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歌劇簡史(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04:00
第四章、中國古典歌劇時代的初期——崑曲出現以前(明初時代) 第一節、明初北方雜劇的餘勢時代——兼談《西遊記》及《金印記》 蒙古大元帝國雖因朱元璋成功地取得了中國本部的統治權而向北方撒退,回到大漠去了. 不過因為元朝統治了中國而帶來了元朝雜劇的昌盛光景,仍是繼續「統治」著漢人所建的 中國明朝,做為中國的國劇,是上至帝王,下到百姓仍視為正統表徵的歌劇.這是佔據著 明朝的前些位皇帝(1368-1522):開國的明太祖(洪武1368-1398)、短命統治的明惠帝( 建文1399-1402)、雄才大略而陰險的明成祖(永樂1403-1424)、登基一年點錣一下的明 仁宗(洪熙1425)、不甚有德的明宣宗(宣德1426-1435)、唯一被敵人捉去的明朝皇帝明 英宗(正統1436-1449)、哥哥被捉後登基的明景帝(景泰1450-1457)、英宗被蒙古人放 回又復辟(天順1457-1464)、不甚了了的明憲宗(成化1465-1487)、明代少數好皇帝之 一的明孝宗(弘治1488-1505)、花花大少的明武宗(正德1506-1522).所以例如在朱洪 武當皇帝的時候,雖很喜歡高明寫的南戲《琵琶記》,但是覺得不配上胡人的元雜劇的音 樂的調調及樂器,真是太不完美了,因此命人編了北雜劇的弦索風格的新腔,用北雜劇的 樂器來伴唱,成了「南曲北調」(徐渭語).而一直到了永樂年間的出身皇室戲劇作家朱 有燉(1379-1439)都還在詩裡寫道南戲不高尚,非官家所用. 明初的北雜劇(不稱元雜劇,是因元朝已不存在了,元雜劇稱北曲)為數也不少,但總體 來說,由於土壤環境已非昔大元天下,所以在水土上,原屬蒙古人的東西自然就褪去了重 要性了.尤其是,南戲正充滿著生命力的大大展疆拓土,各種聲腔並起.而且由於出色的 雜劇不多,因此,後世很少有遺留下來,在這個時期中,最重要的傳世北雜劇就是楊訥的 《西遊記》了. 這部雜劇由六部連環雜劇所構成,是很有名的唐三藏和手下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等至 西天取經的故事,算得上是家喻戶曉,這部連環雜劇,每部有四折,所以全劇有二十四折 ,好似元朝王實甫的著名的元雜劇《西廂記》(用五部二十齣所構成),兩相前後輝映. 其中《撇子》(2)、《認子》(3)、《餞行》(5)、《胖姑》(6)、《定心》(10)、《伏虎》 (11)、《揭缽》(12)、《女還》(15)、《女國》(17)、《借扇》(19)各齣,在中國古典歌 劇崑曲裡還一直被演出,直到民國初年,傳字輩藝人尚會演出其中的《認子》、《胖姑》 、《借扇》.如今站長所知現今有演出的只剩下《胖姑》和《借扇》. 《胖姑》尤其值得一書,這是描述在唐三藏一行人往西天取經途中經過一村莊,村裡小女 孩胖姑向她父親邊舞邊唱地以小女生的角度來描述唐三藏一行人經過時的歡迎場面,很是 可愛的一段中國古典歌劇的小品.大陸上就由小女生唱舞這其中的歌曲的表演.而《借扇 》也是家喻戶曉的:孫悟空向鐵扇公主借扇,用來搧滅火焰山的火,結果被騙,引發彼此 一場大戰,當然最終還是邪不勝正的.而其中只《胖姑》此間有VHS的選曲表演帶. ●《西遊記》的劇本,可見《元曲選外編》--此間書店十分易找. 以下談的是約在明初屬於北雜劇餘勢時代所產生的一部南戲《金印記》,和宋元舊編的《 蘇秦衣暹€鄉》有關,前人每據清朝無名氏的《古人傳奇總目》一書裡把作者認為是「蘇復 之」的孤証,認為就是那位在明初《太和正音譜》裡的「國朝」(明朝)的蘇復,但這種 論據是薄弱的,所以將之列為明朝的初年的作品,只能依呂天成在《曲品》裡的劃分,屬 「舊傳奇」而已. 《金印記》的版本,如果只看「金印記」字眼的,今存世的有好幾種:《重校金印記》《 金印合縱記》《重校蘇季子金印記》等幾種,其中以共計四十二齣的《重校金印記》目前 較流行;而在明朝,在地方戲曲裡的金印記的戲曲很多,這可以從在明朝所出版供民間看 的各種戲曲選集裡發現到這種現象,反而,在正統的「官腔」內不見.如明朝胡文煥的戲 曲選集百科的《群音類選》就是把《金印記》列為屬於「諸腔」(地方戲曲)之列.崑曲 的加入演唱曲目還是較晚期的. 《金印記》是一部別有意含的歌劇,它雖說的是戰國時代的提倡合縱,最後被封為「六國 宰相」的辯士蘇秦的故事,但重點卻不是講蘇秦如何口若懸河,說動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 國的豐功偉業(這部份只用不多的劇情帶過),其他三十多齣所描述都是在一個一切價值 標準都「向錢看齊」的勢利社會裡,堅持理念的人是生活得如何地幸苦而幸酸.家人不愛 ,世人妒忌,但一旦他成功了,這些原本瞧不起他的至親骨肉,個個卑言巴結;劇作者就 是通過了這部歌劇,來撻伐這些「勢利眼」. 故事中的蘇秦與哥哥蘇厲,是兩個生活價值觀截然不同的人;蘇厲是財主,以物質享受為 念;而蘇秦則攻讀希有一番作為;而父親則偏喜蘇厲,罵蘇秦是「窮酸餓莩,玷辱家門」 、「滿腹文章不療饑,顯親揚名在那裡」,而且質問兒子蘇秦「今時人之俗,皆治產業而 力工商,你一人偏要攻書而事口舌」、「才高命不高」,並說「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蘇秦的大叔每每謢著蘇秦,嘆「大孩兒有錢,惜如珍寶;小孩兒無錢,看如糞土」, 於是濟助蘇秦銀五十兩,求取功名;但尚不足五十兩,“蘇秦向妻子要求「把衣服、首飾 典當,湊成一百兩」,妻子本不肯,但蘇秦就要以五十兩起程,妻子還是疼惜丈夫,本於 「夫妻同憂戚」,於是同意了”(以上是《逼釵》(8)的劇情).在別親赴試的時候,父母 反而責罵他是「癡心指望」,哥嫂也輕視他;蘇秦到了秦國,秦國丞相公孫鞅一見蘇秦才 高,怕他被用為丞相,於是黜落了他.“蘇秦衣衫襤褸,不第回來,妻子不下機杼,嫂子 不為炊,對蘇秦說:「廚下有碗貓兒飯拿去吃」,並責他「山東將相未能盡,衣衫襤褸面 皮黃;朽木不堪梁棟柱,癡心指望做皇堂」,父親也要責打他,不許他再念書;妻子也不 顧「一夜夫妻百夜恩」,回答道:「自古道:茶酒兄弟,鹽米夫妻,一朝無食,父子無情 ,(唱)做不得一夜夫妻百夜恩」,也掉頭就走”(以上是有名的《不第》(16)的劇情) .蘇秦又氣又愧,走到家門口的古井,就要往下跳,蒙大叔收留(以上是有名的《投井》 (17)的劇情,不過,今日的演出本不是《重校金印記》,而是採別本的曲、白).蘇秦在 大叔家裡,發奮攻讀,因此懸樑刺股,而此時,妻子也氣頭已消,尋夫而來,蘇秦還在與 她嘔氣,妻子向大叔求告:「非干妾身不賢婦,他破蕩了家私,免不得成怨苦,便做妾不 是,望叔公,來勸取」,大叔勸慰之下,妻子周氏先回去了(以上是《刺股》《尋夫》(1 8)的劇情).蘇秦再番前往的是魏國,此番果然合六國以破秦,“被六國於洹水之上,封 為「六國丞相」”(以上是有名的《封相》(34)的劇情).當榮歸返鄉,消息傳來,家人 原都還不相信,母親還罵道:「做什麼丞相?窮相!餓相!」,父母兄嫂妻子都來迎接, 蘇秦不願見,而說:「蘇秦原是舊蘇秦,昔日何疏今何親?惟有感恩並積恨,千年萬載不 生塵」.還是大叔勸解之下,一家人重 歸於好(以上是《榮歸》《金圓》(42)的劇情) 這部歌劇,民國初年的傳字輩尚能演出的有《不第》《投井》《榮歸》《金圓》,也有記 載上也指出《刺股》也尚演出.站長已知近年尚有演出的是《不第》及《投井》;至於尚 有一齣《封相》,在清乾隆時的戲曲選《綴白裘》內曾有收入,可見當時崑曲舞台上尚演 出,清朝中葉以來,在記錄上已不見崑班有演出的了.但卻活在各民間地方戲曲的「扮仙 戲」「吉慶戲」裡.例如,以近取譬,台灣的北管戲曲裡就有《封相》這一齣戲,劇本就 是自《重校金印記》的第三十四齣,也是唱得是崑曲,而只是口音採用了北管戲曲專用的 近似國語的閩南語音混雜的官話.而近時,尚受到皮黃的影響,所以在唱腔上也有些皮黃 味了,此間出版的「台灣有聲資料庫全集《變遷戲曲篇》1的《天官賜福》」這一張CD裡就 收入了北管的崑曲《天官賜福》及《金印記》裡的《封相》.這是此間市面上惟一的一齣 有影音發行的《金印記》裡的崑曲折子戲. ●目前在大陸上北京的中國戲曲研究院收藏有一些舊曲譜兼身段譜,像是《金印記》有《 逼釵》《尋夫》《刺股》各齣,所以,以上所列《金印記》裡的各折,現今表演藝術即使 有的有失傳,若據以上藏譜,即可以排演重新「復活」於舞台上. ●《金印記》的劇本,至於古本有台灣天一出版社所出的《全明傳奇》鉅秩內就有此本, 可以在中山南路上的國家圖書館(中央圖書館)借閱的到.而近年來大陸中華書局所出版 的「明清傳奇選刊」內也有《金印記》,是有新式標點的排印點校本. 第二節、成化、弘治年間的「舊傳奇」的發展期——兼談《連環記》《千金記》《繡襦記 》《雙珠記》《鮫綃記》和《躍鯉記》 在中國古典歌劇的發展而言,明朝的憲宗成化(1465-1487,計23年)和孝宗弘治(1488-150 5,計18年)年間,無疑地,是個很重要的時期,這在不少明代人的著作裡都有這種表示. 例如,明代沈德符在《顧曲雜言》裡就說:「南曲,則《四節》、《連環》、《繡襦》之 屬,出於化、弘間,稍為時所稱」;明代祝允明的《猥談》(1460-1527)裡說:「數十年來 ,所謂南戲盛行」,依祝允明所指出的年代,當是成化年左右(1465-1487),南戲盛行.而 於成化年間中進士的陸容在《菽園雜記》一書中也指出,海鹽、餘姚、慈溪、黃岩、永嘉 一帶,都有許多人在學演戲,稱為「戲文子弟」,雖良家子弟也不恥為之;依發掘之古物 ,如近年來出土的明朝成化年間刊行的北京永順堂的《白兔記》,顯示南戲已流行到了北 京,受人們歡迎,所以有書店肯印刷這種劇本.  我們來看呂天成的《曲品》一書裡列出了「舊傳奇」二十九部,指出是出自「先輩鉅公」 的手筆,使「吳下俳優,尤喜搬串」,受到了蘇州一帶大眾的歡迎.這些作品,共有: 神品:《琵琶記》《拜月亭記》 妙品:《荊釵記》《牧羊記》《香囊記》《趙氏孤兒記》《金印記》《連環記》《玉環記 》 能品:《白兔記》《殺狗記》《尋親記》《綵樓記》《四節記》《千金記》《還帶記》《 金丸記》《精忠記》《雙忠記》《斷髮記》 具品:《寶劍記》《銀瓶記》《嬌紅記》《三元記》《龍泉記》《投筆記》《舉鼎記》《 羅囊記》《五倫記》 以上這二十九部歌劇,除去本書中所已介紹過的十部,其他的十九部可以分析如下: 《香囊記》:依《萬曆宜興志》,邵燦,少習舉子業. 《連環記》:王濟(1475-1540),曾做橫州通判之官,後辭官,依《曲品》,則「出於化 、弘間」. 《玉環記》:作者不詳. 《四節記》《千金記》《還帶記》:沈采所寫.《四節記》已佚,依《曲品》,則「出於 化、弘間」. 《金丸記》《精忠記》《雙忠記》:姚茂良所寫.《曲品》裡說《金丸記》:「此詞出在 成化年,曾感動宮闈」 《斷髮記》《寶劍記》(1547):李開先(1502-1568) ,嘉靖八年進士,曾做太常寺少卿之官 ,後罷官. 《銀瓶記》《嬌紅記》《三元記》《龍泉記》:沈壽卿所寫.另有《四喜記》之作,明代 《萬曆野獲篇》一書中指出,成弘間人作有《四喜記》傳奇,則沈壽卿,即是成化、弘治 間在世.《銀瓶記》《嬌紅記》《龍泉記》已佚. 《投筆記》《舉鼎記》《羅囊記》《五倫記》:邱濬(1420-1495)所寫,景泰五年進士,曾 任戶部尚書(內政部長).《羅囊記》己佚,《舉鼎記》不完整. 從以上來看,有些劇作或劇作家的年代似尚不盡明悉.再從王驥德的論古典歌劇的名作《 曲律》內所說:「古曲自《琵琶》《香囊》《連環》而外,如《荊釵》《白兔》《破窯》 (即《彩樓》)《金印》《躍鯉》《牧羊》《殺狗勸夫》(即《殺狗》)等記」,則知屬 於「古曲」的確有《香囊》《連環》《躍鯉》,這是間接的旁證.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今存而可以視為成化、弘治及其以前的其他古典歌劇為: 《香囊記》:在崑曲內有一齣《看策》,在清末尚可上演. 《連環記》 《玉環記》* 《四節記》,雖劇本已佚,但在崑曲內還有一齣《嫖院》,在清末尚可上演. 《千金記》 《還帶記》:在崑曲內有一齣《別巾》,在清末尚可上演. 《金丸記》* 《精忠記》* 《雙忠記》* 《斷髮記》(當不屬成化、弘治年間作品)* 《寶劍記》(1547年所作,不屬成化、弘治年間作品) 《三元記》* 《投筆記》* 《五倫記》* 以上有*號的是在中國古典歌劇崑曲的舞台上,從清初以來,並無實際演出的歌劇劇作.除 去以上有*號的及現已不上演的《四節記?嫖院》、《還帶記?別巾》、《香囊記 ?看策》的歌劇折子戲以外,符合的只剩下了: 《連環記》 《千金記》 這兩部中國古典歌劇就在以下來介紹. ●首先先談王濟的《連環記》 《連環記》是王濟所寫的古典歌劇,是講述三國到來之前東漢末年,董卓亂政,廢少帝, 立陳留王為獻帝.時王允為司徒之官,憂於國事,家中丫環貂蟬深大義,願為國效命,勾 引董卓身邊「義子」兼大將的呂布,從中挑撥,終於惹得董卓大怒,而向呂布擲戟,關係 破裂,而終得結合呂布,以完成除漢俚氖姑?br /> 這部歌劇由三十齣所組成,因為常演的很多,不妨在此把其全劇各齣的劇名及劇情列之於 下: 第一齣《家門》:這是報幕人上場用詞講述劇情大綱. 第二齣《從駕》:王允於隨駕起程前向妻子道別並表露憂於董卓亂政,丫環貂蟬深明事理 ,向王允表訴對付權奸之道. 第三齣《觀燈》:董卓與其母於元宵節觀燈,並表示若王允不遜即行斬首. 第四齣《起布》:有記載上表示今可演出.劇情是說呂布為并州刺史丁建陽的部下,和丁 建陽起兵討董卓,並眾將官同唱【泣顏回】兩曲.其中第一首被後世的地方戲所使用做為 「大字曲牌」(當成配樂或演唱的專用插曲),如京劇裡把這支曲子用在較大的出兵的場 面,如京劇《霸王別姬》裡的韓信發兵,或京劇《長板坡》的曹操出兵的場面,都是把崑 曲《起布》的這支插曲拿來演唱,它的歌詞如下:「羽檄會諸侯.呱駲C陣擁貔貅.須要同 心戮力,斬權臣拂拭吳釣.蒙塵冕旒.起群雄雲繞誇爭鬥.看長江浪息風恬,濟川人自在 行 舟」. 第五齣《教技》:過門小戲,調劑場面,演王允府中女教帥柳青娘教貂蟬等歌舞的情節. 第六齣《大議》:董卓在溫明園裡,召文武百官,要廢少帝,改立陳留王.袁紹反對而去 ,丁建陽引兵討戰,董卓聽部將李肅之言,派李肅以赤兔馬等前去說降呂布叛丁建陽. 第七齣《說布》:描寫李肅果然說動呂布殺義父丁建陽來投降. 第八齣《刺父》:描寫呂布殺丁建陽. 第九齣《反助》:描寫呂布叫開城門,投降董卓而去. 第十齣《拜印》:描寫呂布投降董卓,被封為溫侯. 第十一齣《議劍》:今可演出.演王允請驍騎曹操議事,王允取出寶劍,和曹操議劍,隱 隱試探曹操有無忠君之心,曹操會過意來,表示說:「自古明人不用細說,我曹操都曉得 了」,表露自己想招義兵除董卓,王允借寶劍予曹操以行刺董卓.此戲表演起來精彩之至 . 第十二齣《獻劍》:今可演出.演曹操求見董卓,趁董卓睏倦時,抽劍欲刺,恰董卓醒來 ,於是假意獻劍,急急告辭,被呂布視破,告知董卓,董卓於是派人追捕曹操. 第十三齣《賜環》:清末尚可演出.演在王允府中,貂蟬等以歌舞娛主人王允及王妻,王 允賞貂蟬一個玉連環,貂蟬暗想主人似有納其為妾之意,但王允卻表示「他日自有應驗」 ,並告知王妻「端只為憂國憂民志未酬」. 第十四齣《起兵》:演劉關張三人起兵加入曹操的義兵. 第十五齣《歎環》:演貂蟬第二天看著主人所賞的玉連環歎春. 第十六齣《問探》:今尚常演出.演呂布派探子夜不收去打探曹操義兵的軍情,探子回來 ,邊舞邊唱,向呂布報告軍情,是一齣十分能表現崑曲載歌載舞特點的一折戲. 第十七齣《三戰》:清末/民初傳字輩尚可演出.演劉關張三英雄大戰呂布. 第十八齣《拜月》:有記載上表示今可演出.演貂蟬見王允幾日來眉頭不展,歎自己是個 女子,希能如西施、緹縈,並焚香拜明月,盼早把奸邪滅,而王允以為她是為情,而貂蟬 告以「陡嫔n穹憐念」國事,願「論來男女雖有別,盡忠義一般休辨」,王允感動,於是告 以「將妳先許呂布,後獻董卓」,以「反間他父子分顏,那時令布殺卓」,並告以給她玉 連環,就是「計設在連環」. 第十九齣《回軍》:清末/民初傳字輩尚可演出.演呂布戰劉關張失紫金冠而敗回見董卓 ,時王允派人送來另外一頂紫金冠,呂布回以明日來面謝,董卓則澆呂布冷水,告以王允 不可信,呂布心中頗惱董卓. 第二十齣《小宴》:今尚常演出.演呂布到王允府中面謝,王允以貂蟬出來招待,並告以 是其女兒,並許配給呂布,呂布一見貂蟬,就迷戀上了,於是說定於後日成親. 第二十一齣《大宴》:有記載上表示今可演出.王允於家中擺下大宴,邀董卓飲宴,席間 假意贊同董卓篡位,董卓大樂,於席間貂蟬等以歌舞接待,並以貂蟬獻給董卓. 第二十二齣《送親》:演王家送貂蟬至董卓處. 第二十三齣《納妾》:演董卓納貂蟬為妾的婚禮. 第二十四齣《激布》:演呂布聽說貂蟬竟已被董卓納為妾了,前來責王允失信,王允告以 是董卓在知曉貂蟬許嫁呂布之後,還硬奪.呂布大怒,王允留宿呂布一夜,但呂布澈夜難 眠. 第二十五齣《梳妝》:今可演出.演呂布潛入董卓住處,想見貂蟬,正遇貂蟬,但董卓也 恰出現,董、呂兩人起語言衝突,呂布欲以戟擲董卓,貂蟬搖手止之.呂布氣而下場. 第二十六齣《擲戟》:今可演出.演貂蟬見呂布來鳳儀亭,假意哀歎,於是呂布吐露「我 今生不得妳為妻,非世之英雄也」,而董卓正好來此,大怒斥呂布「戲吾愛姬」,以戟擲 呂布,呂布奪之,適董卓臣子李儒阻止這場紛爭,呂布離去後,李儒勸董卓以貂蟬賜呂布 ,以結好呂布的勇力使天下諸候不敢犯,董卓不肯,並要李儒去問王允何以以貂蟬致其父 子反目.而貂蟬則向董卓哭訴呂布欺侮,並表示王允絕無兩次許婚的情形.於是董卓與貂 蟬搬往郿塢去住,以避呂布騷擾. 第二十七齣《計盟》:王允請呂布來,又加溫這件事,使呂布大怒,誓欲殺董卓,適李肅 前來,三人定計明天令百官於午門等候,假意漢帝已同意禪位,要董卓入朝受禪.而於董 卓入朝,即取天子詔書誅殺董卓. 第二十八齣《假詔》:演董卓要上朝去受禪,但車輪折斷,下人告以不吉,而李肅以「棄 舊迎新」之兆聳恿董卓前去,於是出發. 第二十九齣《誅卓》:演於殿上王允取詔令斬董卓,而貂蟬也混充軍士,從郿塢逃出,與 王允返家.而呂布殺入郿塢,已不見了貂蟬,以為貂蟬已死. 第三十齣《團圓》:演王允許呂布娶貂蟬於是兩人拜堂成親. 此劇,如今在此地市面上可以找到的VHS錄影帶包括有《問探》和《小宴》;而所見有演出 資料的記錄的尚有《議劍》《獻劍》《梳妝》《擲戟》,記載上尚可上演的是《起布》《 拜月》《大宴》. 而有關《議劍》《獻劍》《小宴》《梳妝》《擲戟》的表演的身段譜,1959年由崑曲名家 徐凌雲寫成的《崑劇表演一得》在大陸出版中就有收錄.