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家--董計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1:23:21

在清初的鲁西北,出现了一支专事\"劝人為善行好\",名叫天地门教的民间秘密教派,其创始人则是一位被其弟子与信徒尊称\"老师傅\"的宗教家--董计升。

  董计升,字四海。生於明万歷四十七年(1619年)正月初一叶,卒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四月初四日。\"百代流芳\"墓碑称董计升為四世祖 , 兄弟排行第四。据《董氏家谱》记载,一世董随、二世董天亮、叁世董进增、四世董计升。所居村落原名常王庄,属清代山东省武定府商河县,因董计升创教成名,改称董家林(今属山东省惠民县) , 董氏家族世代在此居住。

  董氏家族世代务农,董计升的董年与少年时代,正值草木為枯、易子而食的明朝末年,同时又是民间秘密宗教十分活跃的时期。在当时的山东境内,胶东一带盛行无為教,而鲁西北则流传东大乘教。苦难的生活和民间秘密宗教的薰陶,使董计升萌生了出家修炼的念头,希望从宗教的神秘主义中寻找躲避苦难和永生的途径。於是,他在二十岁左右,背井离乡,东渡黄河,来到章丘县境内的韵峪庵出家学道。在此期间,董计升虽然修习的是道教,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则是流传於世的民间秘密宗教,并从中受到啟发,开始了自创教派的歷程。為此,他有过一场装疯悟道的表演,这在天地门教的许多经捲中都有记载。如《往生咒》:\"佛祖怜悯慈悲,天命老祖临东。藉假修真成道,法力奥妙无穷。 又如《了愿经》:\"假装疯魔一道,修出真性披身。 故而时称\"正疯子\"。董计升经过十餘年的苦苦修炼,即所谓\"自参自解,自悟自明\",终於\"练就大法,豁然贯通\",於\"明末清初,得道离山\",在他叁十一岁时 , 即顺治七年(1650年)创立天地门教。

  董计升创立天地门教后,便回到商河老家,明传办道。他按照\"九宫八封\"形式,首先收了八个徒弟,依次是李修真、张说的璽玉、马魁元、马开山、刘绪武、杨念斋、石龙池、黄少业。因这八个徒弟是董计升在董家林时所收,故林林传入支,又林林传入支七姓。董计升自任九宫教主,八位徒弟则按其所授八封方位,分别到各地传教。

  康熙二十叁年(1684年),即董计升六十五罗时,因其声誉日隆,被章丘县境内的雪山寺主李公请去,主持寺庙。董计升在上方井修炼时,又收了八个徒弟,号称山传八支,依次是徐明扬、董成所、邱慧斗、郝金声、於庆真、蔡九冈、邢振邦、杨超凡,其中邱慧斗、杨超凡二人為道士,董计升也是按照八封方位派遣他们到各地传教。此外,董计升还收一尼姑為徒 , 该尼為天地门教分支如意门的开山祖,此教派至今仍在天津一些郊县流传。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董计升在雪山寺去世,享年七十有一。临死遗言,立顾明心在石龙魔坐山。顾明心接任九宫教主后,执掌教权叁十五年,於雍正叁年(1725年)叁月初六日物故。顾明心死后,教主之位虚悬。从此,天地门教八支,不论是林传入支,还是山传入支,都自成係统,各自活动,林传与山传之间、林传与山传各支之间只靠教义维係,没有直接统属关係,始终是一个庞大的却是松散的宗教团体。

  董计升四十年中亲传十八位弟子,即林传入支、山传入支、一位尼姑与坐山教主顾明心,这十八位弟子除顾明心和那位尼姑外,其他十六位弟子分别按照董计升生前所授八封方位到各地传教。《根本经》对此有过描绘:\"真香一灶,云游天边。云南贵州,湖广四川。浙江福建,山东河南。山西六府,直隶河间。州城府县,保定顺天。口裡日外,条河两边。家家户户,村村店店。烧香念佛,礼拜青天。\" 以上描述显然是夸大之词,正如该教内部传说顺治皇帝是由董老师度往山西五台山出家的故事一样,都是為了尊大自己的一种宣传手段。实际上,天地门教的传播地区主要在山东、直隶及盛京、吉林诸省。但它传播迅速,信者趋之若驾却是清代华北地区其他民间秘密宗教无法比拟的。据清代档案记载,天地门教自清初倡教伊始,至道光十六年(1836年),臣\"世愆七代\" 。至少在清末,天地门教己传到北京,而东北地区\"自吉林至山海关内外,以迄张家口一带\",其信仰者\"实繁有徒\" 。

  与明代中末叶大多数民间秘密教派的创教祖师不同,董计升是一位主张教内平等,反对教权世袭的宗教家。他生前与死后的尊号 -- 董老师或董老师傅,较少偶像崇拜的色彩,更多的是充满了乡土社会的温情。在他的影响下,各支传人均称当家师傅,教徒之间则互称师傅或道亲、道友,因而教内没有形成森严的等级制。他还规定天地门教传贤不传子,没有在教内实行教权世袭制,并身体力行,临死前传位异姓弟子顾明心。顾明心死后,天地门教没有再设九宫教主,八支虽互不统属、各自发展,但各支传人仍格守祖训,传贤不传子,此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与此同时,董计升自创教伊始,就主张夫妻双修,共同传教,故天地门教内有不少女教徒。為此,他设立了女当家,称金传二支,俗称二当家、二师傅,其地位与男当家相同,董计升妻王氏為金传二支之首,也是实行教权传贤不传子的承继制度。

