨胀,开始新一轮危机。从打击美国的意义上说,这无疑是狠招。当然,同时中国的外汇积蓄也急剧缩水,如果不能一招致敌,可能就得不偿失了。
  后果二,中国树敌,他人得利,自己遭殃。卖出美元资产,总得买什么吧,买什么呢?欧元?日元?皆为不可。
  买欧元,欧洲人当然求之不得,全球各大央行也必然跟风买进欧元。结果是欧洲人获得“滥发钞票”的权利,而中国当了急先锋,于我有益吗?
  买日元,更不可能了。不说日本经济缺乏纵深,单就一条——日本人的央行其实是美国人的分行,就足以让人敬而远之。
  有朋友建议了,买黄金呀!是呀,黄金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它却不是中国央行能大张旗鼓去买的。欧美日储备的黄金本占世界绝大多数,一旦把风向引向以黄金储备作为判断各国实际购买力的标准,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中国公开的黄金储量是600吨。人民币汇率必然急跌。
  后果三,与美国全面对决。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是美国核心利益,公开挑战,不可能不受到美国不顾一切地报复。双方不得不在全球层面形成对决之势,这与中国抓住“战略机遇期”发展壮大自己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
  二,保持现有水平,不增不减,行不?
  这可能是很多朋友在看了上面的分析后,会自然提出的问题。其实,不增即是要减,差别并不大。它同样涉及买什么的问题。
  利用现有美元资产购买黄金、购买石油、购买矿产,都是不错的建议。问题是,中方不能发出这样的信息——我要以此保值资产。一旦被各方解读出这样的信息,以黄金保值,黄金必涨,于我不利。以石油保值,石油必涨,以矿产保值,矿产必涨。明智的做法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压低黄金、石油、矿产等资源价格,通过不间断操作,逐步增加相关资产的控制权,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做战略储备。
  石油涨,对俄罗斯有利,对中东诸国有利,而且他们还不会记中国的好,有必要吗?石油跌,特别是较长时间保持低位,对中国极为有利。一方面俄罗斯复兴之路更为漫长,与中国相互依存的时间会更长,有利于保障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中国发展的成本,提高中国发展的效率;第三,还有机会全球配置资源,为今后几十年发展进行战略储备。
  矿产涨,对澳大利亚有利、对巴西有利、对印度有利,想想淡水河谷如何漫天要价,有必要吗?矿产低价运行,与石油的意义一般无二,可以说是中国难得的机遇。
  三, 只能是增持了
  看着这个小标题,心里有些别扭,难道我们只能永远被绑在美元上了?
  这确实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心结,难解也得忍着,谁让你想成大事呢?
  增持并不是无条件买单,这是有巨大差别的。增持是根据中国外汇储备的保有量,结合国家战略和实际需要进行外汇资产进行全理配置的主动措施。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1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尤其须要从美欧日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配置相关各方的货币是必要的。对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本币汇率的稳定非常重要,在现行国际汇率形成机制下,保持相对充裕的美元资产,是维护汇率稳定的唯一保证。这也是人民币在危机以来,始终岿然不动的原因。韩元、卢布为什么急跌,根源全在于此。不是美国没有动人民币的脑筋,套一句俗话“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也从没死过,之所以大家能坐在一起畅谈天下大计,无奈尔。
  无条件买单,则是被动接受,甚至被对方欲取欲求。美国欲取欲求了吗?没有,其救市的7000亿美元到现在还没有着落呢。而且,美国可能不得不把7000亿分折为若干小的部分,分期融资,这足以说明美国信心严重不足。
  以上,算是笔者从反面论证增持美国国债的合理性。下面,我们接着看增持带来的好处。第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中国主动增持美元资产,就是向国际社会发出了中国愿意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信号,是一种大局观,是一种负责的态度。这与10年以前,东南亚危机中,人民币始终不贬值是相同的。10年前的不贬值,为中国赢得了整个东南亚,整个东盟在10年的进程里,逐渐围绕中国配置资源,成为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认同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领导能力,有效稀释了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今天中国支持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做法,同样会为中国赢得世界声望,这一点可能也要在十年之后才能见到。
  第二,抑制美国印钞票的冲动
  美国在危机面前,须要大量金钱实施金融救援。美国寻求金钱的渠道不外两种,开动印钞机和发行国债。当然,发行国债,实际上也是开动印钞机,但二者毕竟还有区别。开动印钞机是直接放弃美国的信用大旗,公然变成一个无赖,这其实是美国不愿意的。它更愿意立个牌坊,偷偷地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如果有人要逼它,逼急了,它真可能干出那不要脸的事儿来。所以,中方不能去逼它,反而告诉它“你是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你应该给大家当表率,是不是啊!”,这个坏孩子可能还真就跟着来了。
  美国其实是两难,笔者在《美国系列》之初就强调,美国“七伤拳”伤人的程度直接由其“内功”决定,所谓“内功”就是美国国内能多大程度上承受住“七伤拳”的伤害,在这种伤害下,各种利益集团、政治理念、社会阶层能不能团结对外,非常关键。目前的美国就面临这样的困难,激化危机,可能引发美国国内的政治危机、社会危机;解救危机,可能伤不了对手,最终让对手得利。开动印钞机滥发钞票还是立个牌坊发国债,就充满了这样的考量。中方出于继续保持“战略机遇期”、温水煮青蛙的原则,不希望美国彻底激化危机,也不希望它抛弃国家信用,增持美元就是不错的一种鼓励。别人都看得起你,你干嘛自个儿瞧不起自个儿了?
  第三,逼迫美国让渡现实利益的有效手段
  美国如果不抛弃国家信用,就只能在按照“规则”进行谈判,寻救大家共同应对“危机”。这样,一个大的笼子就套在美国身上了。套着笼子的美国,要想获取有关各方的支持和配合,不让渡现实利益,是不可能的。只要不谈崩,大家就可以在“规则”范畴里,慢慢侵蚀美国的权利,这么多年,就是这样过来的。彼时,道义的大旗可以给国家带来利益,此时,道义的大旗也能给国家带来拖累。美国已经不是啥都没有的山大王了。我们就要它背着一身的破铜烂铁跑吧,直到累死为止。
  第四,逼迫美国真正救市的有效手段
  中国经济最有条件走出独立行情,并不是完全不借助国际市场,中国已经不是当年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的中国了。中国须要欧美市场恶化,来衬托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价值,来铸造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国际地位。但是,真要是欧美市场坏到一塌糊涂,中国也就无法幸免、无利可图了。所以,中国须要欧美救市。
  这有些像二战时期,美国期望世界各国打成一团,不断为两方提供武器,但不能让一方完全战胜另一方。最后,要自己出面成为决定性力量,一举鼎定天下。中国,现在就有这样的意味,也有这样的机会。要赚取这样的利益,没有投入,当然不成。
  美国一定能从不断恶化,却又不是完全不利的局面里看到希望,就一定不会断然抛弃其号召世界也欺骗世界多年的大旗。就一定会努力在救市的征途上与其他各方离心离德,但神离貌合地走下去。走下去,就是美国的灾难。不走下去,就是全世界的灾难。
  
  到此,相信我基本表达了我的看法。我们想摆脱美元的魔咒,却不能急一时,不能逞意气之勇。万里长征,最艰难的时间已经过去,还怕再多几个困难,再多熬一段时间吗?艰难困难,玉汝玉成。沉下心,冷静应对,方有出头之日。
  当然,也必须做最坏的准备,笔者在一月之前写过一篇《假如美元突然作废——美国系列之22》的博文,提出过这个问题。相信有关方面会比笔者更早、更全面地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准备。
  让我们在平和、冷静、客观中,期待国家的复兴。          美国系列之40——树欲静而风不止   印度孟买袭击事件终于平息了——
  新华网孟买11月29日电(记者王晔 廉海东)印度反恐特种部队负责人杜特将军29日在孟买泰姬玛哈酒店对记者说,围剿该酒店的行动已经结束,标志着孟买恐怖袭击事件终于平息。
   杜特说,印度反恐特种部队与恐怖分子当天在泰姬玛哈酒店内展开激烈枪战,有两至三名恐怖分子被击毙。安全人员目前正在酒店内逐房搜索,清查可能残余的恐怖分子,仍有一些房客滞留在酒店客房内。
   杜特说,在26日至29日长达59个小时的恐怖袭击中,印度官方已经确认了162名死者的身份,其中包括18名外国人,另外确认受伤者有288人。
   此前,当地媒体援引孟买灾难管理机构的统计数字报道,此次恐怖袭击中的死亡人数已升至195人,另有295人受伤,死亡人数还有可能增加。
  
  这里的“平息”主要是指印度军警对现场“恐怖分子”的清剿和收捕暂时结束了,而由此引发的多边反应却刚刚开始,这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我们先看一看印度方面对该次事件的初步表态——
  
  据新华社电  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27日说,孟买连环袭击可能由总部设在邻国的恐怖组织策划。他没有明确指出具体国家。
  “这些精心策划、组织严密的袭击可能与境外有联系,意在通过选择知名袭击目标制造恐慌。”辛格当天在全国电视讲话中说。
  自称“德干圣战者”的组织宣布对孟买袭击负责。辛格说:“显然,实施这些袭击的组织总部设在国外……目的是在我国商业中心制造混乱。”
  路透社说,印度政府先前多次指责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邻国为一些武装组织提供庇护,支持它们在印度境内发动袭击。
  辛格当天对邻国提出“严正警告”。按照他的说法,印度“不会容忍”袭击者利用邻国领土向印度发动袭击,如果邻国不采取合适措施,“将付出代价”。
  
  印度的表态,意在为袭击事件定性——境外恐怖组织有计划地在印度制造恐慌。
  这一表态,不难让人想起7年前的美国911,甚至已经有媒体将之称为印度版的“911”。布什在911事发的第一时间表示“无法容忍在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事件”。当时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谴责袭击事件,伊拉克政府也在国营的电视台发表官方声明,称911事件是“美国反人类罪行”的报应。尽管态度相左,这两个国家随后都未躲过被美国占领的命运,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成为本世纪初最重要的两次战争。它对地缘政治和国际格局的影响至今还在进行。
  美国的911,直接引发了两次战争。或者,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说,美国以911为借口,发动了两次战争,并事实上占领两个国家。
  印度呢?印度的孟买袭击事件会引发战争吗?或者说,印度会以之为借口,发动战争吗?
  