(此書絕版多年,在1993年又由 蘇州大學出版社重新再版). ●《連環記》的劇本,至於古本有台灣天一出版社所出的《全明傳奇》鉅秩內就有此本, 可以在中山南路上的國家圖書館(中央圖書館)借閱的到.而近年來大陸中華書局所出版 的「明清傳奇選刊」內也有《連環記》,是有新式標點的排印點校本. ●其次談《千金記》 「千金」的典故是出在秦末的韓信在年青時貧困,家鄉淮陰有漂母,見其飢餓,招待至家 ,給以飯飽,韓信感恩,表示「小生倘有榮貴之日呵,願把千金贈」.後來佐劉邦,打敗 西楚霸王項羽,建立漢朝,返鄉報德,「把千金報母」.所以整部《千金記》的重心,就 是講韓 信從發跡前的窮困坎坷,到了被蕭何見其大才,薦給劉邦,佐成王業,功成名就的故事. 這部古典歌劇由五十齣所構成,從前很常上演,到了清末,仍能演出十齣;民國初年的崑 曲傳字輩藝人可以演出《鴻門》(13)《撇斗》(15)《追信》(22)《拜將》(26)《探營》(唱 北曲,可能是元朝雜劇的遺響)《別姬》(37)《跌霸》(40/41)《烏江》(?)八齣.但現在 ,幾乎已不再上演. 不過,這部歌劇是受到不少的好評,這在於它是一個很好的劇本題材,而且也是文武兼備 ,還加上霸王和虞姬的愛情悲劇,及對於韓信的自不遇及困頓有十分深刻的刻劃描寫.而 且像是講述劉邦赴項羽的鴻門宴,而在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樊噲起舞,以保護劉 邦的膾炙人口的故事的《鴻門》、描寫韓信認為不受重用,而乘夜出走,而劉邦的质渴捄 卧孪伦讽n信的《追信》及描述西楚霸王項羽被困於垓下,四面楚歌,隨侍在側的虞姬,以 死明志的霸王別姬故事的《別姬》都是十分有名的歷史故事劇.所以,今日在中國古典歌 劇不再上演「原味」,而在京劇裡反而在演出些改編自崑曲《千金記》的二手的「鴻門宴 」、「蕭何月下追韓信」、「霸王別姬」,說來實在是十分令人感到遺憾的事. 崑曲《千金記》今日不再上演,並不表示它不具有影響力,這個影響力是影響到後世地方 戲(如京劇),在歌曲(曲牌)及舞蹈兩方面. 以歌曲而言,如《千金記》的第二十六齣的《拜將》,演劉邦築將壇,使丞相蕭何拜韓信 為大將軍,韓信所唱的【園林好】:「悲歌起人都道亡.我意欲還歸故鄉,感丞相追留過 獎,為大將恐難當.拜大將正相當」,在後世如京劇裡多用在較大的排宴定席,如京劇《 群英會》的周瑜宴請過江來刺探軍情的蔣幹;京劇《擊鼓罵曹》的曹操宴請群臣;京劇《 轅門射戟》的呂布宴請袁術派來攻打劉備的紀靈時採用了《千金記》裡這首歌曲.又如同 樣是這一齣《拜將》裡的由眾人在拜將禮成後回騎時所合唱的【大環著】:「擺鸞旗擁道 .擺鸞旗擁道.鼉鼓轟敲.馬隊紛耘,步卒喧噪.驃騎軍營四遶.送出轅門爭看,紫泥封 五花官誥.齊喝彩攔街歡笑.似萬丈龍門高跳.聲名好.爵位高.看破敵功成,羽書飛報 」,在京劇裡也有使用的. 而在舞蹈方面,則是在後世地方戲裡的「起霸」的程式化的整套的舞蹈動作,以描寫戰鬥 前,眾人整盔甲準備出兵及眾將在主帥升帳前整盔甲準備見主帥就是把崑曲《千金記》的 第四齣《起霸》裡的舞蹈動作拿來套用的.其動作(分解為1到8個步驟): 1.提下甲出場亮相 2.往前走,放下甲而後退. 3.再反雲手亮相. 4.再轉身面向觀眾亮相. 5.退到舞台的左前方,舉右手抬左腿亮相. 6.再三倒手轉身亮相. 7.退到上場門,整左袖,再整右袖,整盔,繫甲索,提左右下甲走向舞台右前方. 8.放下甲轉到舞台中央,雲手搭手.(參見《京劇打擊樂彙編》) 用在京劇,如京劇《挑滑車》的高沖,京劇《空城計》的趙雲,京劇《穆柯寨》的楊宗保 的起霸等等的京劇劇目裡,不勝枚舉.可以看出崑曲《千金記》對後世戲劇的表演藝術上 有著很大的影響. ●《千金記》的劇本,可見《六十種曲》 ●其次談徐霖的《繡襦記》 以上介紹了《連環記》和《千金記》,但據沈德符的《顧曲雜言》,則在成化及弘治年間 ,尚有《繡襦記》,也在以下介紹. 《繡襦記》的作者,古來有不同的說法,以徐霖(1462-1538)為作者是比較近乎事實.徐霖 在生前就十分有名,與他同時代的散曲大家陳鐸並稱為“曲壇祭酒”.依明代周暉的《金 陵瑣事》一書中所記指出徐霖所作的戲文有《繡襦》《三元》《留鞋》等等「行於世」. 此部歌劇且比鄭若庸(1494-1575)的《玉玦記》早出(據明人《留青日記》). 這部歌劇後世非常盛行,整部歌劇由四十一齣所構成,它是有全劇的曲譜保留下來(收藏 在大陸的圖書館裡).即使現行問世的崑曲曲譜集裡,《繡襦記》所保有的公開發行的曲 譜還是齣數眾多的,如《遏雲閣曲譜》.在明朝的時候,有戲班專門就上演這一部歌劇的 ,稱做「繡襦班」.到了民國初年的傳字輩藝人,尚可以演出其中的《樂驛》(6)《墜鞭》 (8)《入院》(9)《扶頭》(10)《賣興》(16)《當巾》(21)《打子》(25)《收留》(26)《教 歌》(28)九齣;據站長所知,《樂驛》《賣興》《打子》《教歌》現仍上演;並另見有《 剔目》的上演記錄.而有紀綠中顯示《墜鞭》《入院》《扶頭》《勸嫖》《調琴殺馬》《 當巾》亦可演出.《賣興》《打子》於此地有VHS錄影帶可以找到,而幾年前「浙江崑劇團 」來台公演,也演出了《打子》與《教歌》,尤其是《教歌》令站長留下深刻的印象,乞 丐頭蘇州阿大教所收留的鄭元和一技之長,費盡力氣,連扮演猴子也示範了半天,鄭元和 還是冥頑不靈,最後教唱蓮花落才算教會了.而扮演蘇州阿大的「猴技」,實所生平第一 次見到,在中國傳統表演藝術中,會有如此的精湛的絕活. 由於此部歌劇享盛名,今對其四十一齣逐一介紹如下(各齣的齣名,若有曲譜可稽,採戲 場上的齣名): 第一齣《開宗》:報幕人上場念一首詞來介紹劇情,完了之後下場. 第二齣《論學/學求/催試》:刺史鄭儋,要兒子鄭元和赴京應試,並要僕人來興到滎陽 三家村找儒士樂道德陪同. 第三齣《騁樂》:「以利欲是圖」的樂道德,和僕人來興共郑积R要到京以後,哄鄭元和 去花天酒地,以便中間可以飽分油水. 第四齣《繡襦/品題/賞業):京城風塵女子李亞仙出場,與婢女談從良,並繡女工羅襦 .時崔尚書等來,亞仙就與其品題海棠花及人品,並一齊賞花唱曲,並留其過夜. 第五齣《遣試/拜別》:演鄭元和拜別了父母,和鬼靈精的小僕來興一同前往毘陵驛和樂 道德秀才碰頭,共同赴京. 第六齣《樂驛》:今可演出.這是一齣很有名的二花面(「付」)的戲,崑曲名家徐凌雲 就曾說過:「論場面的熱鬧,要算《扶頭》;論人物刻劃的細緻、冷雋,《樂驛》更勝. 它與《燕子箋》的《狗洞》,《鮫綃記》的《寫狀》,同為崑戲中二面、白面合作的佳構 ,可稱鼎足而三.這一類戲,身段並不繁重,難處全在神態、面容方面」.演樂道德在毘 陵驛等待鄭元和一行人到來之前,壞心不改,對不明他身份而對他怠慢的驛子,以陪太守 公子應試狐假虎威一番,騙驛子的錢財,最後在鄭元和到來以後,雖被識破,但還是到手 了銀子.樂道德和驛子的對手戲,兩人的百般醜態的表露,無疑是這齣折子戲的精華所在 了. 第七齣《落店》:鄭元和一行人,來到京城,落店在布政里的熊仁所開店中住下,並經熊 仁及樂道德慫恿之下,決定到勾欄風化場所走走. 第八齣《墜鞭》:有紀錄現曾演出.演李亞仙和侍女海棠在門口閒步,鄭元和騎馬而來, 見李亞仙美貌,故意墜鞭,偷睛斜視.回去以後,鄭元和問樂道德,告以是娼家「狎邪女 李氏家」「叫號亞仙」,於是聽樂道德之言,要花上黃金百兩向其鴇母「托詞稅院攻書, 求見 其女」. 第九齣《入院》:有紀錄現能演出.演墜鞭郎君鄭元和入院來見李亞仙,以「欲賃別院攻 書」為詞,並奉白金十兩,鴇母李大媽同意,鄭李兩人,於是兩人同居院中. 第十齣《扶頭》:有紀錄現能演出.演樂道德到李院去給鄭元和、李亞仙扶頭,和李大媽 共四人,又是喝酒、行酒令、唱曲,李亞仙唱出「良辰美景豈易逢,賞心樂事難兼得」, 共樂好時光.但席間挖苦樂道德是「光棍」(古人指無賴之意),伏下了下一齣的劇情. 第十一齣《勸嫖》:有紀錄現能演出.演樂道德很不高興李亞仙譏諷,勸鄭元和回心,店 主人也來相勸,皆告以娼家女慣於騙人錢財,全是虛情假意.但鄭元和沉迷已深,全不相 信而回去李院.樂道德於是盜了些財物就跑了,還想出了以招子(佈告)寫:常州鄭刺史 之子赴科舉,中途被強盜所殺,而劫走錢財,並把招子各處張貼,具名是來興,並故意傳 回常州. 第十二齣「乳婿傳凶」:常州刺史鄭儋正在詢問耆老有關民間疾苦,人誦其德之際,老僕 宗祿忙來傳招子上鄭元和遇難的惡耗,鄭儋要宗祿密訪此事,先不讓夫人知道. 第十三齣「姨鴇誇機」:另一鴇母賈二媽來訪李大媽,教李亞仙對鄭元和「趁他愛妳時, 起發他些東西」,「千計萬郑瑹o非為利」,不要被愛情所迷,因為「癡心老婆負心漢」, 但李亞仙表示「雖一夜夫妻,亦是前緣」,不願聽從. 第十四齣《試馬調琴/殺馬》:有紀錄現能演出.描寫由於亞仙生病,想喝馬板湯,於是 元和叫小僕來興殺馬煮湯;並和亞仙彈琴唱和.而李大媽以計要脅元和送四百兩,否則明 天要把亞仙送至能出得起二百兩的魏官人那裡,鄭元和同意了. 第十五齣「套促纏頭」:由於元和已在亞仙身上花掉大筆銀鈔,此番連四百兩也拿不出來 ,只拿了二百多兩,鴇母李大媽要亞仙趕走元和,但亞仙表示愛財取之有道,怎能不顧仁 義,何忍趕他出去.於是李大媽叫元和出來,以久在外,當歸家,元和不願,亞仙事後勸 解元 和不要記懷李大媽的話. 第十六齣《賣興》:現尚演出.描寫元和財盡,要把來興以十兩賣給崔尚書家,來興哭著 不願被賣,而元和無奈之下狠心賣之,來興去之前勸元和不要浪費了賣了來興的十兩銀子 ,要做為盤纏作速回家,而元和表示「故園羞回轉,生死聽天;羊觸籓籬,進退兩難」. 兩人依依.此劇表演起來深切動人,元和的執迷而為色所迷要財無義,來興的淒苦婉勸, 很是精彩.曾有一件史事,說:明朝,有一次一個劇團在大官家裡表演《繡襦記》,演到 了《賣興》這一齣的時候,劇中扮演來興的演員扮演得太逼真了,大官入了神,不由得叫 戲停下來,對那位來興勸慰一番,表示既然元和對你無情無義,不如就離了他去吧,不必 傷心了,聽得那位來興愣住. 第十七齣「置摻鹣s」:李大媽與賈二媽商議要趕走元和,二媽教以「金蟬脫殼之計」,於 是大媽騙元和和亞仙去竹林院求嗣,並叫兩人祈完順道請賈二媽來當成婚的媒人,元和於 是先叫人去買香紙. 第十八齣《燒香/求子》:演元和和亞仙到竹林院燒香求子的光景. 第十九齣《計賺》:演元和和亞仙燒香完後,到了賈二媽家請二媽同回.此時忽來人報說 大媽病危,二媽表示只有一匹馬,要亞仙先回,再來接元和.但一去不回,天將暮,元和 心覺可疑,趕緊往回走. 第二十齣《逃舟/徒避》:在亞仙滿心不願和哭泣之下,李大媽告以這是計,硬拉著亞仙 乘船往安邑東門去住,躲避元和. 第二十一齣《當巾》:有紀錄現能演出.元和趕回,發現人去樓空,到賈二媽家去問,途 中天晚要住宿酒館,但身無分文,以衣服抵押付房錢酒錢.第二天,到了賈二媽住處,但 也不見二媽蹤影,一問之下,此地根本不是妓院,而是崔尚書的百花園,被崔家下人捉住 ,此時,正逢被賣到崔尚書家的來興,元和向來興求救,來興說「是我舊恩主,放手」, 下人放了手.元和告以遭遇,來興勸元和速回家,並贈以衣服及錢鈔.鄭元和落魄,又回 早先的熊店主的店,蒙店主收留. 第二十二齣「歌郎競技」:演京中有專靠做歌郎,送殯為活計的東西兩家凶肆為彼此搶對 方客戶而互爭,官府裁以都率領歌郎,到天門街上賭歌,歌得人悽愴的,主顧都是他的, 再不許搶奪. 第二十三齣「得覓知音」:元和在店中生病,熊妻厭之,假說扶元和到醫家討藥,領其到 凶肆,說請醫就來而去.此時東肆長回來,元和告以自己的「聲音甚是溜亮」,於是收留 元和,待病好要與西肆賭歌. 第二十四齣「逼娃逢迎」:述亞仙終日悲悽,也不接客,鴇母李大媽威逼,亞仙以與元和 誓同生死,如今待死而已. 第二十五齣《打子》:這是本劇中最有名的一齣,現尚常演(在此地也曾演出).話說宗 祿到京,見天門街上東西凶肆在賭唱歌詞,那善唱的歌郎,儼似元和,於是報知鄭儋,鄭 儋要宗祿查明,宗祿見之,果為元和,於是拉元和回見父親.鄭儋見元和淪落,大怒責打 ,元和 氣竭,鄭儋以為已死,要宗祿將屍首拋在荒郊,而暗自心傷不已.此劇刻劃鄭父在嚴父的 狠心打子的嚴厲面具之下,真情的流露畢至,是以成為本劇中的名齣. 第二十六齣《收留》:有紀錄現能演出.東肆長念因元和而贏得賭唱,於是到野外以蘆蓆 暫時包裹,在去買棺木之際,卑田院甲長的哥哥經過,見元和甦醒,於是收留在卑田院裡 . 第二十七齣「孤鸞罷舞」:描寫亞仙想念元和,是過場的小折子戲. 第二十八齣《教歌》:現尚演出(在此地也曾演出).演卑田院甲長嫌元和白吃,於是兄 弟二人教元和唱蓮花落以便行乞.原劇本劇情簡單,後世被藝人加工,於是發展而成為一 齣生動有趣的折子戲,內容也增加了數倍,包括增加了教「猴戲」及元和唱舞蓮花落等的 情節. 第二十九齣「聞信增悲」:演亞仙誓不接客,時崔尚書來,鴇母把元和如今已淪為行乞唱 蓮花落的事告知亞仙,要打動亞仙對元和死心而接客,亞仙仍是堅貞不從,崔尚書嘆「眼 前夫在妻淫奔,情竇尚窺覓;難道妳磨而不磷,涅而不淄,潔白似崑璧」,「娼妓守志, 古今難得」「成人之美才是,怎麼倒要壞她節行」,於是另與其他藝妓飲酒唱和. 第三十齣「慈母感念」:演鄭元和的母親問鄭儋有關探尋兒子的結果,鄭儋實告元和金銀 費盡,淪落當了歌郎,被怒而打死,母親大慟. 第三十一齣《蓮花》:有紀錄現能演出.描寫鄭元和在雪天唱蓮花落求乞,來到安邑東門 ,亞仙聽到唱蓮花落的聲音好似鄭元和,要侍女出認,果然是,於是亞仙以身上繡襦為元 和披上,懇切勸元和要發奮攻讀爭氣,不要使天下人認為是亞仙這個害人精造害.並向李 大媽以死要求同意收留,於是元和被安置在離北隅的隙院而居.在本齣裡的大段的蓮花落 歌詞歷來都十分有名,而閩南及台灣的南管清唱曲中的《鵝毛雪滿空飛》即是早先的源頭 出於《繡襦記》,由於本劇南傳到福建以後,崑曲的腔調融入南管,字詞也有變化,變成 南管的一部份. 今只舉《繡襦記》的《蓮花》這齣其中的第一段歌詞如下: 「鵝毛雪滿空飛, 破草薦蓋著羊皮, 殘羹剩飯口中吃, 李亞仙妳怎知. 破帽子在頭上搭, 破布衫露出肩甲, 腰間繫一條爛絲麻, 腳下穿一雙歪烏辣, 上長街又丟抹, 咱便是鄭元和, 家業使盡待如何. 勸郎君休似我. 小乞兒捧定一個飄, 自不會有頓飽. 肚皮中捱飢餓, 頭頂上瑞雪飄, 最苦冷難熬. 正遇著嚴冬天道. 凜凜的似水澆. 凍得咱來曲折了腰. 呀, 有那個官人每穿破了的綿遥?br /> 戴破了的舊帽. 殘羹剩飯捨些與小乞兒嚼, 因此打上一回哩哩蓮花落哩哩蓮花落也.」 第三十二齣《報冊》:演鄭母祭奠元和,鄭儋也感傷,時來人報知鄭儋已陞成都府尹,兼 劍南採訪使,而鄭母勸鄭儋年老無子,枉自碌碌,不如乞休,回家自在. 第三十三齣《剔目》:現尚演出.演元和攻書已三年,亞仙於元和讀書時,做些針線,而 元和以夜深,三心兩意,亞仙曉以「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元和告以見亞 仙的眼睛美得「秋波玉溜使我憐,一雙俊俊含情眼」,亞仙問:「你喜我這一雙眼嗎?」 於是用鸞釵刺眼,涓涓血流如住而昏倒,醒來要落髮為尼以免誤元和前程.元和大悟,於 是告別亞仙赴考. 第三十四齣《對策》:演元和在殿上策試得第一,授官成都參軍. 第三十五齣《說親》:演崔尚書雖知元和和亞仙的愛情堅貞,但受人之托,還是向元和提 親,元和拒絕.時尚書家小僮來報,正就是來興,於是崔尚書又把來興送還了鄭元和. 第三十六齣「偕發劍門」:演元和高中,而返家和亞仙重逢,並不在乎亞仙所顧慮的曾「 風塵下賤」,欲偕亞仙往成都上任,而亞仙以不相配,要離去,而元和已自刎自誓,亞仙 只願先送元和涉江至劍門. 第三十七齣「馳驛認丞」:樂道德時任成都驛丞,而此時鄭儋與其妻也和宗祿一行人往任 成都府尹途中天晚,來到成都驛暫歇,於是與樂道德又見面了. 第三十八齣「共宿郵亭」:時元和和亞仙一行人也來到成都驛,在途中,元和對亞仙只願 送行到劍門,自嘆:「亞仙亞仙,我若無妳,還要這參軍做甚麼,且到劍門,再作區處」 ,這時到了成都驛,聞上司也在驛中,預備第二天參見,亞仙要求既已送至此,就要回去 ,元和 告以「且待我見過了上司,再作計較」. 第三十九齣《驛圓》:第二天,元和見上司,沒想到上司就是父親,於是一家團圓,元和 稟告父親,是在雪中遇亞仙搭救,並脫繡襦為其遮寒,及剔目教以成材,父親也不計較亞 仙出身,「深池藕拔起污泥,出牆花喜成連理,恁何忍遽分手」,於是要樂道德為媒準備 訂親,並在劍門暫時安頓了亞仙及李大媽,到成都上任後迎娶. 第四十齣「幫宦重媒」:演樂道德向亞仙提元和親事. 第四十一齣「汧國流馨」:演元和與亞仙的婚禮,聖旨也以亞仙「本係鳴珂妓女,乃能剔 目毀容,勸夫勉學,卒底於成.雖古先烈女,不能踰也」,封為汧國夫人,在眾人齊唱「 唱蓮花六出天,襦謢郎寒,剔目勸,汧國夫人元有傳」中結束了這部歌劇. 而有關《樂驛》的表演的身段譜,1959年由崑曲名家徐凌雲寫成的《崑劇表演一得》在大 陸出版中就有收錄.(此書絕版多年,在1993年又由蘇州大學出版社重新再版). ●目前在大陸上北京的中國戲曲研究院收藏有一些舊曲譜兼身段譜,像是《繡襦記》有《 打子》齣,所以,若據以上藏譜,亦可以排演於舞台上. ●《繡襦記》的劇本,可見《六十種曲》 ●以下談沈鯨的《雙珠記》和《鮫綃記》 沈鯨的生平資料很少,但他的作品郤是評價不錯.據《咸豐興化縣志》指出,沈鯨於成化 年間(1465-1487),任嘉興府知事.如果就算在成化末年(1487)才上任,假定時年二十五 歲,以活到七十歲計,則其生年當1463(天順七年),卒年當1531(嘉靖十年).則其歌 劇作品應殆皆為在成化、弘治年所作. 依呂天成的《曲品》所記載,沈鯨寫過四部傳奇《雙珠記》《分鞋記》《鮫綃記》《青瑣 記》,其中,《分鞋記》全本已失傳,只有在明代的一些戲劇選集,如《群音類選》《樂 府名詞》《月露音》等收有其中幾齣的所有歌曲.而《青瑣記》也是全本已失,只有在《 群音類選》《怡春濉肥沼衅渲袔i的所有歌曲.而《雙珠記》和《鮫綃記》則有整部的傳 本,後者是一個清初順治七年(1650)的一個鈔本. 先談《雙珠記》. 《雙珠記》所獲的佳評如潮: --「情節極苦,串合最巧,觀之慘然」(明?呂天成《曲品》) --「此事描摹,令人欲淚」(清?焦循《劇說》) --「《雙珠記》通部細針密線,其穿穴照應處,如天衣無縫,具見巧思.」(清? 梁廷柟《曲話》) --「此記前半,明清戲曲悲劇中,為稀見之佳構.事件展開亦自然,且巧妙也」(日本 ?清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 看《雙珠記》的劇本,就會發現好的劇本,要當成事業來滲淡經營,《雙珠記》就是這樣 一個故事情節複雜,千頭萬緒,而具有條理,前後照應,使萬變不離其宗的劇作. 雖然這部歌劇有著不錯的評價,但是從文獻資料上來看,清初宮廷可以演出「全本劇」, 由節成的三十七齣所組成;而這部傳奇本是原本有四十六齣的.