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进三千里江山的英魂》?第2集:英雄儿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31:55

《融进三千里江山的英魂》 第2集:英雄儿女

(2010-10-28 16:00:14)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之际,一群志愿军老战士重返朝鲜,深情凭吊长眠在三千里江山的英烈,倾情缅怀60年前与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真情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  
















血肉之躯谱写雄壮战歌

    在朝鲜平壤,有许多宏伟建筑展现着这个国家的思想理念和奋斗历程。

    这座巍峨耸立的碑塔式建筑叫友谊塔,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的象征。

    在友谊塔中陈放着10本志愿军烈士名册,其中收录了22700名志愿军烈士的名字。在名簿里面有180名团级以上领导、128名特等功勋和一等功勋的名字。打开宝函,翻开名录,满眼英烈。老战士们热切地寻找着战友的名字。

    60年前,在赴朝参战的240万志愿军中,有参加革命十几年的老兵,有刚刚离开家乡十几岁的小战士,有正在读书的大学生,有领袖的儿子,有工农的子弟,有新婚不久的丈夫,有年幼孩子的父亲,有风华正茂的女兵……他们响应祖国的召唤汇聚到一起,奔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用血肉之躯共同谱写了一首雄壮的战歌。

    1950年10月7日,毛泽东在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送行的家宴上,把新婚不久的长子毛岸英,作为第一个报名的志愿军战士交给了彭德怀。

    1950年11月24日毛岸英在敌机突袭战中,壮烈牺牲。这一天距他入朝参战仅34天。今天,毛岸英牺牲处的纪念碑被静静安置在当年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旁。

    刘思齐后来改名为刘松林,但她祭奠毛岸英的时候总是会用上她当时的名字刘思齐。

    60年思念的风霜把刘思齐染成了鬓斑老人。依傍在自己心爱人的身边,刘思齐说,我既是不幸的 又是最幸福的人。

    这些画面是奋战在清川江大桥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部队。那些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战士,在美机昼夜不停的轰炸中创造了奇迹。

    当年保卫大桥的老兵和见证这段历史的朝鲜老人重逢在清川江大桥,回首往事,老人们激动不已。黄子奇,原志愿军铁道兵回忆道:这个你都预计不到,随时随地就有可能来空袭,刚修好了一个桥墩,马上第二天就要炸掉,所以那是很残酷的,在1951年整个这一年的过程中那是最残酷的时候。

   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叫做杨连第的英雄连长,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是著名的登高英雄。曾在1951年10月作为英模代表回国做报告。在他的家乡天津巡回报告时,为了不耽误任务,他没有告诉家人。在现场听报告的邻居们急忙把杨连第回国的消息告诉了杨连第的家人,6岁的儿子杨长林就跑到了现场,跑到台下喊爸爸。正在作报告的父亲只向儿子淡淡一笑,挥了挥手,这就是他留给儿子最后的印象。

    杨连第返回战场后第十五天,在保卫清川江大桥时遭美机轰炸壮烈牺牲,时年仅25岁。2010年5月,杨长林来到了清川江大桥畔父亲的墓前。

    当年这个在台下喊着爸爸的6岁孩子,现在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

    夕阳下,清川江静静流淌,志愿军烈士们的英魂,化作了灿烂夺目的云霞依然耀眼,永远辉煌。

    这是志愿军入朝作战第二次战役中,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向敌人发起冲锋的情景。

    当时,由于火炮在低温下打不出去而成了哑炮,手榴弹便成了战士们唯一的重武器。在与美军的肉搏战中,许多志愿军士兵拉响了自己身上和对方身上的手榴弹。一群志愿军士兵倒下来,接着有更多的战士冲上去。

