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的假想敌与珠三角的真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7:28:08

  珠三角五城市用工荒深度调查系列报道之六

  10月22日上午,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原厂房爆破拆除,这家销售收入曾列全国棉印染行业第一名的企业就此成为历史。“苦苦撑了两年终于撑不下去了。产业转移影响对珠三角冲击太大了!”东莞长安镇一位负责人说。福安厂的遭遇同样在深圳上演。今年8月,给沃尔玛代工的邯泰鞋厂董事会决定关闭工厂,解散4000多名工人。深圳市皮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维东说,很多深圳传统行业的企业正面临生死抉择。

  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经支撑着整个广东经济的大半江山,如今在珠三角,大量代工企业利润已降到5%以下。“随着汇率的变动和招工难,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快要撑不下去了,”刘维东说。“没有新的更高端的产业补充,珠三角将会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表示。

  上周四,广州出台积分制入户新政,农民工积满85分可申请入户,而清远也将就业补贴对象扩大至本省户籍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珠三角应该如何留住农民工?对比长三角,更深层次的原因何在?日前由南方都市报与中山大学政务学院联合启动的珠三角劳动力收支调研正试图就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长三角总体状况略好

  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大背景下,招工问题成为长、珠三角共同的难题。国家统计局农村司今年发布的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去年一年,长三角地区农民工为2816万人,比上年减少7.8%;珠三角地区农民工为3282万人,比上年减少22.5%。珠三角地区农民工人数下降幅度是长三角的三倍。待遇方面,今年6月的数据显示珠三角农民工月均工资1952.21元,长三角为2104.06元。其中广州27%的农民工月薪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该比例居珠、长三角各城市之首。珠三角对外来工的吸引力不及长三角,外来工有向长三角流动的趋势。

  调查显示,珠三角农民工每天需工作9.88小时,比长三角多2.17小时,月工资却比之不足。同时,珠三角换工问题也比长三角略严重。珠三角农民工有换工经历的超过七成;长三角有六成农民工换过工作。说明珠三角流动性更高。

  为了吸引农民工,珠、长三角都有积极举措。广东省各地政府下发文件,利用行政手段提高当地最低工资标。江浙不少企业从福利入手,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并开设绿色通道,社保账户可以转回家乡。中国农民工蓝领报告曾对两地进行调查,发现在长三角打工的农民工,72%希望继续留下来;在珠三角为51.3%。广东省农民工人大代表郑小琼年初也曾炮轰珠三角企业用工环境口碑差,难以留人,“我很多同事去了长三角基本上都不愿意再回珠三角。”

  珠三角制造业上世纪70年代就已早早起步,但长期以来产业形态单一,偏重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长三角制造业企业起步较晚,但起点更高,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等产业。2007年长三角每个企业平均在岗人数为60人,珠三角每个企业平均在岗人数为127人,体现了较大差距。

  珠三角的紧迫感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必然将从珠、长三角转移出去。为何长三角劳动资源问题要比珠三角缓和?综合来看,珠三角人才储备的不足、产业结构层次的劣势是重要原因,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短板。而凝聚着众多高附加值产业人力资源的长三角,也面临着如何给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的问题。未来两大地区的竞争和发展必然强调对人才资源的引入和培养。

  在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长、珠三角已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分工。珠三角制造业起步早,日用化工领域的领先当仁不让,发展模式体现在小区域产业聚集,催生了一批以东莞、佛山为代表的全球制造业名镇。由于同在一省,珠三角制造业拥有行政和政策优势,区域聚集度远高于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加工贸易行业、大量劳动力的集中或转移,如果不能由城市消化吸收,就会迟早出现劳动力大量退出的问题。这就要求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转型,并要求或带动工人转型。长三角制造业起步晚,但上海至苏州一线目前已成为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基地。电子元器件的销售额和出口值在中国居于首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总结认为,广东在前进,全国其他地方也在前进。将珠三角与长三角进行比较,珠三角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从自主创新能力、全社会受教育水平来看,珠三角不及长三角;从经济增长势头、产业结构的优化来看,京津冀的势头比珠三角强劲。与全国其他两大引擎长三角、京津冀相比,珠三角还是要有紧迫感。