  笔者曾对天地门教进行了近十年的田野调查,踏勘过河北、山东两省至今仍有天地门教活动的乡村集镇,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从而对天地门教的歷史与现状有了较為全面的了解。力以阿北省沧州西南部的天地门教组织為例,介绍一下该教的传承世係。

  沧州力量计升林传入支之一马开山的开荒立教之地。清初,马开山遵照师命,按坎封方位北上传教。他来到沧州后,也是仿效其师做法,收了八位弟子,其中李龙江负责沧州西南部的传教任务。李龙江,沧州南门外小李庄人,约生活於康熙年间,是沧州西南部天地门教组织的传人。其当家师傅传承如下:李龙江?刘立叁廾涂品一?涂永庆?涂永升?涂大经?陈世明?涂恩庆?董本金?涂国忠?涂恩柱?涂德龙?涂德文?涂尚义?,至今己有十六代。沧州西南部天地门教组织在李龙江时,已设有二师傅,其传承如下:崔氏?刘氏?孙氏?邱氏?赵氏?赵氏?高氏?郑氏?张民?王氏?王氏?王氏?林氏,至今也传了十叁代。这些男女当家师傅,均出身农家,都是当时乡间社会中的领袖人物,因而得到当地天地门教信徒的拥护他们去世后,因其生前做过不少好事,又都成為地方上的称道人物,故而受到后世天地门教徒的崇敬,代代演颂,至今不绝。

  在明清时代的民间秘密宗教世界,董计升是少数没有留下印本经捲的宗教家之一,这是由他的文化程度与经济状况决定的。董计开出身农家,没有受到什麼文化教育,当他创立天地门教后,又不是打传教敛钱度日,没有经济实力编印经捲传世,只能靠口传心授传播。又由於他的歷代传人也大多是贫苦农民,亦不靠传教敛钱為生,故而无力编印经捲,致使该教至今没有印本经捲留世。

  董计升自称\"无经元咒\" ,\"少经元捲\" ,\"原人持诵\"的是\"无往真经\" 。所谓无往真经,乃是董计升创作的口头经捲,大部分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只有少数写本留世。董计升的歷代传人继承了他的这个传统,也创作了大量口头经捲,阐扬天地门教的宗教信仰。笔者搜集的天地门教经捲,主要是从当家师傅口述中得到的,也有的是从清代档案中鉤稽的,这些经捲对探寻天地门教内部秘密极為重要。

  天地门教经捲在形式上有经、佛、偈(记)、赞、咒、歌(曲)《十字佛》、《道偈》、《排头记》、《大赞》、《往生咒》、《劝世歌词》六种, 如《大经》、《心经》、《根本经》、《了愿经》、《天地经文》、等。其中,经、佛、偈(记)的内容偏重於演讲道统、教义,供教徒修持时诵读 赞、咒主要用於举办各种道场歌(曲)则是劝化世人為善除恶时念唱。这些经捲分别採用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十言的句式,长者二叁千字,短者只有几百字,不分品,一气呵成,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狠适於缺少文化的农民接受与掌握。

  天地门教经捲全能配上曲牌吟唱,常用的曲牌达二十餘个,即大韵、娃子曲、桂枝香、吹千秋、上小楼、靠叁音、老君词、叁换头、四换头、皂罗袍、晃影、红袖袄\、金字经、红罗苑、慢娃、驻云飞、朝天子、落金锁、掛金锁、山坡羊、黄营儿、浪淘沙等。伴奏的乐器即天地门教所说的法器 早期只有渔鼓、简板,渐后又增添了龙头琴、饶、钱、鼓、销钡、签、管、笛、萧等。

  天地门教在布道时,除了吟诵自己的经捲之外,还常用佛、道的某些经典。下面一段经文生动地记录了这种情况: \"想当初,老师祖,降临凡尘无经捲,无影像,劝化原人。有僧家,和道家,谈理论道你无有,经和捲,怎立法门。老师祖,回言道,头头是道我自有,经和捲,仔细听云。论修行,不分经,加功进步我当人,正正心,传送经文。打开了,宝藏库,真经无数理对理,真对真,当眾超群。头顶着,金刚经,冷言发语 足蹬着,涅槃经,出苫离尘。眼观着,观音经,救苦救难耳听着,法华经,仔细搜寻。鼻闻着,孔雀经,千变万化舌谈着,弥陀经,转大法轮。手拖着,梁王赞,拔积叁代身披着,大藏经,出苦离尘。怀揣着,拔苦经,功成好大浑身的,玄妙经,普接祥云。左肩上,叁官经,一身法力右肩上,太皇经,仔细搜寻。参一参,解一解,一身之体明一明,悟一悟,常养精神。参得透,识得破,朝西大路越崑崙,破朝夕,得见真人。到后来,跟师祖,归家认祖到灵山,伴古佛,永不东临。\"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董计升创立的天地门教几同佛、道的宗教本质。二十天地门教的宗教信仰与政治倾向。

