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春耕农忙 雪灾救人者刘吉桂:其实不想上电视(南方都市报 2008-4-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59:21
正是春耕农忙 雪灾救人者刘吉桂:其实不想上电视
2008-04-02 11:24:56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王风
正是春耕农忙,雪灾中救助44名乘客的湖南农民刘吉桂却无奈地在各种电视节目间奔波
昨天,本报报道了央视编导网上质疑雪灾受助者不懂感恩,结果网友却对这种质疑提出批评的消息。昨晚,救人的湖南农民刘吉桂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对于被自己救助的乘客因为不参加央视《对话》栏目而被指不懂感恩一事,刘吉桂本人并不认同这种判断,他对《南方都市报》记者表示,大家都有很多事,不参加节目完全可以理解,与是否感恩无关——
“讲实话,我也不想参加节目,现在我们那里正是春耕农忙,我却什么也干不了。”刘吉桂说。“但没办法,一定要去。”
南方冰雪灾害期间,一辆从广东深圳开往湖北荆州的客车在湖南衡阳境内翻车,被困冰天雪地的高速公路上,孤立无援。家住高速路旁的农民刘吉桂和他的家人把44名乘客接到自己家中,虽然他的家境其实很窘迫,但还是竭尽全力帮助这些乘客,免费提供食宿多日。
后来新闻媒体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他成为了“抗冰英雄”的重要典型。荣誉和关注来了,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困惑和茫然,在现在这个春耕农忙的时候,他却要去北京、去长沙参加各种电视节目。
“我就是想回家干活,现在却只能待在宾馆里闲着。”刘吉桂说。
不去电视台不等于不感恩
昨晚接到本报记者电话时刘吉桂正在湖南长沙。他3月28日就被邀请到长沙,已经在宾馆里住了3天,等着今天举办的一台名为“大雪有痕”的《全国真情征文音乐朗诵会暨颁奖典礼》。
上个星期他还被邀请到北京去参加央视《对话》节目,当时栏目组想请些雪灾中被他救助的人到现场,但没有人来。刘吉桂在节目中明确表示对此并不介意,“他们工作忙”。之后,《对话》的推广工作人员海洋写了一篇“央视编导手记”发给新闻网站,并发到天涯社区,质疑那些不接受栏目组邀请的受救助者“不懂感恩”。这也引发了网友的极大争议。
对于“不懂感恩”这种说法,刘吉桂自己并不认同。“一般都是在外面打工,过完年回了广东要忙工作啊,要不就是在跑运输,哪里有时间啊?他们也都很不容易啊!”刘吉桂说,“我并不要求人家感恩,感恩这种事情也不是一下子就来的,不去电视台也不能就说他们不感恩。”
他也证实了元宵节时,那些被救助乘客确实在湖南卫视的元宵晚会上向他“感恩”了。
当地领导催促不能拒绝邀请
“讲实话,我也不想上电视,现在我们那里正是春耕农忙,我却什么也干不了,”刘吉桂说,“但没办法,一定要去。”
如果算上4月2日的这台朗诵会,他就已经参加了5次电视节目了,湖南当地赈灾晚会、元宵晚会和今天的这台征文朗诵会,以及中央电视台的情满中国晚会和《对话》节目。
参加情满中国往返都是飞机,而参加《对话》则是去的时候坐飞机,回来时栏目组给他订的是火车票。刘吉桂以前没坐过飞机,也没坐过20个小时那么长时间的火车,都多少有点不习惯。
不过他一点都不介意,他说自己是个农民,电视台邀请自己已经对自己很不错了,坐什么车没关系。
他并不喜欢出来参加电视节目,因为家里有很多事要做,而且“我是农村人,老实讲,出来各方面总有一点不方便,生活也不习惯。”
但是,他是抗冰救灾的典型,“媒体报道了这个事,我们当地领导就催促,要我不能拒绝记者,要出去参加节目。”刘吉桂很无奈。
他说当地政府很关怀他,几级领导都去他家里看过,还补偿了一部分他当时救助乘客花的钱。他很感激。
“我希望不要再请我了”
“现在我们那里正在搞春耕,忙得很,家里很多事,我根本没时间出来,”刘吉桂说,“我就是想回家干活,现在却只能待在宾馆里闲着。”这时,他已经在长沙一个宾馆里闲了3天。
“讲实话,现在不能在家,我非常着急,又回不去。”
“讲实话,我这么出来,所有家务和负担都压给我妻子身上,我就在外面参加节目,什么也不能干。我都不知道怎么跟她说啊,她不理解,说不知道我这么整天在外面忙这些图个什么,我就跟她说,电视台请我们是看得起我们,如果不是这个事,我不会上电视。妻子还是不理解。”
“我不明白,我只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为什么现在搞得这么沸沸扬扬的,唉!”刘吉桂感叹。
“如果还有电视台要邀请您出去参加节目,您还去吗?”记者问。
“怎么说呢,我希望不要再请我了。但如果人家电视台请了,我还是得去。”刘吉桂答。
■央视编导
我向刘大哥道歉!
