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前》导演刘江解读另类谍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32:12

《黎明之前》导演刘江解读另类谍战

(2010-11-05 12:04:06)转载 标签:

杂谈

《黎明之前》导演解读另类谍战

刘江:导演就是总兜底儿的

 

摄影/解飞

 

“最近吴秀波很红,你们平时联系多吗?”

“偶尔会打个电话,但还是很亲近的。他在忙,我也在忙。”

“吴秀波曾说但凡其他有一件事能做好,他也不会做演员……”

“我听他说一直想自己导戏,想当导演。”

“拍《黎明之前》,你发现他有‘偷师’的迹象了?呵呵!”

“这不是偷师的问题,表面的东西谁都会,但长时间积累的东西不是看了就会的,得看个人悟性。吴秀波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的思维不局限于一个演员的思维,这个戏有很多点子是他提出来的,比如刘新杰掀桌子发现窃听器、用手语与‘水手’交流的情节,就是他的建议。当时我一听就觉得特别好!”

我与《黎明之前》导演刘江的对话,竟是由吴秀波谈起。

“手语这场戏把大家都拍疯了”。刘江继续刚才的话题,他是个有条不紊,很有章法的人。“摩斯密码通常要用手敲几下才代表一个字。想象中这样表现应该挺有意思的,但是开拍了,我们全蒙了,演员根本不知道怎么演,手语、表情、语言完全是不同的意思,要一心三用,两个演员都快崩溃了,想着这儿忘了那儿了,这场戏整整拍了一下午。”

《黎明之前》像这样的精彩桥段有很多,其中很多来自于大家一起的出谋划策,作为导演,刘江很鼓励主创之间的群策群力。“大家都是较劲的人,不愿意对付,我一直觉得集体的智慧总要比一个人大”。

这样的创作氛围在他之前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和已经拍摄完毕的《风语》中都不乏其例。

刘江说,这时导演的身份更像是战场上的主帅。“我就是总兜底儿的。”

吴秀波曾说刘江的个性很像他的外形——比较圆乎。“对,我挺能装事的。我得让大家觉得每个人都很重要,我希望把他们所有的才华都压榨出来。”

问刘江如把他和八局几个人物做下比较,他更接近谁?他笑言从工作性质上更接近谭忠恕。“大家对我比较信服,再怎么样船都不会翻,但是我的方式和他不一样,他比较冷,我比较随和。”

《黎明之前》大结局:谭忠恕是在与刘新杰分手的那个岔路口,心里了然刘新杰的身份的。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了观众很多想象的空间,意味深长。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这样的岔路口,只不过在如今的和平年代,这个岔路口的抉择,不是因为信仰,但对未来的方向,至关重要。

刘江就多次遇到这样的岔路口。从小做着作家梦的他,稀里糊涂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与黄磊、许晴、蒋雯丽、姜武同班。

毕业后一部戏没演,考上了东方歌舞团,还唱过歌厅。又过了数年,终于做了编剧,本以为圆梦的同时也找到了职业的归属。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恍然:导演,才是自己最想要的表达方式。

 

专业,是《黎明之前》的质感

刘江喜欢把拍摄过程比喻成炒菜的工序。所以,当有人拿《黎明之前》和《潜伏》作比时,他回答是:“是一个菜系的两道口味不同的菜”。但他还没琢磨出用什么词来描摹这两种口味。“在我看来,前期拍摄是择菜,洗菜,切菜,后期是真正的下锅。有人把剧本比喻成菜谱,但我觉得这样讲会轻视编剧,因为编剧是整个剧本的创意提供者,食客们吃到的菜是通过视听表达的,味道是通过镜头来传递的。”

“你很体恤编剧,是因为自己做过编剧吗?”刘江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一个戏开拍后,编剧是受到质疑最多的一个?有了几次自编自导的经历后,他不想再有下一次。

“我发现这样有很多弊端,一部戏在拍摄之前包括在拍摄过程中,剧本一直是被‘批斗’的对象,我们要完成一个趋近完美的东西,就要把其中所有的漏洞和弊端尽可能地修补好,这样做首先就要发现剧本中的漏洞,如果自己是编剧的话,掉进漏洞里是很难跳出来的。有距离的看这个剧,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还有就是写完之后,拍摄过程中的新鲜感没了,兴奋感会减少很多,因为脑子中已经走过一遍了。”

