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58:05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作者:admin  来源: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  录入:sqzxyb  更新时间:2010-4-17 19:57:27  点击数:370 【字体: 】         运用讲授法和对比分析法,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归纳: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因此,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PPT 展现“实践的三个特点的框架图”,同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2页“探究活动”内容。 思考: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       同桌间可以相互讨论   运用分析比较法、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不同,帮助学生进一步清晰思路。   练习: 1、蜜蜂筑巢与建筑工人盖房子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2、《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许多年,搭帐篷,种庄稼。他这种单个人的实践活动还具有社会性吗? 思考回答: 这两段材料分别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征?   通过训练,加深学生对这一教学难点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PT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ƒ、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学生积极交流、讨论,分析: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经历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深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让学生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去区分同种杯子装的无色液体(白酒、白醋、水、白糖水、盐水)。     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参加此活动的学生是通过亲历而获取知识的,而其他在座的学生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相关的知识。 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探究并回答 让学生切身体会认识来源于实践   使学生明白获取知识/认识的途径有两种,都根源于实践。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PPT 1812年12月,拿破仑为了独霸整个欧洲大陆,对沙皇俄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法军所带的食物经过长期远征,剩下来的也已腐烂变质了,许多士兵吃了变质食物,立即患病,严重地损伤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了解决长距离作战中食品供给问题,许多人开始了对食品贮存的研究。法国马赛的食品制造专家尼可拉·阿培尔最先用“加热杀菌”的方法——用高温把食物煮熟,杀死细菌。不久,他又解决了杀菌后的密封技术,即用铁罐式瓶子,把食品放入后,再把瓶口密封。从此,罐头食品开始流行起来。 问题:食品防腐技术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探究并尝试回答           从具体的例子中理解抽象的哲学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总结: 1.食品防腐技术是适应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2.战争的需要提出了食品如何防腐的问题,推动了人们对食品防腐问题的研究,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3.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材料: 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        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问题:假如你处在那个时代中,你能辨别这两种观点哪个正确吗?怎样才能检验这两种观点是否正确? 问题:为什么认识要由实践来检验?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 如图所示:            正确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             ↓                                                                          |            成 功            |              ↑ 实践─→认 识 ——─→实践┄结果            |              ↓            |             失 败            ↓             ↑       错误的认识─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 练习:(走进生活) 泻痢停的广告词: 得了痢疾拉肚子怎么办,关键在于选好药,选药也得有绝窍,别看广告!看什么?看疗效啊! 思考:从哲学上讲为什么选药得看疗效?                  生:通过实践(比萨斜塔)来检验 生:① 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 ②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③ 只有实践,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教学内容,做到 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               学以致用,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属 材料一:一位从国外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材料二:《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去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3年技术才得精通,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去施展他的本领。 问题:上述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学生对比分析两则材料,看看其反映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自己概况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一观点。   练习:上世纪二十年代,弗莱明第一个发明了抗生素——青霉素。抗生素问世后,肺炎、脑膜炎等疾病得到了救治,抗生素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治疗药品。然而大量的临床实践使人们发现,抗生素具有导致血液疾病和产生耐药性等弊端。现在,医学界也不再把抗生素看成是灵丹妙药,而是慎重使用抗生素。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学生课堂演练 用已学的知识去解释、说明生活中的问题,既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巩固新课 )(用PPT展现本框知识结构体系)   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   (课堂延伸)利用周末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写出自己参加实践活动的切身体验,或者写一篇收获性的小论文。 生: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生:懂得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生活中要自觉的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反思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热点文章
    • 高一英语语法教学
    • “永威”模式教学心得体会...
    • 永威教学模式的反思
    • 学永威“先学后教,当堂训...
    •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及教学“...
      推荐文章
    • “永威”模式教学心得体会...
    • 学永威“先学后教,当堂训...
    •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及教学“...
    • “永威”模式探索心得交流...
    • 学习永威教学模式心得
      相关文章
    • 《劝学》教学反思
    • 《劝学》教学反思
    •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 新课改中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