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十句箴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2:57:56

李开复-十句箴言

    

      成启发一:自信中不要失去谦虚,谦虚中不要失去自信
  台湾规定6岁上小学。李开复5岁的时候,就跟父母说想读小学。母亲看他很自信,让他去考,结果李开复果然考上了。邻居阿姨听说了,就开玩笑:“你读得来吗?”“我还没看到过99分呢。”李开复言下之意,自己每次都考100分。
  一周后,李开复拿着90分的考卷回家,被妈妈打了一顿,“打你不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是你忘记了中国人谦虚的传统美德。”
  启发二: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1979年,李开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学习,与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是同班同学。但进校后,发现政治系的课非常枯燥。大二开始,李开复转到了计算机专业。“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李开复认识到了这一点。
  启发三:思考比传道更重要,观点比解惑更重要
  计算机系系主任尼克跟李开复传递了一个观念——思考比传道更重要,观点比解惑更重要。“当你忘记你所学的一切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教育。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李开复建议。
  启发四: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
  博士毕业论文中,李开复按照导师的要求,研究了一年,发现有新的方法。要坚持和权威相悖的观点吗?李开复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导师说: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
  启发五: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
  毕业后李开复留校任教。但在系主任那拿薪水时,李开复却受到了莫大打击:学生评价他上课犹如唱独角戏,从不用目光与学生交流。“但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李开复学会了与学生目光交流,学会了演讲。
  启发六: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教书工作两年后,李开复加入了苹果,之后到了SGI(美国视算科技公司)。在SGI做了一个很酷的三维浏览器,却失败了。
  这么酷的产品为什么失败?因为科学家做产品,衡量的标准是“新”,但产业首先要求的是“有用”。
  启发七: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2005年,李开复跳槽到谷歌,结果“微软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把李开复和谷歌告上了法庭。李开复用上了自己所有的法律和计算机知识,最终官司取得了胜利。 

  启发八: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2005年9月,李开复开始了在谷歌的工作,在那里,他学到的不仅是最精确的搜索技术、最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还有最好的创新模式和如何打造一个工程师最向往的公司。
  美国做过一个调查,人的一生平均换4到5个工作。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是要永远保持的。
  启发九:追随我的心
  每个人总有些想坚持的东西。追随你的心,用它引领你的一生,任何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你的心声。
  启发十:你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
  今年9月,李开复创造了“创新工场”。这个选择正确吗?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你的价值在哪里?“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了多少。”李开复说。

 

李开复与我学网

      我学网(原开复学生网)是2004年7月由开复博士创办、致力于帮助青年学生成长的公益性网站,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注册用户已达近30万,其中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同时包括部分中学生以及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和境外会员。网站目前正处于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中,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学生网的理念是:通过自助、他助、互助环节,形成互动,辅之以实习实践,以成长记录作为承载和印证,让每个人在这里都获得切实而快乐的成长。

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的信

    (节选《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2000年,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时,一位来自名牌大学的同学问我:“开复博士,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样成功。根据我的理解,成功就是管人,管人这件事很过瘾。那么,我该怎么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岗位呢?”
  很显然,这位同学误解了成功的真谛。在与中国大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对成功的误解竟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许多同学都会不自觉地在成功与“有财富”、“有地位”或是“做领导”、“做管理”之间划上等号。归根结底,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一种迷茫,他们在多元化社会和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下丧失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并逐渐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
  看到这样的情形,我内心非常焦虑。其实,真正的成功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别人的成功之路,也不是盲目地追随某种社会风潮。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首先做一个诚信为先的好人,并需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在不断学习和不断与人交流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可是,我该如何把这些想法告诉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学生呢?也许,我该拿起笔来,以自己对成功的思考和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为基础,给广大中国学生写一封诚恳而热情的信——我觉得,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愿望,也是我作为一个有机会融会中西的华人学者所应尽的义务。

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

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

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