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十大传说(音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53:19
   

 

民间十大传说

编辑制作:冷月无声

 

民间传说--月下老人

中国民间传说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也称月下老、月老。传说他有赤绳,若把它系在男女朋方的脚上,虽仇人或相隔千里,终会结成姻缘。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略云:唐代韦固旅次宋城南店,遇一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检书。固问所检何书,云婚牍耳。又问襄中何物,云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亦必好合。宋城宰闻之,题其店曰“定婚店”。俗因称媒约为月下老人。

明初刘总《月下老定世间配偶》杂剧,即演其事。此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在婚姻不能自主的情况下对媒姻的宿命,论神秘观点。元曾瑞卿《留鞋记》一:“何须寻月老,则你是良媒。”明张四维《双烈记.就婚》:“岂不闻月下老之事乎?千里姻缘着线牵。”《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从来说月下老赤绳系足,虽千里之外,到底相合。”《红楼林》第五七回:“若是月下才能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了元杂剧《西厢记》,剧中极力撮合张珙、莺莺成其好事的丫环红娘,因其活泼伶俐的性格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爱。后人因又称媒人为“红娘”。

明清时期又有“媒婆”一词,亦用以指称媒人。但因为媒婆能说会道,其话往往名不副实,所以,“媒婆”一词略带贬义。明?陶宗仪《辍耕录》中所谓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夸夸其谈、不务正业的女人。如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篇中,明明知道邵九娘还没有婆家的媒婆来到邵九娘家中:

故与邵妻絮语。睹女,惊赞曰:“好个美姑姑!假到昭阳院,赵家姊妹何足数得!”又问:“婿家阿谁?”邵妻答:“尚未。”媪言:“若个娘子,何愁无王侯作贵客也。”邵妻叹曰:“王侯家所不敢望;只要个读书种子,便是佳耳。我家小孽冤,翻复遴选,十无一当,不解是何意向。”媪曰:“夫人勿须烦怨。恁个丽人,不知前身修何福泽,才能消受得。昨一大笑事――柴家郎君云:于某家茔边,望见颜色,愿以千金为聘。此非饿鸱作天鹅想耶?早被老身呵斥去矣!”

民间传说--寿星

寿星,在现在的民间传说中有男寿星、女寿星,男寿星是南极仙翁,女寿星叫麻姑。与寿星相伴的还有福、禄、禧三星,传说中寿星司人寿长短,专门赐福于苍生。

南极寿星的传说

寿星是寿神中影响最大的神灵,其原型为星宿。寿星所指星宿有两种说法,一说指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即角、亢二宿,郭璞注《尔雅·释天》说:寿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这是说,寿星角、亢列众星之长,所以主长寿。另一说以寿星为西宫的南极老人星。

南极老人星最初为掌国运兴衰、国命长短的神灵,后来才引申为主人寿长短的神灵。汉朝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说:在西宫狼比地有一颗大星,叫南极老人星,老人星出现,治安,老人星不现,兵起。唐朝张守节对老人星的职能作了引申,认为老人星既主国家命运,也就能主君王之寿命长短。他说:“老人一星,在弧南天狼星东南,一曰南极,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见,国命长,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不见,人主忧也。”

后来,老人星又由专司君王寿命扩大到掌管天下人寿命,成为人人崇拜的寿神,其与帝王有关色彩渐趋淡薄。司马贞已将寿星当作主人间福寿之神,他说:“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

唐朝,将角、亢与南极老人星都当作寿星,并设坛合祭,从此,两种寿星崇拜遂合而为一。《通典·礼四》说:“大唐开元二十四年七月,敕宜令所司特置寿星坛,宜祭老人星及角亢七宿。”

