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姓、名、字、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14:24

姓: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符号。姓在古代有两个来由,一是以女性受孕而得姓;二是以女性生育的地点得姓。所以古姓的字旁多从女,如:姬、姜、姒、赢、妫、妃、姚等。
氏比姓出现的晚,表贵贱的身份,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贵族有氏,平民则无氏。后来姓与氏二者合一,现在常见的“以姓氏笔画为序”的“姓氏”,说明了这个意思。
名: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早期的人名朴实,如夏商两代的孔甲、盘庚、小辛等,都以干支为名,后来取名才慎重考虑,反复斟酌。
字:古人有名还有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又称“表字”。孩子出生三月,由父亲给他命名。男性二十岁行冠礼,取字;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取字,标志着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或“待字”。
表字和名在意义上的联系。字独立于名之外,又有密切的联系。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表字用“子”也很多,“子”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如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健;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它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联系可分如下数类:
1.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屈平,字原。广平曰原,意思相同;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2.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如:郑樵,宇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蓑笠;3.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如:朱熹,宇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刘过,字改之。改了就不为过错;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4.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如:曹操,字孟德。字和名合成道德操守;高明,字则诚。明是诚的后果;于谦,字廷益。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5.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雷简夫,字太简。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古时怎样称呼名和字:古代对名、字在称呼上十分讲究。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相互称字。一般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中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别号: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别号最能体现个人的性格、志趣。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醉翁,还有以官职、籍贯、谥号等被后人当作称号的,如大诗人杜甫,字子美,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因此后人便称他为杜拾遗。他又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也称他为杜工部。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宋朝熙宁中被追封为昌黎伯,故世称他为韩昌黎。清朝戊戌变法的康有为,籍贯广东南海,时人就称他为康南海。更有以谥号称的,如宋代名将岳飞,字鹏举,宋孝宗时追封为鄂王,谥武穆,所以后人便称他为岳武穆。
义6-3
称谓、礼仪、身份、地位、职务、及礼仪词汇的运用
一、口头称谓语: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3、称对方的字、号。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它们而是用谦称。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3、用“地位卑下”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等等。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称自己的孩子为“犬子”。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把自己的官叫“待罪”。向别人询问叫“拜问”。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二,交友称谓: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贫贱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三,对人尊称:1,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2,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3,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3,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4。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5,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6,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7,乔梓:称人父子。8,昆玉(昆仲):称人兄弟。9,令侄:称人侄儿。10,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四,自己谦称:1,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2,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3,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4,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5,舍侄:称自己的侄儿。6,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7,外子:称自己的丈夫。8,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9,小女:称自己的女儿。