到了清乾隆年間的戲場劇 本集的《綴白裘》收了八齣:《汲水》(11)《訴情》(13前)《殺克》(13後)《二探》(18) 《賣子》(19)《投淵》(21)《天打》(21之中藝人創作的一齣)《月下》(45),由於是收戲 場上常演的戲,所以那時尚十分常演.不過,到了清末,只有演出《二探》《賣子》《投 淵》《天打》及《中軍》(31),到了民國初年的崑曲傳字輩演員,只會《賣子》《投淵》 和《天打》三折戲了,而到近來,《天打》又失傳了,連《賣子》和《投淵》都很少上演 (但可以演出,因前些年由傳字輩藝人邵傳鏞傳授給大陸崑曲演員). 由於這部傳奇歌劇的劇情太複雜了,就是簡介也需四五千言才可以大略交待故事內容,所 以以清初以來上演的各齣為綱,用主線方式來敘述,略去所有枝節,如下: 隸屬軍藉的王楫娶妻郭氏,有一四歲兒子王九齡,正在一家和融度日,“因隸軍藉的伯父 在軍病故,官方要王楫補缺,前住邊塞,於是只有與妻兒辭別母親和妹妺王慧姬,前往從 軍,母親以年邁,一別不知何日相逢,於是以祖傳明珠二顆,一顆交給王楫”(以上是《 分珠》的劇情).“並和友人孫綱及陳時策話別 ”(以上是《別友》的劇情).到軍,發 在營長李克成部下任文書.不料李克用垂涎郭氏的美色,假意把家裡空屋給下屬的王楫一 家居住,實際上是想找機會下手.而且找上了一個會弄筆主文寫狀的張有德出主意,於是 定下假意叫王楫留營多日加班,“趁機在郭氏在水井邊汲水時妄圖輕薄,威逼而郭氏不從 ”(以上是《汲水》的劇情).“郭氏於王楫返家時把險遭輕薄一事告訴王楫”(以上是 《訴情》的劇情),“王楫愈想愈氣,於是找李克成理論,並拔劍要想殺之”(以上是《 殺克》的劇情).李找張把鬥毆事引申為「部軍謿㈤L官」,自己再弄點傷痕,於是罪名就 是「絞罪」.而官司到了鄖縣縣令,屈打王楫成招,於是判死刑,於秋後處決.“在監中 獄卒葉清見王楫兩夫妻可憐,十分照顧王楫.王楫於是念郭氏「年少無倚」,「由她自去 改嫁」,適葉清新近喪偶,提出娶郭氏之意,也願撫育九齡及奉養王母,於是王楫向郭氏 表示,以全孤寡及報葉清之德,但郭氏以「今日之禍,皆由我而得,臨刑之時,甘與同死 」,惟尚必須奉養婆婆,及扶養兒子.將於「親終子壯,必當追隨於九泉之下,誓不改節 」”(以上是《二探》的劇情).“郭氏從監牢出來,哀哭著抱著兒子,要找個好善人家 過繼為子,了結心事,自殺隨夫死.適遇客商王章,見一婦人於路啼哭,問明情由,以自 己無子,願收王九齡為子,並贈白銀三兩,郭氏臨別取出明珠繫兒之頸,未來或可仍遇親 人”(以上是最有名的《賣子》的劇情,是全劇中最為感人的一齣),並最後一次又到監 中看望王楫,沒有告訴王楫已把兒子送人了,也沒告訴她要先王楫而死之志.“看望出來 ,即到附近太和山上真武廟陡驷幔赐鶞Y中跳下,但被神明所救”(以上是有名的《投淵 》的劇情,劇內有些曲牌也被藝人們所改寫了).“神明怒李克成及張有德的劣行,以火 焚其家,並以暴電把兩人擊斃”(以上是有名的《天打》的劇情,是由藝人加工之小品) ,郭氏醒後,行走間正遇婆婆,是因安祿山造反,避難走失到此,終在京師投奔了大姨娘 ;並由術士袁天綱使北斗七星不見,而應驗了應大赦天下,所以救了王楫免於一死,改調 劍南衛;獄卒此時告知其妻死子散及李張二人遭天報應.“當王楫被押到劍南帥府,遇到 時在劍南當軍士的好友陳時策也到帥府,兩人在話舊之時,帥府中軍官來到,彼此間有許 多話”(以上是《中軍》的劇情,原本劇中的中軍沒有什麼戲份,但經後世藝人加工,這 齣戲的主角反而是中軍).後王楫並以軍功陞靖虜將軍,後又陞樞密院右僉書.話說多年 以後,王九齡的養父母皆亡故,攻讀得進士,並與母親和婆婆重逢,欲辭官尋父,朝廷不 淮,於是棄官,先往荊湖打聽,時另一明珠原給入宮之王慧姬帶入宮,慧姬於宮中寫詩於 軍衣內,而為陳時策所得,皇上不怪罪慧姬,而賜婚給陳時策,故王楫與妺相逢,但慧姬 的明珠不慎遺失,輾轉回到婆婆之手,此時一併予王九齡帶去.九齡在投宿華山下正覺庵 ,遇僧悟真,是獄卒葉清出家在此,葉清告以其父現己在劍南,於是九齡逕往劍南行去. 時王楫及陳時策到京上任新職,“到了漢中嘉陵驛過夜,在月下兩人散步之際,見一年青 人走來,陳時策看到像極了王楫,王楫一問之下,遭遇愈問愈似王家往事,「心忍至痛, 言不成聲」,於是由陳時策續問,果然是父子,於是相認而重逢”(以上是《月下》的劇 情),最後,王家全家終告團圓. ●目前在大陸上北京的中國戲曲研究院收藏有一些舊曲譜兼身段譜,像是《雙珠記》有《 中軍》一齣(舊為芳記鈔本),所以,以上所列《雙珠記》裡的《中軍》,現今表演藝術 即使是已失傳,若據以上藏譜,即可以排演重新「復活」於舞台上. ●《雙珠記》的劇本,可見《六十種曲》 次談《鮫綃記》. 在《雙珠記》裡有個訟師「張主文」張有德,做盡缺德事,不過尚未害死人,結果是被暴 雷擊斃;而在這部《鮫綃記》裡,也有個外號「賈主文」的訟師,助人寫誣告狀,造成後 來被害的主角之一的嚇死,出了一條人命.《鮫綃記》由於對一些市井小民的刻劃十分成 功,所以時到今日,所保留下來尚被演出的就是刻劃訟師賈主文陰險虛偽狡詐的《寫狀》 和描寫心懷善意救人於相面之中,恢復兇手的善心,阻止兇手的下手的草野相士的義行的 《草相》的這些精彩的刻劃心理描寫的折子戲.其中的《寫狀》此間有VHS錄影帶發行. 這部三十齣的古典歌劇,反而是沈鯨在現代還有折子戲可以看到上演於舞台上的作品.故 事是說:魏從道有子魏必簡,沈必貴有女沈瓊英,由父親訂下婚約.但當地財主劉均玉想 把瓊英娶為兒媳,但必貴以已有婚約而不肯,均玉遂找上訟師賈主文,“主文原本誦佛惺 惺作態,後見錢眼開,出狠計,寫狀紙告魏氏父子與必貴同中写特┫嗲貦u”(以上是最有 名的《寫狀》的劇情).結果三人被屈打成招,從道判斬,其他二人充軍或發配.魏氏父 子在獄中相見,十分悲痛(以上是《別獄》的劇情).在從道即將處斬時,有聖旨以一罪 已罰其子,而不二罪殺其父,因而赦之(以上是的《監綁》的劇情).均玉一不作,二不 休,買通解差單慶,途中要殺魏必簡.“到了草野,必簡小睡,單慶正待下手,正好被一 個相士看到,相士善心,於是向單慶說:地上睡著的人日後有將相之命,但今日有人要害 他,而您原來是有殺氣,但如今紅光滿面,有憐憫之心.命中本無子,但行了功德,會有 兩子送終,說得單慶動了善心,放走了必簡”(以上是很有名的《草相》的劇情).日後 經各種歷遇,除了必貴已亡之外,都告團圓,劉均玉父子淪為乞丐,後遭逮捕處死. 從清初以來,三十齣的《鮫綃記》的舞台上只演出《寫狀》(10)《別獄》(15前)《監綁》 (15後)《草相》(18)這四折,到了民國初年的傳字輩藝人,也會演以上四折.但到了現在 ,只剩下了《寫狀》和《草相》保留在舞台上而已. ●《鮫綃記》的劇本,只有古本有台灣天一出版社所出的《全明傳奇》鉅秩內就有此本, 可以在中山南路上的國家圖書館(中央圖書館)借閱的到. ●最後談陳羆齋的《躍鯉記》 在徐渭的《南詞敘錄》的「本朝」裡有《姜詩得鯉》,即此劇.王驥德《曲律》裡也說它 是「古曲」,但呂天成的《曲品》是把它擺在「新傳奇」類,所以,它是不古也不新,產 生的時代,早不會早於成化年,晚也不會太晚,應在正德年間.已是在成化、弘治年的尾 聲時代了.目前世上留存最早的一部明朝出版的民間戲曲選集《風月迥摇?1553重刊)裡, 《躍鯉記》和許多甚至已失傳的古劇並列.可以間接佐證其誕生的年代之早了.而在《群 音類選》這一部戲曲選集百科內,把它和《金印記》《白兔記》《彩樓記》一齊都列為「 諸腔」(地方戲)之一,而現在在中國古典歌劇崑曲裡演出的唯一一齣《蘆林》,是唱的 明代的「諸腔」,一如《思凡》《下山》等一樣,可見崑曲也是包容了明朝當時的各地方 戲而成其大,成為當時的國劇的. 《躍鯉記》,全劇有四十二齣,清朝中葉,還有記載顯示曾可以演出五齣:《休書》《趕 出》《蘆林》《思母》《看谷》,在清末,只剩下《蘆林》一齣會演,一直到今,此齣於 此間也是可以找到VHS錄影帶的.是描寫姜詩的妻子龐氏事婆婆姜母至孝,但姜母受人挑撥 ,就是愈看愈覺媳婦是眼中釘,於是逼姜詩休妻,姜詩也聽信母親言,認為龐氏不孝,於 是就寫休書休了龐氏.龐氏被趕出家門,住在隔鄰寡婦家.“七歲的兒子安安思母,背了 一袋米探母,龐氏以為安安偷米,安安告訴母親是每日三餐省下的,母子相擁而哭,在依 依不捨下分手”(以上是《安安送米》的劇情,此齣在地方戲裡常有演出).龐氏知婆婆 愛吃魚,捉了魚,“並到江邊蘆林裡拾柴,正遇丈夫姜詩,龐氏向丈夫解釋以往的誤解, 丈夫終於明瞭龐氏的冤屈,也明瞭龐氏的為安安著想的苦心,痛傷心要回去勸母親回心, 接龐氏回家”(以上是最有名的《蘆林》的劇情).當龐氏煮好了魚送去給婆婆,正好安 安在門口看管著稻子,以免黃雞偷吃,看著黃雞,母雞呵護小雞,不禁想起母親,而流著 眼淚而睡著了.龐氏來,喚醒了安安,詢問了家中狀況,但婆婆走來,責打龐氏,把她趕 走(以上是《看谷》的劇情).後來龐氏孝行感動上天,曉喻姜詩,姜母後來也知龐氏百 般孝行,於是要姜詩接回龐氏,此時,屋外平地湧泉,躍出雙鯉,全家齊拜謝天地. ●目前在大陸上北京的中國戲曲研究院收藏有一些舊曲譜兼身段譜,像是《躍鯉記》有《 汲水》《看殿》,所以,以上所列《躍鯉記》裡的各齣,現今表演藝術即使是已失傳,若 據以上藏譜,即可以排演重新「復活」於舞台上. ●《躍鯉記》的劇本,只有古本有台灣天一出版社所出的《全明傳奇》鉅秩內就有此本, 可以在中山南路上的國家圖書館(中央圖書館)借閱的到. 第五章 感谢:http://home.kimo.com.tw/linoliuyuhen/kunqu2.htm 第五章、中國古典歌劇時代的初期——崑曲發跡以前(海鹽腔中心期) 第一節、各種舊歌劇並起的時代 為了釐清各種舊歌劇流行的年代及遞嬗之跡,不得不掉書袋一番: 明代的祝允明(1460-1526),在其《猥談》一書中寫道:「數十年來,所謂南戲盛行……今 遍滿四方……妄名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之類」,祝氏此作,就算是晚年的作 品,則「數十年來」,指的是他十歲1470年以後,南戲盛行,也是成化年間的事了.而在 正德(1506-1522)年間左右,南戲「遍滿四方」,而且1526以前,還有了「餘姚腔、海鹽腔 、弋陽腔、崑山腔之類」. 在1547(嘉靖26)年,文徵明手抄的書法中有一篇魏良輔的《南詞引正》(也就是崑曲曲 聖魏良輔的《曲律》的原本),可見1547年以前,魏良輔已寫出了崑曲教唱教材《南詞引 正/《曲律》》. 在1552(嘉靖31)年,周仕於中秋在蘇州虎丘的曲會上「吳歈冠絕一時」(《戒庵老人漫 筆》),此時可能唱的是崑山腔或海鹽腔尚未可知. 在1554(嘉靖33)年,楊慎《丹鉛總錄》裡說:「近日多尚海鹽南曲,士大夫稟心房之精 ,從婉孌之習者,風靡如一,甚至北土亦移而耽之」」 在1556到1568年左右,寫作《寶劍記》的李開先在所作寫的《詞謔》一書中,介紹了魏良 輔一下下,和一些彈、歌高手並列,可見魏良輔的崑山腔還不著名. 在1559,徐渭寫作《南詞敘錄》,書中舉弋陽腔、餘姚腔、海鹽腔、崑山腔,並說:「崑 山腔止行於吳中」,可見到1559年(嘉靖38年),崑曲還只流行在江蘇蘇州府一帶. 在1573(萬曆元),戲曲選集《八能奏濉烦霭妫褝嬌角缓偷胤綉虻那嚓柷粊K收,此時, 是崑山腔正式流行天下的顯證.(所收的崑曲劇本,著名的有《玉簪記》《獅吼記》《浣紗 記》《紅拂記》《水滸記》《西廂記》) 顧起元的《客座贅語》裡說:「南都萬曆以前,公卿與縉紳及富家,凡有宴會小集,多用 散樂……若大席,則用教坊打院本……後及變而盡用南唱……大會則用南戲,其始只二腔 ,一為弋陽,一為海鹽.弋陽則錯用鄉語,四方士客喜聞之;海鹽多官話,兩京人用之. 後則又有四平,乃稍變弋陽而令人可通者.今又有崑山,較海鹽又為清柔而婉折,一字之 長,延至數息.士大夫稟心房之精,靡然從好,見海鹽等腔,己白日欲睡」. 在1610(萬曆38),王驥德的《曲律》說:「舊凡唱南曲者,皆曰海鹽.今海鹽不振,而 曰崑山」. 清朝張牧的《笠澤隨筆》指出:「萬曆以前,士大夫宴集,多用海鹽戲文娛賓客,若用弋 陽、餘姚,則為不敬」. 從以上的史料中可以約略理出一個輪廓來: 南戲從成化年間「盛行」,到正德年間(1522)左右「遍滿天下」,有餘姚腔、海鹽腔、弋 陽腔、崑山腔等流行.而且,像是海鹽、餘姚、台州、溫州都有「戲文子弟,雖良家子不 恥為之」,都是演唱這些名叫「傳奇」或「戲文」的歌劇劇本,只是唱腔不同.以上這四 種腔,弋陽和餘姚腔都是地方戲,而當時的國劇是海鹽腔的歌劇.《南詞敘錄》談到海鹽 腔的分佈地點,是:「嘉、湖、溫、台」州,而日後的國劇——崑山腔還是只流行在江蘇 蘇州一帶而已.到了1554(嘉靖33)年,士大夫已「多尚海鹽南曲」,而且直到萬曆以前 ,還多用海鹽戲文娛賓,海鹽腔歌劇進入了中上層社會,成為主導的舊歌劇了.出版在嘉 靖37(1558)年的《廣東通志》記載:「江浙戲子至,必自謂村野」,可能即包括海鹽腔. 明世宗嘉靖再過十二年(1566)完結,就進入了明穆宗隆慶年間了(1567-1572). 元雜劇有其曲律,而南戲到了明正德年間的教坊名曲師頓仁還在說:「南九宮,無定則可 依,且笛、管長短其聲,便可就板」(沈德符《顧曲雜言》).雖傳說中有元天歷中的宮 譜,不過這是清初才發現的,明人並未言及.到了嘉靖年間,則出現了《南曲九宮譜》《 十三調南曲音節譜》(蔣孝《南小令宮調譜序》).由於曲律因著文人的講究著作開始紛 紛出現,在舊歌劇海鹽腔全盛的時代——嘉靖年間,出現了蔣孝的《南小令宮譜》.對曲 律的重視,使海鹽腔得以朝國劇化邁進.而且,海鹽腔使用「官話」,並且,正如《南詞 敘錄》所說:「凡唱,最忌鄉音」,又如潘之垣《鸞嘯小品》云:「長洲、崑山、太倉, 中原音也,名曰崑腔」.使用中原音,即今國語,是以,海鹽腔是使用中原音為聲韻標竿 ,接續北雜劇的正傳;後來的崑曲,也是使用中原音,承續北雜劇及海鹽腔的國劇傳承; 今天的京劇,也基本上是這個「官話」的傳承. 這個時代的中葉是崑山腔正開始興盛的當頭兒,但只局限於蘇州府一帶.不過也不見得是 全盛.所以那時候有所謂的「吳中老曲師」,基本上是以唱海鹽腔為主的.此時期的著名 歌劇劇作,可以考證其約略年代的有: 《明珠記》:陸采(1497-1537),著於十九歲以前,約1515年.沈德符《顧曲雜言》:「其 後,則嘉靖間陸天池名采者,吳中陸貞山黃門之弟也,所撰有《王仙客明珠記》《韓壽偷 香記》《陳同甫椒觴記》《程德選分鞋記》諸劇.今惟《明珠》盛行.又鄭山人若庸《玉 玦記》,使事穩貼,用韻亦諧」.又如王世貞(1526-1590)《藝苑卮言》(1558-1565)裡說 :「鄭所作《玉玦記》最佳,它未稱是.《明珠記》即無雙傳,陸天池采所成者,乃兄浚 明給事助之,亦未盡善.張伯起《紅拂記》洁而俊,失之輕弱.梁伯龍《吳越春秋》滿而 妥,間流冗長」.而《明珠記》,說來在當時及後的評價是大致上是不錯的—— ?「曲詞哀怨,遠可方甌越之《琵琶》,近不讓章邱之《寶劍》」(明?梁辰魚 《江東白苧》) ?「抒寫處,有景有情」(明?呂天成《曲品》) ?「絕有麗句,...其聲價當在《玉玦》之上」(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 ?「事極典麗」(明?王驥德《曲律》) ?「尖俊、宛轉處,在當時固為獨勝,非梁(辰魚)、梅(鼎祚)派頭」(明? 淩濛初《南音三籟》) ?「其穿插處,頗有巧思」(清?李調元《雨村曲話》) 至於有些瑕疵之處,歷來也多有被評及,如音律多不諧,曲白有蕪葛之處等等,不過,這 部歌劇,在當時,及後世都在舞台上很常被演出.直到清季才在舞台上絕跡,算得上是部 重要的劇作了. 《陸西廂》:陸采,約著於嘉靖14(1535)年,見其《覽勝紀談自序》自署著作年,於其「 倦遊」之後,劇本今存;其他作劇劇本尚存的是《懷香記》.以上兩部歌劇後世少有上演 ,清初以來就從不見有曲譜留存或有演出的. 《玉玦記》:鄭若庸(1495-1575)著,寫於《藝苑卮言》一書成書的1565年以前,這也是一 部有里程碑價值的歌劇,它的歌詞喜用典故,被人評為好像是「類書」(百科全書),開 後來「駢綺之派」(呂天成《曲品》) 《南西廂記》:崔時佩,此劇出版於嘉靖19(1540)年以前,在1540年出版的《百川書志》 裡就有「李日華《南西廂記》」的記載,而李日華又是改編了崔時佩的本子,所以崔作尚 在1540年前若干年. 《紅拂記》:張鳳翼(1527-1613),作於1545年新婚之年(見尤侗《題北紅拂記》),他其 他的作品都屬於較晚期,已邁入了崑曲大盛的萬曆年間了,不在此討論. 《寶劍記》:李開先(1502-1568)著.此劇作於嘉靖26(1547)年;李氏尚作有《斷髮記》, 劇本今存. 《鳴鳳記》:唐儀鳳(?)著,成於奸臣嚴嵩失勢之後,約1562年以後. 以下就來介紹曾在,或現尚在崑曲戲場上演出的這些今存的海鹽腔全盛期誕生的歌劇作品 .在進入本題之前,先對陸采的《明珠記》及張鳳翼的《紅拂記》加以介紹.這兩部歌劇 ,在清初,尚有折子戲可以在崑曲歌場上演出.例如清朝乾隆年間葉堂的《納書楹曲譜》 內就收有《明珠記》的《俠隱》《煎茶》《假詔》三齣的曲譜.並且也收有《紅拂記》的 《靖渡》一齣的曲譜,所以,在清乾隆年間,這些齣都還常被歌唱的,但不見於當時戲場 上演出劇本集的《綴白裘》內,可能已不再在舞台上演出了.《紅拂記》也有一齣描寫紅 拂女連夜投奔李靖的《私奔》一戲,也有記錄在清朝中葉也曾有演出過.不過不論是《明 珠記》或《紅拂記》,清朝中葉以後完全不再上演,民國初年的崑曲傳字輩藝人也從來沒 能學到,因為當時已沒有崑曲藝人會演. 第二節、海鹽腔舊歌劇時代的三大名劇介紹——《南西廂記》《寶劍記》《鳴鳳記》 從前節的介紹中,有三部歌劇,在目前尚還在舞台上有折子戲上演的,當然,不是當時創 作年代的海鹽腔(或也有採用當時不屬重要劇種的早期崑山腔的演出),而是崑山腔代興 以後直到現在,使用崑山腔來演唱演出的古典歌劇.這三部歌劇作品就是《南西廂記》《 寶劍記》和《鳴鳳記》. ●先談崔時佩的《南西廂記》 「西廂記」,是中國著名的古典文學作品,有著很高的文學評價.不過,「西廂記」是有 很多種,我們一般指的是元朝王實甫所寫的「西廂記」,這是一部元朝的雜劇,而不是小 說.因為是姓王的寫的,也常被稱為「王西廂」.對了,既然有「王西廂」,那就是說, 可能還有別的「西廂記」.是的,比王西廂還要早的時候,在金朝有一個姓董的讀書人, 寫了一部「西廂記」諸宮調(屬早期的歌劇形式),被常稱為「董西廂」,不過,雖然寫 作的十分好,但名氣還是比不上後來居上的「王西廂」. 王實甫的《西廂記》,在明朝早年都還有很常上演的記錄,一直到明朝萬曆年間,尚有相 關上演的記錄,不過,己是鳳毛麟角了,這些上演都是上演的北曲的.但是,唱北曲的《 西廂記》,已經無法因應明朝中葉以來,南曲盛行的事實,當時的人,已對於北曲這種北 方戲劇音樂甚至於其體制的單調,無法欣賞.