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09年书单(之一)\\我的2009年书单(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9:12
我的2009年书单(之一/之二)
作者: 南方周末编辑部
2010-01-27 16:46:51
 来源:南方周末 
◎林蕴晖(国防大学党史教研室退休教授)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田纪云著
◇新华出版社 2009年1月
该书记录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如实地讲述了改革碰到难题和党内外的不同意见以及不同的改革思路,记述了邓小平、胡耀邦、万里等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及其贯彻执行的历史过程中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有积极意义。◆《燃烧的多瑙河:匈牙利1956年事件真相》
◇侯凤菁著
◇新华出版社 2009年4月
作者依据第一手资料廓清了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真相,对国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为什么也会出现反对政府的事件,从中吸取真实的教训,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切实有效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章诒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想象与叙述》
◇赵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此著由甲申年明亡清兴“那一个特殊历史瞬间”、“忠义与遗民”、“废园与芜城”、元明—明清之际等精心择选的独特视角,着意深入探究易代之际士大夫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注重士大夫—知识者的心态、个性及光明俊伟人格的刻绘。这是作者本人所擅长且为学界所称道的“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课题的承续、拓展与深化。设立一个研究专题,不难,几十年地持守、钻研,则难。钻研中总有新成果、新角度、新思考,极难。此书,正是从“极难”中得来。书中关于如何想象与叙述明清之际,关于思想·材料·文体、视野和境界等治学杂谈部分的文字,极为精彩。作者的思考和梳理富于启发性和历史感,值得称道;而文笔之丰赡、饱满,也非一般人所能及。
◎陈克艰(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的经济制度》
◇张五常著
◇中信出版社 2009年10月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举世咸称奇迹。奇迹若止于被赞叹、被歌颂、被炫耀,则与神迹无异,无关乎科学与学术;但奇迹若得到了客观、合理的解释,那就最多只是事先意想不到的事实;而解释事实正是科学工作的任务。这本新著揭示地区竞争制度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因,并解明这一制度的合约结构,论证其所以有效的层层因果。这一揭示、解明和论证在经济分析上的扎实基础,即是作者早年所著、并早已成为经典的《佃农理论》。张五常先生的这一研究,具有点中穴道般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可谓“中国奇迹”于是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就像地球近日点的进动得到了广义相对论的解释一样。因此,任何发乎情的赞叹、歌颂、炫耀等等,在科学的学术工作上都是多余的了。作者有句名言:“平生未见过这么好的制度!”闻者哗然。其实此言与“平生未见过爆炸得这么好的原子弹”同其性质。这一类命题的好坏褒贬,丝毫没有归功或归罪的态度在里面,它只是归因的陈述。读过本书,自应能明白这一点。
◎刘刚、李冬君(学者)
◆《敦煌民间结社研究》
◇孟宪实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孟宪实是一位有着政治文化抱负的历史学者,近来著述颇多,从学术专著到文化随笔,从百家讲坛到国学论坛,他都在忙碌着。他忙碌的焦点有两个,一个是民间社会研究,一个是大众史学传播。孟君出生于东北,求学于华北,学成于西北,其学得江山助,而具三北地气——朴素而厚重。尤为难能可贵者,孟君能于吐鲁番学和敦煌学中,别有一番思想者的心怀,尤有当年书生意气在。新儒学欲“返本开新”,其所谓“返本”者,欲回归“大成至圣先师”之孔子也。孟君也“返本”,然其所返者为民间社会,其本为自由主义思想者之民本也。这本《敦煌民间结社研究》,就是孟君“返本”之作。从批判王权主义出发,走向民间结社研究,经孟君一番研究,发现唐宋时期,在集权体制外,中国民间自有另一番社会图景——民众理性与自治。他以此说明中国本土完全可以自生出民主自治的因素,而此因素,便是否定王权的根本点,“返本”就要返到这根本点。
◎李少君(《天涯》杂志主编)
◆《敬重与惜别》
◇张承志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9年1月张承志的这本书,凝结了他二十多年的心血。自1983年5月29日第一次抵达日本,张承志先后多次到日本游览、观察。张承志的难能可贵之处,是他深入日本的普通社会,了解日本社会关注的重点之所在,从而能以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中日关系和世界避势。书里提出“在新的时代感召下,谋求亚细亚诸国之间,以及亚细亚与整个第三世界的互助、支援与同盟……”如果我们联想到在这些文章写出一年之后,日本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中国、韩国等积极响应,我们不能不感叹他的敏感和敏锐。
◎止庵(作家)
◆《曹汝霖一生之回忆》
◇曹汝霖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4月《曹汝霖一生之回忆》的丰富内容和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早为史学界所高度重视,此系首度出版的中文简体字本。曹汝霖因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事件,成为近现代史上尽人皆知的人物,而其一生的复杂经历,实不为此一事所囿。允许当事人说话,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这对当事人自己,有揭示事实和表明动机两重意义,对我们则有了解上述两方面的意义。
◆《小津》
[美]◇唐纳德·里奇著,连城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5月
小津安二郎的作品,特别是最后从《晚春》到《秋刀鱼之味》这十几部,每一部都那么令人着迷;但是说实话,关于小津,我们很难说得比唐纳德·里奇在《小津》一书里说过的更深入、更细致、更周全了。此书被誉为“研究小津安二郎本人及其电影的必读书,也是有史以来电影导演研究的最佳专著之一”,实在当之无愧。
◆《纳博科夫传》,[新西兰]
◇布赖恩·博伊德著,刘桂林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
综览20世纪文学,纳博科夫堪称“大师里的大师”,而他之所以从事文学创作,首先因为他智力超群。纳博科夫从本质上讲是个爱开玩笑的人,但是他把玩笑开得比一切都更真实,更复杂,也更深刻。这位作家的人生阅历,与他的作品一样,可以用“戛戛独造”来形容。新西兰学者布赖恩·博伊德著《纳博科夫传》,是最翔实、最权威的一部纳博科夫的传记,被奉为纳博科夫研究的“圣经”。
◎田松(北师大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杜维明先生访谈录》
◇杜维明、卢风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本书是清华大学卢风教授在哈佛访问期间与杜维明教授的对谈录,对于工业文明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总体的反思。工业文明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未来新文明的建设,需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方位的批判。这种批判已经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二位教授既有批判,也有建设性的意见。对我而言,本书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在自由主义与消费主义之间建立了关联。
◆《玫瑰之吻:花的博物学》
[美]◇伯恩哈特著,刘华杰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
