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三次代理主席职务始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1 10:36:09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刘少奇是唯一代理过中共中央主席的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毛泽东外出期间,他曾三次代理中央主席,显示出卓越的领导才能,深得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赞许。
    
    重庆谈判期间,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在进驻东北问题上立下大功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8月27日,毛泽东为中央起草电报,正式向党内宣布:“中央决定毛、周赴渝谈判。在毛离延期间,刘少奇同志代理主席职务。”此后直到1946年春,刘少奇一直在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
    
    毛泽东离开延安后,中共中央领导工作的重任落到刘少奇肩上。他既要宏观指导全国各地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各项工作,又要配合好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斗争,还要指挥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军队协调行动,争取有利的战略态势,可谓日理万机。这是刘少奇一生中最繁忙的时期之 一,他按照毛泽东的意图,谨慎细心地处理着诸方面的事务。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前,初步决定中共在广东、河南、江南、江北分批实行让步,在陇海路以北则采取争取优势的方针。而对在东北如何工作,还没有来得及形成适合当时情况的战略发展方针。从8月28日上午送别毛泽东后,刘少奇就密切关注着东北的形势,要求晋察冀和山东分局准备派往东北的干部和部队立即出发,尽快控制东北的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之后,他不断督促山东和晋察冀、华中等方面迅速派部队向东北进军。
    
    在重庆谈判的同时,蒋介石秘密发布抗战前编印的《剿匪手册》,调运37个军共73个师将我解放区分割包围,企图夺取华北,打开通往东北的道路。美国的军舰、飞机也向天津、青岛、北平、秦皇岛等地加紧运送国民党军队。为了与在东北的苏联红军搞好关系,蒋介石还派蒋经国担任与苏联谈判的特派员,试图在苏军撤出后迅速占领东北。
    
    这时东北的局势发展也让蒋介石直冒冷汗,中共冀热辽军分区曾克林的部队以“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名义开展工作。9月16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曾克林担任卫戍区司令。按照8月14日签署的中苏条约,“在(苏联)红军退出满洲之前,蒋军及八路军均不得进入满洲”,苏军表面上要求八路军已经到达沈阳、承德、长春、大连的部队退出这些地区,等苏军撤退后,由中国自行解决国共两党的军队如何占领东北的问题,私下里斯大林则派特使米高扬专程到沈阳,告诉曾克林,“苏军愿意在桌子底下给予中共帮助”。斯大林不希望让美英支持的蒋介石独占东北而对苏联构成威胁,希望中共能在东北与蒋介石分庭抗礼。
    
    9月14日,曾克林乘坐苏联飞机赶赴延安,直接向党中央汇报进驻东北的详细情况。刘少奇敏锐地感觉到,目前我党的任务就是要迅速地、坚决地争取东北,认为调整中共战略发展方针成为必要。他立即于当天下午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迅速地、坚决地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力量”。刘少奇指出:“东北是战略要地,东北北靠苏联,东接朝鲜,西面是我们自己的抗日根据地冀热辽地区。这里有山区,有平原,进便于攻,退便于守,可以作为我国革命的重要战略基地。”刘少奇打着有力的手势对曾克林说:“这是千载一时之机。我们的部队先进去了,就站住了脚,就可以控制东北,我们掌握了东北,就可以加速中国革命的进程。”
    
 应该说,刘少奇对东北重要地位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从政治上看,东北为我党所控制,就可以在那里放手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使它与冀热辽和整个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使我有一个巩固的战略后方,粉碎敌人对我南北夹击的阴谋,摆脱长期被四面包围的局面。从经济上看,东北地区工业发达,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是当时全国余粮最多的地区,它有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能给解放战争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从军事上看,东北是蒋介石统治最薄弱的环节,日本投降时,国民党在东北没有什么基础,无一兵一卒,其党和特务组织也很薄弱。此时,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远在西南、西北,而且中间又隔着我解放区。而我党则和东北人民有着密切联系,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在东北人民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基础,冀热辽解放区与东北相连,胶东解放区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可以从海上运兵。正是因为这样,刘少奇又指出:“中央根据当前局势和东北的情况,确定我党我军要力争控制东北,以便依靠它支持和加强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党统治地区的人民斗争,以争取国内和平、民主以及同国民党谈判的有利地位。”
    