而《西廂記》是如此有名的戲曲,如果新的 歌劇的體制的誕生之後,它就不能演出了,實在是很大的憾事的.所以,在明朝的初年, 就曾有一位李景雲寫了一部南戲的《崔鶯鶯西廂記》(見《南詞敘錄》),後來,寫作《 明珠記》的陸采也寫過一本歌劇《西廂記》,常被後人稱為「陸西廂」,雖文詞也是不錯 ,當時也曾演出於一時,但後世完全不演唱. 到了大概在明嘉靖年間,有一位崔時佩,寫了一部《西廂記》,就是收錄在《六十種曲》 裡,而在現在中國古典歌劇崑曲劇壇上,所大致上演出或演唱的《西廂記》.因為它是以 南曲的格律來寫作的,所以也是一部「南曲」的「西廂記」,可以稱為「南調西廂記」或 簡稱為《南西廂記》,但也可以逕稱《西廂記》.例如,現在的崑曲演出的《西廂記》, 就是南西廂記,但,不一定是稱為《南西廂記》,不過,即使稱西廂記,也不會有人認為 演出的是大名鼎鼎的王實甫的《西廂記》的.「王西廂」的全曲,若以崑曲來演唱,還是 可以演唱的,這是因為在清朝的乾隆年間,葉堂曾為整部的王實甫的元雜劇《西廂記》用 崑曲來譜曲,曲譜流傳到今天,因此,在今日,用崑曲還是可以照樂譜唱得出來. 而崔時佩的《西廂記》倒又有一椿公案.原來,這在於有一位其友李日華,也寫了一本《 西廂記》(今存富春堂刻本),就有當時人在說,是李日華抄襲了崔時佩的劇作.但,我 們今來比較兩本劇作,發現李日華是根據崔時佩的劇作加以改訂,一如後來馮夢龍改訂很 多當時著者的劇作,連湯顯祖的《牡丹亭》都被他改成《風流夢》過一樣,如果李日華算 是抄襲,則馮夢龍更屬超級抄襲大王了(因他改訂過十部以上的他人劇本).本來,崔時 佩編南曲的《西廂記》的出發點是好的,他認為,既然王實甫的劇本的曲白太好了,所以 ,他盡量引用王實甫的原字原詞原句,把它套入了南曲的曲牌的格律裡去,所以,後人在 表演及演唱的時候,王實甫的佳詞麗句,後人還依稀可以領略的到.不過,崔時佩的《西 廂記》的最大問題,就在他的歌曲不合乎正統歌劇的歌詞寫作的格律,前人往往評之,都 非常公允: 「全本詞調多致不諧律」(《九宮正始》) 「詞曲中音律之壞,壞於《南西廂》」(清?李漁《閑情偶寄》) 李日華的改本,有一點注意到這個問題.後世演《西廂記》,雖多照崔時佩的劇本,不過 ,如今日《西廂記》最有名的一齣折子戲的《佳期》,其中的紅娘獨唱獨舞的曲牌【十二 紅】用的可就是李日華改過的劇詞(改的不多,是樂句的前後調整為主).我們可以以目 前最常演出的崔時佩的《西廂記》裡的《遊殿》(5)、《跳墻?著棋》(23)、《佳期》 (27)、《拷紅》(28)這四折來做為例子看一下,今日的演出本是用的什麼版本的《西廂記 》:(以下所說的採用崔本,其實指崔本與李日華本相同,即李本也取用了崔本) 常演的折子戲的齣名 本折內各曲牌所採用的《西廂記》版本: 《遊殿》 採用崔時佩的. 《跳墻?著棋》 前半的《跳墻》採崔時佩的;而後半的《著棋》的前半採用 了李日華所添出的【梁州序】及四支【玉芙蓉】,後半仍用崔時佩(李日華本完全不同) 的. 《佳期》 先用崔本,唱【傍妝台】,再加了一支不明出處的【賺】,再使用了李 日華的【十二紅】,以下的【節節高】及【尾聲】仍用崔時佩的. 《拷紅》 依崔時佩的,但偶爾在少數細微上的曲詞與李日華的也互參. [I][如舸斋谨案:上段原为表格][/I] 《南西廂記》有三十六齣,在清朝乾隆年間的劇院劇本集《綴白裘》指出,當時上演的有 《遊殿》(5)《惠明》(13)《請宴》(17)《寄柬》(20)《跳墻?著棋》(23)《佳期》( 27)《拷紅》(28)《長亭》(29)計九齣.不過,當時崑曲清唱譜--葉堂的《納書楹曲譜》 裡,則尚收有《酬韻》(9)《聽琴》(19)《送方》(25)《草橋?驚夢》(30).不過,以 上也不是當時能演的全部折子,因為到了清朝中葉,如《鬧齋》(6)《寄書》(?),也有記 載可以上演的.清末,則有記錄可以演出的剩下了《遊殿》(5)《鬧齋》(6)《惠明》(13) 《寄柬》(20)《跳墻?著棋》(23)《佳期》(27)《拷紅》(28)《長亭》(29)《草橋&# 8231驚夢》(30)九齣.到了民國初年的傳字輩演員,則可以演出的又少了《草橋?驚 夢》,剩下了八齣.到了現在,明確有演出的是《遊殿》《惠明》《跳墻?著棋》《 佳期》《拷紅》,其中的《遊殿》《佳期》此間可以找到VHS錄影帶,而像是《佳期》《拷 紅》,此間的崑曲表演團體或是大專的崑曲社也曾演出過. 故事是這樣的:西洛人張珙,字君瑞,在往京師應試途中,經過蒲關,和昔友武舉狀元的 白馬將軍杜確互別(2);而時崔相國亡故,崔母攜女崔鶯鶯和侍女紅娘,扶柩要回博陵安葬 ,因亂而避住普救寺側西廂下(3);而張珙也來此住附近的客店(4);“到普救寺一遊,小 僧法聰帶領遊殿時,正好鶯鶯和紅娘走過,張珙一見,驚為天人”(以上是有名的《遊殿 》(5)的劇情,本齣是以法聰的表演是逗趣而最有看頭的);於是託詞溫習經史,向長老法 本借禪房一間,而正巧紅娘受崔母之命,來長老之處詢問有關做道場追廌崔相公之事,張 珙趁機也表示願一齊附薦其父母,並向紅娘打聽鶯鶯何時出來,要向她「訴衷腸」,被紅 娘斥責”(以上是《鬧齋》(6)的劇情);紅娘回來也對鶯鶯說了此事,鶯鶯要紅娘勿對崔 母說(8).“張生打聽知鶯鶯每夜在後花園燒香,於是張生吟詩一首,紅娘告訴鶯鶯,那人 就是說二十三歲尚未娶妻的人,鶯鶯也和了一首”(以上是《酬韻》(9)的劇情);當崔家 做法事時,張生也在道場上與鶯鶯正式見面,鶯鶯對張生的印象也不錯(10).時叛將孫飛 虎聞鶯鶯貌美,起兵要圍寺擄鶯鶯為(11);“而正在鶯鶯想念張生之時,驚傳惡耗,於是 崔母公佈若有人退得俦瑢ⅩL鶯許配他為妻,於是張生先使出緩兵之計,長老激寺中有武 藝的徒弟惠明前往蒲關向杜確請救兵”(以上是有名的《惠明》(13)的劇情);果然杜確 聞訊起兵(15),將孫飛虎擒斬(16).“事後,崔母著紅娘請張生吃飯,紅娘以為是崔母許 婚,於是也告知了張生”(以上是《請宴》(17)的劇情);“不料,崔母反悔,在宴上要 鶯鶯以「哥哥」稱呼張珙,鶯鶯難過「白茫茫水溢藍橋,撲簌簌把比目魚分破」,而張生 則失望的「手難抬稱不起」.紅娘見張生傷心,告訴張生說今夜與鶯鶯到花園燒香時,以 咳嗽為號,張生彈古琴,紅娘屆時看鶯鶯有什麼反應,再告知張生”(以上是《請酒》(1 8)的劇情).“入夜,張生在鶯鶯來到後花園時彈琴,紅娘告訴鶯鶯,那是張生在彈.張 生和鶯鶯相見,張生說:「便是老夫人忘恩負義,不合小姐也失信於我」,鶯鶯回說:「 你錯埋怨我」之時,紅娘來說崔母在找鶯鶯,於是兩人分別”(以上是《聽琴》(19)的劇 情).“紅娘同情兩人,於是代張生傳信”(以上是《寄柬》(20)的劇情),但鶯鶯以萬 一被崔母得知,如何了得,要紅娘代傳回書(20),於是紅娘回告張生,鶯鶯好像變卦;但 實際上鶯鶯回的是熱情的情書,內寫:「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 人來」.張珙於是解讀此詩是「著我月上時來,她開著門兒等我,著我跳過墻去,到也」 ,紅娘嘆說:「小姐連我也瞞了」(21).“.於是張生入夜於鶯鶯和紅娘下棋時跳墻而入, 而鶯鶯又對張生表示今後不可如此,當以兄妹相稱”(以上是《跳墻?著棋》(23)的 劇情).張生生病,鶯鶯自怨恐是跳墻那日又說了張生一頓,「如有不測,乃吾母子害他 性命,天理不容」,要紅娘送藥方過去(24).“張生打開一看,可不是什麼藥方,可又是 一首詩,向張生訴情及託付終身,張生一見,要紅娘安排”(以上是《送方》(25)的劇情 ).“於是在月下,兩人相見諧歡,而紅娘則在門外唱舞了兩人歡愛情景的【十二紅】” (以上是本劇最有名的《佳期》(27)的劇情).“事後,崔母發現鶯鶯精神和身體好像有 些異樣,是不是做出了事來,於是就拷打紅娘,果然招出了兩人已諧歡,而紅娘則義正辭 嚴地教訓了崔母不該背義忘恩,崔母見木已成舟,於是同意兩人的婚事,但要張生成親後 ,明天就上京應考得官”(以上是有名的《拷紅》(28)的劇情).“在那長亭,兩人依依 ,眾人話別”(以上是《長亭》(29)的劇情,因為古來傳統上,本齣都是以女演員扮演及 反串的,也稱作《女亭》).“張生到了草橋客店投宿,在睡夢中又夢見鶯鶯也來草橋相 會互別,醒來發現大夢一場”(以上是《草橋?驚夢》(30)的劇情).而原先崔相國 在世時許下把鶯鶯下嫁鄭恆,時鄭恆假造張生得中,入贅在尚書府中了,而傳到崔母耳中 ,紅娘正勸崔母不可輕信之時,張生即時榮歸,崔母以為張生已娶,而怒張生,適杜確來 ,以律有規定「姑舅之親」,不可成婚,要押送官司,鄭恆情願退親,以圓滿的團圓結束 這一部歌劇. ●目前在大陸上北京的中國戲曲研究院收藏有一些舊曲譜兼身段譜,像是《南西廂記》有 《寄柬》《草橋?驚夢》二齣,所以,以上所列《南西廂記》裡的各齣,現今表演藝 術即使是已失傳,若據以上藏譜,即可以排演重新「復活」於舞台上. ●另在清朝中葉的《審音鑑古錄》一書中收有《遊殿》《惠明》《佳期》《拷紅》《草橋 ?驚夢》的簡單的身段譜. ●崔時佩的《南西廂記》的劇本,可見《六十種曲》 ●以下談李開先的《寶劍記》 李開先(1502弘治十五年-1568隆慶二年),是《寶劍記》的劇作者,嘉靖八年中進士,官到 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於嘉靖20年罷官,此後「優游詞會」,長於「北曲南歌,長章小 令」.此作根據水滸傳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林沖的故事衍伸的,作於嘉靖二十六(1547)年, 時當李開先46歲之時. 李開先寫作了《寶劍記》以後,很是神氣自負,當他問當時文壇文豪王世貞對《寶劍記》 的看法,不料王世貞對他澆了一頭冷水,說:「第令吳中教師十人唱過,隨腔字字改妥, 乃可傳耳」(王世貞《藝苑卮言》).也就是指出了他的《寶劍記》中很多地方不合乎傳 奇體制歌劇的用字法,以至於幾乎「字字」都要改,才能演唱,當然王世貞講得有些誇大 ,不過那時的曲家,也多有評論,如: 「不嫻度曲,即如所作《寶劍記》,生硬不諧.且不知南曲之有入聲,自以中原音韻協之 ,以致吳儂見誚」(沈德符《顧曲雜言》) 《寶劍記》因其中的《夜奔》一齣而有名,這一齣是唯一在中國古典歌劇中還被經常演出 的《寶劍記》裡的折子戲,不只在崑曲裡,就是在京劇裡,在評劇(河北梆子)等裡,都 是幾乎照崑曲的原樣照演.在中國傳統演劇演員的口頭禪中,有「男怕《夜奔》,女怕《 思凡》」的諺語,《夜奔》的高難度的邊舞邊唱,是男演員的最大挑戰. 《寶劍記》由五十二齣所構成,算得上是長篇巨獻了.李開先個人對《水滸傳》一書是推 崇備至的:「《史記》以下,便是此書」(《詞謔》),當時市面上已有一百卷本的《忠 義水滸傳》及郭勳刊本一百回本的《水滸傳》問世.基本上,李開先參考了小說的《水滸 傳》,但因為主題不同,所以在歌劇裡,他把林沖塑造成一個忠君的臣子,因犯言直諫而 被罪,而不是小說中妻子被調戲而引起一連串的故事;由於主旨的不同,所以不少劇情的 發展,並不完全照小說去鋪陳
中國古典歌劇簡史(2)‘ Tue Jan 1 22:49:55 2008 第四章、中國古典歌劇時代的初期——崑曲出現以前(明初時代) 第一節、明初北方雜劇的餘勢時代——兼談《西遊記》及《金印記》 蒙古大元帝國雖因朱元璋成功地取得了中國本部的統治權而向北方撒退,回到大漠去了. 不過因為元朝統治了中國而帶來了元朝雜劇的昌盛光景,仍是繼續「統治」著漢人所建的 中國明朝,做為中國的國劇,是上至帝王,下到百姓仍視為正統表徵的歌劇.這是佔據著 明朝的前些位皇帝(1368-1522):開國的明太祖(洪武1368-1398)、短命統治的明惠帝( 建文1399-1402)、雄才大略而陰險的明成祖(永樂1403-1424)、登基一年點錣一下的明 仁宗(洪熙1425)、不甚有德的明宣宗(宣德1426-1435)、唯一被敵人捉去的明朝皇帝明 英宗(正統1436-1449)、哥哥被捉後登基的明景帝(景泰1450-1457)、英宗被蒙古人放 回又復辟(天順1457-1464)、不甚了了的明憲宗(成化1465-1487)、明代少數好皇帝之 一的明孝宗(弘治1488-1505)、花花大少的明武宗(正德1506-1522).所以例如在朱洪 武當皇帝的時候,雖很喜歡高明寫的南戲《琵琶記》,但是覺得不配上胡人的元雜劇的音 樂的調調及樂器,真是太不完美了,因此命人編了北雜劇的弦索風格的新腔,用北雜劇的 樂器來伴唱,成了「南曲北調」(徐渭語).而一直到了永樂年間的出身皇室戲劇作家朱 有燉(1379-1439)都還在詩裡寫道南戲不高尚,非官家所用. 明初的北雜劇(不稱元雜劇,是因元朝已不存在了,元雜劇稱北曲)為數也不少,但總體 來說,由於土壤環境已非昔大元天下,所以在水土上,原屬蒙古人的東西自然就褪去了重 要性了.尤其是,南戲正充滿著生命力的大大展疆拓土,各種聲腔並起.而且由於出色的 雜劇不多,因此,後世很少有遺留下來,在這個時期中,最重要的傳世北雜劇就是楊訥的 《西遊記》了. 這部雜劇由六部連環雜劇所構成,是很有名的唐三藏和手下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等至 西天取經的故事,算得上是家喻戶曉,這部連環雜劇,每部有四折,所以全劇有二十四折 ,好似元朝王實甫的著名的元雜劇《西廂記》(用五部二十齣所構成),兩相前後輝映. 其中《撇子》(2)、《認子》(3)、《餞行》(5)、《胖姑》(6)、《定心》(10)、《伏虎》 (11)、《揭缽》(12)、《女還》(15)、《女國》(17)、《借扇》(19)各齣,在中國古典歌 劇崑曲裡還一直被演出,直到民國初年,傳字輩藝人尚會演出其中的《認子》、《胖姑》 、《借扇》.如今站長所知現今有演出的只剩下《胖姑》和《借扇》. 《胖姑》尤其值得一書,這是描述在唐三藏一行人往西天取經途中經過一村莊,村裡小女 孩胖姑向她父親邊舞邊唱地以小女生的角度來描述唐三藏一行人經過時的歡迎場面,很是 可愛的一段中國古典歌劇的小品.大陸上就由小女生唱舞這其中的歌曲的表演.而《借扇 》也是家喻戶曉的:孫悟空向鐵扇公主借扇,用來搧滅火焰山的火,結果被騙,引發彼此 一場大戰,當然最終還是邪不勝正的.而其中只《胖姑》此間有VHS的選曲表演帶. ●《西遊記》的劇本,可見《元曲選外編》--此間書店十分易找. 以下談的是約在明初屬於北雜劇餘勢時代所產生的一部南戲《金印記》,和宋元舊編的《 蘇秦衣暹€鄉》有關,前人每據清朝無名氏的《古人傳奇總目》一書裡把作者認為是「蘇復 之」的孤証,認為就是那位在明初《太和正音譜》裡的「國朝」(明朝)的蘇復,但這種 論據是薄弱的,所以將之列為明朝的初年的作品,只能依呂天成在《曲品》裡的劃分,屬 「舊傳奇」而已. 《金印記》的版本,如果只看「金印記」字眼的,今存世的有好幾種:《重校金印記》《 金印合縱記》《重校蘇季子金印記》等幾種,其中以共計四十二齣的《重校金印記》目前 較流行;而在明朝,在地方戲曲裡的金印記的戲曲很多,這可以從在明朝所出版供民間看 的各種戲曲選集裡發現到這種現象,反而,在正統的「官腔」內不見.如明朝胡文煥的戲 曲選集百科的《群音類選》就是把《金印記》列為屬於「諸腔」(地方戲曲)之列.崑曲 的加入演唱曲目還是較晚期的. 《金印記》是一部別有意含的歌劇,它雖說的是戰國時代的提倡合縱,最後被封為「六國 宰相」的辯士蘇秦的故事,但重點卻不是講蘇秦如何口若懸河,說動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 國的豐功偉業(這部份只用不多的劇情帶過),其他三十多齣所描述都是在一個一切價值 標準都「向錢看齊」的勢利社會裡,堅持理念的人是生活得如何地幸苦而幸酸.家人不愛 ,世人妒忌,但一旦他成功了,這些原本瞧不起他的至親骨肉,個個卑言巴結;劇作者就 是通過了這部歌劇,來撻伐這些「勢利眼」. 故事中的蘇秦與哥哥蘇厲,是兩個生活價值觀截然不同的人;蘇厲是財主,以物質享受為 念;而蘇秦則攻讀希有一番作為;而父親則偏喜蘇厲,罵蘇秦是「窮酸餓莩,玷辱家門」 、「滿腹文章不療饑,顯親揚名在那裡」,而且質問兒子蘇秦「今時人之俗,皆治產業而 力工商,你一人偏要攻書而事口舌」、「才高命不高」,並說「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蘇秦的大叔每每謢著蘇秦,嘆「大孩兒有錢,惜如珍寶;小孩兒無錢,看如糞土」, 於是濟助蘇秦銀五十兩,求取功名;但尚不足五十兩,“蘇秦向妻子要求「把衣服、首飾 典當,湊成一百兩」,妻子本不肯,但蘇秦就要以五十兩起程,妻子還是疼惜丈夫,本於 「夫妻同憂戚」,於是同意了”(以上是《逼釵》(8)的劇情).在別親赴試的時候,父母 反而責罵他是「癡心指望」,哥嫂也輕視他;蘇秦到了秦國,秦國丞相公孫鞅一見蘇秦才 高,怕他被用為丞相,於是黜落了他.“蘇秦衣衫襤褸,不第回來,妻子不下機杼,嫂子 不為炊,對蘇秦說:「廚下有碗貓兒飯拿去吃」,並責他「山東將相未能盡,衣衫襤褸面 皮黃;朽木不堪梁棟柱,癡心指望做皇堂」,父親也要責打他,不許他再念書;妻子也不 顧「一夜夫妻百夜恩」,回答道:「自古道:茶酒兄弟,鹽米夫妻,一朝無食,父子無情 ,(唱)做不得一夜夫妻百夜恩」,也掉頭就走”(以上是有名的《不第》(16)的劇情) .蘇秦又氣又愧,走到家門口的古井,就要往下跳,蒙大叔收留(以上是有名的《投井》 (17)的劇情,不過,今日的演出本不是《重校金印記》,而是採別本的曲、白).蘇秦在 大叔家裡,發奮攻讀,因此懸樑刺股,而此時,妻子也氣頭已消,尋夫而來,蘇秦還在與 她嘔氣,妻子向大叔求告:「非干妾身不賢婦,他破蕩了家私,免不得成怨苦,便做妾不 是,望叔公,來勸取」,大叔勸慰之下,妻子周氏先回去了(以上是《刺股》《尋夫》(1 8)的劇情).蘇秦再番前往的是魏國,此番果然合六國以破秦,“被六國於洹水之上,封 為「六國丞相」”(以上是有名的《封相》(34)的劇情).當榮歸返鄉,消息傳來,家人 原都還不相信,母親還罵道:「做什麼丞相?窮相!餓相!」,父母兄嫂妻子都來迎接, 蘇秦不願見,而說:「蘇秦原是舊蘇秦,昔日何疏今何親?惟有感恩並積恨,千年萬載不 生塵」.還是大叔勸解之下,一家人重 歸於好(以上是《榮歸》《金圓》(42)的劇情) 這部歌劇,民國初年的傳字輩尚能演出的有《不第》《投井》《榮歸》《金圓》,也有記 載上也指出《刺股》也尚演出.站長已知近年尚有演出的是《不第》及《投井》;至於尚 有一齣《封相》,在清乾隆時的戲曲選《綴白裘》內曾有收入,可見當時崑曲舞台上尚演 出,清朝中葉以來,在記錄上已不見崑班有演出的了.但卻活在各民間地方戲曲的「扮仙 戲」「吉慶戲」裡.