如题所示,这是一部博物学著作。几百年来的工业文明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发紧张,人疏离了自然,不了解自然,也很难与自然重新对话。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博物学是人类拯救灵魂、与自然重修旧好的一条小路。本书对于花的世界作出了精微细致、充满敬畏与爱意的描述,既有专业精神,又有人文情怀。
◆《向肉食说不》
◇圣海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年11月
这是我读到的最全面最系统地阐释肉食害处的著作,它以大量的数据、丰富的资料,论述了肉食对于人的健康、对于环境以及整个地球生态所造成的危害,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以往关于素食的文章大多是出于健康的理由,强调素食比肉食的营养更全面、更优质。而这部著作所强调的不是素食的好,而是肉食的坏,所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食物与营养素的繁琐对应,深入到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大背景之中。
◆《认得几个字》
◇张大春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8月这是有趣味有知识有人文情怀的著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关于文字的博物学或者人类学著作。书中,张大春对89个字或词,比如“厌”、“该”、“做作”等字和词进行了阐释,这种阐释不是引经据典的学究式的,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实际发生的)过去的事情——把这些我们平常看似熟悉的字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讲述其来历和缘由。
◆《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著,吴虹桥、苏聚汉、林自新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年8月阿西莫夫是科普大师、科幻大师,推荐他的书几乎是不需要理由的。1958年,阿西莫夫为《奇幻与科幻杂志》月刊开设了一个专栏,竟然连续写了三十多年。这部随笔集是从这个专栏中选出来的。相信这部书对于阿迷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安慰。读者从中可以看到阿西莫夫写作趣味的变与不变。
上一页12下一页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0805 ◎笑蜀(时评人)
◆《图图传》,[南非]约翰·艾伦著,张继矿、张小佳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9年7月
有了大主教图图,南非势均力敌而且剑拔弩张的朝野双方之间,才有了一个缓冲的力量,才有了一个精神上道德上更高的力量,来制约、规训、教化双方。南非才能逐步消弭因威权时代的种种血海深仇而积累起来的戾气和杀气。南非才能通过渐进的路径,走上和解的道路。没有图图,这一切不可设想。
◎王则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
◆《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美]◇赫舒拉法等著,李俊慧、周燕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2月
等优曲线,是刻画消费者偏好的简捷工具。以吃饼领赏实验为例吧,胃口大小,食量是否敏感,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等优曲线表现出来。赫舒拉法让我们知道,曲线表达就有这样神奇的魅力。本书还指出,长期而言,竞争行业中任何企业的经济利润都为零。要逃出这个宿命,就要创新。所以,貌似消极的零利润定理,有着激励创新的非常积极的意义。
这个课本最大的好处,则是除了概念、方法和技巧以外,还提供经济学思想,别的著作在这方面真是望尘莫及。
◆《困局经济学》
[美]◇迈克尔·赫勒著,闾佳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3月
在大家都强调如何强化产权以便提高市场效率时,《困局经济学》却提醒我们,如果琐碎的产权过分强化,会让我们做不成事情。要是市场交易被琐碎的产权锁死,市场效率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我们需要寻找解脱的办法。
这是为经济学提出新方向的论著,其核心思想,就是作者概括的一句话:私有产权能提高社会福利,但是过多的所有权却会造成反效果,那就是破坏市场,阻碍创新,耗费我们的生命。
◆《妙趣横生博弈论》
[美]◇迪克西特和奈尔巴夫著,董志强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8月
博弈论最重要的教益,就是必须理解对方的想法。人们在本性上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但是提高到“策略的艺术”的层次,那就要理解他人的立场、他人的观念以及他们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对对手的理解,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怎样很好地把竞争和合作结合起来,就是一种艺术。这就是差不多十五年以后,迪克西特和奈尔巴夫的非常成功的博弈论著作《策略思维》,升级成为新的博弈论著作《策略的艺术》的基本思路。中译本把书名改为《妙趣横生博弈论》,有点可惜,但是瑕不掩瑜。
◆《动物精神》
[美]◇阿克洛夫、希勒著,黄志强等译
◇中信出版社 2009年7月
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不仅是实体经济,还有整个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动物精神》一书跳出理性分析的框架,将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些非理性因素引入经济主体的决策,重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在这本书里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及非理性金融研究的先驱希勒向我们说明,包括诱惑、嫉妒、贪婪和恐惧在内,人类的心理因素是如何驱动经济的,以及为什么它对全球整体经济至关重要。
◎高超群(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
◆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美]◇巫鸿著,李清泉、郑岩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4月
此书继李泽厚《美的历程》之后,从文学、艺术、美学、考古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审美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巫鸿,张光直的弟子,是美国人文学界最成功的几位华人教授之一。
◆《希腊罗马名人传》
[古希腊]◇普鲁塔克著,席代岳译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9月
席代岳的译笔虽然有争议,但他以70岁高龄,继六卷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之后,又推出三卷本《希腊罗马名人传》译本,做了很多年轻学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
◆《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
[印]◇阿玛蒂亚·森著,李风华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森将亨廷顿“文明与野蛮”的身份范式革命性地颠覆,为我们了解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复杂的身份冲突提供了重要参考。
◎熊景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原助理主任)
◆《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
◇陈方正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4月
本书详细论述了从公元前两千年到现代科学出现,西方科学与科学思想纷杂、漫长而有趣的历史。科学的出现,从不孤独,它伴随着宗教、哲学、文化与政治,当然还有各种巧合或者说天意。顺着西方科学的发展脉络一步步推演,所谓李约瑟问题不攻自破。作者以精确、洗练、生动的文笔描述一个个科学巨人鲜活的个性和成就,令深奥的学问充满趣味。
