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育麟:什么是靡靡之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35:02

什么是靡靡之音?

七十年前,当她诞生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她会红遍整个中国,更不会有人想到,她的遭遇会如此坎坷。共产党禁过她,国民党政府禁过她,日本政府也禁过她。她第一次亮相,就借周璇的金嗓子惊艳上海滩;次经金鱼美人李香兰充满异国风味地深情演绎,更是冠绝一时;尔后,邓丽君又用她那天籁般的嗓音,让她永驻所有华语歌迷的心间。在中国,作为传唱度最高,流传时间最长的歌曲,从来没有任何一首歌,会有她这般传奇的经历。享受到了一首歌曲能够享受到的几乎所有的荣誉,也经历了一首歌曲能经历到的最多的诋毁。她,就是《何日君再来》。

这是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为了查阅资料而在网上看到的话。因此,先把《何日君再来》的历史交代一下:

1936年,上海艺华影片公司拍摄广告宣传的歌舞片《三星伴月》,由周旋等担任主演,导演方沛霖特别约请刘雪庵为该片配曲。刘雪庵就把当年7月在毕业茶会上即兴创作的探戈舞曲《何日君再来》交给导演方沛霖。方沛霖请《三星伴月》的编剧黄嘉谟填了歌词。于是,经“金嗓子”周旋首唱后,这首电影插曲立即风靡了整个上海。

日本侵华,不仅是军事侵略,而且要从精神上瓦解中国人的意志,于是,《何日君再来》被选中, 1940年,李香兰(山口淑子)灌制了华语和日语两种版本的《何日君再来》,还在她主演的日本侵华电影《白兰之歌》和《患难之交》中演唱了这首歌。李香兰是地道的日本血统,因为一直生活在中国,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被当时的伪“满洲电影协会”相中,包装成中国歌星推出。

日文版的《何日君再来》流传到日本军营,居然也大受欢迎,人人传唱,但很快日军司令部就下了禁唱令,理由是“靡靡之音,涣散军心”。国民党也把这首歌曲视为靡靡之音,蒋介石下令全国禁唱这首歌,所有唱片就地销毁,电台也不准播放。而共产党方面更是认为这首歌在全民抗战形势下起到了很坏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港台歌曲也放开了,大家趋之若鹜,争相传唱。《何日君再来》更是传遍大街小巷,人们也听了,也唱了,就是觉得好,也没觉出哪儿不对。很多人为《何日君再来》鸣冤叫屈,曾做过谭震林秘书的曹白说:“上海沦陷前流行的歌曲是《义勇军进行曲》,沦陷后流行的歌曲是《何日君再来》。这倒不是上海人甘心沉湎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不可救药,而是表示做了奴隶后的期待光复解放的日子到来。” 刘雪庵自己则说“这首歌当时恰恰是一首为地下抗日工作者传递讯息的爱国歌曲”,一时间争论得沸沸扬扬。这些说法不知有没有人相信。

学习传统文化之后,对这些东西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用道德的尺子一衡量,就知道什么是靡靡之音,什么是亡国之音了。

先来看看《何日君再来》的歌词,“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来来来 喝完了这杯再说吧。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它的主题思想是鲜明的,宣扬的就是“人生如朝露,行乐需及时”的腐朽思想。“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且不管这个人是歌女、舞女还是妓女,也不管这个人是有妇之夫还是有夫之妇,“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只管借酒发疯、及时行乐好了。每个正常人都极力控制的不道德思想,就这么被它轻轻瓦解了。这种让人颓废堕落的歌曲如果不是靡靡之音,难道是健康积极的音乐吗?这首当年被共产党、国民党、日军都视为靡靡之音的歌曲现在却传唱于大街小巷,可见精神鸦片的力量有多大!

