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年龄别称汇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37:53

中国古代年龄别称汇集

       【大白兔奶奶说:总是记不住古人对年龄的那些别称,不如汇集一帖保存,不断收集丰富,以备用时之需。】        
               0岁        婴儿:人初生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 《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亦作“ 襁緥 ”。亦作“ 襁葆 ”。        (1)葆,通“ 褓 ”。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亦泛指婴儿包。《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緥,犹坐收繫郡邸狱。”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緥,小儿被也。”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婴孩无知,虽使陨於母胎,夭於襁褓,啜气欲絶,岂识患苦!” 艾青 《年轻的母亲》诗:“打开襁褓又包好,抱起婴儿又放下,嘴里在自言自语,好像和婴儿对话。”        (2).葆,通“ 褓 ”。借指婴幼儿。 汉 贾谊 《新书·数宁》:“ 发子 曰:‘至治之极,父无死子,兄无死弟,途无襁褓之葬,各以其顺终。’” 宋 黄庭坚 《寄耿令几父过新堂邑作》诗:“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六章:“余自襁褓,独媪一人怜而抚我,不图今已长眠。”        (3).葆,通“ 褓 ”。谓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宋 洪迈 《夷坚乙志·龚涛前身》:“医居于郡治之南,过司法厅,见门外扰扰往来,云:‘官病亟。’及至 龚氏 而 涛 生。襁葆毕,復还,则司法已死。”(本内容查字典原文地址:http://www.chazidian.com/r_ci_a293987e244ba23ae8e1505d8661a2d6)               2岁
       孩提:2——3岁的儿童。       1.幼小;幼年。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赵岐 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 唐 元稹 《莺莺传》:“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红楼梦》第五回:“那 宝玉 也在孩提之间,况他天性所禀,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兄弟皆如一体,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何其芳 《<燕泥集>后话》:“这个名字我很喜爱,因为它使我记起了孩提时的一种欢欣。”
       2.  幼儿;儿童。
       唐 元稹 《夜坐》诗:“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卧满床。”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四折:“你曾把愚痴的小孩提,教诲,教诲的心聪慧。” 清 骆秉章 《自订年谱·十九年己亥》:“﹝靖逆将军﹞唯知供应丰盛,养尊处优而已,如孩提之情性,作稚子之行为。”              7、8岁以前        垂髫:七、八岁以下的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tiao):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通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髫[tiao],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引伸以指童年。 

       9岁 
       九龄:指9岁。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十岁以下通称。          10岁 

幼学:满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到了十二岁带钗。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样子。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诗文中也常用以比喻少女。如唐 杜牧 《赠别》诗:“娉娉嬝嬝十三餘,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三:为13岁。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通称;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通称。        16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也称“碧玉年华”。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24岁       花信年华:花信指开花时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古时对老年人的敬称,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称为艾老。 

       半百:指五十岁。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天命”、“知命之年”。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均指60岁。因为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六十年周而复始,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还历之年、  杖乡之年:指60岁。
             下寿:《庄子》:“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故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亦泛指寿考。耆,老也。——《说文》  六十曰耆。——《礼记·曲礼》。耆艾(老人的通称);耆叟(老叟);耆寿耇老(长寿老人);耆耇(老年人。耆为六十岁、耇为九十岁)耆硕(年高有德的人);耆民(年高有德之民);耆英(年高硕德者);耆彦(年高望重的人);耆宿(有名望有学问的老年人)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均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中寿:《庄子》:“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故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也有百岁为上寿的。               耇[ɡǒu ]:九十岁,原指老人面部的寿斑。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需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行动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庄子》曰:“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

  儿童: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年:童年。儿童换牙谓之  龆[tiao]。

          髫[tiáo]年、髫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成人:

          冠者:指成年人。

   老人: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