    刘少奇当机立断,成立以彭真、陈云、程子华、林枫等为成员的东北局,要求华北、华中立即抽调100名团级军事干部赶赴东北,并命令原准备南下支援王震南下支队的部队立即掉头北上东北。9月17日,刘少奇同朱德等联名发电报,向在重庆的毛泽东和周恩来正式提出:“我们全国战略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方针。”毛泽东马上复电表示同意,并在9月17日回电,建议“全国战略必须确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方针,否则我之主力分散,地区太大,处处陷于被动”。

    根据毛泽东的建议,9月19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会议决定,刘少奇为党中央起草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部署的指示》的党内指示,提出“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所谓“向北发展”,是指“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建立发展东北根据地;所谓“向南防御”是指收缩战线,撤出南方八个解放区。向南防御,是为了向北发展。正如刘少奇指出的:“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能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
    
    为了实施这一战略决策,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提出:晋察冀(除冀东外)和绥远两区以现有力量对付傅作义、马占山、胡宗南向我之进攻,对进攻之敌给予坚决打击,完全保障察哈尔全省、绥远大部、山西北部,使之成为以张家口为中心的基本战略根据地之一;山东主力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调山东3万兵力到冀东,调山东3万兵力进入东北;调华东8万兵力到山东和冀东,浙东我军即向苏南撤退,苏南、皖南主力,即撤返江北;成立冀热辽军区,以李富春为书记,林彪为司令员,山东分局改为华东局,华中局改为分局,受华东局指挥。
    
    10月11日,毛泽东自重庆回到延安。由于过度劳累,他的健康状况不佳,于11月中旬休养治疗,刘少奇于是继续主持中央工作。
    
    我军抢先进入东北,使蒋介石更加惊慌不安,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他运送了8万余兵力到东北。11月16日,国民党军队攻占山海关,25日占领锦州,随后展开对东北我军的大举进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在这关键时刻,党的工作重心是放在大城市还是放在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是以主力同国民党决战还是分兵发动群众、建立和发展根据地,这是关系东北全局的大问题。刘少奇接连给东北局负责人发了三份电报,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强调放弃大城市,以主要力量建立农村根据地。他在11月20日的电报中指出:“退出大城市后”,“应迅速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基础”,“业已建立秩序的地方,要发动群众控诉汉奸及开展减租运动”。“只要我能争取到广大农村及许多中小城市,紧靠着人民,我们就能取得胜利。”刘少奇在11月22日给重庆周恩来的电报中,将11月20日电报的内容概括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八个字。
    
    12月24日,刘少奇再次致电东北局,指出:“必须放弃争取东北大城市的任何企图”,“把屁股坐在东满、北满、西满等可靠地区,去建立根据地。”刘少奇还针对林彪在我军撤出大城市后眼睛还死盯着大城市的错误,指出:“我对你们的部署总有些不放心,觉得是有危险性的。你们主力部署在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周围及南满,似乎仍有夺取三大城市的态势,而在东满、北满、西满的许多战略要地(如通化、延吉、密山、佳木斯、嫩江、洮南等),并无坚强部队和有工作能力的党的领导机关去建立可靠的根据地。你们屁股坐在大城市附近,背靠有很多土匪的乡村,如果顽军一旦控制大城市,你们在城市附近不能立足时,主力以至全局就不得不陷于被动。”
    
 要改变东北敌强我弱的形势,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斗争过程。所以,刘少奇早在1945年9月28日中央军委《关于夺取东北方针部署的指示》中就指出:我发展东北绝不是长期顺利的,而是长期与国民党争夺。之后,在由他代党中央起草的12月24日的电报中,又强调要树立长期斗争的思想,要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经过长期艰苦斗争,去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他指出:“你们不要在自己立足未稳之前,去企图建立在东北的优势。你们今天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可靠的根据地,站稳脚跟。然后依情况的允许去逐渐争取在东北的优势。”刘少奇关于东北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只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就有胜利前途的科学预见,极大地鼓舞了东北军民坚持斗争的决心和胜利的信心。
    