寿星的人神化与祭祀风俗有关。东汉时每到仲秋之月都要举行敬老与祭祀寿星的活动。

由于祭祀寿星与敬老活动相结合,寿星遂定格为一拄长杖的老人形象。南宋时的寿星像是“扶杖立”,“杖过于人之首,且诘曲有奇相”。明朝,寿星长头短身的形象逐渐突出。

《西游记》所描绘的寿星为“手捧灵芝飞蔼绣,长头大耳短身躯。”近代以来,寿星的形象更具喜庆色彩,深受百姓喜爱。寿星为一位白发老翁。白须飘逸,长眉间透着慈善,手持龙头拐杖,最突出的是那长而大的光秃秃的脑门,民间称为“寿星头”。

关于寿星的特号大脑门,还有一则传说:寿星母亲怀上寿星九年,尚不能分娩。母亲十分着急,竟然问肚子中的孩子:“儿啊,你为什么还不出﹖”寿星在娘胎中说:“如果家门口的石狮双眼出血,我就要出生了。”这话被隔壁的屠夫听到了,就用猪血涂在石狮双眼中,母亲告诉了肚中的儿子。寿星便急忙从他母亲腋下钻了出来。因为未足年份,寿星的头就变得长而隆起了。

这则传说编造寿星超乎寻常的怀胎时间,无非是要说明寿星的生命非同一般,所以能长寿,也能赐给人们长寿。寿星的故事多见于戏曲小说之中。

《白蛇传·鼓子曲<盗灵芝>》中出现的寿星是一位颇具同情心的老人。白蛇娘子饮雄黄酒而现出原形,吓死许仙。白蛇为救许仙,上昆仑山偷灵芝草。“白蛇女,上仙山,去盗灵芝。盗来了灵芝,下了山。白鹤童子拦住路,二人山下排战端。南极仙翁也来到:‘白蛇女为何盗仙丹﹖’白蛇女双膝扎跪苦哀怜:‘尊一声寿翁南极仙翁……’”后来,寿星了解到白蛇的遭遇,非常同情,赠给白蛇灵芝。最后,白蛇用这灵芝救活了许仙。寿星善良的性格特征随着《白蛇传》的广为流传而为世人知晓。

民俗年画《寿星图》是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图上那慈眉善目的寿星老人满足了人们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望,人们视之而心旷神怡,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精神的安慰。《寿星图》中还点缀有松、鹤、龟、桃、灵芝、葫芦等长寿吉祥物,更增添了吉祥的意味,突出了长寿的主题。还有些民谷年画将寿星与福、禄二星画在这种“福禄寿图”过去是时常挂于中堂的吉祥画。

麻姑见证“东海三为桑田”

过去为老人祝寿,还有男女之别,男的挂男寿星图,女的挂女寿星图。女寿星图通常画的是麻姑,如《麻姑献寿》。

麻姑美如天仙,作腾云驾雾状;或作飘然行走状;或双手托盘作奉献状,盘中一壶美酒,几枚仙桃,酒是自酿长寿酒,桃是王母娘娘所赠寿桃;或肩荷一细竹枝,枝上挂一壶美酒,一童子背一巨大的仙桃相伴相随。不管哪种麻姑图,桃和酒是必不可少之物,因为桃和酒是长寿的象征,麻姑献寿便是通过献桃与酒来表现的。

有关麻姑的身世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麻姑是由凡人修炼成仙而被奉为寿仙的。当然,麻姑成仙的说法是多种多样的。

麻姑事迹,最早见于葛洪《神仙传·麻姑传》,该传开篇由另一神仙王远与麻姑相会的场面而引出麻姑故事。麻姑说她与王远分别以来,已见过“东海三为桑田,”极言其寿命之长。麻姑被人们奉为寿仙即缘于此。

麻姑成为寿星,还与王母娘娘有关。传说三月三日王母娘娘诞辰、举办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齐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花仙特邀麻姑同往。四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为王母娘娘祝寿。麻姑没有什么好献的,就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造寿酒,献给王母。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麻姑由此被王母封为女寿仙。

民间传说--门神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侯,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而是在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民间传说--阎罗