◆《我与父辈》
◇阎连科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
1959年出生在河南贫苦农家的作者,告诉读者一个真实的1960年代到1980年代初的农村。扛起生活重担,过奴役般生活的少年人,立志“背叛”父老乡亲,逃离国家没有发给粮票、布票,只给了劳动义务的农村。数十年后,成了知名作家的阎连科带着愧疚和思念,用感人的文字替他的父辈立传树碑。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记述当年知青下乡、城乡分化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现象。
◎范福潮(作家)
◆《钏影楼回忆录》
◇包天笑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1月
包天笑是鸳鸯蝴蝶派鼻祖,他译过小说,写过小说,当过《时报》编辑,办过杂志,他的多篇作品改编成戏剧和电影,风靡一时。他一生交友广泛,阅历丰富,到了晚年,将半生故事娓娓道来,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展现了清末民初文人的众生相。这部回忆录,保留了珍贵的新闻、报业、出版和文学史料,即使不是上世纪中国文人自传中最好的一部,也是最坦诚的一部。
◆《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9版)》
[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南希·L·罗伯茨著,展江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
看美国电影,常常感叹记者和报纸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本书向我展示了这种力量形成的历史。这是一部令人震撼的著作,我读过几本大陆、台湾学者所写的中国新闻史,无一能达到本书的水准,主要原因不在于史料的缺乏,也不在于方法的落后,而在于研究者观念陈旧,尚难跳出意识形态的窠臼。
◆《抗议与忍耐的政治经济分析》
[匈]◇贝拉·格雷什科维奇著,张大军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上世纪末的十几年里,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专制政权垮台,国民经济崩溃,东欧各国相继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期,但只过了短短几年,他们就实现了向民主体制和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在此期间,这些国家为何没有出现剧烈的暴力冲突和持续的社会动乱?国民为何对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公没有表达激烈的抗议?和十年前拉美国家相比,东欧国家为何没有出现威权或者民粹转向?这些国家的民主体制为何具有抗危机能力?作为这场变革的亲身经历者,格雷什科维奇以新的视角,研究、回答了这些问题。
◎谭庭浩(南方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
◆《中国的经济制度》
◇张五常著
◇中信出版社 2009年10月
我不懂经济学,但素喜张五常。他每周二更新的新浪博客,我总第一时间先睹为快。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文字。他“动起笔来龙精虎猛,潇洒利落,思路纵横”(张语,见其最新出版的《五常学经济》),我读将起来如着魔法,如沐春风,大呼过瘾。他动不动骂人“蠢到死”,时不时表扬自己“宝刀未老”,痛快无比。对西方经济理论,他入而能出,没太当一回事。他跟进中国三十年,重实情实感实证,重“经济解释”。这本书对中国经济奇迹的“解释”,我颇为信服。
◆《认得几个字》
◇张大春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8月
女儿快6岁了,我没有急着教她认字,她倒经常指着些不认识的字问我。我希望她对这些字的第一印象,我向她所作的第一次解释,是原汁原味、生动有趣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汉字王国》,我找出来翻了,庶几满足我的愿望。而当我看到《认得几个字》,更感深得我心。这本书就是张大春教他两个孩子认字过程的“记录”。不光有趣,有“文化”,而且,诚如阿城在序中所言,还有“体温”。
◆《张国荣:禁色的蝴蝶》
◇洛枫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明星的新闻无日无之,人们对明星的谈论无孔不入,可对明星的研究似乎少而又少。明星值得研究。明星是大众的神明,是大众的偶像,汇聚着几多“粉丝”的欲望!解读明星,实在是探寻时代精神状况的一条捷径。何况张国荣还不只是一般的明星,可供阐释的空间特别宽广。通过这本书,透过张国荣,我读到了许多。
(未完待续)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0805/1 我的2009年书单(之二)
作者: 南方周末编辑部
2010-02-24 16:04:40
 来源:南方周末
◎朱伟一(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兼职研究员)
◆ 《大到不败:美国金融危机的白描》(Too Big to Fall: Inside the Battle to Save Wall Street)◇Andrew Ross Sorkin著◇Alen Lane出版社 2009年10月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出了不少书,压轴之作要算这本《大到不败》。该书出得比较晚,内容比较全面。《金融时报》2009年的年终书评称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超过了同类著作”。更有人鼓吹,《大到不败》应该作为美国大学生的必读书。《大到不败》是叙事性的,基本上是白描,平铺直叙。不过平铺直叙也是有立场的。《大到不败》是全景描写,展现了金融危机中各路人马的表现。前财长保尔森、现任财长盖特纳以及华尔街的各路老大在书中都有很详细的介绍。文笔流畅,繁简得当。作者安德鲁·罗斯·索金是《纽约时报》的并购首席记者、专栏作家和商业金融助理编辑。2007年还被世界经济论坛提名为青年全球领袖。
◆《委员长:蒋介石和为现在中国所进行的奋斗》(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Jay Talyor著◇Belknap Press出版社 2009年4月
这是一本为蒋介石评功摆好的书。作者陶涵(Jay Talyor)为美国外交官,上世纪60年代驻台湾,任二等秘书,后在大陆做过美国大使馆政务参赞。长期以来,在广大中国人民心中,蒋介石一直是一个独夫民贼的形象。美国的许多学者和当年在中国的外交官也认为蒋介石腐败、无能、独裁。但在陶涵笔下,蒋介石是一位雄才大略、人格高尚的人。洋人不可能比中国人更了解蒋介石。蒋介石还是蒋介石,新公布的史料恐怕也并不能披露多少新的内容。我们改变对历史人物的看法,与其说是因为有了新的史料,还不如说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处境发生了变化。但中国的学者再有研究,出了中国,其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从这个意义上说,《蒋委员长》一书意义很大,美国的汉学家出来捧场的不少。历史很难完全还原,蒋介石的形象也是变来变去。但有一点似乎多少能够说明问题:历史上越是残暴的统治者,今天他们的传记就越多。希特勒的传记非常之多,有的还得大奖。近年来西方出版的关于蒋介石和其家族的书,远多于美国总统林肯或华盛顿的传记。不妨到书店里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朱正琳(著名书评人)
◆《欧洲精神》◇[法]亚历山德拉·莱涅尔-拉瓦斯汀著◇范炜炜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9月
“围绕着切斯拉夫·米沃什(波兰诗人)、雅恩·帕托什卡(捷克哲学家)和伊斯特万·毕波(匈牙利思想家)展开”的论述,实际上涉及中东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作者是法国人,她在书的开篇引用了胡塞尔1935年的预言:“欧洲的未来无非走向两端,要么在仇恨和野蛮中沉沦,要么在哲学的精神中重生。……欧洲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自我懈怠。”全书的立意于此清晰可见:她希望从中东欧那个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两种极权政治都不甘沉沦的群体中寻求“欧洲精神”的源头活水,以此涤荡在她看来当前已然或依然“自我懈怠”的西欧知识界。这个论题看似离我们有点远,但中东欧那个群体所关心的问题却离我们非常近!事关现代文明的道德基础,我们又岂能“懈怠”到觉得事不关己的地步?
