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掠影》 疍家人——从七千年前漂来的中国海洋族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50:43

疍家人——从七千年前漂来的中国海洋族群

标签: 中国特殊海洋族群  中国国家地理  地理人文摄影撰稿  分类: 丹枫随笔 2010-11-10 16:42

        疍家人——从七千年前漂来的中国海洋族群     

 

     

      海南岛形成于大约1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中晚期,岛上至今已发现了2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以虽然海南岛在近代被冠以“天涯海角”的称号,比喻其在天边之遥,远在尽头,但从人类发展史来说,海南岛与中华大陆几乎在相近历史阶段一起诞生了文明的萌芽。人类的狩猎、捕鱼史早于农业文明,海南岛与大陆相同,有人类繁衍生存的基础,

      不过作为一个游离于大陆之外的海岛,它必定存在着诸多自然资源的匮乏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交流和发展的非便利特性,那么作为思想文明与物质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交流媒介就起着岛屿发展的关键作用了,而海南岛各个天然港湾及由港湾衍生而出的海洋文明就是这个媒介的载体。

      海南环岛有多个天然优质的海湾,随着人类社会的活动,逐渐开发出了多个渔业及商贸港口。海南的港口在地理上与其它大陆港口不尽相同,它们不仅有普通海港功能,还因其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而有着很强烈的热带地理特征,热带风光与南方海湾人文景观相互映衬,比翼同辉。

      这一带的天然条件形成较多的“葫芦”状海湾,以狭窄的海峡和逶迤的地形组成天然屏障,为来往及停泊于海湾的船只提供庇护,海湾内水深风徐,港口多有宽阔的泊位和进出水域。海上停泊的木船人家,海湾四周的沙滩、椰林等热带风光,为我们衬映着一处处人间的海域桃花源景象。

 

      在这些港口中,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新村港”是最具特殊海洋人文及无限旖旎热带海岸地理风光的海港。从碧色如洗的南海高空向下俯瞰,新村港的海面上疏密有致的横亘着条条海道,海道两边船对船、屋连屋,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连绵着许多造型独特的“船房”,在这些船房上就扎根着中国鲜有的自称为“疍家人”的海洋族群,可以说新村港是中国人与海对话最近的地方。

 

 

 

     

       新村港的万物处在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的哺育中,在热辣的南海阳光直射下,整个港湾热气沸腾,海面上船房此起彼伏,如城市街道形式的方格状渔排居住区在平静的洋流中向远处汹涌扩张出去;极目海平线,点点略影定格在天边,海天深处宽阔无垠,引颈穷目,地壳弧度仿若昭然;远处船影憧憧、桅杆纵横;稍近旌旗猎猎,浪花翻腾,船只如梭般向海岸边压拢过来;岸边两三层高的民房由码头沿着蜿蜒的海湾一直铺向千百米外的椰树林边。 

      走向码头,水岸边停靠着十数条对驳小船,每艘船头的电动马达旁侯着一位船夫。码头如城市出租车集中等候站,而船夫就如同出租车司机,各家摆渡船按照先来后到的次序由里向外肩膀挨肩膀地排列着,需要摆渡的乘客就依次坐上船肚两边的条凳,人满开拔,一般这样的摆渡船每艘载客量也就10来个人左右。这些船以五角钱一次的价格往返接送客人于岸边和各个船屋,这里的规矩是上学的孩子无需支付摆渡费,老人是否需要支付船费看各个船主个人的要求。

      为方便摄影和走访水上人家,我单独找了一艘摆渡船,船头端坐着一位四十开外,肌腱强壮、口嚼槟榔,满嘴猩红的船老大,他持着浓重的海南口音爽快到允诺载着我去拜访海上人家,随着马达的突突声,一叶轻舟已然劈风斩浪冲向海中。

 

 

  

      小船轻快地飞舞在波涛中,南海灼热的午后阳光劈头盖脸地倾倒在船顶,眼前疍家海上人家的船屋、鱼排、巷道景色如欧洲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油画般浓烈灿烂,扑面而来的船体由于透视学和几何学的原理,体积庞大、形象夸张,红、黄、橙、蓝、绿色的船板在强烈波光的反射下呈现出弹性的质感和鲜亮的光泽。

 

 

 

     

 

 

      我随机挑选了一条航道驶入鱼排林中,鱼排主体是水上单层房屋,由槽钢和铁架作框固定,四周围上白铁皮或防潮板作为墙体,塑铝玻璃小窗,油漆木板地面。房屋四周由30到40厘米左右宽的长木板按3到5米一跨度分两层纵横搭接在浮桶和塑料泡沫块上,木板下的长方块水域都是用黑色渔网分隔的自家水产养殖海域。鱼排十多户一组,每组之间都有或宽阔或狭窄的航道供大型捕鱼船或摆渡舟通航。 

 

 

 

 

