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37:50
 

 痴心的人们以此为题写自己的故事,或是想要留作难以忘却的纪念:与无可奈何处相忘于江湖? ­

  而这句子的真意,于庄子的道相通,又怎会是这样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

  《庄子·太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涸后,两条鱼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一转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享受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

  想人世何尝不是像那片陆地上的小洼,被贪婪、杀戮、恐惧、痛苦、疾病、欲望充满了,生活在这其中,怎会不觉的苦?幸好人世间有“情”在,像火炉上的温水一样将人浸泡在其中。人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爱干什么,不爱干什么,全出自于“情”,没有这个“情”人也没办法生活了。 ­

  身处情中,我们深爱过一些人,爱的时候只渴望能朝朝暮暮,常相厮守,渴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真实却是不停的有变化,伤痛后终于明白了,情是多么玄妙、脆弱的东西。因为人本来就脆弱无比。 ­

  剖析人的属性,人是神造的,西方的神造了西方的人,造了亚当、夏娃,东方的神造了东方的人。这便直接给了人神的属性,人自己又在传统、正统文化的演绎中亲身实践了这种属性——神性。那些排不掉、压不住的贪婪、杀戮、欲望、疾病、痛苦,又构成了令人无可奈何的另一种属性——魔性。 ­

  神性带给人幸福、安定,教人了解什么才应该是生活的常态。神造就了你,神甚至比你更了解、更珍惜你自己。而魔性却容易让人不断滋生背叛、麻木的情绪,连自己都觉的不知道如何是好。 ­

听人说过一件事,当作故事也可以。在天上某一层次的天宫中,一位仙童和一位仙女相互生了私情,这不符合天上生命的状态,因为“情”是三界才有的东西,人才受此制约,神仙是不应受“情”的束缚的。为了助他们慧剑斩情魔,那一层天的一位尊者安排了他们到人间的三世轮回。其中一世,仙女转生为一个国王十分宠爱的王妃,享尽荣华富贵、三千宠爱,忘记了对仙童的“情”。仙童转生为这国家附近的一只妖怪。这妖怪见到王妃的第一眼,便爱上了王妃,于是刮起一阵妖风,劫去了王妃。可是妖怪难免脾气暴虐,它虽对王妃用情至深,却因妒忌、多疑等等同样因情而生的魔性情绪而暴虐,它虽对王妃用情至深,却因妒忌、多疑等等同样因情而生的魔性情绪而暴虐的对待王妃。此一世,二人之情又未得善终。 ­

  这又能怪谁呢。怪仙童吗?妖就是有魔的特性,他太难控制自己。更不能怪王妃啊,谁能爱一个暴虐对待自己的人呢。 ­

  反观世间的故事,虽然不像神话传说那样玄妙,却也能印证一个道理:魔性让人因“情”而绝恩断义,让“情”成了人沉重的负担。要想让“情”善始善终,离不开神性的教化! ­

  神性又是怎样助人成全“情”之大义的呢? ­

  纳兰性德的一首词这样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国无此声。 ­

  读来不胜悲凉。如果不是再也没有心力负担世间玄而又玄的变数,又怎能感而写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词句?不必问是什么样的经历令词人发此悲音,只问问自己是不是也曾有过类似的心情?“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情”是最不可靠的东西,喜欢什么,便是对什么产生了情,靠“情”,拴不住故人心的。事实上,“神性”才是能使一个人完整的品行。换言之,便是神性对人无比重要,若不能守住“神性”,人体就成了一个魔体,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无法驻留。 ­

  留心看看身边来来往往的人,多是形色匆匆,有很多事情要做,可却有掩饰不住的深深落寂,像是深入了骨髓,不停的发出求救的信号。在红尘过往的丝丝缕缕中计算着,计较着,别扭着,不肯放开。其实天道自会均衡一切,何须担心;人世混混,阴错阳差,又如何计算的清! ­

  充实佛性、抑制魔性,返回先天本性,是生命生活的常态,世间百结中,有恩有义的相濡以沫。若有机缘能将百结一一打开,慧悟出凡,于清心寡欲处“相忘于江湖”。此时,磨难已过,心结尽解,心的容量足以包容万物。便知“相忘于江湖”是怎样一种超然、如鱼得水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