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20:50
第三单元  《发展科技  振兴教育》备课思考
课标要求:
4.4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湘教版九年级《思品》遵循新课标理念“从生活出发,回归生活”,把学生的生活空间由七年级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公共生活范畴,到八年级的社会生活、公民在国家范畴内的相关问题,引向了世界,将目前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引起他们对世界和人类的思索。
第三单元从科技与教育这一人类所关注的共同话题,特别是今天中国要发展,中国要以积极的状态、强劲的势头来迎接世界竞争,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的国策。该单元仍从世界的角度,以大量感性的、学生容易接受的事例来加以说明,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科技、教育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继而联系到中学生自身,了解发展科技、发展教育与中学生的联系,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珍惜受教育权,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2、单元知识结构
“前言”,从身边的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入手,引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科技与教育;发展科技、振兴教育,已成为当今强国的必然选择。第一节“科技改变生活”,本节讲述三个内容:(1)科技发展的足迹,学习的是文明的发展过程;(2)感受科技的魅力,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3)直面成就与差距,要我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形成强烈的责任感。
第二节“教育振兴民族”,在体系上与第一节类似。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学习型社会。而社会的发展,以教育为本。共分两个框题:(1)“教育是一种力量”,讲述了四个内容:什么是教育?教育对个人的影响?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义务教育制度。教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第五单元中同样更具体涉及);(2)“我国教育的现状”编写了三个内容:我国教育的成就。我国教育的严峻形势(有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城乡的差距)。面对挑战,我国教育的应对措施。
第三节“科技兴国的重托”,整节内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面对“科教兴国”的的重托,该怎样做?首先讲述了“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本节内容共分两个框题:“培养创新精神”、“珍惜受教育的权利”。第一个框题阐述了创新的重要性,重点是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具体引导怎样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培养想象力、实践出真知等方面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第二框题涉及的是一个法律的问题,讲述四个内容:什么是受教育权?接受义务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积极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3、单元知识结构图
                                          科技发展的足迹
                                          感受科技的魅力
                                          直面成就与差距
                                          教育是一种力量
                                          我国教育的现状
                                          培养创新精神
                                          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对科技和教育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有强烈的认知欲。
    学生对于科技和教育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已有大致的了解,但是,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是远无止境的,有必要通过材料和学生活动,来对科技和教育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做简单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开拓他们的视野。
(2)针对学生对科技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学生生活在科技和教育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里,虽能体会到科技、教育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但对科技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尚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至于科技与教育究竟在哪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更是知之甚少。鉴于上述问题,有必要通过列举相关材料和数字来做一说明,并在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中阐释:科技、教育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在未来的社会中,科技和教育还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针对我国科技与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确立忧患意识,进一步培养责任意识。
学生往往在感受到我国科技与教育带来的重大变化时,常常感受到有许多地方的不足,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面临发达国家科技教育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产生忧患意识,确立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发展我国的科技与教育是青少年应该承担的责任。
(4)要树立学生在科技和教育上的参与意识。
    学生在认知了科技和教育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科技在社会发展中能起到的巨大作用后,应让他们知道科技和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未来的社会靠青少年,未来的科技与教育更是依靠青少年。青少年应该去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在科教兴国、未来科技发展的大潮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5)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总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的,强烈的求知欲趋势他们去学习、探索与创新,而创新又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有必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三、综合设计思路:
1、课时设计安排
具体为:第一节  科技改变生活(2课时)  第一课时  感受科技        第二课时  直面成就与差距
第二节 教育振兴民族(2课时)   第一课时  教育是一种力量  第二课时 我国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科教兴国的重托(2课时) 第一课时 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课时 培养创新精神
2、具体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节 科技改变生活(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重视科学的人生态度;感受科技魅力,体会我国面临发达国家科技方面的压力,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2、能力:分析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大变化的原因;探究科技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
3、知识:了解科技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三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与影响;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上的差距;了解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就和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强大推动作用;我国科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面对差距我们如何增强责任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难点:科技革命对人类的负面影响;如何面对差距,增强责任意识。
第一课时  感受科技的魅力(详见附录1)
(一)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世界各国古今科技成就。
(二) 导入新课
    播放《哈利*波特》片段、会跑的机器人等视频,从其中的高科技电脑处理、教材引言部分的阅读等,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
(二)学习新课:
1、科技发展的足迹
(1)感受古代的文明与科技:
(2)三次科技革命: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个内容已经在初二的《历史与社会》中学过,所以只要由学生整理出相关知识即可。
2、科技带来的魅力
(1)由三次科技革命转入:科技使我们今天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本部分内容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共同感受科技的魅力及其科技带来的影响。
(2)同时展望未来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3、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
在学生热烈谈论科技的魅力同时,教师及时出示材料(有关几次工业革命后的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对比材料)进行对比。
可以开展“科技发展的影响利大于弊”VS“科技发展的影响弊大于利”的辩论。
4、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直面成就与差距(也可设计成活动课的形式)
课前准备:搜集查阅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一系列科技成就。
新课学习:
(一)活动一:
“伟大的祖国”小型科技知识竞赛。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辉煌的科技史。
(二)活动二:
展示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查找的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科技成就。
教师也展示自己查到的相关资料,体现师生共同的努力,探究。
(三)讨论:诺贝尔科学奖离中国有多远?