  我们接着看几段新闻——
  中国日报消息,印度总理辛格28日在电话中对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说,印方已掌握证据,制造孟买袭击事件恐怖分子的武器弹药均来自巴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
  印度外长慕克吉28日也首次指出,初步情报显示同巴基斯坦有联系的武装分子策划并执行了一系列袭击。他同时还提醒巴基斯坦遵守承诺,不允许该国的国土被用于对印度发动恐怖袭击
  中新网11月30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11月29日,杨洁篪外长应约与巴基斯坦外长库雷西通电话。双方还谈及近日在印度孟买发生的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巴方对此事件予以强烈谴责,并向印方表示慰问。杨外长表示,中方真诚希望巴印双方继续加强合作,维护巴印和平进程的势头,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这符合巴印两国的根本利益。
  中国网08年12月1日讯,据印度电视台报道,消息人士称,印度正在考虑暂停与巴基斯坦的停火协议,政府甚至在考虑终止与巴基斯坦的全面对话进程。印巴实控线停火协议已持续了五年。
  
  最新的媒体消息是,巴基斯坦为应对印巴可能出现的紧张局面,已经做好增兵布置,欲调10万人至印边边境地区。
  
  种种迹象表明,有人要把孟买袭击事件的“屎盆子”扣在巴基斯坦身上。巴基斯坦政府由于巴尔地尼的做派,很难问答做出有效应对,局势可能进一步向更坏地方向发展。
  
  笔者不愿意在这里讨论谁是幕后真凶这样的无聊话题,因为它于事无补、更无从查起。理由有三:
  1、 于是无补,是指印度政府弄不弄清谁是真凶,其决策都要依据目前的国际政治局势和经济局势,而不能依据真凶是谁这样一个虚无的结论。
  2、 无从查起和虚无的结论是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案子从来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911的真凶是谁?拉登吗?美国人到现在也拿不出直接的证据,中东阿拉伯媒体更指是美国人自己所为。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遇剌的真凶是谁?不也是穆沙拉夫下台,诸事皆了,作为丈夫登台的巴尔地尼何曾表示追查到底?台湾319枪击案真凶是谁?只是陈水扁又当了4年“总统”而已,谁又真在乎真凶是谁呢?更巧的是,居然在数十小时的激战后,正好有唯一一个恐怖分子装死被发现,在第一时间美国FBI就赶往配合,事件调查已经显现出种种诡谲之气,这样的调查是没有意义的。
  3、 即便印度方面查出真凶,恐怕也只能徒叹奈何。比如,万一真凶与美国FBI有关联,印度能打到美国去?笔者说的是“比如”。与其图增奈何,不如难得糊涂,让它过去算了。
  
  对于事件的分析,不必要一定弄清前因后果,有时,只须要看情势的发展对谁有利,对谁不利,即可以做出决策。这一点,对当前的印度政府尤为重要。
  站在印度的立场,分析当前的孟买袭击事件,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 事件极大的暴露了印度社会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首先是印度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直回避或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即民族和解和贫富分化问题,没有这些问题激化作为基础,极端组织很难在印度社会拥有基础和市场。
  2、 事件极大地打击了印度发展的进程。
  这种进程是印度方面想方设法要保证的,是印度赖以称雄南亚或世界的基础。然而,孟买袭击事件的发生,无可避免地暴露了印度社会形态的薄弱环节,也暴露了印度发展的社会基础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不是外力强加的,不过是通过孟买事件显现出来而已。
  3、 印度可以选择放大事件的后续效果
  印度有权利追究事件的真凶,不出意外,真凶会指向巴基斯坦。印度甚至可以出动武力,展开对巴基斯坦的清算。然而,这些动作对于印度保持国家的发展进程,保证国内局势的平静,保持国内环境的和谐,有帮助吗?没有!
  4、 印度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
  这种挑战既包括已经发生的孟买袭击事件,更包括作为南亚地缘政治在全球背景下的具体诠释。印度力量的兴起,以是长时间地顺利发展为基础的,断然打断这种发展进程,对印度是不利的,这种不利就是对印度的最大伤害。
  5、 这种伤害或挑战是印度邻国造成的吗?
  显然不是。巴基斯坦,“无心”也“没力”!中国,有力而没心!其它诸国,不是所虑之列。即如此,这种伤害或挑战来自于何方?退一万步说,即使是巴国或中国造成了此次事件,印度就必然要做出有力回击吗?不然!印度作为新兴市场或新兴力量,最大的利害不在于现实力量,而在于不断发展的进程。打断这种进程,就是对印度最大利益的伤害。这种选择权目前在印度方面。无论是巴基斯坦还是中国,无不希望保持相互关系的稳定,保持国内经济的有序发展,特别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这一点,印度方面不难理解。所以,可以肯定这场危机不是巴国或中国方面有心造成的。
  6、 印度与巴国关系紧张,必然造成与中国关系紧张,这对印度是不利的。
  印度可以选择对巴基斯坦开战,能一口吃下吗?显然不可能!这既因为巴国也是核国家之一,也因为中国与巴国的伙伴关系。印度与巴国开战,只会中断印度发展进程,不会对印度造成实质性利好。这对于印度是不利的。
  7、 最好的策略是,利用孟买事件获取现实利益,而实质上保持相互理解与互信。
  印度可以利用孟买事件,要求巴国打击国内针对印度的恐怖组织,要求中国方面在对巴政策上的配合,从而最大程度上服务于印方稳定国内局势的需要,为保持印度社会经济稳定服务。在地缘政治上,印巴中充分互信,保持南亚局势的稳定,是印度的最大战略利益。
  在进行上述分析之后,无论真凶是谁,印度方面还有理由动武吗?没有!我们也就不难对印度的后续动作判断——不断对巴施加压力,却不会进行实质性动作,南亚局势总体上会保持平和与互信。印度“911”不会引发战争!
  
  当然,以上分析是以印度国内政治的“理性”与“正常”为基础的,如果印度国内政治在某些势力的影响下已经失去“理性”,就另当别论了。所以,我们不难理解杨洁篪外长在与巴基斯坦外长库雷西通电话时的表态——“中方真诚希望巴印双方继续加强合作,维护巴印和平进程的势头,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这符合巴印两国的根本利益”。印度方面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从中印力量对比上说,印巴开战或准战争,对中国是有利的。中方希望印巴保持互信与和平,是从整个世界格局和全球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做出的考虑。两虎相争,有利的只会是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就是华盛顿。具体分析,笔者已经在此前的博文中进行了分析。如果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阳指”被打倒,整个世界包括印度,都将被美国的“乾坤大挪移”击倒,失去发展的自由,印度也就失去了大国梦想的基础。对于这一点,印度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况且印巴开战不一定能击倒中国的“一阳指”。
  
  再看巴基斯坦方面。
  穆沙拉夫下台以后,巴尔地尼领导下的巴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独立”与“自主”。在印巴关系趋紧的背景下,巴国外长只能向中方求救,实际上暴露了巴国的无助。巴尔地尼借助美国力量上台,走“亲美和印”的媚骨路线,以为会有一番“新天地”。其实,打错了算盘。巴国立国的基础,就是“亲中”与自立,别无他途。
  基于对巴尔地尼的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巴方在孟买袭击事件上是“无心”的。结合目前巴国国内的经济局势——几欲破产,以及巴国与阿富汗边境的紧张局势,巴国更是“没力”对印度有所动作。
  所以,巴基斯坦在孟买事件上是无辜的。这是点,各方都能看得明白,包括印度。
  
  目前,选择的权利在印度方面,可以选择造成南亚局势紧张、与中国关系复杂化,从而最大程度上有利于华盛顿,事实上服务于华盛顿;也可以选择平和南亚局势,为自己和世界的发展争取一点空间做出努力。我偿期待,也相信印度能做出合理的抉择。
  
  我们不愿意追究孟买事件的幕后真凶,是因为我们不屑于追究。所有这些动作,归根到底是针对中国来的,印度服气也罢,不服气也罢,都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树欲静而风不止”,说的就是中国和印度的处境。两国在谋求发展,谋求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是有共同利益的,都希望“静”。“风”不止,正是对当前国际势利角逐的有力写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方做出了有力动作——亮剑欧洲——取消“中欧峰会”。
  
  据11月28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中国27日因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执意要见达赖而决定推迟中欧峰会“惊倒”了欧洲。中欧峰会是延续了11年的中欧最高级别沟通机制,中国此举迅速被解读为以“前所未有的强硬方式”向欧洲表明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中国网络上对中方的决定呈现压倒性支持,截至北京时间28日上午8点30分,环球网上“你是否支持中国推迟中欧峰会”的网民投票中,支持者为4960票,反对者仅为199票。不过,欧洲媒体则反应不一。
  
  中国对欧洲的亮剑,其实可以理解为对欧洲的团结。欧洲只有在与中俄的妥协中,才可能求得世界的话语权,这是中方想表达的最重要的意思。中方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不容小视,但正如在外交部11月27日例行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的提问——“去过的12个月中,默克尔、布朗、布什等西方领导人都曾见过达赖。为什么中方不允许萨科齐见达赖?”。原因就在于欧洲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表现出的抛开中俄寻求对美妥协的战略企图,让中俄不得不有所反应。
  如果大家还记得当年铁娘子吴仪在日本的拂袖而去,就不难理解中方的此次亮剑。中方的动作决不是草率行事,特别是在“不出头,不当头”的战略指导下,一旦亮剑,必是谋定而后动。笔者无意拍马屁。如果没有吴仪的拂袖而去,可能不会有日本今天的中规中矩。中方既已亮剑,必要欧洲有所妥协,此一点,我们可以继续观察。
  当然,中方团结欧洲的策略是不会改变的,但对欧洲斗争同样不会减弱,这一点美欧都会有所理解。
  印度此前在中印边境做出了一系列动作,为此笔者还专门写了一篇《说说印度——美国系列之39》的博文,中方一再容忍、规劝,意在“树欲静”、谋发展,互利互惠!
  对欧亮剑,同样是出于团结欧洲、共谋大局的考虑,有心人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在东北亚,朝鲜一再对韩动作,也是一种亮剑。而美韩还同意在12月8日召开新一轮朝核六方会谈,更是一种底线测试的结果——美国不具有决地反攻的决心和条件。
  美国在东北亚不敢动作,不等于在全球层面没有动作。南亚局势的最新发展,不能不说是美国“智谋过人”的一种表现。印度方面的应对,至关重要。
  树欲静,而风不止。寻求自强与发展的世界人民,能不能战胜“邪恶”,印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笔者不认为,印度一旦对巴怎么样,中方就失去全球的角力的基础。笔者已经说过,就南亚局势、中印力量消涨而言,印巴紧张,对中方是有力的。但从全球对美角力的层面上说,印度应当克制,成为“树欲静”的一份子。
  当更多的人愿意“静”,风就无从刮起,世界也就更加安宁,更加充满希望。
  后势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美国系列之41——说说萨科奇  萨科奇,在《美国系列》中上镜频率极高,我们不妨对其进行一番简略的探讨。
  萨科奇,全名尼古拉•保罗•斯特凡纳•萨科齐•德纳吉-博乔(法语:Nicolas Paul Stéphane Sarközy de Nagy-Bocsa ),1955年1月28日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匈牙利移民,母亲是法国人。
  他曾先后在巴黎第十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学习,获法律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曾担任律师。他现任执政的人民X动联盟主席。2007年5月,时任内政部长、执政的人民X动联盟主席的萨科奇以53%的支持率赢得大选,成为二战后出生的首位法国总统。
  萨科奇的竞选口号是“团结起来,一切皆有可能”。
  2007年5月16日,就任总统至今,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第六位总统。
  
  再看看法国。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面积为55.1602万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嘉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法国三面邻海,是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
  法国人口:6062.8万(2000年),包括350万外国侨民,其中140万人来自欧盟各国。
  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欧盟创始国及重要成员、北约成员(但不参加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法国经济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5200亿美元,世界第六。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航空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航天工业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工业部门,其中钢铁、汽车、建筑为三大支柱。
  1964年1月27日,法国同中国建交。法国是在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
  
