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打麻将度日 武汉千名老人抢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6:19:45


    武汉晚报消息 (记者 齐翔)每天摘摘菜、喂喂鸡,就可以在乡下免费养老,还可拿工资。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一周内,近千名中老年人打来电话,纷纷要求“下乡养老”。 

  农场主招中老年人下乡

    硚口居民尹正丰在黄陂区泡桐镇建了座农场,今年初扩建时迟迟招不到工。几位人力资源市场负责人告诉他,农民进城打工,月入2000元不算难,农业企业开不出这个价。再说,农民工好不容易洗脚进城,谁还愿意回去种田呢?

    正犯难的时候,他的3位老邻居主动请缨:翻地挖沟的重活做不了,下种摘菜、养鸡喂猪还能应付。工钱好说,管吃管住就行。邻居老张称,他年轻时下过乡,对农业有感情,农村空气好,务农可以锻炼筋骨,就当养老吧!

    最近,尹正丰又到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不要农民,只要城里的,不要年轻的,偏要中老年夫妇。他认为,中老年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除体力稍弱之外,务农效率不比壮劳力差。此事报道后,引起近千位中老年人的兴趣,记者的手机一度被“打爆”。  

    城里老人为何抢着下乡

    记者采访了其中数十位老人,他们应聘的理由,大概分为休闲型、怀旧型和充实型等几类。他们表示,自己身体很好,与其在城里呆着无所事事,不如下乡劳动。农村空气新鲜,适当的劳动可锻炼身体,还可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有成就感。

    19日早上七点半,汉口古田二路居民俞发胜第一个给本报打来电话。俞爹爹夫妇退休两年了,老两口不唱歌、不跳舞、不打牌,也不用带孙子。退休以后,除了忙乎一日三餐,就是乘车到公园散步,实在太无聊了。

    去年清明节,两人回乡下老家扫墓,被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迷住了,清新的空气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两人兴致勃勃扛起锄头,到亲戚家的菜地里折腾一天。大汗淋漓之后,吃起农家饭来格外香甜。那两天,平时头疼的失眠,也奇迹般的消失了,一觉睡到大天亮。

    在近千位打来电话的老人中,像俞发胜这样呆在城里就郁闷、到乡下就“来神”的老人,占了近一半。

    在诸多报名者中,年纪最大的,要数青山居民徐福银,今年73岁。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看起来也就六十出头。徐福银曾在国企当车工,退休后多次被企业聘用当技术顾问,直到5年前才真正退休。

    他骄傲地说,自打十来岁就开始务农:放过牛、喂过猪、插过秧、割过谷。别看当车工五十年,平时还喜欢种花养鱼,什么农活都拿得下来。退了休,看到别人成天忙忙碌碌,自己就浑身痒痒,坐立不安。

    像徐爹爹这样不服老的报名者很多。他们下乡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不满足现有的唱歌、跳舞、打麻将的生活,在喧闹的城市里,找不到事做,开始有些厌倦。到乡下边生产边养老,何乐而不为呢?

    硚口居民佟雪梅和老伴每月退休金9000多元,生活却并不快乐。她直言不讳地说,退休就意味不再为社会创造财富了,生命也在倒计时了。成天在城市里呆着,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无异于等死。

    武昌徐东居民黎敏,现年56岁,和老伴都曾下过乡,还因此相识结婚。两人都希望能重回农村,体味年轻时在农村同吃同劳动的知青生活。虽然那时条件艰苦,但是那里曾经留下美好的青春年华,曾有过甜蜜的爱情。  

  老人独自下乡障碍不少

    这么多老人想下乡养老,为何没能成行?很多老人反映,很早就起了下乡养老的念头,但不久就发现,独自下乡存在很多问题。

    根据有关规定,城镇居民不能在农村购买宅基地,想下乡养老,只能租农民的房子。这些现成的民房内,很多没有厕所,生活很不方便。改造不仅成本高,还存在房主随时要收回的风险;

    农村很多村湾没通公汽,出行基本靠摩托车,别说医疗,就是买种子运肥料都难;

    老人有两怕:怕病、怕孤单。不少村里,壮劳力都出外打工去了,整个村里都空荡荡的,难得找个有共同语言的人;

    农业生产中,翻地、挖沟、挑水等都是较重的体力活。老人两手空空下乡,没有机械不行,投钱去买,种的地太少,实在不划算。

    有些老人,还曾打算打伙到乡下养老。却发现,大多农村的土地都很零散地被村民承包,互相犬牙交错,想自己开农场,得一家家谈。有的家里根本没人,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这么多老人愿意下乡养老,下乡办老年农场是不是个商机?武汉市“十佳创业导师”、“创业风云人物”程战淮认为,到农村创业,存在土地流转、治安风险、技术门槛和销售渠道等系列难题,没有当地群众基础和技术支持的创业者,不宜轻易投资。

    下乡是条养老新路子

    城里老人到乡下边生产边养老可不可行?武汉市社会福利事业促进会会长马黎西认为,只要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值得提倡。下乡养老是养老事业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其具体操作模式值得探讨。

    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武汉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21.9万人,其中2.6万人在政府和社会兴办的福利机构养老,其他老人多属居家养老,包括候鸟式养老、在社区兴建的托老机构养老,以及老人们感兴趣的下乡休闲式养老。

    在尹正丰农场里工作的张爹爹,给下乡养老算了一笔账:他和老伴在城里生活,不算添置家当衣物,一个月吃用花销最少1000元,到农场工作,这笔钱就省了,两人每月收入上千,把城里房屋出租1000多元,综合“进账”近3000元。

    马黎西则给社会算了一笔账:城市老人下乡养老,可以腾出食品供应、住房、公交等大量城市资源,为城市减负。现在,很多农村的壮劳力都到城里打工,土地荒芜,老人利用这些闲置的土地,生产的产品还可以供应到城市,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不过,他提醒说,目前,农村的医疗条件和城市的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年龄偏大,身体欠佳,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不提倡去乡下养老。提供下乡养老的机构,应保证基本的生活和医疗条件。

    农场正在抓紧建设

    这么多老人报名到农场应聘,一度让尹正丰欣喜不已。但一位劳动部门官员的提醒,令他一下子冷静下来:这么多老年人到农场,有个三病两痛、磕磕碰碰,谁负责?

    目前给他帮忙的3位老邻居身体棒,做事勤快,还主动替农场打算,替尹正丰省了不少心。可是,他们之间并没有签订协议。万一老人有个磕磕碰碰,他负不起这个责,双方容易发生纠纷。

    其实,老人们只想体验田园乐趣,农场只是想请他们帮忙种菜。双方各取所需又规避风险的最好办法,是采用“不完全承包”,即农场把房屋和土地租给老人,并使用机械承担翻地、挖沟等重活;除了自留地外,老人种植的产品由农场回收,并接受农场的技术指导。

    这些天,打电话的老年人太多,尹正丰接不过来,特意委托本报向大家致歉。他告诉记者,为解决老人的居住问题,已租下农场旁一所废弃小学校,正请专人设计,打算把教室改造成可居住的房间,每间都配上了卫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