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周恩来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江西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51:05
泽东周恩来与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Post By:2007-6-23 21:59:00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2 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
(一九六一年七月三十日)
  同志们:
  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在校的青年居多,也有一部分中年干部。我希望不但在江西有这样的学校,各省也应有这样的学校。各省应派有能力有见识的负责同志到江西来考察,吸取经验,回去试办。初时学生宜少,逐渐增多,至江西这样有五万人之多。
  再则,党、政、民(工、青、妇)机关,也要办学校,半工半学。不过同江西这类的半工半学不同。江西的工,是农业、林业、牧业这一类的工,学是农、林、牧这一类的学。而党、政、民机关的工,则是党、政、民机关的工,学是文化科学、时事、马列主义理论这样一些的学。所以两者是不同的。中央机关已办的两个学校,一个是中央警卫团的,办了六七年了,战士、干部们从初识文字进小学,然后进中学,然后进大学,一九六○年,他们已进大学部门了。他们很高兴,写了一封信给我,这封信,可以印给你们看一看。另一个,是去年(一九六○年)办起的,是中南海党的各种机关办的,同样是半工半读。工是机关的工,无非是机要人员,生活服务人员,招待人员,医务人员,保卫人员,及其他人员。警卫团是军队,他们有警卫职务,即是站岗放哨,这是他们的工。他们还有严格的军事训练。这些,与文职机关的学校,是不同的。
  一九六一年八月一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三周年纪念,主持者要我写几个字。这是一件大事,因此为他们写了如上的一些话。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七月三十日
  根据手稿刊印。 周恩来与江西共大  【摘要】本文回顾从1958年江西共大创建直到1976年,周总理生前对该校的多次
重要指示,从中可以看到共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我珍藏着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同志于1961年
9月18日亲切接见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师生代表时拍摄。这些老照片,我已
经保存了整整四十四个年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离开我们虽然也已二十九年了,
但是,作为代表之一曾荣幸地受到过总理接见的我,对当时激动感人幸福无比的
情景,直到如今仍然牢记不忘。所以,每一年的这一天,我都会双手捧起照片,
无限深情地怀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杰出领导人。
江西共大是遵循毛泽东教育思想而创办的一所新型的半工半读高等学府,是我国
教育战线涌现出来的具有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自她诞生之日,
就深受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作者简介:王锦祥,男,江西城市职业学
院德育教研室常务副主任、副教授?
1959年8月,正在庐山出席会议的周总理,从百忙之中,听取了江西共大创始人之
一,江西省首任省长邵式平同志关于共大创办的情况以及今后发展的打算的工作
汇报,总理对此感到十分满意并表示热烈赞扬,还当即题写了“共产主义劳动大
学”校名。会议期间的一天傍晚,江西省委书记兼共大总校校长刘俊秀同志正在
招待所门前休息,巧遇来到这里散步的周总理,刘校长马上迎上前去,还未等问
候,总理就先说话了,他说:“俊秀同志,邵大哥说你兼任了共大总校校长,这
很好嘛!我给你们共大题写了校名‘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把共产主义和劳动联
结起来,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为农业培养一支科学技术队伍,这件
事很重要”。刘校长又就共大的鲜明特点作了补充汇报,总理明确指示:“共大
总校重点培养农业科技骨干队伍,共大分校主要是培养一般农业技术人员,这样
人数多,也来得快”。1961年8月,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期间,当时的中共
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向总理汇报工作,谈到上海市每年有大量的高、初中毕业生
,升学、就业。支边压力很大,请示并建议每年请江西共大到上海去招收一部分
学生来共大总、分校读书。总理觉得这个建议很好,比较符合实际,明确表示原
则上同意上述建议,随即把邵式平和刘俊秀同志找去商议。总理指示:“共大可
以到上海招收一些城市知识青年,帮助国家解决一些困难,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
,起初可以少招些”。经江西与上海双方协商,决定从1961年秋季开始江西共大
到上海首次招收新生1万名。那时候共大有总校1所,分校112所,要容纳1万名上
海新生是不成问题的,1961年底全部都已到校上课。关于共大招生问题总理不止
一次的作过指示,1963年10月17日曾提出:“外省要学习你们的经验,招生也给
一点名额”。1965年秋,共大分别在北京、南京、天津、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