10,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五,常用敬词:1,请:有求于对方。2,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3,赐教:请人给予指教。4,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5,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名。6,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7,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8,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称对方的住处。9,拜望:探望。10,拜访:访问。11,拜托:托人办事。12,拜辞:告别。13,敬请:恭敬地请求。14,恭候:恭敬地等候。15,光临:客人到来。16,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17,晚安:晚上道别。8,奉陪:陪伴。(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的用“奉字”)19,奉送:赠送。20,奉还:归还。21,奉告:告诉。22,奉劝:劝告。23,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24,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25,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六,常用客气语:1,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2,有劳:用于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3,相扰:打扰。4,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5,久仰:敬仰思慕已久。6,久违:很久未见。7,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8,劳神:耗费精神。9,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10,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11,指教:敬请指教。12,多谢:很感谢。13,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14,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15,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16,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A传统称谓种种:我国古代很多文明称呼,至今还被运用。如: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称呼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令媛;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家严、家慈、家兄、舍妹;称别人庭院为府上,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兄弟为昆仲、棠棣、手足。夫妻为伉丽、配偶、伴侣。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学生为门生、受业。学堂为寒窗;同学又为同窗。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
年龄的代称: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如: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白首”代称老年。垂髻: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髻”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把“束发”代称成童的年龄。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来就以“而立”代称30岁,以“不惑”代称40岁;以“知命”为50岁的代称,以“耳顺”为60岁代称。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期颐”代表百岁。“丁年”泛指成丁之年,即壮年。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都是古人称谓上的敬辞。“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辞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朝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阁下”是旧时对别人的尊敬。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为“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如《史记·项羽本纪》:以上这些敬辞,现在对外交往时(书信、宴会致词)还常常使用。
先生、小姐、女士:“先生”:战国“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称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生”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小姐”:最初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小姐”逐渐上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家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到了民间。“女士”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妻子的种种称呼: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布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饰,后人用作妻之谦词。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发室:原配妻子。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
B书信常用词语:
(一)启始:惠书敬悉,甚以为慰。//顷接大示,如见故人。//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别后月余,殊深驰系。//睽违日久,拳念殷殊。//分手甚久,别来无恙。
故园念切,梦寐神驰。//握别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甚念。//鸿雁传来,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相距甚远,不能聚首,转寄文墨,时通消息。//别亦良久,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奉读惠书,宛如天外飞来,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伫望白云之信。