◆《中学图书馆文库》◇北京三联 2008年11月
旧书新出,看上去只是重新打了个包来销售的商家行为。但从第一辑所选的16种来看,或许还真值得中学生和中学教师一读,尤其是叶圣陶、夏硏尊和朱自清等人编写的那几本可作为语文“教辅”的书(《国文百八课》、《文心》、《论雅俗共赏》、《经典常谈》)。他们强调的是读和写的基本(!)训练,这大概不会随着时尚变动不居。反过来说,用他们的教导来审视某些时尚的行文,倒是能发现:有些很唬人的招数,原来却缺乏“基本训练”。比如说,朱自清先生为写作定了一条基本规则:“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洋话、古话和学术术语。”据此反观今日诸多让人读不懂的文字,也许能让我们意识到中学语文教育的某种缺失,尤其是意识到“文革”时期荒废中学教育的后果有多么严重。
◎吴兴文(远流博识网文化公司总经理)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廉思主编◇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9年9月
刚看电视连续剧《蜗居》第一集,就差一点看不下去,心中浮现出了无名的辛酸,怎么二十年前我在台北买房子的历练,如今在上海、北京更愈演愈烈。好不容易把全剧看完,又听说除了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外,有“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仅在北京地区就有10万以上,此外,上海、武汉、广州、西安等城市也都大规模存在这一群体,主持本研究者称之为“蚁族”,并将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深访故事、调研手记等汇集成书,它又再度令我不忍卒“看”。
◆《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美]法迪曼著,杨传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
本书的英文书名:Ex Libris,藏书票的拉丁文也是这样的拼法,有趣的是它的副标题:一个普通读者的告白,似乎有点不搭调。众所周知:藏书票是西方上层阶级的“漂亮小玩意儿”,怎么到了法迪曼笔下变成普通读者呢?这的确和西方图书出版的发展有关,因为现在连藏书票的使用,都变成大量印刷的通用藏书票。七年多前我常驻北京后,就一直想推荐给国内的业者出版,如今虽然有点晚了,但是读起来仍旧趣味横生。特别是第一篇《书的婚事》,可能是每个爱书人结婚后会面对的。
◎帅好(《当代贵州》杂志编辑)
◆《书生的困境》◇谢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
这本书无疑是谢泳关于知识分子命运与国家道路关系的一系列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本。谢泳把社会精英置入两个时代、多种平台上来对比,透过政治制度、大学生活、传媒批判、文学等平台,观察知识精英的知识结构、精神品质、所持立场及其变化,辨析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为何戛然而止。书中有一篇文章,列举了5名海外华人高级知识分子,在“文革”期间对中国的错误判断,令人长叹。失去思考,失去判断,无论是谁,头衔有多大,都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伟大的篡权——美国19、20世纪之交关于司法审查的讨论》◇[美]比尔德等著,李松锋编著◇上海三联 2009年1月
上世纪思想史的另一个重要轨迹,是从有领袖说“必先掌握真理,才能获得自由”,到有人主张“只有获得自由,才能找到真理”的演变。当理论说法转化成现实时,就能感受到它的严酷性。
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三个月内有80万人被害。杀人者仿佛说:只有杀了这些人才能找到民族的自由和幸福;而被杀者认为,只有给我们自由,你们才能找到民族的真理和方向。这时,传说中的真理实际成了瞎子屠夫。
这样的事实,就是与《伟大的篡权》背道而驰的现实,从反面验证了违宪审查与宪法实施的互动关系。如果没有违宪审查,所谓的人权保障、权力制约这些宪政大义,都不过“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而已。“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是与“法治”相反的说法,出现频率却很高,用简体中文搜索,竟有284万条网络言论。最初的美国宪法没有对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党政问题来临时,司法审查问题就成为美国历代宪法学人热爱的难题。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美]扬-布鲁尔著,刘北成、刘小鸥译◇译林出版社 2009年1月
阿伦特为什么重要,需要好几本书的量才能说清楚。
什么是“政治”?我遇到很多写字的人,口口声声称,不喜欢政治,文学、文艺不涉及政治,理由很充分——那个年代政治败坏了众人的胃口。当我说,政治就是你的人身权利,是人性延续的一部分,是你对这个国家正义、公平的关注,这时,他们总会眼睛发直。
摧毁美好政治的政府,一般先是选出一类人加以攻击,摧毁他们的人性,然后攻击所有人,从而有条不紊地清除言论者和行动者。阿伦特理解的政治是,为公民得到政府各种许可和法律保障的公共性言论和行动。阿伦特对政治的分析,不是预设形成的观念,而是基于法西斯和前苏联制度与社会现实的分析。她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弑君者》◇[英]杰弗里·罗伯逊著,徐璇译◇新星出版社 2009年4月
律师出身的副总检察长约翰·库克在360年前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审判中,把查理一世国王送上断头台,而11年后查理二世复辟,库克被报复性地送上断头台。这是全书展示的一个法治故事,但绝非中国式的平反昭雪之类圣书。
在这样的历史著作中,我看到了作为一个法律职业群体而存在的律师,对国家法治进程的举足轻重地位。
作为律师的库克,不仅在法律上论证了君主制与人民选择权的关系,而且开启了刑事公开审判中的对抗制诉讼模式。律师为“坏人”辩护,并非表明自己与被告沆瀣一气,律师也不应对判决结果负责,所有这些先知卓见,都在后世获得了响应。
作者罗伯逊赞誉约翰·库克:“一位推行司法改革、维护穷人利益、十年威望不减的法官,国家卫生服务与法律援助等今天我们已习以为常的机构的创始者。……350年后,他为之献身的这项事业——任何将战争强加于自己人民的统治者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终于成为大势所趋”。◎侯艾君(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副研究员)
◆《巨塔杀机:基地组织与9·11之路》◇[美]劳伦斯·赖特著,张鲲、蒋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1月
2001年的“9·11”事件改变了整个世界,之后的美国几乎在全世界的支持下,获得了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合法性,至今也未结束军事行动。本书并非学术著作,而是一部纪实性的科普读物。该书在美国获得巨大成功,于2007年曾获得“普利策奖”。该书的显著特点是:运用了非常翔实的资料(包括大量著作和自己对伊斯兰世界许多重要人物的访谈),全方位地追溯了从1980年代以来,仇美的伊斯兰极端思想和运动(包括库特布等伊斯兰意识形态代表)的逻辑和产生过程,点、线、面结合,颇有说服力地为解释“9·11”事件的内外根源提供了基础。
◆《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美]爱德华·萨义德著,唐建军译,涂险峰校◇北京三联 2009年8月
本书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萨义德最后一本政论集,写于2001年到2003年间。作为一个美国的巴勒斯坦人,萨义德始终关注“伊斯兰世界之痛”:巴勒斯坦问题、以及“9·11”之后西方-伊斯兰世界的关系问题。在本书中,萨义德捍卫作为弱小民族的巴勒斯坦人的权利,批评西方世界和以色列的政策(在西方主导下的巴-以和解方案对于巴勒斯坦的不公正性),并为巴勒斯坦人争取道义制高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了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领导人短视的内外政策,凸显出巴勒斯坦问题的复杂性。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
◆《基于实践的微观经济学》◇[美]赫伯特·西蒙著,孙涤译◇格致出版社 2009年4月
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人总在撒谎。学者大抵也不例外。然而,世界还是充满了信任,尽管人都会撒谎;学者还是在创造有益的知识,尽管学者的诚实也是有限的。反过来说,人也总在表达诚意,优秀学者更在诚心诚意地耕耘知识,只是这里仅存在“满意”的诚实。这是我读《基于实践的微观经济学》后萌生的另类体会。
但是,教科书把优秀学者变成了撒谎者,而大众媒体则可能使他们变成更加鲁莽的撒谎者。在中国尤其如此。教科书好像在叙述绝对真理,大众媒体则叫人们相信自己在推出神仙。只有真正虚伪的学者才会迎合教科书的武断和大众媒体的热捧,在舆论的巅峰舞蹈。所以,我们提倡阅读优秀学者的原著。