在师生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时,教师要求学生转入一个话题:诺贝尔科学奖离中国有多远?在讨论中清醒地看到与感受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明白道理: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发展科技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搜索相关网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532555.html,
http://news.163.com/special/n/nbe041008.html
指导学生从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诺贝尔奖”对中国意义何在?
(2)为什么中国科学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3)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原因何在?
(4)你想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吗?你准备怎样努力成为诺贝尔奖得主?
以上问题的答案比较复杂,所以教师只要求学生从科技差距的角度回答,增强责任感方面即可。
(四)总结: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是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发展科技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五)备课反思:
    既然本内容编写的是成就与差距,意在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但差距这一块内容表述的依然不多,使学生造成一种误解,所以教学中一定要补充“差距”方面的内容,更能激起学生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所以本课设计了“诺贝尔将离中国有多远?”的讨论。
第二节 教育振兴民族(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的基础地位;体会我国面临的发达国家教育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 能力:通过分析教育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探究我国教育的现状,学会分析我国教育与发达国家、地区间的差距。
3、 知识:了解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上的差距;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教育是一种力量;认识到我国教育的严峻形势;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身素质。
难点:面对发达国家在教育上的优势压力,如何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落实到实际行动。
第一课时  教育是一种力量
 一、导入:
1、介绍“台湾知识分子倡导的新读书主义”案例:再累也要读书,再忙也要读书,再穷也要买书••••••
2、同时结合教材引言部分材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出的题目。
问:(1)为什么台湾新读书主义如此倡导?总统如是说?
   (2)知识和书籍带给我们什么?
通过共同的探讨,引出话题:知识是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知识的获得靠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一种改变我们生活、振兴民族的伟大力量。
二、新课学习:教育是一种力量。
(一)你说我说:
请同学们说说从过去到现在,你所感受到的、或听到的、或看到的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变化。(比如衣、食、住、行、用等等)
鼓励学生主动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知识改变生活”的材料,并作简单分析。
(二)我来思考
为什么生活中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教师(归纳):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生活、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科技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教育是基础,是改变人们生活的一种力量。
(三)七嘴八舌
出示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阅读教材P56阅读空间狮子和羚羊要竞争必须“学会奔跑”寓意深刻,对人而言,教育更是一种力量。
同时举例说明(见附录2)。
(四)畅所欲言
教育往往还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引用身边的事例及教材事例来说明。
    设想:一个人不接受教育将会是怎样的?
(五)澄清误解
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学生可能会提出质疑:比尔*盖茨不是大学多没毕业吗?指出接受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从比尔*盖茨引出“知识经济“。
(六)释疑解惑
教师问:现在社会上常流行一个词“知识经济”,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同时通过教材“日本重视教育”和师生共同补充相关例子(如袁隆平与中国威胁论)等,让学生了解科技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知识对创造价值的作用,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
(七)信息平台
问: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确保竞争的成功?转入下文:教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出示各国重视义务教育的举措,特别是我国义务教育状况。
(关于我国的义务教育状况,这部分内容与下一目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建议放到下节课学习,这里只简单地了解即可。)
(八)社会调查
请教你的长辈,了解他们对知识更新有什么实际的感受,以及知识更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你的父母、亲友是否还在学习,采用什么学习方式。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本内容在第五单元中还会涉及,这里不必细说,可以放到课后完成,让学生明白以下道理即可:
因为信息时代的知识频繁地更新换代,所以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飞速前进的步伐;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在任何情况下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每个人都必须终身持续不断地学习。
三、备课反思:
关于“终身学习”,本人认为,根据教材P59周宁爸爸的材料,更加能引伸到学习的话题,但在第五单元中还将专门设计“活到老,学到老。”的话题,在此我只点到为止,没有深入,不知这里有没有必要细说,与各位探讨。
第二课时  我国教育的现状
一、导入:
等式填写,人口-教育=?  人口+教育=?
