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天后古廟 - 道教交流 - 三教交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16:14
銅鑼灣天后古廟
銅鑼灣天后廟是典型的寺廟建築,香火一直很旺盛,後來經過數度修葺,大致仍能保留原狀,至今仍由戴氏後人管理。


根據石碑記載,乾隆十二年(1747)及道光甲辰(1844)重修,至今仍保持着同治戊辰(1868)第二次規模宏大重修時的面貌。廟門橫額《天后古廟》四個大字,廟外平台石樑有同治七年的字樣,兩旁有道光廿五年(1845)刻有『興邑刁爵』字樣的石獅,及光緒廿八年(1902)的銅聚寶爐和香爐。屋脊則以精巧的石灣陶塑為裝飾,並保有生動逼真的人物陶塑和精緻的壁畫,造型生動活潑,是同類廟宇建築的佳作。

銅鑼灣天后廟是一座傳統的兩進式建築物,正門兩旁各有鼓台一座,在寬敞的主堂中心,供奉主祀神靈天后娘娘。天后又稱媽祖,為中國沿海地區人民普遍信仰的海神,另祀神靈為觀音、正財神及包公。天后左右兩翼都是露天的,兩旁設有兩堵立體彩塑牆壁,左方青龍、右方白虎,都是在同治八年重修的。天后廟前的平台設有 3 座圓形及方形紅香爐。此外,廟內設有占卜問杯的服務。

該廟至今已有 260多年歷史,廟內的古鐘鑄於乾隆十二年歲次丁卯(1747年),亦是該廟內現存最古老、最重要的文物。每年的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是天后誕辰,已成為一個很有特色的宗教活動,廟前旗幟飄揚,很多信眾會到天后廟參拜,祈求天后娘娘的庇佑。

銅鑼灣天后廟在港島頗具影響,附近的地鐵站是根據該區附近的天后廟而命名為「天后站」,廟前的街道稱為「天后廟道」,廟旁的公園稱為「天后廟公園」。

(剪輯資料)


天后古廟

廟門橫額

簷下陶瓷

人物陶塑


外牆壁畫


廟側雕花


碧綠雙龍


屋脊陶塑


廟後瓦頂


遮蔭


公園牌坊


公園涼亭


涼亭坐位

公園後梯


公園水池


水池流水


斜角平台


公園門面


廟外斜路


天后大路


港鐵車站



紅香爐天后廟


銅鑼灣天后廟,又稱燈籠洲天后廟,是19世紀中期港島上最重要的廟宇之一,座落在香港銅鑼灣天后廟道10號。於1982年被列作香港法定古蹟。

據傳香港開埠前,還未定名為「香港」。當時有一個「紅香爐」由遠方漂流到港島銅鑼灣的沙灘上,當地漁民及村民皆認為是天后顯靈,把它奉為聖物,遂在發現地點臨海岸邊建一簡陋神龕予以供奉。後來香火漸盛,廟宇便發展起來,故此廟後山峰稱為「紅香爐山」,沖來香爐的港口改稱為「紅香爐港」。及後「紅香爐港」泛指港島一帶,後人簡稱為「香港」。其後在天后廟奉祀的紅香爐,不知何時何故消失蹤影,無從稽考。

現今的銅鑼灣天后廟前身為「紅香爐天后宮」。根據另一傳說,該廟始建於清初,由戴仕蕃建造,當時稱之為「鹽船灣紅香爐廟」。戴氏來自廣東淡水的客家人,最初定居在九龍舊啟德機場附近的一條名「蒲崗」的古老村莊。當時的天后廟前仍是一個海灣,戴氏常渡海至港島銅鑼灣岸邊一帶割草和捕魚為生。某次載氏族人在草叢中發現一具天后塑像,認為是天后的意思,遂發心在銅鑼灣建立一座廟宇。其後到來上香的漁民善信日漸眾多,香火漸盛,遂籌募經費,興建一座正式的天后廟,而載氏家族亦順理成章成為該廟的管理家族。

銅鑼灣天后廟的業權至今仍為戴氏族人(戴氏福堂有限公司)所擁有,1928年通過的《華人廟宇條例》,規定全港廟宇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但紅香爐天后廟特別獲得豁免,仍由戴氏族人自行管理。

                                                                                           (剪輯資料)
紅爐大香

紅香爐廟

廟外香爐


圓紅香爐


方紅香爐


參神石檯


檯腳刻字


香爐銅獅


石獅前後


特長石樑


寬廣平台


廟前對聯


左壁青龍


右壁白虎


內堂供燈


正門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