这本书的作者是天才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译者是中国优秀经济学家孙涤。从近代经济学发蒙开始,学者们致力于在一定假设之下构造经济现象的简单逻辑,其实他们对自己的假设并不放心。但他们还是传播了自己构造的知识;他们的诚实只让自己满意即可,因为在放松推理的假设以后,他们尚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知识模型化。西蒙的杰出工作把作为整体的经济学家的诚实水准向前推进了一步,也使经济学的教科书不得不全面改写。西蒙也高兴传播自己构造的知识,他对自己的诚实也满意了。
学者不要吹牛,以为自己会发现绝对真理;但学者也不要面对复杂的世界噤若寒蝉,有一个自己满意的诚实度就够了。这里的“度”如何把握?我看也简单,那就是比前人更诚实一点就好了。
把《基于实践的微观经济学》当做经济哲学读最好。西蒙的工作,作为标准知识的创造,我们已经知道了;而他为这种创造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我们不甚了了。这是我推荐这本书的主要理由。
◎傅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韩非子校注(修订本)》◇《韩非子》校注组编写,周勋初修订◇凤凰出版社 2009年8月
余英时先生说:“两千年来,韩非对中国人政治生活的影响,远超出一般的常识了解之上。”要论雅俗共赏的高水准《韩非子》读本,则允推“文革”刚结束时江苏版的《韩非子校注》。这虽然是评法批儒运动的产物,但以主事者洪诚教授等心术的端正,态度的认真,不仅没有使之成为当时众多应景垃圾中的一种,还成了广受好评的可传之作。本书多年未曾重印,如今由当时的定稿者周勋初教授再加修订。年逾八旬的周先生还写了长篇后记《疯狂的年代,理性的思考〈韩非子校注〉编写始末》,“希望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成果,经过不断打磨后仍能焕发新的生机,只是希望这种荒诞而血腥的岁月永远不会再在中国历史上出现”。
◆《全校本困学纪闻》◇[宋]王应麟、[清]翁元圻等著,栾保群、田松青、吕宗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12月
王应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大学者,《四库提要》称他的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困学纪闻》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考证笔记,涉及说经、天道、地理、诸子、考史以及诗文评论,以引据奥博、内容精深,清代学者阎若璩、何焯、全祖望等纷纷为之笺注,乾嘉间翁元圻综辑各家,详加按断,用数十年之功为这部名著作了名注。这部连注文共达一百四十万言的巨著向来无人认真做过校点。而今三位行家稽核群书,详为整理,有功原著,有便读者。本书出版时间是2008年岁末,见书已是2009年了,所以附在这里推荐。
◎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父亲的战场》◇章东磐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年7月
章先生不是专业社会学家或作家,但是这部关于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的田野调查笔记,却做得特别专业。这段历史久被屏蔽,作者与一些志同道合者从2003年到2006年组成了一支微型的、文职的“远征军”在滇西边境行走数年,他们走近六十多年前用笔、摄影机、摄像机记录中国远征军那一段惨烈的历史,再现历史真相。这里有光荣、有血泪、也有耻辱。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它在透视着我们的灵魂。
◎王为松(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
◆《密涅瓦火柴盒》◇[意]翁贝托·埃科著,李婧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10月
看大师如何写小专栏,我们平时在报端读到的专栏文字太多了,“专栏作家”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职业,一旦作为职业,难免会看出一些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的痕迹。这和我们更愿意读汪丁丁的博客一样,我们想了解专家学者在社会话题前面,如何在专业知识基础上推导出结论,这比纯粹看人发牢骚要有意思得多。
◆《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美]巫鸿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12月
不用介绍巫鸿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美国文理学院终身院士等身份了,我们已经在《读书》上熟悉了他的文字,其实也不必说这本书1996年就得过美国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单是“巫鸿”两个字,也已经可以使我们在书店付钱之前,不需要反复权衡是否该买。这本书把中国绘画视作物质产品,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所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作者并借此探讨了肖像与图画叙事、语词与图像、感知与想象、山水画、性别、窥探欲、伪装、元绘画以及政治修辞等既学术又有趣的话题。
◎钱文俊(作家)
◆《常识》◇梁文道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9年1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梁文道的《常识》。因我一贯推崇常识,曾经妄言理论的惟一作用就是颠覆常识,便来了兴趣读它。这才知道,此书乃梁文道将两年来所发表的短文结集出版,有一种对于托马斯·潘恩的崇敬,那位美国先哲曾经出过一本《常识》,它打动了数不清的美国先民。
阅读《常识》,不需要多深厚的文化功底,梁先生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所言甚是。文人们热心于“启蒙”,却拿理论之繁浩显摆,反倒使常识稀缺了。于是人们被各种理论折腾了百余年,愈加糊涂,而启蒙的本意恰是普及常识,惟有常识是不易被忽悠的。梁先生的《常识》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启迪,有一种读书的乐趣在常识中,这是不甚容易做到的。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红旗照相馆——1956-1959年中国摄影争辩》◇晋永权著◇金城出版社 2009年3月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影像渐成“新闻”的重要方面,新闻摄影以形象、生动的画面,使“新闻”更具可读性、可信性。今天的新闻便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摄影与文字一样,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然而,生活的经历告诉人们,“新闻摄影”并不可靠,在某个时候,甚至普遍“造假”。
曾记否,“三年困难时期”明明是哀鸿遍野、饿殍遍地,“新闻摄影”却总是“喜开丰收镰”、“又是一个大丰收”、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全是一片经过精心设计的“莺歌燕舞”,当时破败凋敝的真实状况,公开的镜头中毫无反映。这种“新闻摄影”不仅欺骗了当时的读者,而且欺骗了历史。因为后人查阅当时的影像资料,那一段历史就被如此“记录”下来,看到的只是一段又一段、一幅又一幅、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场景,这种场景将被拷贝、复制、放大、留传。这种虚假的“宏大场景”很可能成为惟一的历史叙事、历史文本。真相反将在时间的过程中一点点被吞噬、被消解、被忘却,这将造成一种群体的历史健忘症,一个丧失了记忆的群体同个人一样,不仅可怜、可悲,甚至可怕。
或许是有感于此,《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晋永权的《红旗照相馆——1956-1959年中国摄影争辩》一书以高度的职业道德感和非常专业的分析,提供了大量原始相片、底片如何“加工”“合成”,用俗话说就是“造假”的珍贵史料,详细拆穿了这类“新闻摄影”如何“生产”的“西洋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1950年代初,对“新闻摄影”能否组织加工、设计、摆布、造假,新闻摄影界内部曾有激烈争论,不少人出于职业道德,认为既是“新闻”就应该真实。但是,在随后的“反右”运动中,这种观点被严批为“资产阶级客观主义”、“右派反动观点”,许多人被打成“右派”,惨遭迫害。正是这种“大批判”,为后来的大规模造假提供了“合法性”。
