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节从古代中国军事地理大势观察山西的颓废 - 一瓢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18:03:02
《崛起与坠落》 

 第12节从古代中国军事地理大势观察山西的颓废

 



山西还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地缘优势。饶胜文先生著有《天下大势》一书,见解很独特很生动。根据其论述,如果把古中国看成一个围棋盘,关中、河北、东南、四川为四角,而山西、山东、湖北、汉中为四边,而中原“合天下之全势”为中心,棋盘的天元就是洛阳,洛阳就是天下的中心。四角之地,综合条件最为优越,往往能形成、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并寻机问鼎天下。 
 
  
 
 

第12节 从古代中国军事地理大势观察山西的颓废  
 
 有人反问,封闭一定会落伍吗?反方举出古代不是也在这块山地之上,山西不也辉煌过吗?
 
是的,山地及封闭环境不是一个地域唯一落伍的条件。山西曾经辉煌过,愈往前愈厉害,这是因为文明催生期最早不是产生于海洋边,而是大河边与低山丘上,或者说大河与低山、台地结合处。它是静止的催生,不靠外来因素,而是靠自身条件,这也是远古文明生成的常态。而后文明随着人类的流动才顺着河流向河谷、盆地、平川展开,山西的文明大致如此。
 
晋南符合这种文明发育的条件。它处在黄河臂弯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兼有华北地区唯一的盐池,是农业文明发育的理想之所。由此可见,西侯度文明的出现不是偶然。还有那么多的遗址发掘。因此,这里一直是文明垂青之地,一直到今日,农耕仍然发达。加上山西冶铁业的出现,以及晋北战马的大量圈养,山西为区域国家的发育提供了极好条件。从晋国到后来的诸多王国,都是依仗这些优势,才能存在一时。
 
山西还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地缘优势。饶胜文先生著有《天下大势》一书,见解很独特很生动。根据其论述,如果把古中国看成一个围棋盘,关中、河北、东南、四川为四角,而山西、山东、湖北、汉中为四边,而中原“合天下之全势”为中心,棋盘的天元就是洛阳,洛阳就是天下的中心。四角之地,综合条件最为优越,往往能形成、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并寻机问鼎天下。四边,其综合条件相对不如四角,但也很重要,它“既是双方联系的纽带,又是双方对抗时争夺的焦点。其地形特点也与它们的地位相符,既有供双方出入的交通孔道,又有可以扼守的险要;而且,它们与中原之间有比较捷近的通道。兴起于四角的政治势力,要想摆脱割据一隅的偏霸局面,向外扩展,必先争两翼,控制该角的两边”。  

 

山西正好处在这样一个枢纽性位置,适合外线作战。对于河北(包括北京)和关中(包括长安)势力具有牵制作用。对于洛阳,古称上党的晋东南军事价值很大,它具有突袭作用,用两三天急行军,就可以直捣洛阳城池。山西还有一个地理特征,就是处在北部游牧民族与中原的结合部,无论是少数民族南下,还是中原军队北上,都会借重这里。如果在北中国寻找三条进军北伐路线,西路由陕西、甘肃一带出发,东路从河北出喜峰口,中路就是从山西雁门关出关。从此看,山西好比是一条运兵走廊,其南门是天井关,北门是雁门关,东门是娘子关。不论出哪个口,都会对中国地方势力造成威胁。这样的地域,谁能不去重视它呢.

 

这也是山西屡屡在中国露脸或者被依重的原因。如同美国打伊拉克,你不借重南部的科威特、沙特和北方的土耳其,你无法包围这个死硬的对手。山西就处在这样的位置,它对古代的北京政权、西安政权、洛阳政权、开封政权、邯郸政权,都能构成巨大威胁,对于少数民族南下也是一个攻守要冲。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抗战时期,山西再次显示了它的特殊价值,一开始,中共军队利用山西,展开了魔术般的山地游击战,一边自保,一边骚扰日军,而后择机下山蛙跳到了华北大平原作战,迅速建立抗日根据地,招兵买马,直到把华北囊括其中,等到日军投降,终于迎来了与国民党军队的决战。

 