例如,以近取譬,台灣的北管戲曲裡就有《封相》這一齣戲,劇本就 是自《重校金印記》的第三十四齣,也是唱得是崑曲,而只是口音採用了北管戲曲專用的 近似國語的閩南語音混雜的官話.而近時,尚受到皮黃的影響,所以在唱腔上也有些皮黃 味了,此間出版的「台灣有聲資料庫全集《變遷戲曲篇》1的《天官賜福》」這一張CD裡就 收入了北管的崑曲《天官賜福》及《金印記》裡的《封相》.這是此間市面上惟一的一齣 有影音發行的《金印記》裡的崑曲折子戲. ●目前在大陸上北京的中國戲曲研究院收藏有一些舊曲譜兼身段譜,像是《金印記》有《 逼釵》《尋夫》《刺股》各齣,所以,以上所列《金印記》裡的各折,現今表演藝術即使 有的有失傳,若據以上藏譜,即可以排演重新「復活」於舞台上. ●《金印記》的劇本,至於古本有台灣天一出版社所出的《全明傳奇》鉅秩內就有此本, 可以在中山南路上的國家圖書館(中央圖書館)借閱的到.而近年來大陸中華書局所出版 的「明清傳奇選刊」內也有《金印記》,是有新式標點的排印點校本. 第二節、成化、弘治年間的「舊傳奇」的發展期——兼談《連環記》《千金記》《繡襦記 》《雙珠記》《鮫綃記》和《躍鯉記》 在中國古典歌劇的發展而言,明朝的憲宗成化(1465-1487,計23年)和孝宗弘治(1488-150 5,計18年)年間,無疑地,是個很重要的時期,這在不少明代人的著作裡都有這種表示. 例如,明代沈德符在《顧曲雜言》裡就說:「南曲,則《四節》、《連環》、《繡襦》之 屬,出於化、弘間,稍為時所稱」;明代祝允明的《猥談》(1460-1527)裡說:「數十年來 ,所謂南戲盛行」,依祝允明所指出的年代,當是成化年左右(1465-1487),南戲盛行.而 於成化年間中進士的陸容在《菽園雜記》一書中也指出,海鹽、餘姚、慈溪、黃岩、永嘉 一帶,都有許多人在學演戲,稱為「戲文子弟」,雖良家子弟也不恥為之;依發掘之古物 ,如近年來出土的明朝成化年間刊行的北京永順堂的《白兔記》,顯示南戲已流行到了北 京,受人們歡迎,所以有書店肯印刷這種劇本.  我們來看呂天成的《曲品》一書裡列出了「舊傳奇」二十九部,指出是出自「先輩鉅公」 的手筆,使「吳下俳優,尤喜搬串」,受到了蘇州一帶大眾的歡迎.這些作品,共有: 神品:《琵琶記》《拜月亭記》 妙品:《荊釵記》《牧羊記》《香囊記》《趙氏孤兒記》《金印記》《連環記》《玉環記 》 能品:《白兔記》《殺狗記》《尋親記》《綵樓記》《四節記》《千金記》《還帶記》《 金丸記》《精忠記》《雙忠記》《斷髮記》 具品:《寶劍記》《銀瓶記》《嬌紅記》《三元記》《龍泉記》《投筆記》《舉鼎記》《 羅囊記》《五倫記》 以上這二十九部歌劇,除去本書中所已介紹過的十部,其他的十九部可以分析如下: 《香囊記》:依《萬曆宜興志》,邵燦,少習舉子業. 《連環記》:王濟(1475-1540),曾做橫州通判之官,後辭官,依《曲品》,則「出於化 、弘間」. 《玉環記》:作者不詳. 《四節記》《千金記》《還帶記》:沈采所寫.《四節記》已佚,依《曲品》,則「出於 化、弘間」. 《金丸記》《精忠記》《雙忠記》:姚茂良所寫.《曲品》裡說《金丸記》:「此詞出在 成化年,曾感動宮闈」 《斷髮記》《寶劍記》(1547):李開先(1502-1568) ,嘉靖八年進士,曾做太常寺少卿之官 ,後罷官. 《銀瓶記》《嬌紅記》《三元記》《龍泉記》:沈壽卿所寫.另有《四喜記》之作,明代 《萬曆野獲篇》一書中指出,成弘間人作有《四喜記》傳奇,則沈壽卿,即是成化、弘治 間在世.《銀瓶記》《嬌紅記》《龍泉記》已佚. 《投筆記》《舉鼎記》《羅囊記》《五倫記》:邱濬(1420-1495)所寫,景泰五年進士,曾 任戶部尚書(內政部長).《羅囊記》己佚,《舉鼎記》不完整. 從以上來看,有些劇作或劇作家的年代似尚不盡明悉.再從王驥德的論古典歌劇的名作《 曲律》內所說:「古曲自《琵琶》《香囊》《連環》而外,如《荊釵》《白兔》《破窯》 (即《彩樓》)《金印》《躍鯉》《牧羊》《殺狗勸夫》(即《殺狗》)等記」,則知屬 於「古曲」的確有《香囊》《連環》《躍鯉》,這是間接的旁證.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今存而可以視為成化、弘治及其以前的其他古典歌劇為: 《香囊記》:在崑曲內有一齣《看策》,在清末尚可上演. 《連環記》 《玉環記》* 《四節記》,雖劇本已佚,但在崑曲內還有一齣《嫖院》,在清末尚可上演. 《千金記》 《還帶記》:在崑曲內有一齣《別巾》,在清末尚可上演. 《金丸記》* 《精忠記》* 《雙忠記》* 《斷髮記》(當不屬成化、弘治年間作品)* 《寶劍記》(1547年所作,不屬成化、弘治年間作品) 《三元記》* 《投筆記》* 《五倫記》* 以上有*號的是在中國古典歌劇崑曲的舞台上,從清初以來,並無實際演出的歌劇劇作.除 去以上有*號的及現已不上演的《四節記?嫖院》、《還帶記?別巾》、《香囊記 ?看策》的歌劇折子戲以外,符合的只剩下了: 《連環記》 《千金記》 這兩部中國古典歌劇就在以下來介紹. ●首先先談王濟的《連環記》 《連環記》是王濟所寫的古典歌劇,是講述三國到來之前東漢末年,董卓亂政,廢少帝, 立陳留王為獻帝.時王允為司徒之官,憂於國事,家中丫環貂蟬深大義,願為國效命,勾 引董卓身邊「義子」兼大將的呂布,從中挑撥,終於惹得董卓大怒,而向呂布擲戟,關係 破裂,而終得結合呂布,以完成除漢俚氖姑?br /> 這部歌劇由三十齣所組成,因為常演的很多,不妨在此把其全劇各齣的劇名及劇情列之於 下: 第一齣《家門》:這是報幕人上場用詞講述劇情大綱. 第二齣《從駕》:王允於隨駕起程前向妻子道別並表露憂於董卓亂政,丫環貂蟬深明事理 ,向王允表訴對付權奸之道. 第三齣《觀燈》:董卓與其母於元宵節觀燈,並表示若王允不遜即行斬首. 第四齣《起布》:有記載上表示今可演出.劇情是說呂布為并州刺史丁建陽的部下,和丁 建陽起兵討董卓,並眾將官同唱【泣顏回】兩曲.其中第一首被後世的地方戲所使用做為 「大字曲牌」(當成配樂或演唱的專用插曲),如京劇裡把這支曲子用在較大的出兵的場 面,如京劇《霸王別姬》裡的韓信發兵,或京劇《長板坡》的曹操出兵的場面,都是把崑 曲《起布》的這支插曲拿來演唱,它的歌詞如下:「羽檄會諸侯.呱駲C陣擁貔貅.須要同 心戮力,斬權臣拂拭吳釣.蒙塵冕旒.起群雄雲繞誇爭鬥.看長江浪息風恬,濟川人自在 行 舟」. 第五齣《教技》:過門小戲,調劑場面,演王允府中女教帥柳青娘教貂蟬等歌舞的情節. 第六齣《大議》:董卓在溫明園裡,召文武百官,要廢少帝,改立陳留王.袁紹反對而去 ,丁建陽引兵討戰,董卓聽部將李肅之言,派李肅以赤兔馬等前去說降呂布叛丁建陽. 第七齣《說布》:描寫李肅果然說動呂布殺義父丁建陽來投降. 第八齣《刺父》:描寫呂布殺丁建陽. 第九齣《反助》:描寫呂布叫開城門,投降董卓而去. 第十齣《拜印》:描寫呂布投降董卓,被封為溫侯. 第十一齣《議劍》:今可演出.演王允請驍騎曹操議事,王允取出寶劍,和曹操議劍,隱 隱試探曹操有無忠君之心,曹操會過意來,表示說:「自古明人不用細說,我曹操都曉得 了」,表露自己想招義兵除董卓,王允借寶劍予曹操以行刺董卓.此戲表演起來精彩之至 . 第十二齣《獻劍》:今可演出.演曹操求見董卓,趁董卓睏倦時,抽劍欲刺,恰董卓醒來 ,於是假意獻劍,急急告辭,被呂布視破,告知董卓,董卓於是派人追捕曹操. 第十三齣《賜環》:清末尚可演出.演在王允府中,貂蟬等以歌舞娛主人王允及王妻,王 允賞貂蟬一個玉連環,貂蟬暗想主人似有納其為妾之意,但王允卻表示「他日自有應驗」 ,並告知王妻「端只為憂國憂民志未酬」. 第十四齣《起兵》:演劉關張三人起兵加入曹操的義兵. 第十五齣《歎環》:演貂蟬第二天看著主人所賞的玉連環歎春. 第十六齣《問探》:今尚常演出.演呂布派探子夜不收去打探曹操義兵的軍情,探子回來 ,邊舞邊唱,向呂布報告軍情,是一齣十分能表現崑曲載歌載舞特點的一折戲. 第十七齣《三戰》:清末/民初傳字輩尚可演出.演劉關張三英雄大戰呂布. 第十八齣《拜月》:有記載上表示今可演出.演貂蟬見王允幾日來眉頭不展,歎自己是個 女子,希能如西施、緹縈,並焚香拜明月,盼早把奸邪滅,而王允以為她是為情,而貂蟬 告以「陡嫔n穹憐念」國事,願「論來男女雖有別,盡忠義一般休辨」,王允感動,於是告 以「將妳先許呂布,後獻董卓」,以「反間他父子分顏,那時令布殺卓」,並告以給她玉 連環,就是「計設在連環」. 第十九齣《回軍》:清末/民初傳字輩尚可演出.演呂布戰劉關張失紫金冠而敗回見董卓 ,時王允派人送來另外一頂紫金冠,呂布回以明日來面謝,董卓則澆呂布冷水,告以王允 不可信,呂布心中頗惱董卓. 第二十齣《小宴》:今尚常演出.演呂布到王允府中面謝,王允以貂蟬出來招待,並告以 是其女兒,並許配給呂布,呂布一見貂蟬,就迷戀上了,於是說定於後日成親. 第二十一齣《大宴》:有記載上表示今可演出.王允於家中擺下大宴,邀董卓飲宴,席間 假意贊同董卓篡位,董卓大樂,於席間貂蟬等以歌舞接待,並以貂蟬獻給董卓. 第二十二齣《送親》:演王家送貂蟬至董卓處. 第二十三齣《納妾》:演董卓納貂蟬為妾的婚禮. 第二十四齣《激布》:演呂布聽說貂蟬竟已被董卓納為妾了,前來責王允失信,王允告以 是董卓在知曉貂蟬許嫁呂布之後,還硬奪.呂布大怒,王允留宿呂布一夜,但呂布澈夜難 眠. 第二十五齣《梳妝》:今可演出.演呂布潛入董卓住處,想見貂蟬,正遇貂蟬,但董卓也 恰出現,董、呂兩人起語言衝突,呂布欲以戟擲董卓,貂蟬搖手止之.呂布氣而下場. 第二十六齣《擲戟》:今可演出.演貂蟬見呂布來鳳儀亭,假意哀歎,於是呂布吐露「我 今生不得妳為妻,非世之英雄也」,而董卓正好來此,大怒斥呂布「戲吾愛姬」,以戟擲 呂布,呂布奪之,適董卓臣子李儒阻止這場紛爭,呂布離去後,李儒勸董卓以貂蟬賜呂布 ,以結好呂布的勇力使天下諸候不敢犯,董卓不肯,並要李儒去問王允何以以貂蟬致其父 子反目.而貂蟬則向董卓哭訴呂布欺侮,並表示王允絕無兩次許婚的情形.於是董卓與貂 蟬搬往郿塢去住,以避呂布騷擾. 第二十七齣《計盟》:王允請呂布來,又加溫這件事,使呂布大怒,誓欲殺董卓,適李肅 前來,三人定計明天令百官於午門等候,假意漢帝已同意禪位,要董卓入朝受禪.而於董 卓入朝,即取天子詔書誅殺董卓. 第二十八齣《假詔》:演董卓要上朝去受禪,但車輪折斷,下人告以不吉,而李肅以「棄 舊迎新」之兆聳恿董卓前去,於是出發. 第二十九齣《誅卓》:演於殿上王允取詔令斬董卓,而貂蟬也混充軍士,從郿塢逃出,與 王允返家.而呂布殺入郿塢,已不見了貂蟬,以為貂蟬已死. 第三十齣《團圓》:演王允許呂布娶貂蟬於是兩人拜堂成親. 此劇,如今在此地市面上可以找到的VHS錄影帶包括有《問探》和《小宴》;而所見有演出 資料的記錄的尚有《議劍》《獻劍》《梳妝》《擲戟》,記載上尚可上演的是《起布》《 拜月》《大宴》. 而有關《議劍》《獻劍》《小宴》《梳妝》《擲戟》的表演的身段譜,1959年由崑曲名家 徐凌雲寫成的《崑劇表演一得》在大陸出版中就有收錄.(此書絕版多年,在1993年又由 蘇州大學出版社重新再版). ●《連環記》的劇本,至於古本有台灣天一出版社所出的《全明傳奇》鉅秩內就有此本, 可以在中山南路上的國家圖書館(中央圖書館)借閱的到.而近年來大陸中華書局所出版 的「明清傳奇選刊」內也有《連環記》,是有新式標點的排印點校本. ●其次談《千金記》 「千金」的典故是出在秦末的韓信在年青時貧困,家鄉淮陰有漂母,見其飢餓,招待至家 ,給以飯飽,韓信感恩,表示「小生倘有榮貴之日呵,願把千金贈」.後來佐劉邦,打敗 西楚霸王項羽,建立漢朝,返鄉報德,「把千金報母」.所以整部《千金記》的重心,就 是講韓 信從發跡前的窮困坎坷,到了被蕭何見其大才,薦給劉邦,佐成王業,功成名就的故事. 這部古典歌劇由五十齣所構成,從前很常上演,到了清末,仍能演出十齣;民國初年的崑 曲傳字輩藝人可以演出《鴻門》(13)《撇斗》(15)《追信》(22)《拜將》(26)《探營》(唱 北曲,可能是元朝雜劇的遺響)《別姬》(37)《跌霸》(40/41)《烏江》(?)八齣.但現在 ,幾乎已不再上演. 不過,這部歌劇是受到不少的好評,這在於它是一個很好的劇本題材,而且也是文武兼備 ,還加上霸王和虞姬的愛情悲劇,及對於韓信的自不遇及困頓有十分深刻的刻劃描寫.而 且像是講述劉邦赴項羽的鴻門宴,而在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樊噲起舞,以保護劉 邦的膾炙人口的故事的《鴻門》、描寫韓信認為不受重用,而乘夜出走,而劉邦的质渴捄 卧孪伦讽n信的《追信》及描述西楚霸王項羽被困於垓下,四面楚歌,隨侍在側的虞姬,以 死明志的霸王別姬故事的《別姬》都是十分有名的歷史故事劇.所以,今日在中國古典歌 劇不再上演「原味」,而在京劇裡反而在演出些改編自崑曲《千金記》的二手的「鴻門宴 」、「蕭何月下追韓信」、「霸王別姬」,說來實在是十分令人感到遺憾的事. 崑曲《千金記》今日不再上演,並不表示它不具有影響力,這個影響力是影響到後世地方 戲(如京劇),在歌曲(曲牌)及舞蹈兩方面. 以歌曲而言,如《千金記》的第二十六齣的《拜將》,演劉邦築將壇,使丞相蕭何拜韓信 為大將軍,韓信所唱的【園林好】:「悲歌起人都道亡.我意欲還歸故鄉,感丞相追留過 獎,為大將恐難當.拜大將正相當」,在後世如京劇裡多用在較大的排宴定席,如京劇《 群英會》的周瑜宴請過江來刺探軍情的蔣幹;京劇《擊鼓罵曹》的曹操宴請群臣;京劇《 轅門射戟》的呂布宴請袁術派來攻打劉備的紀靈時採用了《千金記》裡這首歌曲.又如同 樣是這一齣《拜將》裡的由眾人在拜將禮成後回騎時所合唱的【大環著】:「擺鸞旗擁道 .擺鸞旗擁道.鼉鼓轟敲.馬隊紛耘,步卒喧噪.驃騎軍營四遶.送出轅門爭看,紫泥封 五花官誥.齊喝彩攔街歡笑.似萬丈龍門高跳.聲名好.爵位高.看破敵功成,羽書飛報 」,在京劇裡也有使用的. 而在舞蹈方面,則是在後世地方戲裡的「起霸」的程式化的整套的舞蹈動作,以描寫戰鬥 前,眾人整盔甲準備出兵及眾將在主帥升帳前整盔甲準備見主帥就是把崑曲《千金記》的 第四齣《起霸》裡的舞蹈動作拿來套用的.其動作(分解為1到8個步驟): 1.提下甲出場亮相 2.往前走,放下甲而後退. 3.再反雲手亮相. 4.再轉身面向觀眾亮相. 5.退到舞台的左前方,舉右手抬左腿亮相. 6.再三倒手轉身亮相. 7.退到上場門,整左袖,再整右袖,整盔,繫甲索,提左右下甲走向舞台右前方. 8.放下甲轉到舞台中央,雲手搭手.(參見《京劇打擊樂彙編》) 用在京劇,如京劇《挑滑車》的高沖,京劇《空城計》的趙雲,京劇《穆柯寨》的楊宗保 的起霸等等的京劇劇目裡,不勝枚舉.可以看出崑曲《千金記》對後世戲劇的表演藝術上 有著很大的影響. ●《千金記》的劇本,可見《六十種曲》 ●其次談徐霖的《繡襦記》 以上介紹了《連環記》和《千金記》,但據沈德符的《顧曲雜言》,則在成化及弘治年間 ,尚有《繡襦記》,也在以下介紹. 《繡襦記》的作者,古來有不同的說法,以徐霖(1462-1538)為作者是比較近乎事實.徐霖 在生前就十分有名,與他同時代的散曲大家陳鐸並稱為“曲壇祭酒”.依明代周暉的《金 陵瑣事》一書中所記指出徐霖所作的戲文有《繡襦》《三元》《留鞋》等等「行於世」. 此部歌劇且比鄭若庸(1494-1575)的《玉玦記》早出(據明人《留青日記》). 這部歌劇後世非常盛行,整部歌劇由四十一齣所構成,它是有全劇的曲譜保留下來(收藏 在大陸的圖書館裡).即使現行問世的崑曲曲譜集裡,《繡襦記》所保有的公開發行的曲 譜還是齣數眾多的,如《遏雲閣曲譜》.在明朝的時候,有戲班專門就上演這一部歌劇的 ,稱做「繡襦班」.到了民國初年的傳字輩藝人,尚可以演出其中的《樂驛》(6)《墜鞭》 (8)《入院》(9)《扶頭》(10)《賣興》(16)《當巾》(21)《打子》(25)《收留》(26)《教 歌》(28)九齣;據站長所知,《樂驛》《賣興》《打子》《教歌》現仍上演;並另見有《 剔目》的上演記錄.而有紀綠中顯示《墜鞭》《入院》《扶頭》《勸嫖》《調琴殺馬》《 當巾》亦可演出.《賣興》《打子》於此地有VHS錄影帶可以找到,而幾年前「浙江崑劇團 」來台公演,也演出了《打子》與《教歌》,尤其是《教歌》令站長留下深刻的印象,乞 丐頭蘇州阿大教所收留的鄭元和一技之長,費盡力氣,連扮演猴子也示範了半天,鄭元和 還是冥頑不靈,最後教唱蓮花落才算教會了.而扮演蘇州阿大的「猴技」,實所生平第一 次見到,在中國傳統表演藝術中,會有如此的精湛的絕活. 由於此部歌劇享盛名,今對其四十一齣逐一介紹如下(各齣的齣名,若有曲譜可稽,採戲 場上的齣名): 第一齣《開宗》:報幕人上場念一首詞來介紹劇情,完了之後下場. 第二齣《論學/學求/催試》:刺史鄭儋,要兒子鄭元和赴京應試,並要僕人來興到滎陽 三家村找儒士樂道德陪同. 第三齣《騁樂》:「以利欲是圖」的樂道德,和僕人來興共郑积R要到京以後,哄鄭元和 去花天酒地,以便中間可以飽分油水. 第四齣《繡襦/品題/賞業):京城風塵女子李亞仙出場,與婢女談從良,並繡女工羅襦 .時崔尚書等來,亞仙就與其品題海棠花及人品,並一齊賞花唱曲,並留其過夜. 第五齣《遣試/拜別》:演鄭元和拜別了父母,和鬼靈精的小僕來興一同前往毘陵驛和樂 道德秀才碰頭,共同赴京. 第六齣《樂驛》:今可演出.這是一齣很有名的二花面(「付」)的戲,崑曲名家徐凌雲 就曾說過:「論場面的熱鬧,要算《扶頭》;論人物刻劃的細緻、冷雋,《樂驛》更勝. 它與《燕子箋》的《狗洞》,《鮫綃記》的《寫狀》,同為崑戲中二面、白面合作的佳構 ,可稱鼎足而三.這一類戲,身段並不繁重,難處全在神態、面容方面」.演樂道德在毘 陵驛等待鄭元和一行人到來之前,壞心不改,對不明他身份而對他怠慢的驛子,以陪太守 公子應試狐假虎威一番,騙驛子的錢財,最後在鄭元和到來以後,雖被識破,但還是到手 了銀子.樂道德和驛子的對手戲,兩人的百般醜態的表露,無疑是這齣折子戲的精華所在 了. 第七齣《落店》:鄭元和一行人,來到京城,落店在布政里的熊仁所開店中住下,並經熊 仁及樂道德慫恿之下,決定到勾欄風化場所走走. 第八齣《墜鞭》:有紀錄現曾演出.演李亞仙和侍女海棠在門口閒步,鄭元和騎馬而來, 見李亞仙美貌,故意墜鞭,偷睛斜視.回去以後,鄭元和問樂道德,告以是娼家「狎邪女 李氏家」「叫號亞仙」,於是聽樂道德之言,要花上黃金百兩向其鴇母「托詞稅院攻書, 求見 其女」. 第九齣《入院》:有紀錄現能演出.演墜鞭郎君鄭元和入院來見李亞仙,以「欲賃別院攻 書」為詞,並奉白金十兩,鴇母李大媽同意,鄭李兩人,於是兩人同居院中. 第十齣《扶頭》:有紀錄現能演出.演樂道德到李院去給鄭元和、李亞仙扶頭,和李大媽 共四人,又是喝酒、行酒令、唱曲,李亞仙唱出「良辰美景豈易逢,賞心樂事難兼得」, 共樂好時光.但席間挖苦樂道德是「光棍」(古人指無賴之意),伏下了下一齣的劇情. 第十一齣《勸嫖》:有紀錄現能演出.