在师生共解的基础上,再次懂得: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我国在教育上有些怎样的举措呢?转入新课:我国教育的现状。
二、新课学习:
(一) 我国教育取得的成就
展示材料:义务教育法第5、11条规定,教育法内容,教材P59资料,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见附录3)
问:以上这些措施说明了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你对我国教育的进步有哪些实际的感受?
(二) 转折:我国教育形势整体严峻
1、 与发达国家相比:
展示材料:《我国首次公布“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韩、美公民受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的人口比例图》。(详见附录4)
问: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2、 我国地区间的差距
展示材料:教材P60,我想读书及苏明娟大眼睛图片。
思考:(1)你看到以上情况,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一个角度从现状上回答;另一个个角度可以引导学生对贫困地区的帮助等,培养学生的爱心;第三个角度,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教育权。)
(2)这两位女孩你知道是谁吗?是我国的什么工程让她们重新享受了学习的权利?
(同时出示今天的马燕和苏明娟的生活状况。)
(3)你还知道资助贫困学生的什么行动吗?你准备为这些事业做点什么吗?
(三)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学习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问: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习信息平台:看了这些内容的感想?
得出结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振兴我国的教育事业。
(四) 思维拓展:
从你的生活实际出发,说说我国目前教育领域中存在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入WTO给我国的教育又会带来怎样的挑战?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
第三节科教兴国的重托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感受、体验,认识到创新特别是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 能力:注重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3、 知识:充分认识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了解教育权,同时明白义务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了解教育权的含义,明白义务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难点:如何理解义务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怎样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怎样培养创新精神?
第一课时  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由于本课时内容主要是讲述教育方面的,是第二节的延续,所以建议提到前面,作为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材料:温总理痛心坦言的一段材料。
引出:当今世界,竞争激烈,焦点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同时学习科教兴国的知识(P63信息平台)。
二、学习新课:珍惜受教育的权利
(一)问题随想
《放牛娃的愿望》(见附录5)、《同一片天空》
思考:看了上述对话,你有何感想?
归纳: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贫困地区的人们陷入了一代又一代的贫困循环怪圈,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关于我国义务教育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下文要涉及到的,如义务教育的特征、年限、容易把受教育误解为只是一种权利等问题
    通过以往的知识,书本的知识,同伴的知识,老师的知识,共同探讨这些问题。特别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平台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关于教育具有(强制性)的事例。
1996年底,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三家联合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只缴杂费,符合借读条件的学生缴借读费,除此之外,未经三家联合批准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学校不得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免费性)
(四)理论前沿
针对第受教育不仅是个权利的问题,过渡到:


(1)孩子上不上学只是个人的私事吗?
(2)如果是谢友兰自己不想上学,她就可以不上学吗?
进一步说明:受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义务。
(六)开动脑筋
    阅读教材P68金靖和特殊学生的故事,想一想:
1、 这些小孩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这些小孩会给金靖怎样的回答?
2、 你怎样理解这位重新回到教室的学生的做法?你能设想一下这群小孩和这位特殊学生的将来吗?
3、 假如这些小孩在你的身边,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你将怎样帮助他们?
    目的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拥有的受教育权是多么的可贵,我们要珍惜,要充分享受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小明是某校初三,面临初中毕业,班上的同学都在认真地复习迎考,他却整日无所事事,经常迟到旷课,违反校规。当同学、老师、家长为他着急和担心时,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我是未成年人,应该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还有《义务教育法》必须保证我初中毕业,所以我才不担心呢!”学校经过多次对他的教育无效,最后对小明做出了“开除学籍”的处理?
分析:1、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他的言行。
      2、学校的做法合法吗?为什么?