  法国是世界大国,这是没有疑问的。它有历史、有文化,谈近代世界史就离不开法国。可以说法国今天的世界地位是经由一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发展,逐步确立的,是经过 “时间”检验了的。
  然而,法国也存在致命的先天缺陷——版图太小。这一点的重要性,在《说说印度》中已经提到——“大国,即使在二战,其前提之一必是有大的战略纵深,能够承受时间与空间的折磨,美国、俄罗斯、中国莫不是因此而居大国之列。武器工业高度发达的今天,缺乏纵深的国家是没有安全感的”。正是由于安全感的缺失、对于大国梦想的追求,法国历史上不乏开疆拓土的先辈,拿破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法国最终没能通过连续的努力获得并保持有效疆域面积,这不能不说是法国的悲哀。
  面对世界不断发展的洪流,一方面承受着美国人的为所欲为,一方面眼看着东方势力的不断兴起,法国人是着急的。同样着急的还有欧洲诸国,于是抱团取暖成为共识,欧盟因此而生。法国人终于找到了实现大国梦想、增强安全感的有效途径,这一点,可以从萨科奇的竞选口号中得到解读——“团结起来,一切皆有可能”。萨科奇上台后首访德国,战略取向不言自明——致力于推动欧洲建设,将欧盟建设成真正独立一极,发挥法国在其中的核心作用。
  站在这样的角度,我们便不难理解萨科奇一些近乎“疯狂”的行为了。萨科奇似乎看见强大欧盟的梦想、强XX国的梦想,正在现实中远去。这,是萨科奇等人不能接受的,他们必要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今天笔者就帮助萨科奇表一表功,看一看萨氏登台以来的几大建树。
  ——筹建“地中海联盟”
  新华网巴黎2008年7月13日电(记者 谢栋风 尚绪谦)为期一天的首届地中海峰会13日通过联合声明后在巴黎闭幕,与会领导人决定正式启动“地中海联盟”计划。……建立“地中海联盟”是萨科齐去年在竞选法国总统时提出的构想。萨科齐执政以来全力推动旨在深化地中海南岸和北岸国家合作的这一构想。经过反复磋商,欧盟各国首脑在今年3月的峰会上正式通过了建立“地中海联盟”的原则计划。……欧盟27个成员国、部分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卡塔尔、毛里塔尼亚等43国领导人出席了本次峰会。与会者还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领导人。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拒绝出席此次会议。他曾多次指责“地中海联盟”计划企图破坏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团结。
  
  旁白:“地中海联盟”由萨科齐提出。其构想源于1995年11月27日巴塞罗那会议所确立的“巴塞罗那进程”,即欧盟和地中海沿岸国家——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塞浦路斯、埃及、以色列、约旦、黎巴嫩、马耳他、叙利亚、土耳其这11个北非和中东国家,以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建立在经济、能源、移民、民主制等方面的合作关系,以2010 年前建立欧盟与地中海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为远期目标。地中海联盟计划刚刚启动,成员国、组织细则都没有正式确定,要真正发挥作用,来路漫长。
  
  ——借金融危机,抢班夺权
  相关内容,可见于《欧洲的行动方向——美国系列之13》、《欧洲方案出炉了——美国系列之28》、《欧洲人的疯狂——美国系列之30》、《欧盟的大餐,属于谁呢?——美国系列之33》、《“茶话会”之后——美国系列之36》。
  ——打达赖牌,寻求制衡中国
  环球时报消息 2008年07月02日 “中国政府和达赖谈得好,我就考虑去北京参加奥运会”———法国总统萨科齐周一在电视讲话中再次给出席奥运“开价码”,并表示可能会见达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7月1日明确表示,中方反对有关国家领导人以任何方式会见达赖,并反对将涉藏问题与北京奥运会挂钩。
  
  新华网巴黎7月9日电 法国总统府9日发表公告说,法国总统萨科齐当天在日本北海道洞爷湖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时表示,他本人准备8月8日前往北京出席奥运会开幕式。……公告还说,萨科齐此前征得了欧盟其他国家同意,所以他将以法国总统身份并代表欧盟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BBC中文网 2008-11-13电 现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奇宣布,将在十二月六日在波兰格但斯克会见达赖喇嘛。届时,他们都将在波兰参加仪式,纪念曾经发起团结工会运动的波兰前总统瓦文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二十五周年。
  
  路透布鲁塞尔2008年11月26日电 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周三表示,中国要求推迟原定於下周一与欧盟共同召开的峰会,主要是因为欧洲政界领导人和机构计划接见达赖喇嘛。
  
  德国之声28日报道,中国宣布因萨科齐坚持会见达赖而推迟欧中峰会后,法国人随即宣布取消同时举办的第5届欧中经济峰会,原因是"法国东道主们觉得继续办这个会晤不合适了。"
  ……
  
  筹建地中海联盟,是欧盟(萨科奇)扩大欧洲势力范围、增强欧盟话语平台、隔断美国中东影响的重要举措。仔细观察地中海联盟的成员,包括了“中东和平进程”最重要的以色列、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诸国,仅这一点,就不难发现欧洲人要独立解决或主导解决“中东和平进程”的企图。通过地中海联盟有效地增加欧洲协调上诉中东诸方的话语权,中东和平地进程的推进又反过来帮助地中海联盟计划的前进。地中海联盟的成员或潜在成员还包括北非诸国,对于法国加强或重建在非洲的势力范围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非洲可能是继亚洲之后,另一块希望的热土。
  虽然地中海联盟计划已经启动,成效与前景还有待观察。但放在欧洲(法国)增加世界角力的权重、寻求突破的战略格局下进行考察,仍不失精妙。要知道,“上合组织”成立之初,也没有多少人在意,时间演进之下,效果便会逐渐显现。所以,萨氏是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其他两大建树也同样反映了他这样的优点。但执行力如何?就有待观察了。
  “借金融危机,抢班夺权”,笔者已经在连续多篇博文中进行了讨论,最后结果不言而喻——输得一塌糊涂,“这个响亮的耳光之后,“欧盟”这杆大旗还有多少人放在眼里,不问可知”。
  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失去颜面的欧盟、法国以及萨科奇,懊恼程度可想而知。中国的“不配合”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萨氏理所当然地认为不能只与中国讲合作、讲团结,必须拿出有效“制衡”中国的措施来。计无它出的萨氏,只要再次打出达赖这张臭牌。说它“臭”,是因为奥运会之前,从火炬传递到是否出席开幕式,萨氏及欧洲诸神费尽了心机,最终无功而返,反而让中方在西藏问题上坐实,明确宣布“中间路线”不能接受。英国人更是放弃了坚持百年的西藏立场,第一次承让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这一点在《英国的处境——美国系列之31》中已经有过讨论),现在指不定多后悔呢!
  其实,萨氏等欧洲人多么希望西藏之于欧洲如台湾之于美国一般。中方当然清楚其动机,台湾问题已经让国人费尽心力,岂能让欧洲人在“西藏问题”上得逞,迎头痛击势所必然。于是,推迟“中欧峰会”就在情理之中了。
  把推迟“中欧峰会”解读为中方捍卫主权的决心,是见树不见森林。中方此举最重要的是要对萨氏之“制衡”中国说“不”。就像当年对日本完全亲美的单边路线说“不”一样,必要取得成效方能放下身段谈“破冰”、谈“暖春”。
  下面是外交部刘建超昨天(2008年12月02日)答中外记者问中的一段。
  ……
  问:法国领导人仍然坚持会见达赖,中国下一步会怎么做?第二个问题,现在有网民提出再次抵制法货,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中方已经明确表达了关于担任欧盟轮值主席的法国领导人执意会见达赖的立场。我们希望法方采取切实措施,为中欧领导人会晤创造合适的气氛和条件。法方对中方的原则立场和重大关切是清楚的,现在是需要法方作出选择的时候。
  ……
  
  中国再次“强硬”地把球踢给了萨氏,要求作出“选择”。选择什么?
  ——见达赖,不见达赖;
  ——尊重,不尊重并关照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制衡,不制衡中国;
  有日本人的前车之鉴,欧洲人不难想象会见达赖的结果。即便萨氏“死要面子活受罪”,冲上去实践自己的诺言,“见”或“会见”达赖,欧洲也会有人不答应。
  站在欧洲人的立场或萨氏的立场想想,也难。
  如果不能有效制衡中国,就只能与中国协商、对话,讲团结,讲合作,要想成为美国第二,或者与美国并驾齐驱,已无可能。一个强大的欧洲、安全的欧洲之梦,法国之梦,到哪里去圆?
  如果不能捏住中国的核心利益、重大关切,中方又如何肯配合欧洲的动作,如何会拥戴欧洲人当大哥?
  如果不见达赖,刚刚在华盛顿峰会上挨过打的脸岂不还得再挨一下,受美国人欺负也就罢了,难道还要受中国人欺负?
  如果见达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外交后果,萨氏不得不认真权衡。
  真难呀!
  
  见不见达赖,已经成为中欧世界范围内角力的标志,承载了双方极为丰富的内涵,牙关松不得。
  中国已经发誓要象对待日本一样对待萨氏“领导”的欧洲,明确表示“需要法方作出选择”,看起来是要非要再打萨氏一个耳光不可了。
  萨氏呢?萨科奇说“团结起来,一切皆有可能”,的确如此。关键是,欧洲并不团结,法国也不团结。是团结在法国之下呢?还是团结在德国之下,甚至英国之下?愿意出来团结大家的人,大有人在。是团结在萨科奇之下呢?还是团结在张科奇、李科奇之下呢?萨科奇虽然被称为法国的“小泉纯一朗”,但他绝对不想成为第二个小泉。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怪只怪,萨氏之流从来都不“内省”、不“自问”,更谈不上“内圣而外王”,在一副日渐虚弱的躯壳下,掩藏着一只过于亢奋的“心”。说不定哪天,“心脑血管”疾病突发,落得个半身不遂,又如何渡过余生?
  剑已出鞘,不毕其功,势难收兵。
  后势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美国系列之42——人民币贬值的意义   2008年12月1日,或成为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日子,这一天,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跌停,彻底打破升值预期,并事实上打开了人民币贬值的通道,这个通道关闭与否,取决与相关各方的努力。
  2008年12月02日 第一财经日报以《现汇市场人民币罕见跌停 或已发出贬值信号》进行了报道——
  
  昨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8505元,以此计算,人民币比前一交易日大跌了156点。而在国内现汇市场,人民币即期市场在接近尾盘时报出1美元兑人民币6.8848元,因触及千分之五的下限而宣布跌停。与此同时,在海外的NDF市场,1年期美元兑人民币的价格也站到7.2以上的高位,与上周末的收盘价拉开了2300点的差距。
  对此,一些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交易员表示,这样的情况从没见过。包括交易员和部分学者在内的受访者普遍认为,这或许是人民币即将贬值的信号。
  ……
  到今天,2008年12月4日,中美第五次战略对话正式在北京开幕,人民币连续3天收低。今天早晨,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8502元。
  昨天,更传出央行入市干预,人民币才减缓跌势,否则,人民币贬值幅度可能更大。
  
  一时之间,“中国政府借人民币贬值促进出口”、“中国借人民币贬值发动贸易战”、“人民币贬值哪些板块受益”的讨论不一而足,人民币为什么就突然贬值了呢?
  
  今天早上,人民银行给出的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为6.8482,较前一日大幅回升。
  在中国拥有高额外汇储备的情况下、在有管制的浮动汇率体制下、在全球危机不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你会相信人民币贬值是“正常”波动吗?没有任何人会相信,包括保尔森、布什和奥巴马。特别在贬值就发生在中美第五次战略对话的前夕,中国究竟想说什么?
  