虽然单纯做导演,但刘江也会参与到剧作中,我会一直‘折磨’编剧,《黎明之前》这个剧本几十遍才弄成现在这样。”

据刘江介绍,《黎明之前》的编剧黄柯,是70后,这是他头一次独立完成的剧本。“他是一个专业技术迷,对武器特别了解,包括配制毒药,侦缉手段,心理画像,这些都是他平常喜欢研究的。他到现场会看道具,然后说:这个枪不对……他真的很专业,包括每种子弹打出来是什么痕迹都了解。当初这个剧本最打动我的就是这种专业,这是我要的质感。”

刘江笑言黄柯的“专业”经常把演员都绕进去,别看他们台词说得挺溜,演的也挺像,但其实说的那些话自己都没整明白。有时连道具师也没明白,以至于不知如何布置道具。“这是很考验智力的!”

 

 

节奏和眼镜,让林永健越来越谭忠恕

这也许正是《黎明之前》让人眼前一亮的所在。除此,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每个演员选的都很对——形神兼备。问刘江是如何把角色与这些演员“定位”的。

他气定神闲,有种谭忠恕的运筹帷幄。“原来剧本写的孙大浦是一个瘦子,但是我心里面有一个人物谱,我认为孙大浦一定是个胖子,他朴实、憨厚;李伯涵一定得是个瘦子,因为他吸毒、敏感、神经质、还很‘独’。演齐佩林的张晞临是我哥们,他一开始要演‘李伯涵’,而演孙大浦的任正彬非要演齐佩林。我告诉他俩,你们对自己都太不了解了,齐佩林是一个专业能力比较弱的人,他的长项就是人际关系好,张晞临生活当中就是一个让人觉得舒服的人。孙大浦我一早就瞄上彬子了,别看他戏不多,但那两口吃戏就把别人的戏抢了。”

演员中,最让人有反差的是林永健,很多人一看他就想乐,他的符号性太明显了。“当初你找他演很有勇气?”

“因为我相信他是一个好演员。其实,表演是有余地的,我也是慢慢摸索,怎么样让林永健变成谭忠恕?他曾想打退堂鼓,说连谭忠恕的边都没摸到……我告诉他:你要塑造这个角色,所有的动作习惯,面部习惯还有节奏都得改变。后来我的一句比喻,让他悟出点窍门。我说:你原来演的都是‘当、当、当’节奏很快很轻灵的小人物,但谭忠恕是有分量的,他的节奏应该是‘咚……咚……咚’。我觉得把握节奏感是走进人物的一个基调。

另外,谭忠恕的眼镜也很重要。一开始试装,他带个银丝边眼镜,八字胡,那样子特滑稽。我建议:全拿掉,太脸谱化了!我说:永健,咱就塑造一个军人形象,他不是坏人,你别想着他是一个坏人,他所有的行为全是职务行为,他人格一点也不矮,他在攻克别人的时候他也会拧巴。我也不想去丑化这个人。那个眼镜是之前给吴秀波准备的,颜色很浅,即使戴上也能看清眼神,林永健戴上后,连说:这个好,谭忠恕有支点了。本来我们让他偶尔带一下,经常不带。后来他是经常带,偶尔不带了。”

刘江笑言当林永健越来越谭忠恕时,他经常觉得有些“晃范儿了”,这是林永健吗?!

 

 

刘新杰,险些与吴秀波失之交臂

刘江坦言演员和角色中间有一个桥梁,找到这个桥,框架就出来了。“吴秀波也需要这个‘桥’吗?他是你心中‘刘新杰’的第一人选吗?”

刘江透露说《黎明之前》的本子2008他就想拍,当时“刘新杰”找的是张嘉译。后来,他先拍了《媳妇的美好时代》和《满堂爹娘》,再要拍这个戏时,已错过了张嘉译的档期。“这时,发行人和电视台都强烈推介吴秀波,业内很认他的。有的演员‘大众火’和‘业内火’是有个时间差的,吴秀波就如此。”

定下吴秀波后,刘江和他在上海见了一面,吴秀波给他的印象是:比想象中健谈,很周到很懂礼貌很会和人相处。但当时吴秀波还有看到剧本,称是因为刘江是导演才接的这个戏。“即使如此,我也要再好好看看剧本。”刘江记得吴秀波又补了这样一句话。

“后来,拍摄中的有一天,秀波忽然很感慨:哎呦,我一想起来当初差点推了这个戏,顿时惊出一身冷汗来!”