3、假如你是小明的好友,请帮助他制定正确的行动计划。
归纳:小明应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义务教育法》具有强制性,小明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认真完成学业,遵守校纪校规。小明只有认真学习,立志成才,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同时小明也要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八)课后延伸:就当地情况,查找侵害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不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的现象。
三、备课反思:因为第二节第二课时讲述的是教育的现状,而第三课时第二目也是关于教育的,所以从教育的现状直接到“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前后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更为顺畅,不知这样的设计是否妥当,与各位探讨。
第二课时  培养创新精神(此课设计为活动课,与单元活动结合)
一、课前准备:与本校技能课老师合作,开展一次小制作比赛,并运用与本课堂。
二、导入新课:
投影材料:《个性有价》 (附录7)
引出:没有个性就是没有创新,神童也会成为庸才。
思考: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如果没有创新会怎么样?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引导:创新指从事的活动和思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
三、学习新课(由于内容涉及创新,所以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在活动中创造,所以以活动的形式学习本文。)
(一)活动一:勤于观察
1、教材65试一试,看看你是否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2、最多你能找到几个人?
归纳:善于观察是创新者应有的品质。
思考:怎样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阅读教材65,得出:首先……然后……再次……
(二)活动二:善于思考
1、推敲 
同学们都知道“推敲”二字的来历,诗人贾岛吟诵的“鸟宿池边树,僧□月下门”,韩愈为之定为“敲”,成为千古佳话。请同学们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你认为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引导学生思考。
2、你有什么好点子让他们能轻易就分辨出自己的杯子吗?(完成教材P64的材料)。
(活动中注意引导,鼓励创新。)
3、讲述古今中外善于思考的名人故事,树立榜样的力量。(如教材有的第谷、谢皮罗,教师可补充牛顿、阿基米德等)
(三)活动三:培养想象力
1、播放《哈利*波特》等相关体现丰富想象力的材料,感受其中丰富的想象力,告知学生其实我们也可以拥有这样的想象力。
2、头脑体操:
要求:呈现十几个无关的词语材料,在较短的时间里由4位同学上黑板默写,看谁记忆得多。
太阳 母亲 夜晚 儿子 河流 星星  稻米  湖泊  祖父
耳朵 眼睛 父亲 手臂 玫瑰 棉花 雪 头  树  手  嘴
谈一谈:请默写较好的同学谈记忆的方法:
记忆规律A:中间的材料较难记;教你一招:先记中间的材料
记忆规律B:理解的材料容易记忆;教你一招:赋予意义联想法、归类法、谐音法等
当然,以上活动不仅仅是想象力方面的,因为创新不是孤立地需要想象力等,所以还要观察、思考、想象、实践。
3、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1)请你绘出30年后交通工具的草图。
(2)想象30年后自己的模样。
(3)想象空中城市、水中城市将是什么样子。
(四)活动四:实践出真知:勇于在实践中进行大胆探索。
1、热身明理: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介绍:美国学生课堂上研究蚯蚓,用线绑住蚯蚓,吞到喉咙里,拉出来后,发现蚯蚓还活着,得出蚯蚓的生命力很强的结论;数学家高斯小时侯计算“1+2+……+100”的计算方法。
3、阅读P67小字内容:瑞安中学的创新活动。
4、科技作品展:你有过类似的小制作、小发明吗?现在那出你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简单介绍。(课前准备)
四、结论:不能创新,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备课反思:尽管本单元设计的第一个理念是“为创新”而设计,所以设计了许多关于科技与教育的创新,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本节内容,科教兴国的重托是要学生去做很多很多,这里还可以拓展,不局限于教材所涉及的,而问题的回答我们需要多角度、全面。
四、单元活动设计:
本单元的“单元活动设计”中所设计的几项活动,操作性都很强,而且通过活动可以增进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可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进行落实与运作。(在设计中直接穿插在教学中。)
也可创造性地设计活动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开展一次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科技展示活动,同时取得学校技能课、音乐老师的协助,下面设计的活动供大家参考:
开启科学宝库之门——科技创新体验教育活动
一、活动目的:
    通过与技能课、音乐老师、校本课结合,开展科技创新体验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进行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进行创造发明的基本能力。
二、活动过程:
安排两位主持人、一位扮演科学老人的同学、事先精心准备几个节目。
    (一)科技小表演
    主持人(男):假如你想把世界奥秘探寻,就请开动脑筋。
    主持人(女):这世界藏着多少奇妙的问题,这世界发生过多少有趣的事情。
    (诗朗诵:《假如》或相关科技的诗朗诵。)
    主持人(男):今年的科技月,同学们加速启动自己的智慧,在科技的海洋中畅游,科技月里处处有我们练飞的身影。
    主持人(女):一艘艘航模展示了我们的聪明才智,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标本寄托着我们美好的愿望,一个个科技小实验启迪着我们的智慧。
    (表演科技小实验如《鸡蛋出入牛奶瓶》《捏鸡蛋》《移动乒乓球》《抓小棒》《六色变一色》《纸锅烧水》等)