天地门教吸收了明中叶以来流传於性的民间秘密宗教信仰,也以无生老母力最高崇拜,以真空家乡為理想境界,以弥勒佛与龙华叁会為信仰核心,这在它的经捲中有较為充分的表述。又口《了愿经》:\"家乡老母想起,一陈两泪纷纷。婴儿诧女落世,思量直到如今。末劫残年临近,绝然不找出身。所差一人下界,跟我大地儿孙。\"\"共有千门万户,各家认祖归根。后有收圆大会,道遥共受福臻。\"又如《叁教》:\"灵山会,常赞嘆,收圆无生母想婴儿,盼诧女,常将痛泪痕。这一着,差何人,前去临东度无名祖,奉天命,请愿下红尘。\"又如《天地经文》:\"天差教主,蜕化董门。归山学道,藉假修真。传人真香,普撒乾坤。\"又如《大经》:\"炼出真香,随身携带。南寻北找,单找原人。\"\"早赴中原,龙华叁会。\"又如《往生咒》:\"随祖超凡人圣,佛榜掛号标名。幸赴龙华叁会,立名永续长生。\"
  上述经文中所说的\"家乡老母°,\"末劫残年\"\"天差教主,蜕化董门\"\"南寻北找,单找原人\"\"早赴中原,龙华叁会\"\"认祖归根\",\"永续长生\",均源於明代中末叶的最间秘密宗教思想。所谓\"家乡老母\"即\"真空家乡,无生老母\"的缩写\"末劫残年\"即\"叁期末劫\"的沿用\"天差教主,蜕化董门\"即\"弥勒佛转世\"的翻版\"南寻北找,单找原人\",\"早赴中原,龙华叁会\",\"认祖归根\",\"永续长生°,更是照搬明末清初的最间秘密宗教理论。由此可以说明,天地门教是遵循明代民间秘密宗教信仰建立起来的教派,但它却是清代民间秘密宗教中最為保守的一个教派。它拋弃了明代民间秘密宗教信仰中那些具有叛逆性、战斗性的思想,却因袭了明代民间秘密宗教信仰中克己顺受即所谓安善的性格。它的整个宗教信仰,贯串着一条封建伦理道德的主线,其本质就是鼓吹忠孝叁字。我们仍以其经捲為证, 如《十字佛》:  \"世俗人,為什麼,落灾落难心不正,气不顺,烦恼伤心。生癔病,长歹疮,疼痛难忍投明师,烧真香,全要真心。改了恶,从了善,灾消病退既学好,既得要,一扑细心。头一件,在堂前,顺情孝道别辞勤,别辞劳,竭力尽心。二一件,兄弟们,一心伙计兄疼弟,弟敬兄,全要一心。叁一件,夫妇和,教训儿女别动打,别动骂,善劝齐心。在外边,积阴功,多行方便戒律着,再别起,争斗之心。世俗人,总待咱,千般不好要忍耐,总和人,莫起歹心。讲道德,说仁义,挑选话重中不偏,永不移,上和天心。讲天堂,说地狱,不离方寸或修福,或做业,自在本心。善贤习,恶而退,天地之理天有心,地有心,万物有心。看草木,心一坏,枝叶不旺世上人,為什麼,不长好心?!贤孝心,良善心,感动天地兇恶心,姦狡心,怒恼天心。\"自古来,善恶报,分毫不差智慧人,参得透,速速回心。忙了来,别忘了,道德叁字閒了来,润呼吸,与不欺心。眼不观,非礼色,花红柳绿耳不听,非礼盲,就不动心。口不说,是非话,不夜德性足不走,是非地,定性稳心。养成了,精气神,精气不散掌上了,智总灯,见性明心。一世裡,保平安,洒落吉庆到后来,陪师祖,方才称心。念这份,十字佛,普劝大眾或修\"福,或做业,自在本心。\"

  又如《五大恩>>: \"师命為徒坐法坛,唤醒当人玄妙玄。稳稳坐在法坛上,几种大恩紧相连。上是青天下是地,地為方来天為圆。阴阳相合生万物,养育大地眾良贤。二报地母恩情重,晨夕即拜谢五盘。叁报皇王水土远,种地早耕果课完。有道皇王有道世,太平天子太平年。君王臣忠民安乐,黎民百姓乐自然。回报父母恩情重,偎湿就乾整叁年。养育幼子协肩抱,淘气领在外,边玩。娇生惯养成人大,不知花费多少钱。智慧君子孝父母,\敢报劬劳理当然。五报师傅香一灶,了灾不辞忙和閒。智慧君子自参解,烧香本是忙挪閒。道理撒遍满天下,不度无缘度有缘。\"

  上述主张分明是康熙皇帝圣训:\"敦孝弟以重人伦\"、\"私乡党以息争论\"、\"明礼让以厚风俗\"、\"完钱粮以省催科\"的通俗解说,正与封建统治者倡导的伦理道德一拍即合。
  此外,从天地门教几种名称的由来,也可以看出该教的宗教信仰与政治倾向。