阎罗是梵文Yamara ja的意译,又译作“阎魔”、“焰魔罗”等,俗称“阎王爷”、“阎罗王”。

传说很早以前,阎罗王是毗沙国的一个国王,他生性好战,而且从不服输。当时惟一能和他敌的是由维陀始生王统治的一个国家,军队同样也很强大。他们连年交战,兵戎厮杀。

由于毗沙王一味地穷兵武,国力渐渐不支,终于在一次大的战役中,毗沙国的军队被维陀始生王几乎杀得兵马殆尽。毗沙王好不容易杀出重围,一个人落荒逃至一座山顶,他的十八个部队,纠集了百万人马,到山上来找他。他们先把毗沙王安慰一番,然后群情激愤,朝打败他们的维陀始生王所在的方向,对天起誓:“至死追随毗沙王!一定要惩治凶恶的仇敌,就是到了阴间地府,也要称王,血战到底!”接着,他们就在毗沙王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直入地狱。于是,毗沙王便成了威名赫赫的阎罗王,他的十八个部从分别做了十八层地狱里的判官,而跟随他的百万之众,也一个个变成了狱卒。

毗沙王的誓言终于实现了!生前他败在维陀生王的手下,死后当上了地狱之王,维陀始生王到期了地狱也真够他受的。那些数也数不清的各式地狱,千奇百怪,应有尽有。什么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孤独地狱、泥犁地狱、刀山地狱、铁床地狱、寒冰地狱、剥皮地狱、畜生地狱、刀兵地狱、蛆虫地狱等十八层,每一层都有着残酷的刑罚,摆着血淋淋的刑具。

也许是后来阴地府的案子越来越多,一个阎王很难审理完,就一分为十。十王分别为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都市王、不等王、五道转轮王。他们各自在地狱十殿中审判押到自己殿上的鬼魂。因为阎罗王名气最大,所以居“十殿阎罗”之首。据传说,人死后灵魂要到朱家经堂报到。

民间传说--土地神

土地公是管理土地的神,先民开垦拓荒,胼手胝足,十分辛苦,祈求土地赐予丰收,于是有了祭祀土地的仪式。土地公又叫『福德正神』,也有称为『后土』、「伯公」。一般在城镇及庙祠大都用『福德正神』称呼,在郊野和墓地则习惯称为『后土』,客家人则称为『伯公』。

『后土』。在台湾民间指的是守墓地的神,也是土地公。传说在秦朝,秦始皇征用天下壮丁来修筑长城。孟姜女的丈夫被调去筑城,孟姜女思夫情深,长途跋涉万里寻夫,好不容易到了长城却得知丈夫已死,因此悲痛万分,哭倒了万里长城,露出许多白骨,却不知哪些是自己丈夫的骨头。忽然看见一个老先生,说:『妳把食指咬破,把血滴在白骨上,染上血的就是妳先生的骨骸。』果然寻了白骨。当孟姜女抱着骨骸返乡,居然渐渐生出皮肉,似乎要死而复生。老人怕死者死而复生有违天命,于是教孟姜女说:『抱着骨头不方便,把他装载在袋子里用背的。』孟姜女照他说的去做,遗骨恢复散状,她很不高兴,责怪老人,老人因此答应她帮他的先生守护墓土,这就是墓地前必有『后土』的由来。

在民间祭祀的土地公都是慈眉善目,白须白发的老人,有时会有土地婆陪祀,有时则只有土地公而已。这是民间传说着一个故事: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时,问他有什么抱负,土地公希望世上的人个个都变得有钱,人人过得快乐。土地婆却反对,她认为世间的人应该有富有贫,才能分工合作发挥社会功能。土地公说:『那么,贫穷的人不是太可怜了吗?』土地婆反驳着:『如果大家都变有钱人,以后我们女儿出嫁,谁来帮忙抬轿子呢?』土地公无话可说,也因此放弃他的抱负。世上觉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个『恶婆』不肯供奉她,却对土地公推崇备至。

土地公是商人崇拜的财神,每个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公,称为『做迓』(或做牙)。农历二月二日叫做『头迓』,十二月十六日叫做『尾迓』,尤其尾牙商家更是为了答谢员工一年的辛苦,请吃『尾牙』宴