各招收50名新生。1961年7月30日,共大建校三周年前夕,毛泽东主席亲自给共大
写了一封信,即著名的《七·三0指示》。充分地肯定共大,“你们的事业,我是
完全赞成的”。高度地称赞共大“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敬爱的周总理及时
地为共大师生员工带来了毛主席给共大写《七·三0指示》信的喜讯,进一步增强
了师生员工战胜困难办好学校的勇气和信心。9月17日,周总理在江西省委和庐山
管理局党委负责同志的陪同下,亲临共大庐山分校视察。庐山分校位于五老峰下
的半山腰,路很不好走,还在距分校很远的地方,总理就下了车,徒步攀登,边
走边看,眺望着师生们开垦出来的一块块平整的梯田和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高
兴地说:“生产基地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就是既要学好专业科技知识,又要搞
好劳动生产和科学实验。”接着在学校和师生们一起座谈,除了听取大家的汇报
,总理还询问了教学改革方面的情况。最后,总理鼓励师生们说:“学校办得很
好,要继续办下去。”他还号召大家:“江西是毛主席亲自创建的第一个老革命
根据地,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一定要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不要辜负毛
主席的殷切期望,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好好劳动”。视察庐山分校后的第二天,
总理又不辞辛苦来到南昌,在江西宾馆亲切接见了共大总校的10名师生代表。我
校带队的是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黎超同志,陪同周 总理一起接见的还有罗瑞卿、
杨尚奎、邵式平、方志纯、刘俊秀、彭梦庾等中央和省市的领导同志。一开始,
总理就用宏亮的声音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毛主席非常关心爱护共大,这
次在庐山还特地给你们写了一封信。”师生代表们情不自禁的高呼:“毛主席万
岁!”毛主席的信给予了共大极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
人,很快消除了我们的初时拘束紧张的心情,他坐在我们中间,我们紧紧地靠在
总理的身旁,大家都沉浸在欢乐幸福的气氛之中。总理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说:
“你们共大大多数办在山区,办在农村,这条路子是对的,是一个方向,你们要
坚定信心,把新型大学办好”。他还再三强调要求大家:“按照毛主席教育思想
办半工半读的学校,这是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需要。你们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努力做到德、智、体三育兼备,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
人。”总理不断地给大家鼓励,反复地嘱咐我们:“你们共大要好好办,用毛泽
东思想办,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办,要走自己的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
事,克服前进中的缺点。我相信,共大这个新生事物一定能在斗争中在实践中发
展壮大。”接见临近结束时,总理从师生代表说话的口音中听出了我是上海人,
于是他又愉快地拉住我的手亲切地说:“好儿女志在四方,你就留在江西建设老
革命根据地,当一辈子江西老表怎么样?”我没有半点迟疑,满怀激情地坚定地
表示:“好!听党的话,请总理放心,一定为江西建设出力流汗做贡献,这里 就
是我的第二故乡。”当年刚21岁才参加工作的小伙子,一眨眼工夫,现在已经年
老退休。几十年来,我一直扎根在江西,扎根在这片红土地上,活到老,干到老
,对于当时在总理面前许下的简单而庄重的承诺,我永远都无怨无悔,我也没有
辜负总理的希望,因为我这一辈子所干的就是总理关心和支持的伟大而有意义的
共大事业。退休以来又加盟江西城市职业学院,继续发挥余热,仍为教育事业,
为教书育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根据党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
字方针,共大经过调整,压缩和整顿后,得到了初步的巩固提高,但仍然存在不
少难以克服的困难。为此,江西省委,省人委于1963年10月初向国务院和周总理
呈报了《关于汇报共大办校情况和请示解决几个问题的报告》,总理看到报告后
,很快就通知江西省委办公厅,要求共大迅速派人赴京汇报,经研究决定,共大
派党委书记张宇晴,副书记、副校长黎超、教务处长章仲瑜三位同志前往。10月
17日上午,在中南海 紫光阁,周总理亲自主持了国务院八个部委有关负责人会议
,表明总理是要中央各有关部委都来支持共大事业,并想当场帮助共大实实在在
的解决一些问题。会议一开始,总理首先宣读了毛主席1961年7月30日给共大写的
指示信,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接着总理认真仔细地听取共大的汇报,同时
就共大的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详尽的询问,并对共大的巩固和发
展作了一个多小时的讲话,对汇报中所要求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培养目标问题
,生产基地建设问题,学校经费、粮食自给要求和自给范围问题,师资队伍问题
,招生和毕业生分配问题,领导管理体制问题等等,总理都有明确而具体的指示
,会上还责成农垦部再召集有关部委一起商量一下,搞个办法,写个决定。10月
23日下发了《关于解决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一些问题的纪要》。在关键的时刻