很多人评价吴秀波把刘新杰演得很生活很接地气儿,甚至有观众专门研究了他的笑他捏鼻子的习惯。“这些是他的习惯还是他的‘设计’?”

“这些肯定不是剧本上的,应该是演员下意识的,演员的设计不能设计到这种程度。他演戏的过程中是相对感性的,他要尽可能的忘记自己,要是刻意加进去又要兼顾镜头,就演不好戏了。”

《黎明之前》中的感情戏虽不是主线,但寥寥几笔仍很震撼。比如刘新杰与顾晔佳诀别那场戏,看了催人泪下。刘江坦言这个段落拍摄中做了很多调整,“拍摄的头天晚上,我把所有演员都叫到一块,边涮锅子边聊怎么拍,最后聊出现在这样一个框架。小诊所相认的戏是晚上拍的,我记得特别清楚,海清一直呆在一边不说话,她要求不走戏……我问秀波行不行?他说没问题。海清这场戏演的太棒了,节奏和感觉都非常对。当时秀波出现点问题,他后来和我说有点手足无措,他不知道此时刘新杰该怎么‘装’了,有点发蒙。

诀别戏是第二天拍的。晚上我给秀波电话,问他能拍吗?他说没问题,前一场戏他遇到了一个砍,是自己的问题。第二天实拍前,秀波和海清都没有见面,呆在各自的车里,两辆车离得很远,他们刻意要找这种感觉。拍摄中,两人的状态都特别好……后来,谁都没想到秀波会用力砸铁砣一样的方向盘,当时我在耳机里听的声音都很大。果然,秀波的手当时就肿了,是骨裂。方向盘眼看砸出一个坑来了。停机时,海清哭了好半天。别看海清的戏不多,但都是非常华彩的段落。”

 

剧本,既“重视”又“蔑视”

由此,实际拍摄是对剧本的二度创作,很多火花都是大家即兴的点子……”

“对,这些都是之前‘写’不出来的。就像菜谱,你永远都无法描述味道,只有下锅炒出来你才能感知到。我是一个高度重视剧本的人,又是一个‘蔑视’剧本的人,我在现场越来越不依赖剧本,更愿意把它扔掉,不被它束缚,还原到人物关系、正确的人物行为上,这样才能碰撞出更鲜活的东西,照本宣科的话演员会僵死,思维也会很僵化。”

“我相信,演员每一次的大喜大悲都是一种释放,他因此体味了另外一个人的人生,我觉得这是做演员的一种幸福感”。这应该是学了四年表演的刘江,感同身受的一点。

刘江说演员有“专业红”和“大众红”,像海清和吴秀波,在这个过渡过程中,都经历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其实,他自己亦如此。从电影《即日启程》到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和热播的《黎明之前》,让他的名字逐步凸显出来。后两部风格迥异的电视剧,成就了今年电视收视的两大热点。尤其《黎明之前》在经过了近两年的谍战剧轰炸后,不仅没让人们审美疲劳,还得到了广泛好评,更为难得。今年,刘江又完成一部新剧,即由麦家亲任编剧的《风语》,刘江称这个戏非谍战而为智力特工剧,着眼点在人物命运上。每一部都不同——刘江说他非刻意但实为必然。

“如果给你一道选择题,在收视率,口碑,获奖首选一个,你怎么选?”

“那就选收视率吧,作为导演要对投资人有保证。其实,如果可以多选,我觉得收视率和口碑同样重要。收视率有偶然性,但口碑是恒定的。我不是一个把艺术崇高化的人,尤其影视这个职业,它需要很大成本去完成这个作品,所以说,资本意志非常重要。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下,我认为自己是手艺人,我得完成我的手艺,让投资人挣钱。”

刘江说他喜欢把自己比喻成厨子,但实际上他不太会做菜。他也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彰显幽默,但他自己并不是个幽默的人。“我觉得得幽默是人类情绪中最高级的,我不幽默但很乐观。”刚刚做了父亲他,亦觉得自己的心底越来越柔软。

 

(本文节选的是部分文字,有关刘江与导演阴差阳错的缘分,请关注11月4日出版的北京青年周刊)

 

 

分享

11

阅读(4184) 评论 (23) 收藏(1) 转载(6)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吴秀波:岁月流转了人生的成与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