民间传说--钟馗

古今画家喜绘钟馗,而鲜有识其源者。宋沈括《笔谈》云:俗传说以为唐明皇时落第进士,终南人。殊不知唐明皇时宰相张说曾云:钟馗传说,来源至少不晚于六朝,至唐时则失考也(《岁元谢赐钟馗及历日表》)。近世有学者或据《考工记》,以为钟馗即终葵,“大椎”也(终葵合音读椎)。又说鬼畏椎,遂人格化而为钟馗。其说胜处,是不泥于以钟馗为真人之名氏,而试图从语源上寻其根源。

唯此说仍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所谓“鬼畏椎”说实出无稽。盖古语“椎”与“槌”通。所谓大椎者,亦大槌也。上古传说中有鼓神,鼓神即手操大椎(缒)者也。又,中国古神话以鼓神与雷神为一体,雷神亦手操斧斤(斧斤亦椎形)者。

雷神,俗称雷公雷鬼,其形狞厉,乌首人身,正乃镇鬼之厉神也。雷鬼,即击钟鼓之鬼。钟鼓者,天鼓也。其本名当作中鬼、钟鬼或东鬼(东鬼即东方神勾芒)。而“钟鬼”转音即为钟馗也。

又,钟馗之名早见诸于姓氏。《左传》记殷遗民八族有终葵氏,当为造钟鼓者族姓。而殷贤相名“仲虺”,亦为钟馗之别语。《诗经》言“雄虺九首”。九,鬼古音义皆同源。九首即鬼首,馗字正是九首合文。而汉人注《诗经》,谓雄虺即蜥蜴。

余尝考古之神龙,即传说中雷神,真相乃鳄鱼之神(大蜥蜴)变相。又古人以龙虎为同类,鳄鱼老虎古皆称大虫,大虫即雄虺。鳄鱼神演变为龙神、雨神、雷神、社稷神,及辟邪、霹雳、镇鬼之神,春节正月元旦舞龙,民俗以虎为辟邪物,皆源于此信仰也。近年湖北出土梁代画砖中有雷鬼击连鼓图,马王堆出土帛画中有土神镇鬼图,土神之形有鳞、翼、尾、角、锐爪,此当即今日所见较早之钟馗图。而其实,亦皆乃龙神——鳄鱼神之变相也。千古之谜一朝而破,快何如之

民间传说--灶王爷

灶君又称灶王,古代神话传说为主管饮食之神,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当时主要是为了感谢和颂扬灶神的功德,大约到了西汉,灶神的神职逐渐转化为掌握人的寿夭祸福,被彻底普遍迷信化了,根据《史记.孝武本纪》的记载,西汉有个叫李少君的方士曾鼓吹祠灶可以致物炼丹,导致长生,并能以方士致灶鬼之貌,《淮南万毕术》已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的说法。到了后汉,这一观念更广为流传,郑玄注「五祀」中的「灶」为「小神居之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尔」。《后汉书.阴兴传》记载,阴子一见灶神,立刻以黄羊祠祀,结果财运享通,成为了巨富之人。 到了晋代,灶神又执行了司命的职权,演变为司察世人罪过之神,成为了天帝直接安插在每个家庭中的耳目晋代葛洪《抱朴子.微旨篇》引东汉纬书称:「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状。罪大者夺纪(减损寿命三百天),罪小者夺算(减寿三天)」。由于灶神与司命神的融合,使民间的祭灶习俗中出现请灶神保佑子孙兴旺的说法,《灶王府君真经》中有「求寿的管保你年登九旬,求儿的管保你门生贵子」等语。

灶神原属家神,长年累月由人们供奉,一般初一、十五上上香而已,也无须铺排,但每年的腊月廿三日则须举行祭祀仪式,叫做「送灶」。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湖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廿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廿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廿三祭灶。每到腊月廿三这天,中原城乡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民间传说--福星

福星职司“五福”,具体内容诸书记载不一,涵盖了长寿、富贵、平安、吉祥、子孙众多等世俗福祉。对于福星的来历,民间有多种版本:有说是天官下凡;有说是明朝的一位官员;还有说是传说中的“太岁”……