  天地门教又称金丹如意道、一灶香教、顺天教等。笔者认為,天地门教初创时的名称应是金丹如意道。据已故董计升十世孙、惠民县天地门教第十二代传人董泰刚说,\"无生老母令董四海下凡,创立金丹如意道。\"董泰刚為董计升嫡係子孙,世居董家林,又為天地门教传人,此种口碑当属可靠,亦与天地门教经捲吻合。如《心经》:\"吾师奉命,辞别无生手拿如意,下了天宫。\"\"通天如意,叁教一同。\"又如《根本经》:\"僻静之处,打坐参惮参撢打坐,炼成金丹。\"又如《四字经》:\"藉假修真,修炼如意明时悟道,清初开传。\"

又如《十字佛》:\"清如水,明如月,分文不取来不推,去不留,如意德心。\" 另据清代档案记载:\"此教因随同学习之人往来各听自便,并不相强,又称如意门。\" 从上述口碑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董计升创立天地门教时,深受无為教等教派教义思想的影响,又由於董计开出家修习的是道教,道教的修炼方术对他影响颇大,因清初禁止各种\"邪教\",董计升便以道教中的修炼术语金丹命真教名,以掩饰其\"邪教\"的真实面目。

  一灶香教,或称天门一灶香、如意门一灶香,简称一灶香。一灶香,係佛教用语,焚香敬礼之意。天地门教经捲+\"真香一灶\"词句用得最多,作用也最大。如《心经》在讲述董计升修炼时,忽然听到\"有人高叫,半悬空中\",於是\"得香一灶,下苦修行叁十二岁,得了功成\"。又如《根本经》在讲述董计升传道时说:明末清初,得道离山真香一灶,云游天边。\"《大经》也有同样的叙述:\"炼出真香,随身携带南寻北找,单找原人。\"《叁教》亦说:\"炼成了一灶香,洒遍满天下南星寻,北裡找,单找有缘人。

  笔者在调查天地门教时,曾多次目睹该教举行的各项宗教活动,无论是规模盛大的道场,如正月十五圣会,还是一般的日常祭典,如许愿还愿等,在举行仪式时,首先焚上一灶香。据该教信徒说,燃上一灶香,不仅可以请来天上诸路种佛和各位师祖,而且\"真香逢思了愿,逢孽一扫除根\" 。既然重计升是靠\"真香修炼,慧眼耀睁\" ,并因此而立教,且\"传下真香,普撒乾坤\" ,逢愿了愿,逢孽除根,那麼用\"一灶香\"作為教名,就更符合广大信徒的宗教心理。因此,一灶香数名便流传开来,反而比董计开创教初期的金丹如意道教名叫得更响。
  天地门一名在该教经捲中也多次提到,如《十字佛》:\"老师傅,性落在,山东各地弃红尘,苦修炼,道德清心。独立下,方便道,天地法门了叁灾,除五魔,善劝人心。\"《天地经文》中亦有\"清时立教,天地法门\"的叙述。又,天地门教教义思想中最崇拜天地,认為没有天没有地,人类就无法生存,天地之恩,无穷无尽,要经常\"设摆香茶美供,酬谢天地之恩 。因此,该教信徒家中都常年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该教还有《五大恩》经捲,专门讲述天、地、君、亲、师大恩大德,要信徒们知五恩报五恩。另据该教信徒说,董计升下凡时,背上列有\"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於是该教就加以供奉,故又称其教為天地法门。

  从上述天地门教叁种名称的由来可以看出,\"天地门\"宗於儒家尊大法祖思想,\"一灶香\"源於佛教,而\"金丹如意道\"则取材於道教,儒、释、道叁教合一,通过该教叁种名称体现出来,既反映了明末清初的思想潮流,也透露出该教的宗教信仰。由於该教是\"派分贝支\" ,各支传人所用教名各有习惯,故大体说来,山东与关外一带称一灶香,直隶即今河北省一带称天地门,董计开创教初期的数名金丹如意道,则因年代久远较少使用了。

  顺天教一客源於《叁教》:\"独一人,驾孤舟,设立顺天教吃酒肉,不忌口,门是方便门。\"这裡所说的\"顺天\"当然是服顺大清之天,在伦理道德上维护封建秩序,从这一教名进一步说明了天地门教的政治倾向。因此,连清朝统治者也认為\"此数实止图免灾难,其唱念歌词係劝人為善行好,委无煽惑敛钱不法别\" ,对其信仰者从未从严处理,\"凡能具结改悔,赴官投首,準其免罪\" 。有清一代,天地门教从未参与过任何一次农民暴动或农民起义,对封建官府逆来顺受,自首屈辱,正是其宗教信仰与政治倾向使然。

天地的教的传播方式与宗教活动
  天地门教的传播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家居火宅的世俗百姓,他们加人天地门教后,按照董计升所授各自方位,走乡串户,以唱念歌词的形式,劝人為善行好,传播天地门教。如林传八支之一的马开山,本直隶庆云县(今山东省庆云县)大马务村人,是一个以木匠為生的小手工业者。他按照其所授坎卦方位,北上传教,直隶沧州、静海、大泽叁地是他的教区。约康熙、雍正年间,马开山死於天津,被其弟子葬在天津南郊,俗称\"马师傅坟\"。从此,这裡成為该支教徒心中的圣地,每逢他的忌日, 该支教徒都要前往朝拜。马开山所传弟子,也均為世俗百姓,他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又如清政府曾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盛京发现叁股天地门教活动,其中有两股是山东济南教徒出关谋\生,兼传天地门教。他们所收弟子,除汉族百姓外,还有旗民和在旗纲户 。

