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天人合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59:58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三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哲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是指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认为:每一个人的存在绝对不是孤立的,他一刻也离不开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日月星辰等天体),一刻也离不开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兴衰都与天体运行、地球运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认为,人类社会有其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即是说明天体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相对独立的规律。如果将哲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纳入时空网络之中,仍然可视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事相关,物物相合”。

    然而,易占中的“天人合一”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哲学概括,更不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易占中的“天人合一”的“天”是一个其大无比的信息元;“人”即是所占之事之物;“合一”就是把时空网络中的信息与所占之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中探索、发现所占之事的结果、情状、规律。“以道观象,观象言事”,“道”即是易理,具体就是阴阳之理,卦类万物之理,干支类万物之理,五行旺衰、生克制化之理,太极图无所不包、无所不含之理。“观”就是敏锐地捕捉,仔细地察看客观存在的“天”(时空网络信息元中的“象”),综合运用人类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感应思维——特别是感应思维,把“人”(所占之事)与“天”(信息库中的信息)“合一”(联系在一起),把所占之事物作为时空网络中的一个结点,以全息的观点审视所占之事(人)在全息图像(天)中,在时空网络(天)中的位置、情状、规律。这就是时空网络下全息图像再现时的“天人合一”的真正含义。

    所谓“天人合一”,简单的解说是:人本是天体的一分子,所以天、人本合为一而不可分,较详的说法是:天心即人心,天性即人性,天命即人命,天道即人道,天德即人德,天视即人视,天听即人听,天事即人事。

   《易经》都是把天文和人文绵密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乾卦:在自然现象方面是像六重天或多重天;其初九爻辞为“潜龙勿用”。龙是指天上东方苍龙七宿,地上的龙蛇之类,人所具有的龙性、龙德等。当时令进入十一月冬至,天上的苍龙七宿便潜藏不见,地上的龙蛇之类也潜入地下冬眠,而人类也因十一月大雪冬至的寒冷气候而潜居在家中休息,所以说是“潜龙勿用”,一直要到次年二月上半月的“惊蛰”这一天,气候开始暖和,天上苍龙七宿才又从东方冉冉上升,地下冬眠的龙蛇类也爬出了地面,人类也开始从事耕种等工作,因此乾卦九二爻辞“见龙在田”说明了凡是人间的事,天上也一样,这就是一般人所共有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

    所以《易经》真正意义上是让我们人类能够与自然、宇宙和谐,趋吉避凶,来真正实现人生的幸福!也许这才是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