  民工荒事实上是技工荒

  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简新华认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长期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必然要向高新技术业、高档制造业、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转变。简新华认为,无论长三角还是珠三角,目前扩大内需都还很困难。因为当前发展方式仍难转变,经济结构仍难优化。长三角、珠三角未来的发展已经无法靠增加就业、增加劳动力来解决,市场上需求的将是素质更高,经过专门培训的劳动力。

  简新华认为,民工荒事实上已经是技工荒。“应该说长、珠三角更缺技工,即有一定技术、特殊技能,能适应产业转移所提出的新要求的农民工。由于多方面原因,这种情况肯定不会马上消失。涨工资根本不能立竿见影。因为产业转移有好几年的过程。”

  在产业升级尚未完成的前提下,农民工的工资是否仍有上调空间和趋势?简新华认为肯定有!因为我国目前工薪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例非常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劳动收入少是内需难以扩大的重要原因,并导致经济增长缺乏动力。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各界的重视,因为除了导致经济增长缺乏动力,收入分配不均衡往往关系到社会稳定。

  地理论见

  专访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陈钊

  珠三角政策公平性PK长三角升级后劲;刘易斯拐点不适宜现有国情

  “长三角和珠三角劳工状况的比较,就我的观察,长三角福利待遇好一点,企业的管理人性化一点,民工的生活丰富多彩、多元化一点。这个是城市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他们考虑的问题,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仅是工资。

  总的来讲,长三角在产业升级方面,后劲可能要比珠三角大。珠三角可能很多产业升级还是寄托于城市整个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资提升空间是有的,但要考虑通货膨胀、生活成本都在增加。农民工的收入除了务工工资,还包括因惠农政策而在老家的保留收入。工业部门,农业部门,非城市户口人群,其实相对收入并没有增加。90年代初去深圳务工的人,那时回乡身份都是有钱人,日子很好过。现在相去甚远。

  学界也讨论刘易斯拐点,但我认为没有意义。刘易斯拐点是说,劳动力成本增加,需求增加,工资上涨,日子会越来越好过。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我们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一是跟农民工的供求有关,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的适龄劳动人口可能相对在比例上有所下降;二是惠农政策留住了他们。并不是城市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高而导致工资上涨。农民的保留价提高跟城市的政策没有关系。城市产业还未升级,付不起高工资。所以觉得民工难招。我国劳动力工资上涨不是由于需求上升导致的。刘易斯拐点是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下才存在并讨论的问题。我们的劳动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刘易斯拐点不适宜在我们的国情下讨论。它会导致误解,以为依靠市场的力量,农民收入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其实不是这样。

  长珠三角产业分工、发展模式不一样,从两地合作的角度来讲,还是要依靠融入全国区域市场一体化。比方说,两地都利用外资,珠三角引进外资的同时对本地产业的植入性不是很好。是一种两头在外的模式,对本土企业的溢出效应不是很强。上海、浙江等地,本地民营企业基本自发发展。珠三角的民企很成功。但品牌的意识和创建不及长三角。引入外资,然后注重培养本地企业,利用本地企业去提高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使得外资企业能更好溢出,这才是更好的引进方式。

  自2004年以来,内地很多产业建设,比如安徽等地的工业带,都在有意识地吸纳长三角的劳力。这种产业和劳力的转移并不是完全在市场化机制下的转移,是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的控制,加上政府也施加农转非指标,东部才想腾笼换鸟。

  讨论民工荒问题,户籍问题也不可忽视。珠三角跟长三角相比,很多城市以前就是小城镇,甚至农村。长三角,除了上海,还有苏州、杭州、宁波、常州等,本身就是人口密集、规模不小的城市。珠三角有些城市外来人口超过了本地人口,庞大的外来人口形成的力量往往使政策制定的公平性更能得到满足。这是值得长三角注意的地方。这个问题如果长三角不尽早重视,未来珠三角胜过长三角。”

  本版采写:陈琳琳

  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登录本版博客或南都电子版回应。

  博客地址 :http://g3.oeeee.com/41559

  邮箱地址:13902225445@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