有一首叫《萍聚》的歌曲也是八十年代开始流行的,相信大家都会唱:“别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曾经相聚过。不必费心的彼此约束,更不需要言语的承诺。只要我们曾经相聚过,对你我来讲已经足够。人的一生有许多回忆,只愿你的回忆有个我。”旋律优美而且容易上口,就一段歌词重复了四遍,可以说是强化记忆,用心良苦。可是,这优美的歌曲歌唱的是什么呢?是一夜情或一段情。双方提前约定,“不必费心地彼此约束,更不需要言语的承诺”。都不必为对方负责。双方在一起的目的就是为了“曾经相聚过,曾经拥有过”。于是,酒至半酣的男男女女,来到卡拉0K,合唱着这首歌曲,原本脆弱的道德防线被这优美的旋律和及时行乐的观念彻底击穿。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可是结果真像唱得那么美好吗?残酷的现实是,有人因一夜情染上性病,痛不欲生;有人因一夜情而怀孕,却找不到孩子的父亲;有人因一夜情被配偶发现,家庭破裂,妻离子散。更有甚者,多少人因婚外情而杀人,而丧命。“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回忆,只愿你的追忆有个我”,这个回忆恐怕大多是不堪回首的。我去搜索这个歌词的作者,看到很多留言,摘录几个:“人生有许多令人心灵触动的时刻,听这首歌的感觉就是如此。”“让人听了就有流泪的感觉”“每听一遍,都有新的感觉”“这么优美的歌曲作者竟然是个没有知名度的人”。。。。。。我不理解这个人为什么会有“流泪的感觉”,但我知道,这个叫“噜啦啦”的歌词作者应该知道这首歌词很缺德,所以不敢用真名实姓。这样的歌曲竟然被视为经典,可见道德已经离人们又多远。

还有一首歌更为恶劣:“我的思念,是不可触摸的网。我的思念,不再是决堤的海。为什么总在那些飘雨的日子,深深地把你想起。我的心是六月的情,沥沥下着细雨,最后一次想你,因为明天,我将成为别人的新娘,让我最后一次想你。”明天就要结婚了,今天却和别的男人幽会,这样的女人你愿意娶吗?这样的男人你愿意嫁吗?肯定不愿意!但是,唱着这样的歌曲就会不知不觉地成为这样的男人和女人。这种道德败坏的行为竟成为《心雨》歌唱的主题,这个词作者除了认识钱,还有一点礼义廉耻吗?

靡靡之音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旋律优美动听,曲调低回缠绵,容易引起共鸣。二是歌词消极堕落,大都是借着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腐朽思想,宣扬暧昧低级的情欲。就像“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一类,能直达人们灵魂深处最敏感、最脆弱的地方,唤醒了人们极力克制的自私自利的兽性,在美妙动听的歌声中不知不觉地瓦解了人们的道德与意志。

这种摧毁人们意志与道德,让人家破人亡的歌曲还不算靡靡之音吗?靡靡之音的旋律越优美,演员的知名度越高,其毒害就越大。这些靡靡之音、亡国之曲竟然能风靡大江南北,两岸三地,传唱几十年而经久不衰,中华民族真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

靡靡之音就像一个美丽妖冶但灵魂堕落的风流女子,不了解她的人只看到她的风情万种,却不知道她的朝三暮四和淋病梅毒。她的目的就是让你痴迷、让你离婚、让你败家、让你骨瘦如柴、让你生不如死。遗憾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临死还在想念她。而对于规劝自己的人,则非常反感甚至视为仇人。

说到这里,我想起《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那贾瑞自幼学习五经四书,应该明白人伦之理,可他看见远房嫂子王熙凤模样儿标致,竟起非分之心,不顾人伦,想要调戏,被那王熙凤往死里惩治了两回,竟然不思悔改,反而得了相思病,无药可治了。眼看性命危在旦夕,有一个跛脚的道人前来化斋,口称“专治冤业之症”。这贾瑞如见救星,连呼“菩萨救我!”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然后从褡裢中取出一个正反面皆可照人的铜镜,背面有“风月宝鉴”四个字。道士一再嘱咐贾瑞:“只能照反面,千万不可照正面!切记!切记!”言毕即去。这贾瑞拿起“风月宝鉴”,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可怜这贾瑞色迷心窍,不知玄机,反而大骂“道士混账!”却又将正面一看,只见凤姐在里面向他招手,贾瑞心中大喜,荡悠悠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贾瑞惊醒,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又遗了一滩精。一睁眼,镜子又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这时贾瑞若是幡然醒悟,尚且有救。这“风月宝鉴”一反一正就是告诉人们,美色就是杀人刀,若是流连风月、纵欲过度,风流少年很快就会变成一堆骷髅。可恨这贾瑞被孽情所迷,已经失去心智,经不住诱惑,却把那镜子的正面又看了三四遍,元神耗尽再也回不来了。这正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旁边的人见贾瑞死了,不知缘由,却大骂“妖镜遗害人世不小!”曹雪芹先生以大师的手笔借此画出了是非不分、善恶颠倒的众生之相,令人叹为观止。

刘育麟   2010年7月11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