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无性别的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53:24

儿童是无性别的吗?
——女童安全健康与保护的社会性别分析
高出生性别比
按照国际上长期的观察,正常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比较稳定,一般在103-106之间。高于106-107为高出生性别比。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2,即在出生的婴儿中,男女比率达到119.2比100,比正常值高出很多。 从2000年人口普查分孩次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发现,一孩的出生性别比很正常(107.1),从二孩开始,猛然升高(151.9),三孩及以上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更高(159.4)。也就是说,孩次越高,出生婴儿性别比也越不正常。相当数量的女孩可能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因被性别鉴定查出是女孩被扼杀了。婴儿的出生性别选择严重地威胁着女童的生存权利。
女婴死亡率偏高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十年代儿童发展状况报告”说明,与1991年相比,2000年中国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分别降低至32.2‰和39.7‰,但未进行分性别统计。
根据英国伦敦大学教育专家克劳尔的研究,亚洲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女婴和女童死亡率比男孩高。
国家统计局1996年的统计表明,婴儿死亡率有性别差异,女婴死亡率为36‰,男婴为30.5‰。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经济研究所的朱楚珠教授已经研究了女婴死亡率偏高的问题。她解释说,儿童早期(0-4岁)的死亡水平是有生物医学、人口、社会经济和环境等4类因素共同决定的。在一个正常的没有性别歧视的人口中,生物医学因素是决定儿童死亡水平性别差异的主要因素,男孩的死亡水平应高于女孩。
根据世界各国长期的经验统计,在大多数具有正常死亡性别模式的国家,在不同死亡水平上,男孩对女孩的死亡水平应该有一个正常的比值(一般应大于1),这种正常的比值反映了儿童死亡水平的生物性别差异。如果一个人口观测中存在“偏高”的女孩死亡水平,则反映了儿童死亡水平的社会性别差异。
一些研究已经发现了中国儿童死亡率的性别模式偏离了正常模式,死亡率性别比不仅低于正常范围,低于的情况甚至已在大部分地区出现,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朱楚珠所领导的课题组对陕西省的一个县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这个县在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生育水平和男孩偏好方面都处于中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农村的情况。结果发现,在1994年-1996年间,该地区5岁以下女婴死亡率比男婴高出40%。
较少的营养与保健
关于儿童营养和保健,笔者未发现全国的分性别统计。但有两项专门的调查已经表明女童比男童得到更少的营养和保健,其发育情况不如男童。
北京儿科研究所承担的贫困县女童营养保护研究说明,“以全国1995年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的均值为标准来比较,无论身高还是体重,80%-90%的女童低于2-3个标准差记分值,其比例同时高于贫困县对照组男童。目前女童营养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优质蛋白摄入不足”。
朱楚珠在她的研究中也发现,儿童生存环境的性别差距主要表现在出生地点、母乳喂养、营养与食物、预防接种、生病治疗、保健、日常护理等各方面。比如医疗上的区别,男孩生病无论如何要及时送医院,护送的人多,家人非常重视,无论花多少钱都要治疗。女孩有病,则能拖延就拖延,护送的人少,家人不予重视,至于花费,家长只要求给些药(或针)。所有这些都形成了不利于女孩成长的生存环境,甚至造成了女孩死亡率偏高。
家庭的性别偏好
家庭的性别偏爱主要表现在对女孩与男孩不同的期望方面。在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中,大多数父母对男孩的职业成就期望值更高,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等领域,对女孩则期望在社会上能够自立并拥有一个好的婚姻。
有调查表明,家长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性别角色的早期学习产生了负效应。在较贫困的家庭,父母将有限的投资用在男孩身上,期望女孩辍学打工,为其兄弟挣学费或其他费用,通过牺牲姐妹的健康和学业,以保证家庭中的男孩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有研究表明,对女孩的低期望值影响了家庭对女孩的教育投资。家庭的性别偏好,将大大地影响女孩的自尊、自信和自我期望。
女童的教育
如上所述,女童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但女童仍然面临着教育问题。
教育能改变女童一生的命运。受过良好教育的女童在获得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自尊,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教育还赋予女童掌握自己身体及健康的能力。
女童的教育问题首先是平等入学机会问题,在这方面,春蕾计划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在青海、西藏、宁夏、云南、贵州等地在教育机会方面仍有性别差异,女孩获得较少的受教育机会。贫困地区的女童、贫困家庭女童的学习环境也需要有较大的改变。
但是,仅仅将女童送进学校,并不等于她就保证获得了美好人生的“护照”。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女童获得对其一生的学识和决策都很关键的自尊和发展的能力,并能对不平等现实进行反省。所以,教育女童什么?怎样教育女童?以及怎样改变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现实,克服女童获得自尊的障碍就成为女童教育面临的挑战。
来自校园和家庭的暴力
当女童上学以后,来自成年教师或同伴的性骚扰、强奸的威胁是影响她们安全和健康的因素之一。
在校园内遭受性骚扰、猥亵或强奸,不仅严重损害了女童的身体健康,更威胁着女童的心理健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对一些女童来说,家庭并不完全是安全港。家庭内的性骚扰、强奸以及针对女孩的暴力也不断披露于报端。