    整个阵地到处是枪声、爆炸声、喊声。

    一位美军士兵后来回忆道:“只要我们的火力稍弱一些,四处就响起冲锋号和哨声、喇叭声,又冒出凶猛进攻的中国人和横飞的手榴弹”。

    朝鲜人民被志愿军的英勇牺牲精神所感动,他们像对待亲人一样,倾其所有,踊跃支前。

    战斗中,志愿军第二十军五十八师172团三连奉命在小高岭阻击美军南逃。在打退敌人8次冲锋后,阵地上只剩下了连长杨根思一个人,当40多名敌人冲上阵地的时候,杨根思点燃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杨根思的壮举,深深影响了整个志愿军战斗部队,在后来发起的一次反击战中,志愿军涌现出了38位杨根思式的英雄。

    这是长津湖志愿军烈士陵园,杨根思最早就安葬在这里。

    朝鲜人民在纪念碑周围用石子围城花篮,作为对英雄永远的献祭。

    这些合葬墓埋葬着9860名杨根思的战友,其中有名字的1953名。

    墓碑上没有刻下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却没有人忘记他们用生命创造的历史,为中华民族赢得的尊严。

    战友们英勇战斗的事迹萦绕了栾克超的大半生,他流着热泪写成了《抗美援朝纪实》。

回到当年战场,老人谈起书中所写到的英雄,依然激动不已。

    栾克超,原志愿军3兵团作战科长《抗美援朝纪实》作者回忆:说实在的话,我在写他们的事迹的时候,我是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的,甚至是写不下去。

 

 

 

 

 

岁月悄然流逝 英雄定格永恒

    曾被190万发炮弹炸成碎石山的上甘岭,如今已满山葱翠,但是遍布山体的坑道却保藏着那段英雄的历史。

    李代相,原志愿军47军战士回忆:我在坑道里待了80天,我们的坑道当时只能过去一个人。我们八十天当中没有洗过澡,没有洗过脸,没有洗过衣服,全都是穿着衣服睡在狗皮褥子上。老人仿佛又一次听到了当年战场的厮喊和震耳欲聋的炮声,再一次看到了那些视死如归的战友,为了坚守住上甘岭阵地,战友们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

    15军45师135团2营通讯员黄继光在战斗减员严重的情况下,被任命为六连六班班长,执行爆破任务。黄继光的老连长万福来说,当时黄继光并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他只是摆了一下手就冲了出去,他堵枪眼之前已经7处负伤,鲜血一路洒在匍匐前进的路上,体力完全耗尽的英雄却不可思议地完成了这惊人的跃起。黄继光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人们对黄继光的形象认识只来自于根据他母亲描述所画的模拟像。这所中学叫做黄继光中学,油画由本校美术老师根据心目中英雄的形象所作。这所中学位于江原道高城郡,每年10月25日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到上甘岭前线瞻仰烈士遗迹,鼓励毕业生到上甘岭参军。在学校黄继光事迹陈列室,放满了黄继光的资料,校长如数家珍。黄继光精神被中朝两国铭记传承,影响着一代代新人。 

     对于黄继光中学学生的理想,志愿军老战士孙振皋感同身受,他当年从中山大学英语系弃笔从戎,和五位同学一起跑到丹东加入了志愿军。对于当初选择,他说同样是受到英雄烈士的感召和影响。

    艺兵老人,入朝时没有来得及与前来给自己送被子的母亲见上一面,在朝鲜8年,从10岁小丫头长成18岁的大姑娘,少女时代全在朝鲜战场度过。

    艺兵老人的话道出了所有志愿军战士的心声,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而义无反顾把个人的感情埋在心底,是那一代人的觉悟。

    在规模宏大的的朝鲜解放战争纪念馆里,专门建有一个志愿军馆,里面陈列着很多抗美援朝历史资料和众多志愿军英雄的挂像。

    李代相老战士出国前,曾受国内战友们的委托,要找一找老连长张永富的生前照片。

    在这里他终于发现了这张印在他心头50多年的面容。

    当年英雄战死沙场,活下来的老兵也已白发苍苍,岁月虽悄然流逝,英雄却定格为永恒。

    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说,在朝鲜的每一座山,每一颗树,每一条河流,都浸透着志愿军无私的鲜血,布满着志愿军英勇斗争的业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将同朝鲜美丽的山河一样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