为共大解决了关键性的问题,共大事业又得到了蓬勃发展。不久,周总理又亲自
批准了江西共大的恢复和发展计划,从此共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被称
之为黄金时期。共大每前进一步都记载着总理的功绩,凝结着总理的心血。为了
推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周总理1964年8月12日特地给原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副
省长,共大总校第一任党委书记,副校长汪东兴同志写信,告诉他说:“关于半
工半读的教育制度,我们正在研究,并拟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为样板,在全
国进行试点”。在总理的关怀支持下,8月25日在《人民日报》第一版上发表了《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经验证明:半工半读有利于造就
又红又专的人才》的长篇报道,同时还发表了一篇“短评”《坚持半工半读方向
》。12月26日,为了使全国各地有计划,有秩序地到江西共大参观考察,落实毛
主席在《七·三0指示》中提出的“各省应派有能力有见识的负责同志到江西来考
察,吸取经验,回去试办”的要求,国务院专门下发了一个《关于去江西共产主
义劳动大学参观应注意问题的通知》。1965年秋天,共大总校党委副书记、副校
长黎超和省财政厅及总校计划财务处的二位处长到北京向财政部、农垦部汇报共
大财务工作情况,周总理又特地把黎超同志找去,专门布置共大增设农村医疗系
,开办两个专业:一是中医,二是西医。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毕业全部
哪来哪去,以便逐步解决农村山区缺医少药的问题。黎超同志回校后马上向刘俊
秀校长,张宇晴书记汇报,并立即进行了研究,于11月23日向省委呈交了《关于
成立农村医疗系等有关问题的请示》,省委在30日就及时地批复共大总校的请示
,1966年2月份,300名农村医疗系的新生开始进校投入学习,毕业后都是“社来
社去”,一直坚持在农村医疗第一线服务。1966年8月16日,周总理在北京接见全
国农业机械化现场会议代表时又见到了江西省委书记、共大总校校长刘俊秀同志
,再次叮嘱他说:“实现农业机械化,就要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共大是培养科学
技术人才的学校,你们还设置了农机系,这很好,一定要办好啊!”文化大革命
期间,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公开跳出来污蔑攻击共大,他们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把共大丑化得一塌糊涂,说得一无是处,还胡说什么共大不是“红旗”是“黑旗
”,并叫嚷要“砸烂旧共大,创建新共大”等等。形势非常严峻,针对这种情况
,1966年10月21日和31日,1967年9月13日和12月23日,周总理曾多次明确表态,
再三肯定共大的办学方向是对的,主流是好的,是毛主席提倡的学校,应该爱护
她,不要否定她。1971年4月15日至7月3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共
大总校,大茅山分校,高安分校的三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还特地
邀请共大总校黎超同志列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座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经过
力争才把毛主席《七.三0指示》信的精神写进了会议纪要。敬爱的周总理国事繁
忙,日理万机,可是他对共大这株共产主义教育的幼苗,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尽心尽力的支持,精心细致的培育。没有周总理为共大事业呕心沥血,操心费神
,也就不会有共大的茁壮成长,发展壮大,周总理为共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他和共大心连心,共大师生员工永远怀念周总理。随着时代的前进,形势
的变化,从前的共大经过多次改制,已变成了今日的江西农业大学。但是她是江
西人民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并作为我国教育从旧式农村教育发
展成为新式农村教育的一次突破性的成果载入史册,而且是极具特色的篇章之一
。在国内和国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是在湖南省张家界举行的《第四次全
国毛泽东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材料。已被推荐编入《中国当代思想宝
库》书)。 《党史纵览》 >> 2006年第04期  >> 2006年第04期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是遵循毛泽东教育思想创办的半工半读的新型学校,是上世纪我国教育战线涌现出的新生事物。它自1958年创办至1980年改制,历时22年,为国家培养了22万余名相当于初技毕业至大专毕业程度不等的建设人才,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它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并摸索了一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经验,成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的典范,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好不好?”