演樂道德很不高興李亞仙譏諷,勸鄭元和回心,店 主人也來相勸,皆告以娼家女慣於騙人錢財,全是虛情假意.但鄭元和沉迷已深,全不相 信而回去李院.樂道德於是盜了些財物就跑了,還想出了以招子(佈告)寫:常州鄭刺史 之子赴科舉,中途被強盜所殺,而劫走錢財,並把招子各處張貼,具名是來興,並故意傳 回常州. 第十二齣「乳婿傳凶」:常州刺史鄭儋正在詢問耆老有關民間疾苦,人誦其德之際,老僕 宗祿忙來傳招子上鄭元和遇難的惡耗,鄭儋要宗祿密訪此事,先不讓夫人知道. 第十三齣「姨鴇誇機」:另一鴇母賈二媽來訪李大媽,教李亞仙對鄭元和「趁他愛妳時, 起發他些東西」,「千計萬郑瑹o非為利」,不要被愛情所迷,因為「癡心老婆負心漢」, 但李亞仙表示「雖一夜夫妻,亦是前緣」,不願聽從. 第十四齣《試馬調琴/殺馬》:有紀錄現能演出.描寫由於亞仙生病,想喝馬板湯,於是 元和叫小僕來興殺馬煮湯;並和亞仙彈琴唱和.而李大媽以計要脅元和送四百兩,否則明 天要把亞仙送至能出得起二百兩的魏官人那裡,鄭元和同意了. 第十五齣「套促纏頭」:由於元和已在亞仙身上花掉大筆銀鈔,此番連四百兩也拿不出來 ,只拿了二百多兩,鴇母李大媽要亞仙趕走元和,但亞仙表示愛財取之有道,怎能不顧仁 義,何忍趕他出去.於是李大媽叫元和出來,以久在外,當歸家,元和不願,亞仙事後勸 解元 和不要記懷李大媽的話. 第十六齣《賣興》:現尚演出.描寫元和財盡,要把來興以十兩賣給崔尚書家,來興哭著 不願被賣,而元和無奈之下狠心賣之,來興去之前勸元和不要浪費了賣了來興的十兩銀子 ,要做為盤纏作速回家,而元和表示「故園羞回轉,生死聽天;羊觸籓籬,進退兩難」. 兩人依依.此劇表演起來深切動人,元和的執迷而為色所迷要財無義,來興的淒苦婉勸, 很是精彩.曾有一件史事,說:明朝,有一次一個劇團在大官家裡表演《繡襦記》,演到 了《賣興》這一齣的時候,劇中扮演來興的演員扮演得太逼真了,大官入了神,不由得叫 戲停下來,對那位來興勸慰一番,表示既然元和對你無情無義,不如就離了他去吧,不必 傷心了,聽得那位來興愣住. 第十七齣「置摻鹣s」:李大媽與賈二媽商議要趕走元和,二媽教以「金蟬脫殼之計」,於 是大媽騙元和和亞仙去竹林院求嗣,並叫兩人祈完順道請賈二媽來當成婚的媒人,元和於 是先叫人去買香紙. 第十八齣《燒香/求子》:演元和和亞仙到竹林院燒香求子的光景. 第十九齣《計賺》:演元和和亞仙燒香完後,到了賈二媽家請二媽同回.此時忽來人報說 大媽病危,二媽表示只有一匹馬,要亞仙先回,再來接元和.但一去不回,天將暮,元和 心覺可疑,趕緊往回走. 第二十齣《逃舟/徒避》:在亞仙滿心不願和哭泣之下,李大媽告以這是計,硬拉著亞仙 乘船往安邑東門去住,躲避元和. 第二十一齣《當巾》:有紀錄現能演出.元和趕回,發現人去樓空,到賈二媽家去問,途 中天晚要住宿酒館,但身無分文,以衣服抵押付房錢酒錢.第二天,到了賈二媽住處,但 也不見二媽蹤影,一問之下,此地根本不是妓院,而是崔尚書的百花園,被崔家下人捉住 ,此時,正逢被賣到崔尚書家的來興,元和向來興求救,來興說「是我舊恩主,放手」, 下人放了手.元和告以遭遇,來興勸元和速回家,並贈以衣服及錢鈔.鄭元和落魄,又回 早先的熊店主的店,蒙店主收留. 第二十二齣「歌郎競技」:演京中有專靠做歌郎,送殯為活計的東西兩家凶肆為彼此搶對 方客戶而互爭,官府裁以都率領歌郎,到天門街上賭歌,歌得人悽愴的,主顧都是他的, 再不許搶奪. 第二十三齣「得覓知音」:元和在店中生病,熊妻厭之,假說扶元和到醫家討藥,領其到 凶肆,說請醫就來而去.此時東肆長回來,元和告以自己的「聲音甚是溜亮」,於是收留 元和,待病好要與西肆賭歌. 第二十四齣「逼娃逢迎」:述亞仙終日悲悽,也不接客,鴇母李大媽威逼,亞仙以與元和 誓同生死,如今待死而已. 第二十五齣《打子》:這是本劇中最有名的一齣,現尚常演(在此地也曾演出).話說宗 祿到京,見天門街上東西凶肆在賭唱歌詞,那善唱的歌郎,儼似元和,於是報知鄭儋,鄭 儋要宗祿查明,宗祿見之,果為元和,於是拉元和回見父親.鄭儋見元和淪落,大怒責打 ,元和 氣竭,鄭儋以為已死,要宗祿將屍首拋在荒郊,而暗自心傷不已.此劇刻劃鄭父在嚴父的 狠心打子的嚴厲面具之下,真情的流露畢至,是以成為本劇中的名齣. 第二十六齣《收留》:有紀錄現能演出.東肆長念因元和而贏得賭唱,於是到野外以蘆蓆 暫時包裹,在去買棺木之際,卑田院甲長的哥哥經過,見元和甦醒,於是收留在卑田院裡 . 第二十七齣「孤鸞罷舞」:描寫亞仙想念元和,是過場的小折子戲. 第二十八齣《教歌》:現尚演出(在此地也曾演出).演卑田院甲長嫌元和白吃,於是兄 弟二人教元和唱蓮花落以便行乞.原劇本劇情簡單,後世被藝人加工,於是發展而成為一 齣生動有趣的折子戲,內容也增加了數倍,包括增加了教「猴戲」及元和唱舞蓮花落等的 情節. 第二十九齣「聞信增悲」:演亞仙誓不接客,時崔尚書來,鴇母把元和如今已淪為行乞唱 蓮花落的事告知亞仙,要打動亞仙對元和死心而接客,亞仙仍是堅貞不從,崔尚書嘆「眼 前夫在妻淫奔,情竇尚窺覓;難道妳磨而不磷,涅而不淄,潔白似崑璧」,「娼妓守志, 古今難得」「成人之美才是,怎麼倒要壞她節行」,於是另與其他藝妓飲酒唱和. 第三十齣「慈母感念」:演鄭元和的母親問鄭儋有關探尋兒子的結果,鄭儋實告元和金銀 費盡,淪落當了歌郎,被怒而打死,母親大慟. 第三十一齣《蓮花》:有紀錄現能演出.描寫鄭元和在雪天唱蓮花落求乞,來到安邑東門 ,亞仙聽到唱蓮花落的聲音好似鄭元和,要侍女出認,果然是,於是亞仙以身上繡襦為元 和披上,懇切勸元和要發奮攻讀爭氣,不要使天下人認為是亞仙這個害人精造害.並向李 大媽以死要求同意收留,於是元和被安置在離北隅的隙院而居.在本齣裡的大段的蓮花落 歌詞歷來都十分有名,而閩南及台灣的南管清唱曲中的《鵝毛雪滿空飛》即是早先的源頭 出於《繡襦記》,由於本劇南傳到福建以後,崑曲的腔調融入南管,字詞也有變化,變成 南管的一部份. 今只舉《繡襦記》的《蓮花》這齣其中的第一段歌詞如下: 「鵝毛雪滿空飛, 破草薦蓋著羊皮, 殘羹剩飯口中吃, 李亞仙妳怎知. 破帽子在頭上搭, 破布衫露出肩甲, 腰間繫一條爛絲麻, 腳下穿一雙歪烏辣, 上長街又丟抹, 咱便是鄭元和, 家業使盡待如何. 勸郎君休似我. 小乞兒捧定一個飄, 自不會有頓飽. 肚皮中捱飢餓, 頭頂上瑞雪飄, 最苦冷難熬. 正遇著嚴冬天道. 凜凜的似水澆. 凍得咱來曲折了腰. 呀, 有那個官人每穿破了的綿遥?br /> 戴破了的舊帽. 殘羹剩飯捨些與小乞兒嚼, 因此打上一回哩哩蓮花落哩哩蓮花落也.」 第三十二齣《報冊》:演鄭母祭奠元和,鄭儋也感傷,時來人報知鄭儋已陞成都府尹,兼 劍南採訪使,而鄭母勸鄭儋年老無子,枉自碌碌,不如乞休,回家自在. 第三十三齣《剔目》:現尚演出.演元和攻書已三年,亞仙於元和讀書時,做些針線,而 元和以夜深,三心兩意,亞仙曉以「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元和告以見亞 仙的眼睛美得「秋波玉溜使我憐,一雙俊俊含情眼」,亞仙問:「你喜我這一雙眼嗎?」 於是用鸞釵刺眼,涓涓血流如住而昏倒,醒來要落髮為尼以免誤元和前程.元和大悟,於 是告別亞仙赴考. 第三十四齣《對策》:演元和在殿上策試得第一,授官成都參軍. 第三十五齣《說親》:演崔尚書雖知元和和亞仙的愛情堅貞,但受人之托,還是向元和提 親,元和拒絕.時尚書家小僮來報,正就是來興,於是崔尚書又把來興送還了鄭元和. 第三十六齣「偕發劍門」:演元和高中,而返家和亞仙重逢,並不在乎亞仙所顧慮的曾「 風塵下賤」,欲偕亞仙往成都上任,而亞仙以不相配,要離去,而元和已自刎自誓,亞仙 只願先送元和涉江至劍門. 第三十七齣「馳驛認丞」:樂道德時任成都驛丞,而此時鄭儋與其妻也和宗祿一行人往任 成都府尹途中天晚,來到成都驛暫歇,於是與樂道德又見面了. 第三十八齣「共宿郵亭」:時元和和亞仙一行人也來到成都驛,在途中,元和對亞仙只願 送行到劍門,自嘆:「亞仙亞仙,我若無妳,還要這參軍做甚麼,且到劍門,再作區處」 ,這時到了成都驛,聞上司也在驛中,預備第二天參見,亞仙要求既已送至此,就要回去 ,元和 告以「且待我見過了上司,再作計較」. 第三十九齣《驛圓》:第二天,元和見上司,沒想到上司就是父親,於是一家團圓,元和 稟告父親,是在雪中遇亞仙搭救,並脫繡襦為其遮寒,及剔目教以成材,父親也不計較亞 仙出身,「深池藕拔起污泥,出牆花喜成連理,恁何忍遽分手」,於是要樂道德為媒準備 訂親,並在劍門暫時安頓了亞仙及李大媽,到成都上任後迎娶. 第四十齣「幫宦重媒」:演樂道德向亞仙提元和親事. 第四十一齣「汧國流馨」:演元和與亞仙的婚禮,聖旨也以亞仙「本係鳴珂妓女,乃能剔 目毀容,勸夫勉學,卒底於成.雖古先烈女,不能踰也」,封為汧國夫人,在眾人齊唱「 唱蓮花六出天,襦謢郎寒,剔目勸,汧國夫人元有傳」中結束了這部歌劇. 而有關《樂驛》的表演的身段譜,1959年由崑曲名家徐凌雲寫成的《崑劇表演一得》在大 陸出版中就有收錄.(此書絕版多年,在1993年又由蘇州大學出版社重新再版). ●目前在大陸上北京的中國戲曲研究院收藏有一些舊曲譜兼身段譜,像是《繡襦記》有《 打子》齣,所以,若據以上藏譜,亦可以排演於舞台上. ●《繡襦記》的劇本,可見《六十種曲》 ●以下談沈鯨的《雙珠記》和《鮫綃記》 沈鯨的生平資料很少,但他的作品郤是評價不錯.據《咸豐興化縣志》指出,沈鯨於成化 年間(1465-1487),任嘉興府知事.如果就算在成化末年(1487)才上任,假定時年二十五 歲,以活到七十歲計,則其生年當1463(天順七年),卒年當1531(嘉靖十年).則其歌 劇作品應殆皆為在成化、弘治年所作. 依呂天成的《曲品》所記載,沈鯨寫過四部傳奇《雙珠記》《分鞋記》《鮫綃記》《青瑣 記》,其中,《分鞋記》全本已失傳,只有在明代的一些戲劇選集,如《群音類選》《樂 府名詞》《月露音》等收有其中幾齣的所有歌曲.而《青瑣記》也是全本已失,只有在《 群音類選》《怡春濉肥沼衅渲袔i的所有歌曲.而《雙珠記》和《鮫綃記》則有整部的傳 本,後者是一個清初順治七年(1650)的一個鈔本. 先談《雙珠記》. 《雙珠記》所獲的佳評如潮: --「情節極苦,串合最巧,觀之慘然」(明?呂天成《曲品》) --「此事描摹,令人欲淚」(清?焦循《劇說》) --「《雙珠記》通部細針密線,其穿穴照應處,如天衣無縫,具見巧思.」(清? 梁廷柟《曲話》) --「此記前半,明清戲曲悲劇中,為稀見之佳構.事件展開亦自然,且巧妙也」(日本 ?清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 看《雙珠記》的劇本,就會發現好的劇本,要當成事業來滲淡經營,《雙珠記》就是這樣 一個故事情節複雜,千頭萬緒,而具有條理,前後照應,使萬變不離其宗的劇作. 雖然這部歌劇有著不錯的評價,但是從文獻資料上來看,清初宮廷可以演出「全本劇」, 由節成的三十七齣所組成;而這部傳奇本是原本有四十六齣的.到了清乾隆年間的戲場劇 本集的《綴白裘》收了八齣:《汲水》(11)《訴情》(13前)《殺克》(13後)《二探》(18) 《賣子》(19)《投淵》(21)《天打》(21之中藝人創作的一齣)《月下》(45),由於是收戲 場上常演的戲,所以那時尚十分常演.不過,到了清末,只有演出《二探》《賣子》《投 淵》《天打》及《中軍》(31),到了民國初年的崑曲傳字輩演員,只會《賣子》《投淵》 和《天打》三折戲了,而到近來,《天打》又失傳了,連《賣子》和《投淵》都很少上演 (但可以演出,因前些年由傳字輩藝人邵傳鏞傳授給大陸崑曲演員). 由於這部傳奇歌劇的劇情太複雜了,就是簡介也需四五千言才可以大略交待故事內容,所 以以清初以來上演的各齣為綱,用主線方式來敘述,略去所有枝節,如下: 隸屬軍藉的王楫娶妻郭氏,有一四歲兒子王九齡,正在一家和融度日,“因隸軍藉的伯父 在軍病故,官方要王楫補缺,前住邊塞,於是只有與妻兒辭別母親和妹妺王慧姬,前往從 軍,母親以年邁,一別不知何日相逢,於是以祖傳明珠二顆,一顆交給王楫”(以上是《 分珠》的劇情).“並和友人孫綱及陳時策話別 ”(以上是《別友》的劇情).到軍,發 在營長李克成部下任文書.不料李克用垂涎郭氏的美色,假意把家裡空屋給下屬的王楫一 家居住,實際上是想找機會下手.而且找上了一個會弄筆主文寫狀的張有德出主意,於是 定下假意叫王楫留營多日加班,“趁機在郭氏在水井邊汲水時妄圖輕薄,威逼而郭氏不從 ”(以上是《汲水》的劇情).“郭氏於王楫返家時把險遭輕薄一事告訴王楫”(以上是 《訴情》的劇情),“王楫愈想愈氣,於是找李克成理論,並拔劍要想殺之”(以上是《 殺克》的劇情).李找張把鬥毆事引申為「部軍謿㈤L官」,自己再弄點傷痕,於是罪名就 是「絞罪」.而官司到了鄖縣縣令,屈打王楫成招,於是判死刑,於秋後處決.“在監中 獄卒葉清見王楫兩夫妻可憐,十分照顧王楫.王楫於是念郭氏「年少無倚」,「由她自去 改嫁」,適葉清新近喪偶,提出娶郭氏之意,也願撫育九齡及奉養王母,於是王楫向郭氏 表示,以全孤寡及報葉清之德,但郭氏以「今日之禍,皆由我而得,臨刑之時,甘與同死 」,惟尚必須奉養婆婆,及扶養兒子.將於「親終子壯,必當追隨於九泉之下,誓不改節 」”(以上是《二探》的劇情).“郭氏從監牢出來,哀哭著抱著兒子,要找個好善人家 過繼為子,了結心事,自殺隨夫死.適遇客商王章,見一婦人於路啼哭,問明情由,以自 己無子,願收王九齡為子,並贈白銀三兩,郭氏臨別取出明珠繫兒之頸,未來或可仍遇親 人”(以上是最有名的《賣子》的劇情,是全劇中最為感人的一齣),並最後一次又到監 中看望王楫,沒有告訴王楫已把兒子送人了,也沒告訴她要先王楫而死之志.“看望出來 ,即到附近太和山上真武廟陡驷幔赐鶞Y中跳下,但被神明所救”(以上是有名的《投淵 》的劇情,劇內有些曲牌也被藝人們所改寫了).“神明怒李克成及張有德的劣行,以火 焚其家,並以暴電把兩人擊斃”(以上是有名的《天打》的劇情,是由藝人加工之小品) ,郭氏醒後,行走間正遇婆婆,是因安祿山造反,避難走失到此,終在京師投奔了大姨娘 ;並由術士袁天綱使北斗七星不見,而應驗了應大赦天下,所以救了王楫免於一死,改調 劍南衛;獄卒此時告知其妻死子散及李張二人遭天報應.“當王楫被押到劍南帥府,遇到 時在劍南當軍士的好友陳時策也到帥府,兩人在話舊之時,帥府中軍官來到,彼此間有許 多話”(以上是《中軍》的劇情,原本劇中的中軍沒有什麼戲份,但經後世藝人加工,這 齣戲的主角反而是中軍).後王楫並以軍功陞靖虜將軍,後又陞樞密院右僉書.話說多年 以後,王九齡的養父母皆亡故,攻讀得進士,並與母親和婆婆重逢,欲辭官尋父,朝廷不 淮,於是棄官,先往荊湖打聽,時另一明珠原給入宮之王慧姬帶入宮,慧姬於宮中寫詩於 軍衣內,而為陳時策所得,皇上不怪罪慧姬,而賜婚給陳時策,故王楫與妺相逢,但慧姬 的明珠不慎遺失,輾轉回到婆婆之手,此時一併予王九齡帶去.九齡在投宿華山下正覺庵 ,遇僧悟真,是獄卒葉清出家在此,葉清告以其父現己在劍南,於是九齡逕往劍南行去. 時王楫及陳時策到京上任新職,“到了漢中嘉陵驛過夜,在月下兩人散步之際,見一年青 人走來,陳時策看到像極了王楫,王楫一問之下,遭遇愈問愈似王家往事,「心忍至痛, 言不成聲」,於是由陳時策續問,果然是父子,於是相認而重逢”(以上是《月下》的劇 情),最後,王家全家終告團圓. ●目前在大陸上北京的中國戲曲研究院收藏有一些舊曲譜兼身段譜,像是《雙珠記》有《 中軍》一齣(舊為芳記鈔本),所以,以上所列《雙珠記》裡的《中軍》,現今表演藝術 即使是已失傳,若據以上藏譜,即可以排演重新「復活」於舞台上. ●《雙珠記》的劇本,可見《六十種曲》 次談《鮫綃記》. 在《雙珠記》裡有個訟師「張主文」張有德,做盡缺德事,不過尚未害死人,結果是被暴 雷擊斃;而在這部《鮫綃記》裡,也有個外號「賈主文」的訟師,助人寫誣告狀,造成後 來被害的主角之一的嚇死,出了一條人命.《鮫綃記》由於對一些市井小民的刻劃十分成 功,所以時到今日,所保留下來尚被演出的就是刻劃訟師賈主文陰險虛偽狡詐的《寫狀》 和描寫心懷善意救人於相面之中,恢復兇手的善心,阻止兇手的下手的草野相士的義行的 《草相》的這些精彩的刻劃心理描寫的折子戲.其中的《寫狀》此間有VHS錄影帶發行. 這部三十齣的古典歌劇,反而是沈鯨在現代還有折子戲可以看到上演於舞台上的作品.故 事是說:魏從道有子魏必簡,沈必貴有女沈瓊英,由父親訂下婚約.但當地財主劉均玉想 把瓊英娶為兒媳,但必貴以已有婚約而不肯,均玉遂找上訟師賈主文,“主文原本誦佛惺 惺作態,後見錢眼開,出狠計,寫狀紙告魏氏父子與必貴同中写特┫嗲貦u”(以上是最有 名的《寫狀》的劇情).結果三人被屈打成招,從道判斬,其他二人充軍或發配.魏氏父 子在獄中相見,十分悲痛(以上是《別獄》的劇情).在從道即將處斬時,有聖旨以一罪 已罰其子,而不二罪殺其父,因而赦之(以上是的《監綁》的劇情).均玉一不作,二不 休,買通解差單慶,途中要殺魏必簡.“到了草野,必簡小睡,單慶正待下手,正好被一 個相士看到,相士善心,於是向單慶說:地上睡著的人日後有將相之命,但今日有人要害 他,而您原來是有殺氣,但如今紅光滿面,有憐憫之心.命中本無子,但行了功德,會有 兩子送終,說得單慶動了善心,放走了必簡”(以上是很有名的《草相》的劇情).日後 經各種歷遇,除了必貴已亡之外,都告團圓,劉均玉父子淪為乞丐,後遭逮捕處死. 從清初以來,三十齣的《鮫綃記》的舞台上只演出《寫狀》(10)《別獄》(15前)《監綁》 (15後)《草相》(18)這四折,到了民國初年的傳字輩藝人,也會演以上四折.但到了現在 ,只剩下了《寫狀》和《草相》保留在舞台上而已. ●《鮫綃記》的劇本,只有古本有台灣天一出版社所出的《全明傳奇》鉅秩內就有此本, 可以在中山南路上的國家圖書館(中央圖書館)借閱的到. ●最後談陳羆齋的《躍鯉記》 在徐渭的《南詞敘錄》的「本朝」裡有《姜詩得鯉》,即此劇.王驥德《曲律》裡也說它 是「古曲」,但呂天成的《曲品》是把它擺在「新傳奇」類,所以,它是不古也不新,產 生的時代,早不會早於成化年,晚也不會太晚,應在正德年間.已是在成化、弘治年的尾 聲時代了.目前世上留存最早的一部明朝出版的民間戲曲選集《風月迥摇?1553重刊)裡, 《躍鯉記》和許多甚至已失傳的古劇並列.可以間接佐證其誕生的年代之早了.而在《群 音類選》這一部戲曲選集百科內,把它和《金印記》《白兔記》《彩樓記》一齊都列為「 諸腔」(地方戲)之一,而現在在中國古典歌劇崑曲裡演出的唯一一齣《蘆林》,是唱的 明代的「諸腔」,一如《思凡》《下山》等一樣,可見崑曲也是包容了明朝當時的各地方 戲而成其大,成為當時的國劇的. 《躍鯉記》,全劇有四十二齣,清朝中葉,還有記載顯示曾可以演出五齣:《休書》《趕 出》《蘆林》《思母》《看谷》,在清末,只剩下《蘆林》一齣會演,一直到今,此齣於 此間也是可以找到VHS錄影帶的.