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跟革命的一点不寻常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30:18
两个战例,一个是主帅要冒险,副帅不干,一个是副帅要冒险,主帅不干,只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真正有道理的一方,都是披坚执锐的战将。

  项羽和王平都是粗人武夫,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吃的是刀口舔血的饭,两人都说不过对方,但他们俩都是对的,他们没有理论,更没有口才,但是他们有战士的直觉,有战争的常识式的智慧。比如王平知道,人是要喝水的,作为战士,水尤其重要,军中缺水,比缺粮还要可怕,口渴的士兵是没有士气的,没有士气,就打不了仗。同理,项羽的直觉告诉他,仗必须马上打,不打自己这方就完了。后来史书记载的道理是这样的:在强大的秦兵面前,赵根本算不上什么,灭赵,消耗不了秦军多少兵力,但却可使士气大振,反过来,救赵的诸侯本来就畏敌如虎,赵灭之后,不仅诸侯没了士气,连楚兵士气也会受损,如此,战事将不可为。但是这很可能是司马迁的马后炮,当时项羽是否如此清楚个中道理,讲的如此有条理?未必。

  战争,落到实处,毕竟是那些亲冒矢石者的事,第一线操作者的感觉,从来都是必须尊重的。虽然,第一线的人员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但后面运筹帷幄的人,也容易犯本本主义的错。有时,比较起来,还是后者的危害更大。

  豆腐跟革命的一点不寻常的关系

  张鸣

  豆腐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有人说,豆腐应该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意思的是,其他的四大发明,还有国家在跟我们争,而这个豆腐,连丁点争议都没有。近来,西方世界动物保护主义和素食主义流行,提倡以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中国的豆腐,成了一个榜样,让西方人佩服得一塌糊涂。国人到了西方,如果一时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只要有做豆腐的手艺,就可以混饭吃,已经见过不止一个国内的教授,在美国或者加拿大,靠做豆腐过的挺滋润。那种把一粒粒的黄豆变成白白嫩嫩的方块的把戏,在白人看来,跟变戏法差不多,只有中国人玩得来。现在日本人也会做豆腐了,不过所谓的日本豆腐,不像豆腐,倒更像是中国人鸡蛋羹的失败版,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要吃豆腐,还得靠中国人。

  发明豆腐的中国人据说是西汉时的淮南王刘安。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有炼丹药的,也有吃美食的,豆腐的发明,当属于后者。西汉提倡简朴,贵族不许用金属器皿,所以大家纷纷在吃上下功夫,从马王堆的发掘可以看出,那些王侯贵妇们对吃是多么的热爱,出土的时候,要是现代人有本事保鲜,那些丰富而且色香俱全的食品准会让世界惊掉眼镜。由此推断,刘安发明豆腐,倒也合乎道理。豆腐的发明者是贵族,让豆腐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也是个名门之后,这个人名叫李石曾。

  李石曾是李鸿藻的公子。李鸿藻是晚清的重臣,清流的领袖,在世的时候,很有点保守的色彩,总是跟搞洋务的人过不去,但是他这个晚年得的儿子,思想却新潮得紧,于国学没有兴趣,在科举上没有半尺进展,却早早地就跑到法国留学,学成什么不太清楚,让人知道的却是身为贵公子的他,在巴黎开了一家豆腐公司,比较成规模地让洋人见识了中国发明的模样和味道。

  李石曾在海外多年,但却始终学不成洋模样,身穿西装,却要扎个中国式的腰带,走起路来,腰带凸在前面,硬是扎眼,据说巴黎的银行曾经因为他这身打扮而不让他进去。李石曾又嗜好大蒜,西服上边的口袋里,装的不是手绢,而是蒜瓣。这样的中西结合式人物,想到在西方贩卖中国国粹倒也自然。为了让国粹很粹,李石曾豆腐公司的师傅和小工,一律从国内找来。那个后来帮助梅兰芳改革京剧的齐如山,就给他带去了几十位,一路上,这些中国农民要蹲在坐便器上方便,很是辛苦。

  就这样,洋人们尝到了正宗的中国豆腐,李石曾的豆腐公司也发了洋财。发了财的李石曾在政治上却不安分,因好友张静江的关系,开始资助起孙中山的革命党来。据说,只要孙中山没钱花了,拍电报去,A字代表一万,B字代表两万,C字代表三万,钱就从巴黎过来了。李石曾父亲所忠于的王朝,多少有一点他的努力,被推翻了,可惜"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李石曾只好再接着忙活。第二件事从后来的结果看,也跟革命大有关系,那就是组织中国青年留法勤工俭学。成千的有志青年来到了法国,来到了欧洲,学成什么我们不知道,只知道这些人中间,涌出了一大批共产党人,中国人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就是由这些勤工俭学的人成立的,当时叫青年共产党。如果按某些研究者的说法,其实这青年共产党,才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共产党。这些在法国搞共产革命的人,后来都成了中国历史倒海翻江的人物。而这些人留法的基金,一部分就来自于豆腐。

  中国人的豆腐,卖到外国之后,就这样跟两次中国的革命都发生了一点不寻常的关系。推荐阅读  第1节:有话说在前头  第2节:当牛记者碰到强人的时候  第3节:戴大头巾状如印度兵的中国士兵  第4节:懂兵法的和会打仗的  第5节:豆腐跟革命的一点不寻常的关系  第6节:对毒与赌的另一种期待  第7节:官服的前襟与后襟  第8节:官运挡不住的人  第9节:"光绪"来了  第10节:从贵族到士大夫再到贵族(1)  第11节:从贵族到士大夫再到贵族(2)  第12节:后汉儒生的幸福生活  第13节:混事的本事  第14节:借口的故事  第15节:名士和能臣之间的悲剧(1)  第16节:名士和能臣之间的悲剧(2)  第17节:撒钱的兵法  第18节:土匪绑票的特别赎金  第19节:外国雇佣兵的中国际遇  第20节:误会的和不误会的教案(1)  第21节:误会的和不误会的教案(2)  第22节:误会的和不误会的教案(3)  第23节:有关中国戏的一点涉外的往事(1)  第24节:有关中国戏的一点涉外的往事(2)  第25节:戏里的战争不让女人走开  第26节:选举与美女经济  第27节:洋人的膝盖  第28节:一旦革命成了功--王金发的故事  第29节:以色事人和以貌取官  第30节:又想起了王大点(1)  第31节:又想起了王大点(2)  第32节:在北洋狗与北洋虎之间(1)  第33节:在北洋狗与北洋虎之间(2)  第34节:在孝与非孝之间  第35节:张氏父子头上的光环(1)  第36节:张氏父子头上的光环(2)  第37节:张氏父子头上的光环(3)  第38节:"子见南子"的现代性事件  第39节:从将军到村长(1)  第40节:从将军到村长(2)  第41节:从将军到村长(3)  第42节:会馆演绎的官商故事(1)  第43节:会馆演绎的官商故事(2)  第44节:在民主的下降线行进的民国政府(1)  第45节:在民主的下降线行进的民国政府(2)  第46节:在民主的下降线行进的民国政府(3)  第47节:在民主的下降线行进的民国政府(4)  第48节:三跪九叩的健身操  第49节:文人的舌头  第50节:小人不可得罪  第51节:洋人遇见兵  第52节:说了不白说,做的必须做  第53节:谁的红色?何来经典?  第54节:拳民不是秘密的秘密(1)  第55节:拳民不是秘密的秘密(2)  第56节:拳民不是秘密的秘密(3)  第57节:"肉食者"的学问(1)  第58节:"肉食者"的学问(2)  第59节:台湾的招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