  
  1958年3月,汪东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离开了北京中央警卫团,到江西省担任副省长兼农垦厅厅长,主要负责全省的农垦工作。
  5月,汪东兴作为江西代表回北京参加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去看望了毛泽东。毛泽东见到汪东兴,很高兴地问道:“去了几个月,情况怎样?”汪东兴汇报说,江西总的情况不错,特别是农业生产情况,自1957年12月开始在全省各地办垦殖场,对集中力量大办农业起到很大作用,特别是有的垦殖场针对农民文化低、掌握技术有困难的情况,办了农村技术学校,凡这样的地方,农业生产形势更好些。
  毛泽东听到办农村技术学校,很感兴趣地对汪说:“这个办法好,30多年前我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搞农民运动调查,许许多多的农民不识字,要说的说不清,想写的写不出,不学点文化,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困难。你回去与邵式平省长商量办些学校,让上不起学的农民上学,好不好?”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汪东兴一回到江西,即向省长邵式平谈了自己的想法:可否考虑在江西办一所农业方面的学校,免费招收适龄农民入学,学校的费用靠学员自己劳动创造,省里先给一小部分启动资金,这样,从教育入手,促进江西农业的发展。邵式平听了很高兴,当即表态:“这个想法很好,应该考虑。”他还由此联想到苏联的东方劳动大学,说:“我看江西也可以办劳动大学,这对发展我们江西的经济有好处。”
  可后来,在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委员会的全委会上讨论这件事时,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同意邵式平的提议,认为办劳动大学的设想是从当前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的,并认为这种办学可考虑以各地垦殖场为基础;另一种意见考虑到垦殖场刚创办不久,再以场办学会分散力量,影响垦殖场工作,而且考虑到学校生源、办学资金等难题,认为江西不具备办劳动大学的条件。后由刘俊秀、汪东兴负责带领一些干部到部分垦殖场走访,广泛征求意见,结果,垦殖场的职工群众热情很高,大都赞成在全省创办劳动大学。
  6月9日,中共江西省委、省人委,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和邵式平、刘俊秀、汪东兴的倡议,为了加快江西老革命根据地的开发和建设,为了满足全省人民群众,特别是较贫困的工农及其子女提高文化素质的需求,作出了《关于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该决定指出:“为培养共产主义的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等方面的又红又专的大批人才,普及科学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建设繁荣幸福的共产主义新山区,特决定以原江西南昌林校和各综合垦殖场为基础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总校和分校。”当日在全省各地公布了招生简章,接着在全省各地设立了招生处、招生点。
  8月1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开学。当天,在设于南昌市郊西山梅岭的共大总校以及井冈山、大茅山、武功山等30所分校同时举行了开学典礼。总校的开学典礼由副省长兼共大总校党委书记汪东兴主持,省委书记兼共大总校校长刘俊秀作了题为《为一座新型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诞生而欢呼》的报告。邵式平则参加了井冈山分校的开学典礼。第二天,《江西日报》发表了题为《祝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开学》的社论。当时,总、分校共有1.1万学生,工农及其子女占92.7%。一所“半工半读”的新型大学在江西这块红色土地上诞生了。
  
  “看来你们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得很有起色,很有希望,要坚持办下去。”
  
  共大总校及各分校,按照山区和各垦殖场的特点,分别设立农、林、畜牧兽医、工业等若干科系。办学经费除省政府按每个学员30元开办费和70元基建费拨给以外,其他一切经费全靠学校学员通过劳动解决。据1959年1月底不完全统计,共大全省各校兴办农场66个、林场40个、畜牧场71个、工厂243个,学校经营的耕地面积4.275万亩,林地面积14.2万亩,创办半年来总收入427万余元,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基地,为解决办学经费和学生生产自给打下了基础。学生也不断增加,除大部分来自江西本省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广东、广西等18个省、市、自治区。