青春期的限制
当女童进入青春期时,家庭、学校及有关的部门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性教育。但这种性教育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不教给女孩子如何接受、理解、控制自己的身体,不培养女孩接受和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   就笔者所接触的教材和课程来看,大多数性教育是一种对女孩身体和心灵进一步控制的过程。通常成人会告诉女孩,你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不应该穿超短裙,不应该穿吊带装,不应该向男人笑,而应该做淑女等等。
这种教育使得一些女孩在遭受性侵害后首先责备自己“不是好女孩”,一定要保住自己的贞节,以寻求男性的未来的保护,这就强化了女性在社会中从属于男性的地位。
在这个领域,我们特别关注3个问题:第一,家长和教师对女孩的否定态度,如有的数学老师说,女孩子大了,就学不好数理化了等;第二,普遍增长的不安全感限制了女童的活动领域和潜能的发挥;第三,如何将青春健康教育转化为赋权女孩的教育。
公共场所针对女童的暴力
公共场所的较为普遍的性骚扰、求职场所潜在的被拐卖的危险以及被拐卖女童被解救后家庭、社会的不接纳构成了对女童安全和健康的另一威胁。
不少女孩都有在公共场所被骚扰的经历,一些女孩在公共场所还遭受到熟人或陌生人的强奸。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被拐卖为妻的未满18岁的女童,她们被解救后,因为亲属以及社会的不接纳,仍难以回家。
大众媒介的负面影响
现代儿童生活在大众传播技术发达的时代。在女童的成长时期,不可避免地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媒介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强化了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文化,影响着无数女童的人生选择。
自1995年以来,对媒介与性别的研究及其干预产生了许多积极的行动。全国妇联在2001年召开了《大众媒介与妇女发展》的全国研讨会,集中力量探讨媒介与性别不平等的问题,民间妇女网络“妇女传媒监测网络”自1996年以来坚持不懈地进行媒介批评。但是,媒介及其社会文化的改变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仍然面临着改造传统文化,建立性别平等文化的挑战。
目前,媒介对女童健康和安全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大量的文章、广告、电视画面强调女孩子的苗条、漂亮、化妆、美容、减肥的重要性,不少女孩感到长相、身材方面的压力,似乎它可以决定一个女孩的价值,这不仅影响了女孩的身体健康,也影响女孩的自我认同和心理健康。处于这种压力下的女孩容易否定自我,忽略自己的独立人格、内在创造力、丰富的个性和潜在的才能,盲目追求男权文化的认可和青睐,结果更容易为男性所控制。
(2)媒介对“贞洁”“处女”的报道,强化了封建贞操观。“宁死也要保护贞节”的“烈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词语,是套在无数少女头上的枷锁,致使她们面临强奸时选择自杀或冒险,结果造成伤残乃至失掉生命。
家务劳动、体育运动与性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女性被鼓励做更多的家务劳动,从而没有时间、精力从事 体育锻炼。
根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第二期中国妇女地位抽样调查的数据报告(2001年),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来承担。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务劳动时间达4小时,比男性多2.7小时。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妇女劳动时间更长,她们的女儿从小就被要求从事长时间的劳动。
首都儿科研究所1998年对两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女童进行健康调查时发现,女童体育锻炼极少(体育课多半不及格);家务劳动长期多于男童(95%女童每日劳动在2个小时以上),且具有较高的危险度;睡眠不足,健康水平差。50%的女童上午上课困,70%的女童下午困,到了晚上做作业的时候,80%的女童已感到疲劳不堪,极大地影响了女童的学习质量和兴趣。
应该说明,有关女童可能遇到的安全和健康的威胁并不仅限于列出的这些方面。社会有责任为女童创造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帮助女童自由地开创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命运。(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背景链接
千年发展目标3项专门涉及女童
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就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商定了一套有时限并能测量的目标和指标。这些目标和指标被置于全球议程的核心,统称为千年发展目标。这些到2015年必须实现的千年发展目标有3项与女童发展有关,如:实现普及初级教育,确保所有男孩和女孩可以完成初级教育。
赋予妇女权利并促进男女平等,消除初级教育和中级教育中的性别歧视。 减少婴儿死亡率,将5岁以下幼儿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
女童生存发展纳入国家计划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由“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 “儿童与环境”4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均有一条或两条提到了女童。
如“儿童与健康”的5项主要目标涉及22项分目标,其中“儿童保健覆盖率 ”提到了要“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人口中的儿童保健覆盖率”。
“儿童与教育”提出“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和“切实保障女童受教 育的权利,消除阻碍女童入学的障碍”;
“儿童与法律保护”在“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条款中提到 “禁止虐待、溺弃儿童,特别是女婴和病残儿童”;
“儿童与环境”的国家宏观政策中,提出要“关注女童和处于特殊困境的儿童 ,保证其获得健康成长和平等发展的机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