  另一种是以寺庙為活动中心,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董计升亲传的十八位弟子中,邱慧斗、杨超凡二人首开其端。邱慧斗為山东歷城县郑家码头叁官庙道士,杨超凡為山东章丘县峰峪关帝庙道士,二人领受师命后,在其所居道观内传习天地门教,成為早期天地门教的重要传人。此外,直隶南宫县叁官庙,山东禹城县龟台寺、叁官庙、七圣堂的道十也都传习天地门教,并递衍多代。他们在寺庙内设天地台,焚香膜拜,定期做会,编造劝善歌词,\"用渔鼓、简板拍唱,劝人修善\"。信徒跪一灶香,望空祈祷\,以图治病获福 。

  还有一些云游道士也传习天地门教,他们走到哪裡,就把天地门教传播到哪裡。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政府在盛京发现有叁股天地门教活动,其中的一股即為寧远玉皇庙云游道士袁道仁所传。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清政府又在承德和河间发现天地门教活动,经过追查,方知其传人全為云游道士 , 这些云游道士大都举办道场,為人消灭祈福。信徒往往数十成群,於期赴会,或持念珠,或持木鱼、聋鼓、简板之类,相对席地而坐,击打乐器,口唱劝善歌词。他们多為庄户人家,\"每月各带干粮,做道场二叁次,并无经捲、图像\" 。

  道士背弃原有信仰,改信与传习天地门教,既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也反映了明末清初以来信仰世界\"邪正不分\"的混乱状况。明中叶以后,国力衰竭,的忧外患,朝廷自顾不暇,对道教不能从财政上支持,致使大批道士被拋向社会,成為没有生活保障的云游道人。佛教的情况,也大致与此相同。万歷年间,游食僧道己\"街填巷溢\",\"十百成群\",以至\"踪跡诡秘,莫可究洁\" 。这些僧人、道士在民间传布法事,得有餘钱,或修观以传道,或建庙以安身,乃至\"途来淫祠日盛,细衣黄冠,所在如蚁\",官方不得不严厉禁止:\"今后敢有私创禪林道院,即行拆毁,仍惩首事之人,僧道无度牒者,悉发原籍还俗。\" 但是,為时已晚,游食僧道己构成当时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他们以寺庙為基地,自道经书,自创教派,自称祖师,传道收徒,形成了一个个民间秘密宗教组织。如李宾以北直万全卫碧天寺為依託,传播黄天道,形成了庞大的黄天道教团。

  清朝超自关外,其统治者及上层贵族承袭萨满教传统,对道教不感兴趣,道教歷代享受的特殊宠遇有所裁抑,遂使人清以后的道士处境比起前明更為凄苦。他们四海為家,或靠暂时的掛单讨生活,或靠演唱道情乞食以度日,或流為异端创教传徒。正是在这样的歷史条件下,董计升利用了这种\"法弱魔强\"的形势,在出家以后,汲取了明末清初流行的民间秘密宗教思想,创立了天地门教,并以章丘境内的雪山寺為基地,进行公开的传教活动。此后,他的歷代传人中,也有大批道士。他们以山东、直隶及关外的一些寺庙為据点,传教收徒,使天地门教在这些地区迅速流传起来。

天地门教的活动主要有五种。
  一是朝拜圣地。董计升去世后,其出家修炼、收徒传教之地及其故裡,均被天地门教徒视為圣地。特别是故裡董家林,每年朝拜者络绎不绝,农歷四月初四即董计升忌日前后,更是人山人海。

  天地门教内有个规定,凡是教徒,一生中至少有一次要到董家林朝拜。各地朝拜者一般在四月初四以前来到董家林,有的套车,更多的是步行。朝拜者自带猪、羊、香、烛、纸等供品,在四月初四齐集董氏墓地,设摆供品,烧香化纸,磕头礼拜。经天地门教徒捐资修建的董氏墓地,碑亭林立,苍松翠柏,蔚為壮观。

  各地教徒除朝拜董氏墓地外,还向董氏后人求教。对朝拜者来说,董氏后人无论大人小孩都是师傅。董计升去世后,其后人也传习天地门教,并按九宫八封排列座次,号称九把椅子即九个教首,第一把椅子统领其他八把椅子。道光年间,董计升七世孙第一把椅子董坦以天地门教总教首自居,号称从北京到南京都是董坦的兵,结果被清政府侦知,银鐺入狱,最后痪死狱中 。董坦想改乃祖传贤不传子的传统,企图藉乃祖名望,建立起二氏家族世袭充任教主的宗教王国,并為此制造舆论,因而引起清政府注意,弄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董坦事件出现后,并没有影响各地教徒对董计升后人的尊重,而董氏后人也似乎从中吸取了教训,只在董家林推举一名当家师傅,平时主持教务,四月初四负责接待各地朝拜者,协助从事朝圣活动,并向各地朝拜者传授教义与经文。

