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44:48
朝鮮半島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轉到: 導航, 搜尋韓半島」重定向至此。關於南韓電影《韓半島》,詳見「韓半島 (電影)」。「朝鮮 (稱謂)」重定向至此。關於朝鮮一詞,詳見「朝鮮 (稱謂)」。「Korea」重定向至此。關於英文Korea一詞,詳見「en:Korea (disambiguation)」。

跳過字詞轉換說明

汉漢▼▲為了閱讀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轉換。轉換內容:
  1. 简体:朝鲜;繁體:北韓;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北韓
  2. 简体:韩国;繁體:南韓;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南韓
  3. 简体:韩朝;繁體:南北韓;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南北韓
  4. 简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繁體: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5. 简体:朝鲜人民共和国;繁體:朝鮮人民共和國;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朝鮮人民共和國
  6. 大陆:朝鲜战争;新加坡:韩战;台灣:韓戰;香港:韓戰;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韓戰
  7. 简体:信息;繁體:資訊;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資訊
  8. 简体:移动通信;台灣:行動通訊;香港:流動通訊;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行動通訊
  9. 简体:老龄化;台灣:高齡化;香港:老化;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高齡化
  10. 原文:朝鲜汉字;繁體:韓文漢字;香港:韓文漢字;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韓文漢字
  11. 原文:朝鲜语;新加坡:韩语;繁體:韓語;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韓語
  12. 简体:朝鲜半岛统一;繁體:兩韓統一;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兩韓統一
  13. 原文:朝鲜族;繁體:朝鮮族;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朝鮮族
  14. 原文:朝鲜民族;繁體:韓民族;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韓民族
  15. 原文:朝鲜王;繁體:朝鮮王;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朝鮮王
  16. 原文:古朝鲜;繁體:古朝鮮;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古朝鮮
  17. 原文:箕子朝鲜;繁體:箕子朝鮮;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箕子朝鮮
  18. 原文:檀君朝鲜;繁體:檀君朝鮮;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檀君朝鮮
  19. 原文:韩国/朝鲜;繁體:南、北韓; 當前用字模式下顯示為→南、北韓
顯示↓關閉↑字詞轉換說明

字詞轉換是中文維基的一項自動轉換,目的是通過電腦程式自動消除繁簡、地區詞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異,以達到閱讀方便。字詞轉換包括全局轉換和手動轉換,本說明所使用的標題轉換和全文轉換技術,都屬於手動轉換。

如果您想對我們的字詞轉換系統提出一些改進建議,或者提交應用面更廣的轉換(中文維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軟體),或者報告轉換系統的錯誤,請前往Wikipedia:字詞轉換請求或候選發表您的意見。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韓語:???/韓半島),或稱韓半島,位於東北亞,三面環海。從國家地理上,則特指朝鮮半島現有的兩個國家,分別是北半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南半部的大韓民國。他們的政治現狀於1953年才被確定。之前兩國曾經為了半島的統一而爆發波及南北兩韓以及其他國家的韓戰。在此之前,朝鮮半島曾經被日本直接殖民統治達35年(實際間接控制超過50年)。過去,朝鮮半島一直都是現在成為朝鮮民族的祖先的居住地,並建立過多個國家。此外,周邊民族亦不斷遷入朝鮮半島,並漸漸融入朝鮮民族中。

目錄

[隱藏]
  • 1 地理
  • 2 歷史
  • 3 文化
  • 4 兩韓統一問題
  • 5 中國和朝鮮半島
  • 6 參見
  • 7 注釋和參考資料
  • 8 外部連結

[編輯] 地理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東部,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部隔著長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頭山」)與中國相接,東南隔朝鮮海峽日本相望。西、南、東分別為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北韓南韓東朝鮮海或東海)環繞。朝鮮半島由半島本土和3300個大小島嶼組成,半島本土佔全國總面積的97%。境內多山,山地和高原佔全國總面積的80%。大部屬溫帶季風氣候,南端有亞熱帶季風氣候分佈(主要集中在南韓釜山一帶)。南部受日本黑潮影響下,海洋性氣候特點明顯;而北部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8-12℃,年平均降水量1120毫米。

因朝鮮半島南北跨度有將近三千北韓里(3北韓里合1公里,朝鮮半島總長1,100公里,故約合3,000北韓里),因而又稱「三千里江山」[1]

[編輯] 歷史

主條目:朝鮮半島歷史
朝鮮半島,此圖形往往用來象徵朝韓統一,如朝鮮半島旗

根據考古所得,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朝鮮族起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目前尚無定論。根據北韓傳統歷史的說法為中國商周時代的移民與原土著居民組成,現大部為中國移民後裔,見箕子朝鮮,此為有一定史料來源的說法[2][3][4][5]。而原土著居民究竟來自何方則無定論,日本有說法稱為居住在日本的早期居民移居形成,而南、北韓則自稱為阿爾泰人在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之間陸續從歐亞大陸遷徙到朝鮮半島後形成的[6],並且有部份移民日本,但均屬各自的說法,均無有力證據證明。因此存疑,此兩種說法現均存於世,以待考證。目前南韓官方採用傳說檀君古朝鮮為南、北韓歷史開端。

根據西漢史書記載,朝鮮半島北部及中國東北分布著夫餘沃沮濊貊東濊等部落,而朝鮮半島南部分佈著三韓等部落。進入4世紀以後,高句麗鴨綠江流域興起,統一北部的各部落國家及漢四郡。在西南部,百濟消滅了馬韓54國。東南部的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三國時代」。公元7世紀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史稱「統一新羅時代」。大同江以北的高句麗故地則被唐朝渤海國繼承。892年甄萱建立後百濟904年,新羅僧人金弓裔建立「後高句麗」,與新羅並稱後三國918年,後高句麗大將王建殺金弓裔,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於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統一朝鮮半島。並深受中國儒家思想以及佛教的影響。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建立王朝,定國號為朝鮮,史稱「朝鮮王朝」。1896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中日馬關條約中協定了清朝承認朝鮮自主,當時日本控制下的朝鮮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日本扶持建立了臨時性、過渡性的大韓帝國傀儡政權。1910年,大日本帝國佔領大韓帝國,宣布「日韓合併」。

