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科幻设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1:56:09
 1 星际旅行
 
所谓的星际旅行指的是星球与星球之间的载人和无人飞行。准确地说,应该是恒星之间的飞行。在科幻小说中,驾驶星际飞船上演星际旅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科幻迷对此早已是耳熟能详。毫无疑问,恒星际旅行的难度要大大超过行星际旅行,原因就在前者的旅程更长,这种长度超出我们的想象。但读者不妨想象一下,如果驾驶飞船前往另一个遥远世界,发现新的地平线和“太空殖民地”全在眨眼之间,那将是怎样一种景象?

能否实现?

美国宇航局“突破推进物理项目”已经确定,要让星际旅行成为可能,必须有两大突破:一是找到一种能够获得最大速度的推进方式,这一点是有可能做到的;二是打造一种新的船载发电方式,为飞船携带的装置供电。     
 
2 外星环境地球化
 
 外星环境地球化是一个假想过程,即改变地外行星的大气、温度、地形或者生态,让它们成为“另一个地球”,最终实现适于人类居住的目的。如果要实现星际殖民,地球化必须首先成为一种现实。但对于人类来说,向整个星系进军并开拓殖民地是否是一个终极梦想呢?

能否实现?
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的。外星环境地球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实现生态合成,也就是让地球物种适合于外星上的小生境。二是在行星上构建一个适于居住的围地,随着触角的延伸,这个围地最终将行星上绝大多数可用区域囊括其中。

 3 太空梯
 
在设计上,太空梯可用于将天体表面的物体运到太空。太空梯通常指的是从地球表面延伸到对地同步轨道的装置,形象地说,就是打造一条永久性的“缆绳”。利用“弹弓效应”,太空梯可帮助完成在太空进行的建造项目,同时也可用于发射卫星和太空旅行。

能否实现?
绝对可以。最常见的想法就是利用缆绳——通常是电缆——将地球赤道附近的地面与对地同步轨道的一个点连接起来。由于地球自转,缆绳末端的惯性可抵消重力,同时让缆绳保持拉紧状态。飞行器可以通过缆绳“爬”进轨道,无须采用火箭推进的方式。    

 4 能量盾
 
能量盾是一种力场,在设计上可以通过吸收冲击力或者改变其方向抵御武器进攻。具体操作时,能量盾将被投射到物体表面或四周空间。它们的工作方式经常是吸收或者消耗来袭武器的能量。毫无疑问,长时间“上岗”抵御类似攻击会削弱能量盾的防御能力,最终成为一件废物,这样一来,受保护的地区便成为易受攻击的对象。

能否实现?
打造能量盾的难度可想而知。科学家正对可能性进行研究,但在能量盾成为现实前,他们还有大量障碍需要逾越。从经济角度上说,投射能量盾的成本将是一个天文数字。从技术上说,所有的一切都要归结于打造一种固态能量。一旦做到这一点,我们离成功研制能量盾的日子就不远了。

 5 万能药
 
所谓的万能药就是指能够治疗所有疾病的“神药”,进而延长人的寿命。它是战胜癌症、艾滋病、病毒感染等所有疾病的终极手段。几千年来,万能药一直被视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随着医学研究不断取得进步,我们离成功研制万能药一定会越来越近。

能否实现?
从理论上说是可以的。每一年在遗传——尤其是对遗传基因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的研究——和免疫系统领域取得的医学进步,正让成功研制万能药变得更为可能。也许,在这一代人的有生之年,万能药便会横空出世。

 6 反重力
 
反重力指的是创建一个不受重力影响的地区或者物体,从方式上说,它并不是像氦气球那样利用一个具有不同特性的反作用力对抗地心引力,而是采用技术干预消除产生重力的基本因素或者让它们无法对一个地区或者物体施加影响。反重力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例如降低运输成本、在太空中控制引力等等。

