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济医院前世今生(下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7:04

  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朱绍杰

  始建于1835年,横跨三个世纪,历经175年的沧桑;

  与近现代史上无数风云人物有过不解之缘,从林则徐到孙中山;

  孕育了中国现代医学最早的幼苗与栋梁,从第一位西医生到中国外科手术之父;

  它绝非一座普通的医院———

  1

  逸仙博士与博济医院

1883年,孙中山从檀香山求学归来后回到家乡香山翠亨村,靠亲戚资助生活。后来,他和陆皓东在乡下打碎神佛,待不下去了,就来到了广州。他在沿江路上逛街时,遇到当时博济医院的院长嘉约翰,由于孙中山英语流利,嘉约翰对其印象很好,让他进入博济医学堂当护理员,做翻译工作,并一边学习西医。 

孙中山入学的时候年仅20岁。全班男生12人,女生4人。在这段读书时光中,孙中山的政治思想越发激进。课余时间,常与同学和朋友讨论国事,探索救国之路,也结识了许多同道。如三合会员郑士良,就是孙中山的同学,后来发动会党多次响应孙中山起义。孙中山还通过校友尤裕堂,结识了后来成为“四大寇”(当时孙中山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被呼为“四大寇”)之一的尤列。 

  虽然在这里学习仅一年,但是孙中山却与院长嘉约翰有过直接接触。年轻的孙中山提出要撤去课室中男女同学座位之间的帷幔,同时要求允许男生参加妇科的临床实习,理由是“男医生以后也会遇到妇科病人”。在嘉约翰看来,这些措施本来就是为适应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在他的祖国并无此规定,因此欣然接受。    一年后,孙中山转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西医书院乃香港大学的前身,孙中山是港大第一届毕业生。

  孙中山并未获得过医学博士学位。“孙逸仙博士”的称谓,流行海内外数十年,多半是Doctor(医生,也有博士之意)误译的结果,其中想必也兼有敬仰之意。但不管是医生还是博士,这一段缘都与博济医院难解难分。

  2

  校友协助孙中山脱险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发动首次武装起义。事败,孙中山潜入博济医院,在校友的帮助下乘船脱险,由澳门赴日。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4月25日,孙中山辞职南下广州。

5月9日,出席博济医院举行的耶稣联合会欢迎会时,孙中山即席应众演说。他追忆26年前在这里习医的经历,感慨良多,并号召基督徒“同负国家之责任,使政治、宗教同达完美之目的”。在1911年至1916年的革命中,有超过600名伤员在博济医院得到救治。一次,孙中山来医院看望伤员,医生把他带到手术室去。打开第一个伤员的伤口,孙中山根据伤口的位置,推测说,这名士兵是从战场上迅速撤退时被子弹从背后打伤的。孙中山一直与博济医院保持联系。最后一次联系是为岭南校园内的诊所捐款1000大洋。

  3

  林则徐的病历

  孙中山,许多名人都与博济医院有不解之缘。林则徐就是其一。

  在1840年4月的《中国丛报》里,保存着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西医病历,其中存有伯驾为当时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亲笔记录的病历卡,编号为“6565”。

  当时,林则徐到广州向外国人采取强硬手段,实施禁烟,整个广东局势趋向紧张。

  身患疝病的林则徐,碍于身份,不愿与外国人私下接触。但他对西医的一些治疗手段和效果,还是能够接受的。

  于是,他只好另觅理由,向医院索取“治疗疝病的药品”和一副“疝带”。按照规矩,病人第一次使用“疝带”必须由医生亲自托绑,这可怎么办?林则徐于是再找到一位同僚,让伯驾指导其使用方法。根据病历的记录,治疗效果良好。

  事后,林则徐还专门询问了眼科医局的情况,得知在中国开设的这间医局和在别国开设的医局相似。

  据说,林则徐临终时曾用闽南话大声呼叫“星斗南”,指的其实就是“新豆栏医院”,而十三行的新豆栏街则是眼科医局当时的所在地。

  4

  中国第一位西医医生

  西医要在中国生根发芽,仅仅靠西方人是不够的。博济医院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医院,同时也是第一所医学教学机构。

1866年,博济医院办了一所博济医学堂,1879年更名为南华医学堂。嘉约翰曾在该学堂任教。南华医学堂于1904年扩建为南华医学院。为中国人在了解、接触和掌握现代医学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本土的第一位西医医师就是在这里培养出来的。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从这里走出去,去到中国各地的西医医院。 