  我们还是把镜头拉回到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中来。在危机尚未全面爆发之前,笔者开始了《美国系列》,其基本记录了危机以来,美国的主要动作和笔者的分析。为展开今天的分析,不妨再次总结本博(天人合一http://ttraveller.blog.tianya.cn/)或本专栏(天涯社区『国际观察』天人合一美国系列专帖)的一贯观点——
  1、 危机并不是一件坏事,特别是对美国而言。如果能保持或强化美国的全球地位,让危机放大十倍,美国也在所不惜。
  危机甚至可能是美国有意引发的一场全球权力保卫战。要知道,操纵美元贬值、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是美国一系列有计划的行动。它的最终指向,就是要摆脱美国面临的一系列困难,把对手打回原地,继续长期占据世界霸主的宝座,对全球欲取欲求。
  笔者不是阴谋论者,而是通过一系列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得出结论。相关内容可以从《美国系列》的最初几节看到。当时危机并未爆发,但我们从美国政策的走向可以判定,它最终是要通过“七伤拳”——既伤自己、也伤他人拼死一搏,实现最高的国家利益。  当然,在美国的预案中,危机可能不是由华尔街次贷引发的。
  在《美元的力量——美国系列之25》中,我们更是看到美国利用危机重建帝国的可能!所以危机,对美国而言并非一件坏事。
  2、 危机并不是一件坏事,对非美各方也是如此。它提供了难得的角逐机会——把美国拉下马,为自己争取未来几十年国际丛林中最有利的地位。
  事实上,危机对美国是机遇,对非美各方无不如此。危机发生以来,欧洲萨尔科齐、布朗奔走呼号,逼近布什同意召开11月15日的华盛顿峰会;梅德韦杰夫、普京多次强调重建国际金融体系;胡温一再强调,中国可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国际货币多元化。凡此种种,无不在为自己寻求最有利的国家地位。
  3、 危机对大家的伤害程度是不同的,谁能最大程度自外于危机谁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这就是中国始终强调“危机对中国影响较小”、“中国有能力应对危机”、“中国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原因。
  在国际丛林法则下争权夺利,不光要有心,更要有“力”。实力是讨价还价的基础。
  4、 危机持续深化是对各方承受能力的最大考验。一旦承受不住,任何一方都不得不做出让步。
  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领导人无不呼吁“共同应对”,却又反复停留在一纸声明上。大家都在等待对手的让步,而危机的持续深化就是最好的推进剂。所以,一定程度上讲,有关各方须要危机“有节制”地向前发展。
  5、 在没有完整的解决方案之前,再多的峰会都是空谈,只能发表一份“共同应对危机”的声明而已。
  危机持续深化,一方面是各方向其他各方施加压力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在等一份方案。笔者在2008-10-12《砸碎旧世界——美国系列之19》文尾明确指出“……各方也没能拿出一个解决方案,没有这个方案,危机就只能继续。相信,后续行情就会围绕这个线索展开……”
  大家都在等待方案,大家都在拟订方案。反复召开的各种峰会,不过是大家对拟议中的方案进行试探和表决罢了。
  6、 久拖不决并非上上之策。
  拖,是一种有力的武器,是利用危机向对手施加的最好办法。久拖不决,却不是上上这策。错过有利时机,反而会给对手留下机会,相关内容见《美元的无奈——美国系列之26》。
  7、 拖与不拖、能不能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结束危机,不取决于各方美好愿望,而取决于各方的实力。
  围绕形成完整解决方案,中俄欧英甚至美国都已经出招了,相关动作见于《欧洲人的疯狂》、《求取最大公约数》、《欧洲方案出炉了》、《欧洲人的大餐属于谁》、《俄罗斯的尴尬》、《英国的处境》、《布朗在讲什么》。这一系列动作随着11月15日华盛顿峰会开成“茶话会”,而宣告失败,“七伤拳”牌局进入了《茶话会之后》的后“茶话会”时代。
  为什么没能在11月15日华盛顿峰会上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完整方案的达成,不取决于各方的愿望,而取决于各方的实力。大家都认为,还有“坚持斗争”的能力,还有“没有实现”的目标,于是“危机”只能继续,斗争也只能继续。
  这种继续,就体现在萨科奇的发飙,体现在孟买袭击案的爆发,体现在各国拼命降息,体现全球经济指标不断下滑,体现在奥巴马拼经济推新经济计划,也体现在人民币“可以”贬值上。
  
  为什么说体现在人民币“可以”贬值上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布什和奥巴马两份救市计划,两者之间有何异同?
  
  新华社北京时间9月2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国会周六已原则上同意支持布什政府的7000亿美元拯救金融市场计划。
  据悉,该计划将授权美国财政部从国内金融机构购买高达7000亿美元的与抵押贷款相关的不良资产,以解决过去一周发生的金融风暴的根本问题。另外,计划要求将美国国债最高法定限额从现有的10.6万亿美元提高到11.3万亿美元,以便为政府实施救援计划留下资金空间。
  
  我们不妨将这份救市计划称为“布什—保尔森”救市计划。计划出炉,到今天已经两月有余,其间,保尔森还对救市资金的用途进行了变更——改购买不良资产为购买金融机构的优先股,以期“更好地发挥”救市资金的效用。总体上说,这是一份金融救市计划,它针对的对象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
  
  新华社华盛顿11月23日电 两位美国国会民主党领袖23日说,国会有望在明年1月20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前通过经济刺激计划,该计划规模可能高达5000亿—7000亿美元。
  民主党参议员、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主席查尔斯•舒默当天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从此刻起国会将与新当选总统合作,使他在就任时就能有一份已经通过的经济刺激方案。”舒默强调,新的经济刺激方案规模必须够大,“我认为方案必须在5000亿—7000亿美元之间”。
  奥巴马22日在民主党每周广播讲话中说,他正在让其财经班底起草一个为期两年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目的是拯救和创造250万个就业岗位。他希望国会能尽快通过,使他能在就任当天就签署实施。
  奥巴马在讲话中说,将在未来几周内确定这项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细节。
  
  我们不妨将之称为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它针对的是实体经济,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普遍说“救经济,而不是救金融”。这一点,是奥巴马计划相对于“布什—保尔森”计划最重要的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其实很简单,“布什—保尔森”计划是稳定岌岌可危金融机构和金融预期,使之不在短期内出现连续的坍塌效应,使危机可以缓慢、可控地继续。
  但危机并不会因为“布什—保尔森”计划而消失,它会继续向实体经济、和全球扩散。这种扩散,就是“七伤拳”伤人的过程,当然也“伤己”了。
  奥巴马的计划正是冲着这一点去的,他要增强“内功”,他要大大减小“七伤拳”对自己的伤害。
  
  本文前面已经提到,“危机对大家的伤害程度是不同的,谁能最大程度自外于危机谁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危机持续深化是对各方承受能力的最大考验。一旦承受不住,任何一方都不得不做出让步”。如果奥巴马提供了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如果美国国民的经济收入逐步稳定,如果美国国民继续买房买车,我们不妨想想,这个世界会是怎么样的?
  ——美元如愿坚挺,成为各国避险的可靠保证;
  ——欧洲俄罗斯经济继续低位徘徊,欧元拿什么和美元叫板,欧盟拿什么共治天下?
  ——中国哪里还能去改革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国际货币体系?
  ——拉美、中东,还有人敢叫板吗?
  ——日本印度,只能成为永远的奴仆。
  ……
  多么壮美的愿境。实现它的逻辑路线包含三个环节——可控地释放危机、努力地向全球输出危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内功”。
  “内功”是此役的关键,奥巴马可谓对症下药,出手极准。
  
  然而,奥巴马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会如他说的那么轻松,美好而壮观的愿境也不会轻易的实现。这须要有人配合,或者说不破坏。为什么这么讲?我们继续讨论。
  第一,奥巴马的计划是困难的。
  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的核心就是创造就业,而创造就业的具体办法包括挽救汽车业、推动新能源开发、进行基础建设投资、有针对性地减税等等。虽然奥巴马还没有透露计划的全部细节,但从其相关言论中不难发现,大抵如此。而这一切,正是美国经济的短板。如果做起来真那么容易,美国政府早就从容地调整了。那样的话危机或许不会爆发,或者说危机会推迟几年。这实际上涉及到调整美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其调整过程和调整难度可以从中国进行了多年的经济转型中得到体验。美国经济早已是信息时代、金融时代了,即使在美国最大的制造业之一的汽车产业,最赚钱或赖以赚钱的也是汽车金融服务业。要让一个已经远离制造业、远离“勤劳致富”的美国,一下子回到人人动手,丰衣足食的“原始”时代,恐怕不是一日之功能解决的。
  第二,奥巴马的计划是须要有人配合的,或者说不进行破坏。
  美国为什么在危机发生之后反复提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并且在11月15日的华盛顿峰会和随后的APEC会议上以公告的形式予以确认?其根源就在于美国希望通过产品输出,创造就业,而产品顺利输出的前提之一就是开放的自由贸易。
  可是,缺少贸易壁垒的美国制造业如何抵挡“世界工厂”的冲击呢?美国确实有高科技,及高附加值的产品,但那不能创造普遍的就业机会。就普通、大众商品而言,美国的竞争力早已不是中国的对手。而奥巴马要创造的就业机会,更多的是在普通的、利润低的传统行业之中,这些行业,怎么应对来自中国的冲击呢?有办法——人民币升值!这就是为什么,奥巴马反复宣称中国操纵利率原因。
  
  环球时报2008年10月30日消息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29日声称,中国对美国贸易的巨大顺差与中国操纵人民币有直接关系。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30日报道,奥巴马在29日公布的致美国全国纺织业组织理事会的信中称:“中国必须改变其政策(包括汇率政策),以便减少对出口的依赖,更多依靠国内本土需求的增长。”奥巴马表示,他会利用所有的外交手段促使中国改变。
  BBC报道称,中国汇率政策一直是美国纺织业以及其他行业关关注的议题。奥巴马此前在与希拉里争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时,就曾大打中国牌,称中国操纵汇率。一些美国议员也对中国有类似指责。
  
  所以,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一旦启动人民币贬值通道,美国制造业没有活路。回到贸易保护的老路,美国制造业同样没有活路。
  于是,保持人民币的升值趋势,至少维持人民币对美元的相对稳定,对奥巴马的新经济计划来说非常重要,对美国练好“内功”来说非常重要!
  
  反过来,站在中国的立场,适当的人民币贬值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口的调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对欧洲出口的增加抵消美国订单的减少。“今年中国纺织品出口数字之所以看上去还不错,很大程度是由于对欧盟的出口增幅超过了30%。”第一纺织网的首席分析师汪前进说。但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IMF预计,欧元区经济将在2009年负增长0.5%——这是二战以来首次下降。明年对欧洲的出口大幅下滑已成定局。这种时候,欧元的大幅贬值,使得对欧洲出口更是雪上加霜。欧洲之路,救不了中国出口。
  
  第二阶段,通过新兴市场实现出口增长。
  新兴市场国家一度成为中国出口商寄予厚望的新大陆。据当地官方统计,今年1—10月,外贸大省浙江对拉丁美洲的出口同比增长了49.87%,其中对巴西的出口就增加了70.68%,对非洲的出口则增长了44.92%。此外,前10月浙江对俄罗斯出口也同比增加了45.36%,对印度的出口增加了36.99%。
  
  第三阶段,新兴市场货币大幅贬值,中国出口路在何方?
  但接下来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贬值大战,使这种增长很快变得脆弱。
  9月至11月21日,巴西雷亚尔跌幅超30%,回到了2005年的水平。乌克兰格里夫尼亚下跌约20%,俄罗斯卢布下跌约10%。而印尼盾为过去一个月中表现最差的亚洲货币,贬值幅度约为18%,创下10年以来新低。
  印度、越南、孟加拉国也投入到货币贬值战中。
  中国厂商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大都用美元结算,本币贬值使得这些国家的贸易商必须支付更多货款,这导致大量中国文具、玩具、灯具被迫滞留码头,有的被运回中国。
  “受雷亚尔贬值影响,许多巴西客户拒收浙江商品。”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近日连续向外贸企业发出预警信息。
  除了拒收货物,新兴国家还趁机从中国厂商手里夺走越来越多的订单。
  “最近我们到下面做了大量调研,发现中国主要的出口产品,像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都碰上了欧美客户将加工订单转移到越南、老挝的情况。”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
  这得到了美国商务部统计数据的证实——今年前三季度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服装下降了5.1%,而从越南进口的服装却增长了22.75%。
  而环球资源(global sources)最近进行的一次采购商调查显示,有71%的买家表示正考虑将订单由中国转移到其它国家,其中越南、印度、菲律宾为首选目的地。汪前进认为,这与越南等国今年以来的货币大幅贬值是分不开的。
  