能否实现?
简单地回答是“不可能”。然而,一些理论似乎暗示反重力确实存在,或者说,至少有这种可能性。在所有与反重力有关的效应中,最常见的一个莫过于比费尔德·布朗效应。从技术上说,这种效应并不是真正的反重力,只是它的一个“复制品”。比费尔德·布朗效应指的是一些正离子依附在一个光滑负电极上并再次中和。在这一过程中,带电离子和空气间隙中的中性空气分子之间会发生数百次撞击,导致二者之间出现动量传递,进而在电极装置上创建一张定向力网。

 7 生移植
 
仿生涉及生物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从医学角度上说,仿生指的是通过机械装置替代人体器官及其他部分或者增强其功能。仿生移植与安装假肢略有不同,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模仿甚至超过器官原来的功能。从技术角度上说,仿生移植涉及特殊技术的研发,它是对生物学的一种模仿,用以适于外部环境。比如说模仿海豚皮的船壳、模仿蝙蝠回声定位能力的声呐、雷达以及医学超声成像技术。

能否实现?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这种技术的研发已经有很多年历史了,虽然仍停留在初期阶段,但很多装置已经浮出水面。应用仿生学技术的例子包括维可牢尼龙搭扣和“猫眼”反射镜,医学仿生学的例子包括人造心脏和耳蜗移植。

 8 全球性市政无线网
 
市政无线网络无疑是一个极为前卫的想法——将整个城市变成一个“无线接入区”,最终让无线访问因特网成为一种全球性服务。眼下,通常采用的方式是部署一个无线网,为城市的大部分地区或者全部地区提供市政无线宽带服务。典型的设计是利用安装在室外——通常安装在电线杆上的数百个路由器。市政无线网络操作人员扮演的是无线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角色。

能否实现?
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城市已经采用了这种技术。然而,由于不具有足够普遍性,所以尚未成为一种主流。通常情况下,一家私营企业会与当地政府紧密合作,铺设和管理这种无线网络,所需资金往往由这家私营公司和市政府共同提供。一旦投入使用,无线网络服务可能是免费的,同时向广告客户出售广告空间以弥补运营成本。虽然服务是免费的,但还是会向每一个用户或者团体收取月租费。     

 9 大西洋隧道
 
大西洋隧道是一条理论上的隧道,它横跨北美洲与欧洲之间的大西洋,让实现大规模运输成为一种可能。在所有被提出的运输方式中,火车当仁不让地成为最大宠儿。据设想,在先进技术帮助下,火车的速度可达到每小时300至5000英里(每小时500至8000公里)。类似这样一条隧道带来的好处可以说数不胜数—— 从纽约到伦敦的旅行时间锐减至一小时之内,货物运输时间和成本也随之大大降低。

能否实现?
建造跨大西洋隧道的计划还没有被提到日程上来,仍只是一种设想而已。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积极从事这样一个庞大项目。现在的主要障碍就是成本,建造这样一条大隧道的费用高达12万亿美元。此外,当前的材料科学也没有发展到能够完成如此庞大项目的程度。跨大西洋隧道的长度是目前世界最长隧道的215倍,而建造成本可能是后者的3000倍。 

 10 移民海洋
 
向海洋移民是一种理论,也是建造永久性海洋人类居住地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的一种实践。这种居住地可能漂浮在海面之上,或者被置于海底,又或存在于中间位置。海洋移民的优势在于拓展适于人类居住的区域和增加资源获取方式。此外,在向海洋移民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教训也可帮助人们验证向太空移民的可能性。相对于太空来说,在海洋上演这一过程要简单得多,因此成为首选对象。此外,海洋也可充当太空移民的一个试验场。

    能否实现?

    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向海洋移民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考虑经济因素。为了实现自给自足,海洋移民的优势必须与海洋本身的特性结合起来。虽然减少了获得陆地的成本,但建造漂浮的可以在开放海域“存活”的建筑物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有关海洋移民过程的所有可能性中,最令人感兴趣的莫过于利用潮汐能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