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数疗法对部分疾病的治疗原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23:10
象数疗法对部分疾病的治疗原则
 
——刘文江的实践总结
 
 1.肝硬化腹水:属中医血鼓胀的范畴,是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相互失调,导致气滞血淤,水停腹中而发病。肝失调达,肝气郁结,久则气滞血淤,横逆乘脾胃,致脾胃运化停聚郁结,脾虚运化失职,浊气蕴聚中焦,清浊相混壅阻气机,肝失于条达,气血淤滞,脾虚更重,久病及肾开阖不利,水浊逐渐积累,而发为鼓胀。

治疗宜:键脾利水,活血化瘀,兼以宣肺疏肝。


2.慢性盆腔炎:多由湿热下注,侵犯胞宫,以致肝`脾`肾功能失常,气血失调,损伤冲任,导致气血淤滞,久而形成粘连和包块。

治疗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


3.肌纤维痛综合征:也称肌纤维炎,临床表现为慢性,全身性肌肉疼痛与发僵,并拌有失眠,焦虑,抑郁,易疲劳等精神心理症状,是最常见的风湿病之一。病机主要责之于肝郁脾虚气血失和。肝气淤滞疏泻血气功能失职,则气血阻闭不能周流全身而作痛;肝郁失其条达之性,则情志抑郁,焦虑难眠,筋力易疲;肝气淤滞,木不疏土或肝郁化火,木乘脾土,致脾运化失职,久之而成脾虚之证;脾虚中气不足,失去推动能力,则气虚血瘀而周身作痛;脾虚不能生化气血,则气短色白,四肢懈惰,心烦意乱;脾不运化水湿,水湿停留,则形体虚胖,遇阴雨天僵痛加重,病情慢性缠绵,也是脾虚湿滞之象。

治疗宜:疏肝键脾,益气化瘀,养血活血。

4.慢性乙肝:肝病易气郁,气滞则血瘀,或湿毒留羁,阻遏气机,或病人气虚,气血运行不畅,均是造成血瘀的病理改变,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病因。肝脾大肝掌及衄血等均为瘀血的表现。

治疗宜:活血化瘀,键脾益气为主。

5.抽动-秽语综合征(小儿多动综合征):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不自主抽动,伴有不自主发声抽动。《幼科证治准绳•慢惊》“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zong渐生。其瘛zong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肘复动摇不已,名曰慢惊”。由此可见主要病机:为肝风内动,痰火扰心。小儿所欲不遂,郁而化火,火极生风,故见肢体抽动,。摇头耸肩,瞬目,眨眼,心烦易急。脾主运化有赖于气机的条达,肝气横逆,脾失健运,化源失利,水湿不行,则痰浊内生,上逆于脑,蒙蔽清窍,则抽动伴口出秽语,怪声呼叫且不能自止。肝阳亢而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故患儿常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1)

肝亢风动型:多由六淫引发而致风阳翕张,出现摇头,耸肩,喊叫等不自主动作,频繁有力,伴有烦躁易怒,便干溲赤,舌红苔白。

治疗宜:清肝泻火,熄风镇惊为主。

(2)
痰火扰神型:起病急骤,性情急躁,证见头面,躯体,四肢不同部位的肌肉抽动,喉中痰音怪鸣,伴有口渴,睡眠不安,舌红苔黄,。

治疗宜:清火涤痰,平肝安神为主。

(3)


脾虚肝亢型:病久体弱,脾虚木旺生风,证见抽动无力,时发时止,时轻时重,
伴有精神卷怠,面色微黄,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

治疗宜:扶土抑木,以平肝亢。

(4)

阴虚风动型:抽动日久,火盛伤阴,证见挤鼻眨眼,耸肩摇头,时有喉中吭吭作响,伴有手足心热,汗出便干,口渴唇红,舌体光红少津。

治疗宜:滋水涵木,降火熄风为主。

6.踝关节外伤后遗症:走路不小心,经常扭伤踝关节,重着造成腓骨下段骨折。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病机在于瘀血停滞,阻滞经络,气机不畅。形伤则肿,气伤则痛,故临床多见患处肿胀疼痛,皮下青紫,筋肉挛急。

治疗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散结解凝。


7.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胸痹,心悸范畴。本病多因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致心阴亏虚,湿热毒邪乘虚侵袭,内舍于心所致。气阴两虚则极易感受湿热邪毒,邪毒内侵,势必更加耗气伤阴。气阴两虚,血行无力,营阴涩滞,每致心脉瘀阻。

治疗宜:益气养血,清热解毒,活血通脉。


8.脂肪肝:系湿浊内生,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湿聚为痰,阻止经脉,以致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脉。

治疗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9.亚急性甲状腺炎:属中医“瘿病”

范畴,中医认为:肝肺两经与甲状腺关系最为密切。亚急性甲状腺炎为外邪侵袭,阻止气机,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聚于颈部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外邪袭表,痰湿阻滞。