福星所对应的是九大行星中的木星,别名又称“岁星”,古语所谓“太岁头上不能动土”就是源于古人对它的奇异想象。福星在演化早期,其实缘自一种生长在地下的“怪肉”——太岁。

人们对太岁的了解可能仅从“太岁头上动土”一词中有相对模糊的认识。太岁是一种介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一种古老物种,史料记载太岁为肉芝具有延缓衰老的功效,是一种具有特殊能量的食品,它色白,如肉,无味,有分块生长能力。

最早有报登载的1979年左右,甘肃某地发现太岁一物,因当时处于祖国复苏期,种种原因没有引起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重视。1993年陕西在渭水南畔发现太岁曾引起轰动,后被一有识之士重金购得。日本明仁天皇来陕访问期间专门前去参观。

关于太岁民间有一段传说:秦始皇遍访名山寻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长安城外终南山上有位修炼的道人隐天高云淡之处,秦始皇访到此道长,请求传授长生不老的秘密,道长说:绵延秦山中有一种生长的仙物叫太岁,它日吸太阳之气,夜采月亮之光,如第一个人发现后将其丢弃将必死无疑,若将其吃掉会力大无比长生不老。千百年来无几人能见,更无几人能食。因怕秦始皇听了生气,道长隐去了极为重要的一句话:“只有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之盛世,通人性的太岁才会从土中现其身。”

秦始皇返回朝中下令天下竭力寻找, 徐福自称能寻得此物献给秦始皇,数年过去,徐福耗费大量金钱也未能寻得,恐秦始皇发怒杀他,又称东海有太岁率500童男童女,飘洋过海,一去不返。秦始皇也未能如愿,在旺年中死去。

微生物学家对最近发现的实体研究结果表明:所谓“怪肉”是一种罕见的粘菌复合体,与蘑菇、灵芝相近同属。只因为它外形奇特,生长方式与众不同才被古人神化。加之民间风水堪舆术盛行,使“太岁头上不能动土”说法广为流传,福星演化初期才具有凶险一面。

中唐时期,一位名叫阳城的清廉官员开始担当福星在人间的代言人。他在湖南道州任职期间,冒死直言上书给当朝皇帝,免去一种特殊例贡——进贡侏儒,使道州百姓免受家庭离散之苦。

到元、明时,阳城又被传说为汉武帝时人杨成。以后更多传说,或尊天官为福神,或尊怀抱婴儿之“送子张仙”为福神。当地民众非常感激阳城,于是建庙供奉,人间的好官与天上的星官形象融合,福星的演变进入新阶段。

对于福星的演变,道教进行了一项全新策划,将天、地、水三官信仰与福星的星辰崇拜结合,最终使福星——天官赐福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民间,关于福星的传说,又有人说是天官下凡。身穿大红一品大员官服,腰系玉带,手持如意,面上五络长须,一幅慈眉善目。

天官的来源不一。有的传说周幽王的谏臣唐宏,善主吉凶,死后成神,为天官;有的地方传说古时美男子陈子,娶三个龙女为妻,生子为天官、地官、水官;而有的史料则记载,古代天子尧创开平世界,死后被封为天官,因而天官生日为正月十五。古代为图吉利,作天官赐福的传说,天官遂为福星之神。

现在人们逢年过节拜福星只限于形式而已,更多的是用手写“福”字,为了图个吉利,喜庆日子人们还把“福”字倒挂着,寓意“福”倒了,“福”到了

民间传说--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说法一: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说法二:

"财神"何许人也?根据《封神榜》所载,财神姓赵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因助纣攻打武王,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部下。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道教供奉的财神,也是赵公明。根据道教传说,赵公明本为终南山人,自秦时就隐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正一玄坛元帅",简称"赵玄坛"。旧时财神庙和各家各户所供的财神,其尊容颇凶,乌面浓须,怒睁圆眼,头戴铁冠,一手执钢鞭,一手捧元宝,身下还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坛"之称。传说这位赵公元帅职掌除瘟翦虐,驱病禳灾。凡有冤抑难伸,他会主持公道;人们买卖求财,他可以使之获利。他原先的职分并不是专职的财神,但能使人获利,别无他人可以代替,民间便把他看作财神了。过去,财神还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财神。文武之道虽不同,却都各有财可发。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盛行于明清民国,迄今犹流传民间,唯"财神"即所谓赵公元帅,据说早在殷商时代已修道成仙。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他跑下终南山管闲事,站在商纣一边对抗义师,不幸阵亡,一道游魂被敕封为专管迎福纳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员小神供其使唤调遣。沾光于这套招财进宝的班底,赵公元帅便成了盼望发财者崇仰祀奉的对象。或谓其性懒而散淡,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是随意,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赶早鸣放鞭炮,焚香献牲,抑在前头迎接他。不过也有人打听到这位尊神在生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因此并不去轧初五的闹猛,而是改在"财神诞日"悄悄备办盛祭,指望他从后门溜进来享用。我们现在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铺面店堂里置有或大或小的"财神龛",平日电子香烛火高低明灭,忽于此日悄悄地摆上了四菜一汤,便是已经掌握信息的明证了。

财神只有一个,加上四员下属也只凑成了一个巴掌之数,想发财的人却有那么多,供不应求是明摆的,于是便有人主动出头,平衡供需矛盾,由此导致出一幅新的风俗画--"送财神"每逢初五之日,贫民乞丐三五结伙,戴起面具,扮成财神班底,号称"送财神",也叫"跳财神"。主人例须当场送上钱币酬谢,否则便在你家门口或店铺前闹个不停,徒惹围观者哂笑,倒不如破费一点,快把这班"活财神"送走完事。穷光蛋扮活财神,抢财神变送财神,这出充满讽刺意味的街头闹剧,倒也稀里糊涂的迎财神习俗增添了不少额外的情趣。近年来结伙跳跃的"送财神"景象已经不见,起而代之的是单独行动--不声不响走到门前,拿张背面有不干胶的红纸财神像往门板上一贴,随即伸手讨钱,正见得时进俗易、推陈出新哩。

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的叫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祈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心想连香烛都舍了得点,还来求财?天下那么多穷叫化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愁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民间还传说,财神即为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时东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神

神农氏是炎帝吗?!

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说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可是他又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长期以来,对于神农氏是否即炎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难决。

《白虎通义·号》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了来招等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故号神农。《世本·帝系篇》则首把炎帝和神农氏扯在一起称“炎帝神农氏”,谓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汉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提到赤帝时又把赤帝与神农氏合起来,说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左传》、《国语》和《礼记》曾提到烈山氏能够播植百谷百蔬。东汉郑玄注《礼记》和三国韦昭注《国语》,都说烈山氏为炎帝。《水经注》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农氏相并,说谬水西南经过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个洞穴,相传是神农氏的诞生处,所以《礼记》称神农氏为烈山氏。而有关烈(厉、列)山氏称号的缘起,又有二说。《路史》认为,烈山原字当作列山或厉山,因神农氏“肇迹”于列山,故以列山、厉山为氏。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则认为炎帝为人神,放火烧山很猛烈,故为烈山氏。

《史记·五帝本纪》则隐喻炎帝与神农氏并非一人,说黄帝时,神农氏的时代已经衰落,诸侯之间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农氏不能征讨,于是黄帝“修德振兵”,讨伐危害最大的炎帝和蚩尤,把他俩伐灭后威望大振,于是代神农氏而有天下。神农氏不事征伐,这与《庄于·盗跖》说神农氏“无有相害之心”、《商君书·画策》说神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相符合,怎么会变成炎帝这样“侵伐诸侯,暴虐百姓”的人呢?英勇善战的黄帝,竟然要与他“三战,然后得其志”。此外,《史记·封禅书》分列炎帝和神农氏为二人,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也主张炎帝、神农氏为二人。

由上观之,神农氏和炎帝是否即一人,仍无确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