      远远地望见鱼排前7、8平方米的遮阳棚下围坐着10来位妇女和孩子,我忙招呼船家靠上前去。木板上摆放着些不锈钢碗和陶瓷锅,看看鱼肉蔬菜还挺丰富,有人面前还放着海南人爱吃的带酸甜味道的辣酱,大伙正好在吃饭。时值下午4点左右,一打听原来今天是农历二十六,这家主人请了亲戚和周围鱼排的朋友做完祭拜土地公仪式后正在聚餐。

      主人姓陈,老伴加上儿孙、亲友三十多口人,今天分别在鱼排上的屋内外和旁边的船上开席三桌,男性长辈聚在屋内,妇女孩子席地坐在屋前遮阳棚下,青壮年就围拢在旁边的船肚里。站在面积不大的排屋门口,屋内陈设一目了然,正对门口上方醒目地供着红脸黑髯的土地公,前面敬了些香蕉、梨子和柑橘,代表“招、来、吉”;紧挨着土地公边上是小电视机和DVD机,上面披盖绣有“平安、幸福”字样的钩织布,白铁皮墙上挨个排着挂钟、年历和奖状,细细打量奖状是孙子的,上书“好孩子”,小小的两坡顶屋架上挂着电扇,电扇下几颗白发苍苍的脑袋凑在一块话拉家常。

      他们崇拜妈祖、海龙王和土地公。新村港疍家人船屋或鱼排上都供奉着这些神像,新村港码头就有妈祖庙。每年农历3月23日是妈祖的生辰,疍家人都要举行祭拜仪式,2010年是妈祖1050年的寿辰。

 

 

      门口遮阳棚下女人、孩子们都光着脚丫,人手一碗米饭蹲在翠绿色油漆木地板上进餐,屋内外几乎没有桌子、板凳等占地的家具。在遮阳棚一角的木杆上栓着根粗麻绳,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一个男娃娃的腰身后,原来疍家人从出生就生活在鱼排船屋上,为了防止幼儿到处走动不慎跌下海水,大人们想出这个办法,在孩子身上套一个自制背带,把孩子用麻绳固定着背带栓在木板活动范围内,这样就解决了身边被海水包围的孩子看护问题。

      顺着头顶弯曲的电线再往旁边瞧,黑色的遮阳网下一群年轻人觥筹交错,谈笑热闹,这些是家族和朋友中的年轻一代。在满挂着衣物的凉晒绳下,几个女孩如履平地跳跃玩耍于鱼排木板间。

 

 

      老陈的朋友今年66岁的疍家人郭老先生介绍说:海南新村港的蛋家人历史有180多年,现在60多岁的蛋家老人大多只能说广东话和海南本地话。新村港的疍家人是从广东南海、顺德、佛山、安吉和福建莆田等地漂泊过来的,他本人家族就是180多年前从广东南海迁徙过来的。海南还有四处地方为疍家人主要居住港湾,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新村港、三亚市的三亚港、文昌市的铺前湾、昌江黎族自治县的新港。由于历史原因,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越南也有漂泊过去的疍家人。 

  

     

      郭老先生说疍家人漂泊并定居至新村港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历史原因。历史上疍家人是陆地上无家无产业,以海为生,漂泊海上,居无定所的海上族群,当时船只简陋,无法抗拒海面的狂风巨浪,所以遇到不可预知的风暴时就只能随波逐流,漂到哪里就在哪里停靠,他自家的祖先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漂泊到海南停靠的。

      二是地理环境。新村港地形为口窄肚大,港湾四周皆环绕着岛屿陆地,属于非常特殊和优越的天然避风港湾,特别适合海上人家船屋的长期停泊和捕鱼船的停靠,周边自然气候舒适便于生存,新村港边上的岛屿就是中国唯一的岛屿型猕猴保护区。所以渐渐的新村港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疍家人。

 

     

      现在他们船上的用水和用电有的是从岸上排管线连接过来,有的是自带发电机,鱼排上生活用的是自来水,平时照明、看电视、手机充电等都没问题,生活排污就直接下到海水里。每家都有海水养殖区域,门牌号按照不同的养殖区域和编号就能找到,各个鱼排上还有渔民对讲机联络渔业管辖区。

 

      郭老先生继续介绍说:1953年,冯家乐当选新村港疍家人第一任村长。文革间新村港疍家人的海上作业以生产队为组织形式,与岸上农民一样,没有自己的私人产业,也不能经营私人渔业,所捕鱼产品全部上缴生产队统一分配,没有海洋养殖。1972年,新村港疍家人被允许上岸搭建房屋。改革开放后允许搞私人渔业,80年开始开放海洋养殖,81年开始有渔业商业经营了,比如制冰工厂、冷冻工厂、鱼产品深加工工厂等围绕渔业发展而出的私营产业。