治疗宜:清热解毒,活血散瘀。


10.
肾病综合征:外因为风邪,湿热,毒,劳等;内因为肺,脾,肾,脏腑亏虚。病机:外因影响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以肺,脾,肾功能失调为病变之本,但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治水之脏;以水湿,湿热,瘀血阻滞为病变之标,表现为本虚标实,虚中夹实之证。病程中易感外邪,也常因外感而加重病情,日久则发生癃闭,关格,肾衰等病。

辨证施治:1)湿热内蕴:主证为浮肿明显,肌肤绷急,腹大胀满,胸闷烦热,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消肿。

2)水湿侵渍:主证多由下肢先肿,逐渐四肢浮肿,下肢为甚,按之没指,不易随复,伴有胸闷腹胀,身重困倦,纳少泛恶,小便短少,舌暗红,苔白腻,脉儒。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活血化瘀。

3)阳虚水泛:主证为全身高度水肿,腹大胸满,卧则气促甚,形寒神倦,面色恍白,纳少,尿短赤,舌淡暗,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助阳,化气行水,活血化瘀。

4)脾虚湿困:主证为面浮足肿,反复消长,劳累后午后加重,腹胀纳少,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尿少色清,大便或溏,舌暗红,苔白滑,脉细弱。

治法:温阳利水,活血消肿。

5)风水相搏:主证为起始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全身亦肿,皮色光泽,按之凹陷,易复发,伴有发热,咽痛,咳嗽等症,舌暗红,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兼以活血。

  11.疏肝5法治不孕:肝藏血,其足厥阴经脉绕阴器,抵少腹,与冲脉相连,全身各部化

生的血液,除营养周身外,皆藏于肝,其余部分下注冲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与肾的封藏功能相互协调,一藏一泄构成有规律的月经周期。肝郁疏泄失常,血海蓄溢失
度,则致冲任气血失调,难以受精成孕;肝郁气滞血淤,气血运行不畅,则胞宫胞脉瘀
阻,不能摄精成孕,且不孕之症辗转不愈,忧思郁闷,情志不畅,愈发加重肝郁之症。
因此,肝淤是不孕症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治不孕症,多以疏肝调气为纲同时结合辨证,兼顾健脾,滋肾,化痰,消瘀。

1)疏肝健脾养血:肝失疏泄,木郁克土,脾虚运化失司,则气血生化乏源,
致气血亏损,冲任空虚,胞脉失养而难以受精成孕。表现为情志不疏,胸闷叹息,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乳胁胀痛,面色萎黄,失眠纳差,神疲乏力,舌淡无华,脉细弦无力。临床多见于:经前期综合征,闭经泌乳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及黄体不健等病症。

治法: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2)疏肝清热利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木郁克土,湿热内生,流注下焦,或经期术后将息失宜,湿热之邪入侵,阻滞胞宫胞脉,不能摄精成孕。此型不孕常为继发不孕,伴见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带下,腰骶部酸痛,少腹坠胀疼痛,经期延长,淋漓不净或乳胀心烦,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临床多见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宫颈炎阴道炎等病症。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利湿。

3)疏肝理气活血: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少腹,与任脉交会。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气血运行不畅,肝经淤滞不通,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净,邪毒内侵,与瘀血搏结,阻滞胞宫胞脉,不能摄精成孕。此型不孕常伴见少腹胀痛或刺痛,按之有症瘕包快,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暗或边有瘀斑,脉弦涩。临床多见:慢性输卵管炎症,输卵管阻塞,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4)疏肝化瘀调冲:脾主运化水液,肝郁脾虚,健运失调,气滞水停,蕴而化痰,流注下焦,雍阻胞宫胞脉,不能摄精成孕。此型不孕常见:经期延后甚或闭经,形体肥胖,嗜睡法力,胸闷泛恶,带下量多,舌淡苔白腻,脉儒滑。临床多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囊肿等症。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活血
调冲。

5)疏肝补肾填精:肝司血海而主疏泄,肾主胞宫而藏精液,肝肾一体,精血同源。肝郁及肾,肝气郁则疏泄失司而冲任失调,肾气郁则精血失化而胞宫失养,故难以受精成孕。此型不孕常见:月经紊乱或先后不定,经量少色淡或闭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偏于阳虚则小腹寒冷,四肢不温;偏于阴虚则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淡淡苔薄少,脉细弦尺部沉。临床多见于子宫发育不良,排卵功能障碍,黄体部健等病症。

治法:疏肝肾之气,养肝肾之精。

  12.动脉粥样硬化:属中医学之眩晕,头痛,健忘,不寐,耳鸣耳聋等范畴。病因为肝肾亏虚(阴虚)为主,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障碍,痰瘀内生,痹阻血脉,胶结凝聚所致。

治宜:滋肾养肝为主,化痰消瘀调和气血。

  13.胆汁返流性胃炎:脾胃气虚,动力不足,正蠕动无力,幽门关闭无力,虚则气逆,升降无常,而气虚是本病的主要矛盾,脾胃虚寒,久病血瘀,肝瘀气滞等则是伴随或是病前已有的症状和体症,应该属标。本病以胃部灼热,疼痛,痞胀,嗳气,嘈杂,食欲减退,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或心烦以怒,情志不畅,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治宜:补气健脾,理气降逆,疏肝利胆。

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B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