央视编导手记的作者、《对话》推广人员海洋昨晚对本报记者表示,希望向刘吉桂道歉。
“我们觉得刘大哥的作为可以说是感动中国,很想请他谈一谈,但我们可能更多专注于做节目本身了,忽略了刘大哥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海洋说,“如果因为我或者《对话》栏目组的邀请,给刘大哥和他家人的生活带来麻烦的话,我个人向他真诚地的道歉,对不起。”
海洋说,他完全能够理解刘吉桂现在奔波于电视节目间,不能回家种地的苦恼。实际上,在北京做节目时他就听刘吉桂抱怨过,家里正是春耕农忙走不开的时候。“他不太想参加节目,我能理解。”
之所以《对话》会邀请刘吉桂,是因为他“做了很多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他这样的人太可贵了,但刘大哥又特别质朴,我们非常希望能够通过他的故事去感染更多人。”
对于网友认为被救助乘客已经上过湖南的元宵晚会,所以没必要再去另一个节目“感恩”的说法,海洋认为,《对话》这样的谈话类节目与联欢类节目不同,在现场可以互动、交流、谈话,这种节目的形式特别适合讲述这样的故事。
海洋说,他们那么多人,过年时只有几个给刘吉桂打过电话,这让他不大能接受。而他们联系的每一个人都以各种理由拒绝到现场,“当然,我也能理解大家各有各的难处,来不了也是有原因的,就像网友说的,人还是要生活、还是要上班的,这一点我只能这么说,这件事如果换成是我,我受了人家这么大的恩惠,我不要这个工作都要去!”海洋说。
海洋说他也希望媒体能够给刘大哥一个空间,让他回到自己生活里去。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jwxy/200804020061.asp
关键词:不感恩
2008-04-02 09:47:01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农民刘吉桂在雪灾中救助了44名乘客,央视《对话》栏目想邀请这些乘客到节目现场见恩人,却无人到场。栏目编导因此在《央视编导手记:农民雪灾中救助44乘客无人感恩》中指责这些人不懂感恩。实际上,在此前湖南卫视的元宵晚会,当时所有的被救人员都到了现场,大家在现场给刘吉桂敬了酒,并表示了谢意。(中国新闻网4月1日)
不是不感恩,而是不想被CCTV
正好我的一个朋友是受到帮助的其中一人,看到这个帖子后我打电话问了他一些情况,他告诉我说,事后很多人都向刘大哥表示了感谢,包括言语上和物质上的,也抽出时间参加了湖南卫视的节目。但是这次央视的节目他们就不想参加了,一是素来对央视没有好感,对央视的主持人更是没有好感,二是生活工作没有那些精英们那么悠闲,而且如果受到了别人的帮助就要天天挂在嘴上吗?天天想着怎么报答吗?我们会在生活当中帮助更多的人,将刘大哥的精神更好地传承。但是央视得知我们不去,居然这样诋毁我们!今天你们央视做节目我们得去,明天凤凰卫视做节目呢?后天BBC做节目呢?我们是不是都要去?我们还要不要工作?要不要生活? □网易网友
感恩的方式多种多样
其实,感恩的方式多种多样,大可不必一定要到央视的节目现场。感恩和上央视的节目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没有谁规定感恩就一定要泪流满面、跪地磕头、千恩万谢。否则就会被指为“不懂感恩”。
有网友说得好,施恩,扶危救弱,弘扬人性的真善美,本身就是施恩者心灵的一种净化和道德的跃升,在施恩的本身就完成了感恩的回报,而能将施恩的理想通过施恩者和受恩者的传递,在全社会共同弘扬一种扶危救弱、弘扬人性的光辉,让爱心传递,让爱心成为我们社会每一个人心中最自然的道德诉求,这才是最好的回报,而不是将施恩者作为现世的活菩萨,以施恩者和受恩者为道具,以功利的实质对未能作为其道具的受助者以道德为名施以鞭挞,这似乎太拿自己当回事了!
