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27:38

藏象

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即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等内脏。

象:主要是指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其次是指内脏与自然界相同应的事物和现象;再次是指内脏的解剖形象。

由此可见,“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两者结合就叫做“藏象”。

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共同的功能特点是藏精气,即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所以有“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之说。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共同的功能特点是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故有“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之说。

奇恒之府:胆、脑 、髓、骨、脉、女子胞。其形态多为中空,与六腑相近。

共同的功能特点是贮藏精气,与五脏类似,因此,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五脏的功能

一、 心的功能

1、 主血脉:是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

主血

行血:心气推动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供养全身,维持脏腑、四肢肌肉等正常的功能活动。

生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在肺部吐故纳新之后,贯注心脉变化成赤色的血液,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主脉

心与脉管相连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

2、 主神志

神:广义之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

3、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在窍为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与夏气相通应。

4、 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与夏气相通应。

附:心包

生理上:保护心脏,代心行令

病理上:代心受邪

二、 肺的功能

1、主气、司呼吸:主气是指人身之气为肺所主,司呼吸是指肺具有主持和调节呼吸运动的功能。

主呼吸之气:肺为主呼吸功能的器官,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

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分两个方面)

参与宗气的生成:肺吸入自然之清气与脾传输水谷之精气在胸中结合生成宗气。

调节全身气机:肺有节律的呼吸,调节全身气的升降。

2、主行水:是指肺具有通调水道,推动水液输布和排泄的功能。

3、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流经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输布到全身。

4、主宣发和肃降:宣发,即宣通和发散,是指肺气向上和向外布散;肃降,即清肃、洁净和下降的意思,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清洁。

5、主治节:治,治理;节,调节。是指肺具有辅助心来治理和调节人体各脏腑组织活动的功能

6、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在志为忧(悲)。 在液为涕。 与秋气相通应。

7、生理特性

肺为之华盖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三、 脾的功能

1、主运化:运,转输;化,消化吸收。是指脾具有把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运化水谷:即消化饮食,吸收和转输水谷精微。

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代谢所起的调节作用。

2、主统血:统,统摄、控制的意思。是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致溢于脉外的功能。

3、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是指脾能将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而营养周身。

4、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肉,主四肢。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5、生理特点

脾气主升

喜燥恶湿

四、 肝的功能      

1、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2、主疏泄:疏,疏通;泄,升泄。肝有疏泄和升发两个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达。

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筋。 在窍为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与春气相通应。

4生理特点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为刚脏,其气易抗易逆

肝体阴而用阳

五、肾的功能

1、主藏精:是指肾具有储存、封藏人体精气的作用。

广义之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相结合化生而来,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狭义的精:指藏于肾中的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与生俱来,禀受于父母,是生育繁殖,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为生命的基础。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并灌注于五脏六腑。

2、主水:肾是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故肾有水脏之称。

3、主骨,生骨髓,通于脑。肾藏精、精生髓、髓通脑、脑为髓之海。

4主纳气:呼吸虽由肺主,但需要肾的协调。肺主肃降、肾予接纳。

5、主一身阴阳:肾阴肾阳为脏腑阴阳之本。

6、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骨。 在窍为耳及二阴。 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 与冬气相通应。

7生理特点

肾主闭藏: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内藏真阴而寓元阳,为水火之脏。

脏与脏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腑之间的关系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 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 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胱: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