  自顾明心去世后,天地门教失去统一领导,各支自成係统,竞相发展。天地门教通过这种一年一度的朝圣活动,把各支教徒联係起来,既交流了教义思想,互通了各地信息,又联络了宗教感情,丰富了宗教知识,因而促进了该教迅速发展,增强了该教的凝聚力。自清初至今,天地门教為什麼遍布山东、直隶和东北等地,这种朝圣活动恐怕是其原因之一。受此影响,各支教徒也将其本支祖师与重要传人坟墓作為圣地加以朝拜,如上述马师傅坟曾是该支教徒每年必须朝拜的圣地。届时,信徒如云如水,多不胜计。再如笔者近年在河北省沧州发现的郝二师傅坟又是一例。郝二师傅為马开山八位弟子之一李海山妻子。李海山夫妇於清初领受师命后,便在沧州东南部共同传教。李海山生率年月不详,且影响远不如其妻郝二师傅大。郝二师傅生於顺治元年(1644年),卒於乾隆叁年(1738年),享年九十有四。她生前经常為民治病了灾,受到当地农民敬仰死后,当地农民為她修坟造墓,享受人间香火。每当她的忌日  农歷叁月十五,附近农民都要上坟焚香祭拜。农民有病,也常到她的坟前祈祷\,据说颇有灵验。从乾隆初年,到20世纪仍年代文革前,二百多年来,香火一直末断。文革初期,郝二师傅坟墓被平,尸骨由当地农民保护下来。80年代初期,当地农民与外地信徒竟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捐款集资四十多万元人民币,於1992年為邪二师傅重新修建了一座巍峨宏丽的殿堂和一座青砖坟墓。该殿堂长30米,宽10米,高5米,為仿清砖石建筑,坐落在一个佔地五十餘亩、由围墙围成的大院子内。殿堂大门上方悬掛匣额一
块,上书\"慈善堂\"殿内正中安奉\"郝二师傅\"塑像一座,為一位慈祥老太太坐像。殿堂后面则是新修的郝二师傅坟墓,高3米,周长约10米。坟基后、围墙外,矗立一座牌楼,上书\"师傅林\"叁个大字。在沧州东南部一马平川的黄土地上,这座新修的殿堂格外引人注目。据笔者所知,这是天地门教歷史上部一座公开建筑的殿堂,且过於90年代,规模又如此之大,既令人惊奇,也引人深思。

  慈善堂建成后,当地天地门教信徒每年的农歷叁月十叁至十七都要在这裡举办為期五天的\"郝二师傅天地圣会\"。1998年的农歷叁月十五,笔者专程赴该地观察。但见殿堂内外香烟弥漫,人流如潮。在殿堂四周的地上,跪满了朝拜者。他们当中,有工人、农民、个体经营者,乃至国家机关干部。他们大多穿戴朴素整洁,也有的西装草履,油头粉面。他们有的来自北京、大泽,乃至东北一带,更多的则是来自沧州地区各县。有单独一人来的,有携妻带子来的,有全家老幼一起来的,也有新婚夫妻一同来的,还有年轻姑娘、小伙子叁五成群结伴而来的,真可谓男女老少,俊丑胖瘦,各色人等。在他们面前,摆着糕点、鲜果、水酒等各式供品,燃烧着香烛纸錁,人人脸上诚\恐,个个口中念念有词,威慑心魄的宗教力量,在这裡充分表现出来。

  二是举办圣会。天地门教举办的圣会有两种,一是报恩圣会,於农歷四月初四董计升忌日举办,地点一般设在佛堂,规模较小,举办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纪念董计升的立教恩德二是闔会大眾圣会,於农歷十月十五地藏诞辰和元宵节举办。其中元宵节圣会场面大,人员多,红火而热烈。其整套仪式简介如下:

  元宵节圣会共举办叁天,自正月十四晨始,至十六晚上。
  先於正月十叁夜,由当家师傅带领教徒在佛堂焚香磕头,把办会之事票告於天,请求诸神保佑万事周全。
  十四清晨,教徒们一边準备供品,一边高凤彩棚,所需供品和搭棚材料均為教徒捐舍或藉用。如不搭棚,可用明房叁间。
  彩棚坐南朝北。棚内左侧悬掛《十殿阎王图》,右侧悬掛《老子八十叁化画传》两套彩绘,俗称吊掛。早期天地门教没有吊掛之类,如《心经》所说,天地门教\"无影无像\",山东一带的天地门教一直保持这个传统,但河北一带的天地门教都有吊掛,大概始於马开山北上传黎时期。笔者所见到的吊掛重制於同治二年(1863年),可见在此以前就有,因年久破旧而重制。