由于有了“合法性”与“正当性”,接踵而至的“大跃进”中,才会有新华社摄影记者组织、安排出的“四个儿童”站在早稻上的相片。这张名为“欢跃在‘早稻’卫星上”的照片被作为典范宣扬,于是一时之间出现了十六七岁的姑娘站在稻穗上、“竟对稻棵没有多大影响”,甚至13个人站在密植的水稻稻穗上也“压不倒”的“新闻摄影”。从此,种种“假相”便一发不可收。
◎钱满素(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毛泽东图像研究》◇杨昊成著◇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2009年6月
本书图文并茂,全面、深入、完整地展示了毛泽东图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凸显其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其中许多图像甚为珍贵,已经难得一见。作者逻辑严谨,思想高远,文采斐然,实为一项非同寻常的研究成果,对了解当代中国有不可替代之价值。
◎杜小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启蒙札记》◇陈乐民著◇北京三联 2009年10月
陈先生留下的著作每一部都堪称精品。在当今这个别人为某个目的给出各种美誉之称,而受誉者就心安理得并就其想象越来越认为自己就是那个美誉的所指,甚而合二为一的功利、实惠又有些不合逻辑的年代,陈先生的思考显得那样独特,那样纯粹,那样远离虚伪,远离尘嚣,又那样深入到当今和历史的思想实质,因此也就尤为珍贵。他告诉我们,离真正理解启蒙之意义,真正走出思想的蒙昧状态,我们面前的路还很长,他还告诉我们:时尚和新颖的东西并非永远是先进的,经典的力量长存。陈先生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态度值得深思。
陈先生去年的离去,让很多读者难过,虽然没有“喧闹”,但他却以一个具有心灵良知和人文关怀的纯粹学者的崇高形象长留人心之中。这种崇敬远非所谓“大师”的尊号所能比拟。
◆《记忆深处的老人艺》◇辛夷楣,张桐著◇北京三联 2009年5月
这本书我读了许多遍,因为它记述的记忆会引起几代人的回忆。很久以前,我们会说“我们这代人是看人艺的戏长大的”,这并非过分之语。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和人艺的风格一致,那就是“从容”:从容地叙述人艺的戏和人,真实地展现这些戏和人背后波澜起伏的事件,因而让我们对老人艺的精神有更加深入具体的领会。这些艺术家对角色的创造和表现应该说是绝版,难以复制,他们真正称得上是“艺术大师”。这种“从容”决不是任何外在因素可以决定的,它依靠的是修养、才气、良知、领悟,完全是精神上的追求。一位被誉为大师的著名人物在一次电视节目中郑重其事地又评论起老人艺,说老人艺的表演都是本色的,我不知道是否对“本色”的理解有不同,但我们许多人都认为这种理解恰恰与老人艺那么多的艺术家的人物塑造方向相反。书中的许多例证都表明崇尚《戏比天大》准则的老人艺艺术家是用身心、靠自己的体会、塑造出各种迥然不同的形象,才能够从容面对与自己有距离的角色,比如很有文化地表现那些没有文化的人物,这也正是艺术家和演员的根本区别。真希望这位大师能够看看这本书,不要以为有了尊称,就可以对任何事情做出结论。真正的大师起码要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言,有所不言。
◎李学通(《近代史资料》主编)
◆《中国连环图画史话》◇作者阿英,王稼句整理◇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年8月
因为近年对图画影像类历史书感兴趣,因此颇为关注且有阅读兴趣。此书是阿英上世纪50年代的作品。阿英不仅是我国上一代学者中于近代文化史料的发掘整理注意较早之人,且涉猎广泛,用功至深。此书虽仅不足两万字,但追溯渊源,从体裁、题材纵横结合,线索清晰,言简意赅地梳理了这一传统悠长、影响广泛的图文载体的前世今生,颇见功力。近年有关图像类的文化史著述不断,这本书的奠基地位愈为彰显。山东画报出版社此番整理重印,增加了原书中提及的大量古今图绘,不仅增加了书的史料价值,大大提高了读者阅读欣赏的兴趣,也使原书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完整,增色不少,也是近年旧书新版中做得比较好的一部。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金以林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7月
这是一部学术性专著。作者以1931年2月底胡汉民被扣,到1932年3月初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选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一整年的历史截面,以海内外大量历史档案文献史料为依据,以当时国民党最高层的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和孙科为核心,细致考察了国民党高层内的派系政治斗争,以及卷入其中的地方实力派与中央之间,地方实力派之间的跌荡起伏的利益冲突与较量的复杂过程。作者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娓娓道来,告诉你在孙中山之后,蒋介石这个“党内后进”,在迈向“党国领袖”进程中过关斩将的故事。虽是学术专著,故事却讲得生动具体,读者丝毫没有枯燥乏味之感,堪称近年国民党史研究的佳作。
◎周泽雄(作家)
◆《密涅瓦火柴盒》◇[意]翁贝托·埃科著,李婧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10月
作为当代欧洲知名的公共知识分子,意大利人翁贝托·埃科在这本荟萃了他近年来时政类文字的随笔里,向我们全面展示了他的文化教养和公民意识。作者笔墨生动,见识新警,眼光超拔。对于国内的时评家和杂文家来说,埃科思考问题的方式、思考的深度及不惜冒犯公众——绝不仅仅只是权贵——的思想者勇气,窃以为非常值得借鉴。埃科让我明白,只是充当民众的代言人,虽然难能可贵,但并非公共知识分子的真正责任。
◆《文化的江山》◇刘刚、李冬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年11月
作者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其实有两个中国。一个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国,叫做王朝中国。一个是贯穿了所有王朝的中国,叫做文化中国。”在本书中,作者决然抛弃了王朝中国的架构,满腔学术情怀,只在文化中国里徘徊。在作者看来,王朝中国只是文化中国的躯壳或皮囊,脱离了文化江山,王朝中国无所附丽,顿成无源之水;而一旦把焦点锁定在文化中国上,被世人唱腻唱烂的改朝换代戏文,很可能已不值得再唱。在文化的江山里,寄存着更加丰富本真的历史。作者的努力值得尊重,其成果尤其值得赏鉴。
◆《一切因你而值得》◇黎戈著◇工人出版社 2009年1月
这是一部展示私人阅读心史的集子,作者黎戈是一位新人,这里的“新”并非“初出茅庐”意义上的,而是处处显出“新意”的“新”。文字是黎戈的恋人,文学是黎戈的图腾柱。她以一种相当消耗的方式写作,似乎每一笔都维持在一种峰值状态里,以攀岩的方式舞蹈。归根结底,文学是暧昧的勾当,文学鉴赏也是感受力的比拼。在这两个领域,黎戈出手不凡。假如文学之失也能求诸野,野外的黎戈值得我们大加珍视。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国与达尔文》◇[美]浦嘉珉著、钟永强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
2009年是《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全世界都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这部书翻译成中文也有了特别的意义。此书深入研究了中国人接受进化论的复杂过程。“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教义也许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但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竟然最终以科学的名义,坚定不移地认可了这一有强盗逻辑意味的概括。人们不禁要问:达尔文本人是那个意思吗?进化有方向性吗?进化有目的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与社会达尔文主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科学思想影响了社会政治还是社会政治影响了科学思想?恐怕两者是相互建构的过程,互为支持。虽然此书部头已经很大(近500页),但对于细致描绘中国各阶层人物以及官方媒体对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相遇、互动过程,仍显线条太粗。进化是一个事实,但对进化的阐释有许多不同理论,虽然在总体上人们相信达尔文的学说,但细节的分歧是很多的。在今天,强调竞争的同时,也必须强调共生,两者都是进化的重要因素。
◆《野果》◇[美]梭罗著,石定乐译◇新星出版社版 2009年8月