    主持人(男):每当我们仰望夜空的时候,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是满天的繁星。
    主持人(女):听说了吗?中国科学家发现了茫茫宇宙中的三颗小行星,分别起名为:巴金星、陈景润星、光彩事业星。
    (相声:《最亮的星》等)
    主持人(男):有了科技之星,才有中国的人造卫星。
    主持人(女):有了科技之星,才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合:有了科技之星,才有祖国面貌的焕然一新。
    (安排一位同学把事先搜集的我国建国以来祖国五十年科技成就,以图片、资料等展示给大家。)
    主持人(男):科学技术威力大,能使沙漠变绿洲。
    主持人(女):科学技术威力大,能叫荒原开鲜花。
    (快板:《科学技术威力大》等)
(二)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主持人(男):江泽民主席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主持人(女):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从小培养创造精神。
    合:让我们展开智慧的翅膀,在创造的天地里翱翔。
    (小品《创新的角度》)
    主持人(男):当今世界人类掌握的科技知识每5年就会增加一倍,而今天人类掌握的知识不过是半个世纪后的1% 。
    主持人(女):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
    主持人(男):我们班的罗丹青等同学在航模比赛、小发明、小制作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市竞赛三等奖。
    主持人(女):让我们看看他们的小发明吧!
    (在学校开展的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中获奖同学作品展。)
    主持人(女):接下来的节目是什么呢?
    主持人(男):来一个“找出缺点,改进设计”奇思妙想擂台赛。
    主持人(男):我们是要为一些生活用品找缺点,例如:杯子式样太老,书包太笨重,粉笔写的字一擦全是灰,汽车尾气污染空气……
    主持人(女):有意思,创造就在生活中。现在就请同学们列举一些生活用品的缺点,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想出奇妙的克服缺点的办法来。
    (“找出缺点,改进设计”奇思妙想擂台赛)
    主持人(男):了不起,我们的伙伴都可以成为发明家。
    主持人(女):光想不做,能成发明家吗?
    主持人(男):是啊,我们该怎么做呢?
    科学老人:亲爱的同学,别急,我科学老人送你们一把金钥匙,用上它,你们就能开启科学宝库之门了。
    精心制作的金钥匙上写着“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科学老人赠送金钥匙)
   (歌舞表演《天地之间的歌》)
    主持人(男):我们像骏马奔驰在草原上;
    主持人(女):我们像鱼儿游在大海洋;我们像雏鹰展翅飞翔。
    合:如今我们已走进21世纪,打开科学宝库的金钥匙就在我们手中——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让我们勇敢的拿起它,去开启那诱人的科学宝库之门。
五、对备课的几点思考:
1)、充分运用好教材提供的材料、问题等,不必舍近求远;对于教材中编写比较简单的内容,给我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很多,老师可以根据实际具体地加以补充和拓展。如科技带来的魅力,尽管比较简单,但学生很感兴趣,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补充、拓展。
2)、在课时设计中也不必拘泥课本,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先后的顺序也可调整,如第三节的第二目是关于教育的内容,第二节也是讲教育的,可延续,所以可调整到第一课时,先上第二目。
3)、对于任何一个材料,要有时代性、热点性,尽管此教材刚刚编写,思想品德课时代性的特点是尤其突出的,教师可以随时补充相应的最新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自己去补充,始终与时俱进,更何况科技与教育是讲究创新的,最新的科技成就一停笔就可能过时。
4)、正确处理好“知德”与“行德”的关系,切实解决思想品德课中“知”、“信”、“行”的问题,要掌握知识点;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教学环节,特别是尽量采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材料,使学生“信”,在我们使用本教材的过程中,很多材料有一定的地方特点,那么,我们也可以让他有自己的地方特点,换用我们的自己的身边的、生活中的材料,学生更容易相信;最后当然要落实或让学生去“行”。所以必须改变说教的弊端。
5)、对于活动设计,可以放在新课课堂中完成(往往指较短的某个环节),也可以用一课时专门开展,如活动课,或作为目前学校的校本课程的补充,甚至可以放在课外完成,如本单元还可安排参观本地的科技馆。
6)、对湘教版的看法:教材的优点不必多说,但教材弱化了知识点后,带来的问题是,教材的系统性缺少了,如果要理清教材的脉络,需要老师用很多原有的知识去理完整,对学生来说是个难题,如关于教育权,既然要让学生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一项义务,就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义务教育的含义,特点,受教育的权利有哪些,作为义务如何履行等等,而教材没有这方面的系统知识。因为:如果在脑海里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很难让学生去分析材料,解决问题。
7)、知识的谈化与中考的矛盾,我们该把握一个怎样的“度”,有些知识点到为止,我们该不该深入地去挖掘一下。是新课程跟着考试指挥棒,还是考试根据新课程来改变。我们期待考试的组织者能够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规定,尝试新的评价模式,才能真正推动新课程的改革。

 

 


六、教学资料
附录1:
《感受科技的魅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重视科学的人生态度;感受科技魅力;同时认识到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树立辨证看问题的观点。
2、能力:分析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大变化的原因;探究科技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