  棚内靠后正中,设一大条案,称大坛,上摆香炉、木鱼、磐、蜡台以及馒头、素菜、糕点、鲜果、水酒、清茶等供品和一佛牌木架。牌架分叁层,分别供奉着儒、释、道各路种佛。牌架右边悬掛一大型靠壁,上书\"天地叁界十方万灵真宰之座\",既无生老母神牌牌架左边亦悬掛一大型靠壁,上画一对老年夫妇,并书\"南无道德师祖之座\",即董计升与其妻王氏神牌。  一切準备工作就绪,大约已到十四上午十时左右。这时,当家师傅便带领教徒跪在大坛前焚香诵经,请圣赴会。然后,由会头 双手捧持请圣神牌在前,当家师傅率领教徒尾随其后,走出彩棚。剎时,鼓乐喧天,鞭砲齐鸣,眾人徐徐走到十字路口,一齐向西方跪下,鼓乐暂息。当家师傅手捧真香,口念《请圣坛》。《请圣经》念毕,化纸鸣砲,然后在鼓乐声中,由当家师傅率领眾教徒请圣人棚。进棚以后,眾人在大坛前跪下,当家师傅手捧真香一柱插入香炉,带领眾人吟诵《请坛经》。吟诵完毕,便由当家师傅带领道爷唱念经文,间或向进香的善男信女布道。道爷唱念经文称作功课,又分早功课、晚功课。早功课前,要请\"执符神\"护持查会。晚功课后收坛时,要在大坛前送\"执符神\",即将神牌烧掉,第一天仪式结束。

  第二天即正月十五,圣会进人高潮。早功课开坛之后,本村和邻村的男女老幼,甚至远至几十裡外的男女信徒,都带上供品、香烛纸课,来此烧香、化纸、上供,或未来年风调雨顺,人口平安,或為疾病请愿、还愿。笔者曾多次目睹了当时的场面,只见棚内香烟练绕,人头攒动,伴以震耳欲聋的鼓乐声和诚\惶诚\恐的祈祷\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虔诚\的面孔,而棚外更是信徒云集,敬候迸棚上香,震慑心魄的宗教力量,又一次在这裡充分表现出来。

  正月十六即第叁天,早功课开坛之后,主要有两项活动,一是邀请本村教徒赴会,中午会餐。因故未能赴会者,由会上派人将食物送到他家。再有餘食餘款,餘食再平分一次,餘款留作来年使用。笔者也曾与他们一起会餐,饮酒咬肉,谈笑风生,一派知足常乐的祥和气氛。二是烧花送圣,\"收圆结果\",\"扫愿结坛\"。所谓\"花\",乃是一纸糊楼阁,内有一纸糊神仙,掌管阴间亡灵钱库。纸糊楼阁柱上与有疏文,俗称\"疏瓤子\"。这个仪式在午前举行,由当家师傅带领全体教徒,将\"花抽棚内抬出,伴以鼓乐与诵经声,缀抬到十字路口即请圣地点,将\"花\"烧掉,称作。上表掛号\"。同时,教徒们也大量化纸,為祖宗亡灵送钱,并鸣放鞭砲。然后,便是送圣,由当家师傅吟诵《送圣经》。吟诵完毕,即往佛堂向本师祖即拜,圣会到此结束。

  叁天圣会期间,每天夜晚均放灯,十四称鬼灯、十五称神灯、十六称人灯。灯是绵缅包裹棉籽浸油而成。十四夜间,由当家师傅带领眾人,从大棚向田野走去,一路将灯放在路边、田埂、坟头,点点灯火如天上繁星撒满大地,远远望去,煞為好看。十五夜间,仍由当家师傅带领眾人,从大棚走出,绕村一周,将灯撒遍全村,象徵着迎神驱鬼。十六夜间,放灯进入高潮,男女老幼倾村出动,跟着放灯队伍一路竞相燃放烟花、鞭砲。银花火树,划破夜空,欢声笑语,笼\罩全村,辛勤劳作一年的农民藉此欢乐一番,祈求新年万事如意,人寿年丰。

  叁是烧香磕头与跪一灶香。天地门教规定教徒每日要烧香磕头,名叫\"功夫\",或称\"四合功\"、\"长远功\"。认為只有这样,才能了叁灾(水、火、风)除五魔(狐狸、黄釉、刺猖、长生、老鼠>,\"幸赴龙华叁会\",否则就会死掉,堕入轮回。

  所谓功夫,即包括天地功360个头、老师傅功660个头(其中重计升360个头,董王氏3个头)、八大圣师(林传入支)功810个头、叁代宗亲功1800个头,农忙时可分别减為33、60、81、180个头。磕头一般在室内中堂案前,案上供奉\"天地君亲师\"或\"天地吾师\"牌位,一般是上香后,跪直双手合十,点头為磕,但虔诚\的教徒要在地上磕。

  笔者在调查天地门教时,曾走访了一些教徒,目睹了他们烧香磕头的情景。只见教徒点燃香烛后,便跪在地上,按照天地功360个头、老师傅功660个头、八大圣师动810个头、叁代宗亲功1800个头的顺序磕下去,总共磕了3630个头,以一秒鐘一个头计算,也要一个小时才能全部磕。当时正值隆冬,且屋内没有取暖设备,一场功夫下来,他们都已是大汗淋漓,红光满面,浑身充满了活力,毫无疲劳之态。笔者问他们感觉如何?他们均回答舒服极了。该教教徒正是通过这种宗教活动,既使自己的心灵与天地沟通,叉使自己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收到了精神升华与强身健体之功效。