是描寫姜詩的妻子龐氏事婆婆姜母至孝,但姜母受人挑撥 ,就是愈看愈覺媳婦是眼中釘,於是逼姜詩休妻,姜詩也聽信母親言,認為龐氏不孝,於 是就寫休書休了龐氏.龐氏被趕出家門,住在隔鄰寡婦家.“七歲的兒子安安思母,背了 一袋米探母,龐氏以為安安偷米,安安告訴母親是每日三餐省下的,母子相擁而哭,在依 依不捨下分手”(以上是《安安送米》的劇情,此齣在地方戲裡常有演出).龐氏知婆婆 愛吃魚,捉了魚,“並到江邊蘆林裡拾柴,正遇丈夫姜詩,龐氏向丈夫解釋以往的誤解, 丈夫終於明瞭龐氏的冤屈,也明瞭龐氏的為安安著想的苦心,痛傷心要回去勸母親回心, 接龐氏回家”(以上是最有名的《蘆林》的劇情).當龐氏煮好了魚送去給婆婆,正好安 安在門口看管著稻子,以免黃雞偷吃,看著黃雞,母雞呵護小雞,不禁想起母親,而流著 眼淚而睡著了.龐氏來,喚醒了安安,詢問了家中狀況,但婆婆走來,責打龐氏,把她趕 走(以上是《看谷》的劇情).後來龐氏孝行感動上天,曉喻姜詩,姜母後來也知龐氏百 般孝行,於是要姜詩接回龐氏,此時,屋外平地湧泉,躍出雙鯉,全家齊拜謝天地. ●目前在大陸上北京的中國戲曲研究院收藏有一些舊曲譜兼身段譜,像是《躍鯉記》有《 汲水》《看殿》,所以,以上所列《躍鯉記》裡的各齣,現今表演藝術即使是已失傳,若 據以上藏譜,即可以排演重新「復活」於舞台上. ●《躍鯉記》的劇本,只有古本有台灣天一出版社所出的《全明傳奇》鉅秩內就有此本, 可以在中山南路上的國家圖書館(中央圖書館)借閱的到. 第五章、中國古典歌劇時代的初期——崑曲發跡以前(海鹽腔中心期) 第一節、各種舊歌劇並起的時代 為了釐清各種舊歌劇流行的年代及遞嬗之跡,不得不掉書袋一番: 明代的祝允明(1460-1526),在其《猥談》一書中寫道:「數十年來,所謂南戲盛行……今 遍滿四方……妄名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之類」,祝氏此作,就算是晚年的作 品,則「數十年來」,指的是他十歲1470年以後,南戲盛行,也是成化年間的事了.而在 正德(1506-1522)年間左右,南戲「遍滿四方」,而且1526以前,還有了「餘姚腔、海鹽腔 、弋陽腔、崑山腔之類」. 在1547(嘉靖26)年,文徵明手抄的書法中有一篇魏良輔的《南詞引正》(也就是崑曲曲 聖魏良輔的《曲律》的原本),可見1547年以前,魏良輔已寫出了崑曲教唱教材《南詞引 正/《曲律》》. 在1552(嘉靖31)年,周仕於中秋在蘇州虎丘的曲會上「吳歈冠絕一時」(《戒庵老人漫 筆》),此時可能唱的是崑山腔或海鹽腔尚未可知. 在1554(嘉靖33)年,楊慎《丹鉛總錄》裡說:「近日多尚海鹽南曲,士大夫稟心房之精 ,從婉孌之習者,風靡如一,甚至北土亦移而耽之」」 在1556到1568年左右,寫作《寶劍記》的李開先在所作寫的《詞謔》一書中,介紹了魏良 輔一下下,和一些彈、歌高手並列,可見魏良輔的崑山腔還不著名. 在1559,徐渭寫作《南詞敘錄》,書中舉弋陽腔、餘姚腔、海鹽腔、崑山腔,並說:「崑 山腔止行於吳中」,可見到1559年(嘉靖38年),崑曲還只流行在江蘇蘇州府一帶. 在1573(萬曆元),戲曲選集《八能奏濉烦霭妫褝嬌角缓偷胤綉虻那嚓柷粊K收,此時, 是崑山腔正式流行天下的顯證.(所收的崑曲劇本,著名的有《玉簪記》《獅吼記》《浣紗 記》《紅拂記》《水滸記》《西廂記》) 顧起元的《客座贅語》裡說:「南都萬曆以前,公卿與縉紳及富家,凡有宴會小集,多用 散樂……若大席,則用教坊打院本……後及變而盡用南唱……大會則用南戲,其始只二腔 ,一為弋陽,一為海鹽.弋陽則錯用鄉語,四方士客喜聞之;海鹽多官話,兩京人用之. 後則又有四平,乃稍變弋陽而令人可通者.今又有崑山,較海鹽又為清柔而婉折,一字之 長,延至數息.士大夫稟心房之精,靡然從好,見海鹽等腔,己白日欲睡」. 在1610(萬曆38),王驥德的《曲律》說:「舊凡唱南曲者,皆曰海鹽.今海鹽不振,而 曰崑山」. 清朝張牧的《笠澤隨筆》指出:「萬曆以前,士大夫宴集,多用海鹽戲文娛賓客,若用弋 陽、餘姚,則為不敬」. 從以上的史料中可以約略理出一個輪廓來: 南戲從成化年間「盛行」,到正德年間(1522)左右「遍滿天下」,有餘姚腔、海鹽腔、弋 陽腔、崑山腔等流行.而且,像是海鹽、餘姚、台州、溫州都有「戲文子弟,雖良家子不 恥為之」,都是演唱這些名叫「傳奇」或「戲文」的歌劇劇本,只是唱腔不同.以上這四 種腔,弋陽和餘姚腔都是地方戲,而當時的國劇是海鹽腔的歌劇.《南詞敘錄》談到海鹽 腔的分佈地點,是:「嘉、湖、溫、台」州,而日後的國劇——崑山腔還是只流行在江蘇 蘇州一帶而已.到了1554(嘉靖33)年,士大夫已「多尚海鹽南曲」,而且直到萬曆以前 ,還多用海鹽戲文娛賓,海鹽腔歌劇進入了中上層社會,成為主導的舊歌劇了.出版在嘉 靖37(1558)年的《廣東通志》記載:「江浙戲子至,必自謂村野」,可能即包括海鹽腔. 明世宗嘉靖再過十二年(1566)完結,就進入了明穆宗隆慶年間了(1567-1572). 元雜劇有其曲律,而南戲到了明正德年間的教坊名曲師頓仁還在說:「南九宮,無定則可 依,且笛、管長短其聲,便可就板」(沈德符《顧曲雜言》).雖傳說中有元天歷中的宮 譜,不過這是清初才發現的,明人並未言及.到了嘉靖年間,則出現了《南曲九宮譜》《 十三調南曲音節譜》(蔣孝《南小令宮調譜序》).由於曲律因著文人的講究著作開始紛 紛出現,在舊歌劇海鹽腔全盛的時代——嘉靖年間,出現了蔣孝的《南小令宮譜》.對曲 律的重視,使海鹽腔得以朝國劇化邁進.而且,海鹽腔使用「官話」,並且,正如《南詞 敘錄》所說:「凡唱,最忌鄉音」,又如潘之垣《鸞嘯小品》云:「長洲、崑山、太倉, 中原音也,名曰崑腔」.使用中原音,即今國語,是以,海鹽腔是使用中原音為聲韻標竿 ,接續北雜劇的正傳;後來的崑曲,也是使用中原音,承續北雜劇及海鹽腔的國劇傳承; 今天的京劇,也基本上是這個「官話」的傳承. 這個時代的中葉是崑山腔正開始興盛的當頭兒,但只局限於蘇州府一帶.不過也不見得是 全盛.所以那時候有所謂的「吳中老曲師」,基本上是以唱海鹽腔為主的.此時期的著名 歌劇劇作,可以考證其約略年代的有: 《明珠記》:陸采(1497-1537),著於十九歲以前,約1515年.沈德符《顧曲雜言》:「其 後,則嘉靖間陸天池名采者,吳中陸貞山黃門之弟也,所撰有《王仙客明珠記》《韓壽偷 香記》《陳同甫椒觴記》《程德選分鞋記》諸劇.今惟《明珠》盛行.又鄭山人若庸《玉 玦記》,使事穩貼,用韻亦諧」.又如王世貞(1526-1590)《藝苑卮言》(1558-1565)裡說 :「鄭所作《玉玦記》最佳,它未稱是.《明珠記》即無雙傳,陸天池采所成者,乃兄浚 明給事助之,亦未盡善.張伯起《紅拂記》洁而俊,失之輕弱.梁伯龍《吳越春秋》滿而 妥,間流冗長」.而《明珠記》,說來在當時及後的評價是大致上是不錯的—— ?「曲詞哀怨,遠可方甌越之《琵琶》,近不讓章邱之《寶劍》」(明?梁辰魚 《江東白苧》) ?「抒寫處,有景有情」(明?呂天成《曲品》) ?「絕有麗句,...其聲價當在《玉玦》之上」(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 ?「事極典麗」(明?王驥德《曲律》) ?「尖俊、宛轉處,在當時固為獨勝,非梁(辰魚)、梅(鼎祚)派頭」(明? 淩濛初《南音三籟》) ?「其穿插處,頗有巧思」(清?李調元《雨村曲話》) 至於有些瑕疵之處,歷來也多有被評及,如音律多不諧,曲白有蕪葛之處等等,不過,這 部歌劇,在當時,及後世都在舞台上很常被演出.直到清季才在舞台上絕跡,算得上是部 重要的劇作了. 《陸西廂》:陸采,約著於嘉靖14(1535)年,見其《覽勝紀談自序》自署著作年,於其「 倦遊」之後,劇本今存;其他作劇劇本尚存的是《懷香記》.以上兩部歌劇後世少有上演 ,清初以來就從不見有曲譜留存或有演出的. 《玉玦記》:鄭若庸(1495-1575)著,寫於《藝苑卮言》一書成書的1565年以前,這也是一 部有里程碑價值的歌劇,它的歌詞喜用典故,被人評為好像是「類書」(百科全書),開 後來「駢綺之派」(呂天成《曲品》) 《南西廂記》:崔時佩,此劇出版於嘉靖19(1540)年以前,在1540年出版的《百川書志》 裡就有「李日華《南西廂記》」的記載,而李日華又是改編了崔時佩的本子,所以崔作尚 在1540年前若干年. 《紅拂記》:張鳳翼(1527-1613),作於1545年新婚之年(見尤侗《題北紅拂記》),他其 他的作品都屬於較晚期,已邁入了崑曲大盛的萬曆年間了,不在此討論. 《寶劍記》:李開先(1502-1568)著.此劇作於嘉靖26(1547)年;李氏尚作有《斷髮記》, 劇本今存. 《鳴鳳記》:唐儀鳳(?)著,成於奸臣嚴嵩失勢之後,約1562年以後. 以下就來介紹曾在,或現尚在崑曲戲場上演出的這些今存的海鹽腔全盛期誕生的歌劇作品 .在進入本題之前,先對陸采的《明珠記》及張鳳翼的《紅拂記》加以介紹.這兩部歌劇 ,在清初,尚有折子戲可以在崑曲歌場上演出.例如清朝乾隆年間葉堂的《納書楹曲譜》 內就收有《明珠記》的《俠隱》《煎茶》《假詔》三齣的曲譜.並且也收有《紅拂記》的 《靖渡》一齣的曲譜,所以,在清乾隆年間,這些齣都還常被歌唱的,但不見於當時戲場 上演出劇本集的《綴白裘》內,可能已不再在舞台上演出了.《紅拂記》也有一齣描寫紅 拂女連夜投奔李靖的《私奔》一戲,也有記錄在清朝中葉也曾有演出過.不過不論是《明 珠記》或《紅拂記》,清朝中葉以後完全不再上演,民國初年的崑曲傳字輩藝人也從來沒 能學到,因為當時已沒有崑曲藝人會演. 第二節、海鹽腔舊歌劇時代的三大名劇介紹——《南西廂記》《寶劍記》《鳴鳳記》 從前節的介紹中,有三部歌劇,在目前尚還在舞台上有折子戲上演的,當然,不是當時創 作年代的海鹽腔(或也有採用當時不屬重要劇種的早期崑山腔的演出),而是崑山腔代興 以後直到現在,使用崑山腔來演唱演出的古典歌劇.這三部歌劇作品就是《南西廂記》《 寶劍記》和《鳴鳳記》. ●先談崔時佩的《南西廂記》 「西廂記」,是中國著名的古典文學作品,有著很高的文學評價.不過,「西廂記」是有 很多種,我們一般指的是元朝王實甫所寫的「西廂記」,這是一部元朝的雜劇,而不是小 說.因為是姓王的寫的,也常被稱為「王西廂」.對了,既然有「王西廂」,那就是說, 可能還有別的「西廂記」.是的,比王西廂還要早的時候,在金朝有一個姓董的讀書人, 寫了一部「西廂記」諸宮調(屬早期的歌劇形式),被常稱為「董西廂」,不過,雖然寫 作的十分好,但名氣還是比不上後來居上的「王西廂」. 王實甫的《西廂記》,在明朝早年都還有很常上演的記錄,一直到明朝萬曆年間,尚有相 關上演的記錄,不過,己是鳳毛麟角了,這些上演都是上演的北曲的.但是,唱北曲的《 西廂記》,已經無法因應明朝中葉以來,南曲盛行的事實,當時的人,已對於北曲這種北 方戲劇音樂甚至於其體制的單調,無法欣賞.而《西廂記》是如此有名的戲曲,如果新的 歌劇的體制的誕生之後,它就不能演出了,實在是很大的憾事的.所以,在明朝的初年, 就曾有一位李景雲寫了一部南戲的《崔鶯鶯西廂記》(見《南詞敘錄》),後來,寫作《 明珠記》的陸采也寫過一本歌劇《西廂記》,常被後人稱為「陸西廂」,雖文詞也是不錯 ,當時也曾演出於一時,但後世完全不演唱. 到了大概在明嘉靖年間,有一位崔時佩,寫了一部《西廂記》,就是收錄在《六十種曲》 裡,而在現在中國古典歌劇崑曲劇壇上,所大致上演出或演唱的《西廂記》.因為它是以 南曲的格律來寫作的,所以也是一部「南曲」的「西廂記」,可以稱為「南調西廂記」或 簡稱為《南西廂記》,但也可以逕稱《西廂記》.例如,現在的崑曲演出的《西廂記》, 就是南西廂記,但,不一定是稱為《南西廂記》,不過,即使稱西廂記,也不會有人認為 演出的是大名鼎鼎的王實甫的《西廂記》的.「王西廂」的全曲,若以崑曲來演唱,還是 可以演唱的,這是因為在清朝的乾隆年間,葉堂曾為整部的王實甫的元雜劇《西廂記》用 崑曲來譜曲,曲譜流傳到今天,因此,在今日,用崑曲還是可以照樂譜唱得出來. 而崔時佩的《西廂記》倒又有一椿公案.原來,這在於有一位其友李日華,也寫了一本《 西廂記》(今存富春堂刻本),就有當時人在說,是李日華抄襲了崔時佩的劇作.但,我 們今來比較兩本劇作,發現李日華是根據崔時佩的劇作加以改訂,一如後來馮夢龍改訂很 多當時著者的劇作,連湯顯祖的《牡丹亭》都被他改成《風流夢》過一樣,如果李日華算 是抄襲,則馮夢龍更屬超級抄襲大王了(因他改訂過十部以上的他人劇本).本來,崔時 佩編南曲的《西廂記》的出發點是好的,他認為,既然王實甫的劇本的曲白太好了,所以 ,他盡量引用王實甫的原字原詞原句,把它套入了南曲的曲牌的格律裡去,所以,後人在 表演及演唱的時候,王實甫的佳詞麗句,後人還依稀可以領略的到.不過,崔時佩的《西 廂記》的最大問題,就在他的歌曲不合乎正統歌劇的歌詞寫作的格律,前人往往評之,都 非常公允: 「全本詞調多致不諧律」(《九宮正始》) 「詞曲中音律之壞,壞於《南西廂》」(清?李漁《閑情偶寄》) 李日華的改本,有一點注意到這個問題.後世演《西廂記》,雖多照崔時佩的劇本,不過 ,如今日《西廂記》最有名的一齣折子戲的《佳期》,其中的紅娘獨唱獨舞的曲牌【十二 紅】用的可就是李日華改過的劇詞(改的不多,是樂句的前後調整為主).我們可以以目 前最常演出的崔時佩的《西廂記》裡的《遊殿》(5)、《跳墻?著棋》(23)、《佳期》 (27)、《拷紅》(28)這四折來做為例子看一下,今日的演出本是用的什麼版本的《西廂記 》:(以下所說的採用崔本,其實指崔本與李日華本相同,即李本也取用了崔本) 常演的折子戲的齣名 本折內各曲牌所採用的《西廂記》版本: 《遊殿》 採用崔時佩的. 《跳墻?著棋》 前半的《跳墻》採崔時佩的;而後半的《著棋》的前半採用 了李日華所添出的【梁州序】及四支【玉芙蓉】,後半仍用崔時佩(李日華本完全不同) 的. 《佳期》 先用崔本,唱【傍妝台】,再加了一支不明出處的【賺】,再使用了李 日華的【十二紅】,以下的【節節高】及【尾聲】仍用崔時佩的. 《拷紅》 依崔時佩的,但偶爾在少數細微上的曲詞與李日華的也互參. [I][如舸斋谨案:上段原为表格][/I] 《南西廂記》有三十六齣,在清朝乾隆年間的劇院劇本集《綴白裘》指出,當時上演的有 《遊殿》(5)《惠明》(13)《請宴》(17)《寄柬》(20)《跳墻?著棋》(23)《佳期》( 27)《拷紅》(28)《長亭》(29)計九齣.不過,當時崑曲清唱譜--葉堂的《納書楹曲譜》 裡,則尚收有《酬韻》(9)《聽琴》(19)《送方》(25)《草橋?驚夢》(30).不過,以 上也不是當時能演的全部折子,因為到了清朝中葉,如《鬧齋》(6)《寄書》(?),也有記 載可以上演的.清末,則有記錄可以演出的剩下了《遊殿》(5)《鬧齋》(6)《惠明》(13) 《寄柬》(20)《跳墻?著棋》(23)《佳期》(27)《拷紅》(28)《長亭》(29)《草橋&# 8231驚夢》(30)九齣.到了民國初年的傳字輩演員,則可以演出的又少了《草橋?驚 夢》,剩下了八齣.到了現在,明確有演出的是《遊殿》《惠明》《跳墻?著棋》《 佳期》《拷紅》,其中的《遊殿》《佳期》此間可以找到VHS錄影帶,而像是《佳期》《拷 紅》,此間的崑曲表演團體或是大專的崑曲社也曾演出過. 故事是這樣的:西洛人張珙,字君瑞,在往京師應試途中,經過蒲關,和昔友武舉狀元的 白馬將軍杜確互別(2);而時崔相國亡故,崔母攜女崔鶯鶯和侍女紅娘,扶柩要回博陵安葬 ,因亂而避住普救寺側西廂下(3);而張珙也來此住附近的客店(4);“到普救寺一遊,小 僧法聰帶領遊殿時,正好鶯鶯和紅娘走過,張珙一見,驚為天人”(以上是有名的《遊殿 》(5)的劇情,本齣是以法聰的表演是逗趣而最有看頭的);於是託詞溫習經史,向長老法 本借禪房一間,而正巧紅娘受崔母之命,來長老之處詢問有關做道場追廌崔相公之事,張 珙趁機也表示願一齊附薦其父母,並向紅娘打聽鶯鶯何時出來,要向她「訴衷腸」,被紅 娘斥責”(以上是《鬧齋》(6)的劇情);紅娘回來也對鶯鶯說了此事,鶯鶯要紅娘勿對崔 母說(8).“張生打聽知鶯鶯每夜在後花園燒香,於是張生吟詩一首,紅娘告訴鶯鶯,那人 就是說二十三歲尚未娶妻的人,鶯鶯也和了一首”(以上是《酬韻》(9)的劇情);當崔家 做法事時,張生也在道場上與鶯鶯正式見面,鶯鶯對張生的印象也不錯(10).時叛將孫飛 虎聞鶯鶯貌美,起兵要圍寺擄鶯鶯為(11);“而正在鶯鶯想念張生之時,驚傳惡耗,於是 崔母公佈若有人退得俦瑢ⅩL鶯許配他為妻,於是張生先使出緩兵之計,長老激寺中有武 藝的徒弟惠明前往蒲關向杜確請救兵”(以上是有名的《惠明》(13)的劇情);果然杜確 聞訊起兵(15),將孫飛虎擒斬(16).“事後,崔母著紅娘請張生吃飯,紅娘以為是崔母許 婚,於是也告知了張生”(以上是《請宴》(17)的劇情);“不料,崔母反悔,在宴上要 鶯鶯以「哥哥」稱呼張珙,鶯鶯難過「白茫茫水溢藍橋,撲簌簌把比目魚分破」,而張生 則失望的「手難抬稱不起」.紅娘見張生傷心,告訴張生說今夜與鶯鶯到花園燒香時,以 咳嗽為號,張生彈古琴,紅娘屆時看鶯鶯有什麼反應,再告知張生”(以上是《請酒》(1 8)的劇情).“入夜,張生在鶯鶯來到後花園時彈琴,紅娘告訴鶯鶯,那是張生在彈.張 生和鶯鶯相見,張生說:「便是老夫人忘恩負義,不合小姐也失信於我」,鶯鶯回說:「 你錯埋怨我」之時,紅娘來說崔母在找鶯鶯,於是兩人分別”(以上是《聽琴》(19)的劇 情).“紅娘同情兩人,於是代張生傳信”(以上是《寄柬》(20)的劇情),但鶯鶯以萬 一被崔母得知,如何了得,要紅娘代傳回書(20),於是紅娘回告張生,鶯鶯好像變卦;但 實際上鶯鶯回的是熱情的情書,內寫:「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 人來」.張珙於是解讀此詩是「著我月上時來,她開著門兒等我,著我跳過墻去,到也」 ,紅娘嘆說:「小姐連我也瞞了」(21).“.於是張生入夜於鶯鶯和紅娘下棋時跳墻而入, 而鶯鶯又對張生表示今後不可如此,當以兄妹相稱”(以上是《跳墻?著棋》(23)的 劇情).張生生病,鶯鶯自怨恐是跳墻那日又說了張生一頓,「如有不測,乃吾母子害他 性命,天理不容」,要紅娘送藥方過去(24).“張生打開一看,可不是什麼藥方,可又是 一首詩,向張生訴情及託付終身,張生一見,要紅娘安排”(以上是《送方》(25)的劇情 ).“於是在月下,兩人相見諧歡,而紅娘則在門外唱舞了兩人歡愛情景的【十二紅】” (以上是本劇最有名的《佳期》(27)的劇情).“事後,崔母發現鶯鶯精神和身體好像有 些異樣,是不是做出了事來,於是就拷打紅娘,果然招出了兩人已諧歡,而紅娘則義正辭 嚴地教訓了崔母不該背義忘恩,崔母見木已成舟,於是同意兩人的婚事,但要張生成親後 ,明天就上京應考得官”(以上是有名的《拷紅》(28)的劇情).