  中国第一位西医医生,就是博济医院培养出来的。

  1837年,伯驾首招三名学徒,其中最优者为关韬(关亚杜)。

关韬是十三行著名画家关齐昌(林呱)的侄子。19岁跟随伯驾习医,品学兼优,深得伯驾器重和病人信赖。伯驾回国休假,关韬代为主持医局,病人不减。1856年,他到福建清军服务,赏五品顶戴军衔,为中国第一位军医。1866年,受博济医院嘉约翰院长之聘出任院长助理,医院引以为荣。关韬开创了中国人学习西医全科之河,也为中国第一代西医学生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关韬的叔叔林呱,与伯驾来往密切,与博济医院也有很深的渊源。他是中国著名的外销油画家,广东南海人。

林呱油画技法学自著名的印象派画家乔治·钱纳利,专门从事外销油画,风格与老师极似,后来以低价抢老师生意。林呱为伯驾制作了不少教学挂图,还为伯驾画了一幅《彼得·帕克医生和他的中国弟子关阿多》,又为他们的100名有肿瘤病突出体表的患者描摹,至今还有100多幅保存下来,大多收藏在美国耶鲁医学图书馆。

  孙中山手写体院训

  5

  中国外科手术之父

  博济医院著名的外科医师黄宽是中国第一位留学医生。1860年,他施行了中国第一例“胚胎截开术”,是施行此类手术的第一个中国人,被誉为中国外科手术之父。

1850年,黄宽与容闳留学美国,是中国第一批海外留学生。1857年,黄宽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医学博士。1858年,他回国服务于惠爱医院,同时兼职博济医院。1862年,黄宽被李鸿章聘为医官。但他对仕宦生活不感兴趣,半年后就辞职回广州开业。第二年,海关医务处成立,聘医官17人,其中16人都是外籍医师,只有黄宽一名华人被聘为广州海关医务处医官,足见他当时在西医界的地位。 

  1879年,南华医学堂准许广州真光女子学校的两名女生入校学习,成为中国培养女医生的起点,也开了中国男女同校之先河。后来从这里走出了有“中国第一个南丁格尔”之美誉的张竹君。

  张竹君,1876年出生于西关的一个显宦之家;七八岁时,患上严重脑病,半身瘫痪,当时的名中医均束手无策。家人不得已把她送进博济医院,谁知竟奇迹般痊愈了。从此张竹君就立志要学西医,初就读于博济医校,后转入夏葛女医学堂,1900年毕业后即在广州从医。

1901年后,她办起南福医院并任院长,开创了广州市由国人自办医院和女子任院长的先河。武昌起义后,她发起成立中国赤十字会并任会长,率医生、护士120人赴武汉救治伤员。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进犯上海,十九路军奋起反抗。人们也能在枪林弹雨的前线见到她的身影。

  6

  救人救世救国,医人医身医心

  1930年,岭南大学接管博济医院后,校董事会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筹办孙逸仙博士医学院。

  1936年7月,博济医院与夏葛医学院等院校合并,组成孙逸仙博士纪念学院,同时作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解放后,它与中大医学院合属南华医学院。后来,光华医院并入,更名为广州医学院。1957年,学院改名为中山医学院,而博济医院便成为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1985年11月,经国务院卫生部批准,更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现改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现在医院里还矗立着一座纪念碑,是75年前建造的,碑文刻有“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17个金字,也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学医和从事革命运动而建立的。宋庆龄到访医院时,曾在此碑前留影。 

  对于医院冠以“孙逸仙”之名,医院现任院长沈慧勇的解读是,这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与一间医院的关系,也不仅是个品牌,而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救人济世使命的传承,一直贯穿医院的整个历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后广州沦陷。博济医院一片狼藉,满目疮痍。但博济全体职工坚守岗位,四处辗转,为民众服务,为抗战伤病员服务。为了保护长堤本院,维持运转,医院悬挂美国国旗,由嘉惠霖医生主持,部分职工留守;另一部分职工由黄雯院长带领退至曲江,组织后方医院。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医院后,改名“博爱医院”。博济医院被迫迁往文德路留法同学会内,后文德路也被轰炸,部分又迁往校友所办医所保生医院。 

  日占期间,广州万国红十字会组织“难民营”,嘉惠霖担任委员会主席(曾被虏进集中营),收容难民最多时达4万多人,其中多数入博济医院救治。 

  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批声名卓著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纷纷投身岭南医学院博济医院参加新中国医疗建设。如陈耀真、谢志光、秦光煜、周寿恺等,他们有的放弃国外优厚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有的放弃了国民党已购买的全家赴台机票,选择救国兴邦的历史使命。 

  今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已发展成为一所大型现代化医院。在SARS肆虐期间,全院有98位医务人员染病,但没有一个人临阵脱逃;汶川地震后第二天,就有几名医生上了最前线。在这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救人救世救国,医人医身医心”的中山精神仍在。

陈辉、朱绍杰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