  第四阶段,人民币贬值
  此前的博文中,有朋友问:“人民币应不应该贬值?”,笔者认为从两个意义上说,人民币不应贬值:首先,保持人民币稳定,就是稳定人们对于经济的信心,对于抵消全球性恐慌有好处;第二,保持人民币稳定,有利于修建防火墙,避免形成对东南亚及拉美新兴市场形成冲击,进一步扩大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也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东南亚走出危机创造了好的条件。
  在12月1日以前,中国政府在各国货币贬值战中用以支援本国出口企业的是财政补贴。国家已经上调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夹具和高附加值机电等产品的出口退税。根据第一纺织网计算,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扣除25%的所得税,就相当于为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提供了57亿元的财政补贴。
  但面对全球愈演愈烈的货币贬值战,单一的财政支持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贬值,或成为中国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至此,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人民币贬值,对中国而言,是既能强大自己,又能打击对手的好棋!
  而中国的选择是——引而不发!
  至少到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已经决定这么做了。
  
  我们来看今天早上中国新闻网发的消息
  2008年12月05日 中国新闻网——《人民币第四天“跌停” 商务部否认以贬值保出口》
   对于连日来人民币兑美元在盘中连续出现跌停之现象,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4日表示,这种总体仅约百分之一的微小波动完全是市场力量在起作用,是非常正常的,考虑到人民币兑欧元、日元的稳定状态,与其讲是人民币的贬值,倒不如说是最近美元表现异常坚挺。
  陈德铭说,自二00五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的基本原则,至今未变。人民币汇改后的数年间,已累计对美元升值超过百分之二十,这是市场的力量在起作用,因为汇率不仅取决于贸易的顺差或逆差,更主要是由国际收支平衡决定。
  陈德铭称,汇改后的人民币“不是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和世界数种主要货币相对比”。从数月前金融海啸爆发到现在,人民币一直处于稳定状态。
  陈德铭意味深长地表示:“如果国际上整个经济环境不出现大的变动,各方都能认真协作应对危机,我估计人民币还能保持稳定,我想世界重要货币国家都能按照华盛顿宣言(G20峰会)保持经济和货币稳定。”
  据陈德铭介绍,在此次对话发言中,他特别提到对以下四方面问题高度关注:一是纺织品自由贸易,二是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三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四是滥用贸易保护。
  陈德铭称,中国不会指望人民币贬值来刺激出口,因为中国当前的出口困难局面主要源自国际市场的需求萎缩。
  针对人民币近期波动是否意味着国外资金将流出中国之提问,陈德铭说,“我没有感觉大量流出迹象,我接触的每个外商投资者都认为中国仍具有非常好的投资环境,明年中国经济增长还能保持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八”。但他同时预计明年中国外贸将非常困难,并认为当前是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的好时机。
  陈德铭表示,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证明,市场开放、自由贸易与自由投资非常重要,是必须要坚持的。有鉴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贸易保护曾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伤害之教训,他强调中美两国以及多边层面都应坚决反对贸易与投资保护,这是在前段G20峰会以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都已传出的明确声音。
  陈德铭说,中国正在继续打开国门,欢迎国际资本、美国资本来中国投资,中国将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另据陈德铭和美方官员透露,在今天会议上,中美就共同努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多哈回合模式协议的目标达成一致,美国将在农产品特别是棉花补贴问题上作出“应该进行的让步”。
  面对吹风会后众多记者就人民币汇率问题锲而不舍的“围追堵截”,一向风度儒雅、幽默风趣的陈德铭在“突围”中再出妙语:“我希望记者也和我一样维持世界经济的稳定,不要炒作人民币可能贬值,这样会造成全球人民的不稳定,拜托啦!”话音甫落,笑声顿起。
  据知,自前两次对话已呈淡化趋势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并未被列入以“奠定长久中美经济伙伴关系基石”为主题的此次对话。美国财长保尔森在赴华参加对话前夕,曾敦促中国继续人民币升值。
  
  这段新闻稿太长,笔者本想酌情删减,摘录一部份即可,但发现味道很重,难以取舍,只好全部抄录了。
  陈德铭要表达的意思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人民币是稳定的,特别是危机爆发以来;
  ——人民币的稳定是有条件的,“如果国际上整个经济环境不出现大的变动……我估计人民币还能保持稳定”;
  ——中国不寻求人民币贬值来促进出口,当然这也是有条件的;
  ——中方愿意和各方一起维护汇率和经济的稳定,如果各方当协力如此,中方或不坚持;
  ——美方并不关注人民币汇率问题,没有列入会议议题;
  
  人民币连续多天贬值,美国却在能将人民币汇率问题列入议题,可见美国希望与中方低调处理此事,不要真的把人民币贬值吵成事实。
  陈德铭也是在向非美各方喊话——大家不要争着贬值,要共同维护汇率的稳定。否则,一旦“国际上整个经济环境”出现大的变动,中国就可能采取措施,到时勿谓言之不预也。
  “国际上整个经济环境”出现或不出大的变动的标准,就是中方日后可以定义的内容。中方愿意做负责任的大国,但大家不要以为这顶大帽子就可以扣死中国。对美国是这样,对东南亚诸国也是这样;对欧俄日是这样,对拉美印度也是这样。中国事实上,已经把人民币“可以”贬值作为筹码,向各方喊话,要求各方配合。
  这种配合,在中方看来,至少是各方不能主动恶化危机;
  不能损害中方的海外资产;
  各方能有理有节地围绕危机达成整体性方案性,共同促进危机解决;
  ……甚至其他可以适当定义的内容。
  
  从美国目前的表态来看,其态度是谨慎的。相信很快会有进一步的消息出来,我们期待。
  非美各方呢?同样如此,我们拭目以待。
  
  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以“人民币可以贬值”作为武器,即可号令天下,即可高枕无忧了。斗争还将继续,危机也将继续,直到有人真的倒下……           美国系列之43——一席话,尽天机  经济危机如火如荼,全球主要力量均受煎熬,各方战略走向,引人关注,却又懵懂不明。关心国势走向、国家复兴的人们为之魂牵梦系,甚为之忧。笔者力图在《美国系列》中进行适当的解析,“小心地预判、认真地验证”,体现了一些自信,也印证了一些自信,但很多朋友仍在半信半疑之间。今天,笔者欲借美国防长一篇雄文,与朋友们一起,看一看美国人的算盘。
  盖茨,何许人也?不妨先看看简历。
  罗伯特•盖茨 (Robert Gates)1943年9月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拥有印第安纳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和乔治敦大学苏联历史学博士学位。1966年,盖茨进入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成为一名苏联问题分析师。1974年至1979年,他在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1986年至1989年,盖茨担任中情局副局长。1989年1月至1991年11月,他出任老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副顾问,并在政府的外交政策方面起主导作用。
  1991年11月,他出任中情局局长。1993年1月,随着老布什总统任期结束,盖茨卸去中情局局长职务。盖茨先后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26年,并在6任总统手下工作过。2002年8月,他出任得克萨斯农业机械大学校长。
  2006年11月初,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辞职后,布什总统提名盖茨接任国防部长。布什评价说,盖茨是美国最有成就的政府工作人员之一,他在国家安全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将给国防部带来活力和新的观念。提名前,盖茨还是负责评估美国政府对伊拉克政策的伊拉克问题研究小组成员之一。同年12月,宣誓就任美国国防部长。2008年12月,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提名盖茨继续留任国防部长。
  至此,相信任何人都不得不认可盖茨,他几乎经历了二战以来美国所有变革,服务美国政府长达40年之久,深受多届政府信赖,更在谋求“改变”的奥巴马政府中获得连任。毫不夸张地说,布什的评价是十分公道的。
  正是这样一位阅历丰富,“给美国国防部带来活力和新的观念”,为各方认可并获得连任的政界精英,为美国打算着怎样的将来呢?下面是一篇相关的报道,一起来看。
  
  2008年12月8日 环球时报消息——美防长撰文谈国防政策 发展核武库威慑中俄
   “塔利班在3个月之内垮台,萨达姆政权在3周之内被推翻;但未来,美国不会再重复伊拉克或者阿富汗战争中通过军事力量来推翻政体的情况”,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提前出版的明年1月号《外交》杂志上撰文称,“五角大楼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尽管超级大国之间一触即发的冲突时代已经结束,但只要其他国家拥有达到这一目的的炸弹和手段,美国就必须保持战略威慑力。
  盖茨称,“如果将来在伊拉克或者阿富汗失败,将会给美军在盟友和潜在对手中的信誉带来灾难性打击。因此,在伊拉克,美军数量虽不断减少,但未来几年仍会保留美军顾问和反恐力量。阿富汗的美军数量将会持续增加,因为阿富汗所带来的挑战要比伊拉克复杂、长期”。
  但盖茨也表示,“未来,美国不会再重复伊拉克或者阿富汗战争中通过军事力量来推翻政体的情况。美国将通过提高当地政府能力或安全部队的能力等非直接方式来预防和干预”。盖茨认为,未来对于美国本土的灾难性威胁最有可能来自失败国家,而非侵略者。例如,美国城市可能会被恐怖分子生化攻击或者用核武器摧毁。
  盖茨认为,“美国需要这么一支军队,它既能够打破‘大门’,也能够清除由此带来的混乱局面,甚至重建‘这所房屋’。也就是说,需要美国军队既能够稳定局势,也能够提供援助,进行重建并为当地政府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持”。
  盖茨同时也提到,俄罗斯“侵略”格鲁吉亚的事实提醒人们,尽管超级大国之间一触即发的冲突时代已经结束,但只要其他国家拥有达到这一目的的炸弹和手段,美国就必须保持战略威慑力,发展核武库。盖茨认为,俄罗斯和中国都增加了军费开支,并进行了包括防空和战斗机性能在内的军事现代化改革。另外,“‘流氓国家’、恐怖组织、生化、核武器等交织在一起的威胁依然存在。朝鲜制造了核弹,而伊朗也正在试图加入‘核俱乐部’”。
  盖茨还说,美国的海军规模目前居世界第一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意直接对抗美国。但他们正在开发能够打击美国力量的手段,缩小美国的军事选择。盖茨在文章中称,“以格鲁吉亚冲突为例,俄罗斯相对传统的攻势有复杂的网络攻击和舆论攻势的配合。还有,北京对网络战、反卫星武器、防空和反舰武器、潜艇、弹道导弹的投资将威胁到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释放其影响力并帮助盟友的能力。这将使美国重视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并把短程体系转换为远程体系,如下一代轰炸机等”。▲(王晓雄)
  笔者没有时间去找盖茨在《外交》杂志上的原文,也没有时间就原文进行分析,仅就环球时报的这篇报道提到的要点进行讨论。有心的朋友不妨费一番功夫,把原文找来,核实一下。
  读完报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美国可以很轻松的占领一个国家或推翻一个政权。
  “塔利班在3个月之内垮台,萨达姆政权在3周之内被推翻”,盖茨说的是事实。即使美国已经沉陷两个战场,它依然有能力发起对第三个国家的战争,而且普通小国可能很难抵挡得住。
  2、 美国不会也不能轻易发动战争。
  美国可以很轻松地占领或推翻一个政权,却又不会“再重复伊拉克或者阿富汗战争中通过军事力量来推翻政体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美国已经沉陷两个战场,难以自拔。也就是说,美国解决不了“持久战”的问题,美国惧怕“持久战”。一旦陷入“持久战”,美国应付不及,这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其实,盖茨讲得比较含蓄,在它的口里,是“美国能……,而不会……”,真实的逻辑应该是“美国能……,而不能……”。不能,的根本原因一是美国已经陷于两个战争,无力应付新的战场并陷进去;二是即使美国已经从这两场战争中抽身,美国也不能轻易发动新的、可能陷进去战争,因为这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那种动辄大打出手的做法,通过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被美国认为是错误的,甚至可以说是愚蠢的。
  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关于美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理论言犹在耳,今天想来,更多的是一种讽刺与可笑。
  3、 五角大楼须要适应新的时代
  这是一个什么时代呢?盖茨没讲。盖茨讲“五角大楼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美国就必须保持战略威慑力”。盖茨强调美国应保持核威慑,单独来看,这并没有什么新意。但我们只要问一下,都什么样的国家在寻求核威慑,也许能发现问题。都哪些国家在寻求核威慑呢?朝鲜、伊朗、巴基斯坦,可能还有叙利亚、委内瑞拉等。你会发现,越是无助的国家才会寻求核威慑、核保护,怎么堂堂世界老大也要去寻求核保护呢?
  这体现了美国的尴尬,美国已经不能依靠常规力量——笔者讲的常规力量是指文化、外交、经济以及常规军力,来为现实中的美国全球利益讨价还价了。没有受到极大的战略挑战,美国是不会如此窘迫的。
  事实上,美国经常使用“核威慑”。2006年9月,穆沙拉夫访美期间,接受采访时说: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曾威胁称,如果巴基斯坦不在美国反恐战争中提供合作,将遭到美国的轰炸。美国当时的副国务卿理查德阿米蒂奇赤裸裸的威胁巴基斯坦"做好遭到轰炸的准备,做好后退到石器时代的准备"。
  真正的老大,是不怒而威。如果老大要小弟们做事,非得要说“不然,老子杀了你”,混到这份上,只能是老大的悲哀。这在美国民主、人权、自由具有充分号召力的昨天,在美国经济所向披靡的昨天,在美国大军到处耀武扬威的昨天,是不可想象的。而今天,甚至明天,老大的日子日渐艰难。
  盖茨所说的新时代,大概就有这样的意思。
  4、 两场战争让美国骑虎难下
  “如果将来在伊拉克或者阿富汗失败,将会给美军在盟友和潜在对手中的信誉带来灾难性打击”,就是这个意思。看来美国人还是要面子的,并不是不懂何为“face”。正是美国人的“face”,给了非美各方极大的空间。没有这两场战争,美国真真正正是唯一的霸主,911以前就是这样,那时很多人认为世界永远是美国的了。这正应了那句话——死要面子活受罪。可以想象,有多少人会费尽心力,把美国拖在这两个泥潭之中。想要抽身,可能不会向盖茨计划的那么容易。就像前苏联,最终不得不从阿富汗撤军时,离没落甚至解体,也就不远了。
  5、 美国战略重点在中亚,中东可以作一些让步
  两场战争,两个战略方向,美国想要有所取舍,这就是取中亚而轻中东。怎么“轻”,盖茨也讲得明白——“在伊拉克,美军数量虽不断减少,但未来几年仍会保留美军顾问和反恐力量”。也就是,希望借助伊拉克的力量稳定伊拉克的局势,一方面要体面收场,一方面还要继续控制伊拉克,继续为美国中东利益服务。为此,美国还有一系列配套政策,下面这条消息就是其中之一——奥巴马称美国准备以经济援助换取伊朗弃核行动
  中新网12月8日电 据星岛环球网报道,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7日说,他准备为伊朗提供经济上的好处,以换取伊朗停止核项目。但他警告说,如果伊朗拒绝,国际社会可能加紧对伊朗的制裁。
  美国之音报道,奥巴马当天说,美国及其盟友愿意与伊朗政府直接对话,并为伊朗政府提供在这一问题上的明确选择。
  美国国务卿赖斯当天说,尽管德黑兰拒绝满足国际社会的要求,以外交方式与伊朗打交道仍是最佳途径。
  