“在那長亭,兩人依依 ,眾人話別”(以上是《長亭》(29)的劇情,因為古來傳統上,本齣都是以女演員扮演及 反串的,也稱作《女亭》).“張生到了草橋客店投宿,在睡夢中又夢見鶯鶯也來草橋相 會互別,醒來發現大夢一場”(以上是《草橋?驚夢》(30)的劇情).而原先崔相國 在世時許下把鶯鶯下嫁鄭恆,時鄭恆假造張生得中,入贅在尚書府中了,而傳到崔母耳中 ,紅娘正勸崔母不可輕信之時,張生即時榮歸,崔母以為張生已娶,而怒張生,適杜確來 ,以律有規定「姑舅之親」,不可成婚,要押送官司,鄭恆情願退親,以圓滿的團圓結束 這一部歌劇. ●目前在大陸上北京的中國戲曲研究院收藏有一些舊曲譜兼身段譜,像是《南西廂記》有 《寄柬》《草橋?驚夢》二齣,所以,以上所列《南西廂記》裡的各齣,現今表演藝 術即使是已失傳,若據以上藏譜,即可以排演重新「復活」於舞台上. ●另在清朝中葉的《審音鑑古錄》一書中收有《遊殿》《惠明》《佳期》《拷紅》《草橋 ?驚夢》的簡單的身段譜. ●崔時佩的《南西廂記》的劇本,可見《六十種曲》 ●以下談李開先的《寶劍記》 李開先(1502弘治十五年-1568隆慶二年),是《寶劍記》的劇作者,嘉靖八年中進士,官到 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於嘉靖20年罷官,此後「優游詞會」,長於「北曲南歌,長章小 令」.此作根據水滸傳八十萬禁軍教頭的林沖的故事衍伸的,作於嘉靖二十六(1547)年, 時當李開先46歲之時. 李開先寫作了《寶劍記》以後,很是神氣自負,當他問當時文壇文豪王世貞對《寶劍記》 的看法,不料王世貞對他澆了一頭冷水,說:「第令吳中教師十人唱過,隨腔字字改妥, 乃可傳耳」(王世貞《藝苑卮言》).也就是指出了他的《寶劍記》中很多地方不合乎傳 奇體制歌劇的用字法,以至於幾乎「字字」都要改,才能演唱,當然王世貞講得有些誇大 ,不過那時的曲家,也多有評論,如: 「不嫻度曲,即如所作《寶劍記》,生硬不諧.且不知南曲之有入聲,自以中原音韻協之 ,以致吳儂見誚」(沈德符《顧曲雜言》) 《寶劍記》因其中的《夜奔》一齣而有名,這一齣是唯一在中國古典歌劇中還被經常演出 的《寶劍記》裡的折子戲,不只在崑曲裡,就是在京劇裡,在評劇(河北梆子)等裡,都 是幾乎照崑曲的原樣照演.在中國傳統演劇演員的口頭禪中,有「男怕《夜奔》,女怕《 思凡》」的諺語,《夜奔》的高難度的邊舞邊唱,是男演員的最大挑戰. 《寶劍記》由五十二齣所構成,算得上是長篇巨獻了.李開先個人對《水滸傳》一書是推 崇備至的:「《史記》以下,便是此書」(《詞謔》),當時市面上已有一百卷本的《忠 義水滸傳》及郭勳刊本一百回本的《水滸傳》問世.基本上,李開先參考了小說的《水滸 傳》,但因為主題不同,所以在歌劇裡,他把林沖塑造成一個忠君的臣子,因犯言直諫而 被罪,而不是小說中妻子被調戲而引起一連串的故事;由於主旨的不同,所以不少劇情的 發展,並不完全照小說去鋪陳? 第七章第三节 感谢:http://home.kimo.com.tw/linoliuyuhen/kunqu6.htm 第三節、本期的其他名歌劇介紹 ——兼談《百順記》《草廬記》《葛衣記》《驚鴻記》《釵釧記》《泰和記?仲子》 《紅梅記》《焚香記》《鸞釵記》 萬曆年間,真是個傳奇歌劇大鳴大放的時期,像是萬曆三十八年(1610) 年,呂天成寫成《 曲品》,評論當時天下的所見的傳奇歌劇的劇作家及歌劇劇作,還區分等級.其中所列舉 的歌劇作品,也就是截止到萬曆三十八年為止之前的天下歌劇.其中,我們將要在以下探 討的一些名作,也就多是以這本崑曲曲品為斷代的. ●談《百順記》 首先,我們要舉出的是《百順記》.這部歌劇不知作者,《曲品》把它列為「中上品」, 說:「王曾無子而有子,可喜.詞亦充贍.紀丁寇事,可觀」.在明朝,這部歌劇很流行 ,是喜慶場面時十分常演出的.就是到了清朝,在清朝的《曲海總目提要》中都還說:「 凡賓筳吉席,無不演此劇」,可見此劇是吉慶劇了,但因劇本己失傳,其大意是說王曾功 名富貴,一生順境,而且其子也中功名,所以人生「百順」.從清初以來,宮廷內可以演 出十八齣,但民間,只剩下其中的四折可以演出---《召登》《榮歸》《賀子》《三代 》,其劇本見於清初戲曲選集《綴白裘》.清末都還可以演出.而到了民國初年的傳字輩 演員,就沒有學過,也就是從此失傳了.但,它的影響力,卻是在曲牌方面,流傳開去, 成為「花部」地方戲曲所採用的曲牌.例如,目前京劇裡所用的【一江風】及【神仗兒】 大字曲牌(鑼鼓曲牌),都是出自於《百順記?召登》這一折.【一江風】常用在班 師或儀仗起程,如京劇《法門寺》,而【神仗兒】用在神話劇中神仙駕雲、調兵等,如京 劇《泗州城》裡神將的上下場時.在京劇中連唱辭都是用《召登》裡的原詞.《召登》《 榮歸》《賀子》《三代》後世有手抄本的曲譜留存,現收藏於蘇州市戲曲藝術研究所. ●談《草廬記》 現存的《草廬記》的全名是《劉玄德三顧草廬記》,有五十四齣.內容是根據小說《三國 演義》,但後世很流行的《花蕩》(京劇裡演出時稱為《蘆花蕩》,也是同一齣崑曲), 也號稱出自於《草廬記》,但並不是上舉現存的《劉玄德三顧草廬記》,當是另有它劇, 但全劇劇本當已逸,而如今只剩下這一齣《花蕩》而已,因為,比較兩者的曲白可知完全 不同.《花蕩》此劇,直到現在在京劇裡、在崑曲表演時,都還上演,此間的國劇團,以 前也演出過這齣崑曲.劇演張飛奉諸葛亮的將令,伏兵在蘆花蕩口等周瑜的追兵,而把周 瑜数落了一大頓,氣死了周瑜.本齣的曲譜可見於《集成曲譜》與《與眾曲譜》所收,劇 本亦見於清初的戲曲劇本選《綴白裘》. ●《劉玄德三顧草廬記》有台灣天一出版社所出的《全明傳奇》鉅秩內就有收錄,可以在 中山南路上的國家圖書館(中央圖書館)借閱的到. ●談顧大典的《葛衣記》 明朝推動崑曲的重要理論家兼劇作家的沈璟是江蘇的吳江縣人,他的同鄉顧大典(1540-1 596),是隆慶2年的進士,做官一直到福建提學副使,而因拒絕貴人的請托,被陷害而貶 官而辭官返鄉.此後流連於詩酒及崑曲的創作,那個時候,沈璟還很年輕,任吏部員外郎 ,兩人常相互研究崑曲,也帶動了當地崑曲的流行.他的崑曲劇作現存的有《青衫記》(1 592以前)和《葛衣記》.《葛衣記》,《曲品》評它:「此有為而作,感慨交情,令人嗚 咽.婦人入菴似落套,然無可奈何」.不過後世只有《葛衣記》內一折《嘲笑》有曲譜收 於清初的《納書楹曲譜》中,也有一齣《走雪》的劇本收於清初的戲曲劇本選《綴白裘》 中. ●《青衫記》的劇本,可見《六十種曲》.至於《葛衣記》則有大陸出版的《古本戲曲叢 刊》第五輯鉅秩內就有收錄. ●談吳世美的「抒情長生殿」——《驚鴻記》 中國古典歌劇劇作中的最高成就,在古來研究者的心目中,非描述唐明皇和楊貴妃戀情的 清初洪昇的《長生殿》莫屬了.而在明朝,也有前曾介紹過的屠隆,他的《彩毫記》和現 在所要介紹的吳世美的《驚鴻記》也是描述到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戀情.但是《彩毫記》描 述的重心是大詩人李白,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戀情只是劇情線緒之一.而《驚鴻記》則把唐 明皇先後所寵愛的梅妃和楊貴妃並列,梅妃說來反而是吳世美特別要表現的對象,但他對 梅妃和楊貴妃並無好惡,而是把兩人在特質上的不同淋漓盡致的加以抒情手法的描述.先 描述了梅妃,劇名「驚鴻」就是指梅妃在花萼樓為明皇及與宴諸王跳了一曲驚鴻舞而得名 .他生花之筆描述梅妃是淡飾明姿,長得清瘦而喜歡梅花,而描述後來得寵的楊貴妃則紅 妖,長得豐滿而喜歡牡丹.安史亂,楊貴妃死於亂中,而劇中的梅妃和唐明皇復合而陪伴 著明皇渡過晚年,在道士召魂中,楊貴妃現身,明皇和梅妃知他們在天上的身份,一為真 人,一為王母的侍女飛瓊,於是明皇和梅妃拜楊貴妃為師,並約身後在瑤池相會而結朿本 劇.不過,事實上,梅妃也是死在安史之亂的. 吳世美的文筆很好,呂天成認得他,所以在《曲品》裡介紹他是「逸藻出於世家」,也就 是指他的文筆之好,也有家學淵源,並把此作評為「中下品」,而說:「驚鴻,楊、梅二 妃相妒事佳.詞亦秀麗.第以國忠相而後進太真,於事覺顛倒耳」.《驚鴻記》在今世還 有其中的《吟詩?脫靴》可以上演,是描述李白的故事.在唐明皇要李白在醉中上殿 吟詩,李白要高力士磨墨,高力士百般不願,而在明皇命令之下,又不得不從.於是李白 就寫出了清平詞三章.其後,明皇又叫高力士送李白回去,而李白到家又叫高力士幫他脫 靴,高力士滿腹怒氣替他脫靴,完成了這趟任務.這是有名的冠生戲,同時,像是上崑的 編本也包含了美麗的舞蹈,足以比美《遊園驚夢》.《吟詩?脫靴》的劇本見於清初 的戲曲劇本選《綴白裘》中;曲譜收於《集成曲譜》(重編本的曲譜則見於上海文藝出版 社發行的《振飛曲譜》,且改稱《太白醉寫》).(此劇多年前上崑來台曾演出,去年初 公視曾播出錄影) ●《驚鴻記》的劇本,有台灣天一出版社所出的《全明傳奇》鉅秩內就有收錄,可以在中 山南路上的國家圖書館(中央圖書館)借閱的到. ●詞調朗徹而有本色的公案劇《釵釧記》 ——葵花寶釵和龍頭珠釧的聘禮的風波 明朝末年祁彪佳寫的《遠山堂曲品》一書,評論當時天下的崑曲及各種地方戲曲的評論集 裡指出:《釵釧記》這部傳奇歌劇是「詞調朗徹,儘有本色,是熟於科諢排場者」.他是 說,這部歌劇的曲和白都寫得十分易於明瞭和易於演唱,也寫得很通俗而不粗俗,這部歌 劇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對於劇場的表演藝術及如何來吸引觀眾十分清楚的人.以歷史記載上 ,我們只能知道作者的外號是「月榭主人」(有一種說法說是寫《焚香記》的王玉峰寫作 的,但這不太成立,因為最早記載這部歌劇的呂天成的《曲品》一書,就把王玉峰和月榭 主人其人及其著作判然兩分). 《釵釧記》是一部公案劇,也有一位明鏡高懸的「包青天」——觀文殿大學士李若水.「 釵」是「葵花寶釵」,「釧」是「龍頭珠釧」,是下聘用的聘禮,但這個聘禮卻不是男方 拿出的,而是女方送給男方的,因為那男方皇甫吟家境貧窮,原本皇甫吟之父在生前和當 地富戶史直訂下兒女親事,要結皇甫吟和史直之女史碧桃的親事,但皇甫吟父死,家道中 落,史直要悔婚,要女兒嫁他人.史碧桃不願,於是就準備要拿出葵花寶釵和龍頭珠釧等 ,派雲香去到皇甫家去約皇甫吟,要他來史家拿去下聘.《相約》(第八齣)就是演雲香 到皇甫吟家中,皇甫吟外出,只有其母親李氏在家,雲香就把來意告知,並相約以八月十 五夜赴史家後花園取釵釧,並告以此事千萬不可外傳.但皇甫吟卻無意中向友人韓時忠在 學堂講書時談起,韓時忠頓時起歹意,就對皇甫吟說,此事必然有詐,要暗算他,皇甫吟 信以為真,於是不打算赴約(以上是第十齣《講書》的劇情).而,中秋夜韓時忠赴約, 拿了釵釧等而去(以上是第十一齣《落園》的劇情).話說,以下《討釵》(第十二齣) 演史直一直逼女兒同意婚事,史碧桃十分著急,於是又要丫頭雲香前去皇甫家摧促快來說 親.雲香又碰到李氏,李氏聽信皇甫吟的話,以為史家有壞心,於是十分冷淡,而且說兒 子根本沒去過史家後花園,也沒拿到釵釧,聽得雲香大怒,大吵了一頓.雲香返家告知史 碧桃皇甫家拿了財物又不承認,且還悔婚.史碧桃聞言傷心,於題詩「阿婦重倫多烈性, 男兒薄倖少綱常」於一件白衣衫之上之後,離家投江自殺. 史直發現女兒碧桃失蹤,而所遺留的白衣衫上有死前遺詩,雲香告訴主人有關皇甫吟騙取 釵釧後悔婚,愛恨分明的烈性女子的她要主人到官府告其因奸致死.“真州刺史沈得清就 憑「人証」(雲香)和「物証」(白衣衫)就判罪証成立,嚴刑屈打問成死罪”(以上是 第十九齣《小審》的劇情).“觀文殿大學士李若水奉旨恤刑來到真州,於復勘這椿刑案 時,發現罪証不足,重要物証釵、釧都無著落,認為雲香是關鍵,雲香在大審時,烈性的 她一口咬定就是皇甫吟,即使受刑也不改口;而審問皇甫吟時,皇甫吟講出曾對韓時忠提 到過,使李若水登時覺得有疑點”(以上是第二十一齣《大審》,京劇界在上演時,又名 《釵釧大審》的劇情).於是以借觀人才為名,要學校把學生送來考試,韓時忠也在其中 .李若水故意把他留下(以上是第二十二齣《觀風》的劇情).並且,要人去到韓家,假 裝說要招韓時忠為婿,所以韓時忠要他來拿釵釧當作聘禮,因此取到了証物(以上是第二 十三齣《賺釵》的劇情).李若水於是重新開庭審理本案 ,讓韓時忠及皇甫吟上庭,叫雲 香來認那晚後花園來相會的「皇甫吟」,結果雲香一認就認出那晚的「皇甫吟」,就是韓 時忠,李若水並取出釵釧証物,使韓時忠俯首認罪.李若水又以皇甫吟已為史家女婿,也 算是半子,過繼史直家為子,史直也知今是昨非,於是接皇甫吟與其母同住(以上是第二 十四齣《後審》的劇情).皇甫吟至京城赴考高中,赴恩師李若水處拜謝時,遇御史張所 在座,張所聞皇甫吟未過門的妻子已亡,勸其再娶,但皇甫對碧桃情意難忘,誓不再婚. 於是表示因要打造釵釧,向皇甫借了釵釧.返家後給在河中救起而收為義女的史碧桃相認 ,終於成就了一對佳偶的重逢而結成連理,原來張所對皇甫吟勸再娶是試探其真心的. 《釵釧記》全劇三十一齣,清朝宮庭中幾乎可以演出整本.到民初的傳字輩藝人會表演其 中的《相約》《講書》《落園》《討釵》《小審》《大審》《觀風》《賺釵》《釋放》九 齣.目前只有《相約》《討釵》較有演出,此間市面上也可找到錄影帶. ●《釵釧記》的劇本,有台灣天一出版社所出的《全明傳奇》鉅秩內就有收錄,可以在中 山南路上的國家圖書館(中央圖書館)借閱的到. ●談許潮的《泰和記?仲子》 明朝萬曆年間由胡文煥所編的當時「官腔」「諸腔」「北腔」「清腔」戲劇大選集《群音 類選》中,收入了一部「官腔」的傳奇歌劇《泰和記》裡的十齣:《公孫丑東郭息忿爭》 《王羲之蘭亭顯才藝》《劉蘇州席上寫風情》《東方朔割肉遺細君》《張秀鷹因風憶故鄉 》《蘇子瞻泛月遊赤壁》《晉庾亮月夜登南樓》《陶處士栗里致交遊》《桓元帥龍山會僚 友》《謝東山雪朝試兒女》,但作者不知.或即是許潮,因為《群音類選》所收的《王羲 之蘭亭顯才藝》《劉蘇州席上寫風情》《晉庾亮月夜登南樓》《蘇子瞻泛月遊赤壁》《桓 元帥龍山會僚友》五齣,即在《盛明雜劇》所收之列,而且呂天成的《曲品》也介紹是許 潮著《泰和記》. 所謂的「官腔」,好比現今所說的「國劇」,指的是由官方所認定的腔調,猶如今之正字 標記,當時,有資格被認定為「官腔」的就是將要過氣的「浙腔」——海鹽腔,以及新興 勢力難擋的崑山腔(崑曲).而所謂的「諸腔」,指的是除了「官腔」以外,天下其他所 有的地方戲,包括弋陽腔、青陽腔等等.而「北腔」,指以元朝雜劇唱法的演唱的元朝王 實甫的《西廂記》和元朝及明朝雜劇或明朝雜傳奇歌劇裡的北曲折子——如《浣紗記R 31賜劍》《千金記?追信》等,以及北散套之類.而「清腔」就是以崑山腔(或海鹽 腔,但很少)來唱明朝的南曲散套. 在後世有《仲子》一劇,常被誤為出自於稍晚的孫鐘齡的《東郭記》,但可能即是源出於 《群音類選》裡《泰和記》裡的《公孫丑東郭息忿爭》.說「可能」是因為站長並未能親 自寓見後世《仲子》一戲的劇本,只能從間接資料中印証.《仲子》一戲,清末尚可由崑 班藝人演出,但到了民國初年的崑曲專業藝人——傳字輩藝人已不會演了,其表演身段自 此失傳.《仲子》這齣戲其實出自於「孟子」一書.戲裡有三個腳色,一個是有一妻一妾 而在墳墓間乞討飽了口腹回家驕其妻妾的「齊人」;一個是不食不義之食的陳仲子;一個 是孟子的弟子公孫丑.話說齊人在墳間討得酒食,飯飽之際,冤家路窄,正好碰到最為自 鳴清高的陳仲子,兩人互相都不恥對方,於是相罵起來.正罵得起勁,公孫丑走來,把兩 人都據理說了一頓,說得兩人都心服口服,於是在「苟賤卑污甚可羞,矯情干譽是堪尤; 蒙君指點齊山下,始悟中庸是路頭」的領悟之下結朿了本劇. ●李慧娘的故事——談周朝俊的《紅梅記》 話說在南宋年間,賈似道掌權.一日,他與侍妾李慧娘等人在西湖泛舟遊湖,時書生裴禹 也與友人在斷橋賞玩.當李慧娘瞧見美男子的裴禹,不禁贊道:「美哉一少年」,引來賈 似道的妒火中燒.返回後,不聽慧娘的辯解,在其他眾妾面前拔劍殺之,以儆效尤. 裴禹有一天走過盧總兵家門牆外,拔一枝出牆紅梅跌在地上,被正在紅梅閣上的盧家小姐 昭容望見,深有好感,就叫侍女送枝紅梅給他.而昭容的美貌,賈似道也有所悉,於是派 人打聽.盧家得報,驚恐萬分.正好,裴禹一日因酒醉,誤闖盧府,得知此事,自願相助 ,當個盧昭容的假丈夫.賈似道聞盧小姐終身已訂,於是騙裴禹入賈府而加以囚禁.“話 說裴禹一去不回,昭容心裡掛念,於是就向算命人算命”(以上是第十一齣《算命》的劇 情,這是以算命夫妻的逗趣揚州話的說白演技而著名).並派人騙盧家說裴禹已答應娶賈 似道的女兒,要昭容就配與賈似道,盧家母女連夜逃往揚州躲藏. 而賈似道發現盧昭容己逃走,大怒,叫人夜裡刺殺裴禹,被李慧娘的鬼魂聽見,於是深夜 救裴禹脫逃.“刺客回報說深夜有一女救裴禹逃走,賈似道懷疑是諸妾中有人放走裴禹, 拷打逼供,李慧娘挺身現形自承,並痛斥賈似道後而去”(以上是本劇中最有名的第十七 齣《鬼辯》的劇情) 後來,賈似道的劣行終被皇上懲處放逐而死於路上.而裴禹也終於盧昭容團圓成親. 這部歌劇《紅梅記》,依當時王樨登的刻本中的敘言,指出他在萬曆37(1609)年與周朝俊 初見面時,見到了他所寫的《紅梅記》,並有所謂湯顯祖的評本,評語中還拿此劇和《牡 丹亭》比較.《牡丹亭》作於1598年前後,則《紅梅記》當成於1600前後,晚不逾1608左 右.明末祁彪佳的《曲品》則將其列為「能品」,這個等級就是和《牧羊記》《躍鯉記》 《百順記》《金雀記》《百花記》《寶劍記》《玉簪記》《釵釧記》《南西廂記》《水滸 記》等劇作並列.而評之曰:「手筆輕倩,每有秀色,浮動曲白間,當是時調之雋」. 本劇共有三十四齣,而劇情的精華都在上半部發展已畢(重要的《鬼辯》正好在一半的第 十七齣),所以在整體劇作的編排上難免令人覺得有頭重腳輕之感.而此劇後世很少演出 ,清朝以來,只有原屬不重要的第十一齣《算命》尚有演出,《鬼辯》到清末也尚有演出 記錄,但到了民國初年的崑曲專業藝人——傳字輩藝人已不會演了,其表演身段自此失傳 ;曲譜皆有留存.《鬼辯》可見「集成曲譜」;而《算命》有手鈔本曲譜留存.現代大陸 上有改編本崑曲《李慧娘》,亦即取材於此. ●《紅梅記》的劇本,有台灣天一出版社所出的《全明傳奇》鉅秩內就有收錄,可以在中 山南路上的國家圖書館(中央圖書館)借閱的到. ●王魁負桂英——談王玉峰的《焚香記》 有關於宋朝有名的“負心人”王魁負敖桂英的故事,從宋朝起就常是小說及戲劇的題材. 而到了明朝的萬曆年間這個中國歷史上戲劇藝術最為昌盛的年代裡,所誕生的《焚香記》 ,則是惟一到現代還可以看到古代演出的此一題材劇.當然,是以明朝萬曆年間演出的形 式——崑曲來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