  1959年8月,毛泽东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当时负责会议接待工作的江西省领导人汪东兴和方志纯去看望毛泽东。在谈话中,毛泽东主动问及“劳动大学现在办得怎么样”,汪东兴便将学校开办近一年的情况,从艰苦的建校劳动到利用荒山林地、水塘水库等积极兴办学校自己的农(林)场、畜牧场、鱼苗场以及以各类加工作业为主的工厂,从学校编教材、学员分班级学文化学科技学生产技能,到安排邵式平等省委领导给学校师生作政治报告,从学校所取得的成绩和面貌变化到人民群众的反映等等,都作了详细汇报,并报告说,共大分校由开办初的30所已发展至77所,学生也已达4.6万余人。为了抓好教学,邵式平还将他延安时期的老朋友、当时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情报研究室任职的林仲(曾与邵先后担任陕北公学教务长),动员到江西来,担任共大副校长。在整个汇报中,方志纯不时插话补充。
  毛泽东一边吸烟,一边仔细认真地听着,直到汪东兴的汇报停顿下来,仍很有兴致地说:“你接着讲,接着讲,能不能总结一下你们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特点?”汪东兴稍加思索,便归纳了省长邵式平、书记刘俊秀在共大作报告时所讲到的相关内容,从广大工农群众能接受高等教育、学生半工半读自己创造条件学习、多快好省地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等几个方面汇报了学校的特点及优越性。
  毛泽东听完汇报后说:“看来你们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办得很有起色,很有希望,要坚持办下去。”
  会议期间,周恩来也听取了邵式平关于创办共大的情况汇报,并题写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校名。这年夏季,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在参观“共大成就展览”后,欣然为庆贺共大创建一周年题写赞词,并为共大井冈山分校的校刊题写“井冈熔炉”的题词。
  不久,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办的一次大型农业展览会上,江西共大的各项成果,包括各类农产品和多项革新创造都被放在第一展台。这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少地方的同志都到江西共大来参观、学习取经。
  1960年5月,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共大总校及大茅山等分校“百面红旗”先进单位。这时,毛泽东的老朋友、美国进步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也对共大这所新型大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来到共大云山分校考察、采访。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到大茅山分校拍摄了纪录片《大茅山的春天》。
  
  “这是一件大事,我写几个字去祝贺他们。”
  
  1960年9月,汪东兴奉命回北京工作,但他仍与江西共大保持密切联系。1961年7月,因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汪东兴随毛泽东来到江西。受共大及中共江西省委委托,汪东兴于7月29日下午,向毛泽东汇报江西共大的情况。这次,汪东兴主要汇报了共大的管理、培养学生的目标和方向,学生既学文化又学专业技术,采用了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的方法等等。毛泽东听到共大发展这么快,并且逐步完善,十分高兴。他说:“办得好啊!看来,我30年前想办的事,终于在你们江西实现了。办教育这是一个事业,一件大事。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文化,不讲科学,不培养人才是不行的。”
     汪东兴见毛泽东兴致很高,连忙说:“今年8月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建校3周年,请主席写几个字鼓励鼓励,好不好?”毛泽东很爽快地说:“这是一件大事,我写几个字去祝贺他们。”接着又说:“你也应该前去祝贺一下他们。”
