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节目是中国的“裸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39:06
50年代,女子要嫁英雄;

  60-70年代,妇女要嫁“工农兵”;

  80年代,女人要嫁“高干子弟”;

  90年代,女士要嫁“海归”;

  当代,女孩要嫁“钱”?

  女人出嫁,比男人娶媳妇更能反映出时代的“价值观”。记得文革中,美国情报部门仅仅相信女人出嫁,孩子取名,才是中国内部真正民心的反映。半个世纪来中国女人的出嫁观变化,真正是全体中国人价值观的缩影。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透出一个“真”字,成为中国一代人心理的“裸照”,自然吸引人。但其中反映出的价值取向,又何止年轻人有?台上某女,发现一男是“大款”,马上就说人家“一定孝顺”。现实中,不少政府发现投资方,如果是解放时出逃,躲过枪毙的地主,马上就会给人家修祖坟,说人家是功臣。何其相似。

  人的笑声,主要来自“胜利感”和“性感”。回想赵本山的本事,是活活把台上人压低,托出观众的高,挠出观众的“胜利感”,所以,看他的表演,感到不得不笑,又笑得很苦。而“非诚勿扰”,是通过“毒舌”,通过心理解剖,压得狠,托的轻,在让傻瓜都能看清楚的痛快感中,出现“胜利感”,所以就更舒服了。再加上重要的一条:“性感”作为底色。节目“火”起来,就不足为怪了。

  按照同样的思路,我可以把它设计的更“火”。比如,让选中同样心动女生的男士“决斗”。第一轮,口才“决斗”,第二轮,打架“决斗”,第三轮,模拟战场“决斗”,等等。(还有几个策划,不说了,怕他们真的采用)记得国外有个电影,叫《冒险的代价》。现场直播某个人以命换钱的故事,虽然很叫座,但又有什么结果?

   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的宣传机构在干什么?我们百姓养活的国家监督机构在干什么?大部分人的“善”、“恶”本性是不稳定的,是随环境导向而变化的。百姓不懂,你们是否也不懂?“钓鱼执法”是“恶”的人性引导,所以各国都主张禁止,民众也同意。“非诚勿扰”在引导什么?是不是在用“钱”、“利”、“女色”对人们的心灵“钓鱼变法”?

  “非诚勿扰”节目本身已经开始变质,不再是为了婚姻,甚至不是为了发现现场的朋友。在有名即有钱的今天,西门庆都成了香饽饽。女孩为了出名,“非诚勿扰”成了李瓶儿,春莲们成名的舞台,许多有故事的女孩已经到其他电视台做节目去了,乐嘉的书也卖火了,出场的模特们都签约了。男嘉宾的最好策略是,赢得电视观众的喜爱,失败退场,即可出名,还可以联系上24,000个女孩。

  我不反对此类节目,要注意的是量变引起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