《野果》算是2009年最有趣的博物学图书。热爱博物学的人都应当读读这本书。经过近30年的传播,中国知识界大多知道梭罗及其《瓦尔登湖》,但也许并不知道这个人还是相当不错的博物学家,对植物做出了细心的观察和描写,就像人们不知道卢梭和歌德也是植物学家一样。《野果》这部书是梭罗的遗著,手稿直到1904年才被纽约公共图书馆收藏,78年间曾转手多次。英文版直到1999年才被整理出版,十年后有中译本,也算幸事。“长浆果的地方本身就是一所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也能学到永远不会过时的法学、医学和神学知识”,田野比哈佛教授还要强!这就是《野果》的中心意思。梭罗的《野果》让我们恢复一点点野性,进而感受大自然的丰饶。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1745  我的2008书单
作者: 徐友渔等
2009-02-18 17:13:29
 来源:南方周末
2008年度图书(非虚构类):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关心记忆,就是关心现实 2008年度好书(非虚构类)提名奖感言
☆徐友渔(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马立诚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这是作者继《交锋》、《大突破》等反映中国改革开放思想斗争历程的重要著作之后的又一力作。这部著作再次雄辩地说明,左的思想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主要障碍,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克服左的干扰的过程。温故而知新,作者对改革过程中各个阶段思想交锋的回顾与分析,给读者提供了一幅我们走过道路的清晰画面,并由此展现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俄]盖达尔著,王尊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
身为经济学家和俄罗斯政府高官的作者,对苏联这个大帝国的解体有着切身体会和深刻了解,本书从苏联极其笨拙、效率低下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入手,描述和分析了以粮食短缺为主的长期困扰政府和社会的难题,指出国家破产和崩溃的根本原因是在经济方面,从而印证了“发展是硬道理”。在作者大量事实和确凿数据面前,中国一些人对于苏联剧变所作的“背叛论”、“阴谋论”之类解释显得非常牵强附会和一厢情愿。
《另一个国度:德国知识分子、两德统一及民族认同》,[德]扬-维尔纳·米勒著,马俊、谢青译,新星出版社,2008年5月
本书讲的是东西两个德国在1990年统一前后联邦德国知识分子对待统一和历史的各种态度,以及对于“什么是德国”的不同理解。他们对于二战深切忏悔的罪责文化,把正义与和平看得高于统一的立场,还有哈贝马斯倡导的“宪政爱国主义”概念等等,德国知识分子思考的深度和力度,他们思考时表现出的道义感和历史感,让人深受震撼。本书能让我们开阔眼界,明白什么是思想,什么是知识分子。
☆冯克力(《老照片》执行主编)
《问学谏往录》,萧公权著,黄山书社,2008年1月
作为一名纯粹的政治学者,萧公权以“自了汉”自许,虽不从政,但留心政事,以自己的学问服务社会。在谈到上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行宪的种种准备时,他说道:“纵然我们怀疑政府还没有行宪的真心,这些‘作假’的行动尽可证明政府已经明白承认实行宪政是无可延缓的建国工作。何况我们不能凭空咬定政府缺少行宪的诚意。纵然大多数的人民还没有力量去实行真民主、真宪政,现在的‘粉墨登场’至少可以让他们得一点宪政的知识,尝一点民主的滋味。现在纵然作假,过些时候尽可弄假成真。”这些理性而富于洞见的话,今天读之仍不乏亲切之感和豁然之慨。
《民国采访战: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美]哈雷特·阿班著,杨植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本书作者于1926年来到中国,1941年离去,其间有12年时间担任《纽约时报》驻中国首席记者。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阿班在华15年间,适逢中国多重巨变,作者以一名外国记者的独到观察,为当时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细节,因多为亲历,鲜活而奇特。二是阿班在书中重墨记述了自己的采访活动,阿班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不断调整采访策略,闪转腾挪,大显身手,每每在第一时间将极具价值的重大新闻发回国内,读来曲折跌宕,惊心动魄。今天的新闻从业者不妨拿来当教科书读。
☆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城市九章》,陈冠中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1月
这是本小书,虽不到12万字,但异彩纷呈,令人颇有“目不暇接”之感。作者陈冠中,上海出生,香港长大,就读于香港大学和美国波士顿大学,修社会学、政治学和传播学,早在1976年就在香港创办过甚具特色的《号外》杂志,还当过电影制片、编剧,客串过演员;曾在台北呆过6年,现在长居北京,与京城“文化圈”“混得烂熟”。或许,只有有如此“精彩”经历者,才能把香港、台北、北京、上海的本质、灵魂“参透”,才能在实不算多的文字中,对这几座城市作如此精彩生动的比较、品评。
《抹不掉的记忆: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张广友著,新华出版社2008年1月
这是名记者张广友先生的力作。从1959年大学毕业到1982年调离,张广友先生在新华社总社当了二十多年记者,写了许多公开报道,但写得更多的,还是那些没有公开的“内参”。“文革”中,作为只送政治局领导参阅的高度机密内刊的骨干,他几乎写了近十年的“内参”。记者尤其是“内参记者”的特殊身份,使他亲历并详细了解了共和国历史上许多长期不为人知的重大事件。把这些公之于众,便成为我们集体“抹不掉的记忆”。他记述、分析了“三年困难”、没有公开报道的1975年淮河大水灾、大动荡中到铁道部“蹲点”、农村改革初期的激烈争论……这些,都是他“堵在心口的话”。张先生已在去秋溘然长逝,本书已成他的“绝笔”。
《流逝的岁月》,李新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本书是曾长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所长,后升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李新先生的回忆录。我赞同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的评定,李新先生的这部回忆录最重要、最大的特点,就是“迂直”。他既是经历过革命的火与血洗礼、考验和以后历次“运动”的“老革命”,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史学家,是党史、民国史研究的老前辈、大专家。这种经历,使他的回忆录自然不同寻常。正如他的学生、著名史学家、这部回忆录的整理者陈铁健先生所说,这本回忆录“是革命者的反思,是历史家的批判,是学问家的质疑,是文化人的启蒙”。
☆陈益南(民间学者)
《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传》,钟子麟编,团结出版社,2008年1月
《蒋介石王牌悍将》一反过去此类传记作品政治评述占绝对优势的文风,从挖掘传主心路历程的客观人性角度,细致地透过政治云雾,将他从国民党集团中打捞出来,再现了一个生动而富有个性的张灵甫。书中披露,张灵甫在兵败身亡孟良崮之前,向蒋介石上书,痛陈国民党军内部体制昏聩,致使“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投机者自为得志。赏难尽明,罚每欠当,各自为谋,同床异梦”,尤令人震撼!
《从秘密战线走出来的开国上将:怀念家父李克农》,李力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人们常惊异,几百万装备精良拥有飞机大炮的国民党军,何以抗战胜利后,却基本在三年间即灰飞烟灭?要知道人民解放军当时只有“小米加步枪”。读读《怀念家父李克农》与《隐形将军》(韩兢著,群众出版社,2008年1月)这两本书,当你了解到,当年国民党军的几乎所有重大战役作战计划,在蒋介石及其军事首脑刚刚拿到手,甚至在尚未看到之前,却已出现在毛泽东与解放军将领们的手中时;蒋介石带着到处视察的军事参谋、白崇禧的作战秘书、胡宗南的机要秘书等,都是中共情报人员时,你便会理解,“小米加步枪”为何能创造出神话。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张胜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1月
本书是张爱萍上将的儿子张胜为其父所撰的回忆录。虽写的是父亲,但儿子却并非完全置身于外,他提了很多问题,由父亲作答;同时,作为儿子,他从父亲的不凡历史中,也引发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两方面都非常有意思。例如,在“文革”之初,总参谋部主持工作的上将,为何就要不遗余力地来整同为解放军上将的张爱萍?而当粉碎“四人帮”后,人们钦羡张爱萍是邓小平的“四大金刚”之一时,张上将却大发脾气:“一个人怎么能成为某一个人的工具呢?这是对我的侮辱!”