  这条消息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以经济援助换取伊朗弃核行动”,其实就是用“朝核”模式解决“伊核”问题。“朝核”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排除动武的可能性;另一个特点是,美国一家说了不算,得大家商量。
  回到本节的主题,美国为配合“轻”中东战略,不惜淡化伊拉克,这种淡化当然不是美国一厢情愿能做到的,没有伊郎的配合,显然是不可能的(当然,即使伊朗配合,也不一定就行)。所以,美国想要给伊朗以希望,让伊朗给予配合。能不能如愿,是另外一回事,至少奥巴马新政府是这样打算的。
  说一句题外话,两核问题是美国深陷其中的两场战争之外的另外两场“战争”,只不过这两个战场显得文雅一些,但实质上都是要把美国架起来烤。美国是不愿意在伊核问题上让步的,他更想的是“吓”退伊郎,甚至“打”退,或者借以色列“打”退伊郎,一方面彻底解决中东问题,一方面再重掌“朝核”谈判的主动权;或者,先摁住“朝核”,再集中力量处理“伊核”,奈何终不能如愿。
  美国退到以“朝核”模式解决“伊核”问题,一方面是美国新政府更加务实,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国力量的力不从心。衰退,不以美国人的意志为转移地,一点,一点地在进行。
  6、 中亚何以如此重要
  这在盖茨的讲话中没有明确提到,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中俄俱涉其间。美国可能要在与上诉两方“亲密接触”寻找机会。这种机会,就包括“孟买袭击”挑起的印巴紧张。
  7、 美国放弃发动战争,又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呢?——代理人
  “美国将通过提高当地政府能力或安全部队的能力等非直接方式来预防和干预”,这句话既体现在美国的伊拉克新政,更体现在刚刚发生的“孟买袭击”事件上。
  挑动印巴争斗,既可以增加美国在两者之间的权重,又可以在印巴双方扶持亲美势力。从这一点看,“孟买袭击”事件,能不能引发印巴冲突,美国都是胜利者。看下面的消息——麦凯恩警告称巴基斯坦可能遭印度空袭
  环球时报驻印度特约记者林肖磊2008-12-8报道,在美国大选中落败的民主党参议员麦凯恩表示,如果巴基斯坦不对涉嫌孟买恐怖袭击的组织和个人采取措施,印度将对巴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
  据《印度快报》7日表示,麦凯恩当天在巴基斯坦拉合尔与高级记者举行的宴会上说,目前有足够证据显示,巴基斯坦前情报官员参与策划了孟买袭击,恐怖主义训练营目前仍在运营当中。
  报道称,巴基斯坦《每日时报》高级编辑海德援引麦凯恩的话说,麦凯恩相信,如果巴基斯坦不对与孟买袭击有关的组织和个人采取措施,印度实行外科手术式的空袭只是“几天之内的事情”。
  麦凯恩周五与另外两名美国参议员到访巴基斯坦,此前他访问了印度。
  
  看完上面这条消息,你还会认为美国是在印巴之间熄火吗?完全是在点火。
  下面是赖斯访问印度时发表的一段谈话——“我们现在向巴基斯坦政府强调的是要沿着证据找出凶手,不管调查的方向指向何处。我不想(就孟买连环恐怖袭击)匆忙做出我自己的任何结论,但我的确认为现在巴基斯坦应该做出全面、充分、完全透明的合作,而那就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这就是典型的美国式调解,就是要对方按照美国的要求进行“全面、充分、完全透明的合作”,否则,会怎么样呢?这句话是由麦凯恩讲出来的。
  当然,印巴双方并不是全然不懂美国的算盘呢。下面这条消息就能说明一些问题——印度外长否认曾对巴基斯坦总统发出战争威胁
  新华网2008-12-8消息 据印度亚洲新闻社报道,印度外长慕克吉7日否认他曾给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打电话并发出战争威胁。
  巴基斯坦驻英国大使哈桑近日透露,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慕克吉曾于11月28日给扎尔达里总统打电话并发出威胁性的言论,此举使印巴之间一度处于军事紧张状态。
  慕克吉7日发表声明说,他今年5月访问伊斯兰堡后,再没有与扎尔达里总统有过任何交谈,有关给扎尔达里打威胁性电话的说法是荒谬的,意在转移公众对孟买恐怖袭击真相调查的关注。
  另外,中印“携手-2008”恰逢此间开幕,很有味道;而巴国接收乌克兰加油机也表明巴基斯坦并不接受简单的恐吓。印巴开战的可能性已经近乎于零。但美国居间取利,套牢印巴,特别是驯服巴方的目的,还是部分达到了。这就是盖茨新战术的威力。
  8、 美国军队的目标——万金油
  “美国军队既能够稳定局势,也能够提供援助,进行重建并为当地政府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持”,这是盖茨眼里的美国军队的能力,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万金油。1949年前后的解放军曾经被赋予这种使命和作用,美军怕是永远也做不到,特别是在别国的领土上。盖茨可能不会认识不到这一点,他可能更多的是在讲美国政府不仅要有发动战争的计划,还要有战后重建、支持代理进行管理的计划。否则,盖茨就是要借机扩大五角大楼的影响和作用。
  
  盖茨接下来谈到的一些内容,多是老调重谈,强调美国面临的三种挑战——中俄、流氓国家、恐怖份子,没有太多新意。
  
  行文至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盖茨眼里的美国不再是“全无敌”,而必须慎用武力;美国已经无力全面实现既有战略目标,必须要有所取舍,最重要的取舍就是“轻中东而取中亚”;美国不要亲自出马,更多通过代理人实现国家利益;美军不仅强调“战斗力”,也要强调“建设力”,力争成为万金油。
  美国战略的改变,一方面是美国自身积重难返,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是非美各方的共同努力。在这种此消彼涨的博弈中,要想全身而退,遂心如愿,是很难的。在全球深陷危机的背景下,这一点会显得更加突出。
  笔者想要强调的是——
  1、 美国确是在节节后退,中方力量逐步上升,这一点要有自信;
  2、 美国并不是进退失据,力量与智谋并不输人,必须要心应对;
  3、 非美各方并不团结,非美各方之间的矛盾并不小,斗争极其复杂;
  4、 国家进步与复兴是漫长的过程,沾沾喜和飘飘然是大忌,怨天尤人与自甘人后殊为可耻;
  5、 立足自身发展,合理合纵联横,温水煮蛙,才是上策。          美国系列之44——看看日本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说日本是美国的一条狗,可能没有太多人会反对。笔者并非看不起、或不尊重日本或日本人。狗的特性,并非日本主观愿意为之,而是国家战略发展之下,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噩运的肇始,或可追溯直二战之发端。这或可看作一种“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的梦魇。
  最近关于日本的新闻不少,不妨逐条来看一看。
  第一条——中国海调船进入钓鱼岛海域
  据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8日上午8时10分左右,日本那霸第11管区海上保安总部的巡逻船在钓鱼群岛的钓鱼岛(日本称之为尖阁诸岛的鱼钓岛)东南约6公里的“日本领海”内发现两艘中国海洋调查船。据称,中国海洋调查船为“海监46号”(排水量约1100吨、全长约70米)和“海监51号”(排水量约1900吨、全长约90米),均隶属于中国国家海洋局。共同社报道称,日本巡逻船使用无线电反复用中文警告对方立即驶离,但中国调查船“没有理会”,直至当地时间下午5时20分许和5时30分左右分别驶离“日本领海”。
  据日本时事社报道,正在北京的日本外务省亚大局局长齐木昭隆向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提出抗议。日本首相麻生8日晚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明显的领海侵犯,甚为遗憾。”
  
  同一时间,中国外交部对日本的报道予以了证实,并称“无可非议”。
  新华网北京12月8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8日晚表示,中国有关船只在中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的巡航活动是无可非议的。
  
  仅这两则报道,也许可以视作中日两国在钓鱼鸟问题上的一次简单试探。接着看下面的消息,你或许就不这么认为了。
  第二条——麻生太郎会见新一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双方委员
  央视网消息(晚间新闻):日本首相麻生太郎8号下午在首相官邸会见了新一届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首席委员、前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和日方首席委员、富士施乐公司最高顾问小林阳太郎以及中日双方委员。麻生表示,日中关系已取得很大改善与发展,他期待在即将举行的日中韩领导人会议期间与温家宝总理再次见面。中日双方首席委员向麻生递交了本届委员会最终工作报告,麻生高度评价委员会5年来所做的大量有益工作和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国驻日大使崔天凯会见时在座。
  