    现在新村港的行政规划是四个村委会,归口新村镇管理。港内共有1000多个鱼排,小的村委会管理20多户水上人家,最大的村委会管理200到300户人家。整个新村镇有2万多人口,新村港内的疍家人没有确切人数统计,海域上以“户”为单位,有1000多户。新村港以商业估价出售海域,大约230元/平方米,拥有海域产权证,外乡人也可以买卖海域进行海洋渔业活动。 

 

      据新村镇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疍家人所处的新村港渔业繁荣发达,主要从事海洋捕捞和和海水养殖业,1990年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国家一级渔港,现在已被定为中心渔港,是海南省重点渔港之一,全港可容纳500艘60吨位以上渔船停泊,目前渔船作业主要从事灯围、大围、流刺和钓业等四种作业方式,捕捞的经济鱼类有鲳鱼、鱿鱼、金枪鱼、金线鱼、马面鱼等45种。

      海水养殖主要是以渔排网箱养殖为主,在新村港内有很多鱼排的周围都有海产品养殖的网箱,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有两家疍家人还养殖大海龟和鲨鱼等海洋保护动物,向大家宣传海洋珍贵动物保护法。 

 

 

      捕鱼受季节和天气影响很大,新村港捕捞船近海作业为离陆地4、5海里,远些的为离陆地50海里左右,外出捕鱼时间最短的是头天下午3点左右出海,第二天早上8点多回来,时间长点的是5到6天后回来,最远的是去北部湾临近越南的沿海捕鱼,满载后开往广西的北海出售,再返回新村港,大约需要两至三个月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到12月不受台风影响的季节外出远海捕捞。

 

 

 

 

 

 

 

 

      疍家人以船为家,船屋即是住人场所也是捕鱼工具。一般按经济条件购置装修船屋,大型船屋装潢考究,以50吨船屋为例子,大约需要200万人民币每艘,更好更大的船屋需要300万至500万元,有些为银行贷款,80%蛋家人为自有资金购买。

 

 

 

 

 

      道别老陈一家又搭上摆渡船,船老大阿达说他们已经习惯了海上生活,就拿他自己来说,他这样来回做摆渡生意,干活时间都是自己掌握,一般渡口24小时都有人干活,晚上出船少些,白天基本就在海上来回运输,运人运物都可以,一月下来至少也有两、三千元收入。

 

 

 

      船慢行百米,一艘外观漂亮的船屋跃入视线,这艘棕色木质二层船屋是新村港典型的船屋式样。底层为木板房间,一般全家老少生活起居就在一层,二层大多是带遮阳棚的栏杆式平台,平台上堆放着出洋捕捞工具和层层叠叠的塑料箱格及竹编箩筐,栏杆边上基本都架着电视卫星接收器,晾晒的衣物平时也都挂在二层,船尾或船边都排布着大功率的照明灯具用以围捕作业,而大型渔网就整齐的叠放在船头。

 

      靠近船舷,看见一中年妇女在船尾埋头洗菜,喊话过去,船屋中走出一胖胖的年轻人,我俩在夕阳下隔船对话,她说自己的妹妹还没放学回家,等会才能搭摆渡船回来,母亲在做饭,老公上岸办事,父亲在仓内休息。 

 

      乘着太阳落下海平面前的漂亮光线,我让阿达再沿着蛋家人的鱼排游走一圈,我们的小舟如同走街串巷的自行车穿梭在海上街道,橙色的夕阳下不少鱼排前忙碌着打捞水产品的蛋家人,他们把打捞上来的鱼虾卖到收购船上。

 

      摆渡船走着走着看到有人在鱼排上向我招手,一瞧是位大脸盘,身材丰满健硕的大姐。跨过摆渡船舷踏上漂浮在海面上的木板,十多步就来到了鱼排前的露天前厅前,大姐一家看见我横七竖八挂在胸前相机和镜头觉得好奇,所以招呼我问问情况。

      大姐的母亲70多岁,梳着一丝不苟的发髻,安静的坐在一边听我们谈话。大姐说老母亲其实也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平时以看看粤剧或地方戏打发时间。

      大姐的弟弟说现在如他们这样40多岁以上的疍家人基本都待在海上,因为出海捕捞和从事海水养殖能赚取比岸上更多的钱,他们以前也没好好念书,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即使上岸也无法找到比现在更赚钱的工作。年轻一点的有的上了大学,在岸上找好工作的机会稍微多些,不过大多数还是子承父业,在海上寻找生活的来源和发财的机会。

  

 

      坐在厅前与大姐一家人一边聊着一边看着太阳落下海平面,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也赶在太阳即将落山前冲冲回家,海道上穿梭着艘艘小舟,湾内喧嚣的一日又将归于静谧。

 

  

 

      一瞬间海面上星星点点的亮起了一串串的灯光,像深蓝色天幕上的繁星那样璀璨和闪烁,海湾中的热气似乎也立即消散了开去,告别大姐一家,乘着薄雾般的夜色离开蛋家海上鱼村。

      离别时与阿达相约,改日一定会再来拜访疍家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