  另据清代档案记载,天地门教还讲求\"跪一灶香°。对患病之人,要求其跪一灶香对初入教者,也要求其跪一灶香长期信仰者,更是如此。或云跪一灶香治病,或云跪一灶香消灭。跪一灶香,实际上是一种静功修炼,一灶香从点燃至烧毕,為时不短,祈祷\者在香烟镣绕之中,入於沉静境界,全神贯注於对天地的默祷\之中,杂念顿离,欲望皆消,从而达到一种恬淡虚无之境。这种修炼对於长期忧思劳苦者是一种最好的松弛,对欲望强烈者则是一种有效地抑制。如果每天跪上一灶香,久而久之,患者体魄自健,病痛全消,而疾苦困顿者,则身心达到调节,弱而復壮,多贪多欲者,压抑了放纵的情欲,平和了的心的矛盾衝突与不平 。

  此外,在天地门教内部,也有部分教徒\"坐功运\气\",修炼金丹之道,此种修炼内丹风习一直延续到清末。如清末传到北京的天地门教,\"规矩极严,以敬佛為宗旨,不杀生,不言命,吃长斋,焚香,日日坐功运\气,其终向望死后脱下皮囊,往西天成佛作祖\" 。由此可见,天地门教的某些分支是以吃斋敬佛、修炼气功来达到超生了死虚幻境界的,也可以说明董计升倡教时,曾将\"坐功运\气\"作為教徒的宗教生活之一。

  四是念经派功。天地门教内有一个规矩,即有病不吃药,烧香上供,念经派功,求\"天地君亲师\"保佑,特别是求老师傅保枯。这对於那些久病不愈,尤其是那些涉及精神或心理方面的病人,更相信念经派功的功效。

  天地门教不但给教内人看病,还给教外人看病,主要由当家师傅担任。在给教外人看病时,当家师傅首先问病人做了什麼错事没有?告诉病人,只要烧香服理,知错改错,过后无错,只要信受教理教规,就会灾消病除。然后上供烧香,念诵《根本经》或《心经》等经捲,求老师傅保佑。最后是派功夫,名叫\"平安功夫\",要磕3300个、6000个头、8100个或33个、60个、81个头。假若有大灾大难如家中死人,為免灾难殃及子孙,这家便请天地门教派功夫,称為360灶香功。这个功夫极大,每灶香要磕12阴个头,360灶香要磕432000个头。当家师傅為人治病祈福从不收钱,但要吃供,倘有灵验,主家还要宴请当家师傅举办一次还愿会。届时,主家摆上香烛、美供,当家师傅便带领道爷携上法器,临场吟诵《了愿经》。

  天地门教的这种念经派功,為人祈福治病的宗教活动,揭掉其神秘面纱,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或精神疗法。在封建社会中,被宗教神学统治的下层民眾,有病无钱医治,只得企求神灵的解救,而磕头礼拜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筋骨的运\动,如果患上感冒,一场功夫下来,汗出透了,不好才怪呢。於是,他们就把功劳归於种佛的庇佑和心灵的虔诚\。如今,封建社会虽然早已进了歷史博物馆,但是封建主义残餘依然存在,特别是在那些科学文化尚未普及的乡村角落,宗教神学还佔有一定市场。一些农民若遇上烦恼之事,出现心理倾斜,或有病不能马上到城裡就医时,他们自然地就会求助於活跃在乡村社会的教派,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和身体上的康復,天地门教正发挥了这种功能。

  五是养生送死。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层的广大农民,是封建专制制度与大自然灾害的双重奴隶。他们在求生存的过程中,经常遭受的磨难,除了各种疾病外,还有贫困、年老、孤苦、死亡等养生送死各种问题确待救助。与清代大多部民间秘密教派一样,天地门教也向广大农民伸出了救援之手,在民间发挥了养生送死的作用。

  天地门教认為,善男信女只有\"逢苦救苦。逢难救难\",才能\"早赴中原,龙华叁会 。為此,天地门教兴办了一些宗教福利事业,其中主要的是為先人超度亡魂、相看阴阳宅地、為死者念经发送等。

  每当传统节日,天地门教都要设摆美供;安奉\"叁代宗亲之灵位”,為乡邻超度先人亡魂,藉以慎终追远,福荫子孙,这是民间孝道观念的具体表现。天地门教内还有一些相看风水的堪舆师傅乡邻盖房,请他们相看地脉乡邻死人,也请他们选择理想阴宅,使生者与死者都得到安寧,满足了乡村农民的精神需要。乡邻办理丧事,天地门教便前往帮助料理,主持丧葬仪式,念经发送,人土為安。天地门教做的这些工作,分文不取,带有宗教福利的性质,因此受到了乡村农民的欢迎,扩大了它在民间的影响。

  此外,怜老惜贫,扶助孤苦,也是天地门教经常做的福利工作。每当夏收或秋收季节,天地门教徒都能主动帮助孤儿寡母或年迈体弱的乡邻收割入仓。假若乡邻断炊遇难,他们也能送粮周济。这种乡裡互助的遗风至今犹存,大概也是天地门教在民间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