    历史证明,刘少奇不愧为一代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透析万物的本质,把握局势的发展方向。他在代理中共中央主席期间,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不失时机地指挥了全党的军事斗争,为加快全中国的解放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赴苏访问期间,刘少奇第二次代理中共中央主席
    
    1949 年11月25日,中央决定派毛泽东于12月初访问苏联。在毛泽东访苏期间,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职务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职务由刘少奇代理。12月6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前往苏联访问。至1950年3月4日,毛泽东从苏联回国,刘少奇才结束了第二次代理主席职务的经历。

    毛泽东访苏期间,刘少奇一方面同毛泽东保持密切联系,重大问题及时向毛泽东请示;另一方面,他紧紧依靠中央领导集体,密切协调中央及各中央局、各省市之间的联系。他夙兴夜寐,忘我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对各方面的工作给予及时指导。在全党的一致努力下,保证了新生政权的稳定和全国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刘少奇首先关注的是四野和二野在广西和四川方面的作战,关注西南、中南战事的进展。在毛泽东出访苏联期间,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华南、西南胜利进军。12月8日,刘少奇致电林彪,指示陈赓所部在两广战役结束,休息10天至半个月后,即进军云南。第二天,原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在云南宣布起义。12月15日,刘少奇批准成立云南临时军政委员会,并强调:解决一切问题均应和卢汉商量办理,凡是卢汉不愿意办的事,均不要急于办,以免引起混乱。
    
    四川解放后,刘少奇即考虑进军西藏的问题。他针对当时拉萨上层正在进行的“西藏独立”活动,于 1950年1月中旬指示外交部准备关于西藏问题的谈话。经请示毛泽东同意后,该谈话于1月2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在毛泽东的指导和刘少奇的具体指挥下,全国解放战争顺利进行。到1950年上半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基本结束。
    
    按照中央领导的分工,刘少奇负责主持土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财政经济各方面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根本的好转。而一切都离不开土改成功这个必备条件。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充分认识到继续进行土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为了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为此充分交换意见。刘少奇吸取苏联方面的土改经验,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拟定了建国后土地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刘少奇就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问题同他进行电报往来,交换意见。并且,刘少奇对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督促工作得到了毛泽东的有力支持。
    
    1950年1月4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和征收公粮的长电指示,提出了对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部署:“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十一省应该准备在 1950年秋后分配土地。在宁夏、青海两省完全汉人居住的地区亦须准备秋收后进行土地改革,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及汉人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则不进行。在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则在1950年还不能进行土地改革,1951年秋后来进行。”另外,刘少奇还明确指出:“必须规定并宣布在没有进行土地改革以前的土地关系。即是说:在土地改革以前地主及旧式富农的土地,仍归地主及旧式富农所有,农民租种他们的土地在二五减租后仍应交租给他们,他们在依法实行二五减租后向农民收租仍是合法的。这种关系,在土地改革以前,即在上述十三省在今年冬季以前、在西南各省在1951年冬季以前确定地不变更,对生产是有好处的。”1月29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征收公粮问题的指示,批评了某些地区对地主征粮过重的缺点,指出:“对地主征粮应比农民重一些,但不能将地主之租谷全部征完。必须留一部分给地主,如此,推迟土改时间,才有理由,才可能推迟下去,否则,地主暂时保留土地,我们推迟土改时间,毫无实际意义。”
    
    2 月12日,刘少奇又起草了《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和征收公粮的指示》,提出了在新解放区分阶段、分地区实行土地改革的步骤和政策。17日,毛泽东、周恩来对刘少奇关于新解放区土改工作的部署和一系列指示发回电报,肯定了他的工作。在刘少奇和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土改工作有序展开,各地纷纷掀起减租减息、肃清土匪、打击恶霸地主、建立农会、改造基层政权的运动,镇压反革命的运动也同时进行,对农村中的反革命势力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有力地保障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