1945年2月,二戰結束後,根據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蘇英4國共同託管。此後朝鮮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勢力範圍:由蘇聯勢力範圍的「北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處於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南韓(大韓民國)」。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因蘇聯等共產國家缺席,導致當時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投票發動了聯合國軍支援南韓。聯合國軍支援的南韓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持的北韓最終在1953年簽署停火協議,朝鮮半島沿三八線非軍事區劃分為兩個國家。

[編輯] 文化

主條目:北韓文化

北韓文化有著2000年的悠久歷史。[7] 韓戰後朝鮮半島的南北對峙導致了南北韓現代文化的差異,但雙方傳統文化卻一脈相承。朝鮮半島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密切的交往,因此朝鮮半島傳統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不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比,朝鮮半島傳統文化有著其獨特的文化特徵。[8]

[編輯] 兩韓統一問題

主條目:兩韓統一問題

[編輯] 中國和朝鮮半島

中國與朝鮮半島山水相連,唇齒相依,自遠古以來,居住在大陸和半島的先民就有許多來往和聯繫。古代中國與古代朝鮮族人之間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的交往已有3,000多年,可以說比中日交流的歷史還要悠久,而且中朝交流還常常充當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梁。古代先進的中國文化往往通過朝鮮半島再傳到日本。

朝鮮半島朝鮮民族的先民包括扶餘族(包括沃沮東濊)、高句麗人[來源請求]三韓人(馬韓、辰韓和弁韓)。關於三韓,《後漢書·東夷列傳》第七十五:「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國,其北與樂浪,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濊貊接。弁辰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凡七十八國,伯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餘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地合方四千餘里,東西以海為限,皆古之辰國也。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辰王,都目支國,盡王三韓之地。其諸國王先皆是馬韓種人焉。」

在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後,在《馬關條約》中放棄對朝鮮半島的宗主權承認朝鮮半島獨立,1897年,朝鮮王宣布建制稱帝,建立大韓帝國,「韓」第一次從民間進入正式國號。「han」這個音在韓語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

[編輯] 參見

朝鮮半島主題首頁
  • Korea (消歧義)
  • 韓民族
  • 朝鲜 (称谓)

[編輯] 注釋和參考資料

  1. ^ 參看大韓民國國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歌
  2. ^ 朝鮮半島的中國移民歷史考察
  3. ^ "箕子朝鮮"辨
  4. ^ 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
  5. ^ 箕子所封國也。漢以前曰朝鮮。始為燕人衛滿所據
  6. ^ 韓語和阿爾泰諸語言
  7. ^ Nahm, Andrew, A History of the Korean People: Korea, Tradition & Transformation. Hollym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1988, ISBN 1-56591-070-2
  8. ^ John K. Fairbank, Edwin O. Reischauer & Albert M. Craig. East Asia: Tradition & Transforma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1978. ISBN 039525812X

[編輯] 外部連結

  • 南韓在線
  • 環球阿里郎


顯示▼隱藏▲      亞洲各國地理 阿富汗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阿曼 · 亞塞拜然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林 · 不丹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香港·澳門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大韓民國 · 中華民國台灣) · 東帝汶 · 菲律賓 · 喬治亞 · 哈薩克 · 吉爾吉斯 · 柬埔寨 · 卡達 · 科威特 · 寮國 · 黎巴嫩 · 馬爾地夫 · 馬來西亞 · 蒙古國 · 孟加拉國 · 緬甸 · 尼泊爾 · 日本 · 沙烏地阿拉伯 · 斯里蘭卡 · 塔吉克 · 泰國 · 土耳其 · 土庫曼 · 汶萊 · 烏茲別克 · 新加坡 · 敘利亞 · 亞美尼亞 · 葉門 · 伊拉克 · 伊朗 · 以色列 · 印度 · 印尼 · 約旦 · 越南 顯示▼隱藏▲ 檢  論  編  歷 東亞南亞東南亞領土爭議 領土類型 地名 實際控制/管轄者 爭議方 大陸領土 阿克賽欽 長白山/白頭山 2 2 黑瞎子島2 2 印度-孟加拉之間的飛地3 克什米爾3 2 克欽邦 2 1 克倫邦 1 朝鮮半島及其附屬島嶼3 中國大陸2 2 外蒙古 2 帕米爾高原3 2 泰國南部三府/北大年地區 1 沙巴2 撣邦 1 江東六十四屯2 2 藏南(今印度阿魯納恰爾邦 2 唐努烏梁海(今俄聯邦圖瓦共和國2 2 西藏及其他藏族自治地方 2 1 喀喇崑崙走廊 2 佤邦 1 島嶼和領水: 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 金門 科里溪2 獨島/竹島 2 中沙群島 馬祖 西沙群島/黃沙群島 東沙群島 黃岩島 蘇岩礁 2 2 南千島群島/北方四島 南沙群島/長沙群島3 台灣本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2 備註: 1流亡政府/流亡者群體
2不活躍的爭議
3存在多重爭議地區   這是與朝鮮半島相關的小作品。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C%9D%E9%B2%9C%E5%8D%8A%E5%B2%9B"6個分類: 有爭議的地區 | 朝鮮半島 | 朝鮮地理 | 韓國地理 | 東亞 | 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