  麻生在对“领海侵犯”表示甚为遗憾的同时,却也期待“与温家宝总理”再次见面,可谓客气之极。想想几年前的小泉、安倍,甚至没有出任首相的麻生,这简直是不可以想象的。真是“士别三日,当刮止相看”。
  如果你仍觉得笔者有意牵强,不妨再看下面的消息。
  第三条——日本向在钓鱼岛海域被撞沉台渔船赔偿千万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王斯报道 据日本共同社6日报道,据日台相关人士透露,就今年6月在钓鱼岛附近海域日本巡逻船与台湾渔船相撞一事,日本海上保安厅与台湾渔船船长就支付约1050万台币的赔偿金达成了和解。
  据相关人士透露,日本海上保安厅今后将继续与渔船上的13名乘客和两名船员进行赔偿交涉。
  三条消息放在一起,这样的信息是显而易见的——日本正在逐步软化在钓鱼岛方向的立场。
  还记得日本人曾经强力阻止保钓人士登岛吗?还记得日本人强力驱逐钓鱼岛水域的渔民吗?还记得日本强力阻止中国海调船靠近钓鱼岛水域吗?与其前据后恭,不如徐徐然、淡淡然。
  日本人软化的立场,又岂止是在钓鱼岛方向。我们接着看下面的消息。
  第四条——朝鲜外务省声明称不再视日本为六方会谈成员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据美国媒体报道,朝鲜外务省6日发表声明称,朝鲜将不再把日本视作六方会谈的成员。
  朝鲜外务省在声明中表示:“我们再不会把日本看作是六方会谈成员之一,即使日本厚颜无耻地出现在我们的谈判席上,我们也不会同它打交道。”
  中新网12月8日电 新一轮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代表团团长会于8日下午4时许在北京钓鱼台开始举行。此次会谈是在今年7月以后时隔5个月举行,韩国、朝鲜、美国、中国、俄国、日本六国代表团长将商讨核验证议定书的问题,以及弃核第二阶段时间表等。
  
  笔者把相关的两条消息放在一起,方便更好地说明问题。朝鲜称“不把日本看作是六方会谈成员”,而日本真还能“厚颜无耻”地坐下来,而且朝核六方会谈还真的如期举行。日本脸面何在?不说国家,即使个人,血性之人也不为之!
  是什么让日本人甘愿忍辱负重,仍要“懒”在六方会谈之内,愣充“成员之一”?原因很简单,日本真要冲动一下,可能六方会谈就改五方会谈了。如此一来,日本哪里去谈什么国际舞台,连家门口的东亚舞台也没有了。这就是日本真实的处境。何以至此?
  无他,唯美国立场软化罢了。什么日美同盟呀,什么照顾彼此关切呀,什么共同维护亚洲安全呀,全日狗屁!只有日本人拿着鸡毛当令箭,美国人从来都是以我为主,于我有利,不妨大讲特讲,于我无用,弃之如敝屐。
  日本人一直强硬要求在朝核六方框架内讨论人质“绑架问题”,而今何在?日本人一直反对美国把朝鲜从“黑名单”中除名?美国人当回事了吗?日本人,唯一还能留在朝核会议桌前的理由,可能就是替美国人掏钱,换朝鲜的暂时消停。
  到此,我们再回头理解麻生的“期待与温家宝总理再次见面”,可能别有一番新意。
  
  更令日本头疼的是,有人不会就此放过已经软化立场并愿意掏钱的日本,看下面的消息。
  第五条——朝媒炮轰日本“宇宙计划” 称其煽动军事大国化
  据韩联社首尔12月8日报道,朝鲜媒体认为,日本的《宇宙计划》是“实施海外扩张,煽动军事大国化”的行为。该计划包括制定打击海盗行为的特别措施法,以及在安全保障领域扩大使用卫星通讯等。
  据朝中社发自平壤的报道,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8日在一篇题为《放弃狂妄的野心吧》的评论文章中称:“《海盗行为防止活动特别措施法案》的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自卫队的海外活动范围和再次发动侵略的可能性。《宇宙计划》基本方向也是为了实现军事大国化,完善先发制人的能力,走上再次发动侵略的道路。”
  该报还称:“日本政府和自卫队的一系列举动赤裸裸地暴露出了试图走军事大国化、将侵略战争合法化的犯罪企图。如今日本妄想重温大东亚共荣圈的旧梦,就等于泥鳅妄想化龙。”
  
  可以想象,“泥鳅”如何“化龙”确实是日本历届政府苦苦以求的方向。而更现实的,是如何摆脱朝鲜无以复加的不断羞辱,摆脱东亚那扇随时可能关上的大门。笔者可以断言,只要日本不能更彻底地去除“狗性”,回复“人性”,日本的境遇只会更糟糕;只要日本不能更积极地融入亚洲经济体,配合中方的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日本的境遇只会更糟糕;只要日本还在台湾问题上摇旗喊话,还在南海问题上指手画脚,更多的羞辱还等着日本。一句话,日本必须拉开与美国的距离,必须断却诸多不现实的妄想,或可真正化身成人!
  
  我们不妨再关心一下麻生的处境。
  第六条——麻生内阁支持率下跌15.4个百分点
  
  日本共同社7日公布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日本民众对首相麻生太郎领导的内阁支持率下跌到25.5%。同一份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反对党民主党代表小泽一郎更适合担任首相的受访者人数超过麻生。
  与上月相比,麻生内阁的支持率这次下跌幅度达到15.4个百分点。民众对麻生内阁的不满意率则为61.3%,上升19.1个百分点。共同社在6日和7日两天电话访问了1000人,得出这一结论。
  大约34.5%的受访者说,小泽一郎更适合担任首相。认为麻生更适合当首相的受访者占所有受访者的33.5%,低于小泽。
  日本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陷入经济衰退,这一调查数据显示出日本民众对麻生重振经济能力的担忧。共同社说,政府计划等到下月才向国会递交应对金融危机追加预算,而不是本月就递交,这是麻生支持率骤降的主要原因。
  据英国路透社12月8日的报道,最新民调显示,日本麻生太郎内阁的支持率日前已经下跌至20%左右。人们也正在日渐关注麻生太郎将会何去何从。有媒体认为,麻生太郎的政权有面临倒台的危险,而麻生太郎也可能会成为日本自2007年以来第三位辞职的首相。
  
  经济状况继续恶化,日本政府招法无多,内外煎熬之下,麻生想不辞职都难。然而,麻生去了,后来者就能持久吗?或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向中方靠近,或已成为日本不得不做出的抉择。
  
  因为是《美国系列》,笔者还是要把关注点放在美国上。看日本,不过是窥一斑而知全豹,看“狗”而识“主人”。美国在非美各方的架烤下,不得不有所调整,这种调整在中美之间显得比较明显。这种明显表现至少在两个地方——台湾和朝核。这体现了美国一定程度上向中方让渡利益,寻求中方的相应配合。甚至在将来,美国真就不得不让渡出太平洋的广阔空间,与中方协同共治,这是远景了。须要清醒的是,美国并没有放弃对中方的制衡与打击,不过是这方唱罢,那方搭台而已。这不,南亚印巴的大舞台已经拉开幕布,美国人已经开唱了。
  怎么看?巴基斯坦会不会成为朝鲜,印度会不会是日本,有一天是不是要出现“印巴N方会谈”?这或许就是美国想走的路子。这个路子下,更主动的可能是美国。
  正如笔者有前文中所说,角力之下,美国并没有进退失据,且力量与智谋并不输人。帝国的夕阳还金色地照在北美大地上,有人却误把它当作佛主的七彩。
  
  斗争还在继续,我们一起期待。          美国系列之45——人民币独立之路  昨天,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消息——《中韩拟签互换协议:1800亿元人民币兑38万亿韩元》
  今天,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宣布签署一个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该互换协议的目的是向两个基本面和运行情况良好的经济体的金融体系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并推动双边贸易发展。该协议与清迈倡议下已有的互换安排相互补充。
  该协议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
  双方同意探讨将互换货币兑换成储备货币的可能性及比例。
  该协议实施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消息很有些突然,这种突然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为什么是中韩之间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2、 为什么是12月12日签署协议并发布消息?
  3、 为什么是1800亿?
  
  在《美国系列》中,我们已经多次提到扩大人民币的结算范围,提到中俄之间双边贸易中扩大人民币和卢布的结算范围,提到在“10+3”的框架下扩大人民币的权重,同时非常认真地指出“如果一旦形成中俄欧三边贸易采用人民币、卢布和欧元结算,美元哪里还是什么世界货币,美元贬值的命运也就注定了,美联储世界央行之梦也就只能是黄粱一梦了”(见于《美元的无奈——美国系列之26》)。不难看出,扩大人民币的结算范围对中国应对眼下的经济危机、角力全球势力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以说太重要了。
  在这里,笔者必须坦诚地说,到目前为止,人民币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人民银行并不能完全根据国内经济的状况、国际收支状况决定人民币的发行量、利率、汇率,为什么?中国人改革开改三十年之路,就是融入国际社会之路。这条路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与美国经济挂钩、与美元挂钩。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人民币逐步丧失独立性,受到美元及美联储的影响日渐增加。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到来,使这一点的危害性更加突出。为此,人民币的独立就显得更加紧迫。中国用了三十年融入国际社会,接下来的三十年,是不是应该改变国际社会呢?
  正因如此,笔者非常期待俄罗斯能与中国在本币结算或货币互换中迈出实质性步伐,遗憾的是,我们至今没有在公开的消息中看到相关内容。于是,笔者甚至期待巴基斯坦请求中国借款支持时能提出“借人民币”,从公开的消息看,中方最终借给巴方的是5亿美元。当国人都在思考人民币路在何方的时候,人民银行发布了“中韩货币互换”的消息。从国家关系、国家战略利益上讲,比中韩紧密者举不甚举,怎么也应该有兄弟站出来配合大哥做点事?所以,笔者会有第一个突然——为什么是中韩之间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据了解,中韩本币互换协议是央行自此次金融危机以来第一次与其他央行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央行将积极研究与其他国家(地区)中央银行(货币当局)建立类似的货币互换安排,以维护区域及全球金融稳定。”——凤凰网引《新快报》对该消息报道时的原文,有心人可以查证。
  笔者强调的就是这个“第一次”互换协议,也更强调为什么是“韩国”?然而,细想起来,唯韩国最妙,为何?
  第一、 韩国是美国决对的战略伙伴。正由于这个身份,韩国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更说明是“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迎合中国壮大的需要。如果,韩国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得到了美国的默许,或者不受到美国实质性的反对,有关国家是不是同样可以依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呢?这极大地减少了相关国家迈出这一步的顾虑,打开了人民币与更多货币“互换”的新时代,这就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央行将积极研究与其他国家(地区)中央银行(货币当局)建立类似的货币互换安排”的潜台词。
  第二、 韩国是一个经济强国。虽然韩国经济比不上欧美日,但以其“三星”、“LG”、“现代”为代表电子与汽车产品,行销世界却是不争的事实。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强国,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了,还有很多经济上远逊于韩国、经济上更加依赖中国的国家是不是更有紧迫性呢?这种紧迫性,将有助于新时代的到来。
  第三、 离开了红萝卜,同样开席,而且是开好席。这一点,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对象是俄罗斯。俄罗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石油和天然气,而定价权偏偏不在俄罗斯手中,所以,俄罗斯对与中国进行货币互换或扩大本币贸易,应该说是更有期待的。为什么到目前为此,俄罗斯并没有与中国走出实质性的步子呢?——条件谈不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俄欧频繁互动,这种互动不光冲着美国,也冲着中国。也就在这种互动下,萨科奇会见了达赖,挑动中国的神经。因此,笔者反复强调“非美各方并不团结,非美各方之间的矛盾并不小,斗争极其复杂”。中韩协议的签署,对俄罗斯震动是大的,笔者相信,不久的将来,俄罗斯还会回来与中国谈相关协议,如同中俄石油贷款谈判“技术性”休会后,又恢复谈判一样。
  前面,我们看到中韩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对于中方的好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韩国为什么“要”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呢?韩国为什么“能”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呢?
  韩国为什么“要”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根本原因真就是经济。
  先看一条新华网2008年12月8日的消息——全球几大投行预计明年韩国经济仅增长约1%。
  新华网首尔12月8日电 韩国官方8日提供的数据显示,根据全球几大投行的预期,由于全球经济加速下滑将进一步打击韩国出口,明年该国经济增长率将仅为约1%。
  韩联社当天援引官方数据报道,根据高盛等全球几大著名投行的预期平均值,明年这一亚洲第四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1.2%,远低于一个月前预计的3%。
  根据数据,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对韩国经济的预期相对乐观,分别为增长3.1%和2.7%。摩根、美林和巴克莱银行的预期分别为增长1.5%、1.5%和1%。而瑞银集团的预期最为悲观,为负增长3%。
  韩国国内机构也对经济前景持悲观预期。该国著名智库——韩国发展研究所此前曾表示,韩国经济正面临国内需求严重萎缩以及出口急速下降的局面,这预示着国内经济将“大幅”下滑。
  根据韩国央行10月份公布的数字,今年第三季度韩国经济仅增长0.6%,为4年来最低增幅。为刺激经济复苏,韩国央行上月初宣布,将银行基准利率从原来的4.25%下调至4%。这是一个月来韩国央行第三次下调利率。
  目前,韩国政府尚未调整对明年国内经济增长为4%的预期,但据该国一些政府官员透露,这一预期将被下调至3.5%左右。
  