3、知识:了解科技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三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与影响;了解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就和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强大推动作用;
难点:科技革命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课前准备]
通过各种途径,分成几个小组收集相关世界各国古今科技成就的资料,如汽车发展史,比尔*盖茨的成功史,克隆技术,纳米技术等话题。
(一)导入新课:
    播放《哈利*波特》片段、《会跑的机器人》等视频,其中的高科技电脑处理、教材引言部分的阅读等,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
(二)学习新课:
1、科技发展的足迹
(1)感受古代的文明与科技:
第一件石器工具的出现是古代科技的萌芽——文字的出现,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出示相关甲骨文等文字的起源及演变,让学生辨认)——展示文明成果(补充说明世界上的几大奇观)。
(2)三次科技革命: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个内容已经在初二的《历史与社会》中学过,所以只要由学生整理出相关知识即可:
科技革命 标志 时间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工场
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工业化的新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 电力的广泛应用 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  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有了极大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 空间技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 
20世纪中叶 延伸了人类的脑力劳动,开拓了人类智力创造的新天地,极大地改变着并将继续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我们的生活方式
2、科技带来的魅力
(1)由三次科技革命转入:科技使我们今天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由于本目内容没有太多的理论,又是与学生的生活相关,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安排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鼓励超出教师的提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部分内容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共同感受科技的魅力及其科技带来的影响。
(2)同时展望未来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设计:展望未来智能化家庭的场面(播放动画《我的未来不是梦》)。
学完以上内容,根据学生以往的知识以及查阅的资料,进行拓展。
3、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
在学生热烈谈论科技的魅力同时,教师及时出示材料(有关几次工业革命后的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对比材料),引出下文。
可以开展“科技发展的影响利大于弊”VS“科技发展的影响弊大于利”的辩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查阅资料、讨论、争论等,培养各种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人文主义的精神,确立科技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4、布置作业:
    通过本课的学习,已深刻认识到科技对生活的作用,我希望同学们不仅要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为此请同学们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如何让科技真正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和谐发展。针对当地发展中你认为最大的问题,想有关部门提出合理话的建议。
(三)备课反思:
这部分内容编写的意图在于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只有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作用,而没有负面的影响,尽管在“想一想”中涉及到一个问题,但不是很突出,但本人认为,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应该培养学生看问题的辩证性,还要感知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可以安排一个关于“科技革命的弊与利”的辩论的教学设计。
附录2:
1、扩招迎来毕业大潮      200万大学生抢饭碗  
1999年高校扩招的学生今年迎来毕业大潮。预计今后几年,每年涌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军都在200万人以上,而其中扩招人数较多的大专生将首先受到就业压力的冲击。
   教育部日前提供的一组数字描绘了今年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教育部有关人士分析,今年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太大变化,毕业生结构与市场需求矛盾十分突出。  2、硕士博士招聘会没有“硝烟” 本报北京2月24日电:今天,一场专门面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招聘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在此间举行。与多数招聘会的“硝烟弥漫”相比,在这场以高学历人才为主体的招聘会上,应聘者脚步轻盈、面带笑容,招聘单位反倒有些“诚惶诚恐”。  记者看到,很多单位都向应聘博士许以“年薪10万元”、“三室两厅住房”、“8—1 5万元安家费”、“配偶可在本单位安排工作”等优厚条件。
附录3:
1、我国义务教育状况:
教育部负责人答:九十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0余年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制定一系列重大方针和政策大力推进"普九"目标的实现。截止2000年底,全国实现了中国政府提出的"普九DOUBLE_QUOTATION目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40%左右提高到85%,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90年的97.8%提高到99.1%,初中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66.7%提高到85%以上,2002年更是达到92%。据2000年在巴西召开的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教育部长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位于九个国家的前列。
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政府办学和社会各界办学相结合,建立了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新机制,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如期实现了“两基”奋斗目标,正在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结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新的发展模式。
    3、义务教育法第5条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允许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
义务教育法第11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
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教育法规定:女子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
4、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的问题……
附录4:
1、我国首次公布“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
报告描绘我国人力资源现状:整体国民素质偏低,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与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15岁以上公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4年,不到初二水平,与美国100年前相仿,比韩国低近4年。
    2、 中、韩、美公民受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的人口比例图。

 


中、韩、美受高中教育以上人口比例图           中、韩、美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图


 
3、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愿望十分迫切。但很多下岗职工却很难找到再就业的机会,形成了下岗就业难的问题。分析一下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其中最为主要的障碍就是文化教育程度低。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下岗人员中,初中毕业的占56.8%,小学以下的占13.8%。由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导致他们不能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位记者来到美丽的大草原,巧遇一位放牛娃。他们之间进行如下一段对话:
记者:孩子,你放牛是为了什么?
放牛娃:赚钱盖房子。
记者:盖房子是为了什么?
放牛娃:结婚生儿子。
记者:那你儿子将来干什么呢?
放牛娃:放牛啊!
记者:……?
江西于都县银坑镇一名十三岁的农村女孩因父亲剥夺了其受教育权而走上法庭,要求恢复其受教育权,继续完成学业。这位女孩叫谢友兰,2001年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顺利升入初中。可是,她的父亲谢明军却要求女儿辍学在家务农。谢友兰自小就渴望长大后上大学,父亲的偏见让她很伤心。为了读书,她请外婆、表哥等亲戚说情,可固执的父亲就是不答应。小友兰急中生智找到了村里的干部,但是当村干部找到谢明军劝说他让谢友兰读书时,谢明军却说:“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谢友兰将其父亲告上了法庭。于都县法院受理后,一审判决谢明军立即恢复谢友兰的受教育权,
有义务让谢友兰完成学业,并对谢明军作出教育批评,要求他当庭向女儿道歉。
附录7:
《个性有价》
他是一位天才的书法家,9岁时参加日本青少年书法展就在东京掀起一股旋风。他的4幅作品全部被私人收藏,总价值1400万日元。当时,日本最著名的书法家小田村夫曾这么预言,在日本未来的书法界,必将会升起一颗璀璨的新星。
      20年过去了。一些寂寂无名的人脱颖而出,而他却销声匿迹了。是谁断送了这位天才的前程呢?在2001年九州岛的樱花节,小田村夫专门拜访了这位小时候名震四岛的天才。在看了天才书法家的作品之后,他仰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右军啊!你毁了多少神童。”   
      右军是谁?右军是王羲之,1600多年前的中国大书法家。小田村夫为什么说是书法大家毁了他们的神童呢?原来这位神童临摹王羲之的书帖成瘾,经过20年的苦练,把自己的书法个性磨得一点都没有了。现在他的字与王羲之的比较起来,几乎能够达到乱真的程度,可是自己的东西一丝都找不到。在鉴赏家眼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艺术而是令人厌恶的仿制品。   
      一个天才因模仿另一个天才而成了庸才,这不是书法世界里独有的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行业。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大师级的人物之所以寥若晨星,绝不是因为在这些领域天生的庸才太多的缘故,而是因为有太多的天才因模仿而成了庸才。   
      千万不要丢失自己的个性,因为这才是一个人惟一真正有价值的地方。纵观古今,凡是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坚持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敢于从流俗和惯例中出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