延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山西、太行山在毛泽东眼里仍然具有特殊的军事价值。为了应对国际存在的军事压力,延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山西、太行山在毛泽东眼里仍然具有特殊的军事价值。为了应对国际存在的军事压力,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在1964年开始,中国实施了规模宏大的以战备为中心的三线建设,所谓“三线”的范围,一般的概念是,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而山西多数处在三线内,而太行山成为天然防线,也是北京最高军事指挥部依托或战略转移的走廊,国家对山西及太行山一线的建设,那是相当重视,与古代政治家军事家没什么两样。国家之所以看重在山西,还是因为其地缘及险要地势,而后在管涔山、中条山和太行山区的深山里布设22个部属军工点,包括宁武高炮厂、晋东南电子工业基地(含国营清华机械厂)、晋南坦克基地和吕梁地方军工基地等等。出于安全考虑,其选点方针是“靠山、分散、隐蔽”,这种思路,华北地区只有在山西能够落实,这就是山西的地理优势。我们常说,太行山是我们的靠山,不仅说抗战时期,也指今日。虽然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战争时代,但在现在和未来,它的政治、军事价值不可能完全消失。




 

山西曾经以晋、三晋威名远播,但唐代山西大部分区域属于河东道;宋代又沿袭唐,设河东路;金代又分河东北路、河东南路;元代以太行山为坐标,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这种改变含着地域密码,比如晋、河东,这些与西边河流有关,但山西地名的出现说明山地价值的提升,它正转向东部、南部,这是山地影响超越河流影响的开始。此后,能够首先代表山西出现的不是黄河,而是太行山。

 

明代置山西布政使司,俗称为当时的15省之一。布政使司下辖府,府下领州,州下领县。清趋稳定。我们谈起今日之山西,都不应忘记明清两代所做的功绩。改布政使司为省,山西省为全国18省之一。山西地名与版图渐qu趋稳定。

 

但是,山西政治、军事价值从唐代开始衰减,这与中国军事地理大势的转换有重要关系。隋唐以前,中国政治中心介于长安到洛阳的东西之间,这条线正好位于山西南边不远处,关中东扩也好,开封西进也好,均与山西有关。这种态势自然加强了山西的重要性。但宋之后京杭大运河的广泛利用,中国经济中心转移到运河南北一线,具体讲就是以东南部为经济区,沿运河为开发区,其北端之北京为政治、军事中心。而山西因为逐步远离运河而出局。元代以后,这种格局日益明显,山西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这种衰落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是政治军事,而山西经济也早已不是中国的粮仓。其重要性与河北、河南、山东根本无法相比,而陕西处在东西交流的要冲上(今日之陇海铁路仍然体现之),反而比山西相对重要。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山西零星优势的亮点无法改变山西这种颓废局面。

 

山西颓废的另一个特征是多方面人才的逐渐寥落。在宋元以前,山西省人才很突出,近乎于一流地区,当然比不了山东、河南等地,与河北、陕西有一拼。但之后,人气寥落,名人数量不大,超一流的稀少。这不仅是山西省一地,北方诸省普遍存在这种尴尬。而江南则从不显山水到人才纷呈,其间的变化充满戏剧性。这里举例说明,浙江、江苏、江西就很厉害,湖南本来人才稀微,但清中叶后,情况改变,人才蓬勃而出,以曾国藩、程前、毛泽东为代表,一直到1949年,仍然很厉害。还有广东、福建,近现代以来,人才繁荣程度是异军突起,直到今日仍然厉害。西南的四川,这个时期也不能小视。

 
山西省在20世纪中叶(1938-1963)人才发展出现一个小高潮,以革命性人才为多,留学人才也很多,但超一流的有限,人才种类也不够均衡。阎锡山为特例。

 

人才的这种逆向性流程,是一个山地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成败均由山地。有趣的是,山西这个名字,直到元代才姗姗来迟,但此时的山西已经雄风不在。于是,近现代的山西人靠怀旧来寻找平衡,靠几个逝去的古代名字“晋,三晋,河东,唐”来获得些许心灵的慰藉。典型的一个垂垂老矣的心态。

 

这个部落会有希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