  面对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面对不断贬值的本币,面对日渐萎缩的欧美市场,韩国经济的唯一出路,可能只在中国。虽然中国经济也在忍受全球危机的煎熬,但它仍是世界少数提供增长动力的核心经济体。
  第一、 韩国通过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加强与中方的经济、金融联系,无非是要在产品出口中占得先机,特别是与日本竞争中国市场。
  第二、 韩国通过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是维护本币稳定的有效措施。
  第三、 韩国通过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是增强世界对韩国经济信心的有效措施。
  韩国为什么“能”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可能还有政治的原因。
  第一、 韩国向美联储融资,并没有阻止本币贬值、解决银行流动性不足。
  早在2008年10月29日,韩国与巴西、墨西哥和新加坡四国央行一起,分别与美联储签订总额达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以帮助增强资金流动性,阻止信贷危机冲击本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相关分析见于《美元的力量——美国系列之25》。然而,韩国经济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流动性不足依然严重,韩元依然贬值。韩国有理由另想办法。
  第二、 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使得韩国不得不有所表示。
  2008年12月8日,朝核六方会谈在北京开幕。此前,美方放风承认了朝鲜是“拥核”国家。2008年12月11日,朝核六方会议结束,用希尔的话说“本轮会谈因朝鲜方面拒绝在验证核设施方面合作未能达成一致”。紧接着,美国相关人士扬言重新考虑对朝政策。这一切,可能都不是韩国愿意看到的,韩国须要通过行动要求美国更加关切韩国的利益。于是,11日朝核会谈失败,12日就有了中韩“货币互换”协议。
  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突然——为什么是12月12日签署协议并发布消息?
  最直观的反应就是12月12日的“明天”,就是中日韩三方日本福冈峰会的日子,如果为壮大三方峰会的成果,为什么不能等一天,或等两天,在福冈峰会之后,宣布呢?
  显然,有人不愿意将这一成果与日本扯上关系,也不愿意成为三方会议的“果”。在韩国经济危机初显,韩元开始贬值的时候,日本声称“不愿意”提供帮助。说句题外话,国家相交,那有这么表态的。“不愿意”只不过是条件不成熟,可以继续谈嘛。即便永远不愿意,也不用说出来,自己做就行了。把国家之事,当作口舌之快,哪里是在谋国,简直是误国祸国。
  有必要再讲一下中日韩峰会的背景——经济危机。没有经济危机,可能不会有当前的峰会。韩国与日本,经济上存在很多相同之处,更多的是相互竞争,站在这个角度看,中日韩峰会其实是日韩寻求与中国的配合,争取在中国经济的带动下,更少一些陷入经济困局。看下面这条消息,或可成为佐证。
  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2月12日报道——日本看好中国“4万亿”拉动经济 力寻合作之机
  由于看好中国4万亿元投资计划给日本科研部门和企业带来的投资机会,近期日本经济产业省、环境省正积极与中国发改委、商务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接触。
  ……
  由于韩国与日本在中国市场的竞争,韩国更愿意把这一有份量的“协议”放在中韩“双边”框架内诠释。当然,中方也愿意以中韩“双边”协议去敲打日本,希望日本在融入亚太迈出更具实质意义的步伐,如果也能出现类似中韩“货币互换”的协议,那就更好了。
  目前,中日韩三方峰会还在进行,笔者有理由相信,将会有更我多关于三方合作、10+3合作、亚太合作的框架出台,当然实质性消息不太可能,因为大家还在试探着前进。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深入,三方峰会可能会再次举行,甚至多次举行;随着周边国家与中国更具实质意义的整合,日韩或与中国有更紧密的协议签署。还是那句话,当前的危机也是一种机遇,是大国角力未来几十年全球地位的平台。要在这个平台上获得先机,办好自己的事情,保持国内经济“健康、平稳、快速地发展”是第一要务。
  
  第三个突然——为什么是1800亿?
  如果以美元兑人民币6.8451(12月12日人民银行中间价)计算,1800亿人民币相当于263亿美元。也就是说,韩国人很给美国人面子,毕竟与美联储交换的是300亿美元。
  如果以人民币兑韩元200.0880(12月12日外汇排价)计算,1800亿人民币相当于36万韩元。协议中之所以交换的是38万亿韩元,说明双方认同了相对而言,人民币将继续升值、韩元将继续贬值。所以说相对而言,是指相对于双方货币,相对于其他货币,协议本身就是希望维护汇率的稳定。
  
  在分析了“三个突然”之后,我们有必要再仔细看一看人民银行发布的这条消息,看一看还有什么信息值得关注。
  第一、 协议目的之一——提供短期流动性
  “该互换协议的目的是……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这是一条目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说辞,全球普遍陷于流动性不足甚至冻结的今天,任何人都可以以此与中方讨论解决办法。至于为什么不与美欧俄讨论或签署协议,则是各方须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 协议目的之二——推动双边贸易发展
  “该互换协议的目的是……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并推动双边贸易发展”。推动双边贸易发展可能是韩国最希望达到的目的。如何达到?是不是包含了双边贸易本币结算等内容,目前还不得而知。同样,中方也希望增强与韩方的经济互补,进一步促进相关国家围绕中方配置资源。如果韩方在此协议推动下,与中国的贸易逆市飘红,相信会有更多国家跟进。
  第三、 协议对韩方而言更具实质意义
  之所以说对韩方而言更具实质意义,是指流动性不足,更多的是韩方的问题;渴望加强贸易并获得实际利好的,也更多是韩方。另外,相比于韩美之间300亿美元的互换协议,仅为期半年,中韩协议期为三年。因此,中方提供给韩方的帮助更具实质意义,更有利于促进韩元的稳定,而美联储的做法似乎更多一层趁火打劫的味道。
  第四、 协议的前景——储备货币
  “双方同意探讨将互换货币兑换成储备货币的可能性及比例”。既然是讨论可能性,就说明没有变成现实,能不能成,要看事态的发展,更要看各方角力的结果。笔者相信,这一天很快会到来。因为,双方已经讨论到“比例”,现实的可能性就已经很高了。在可能性很高的情况下,当然有人会下力气去推动。
  第五、 清迈倡议的意义
  “清迈倡议”是指为增强地区金融稳定,“10+3”财长会议于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达成的协议。根据“清迈倡议”,相关国家可分别向“共同外汇储备基金”投入一定金额的外汇储备资金,这样,当某个国家面临外汇资金短缺困难时,其他国家可以帮助其缓解危机。在“清迈倡议”框架下,“10+3”各国之间目前已签订16个货币互换双边协议,涉及8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人民银行发布的消息称——“该协议与清迈倡议下已有的互换安排相互补充”。其实是为中韩协议找到一个合理的掩护,避免引起有关方面过于强烈的反应。同时也为签署更多类似协议指出了潜在对象——“10+3”。笔者同样相信,为给清迈倡议更多补充,会有更多国家加入人民币互换的行列。
  第六、 日本的去留
  日本人一直以自己脱亚入欧而自豪,没想到今天却显得特别尴尬。经济危机之下,脱欧入亚显得异常紧迫,日本人却始终没有找到一张好的“入亚”轿子。时间流走,日本人继续这样反反复复、犹豫不停,日本人的轿子将越来越小,路子将越来越窄。麻生或后人要当心了。
  
  由互换协议说开
  美国输出危机、战胜危机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在不引起世界巨幅震动(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不断印发美元。美元的坚挺,已经为美联储在大发钞票创造了条件。如何屏蔽美元滥发、贬值的危险,已经成为各方不得不紧迫面对的问题,货币互换或是有效的应对措施。
  笔者设想,需要外汇或外汇吃紧的有关国家可以向中方提出借款申请,中方向其借出人民币,对方再以借入的人民币向中方换购美元。这样,既解决了有关国家对外汇的需求,也解决了中方持有大量美元不断贬值的危险。最重要的是向国际市场提供一定的“美元流动性”,限制美联储滥发美元;另外,把美元成功挡在国门之外,减小人民币升值压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民币互换、卢布互换、日元互换、欧元互换,美元的日子可想而知。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人民币独立之路,就是中国真正崛起之路。前路不会平坦,欧美不会没有反应。“阿扁”当庭“释放”,或是之一。相关消息不久就会出来,我们一起期待!           美国系列之46——中国之剑
 一些朋友留言要求关注中法之争,虽未明言,看“中国如何教训萨科奇,出胸中恶气”之情溢于言外。笔者与大家一样,期待像歌词唱的那样,“堂堂中华要让四方贺”。但是,笔者还是要强调,看待国家斗争,有必要保持一份耐心和风度。匹夫之怒,以头抢地耳。国家之争,核心是国家战略与利益,决不能逞心气之快。有朋友会说,该不会是劝我们不要对中法之争报希望了吧?不要误会,笔者从不认为中方会在中对法斗争中偃旗息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相反,中国之剑已经高旋。
  先看一段中国网2008-12-12消息——萨科齐称内贾德"不代表伊朗人民"引发抗议
  伊朗政府11日召见法国驻德黑兰代表,严重抗议法国总统萨科齐发表针对伊朗总统内贾德的不当言论。萨科齐在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布60周年的讲话中,称内贾德不代表伊朗,不会和内贾德握手,同坐一张桌子。
  根据法国总统府网站消息,萨科齐10日就世界人权宣言发表60周年讲话时表示,解决核问题不能排斥与伊朗对话,但内贾德不能代表伊朗人民。“我非常清楚,伊朗总统不代表伊朗,甚至不代表伊朗人民。伊朗人民是伟大的,伊朗也是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度,但不幸的是,某些伊朗领导人代表着他们。”萨科齐还表示:“我已经告诉我的朋友、联合国前任秘书长科菲•安南,对我来说,不可能和一个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的人握手……”
  伊朗政府对萨科齐的上述言论十分不满,伊朗外交部副部长梅赫迪•萨法里随后召见法国驻伊朗大使贝尔纳•波莱蒂,强烈抗议萨科齐的不当言论。萨法里通过波莱蒂警告萨科齐说:“法国极端主义者的不当态度将给两国关系带来不良后果。”
  
  你是不是感觉萨科奇疯了?他在干嘛呢?借会见达赖挑动中国之后,又在面临法德不和的情况下,冲着伊郎发飙。真是要面面树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