  7月30日早晨,毛泽东的警卫员张仙朋打电话给汪东兴说,今天凌晨主席结束了一夜的办公,刚躺下又起来,说睡不着,还有一件事没办完。接着就吩咐准备纸和墨,坐在桌前,沉思了一会,就一口气写下了许多字……主席写好后就吩咐打电话,说“请汪东兴来先看看,然后我还要再看看”。
  汪东兴迫不及待地来到毛泽东住处,兴冲冲地拿起主席写的“字”,一看,原来是给共大的一封信:
  同志们:
  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文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在校的青年居多,也有一部分中青年干部。我希望不但在江西有这样的学校,各省也应有这样的学校。各省应派有能力、有见识的负责同志到江西来考察,吸取经验,回去试办。初时学生宜少,逐渐增多……
  这就是后来被大家称为“毛主席七·三〇指示”的信件。汪东兴十分激动地看完后,仍放回毛泽东的案头。下午,毛泽东起床后又看了看自己写的信,后传话让汪东兴来到自己住处,对汪说:“我又想了一下,这封信还是暂时不要公开发表的好,一旦公开发表,全国各地都要派人去江西参观、学习、取经,江西要管吃、管住、管招待,这样一来影响生产,影响教学,大大加重了江西负担,好事变成坏事喽!你告诉江西共大的同志们,就说我向他们表示祝贺。你看怎么样?”接着又吩咐:“这封信请你送给中央政治局的同志们传阅。”
  汪东兴马上打电话给正在庐山参加会议的邵式平,告诉他主席已写了亲笔信祝贺共大。邵得知情况,立即来到汪东兴那里,将信的全文抄去,向江西共大的同志们报喜。
  庐山会议刚结束,周恩来就来到共大庐山分校考察。9月18日,周恩来在南昌市江西宾馆接见共大学校的领导及师生代表,将毛泽东主席给共大写指示信的喜讯告诉了大家,还与大家合影留念。
  
  “这样的学校可以多办一点。”
  
  1963年10月初,共大党委书记张宇晴,副书记、副校长黎超和教务处长章仲瑜接中央通知赴北京,参加了周恩来在中南海紫光阁主持召开的“八个部”(农垦部、教育部、宣传部、林业部、农业部、财政部、水产部、水电部)有关负责人会议。会议开始,周恩来宣读了毛泽东1961年给共大的“七·三〇”指示信。他边读边解释,深入阐述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与大家共同理解指示信的内容。随后,周恩来就共大呈交的书面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详细询问了共大同志的想法,接着指示在座的各部领导支持解决,并请农垦部副部长江一真负责召集各部委讨论议定。遵照周恩来的指示,这次会议形成了一个《关于解决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一些问题的纪要》,作为正式文件下发。该文件涉及共大的经费、领导隶属、招生和毕业分配、师资以及教学设备等问题,为共大的巩固和发展解决了不少问题。不久,周恩来又亲自批准了江西共大的发展计划。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听取了江西省委负责人关于共大办学情况的汇报,心里很高兴,并打算去附近的拿山分校去看看。后因没空,他派随行的张平化和刘俊秀代表他去共大拿山分校,把他的问候和关心带给了拿山分校的全体师生。他俩回来后详细地汇报了情况,毛泽东高兴地说:“这样的学校可以多办一点。”
  1975年2月3日,毛泽东在视察湖南后,其专列从长沙到达江西,在接见江西省有关负责人时,又一次关切地问到共大学校的情况,并勉励要将学校进一步办好。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江西共大在新的历史时期仍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发展也很快,并引起国内外更广泛的关注。1978年2月17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
  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1980年11月,经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改名为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作为一种办学形式已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共大创办的巨大成就,极其独特的办学思想、理念以及贯穿在整个办学中所体现的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均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文出处[江西论坛]:http://bbs.jxcn.cn/dispbbs.asp?boardid=45&Id=9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