(三)饮佩:大示拜读,心折殊深。//久钦鸿才,时怀渴谒。//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久慕英才,拜谒如渴。//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谨蒙诲教,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恩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泰山北斗,谁不思慕。//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贯古今之论,晓中外之文,下风引领,敢下拜嘉。
(四)问病:闻君欠安,甚为悬念。//顷闻您卧榻数日,心甚系念。//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请安,恳请慎疾自爱。//知尊恙复发,恳祈暂停公务,苓参进,调养莫误,甚念甚念。//尊恙已大愈否?贵体新全,望珍摄自重,衣餐增适,动定咸宜。诸唯珍重,皮之不存//毛岂附焉,来日方长,亟望珍重。//尊恙愈否,念念。//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重病新愈,望调养有序,节劳为盼。//闻君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康复。
(五)时令问候:春寒料峭,善自珍重。//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炎暑日蒸,千万珍重。//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尚自珍为盼。//秋色宜人,望养志和神。
秋风萧萧,至祈摄卫。//日来寒威愈烈火,伏维福躬无恙。//寒风苦雨,恳请厚自珍爱。
近闻贵地大风暴雨,家居安否,念念。//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六)祝贺:顷闻嘉讯,再祝鸿猷大展,万里鹏程。//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与希望之心。//喜闻……,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万事如意。//谨具刀笔书谒,恭贺嘉事吉礼。//
1、贺新婚:忽鸣燕贺,且祝新禧。//欣闻足下花烛筵开,奉呈薄礼,聊卺之仪。//附呈微物,聊佐喜仪,忽弃是幸。//喜闻你们有缘终成眷属,至为欣慰。//欣闻你们喜结良缘,无限欣慰。//近闻足下燕尔新婚,特此祝贺。//顷悉你不日西厢叙情,蓝田得玉,天成佳偶,谨祝秦晋和欢,白头偕老。//顷闻吉音,欣逢嘉礼,遥祝如鱼得水,并蒂花开,嘉贺嘉祝。
2、祝寿:×日为先生××大寿,遥祝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恭祝延年寿千秋。//谨颂受寿家多,长命百岁。//喜贺福寿双全,恭贺全家安好,寿星永照。//
3、贺生儿女:闻育祥麟,谨此恭贺。//闻尊夫妇喜添千金,热忱致贺。(贺生女)
弄璋之喜,可庆可贺。(贺生子)//弄瓦之庆,遥以致贺。(贺生女)//
(七)致谢:大示诵悉,深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之意。//厚情盛意,应接不遑,切谢切谢。//奉报先生殷殷之谊,当俟异日耳。//感荷高情,非只语片言所能鸣谢。//承蒙谆谆忠告,铭感五衷。//承蒙见教,获益甚多,特上寸笺,以申谢忱。//承蒙惠赠各物,衷心感谢,不胜荣幸。//承蒙存问,且赠佳品,感恩不尽。//如此厚赠,实深惶悚,但来从远道,却之不恭,因即拜领。
(八)致歉:惠书敬悉,甚感盛情,迟复为歉。//奉读惠书,久未作复,罪甚罪甚。
惠书已悉,近因琐务,未即奉答为歉。//数奉台函,未暇修复,抱歉良深。//所询之事,目前尚难奉复,敬请宽裕为怀。//前事有逆尊意,不胜惭愧,万望海涵。//前事有负雅意,十分抱歉,尚希恕之。//见有睽异之处,幸在知己,尚希见宽降恕。
(九)拜托:冒味唐突干请,惟望幸许。//拜托之处,乞费神代办,不胜感荷。//谨布区区,尚希鉴明,费神相助。//所恳之事,若蒙慨允,将不胜感激之至。//特沥寸函布达,祈忽他言推诿。//为书请之,便中还请一询为荷。//乞赐……,以志厚谊。//鉴于此情,望您能大解善囊,尽力相助。//人生友谊,唯君多谊,切望惠泽大诿,鼎力为之。//岁月悠悠,与君多谊,还望滋润再三,泽被延绵。
(十)致哀:惊闻××作古,家失栋材,悲痛万分。//尊×猝去,深致哀悼,尚望节哀顺变。//前闻令×逝去,为之惨然,人死不能复生,尚望节哀。//闻悉××仙逝,不胜伤悼,足下遭此不幸,伤感必甚,恳请宽辟哀情,善自珍爱。//死者已矣,生者恳请多多保重。
希高年珍摄,勉抑哀思。谨函驰陈,藉申慰问。//惊承讣告,悲悼不已,凡在相好,无不同深惋惜。
(十一)赠物:奉呈薄资,尚望笑纳为幸。//区区小物两包,聊供途中之需,即乞晒纳。
所奉礼品虽微不足道,但物轻情意重,望勿嫌弃。//千里鹅毛,聊表寸心。//微物奉上,聊祝吉安,幸祈笑纳。//寄奉百元,聊佐薪水,为数甚微,将意而已。
(十二)请教:风雨同舟,愿闻明教。//倘蒙见教,没齿不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倘承不吝赐教家,幸甚幸甚。//甚盼时赐物,匡我不逮。//得暇望时赐教言为祷。
一切恳请详示,万望莫以鄙陋而不堪教也。//苦有所得,祈随时赐示为盼。//倘有所闻,尚祈见告,俾资改进,不胜为盼。
(十三)商讨:愚直之言,尚祈嘉纳。//蒙雅爱,沥胆直谏。//叨称至好,故敢缄阻,草沥数行,请鉴纳。//相见以诚,请恕不谦。//微开之言,幸无见阔,不胜大愿。//叨在契末,斗胆直陈,伏维朗照,不尽缕衷。//吾敬先生,尤爱真理,故秉笔直陈,希原谅之为祷。
缘承下询,草复寸笺,种种尚须斟酌之处,尊意如何?//此等事本不累述,惟既屡承下问,慨然如感,遂略布鄙怀,万乞曲矛谅察为幸。
(十四)结束:匆此先复,余容后禀。//铁此布臆,余容续陈。//临书仓促,不尽欲言。
日来事冗,恕不多叙。//书不尽意,余言后续。//草率书此,祈恕不恭。//驰函寓意,伫望示复。//匆此草就,不成文进,原宥是幸。//忙中即书,言不由衷,不足之处,恕见谅。
“经史子集”和《四库全书》
一.“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如《四书五经》、《六经》、《十三书》、《白虎通》等。
“史”是指历史典籍,如《史书》、《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子”是指春秋战国以来诸子之学,如《荀子》、《老子》、《庄子》、《论衡》等。
“集”是指古代诗文词赋的著作,分为总集、选集、别集,如《乐府诗集》、《古诗集》、
《全唐诗》、《古文观止》等。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文字典籍的总括分类。不是文化的全部,却是文化的主干。经、史、子、集都是了解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仔细研读,可增知长识,了解古文化精华,掌握典籍瑰宝,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发扬祖国文化光辉,熟习之后常能引以自豪。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也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是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
二.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丛书名,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它的编纂按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官方藏书,分类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纪昀等人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宁波)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