诚然,在电视节目中,让人产生意外的惊喜,使主角们在惊喜的瞬间流露最本原的真情,会为节目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使节目充满了戏剧化的元素,然而,现在这种手法用得太多太滥了,这就不免让人产生“感情疲劳”。如果一个节目将人们发自内心的自然感恩炒作成了“感恩表演”,那就太悲哀了。而如果为了追求节目的效果,对不予“配合”者便施以道德的挞伐,恐怕也有失厚道。 □符玉瑶
我也不愿意上央视做“感恩道具”
我们本地电视台曾经举办过一期节目,让贫困孩子和他们的捐资人见面。电视上,那些贫困孩子一个个都低着头,痛哭流涕地向捐资者表示感谢。说实话,看到这样的一幕,我更多的是替这些孩子们难过,在电视的放大作用下,在镜头的“胁迫”下,我所看到的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这哪里是“感恩”,分明是在“忏悔”乃至“低头认罪”了。
如果我是44名乘客中的一个,我也拒绝上央视,我不想在那种“作秀”般的场合表示感恩,我不想成为央视的“感恩道具”,但这并不等于我不会感恩,我在私底下会记住恩人一辈子,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亲自去看望恩人。但拜托,不要让电视镜头特别是央视的镜头对准我。 □欧木华
感恩意识从哪里来?
我想,央视的本意是好的,在慈善与感恩缺少的现实中,终于有一个具有启示性的典型可以开掘,那还不树立榜样,号召学习,展现良好的慈善生态环境?但问题是,湖南卫视已经做过类似的选题,既然央视在新闻节目的制作上已经落在了后头,那就没有必要再对事件进行同质化的开发了。事实上,救助者和被救助者早已在湖南卫视的电视节目中交谈了,他们再谈还会有什么新话题吗?无非就是感动、再感动,而在已经经历一次的情况下,当事人也难免会觉得这是一种表演。
其实,央视完全可以展现一下刘吉桂生活的其他方面,我相信一个奉献爱心的人,一定是有故事的人,何必盯着他的一瞬间光辉不放手呢?当然,我承认一个人必须具有感恩的精神,他可以没有主动奉献爱心的自觉,但感恩却是一个人成为社会人的必需。问题是,感恩的自觉从何而来呢?不是简单的道德谴责可以培养的,也不是简单的树立典型可以引导的,感恩的精神来自于内心的感动,来自于别人爱心的纯粹。我不相信那些被刘吉桂救助的人不懂感恩,我也不相信当他们被央视编导谴责后会感恩更多。 □乾羽
有脾气就邀“周老虎”到央视去感恩
我有个建议给海编导,日前传说镇坪“周老虎”最近接拍《拍虎》剧,片酬高至10万元,加上原来的2万元拍虎奖金和收取媒体的采访费,这个五旬汉已发了一笔横财。我想,“周老虎”最需要感恩的是我们社会“修复诚信”的思维与步子继续迟缓的现实。那么,海导不如让“周老虎”到央视《对话》上当面感谢社会给他的命运带来转机,当然机票和食宿你得包办。
□周明华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zy/20080402002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