☆王彬彬(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黄仁宇著,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
黄仁宇的所谓“大历史观”,我并不很赞同。以这种观念去评价历史,历史上的一切都有了合理性。以这种观念去解读中国当代史,“反右”也好,“大跃进”也好,都是不难理解的,都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文化大革命”也并非不可思议。黄仁宇的所谓“大历史观”,与历史决定论并无二致。但这本30万字的《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读来却饶有趣味。书中特别精彩的,是对从“九一八”到抗战结束这一时期蒋氏日记的解读。黄仁宇告诉我们,“九一八”之后蒋氏的一再忍让,自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不是不想打,而是根本没法打。从“九一八”到“七七”,蒋氏积极准备抗战,这才使得淞沪战役能打三个月,才使得台儿庄大捷有了可能,才能在全面抗战开始一年多后便能与日军“相持”起来。黄仁宇充分揭示了抗战期间蒋氏之艰难,艰难到非常人所能堪的地步。凡此种种,都令人信服。而之所以令人信服,就因为这些并非“大历史”,而是“小历史”。
《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吴德口述,朱元石等人访谈、整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6月
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人,吴德是一个很熟悉的名字。“文革”期间,吴德始终活动(不是“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1966年,时任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的吴德,调任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兼市长。1972年后,则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北京军区政委,在1973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大上,进入中央政治局。“文革”十年,尤其后期,是政治高层中的一员,但又是这高层中的底层,是代表高层与中下层直接接触的人物。他能在“文革”中一直居高位,说明他并未与江青团伙有强硬的对抗;而他能全身而退、在政治上能“善终”,又说明他并未成为江青团伙的一员。这样的一个人来谈论“文革”中那些重大事件,自有独特之处。
☆吴兴文(著名出版人)
《激荡人生》,吴晓波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改革开放30年,最精彩的无疑是企业家的传记。本书从年广久仅仅是一个文盲,平生只会写“年广久”和“同乙”,到完成一百年啤酒梦的金志国,回顾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到21世纪三个不同阶段的30位企业家,在成长中跟时代最相关的一段历程。虽然里面充满了太多荒谬与无奈,但是透过吴晓波在每位传主前的《小传》,鸟瞰他们的历史背景,让我们更清楚:历史会不断往前行。
《无人读过的书》,[美]欧文·金格里奇著,王今、徐国强译,三联书店,2008年4月
看完了这本书,我们感慨梁思成一辈子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只完成了半部书的注释。不像金格里奇历时三十余年,行程数十万英里,经眼了近六百本现存前两版《天体运行论》,写出了《哥白尼〈天体运行论〉评注普查》,并且将其历程中很多新奇独特、震撼人心的发现,写成本书。
☆罗志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杨国强著,北京三联,2008年4月
这是一本非常之人写的非常之书,也是一本充满睿智而光彩照人的著作,势必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参考书。在学术著作越来越像律师文书一样简白无华的时代,似这般文采斐然的史著,已经很久没有看见了。在近代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变中,身份地位变化最大的,可能是原居四民之首、作为其他三民楷模的读书人。从思想和社会的中心步步淡出,读书人的社会变动及心路历程,处处折射出时代的激变。本书以“士人”为对象,考察嬗变中的“世相”,确为上选。
☆李振盛(著名摄影家)
《风雅颂》,阎连科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风雅颂》,是一部荒诞现实主义的作品。生活中许多现实都是荒诞的,荒诞的极致便是现实。一个好作家不写歌舞升平的拍马文章,而是直击现实并鞭挞丑恶。这正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为何总会遭到太多的非议的原由。我们需要弘扬社会正气,但必需揭露丑恶现象。知识分子应当是有良知的,但现在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几乎成了稀有金属。可悲的是中国大学已不再是一方净土,所幸的是还有阎连科这样有良知的作家,敢于撕开内幕给世人看。
☆朱正琳(著名书评人)
《听杨绛谈往事》,吴学昭著,三联书店,2008年10月
这是一本杨绛先生的传记。杨绛先生在序中说:“为我写的传并没有几篇,我去世后也许会增加几篇,但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凭这一句话,这本书的特有价值便可想而知。读这本书,就像跟着作者一起“听杨绛谈往事”。那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叙事风格,显然是直接来自杨绛先生的谈话风格。说的似乎都是生活琐事,一个世纪的人世沧桑,全都仿佛溶解在一股涓涓细流之中。有时候又觉得,她直如她年轻时的一篇散文里所写:“凝敛成一颗石子,潜伏涧底。时光水一般在我身上淌泻而过,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她这98年,越往平淡处说,就越值得细细地读。
《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美]列奥·施特劳斯著,彭磊、丁耘等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3月
这是一本施特劳斯的讲演与论文集。施特劳斯近年来在我们这里引起较大关注的,是他的“现代性批判”。按某些引介者的说法,他的现代性批判是“最为彻底”的现代性批判。这本书的主题集中于“现代性”,而演讲的形式又言简意赅,所以很值得一读。其中《现代性的三次浪潮》一篇,对于了解现代性问题,尤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这本书至少帮助我澄清了两种可能的“误读”。第一,不像“最为彻底”一语所暗示的那样,施特劳斯的现代性批判并没有沿着我们这里自1980年代中期(主要从海德格尔那里)开始引进的现代性批判的路径向前推进。施特劳斯虽然也怀疑现代理性主义,但却没有走向反理性主义,而只是要求回归古代理性主义。第二,施特劳斯并不反对现代的自由民主制,相反,他的现代性批判是想寻求对自由民主制的“有力支持”。在这两点上,施特劳斯与海德格尔的差别至关紧要。因此,从海德格尔那个“制高点”转向施特劳斯这个“制高点”,绝不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问题,而是改弦更张的问题。要做这种转向,就得准备放弃颠覆理性主义传统的意图和蔑视自由民主制的情怀。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凯博文著,方筱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
对不同族群、文化中一个个普通人生活经历和痛苦的记述与分析,以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苦难背后的社会根源,祛除了遮蔽社会痛苦、否定人的道德意义和尊严的种种屏障。告诉读者在一个充满威胁、压力、无常和失败的环境中,真正重要的事在于,勇敢地直面我们存在的环境和人性的弱点,怀疑并审视我们的道德生活,不绝望、不放弃地实践我们的道德承诺和责任,即追求有道德的生活。这是书中主人公所呈现的人的本质和意义,也是作者作为医学人类学研究者的贡献。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3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