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志愿军统帅之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41:52

【中华史林】浅析志愿军统帅之选择

  • 发表于:2010-09-11 20:20:36
  • 作者:jian811发短信加好友更多作品
级别:列兵积分:10 新茶上市铁观音5款茶6折 哒哒哒!军事小游戏!

                                                             浅析志愿军统帅之选择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一炎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究竟谁是志愿军司令第一人选,在网络上可以看到许多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的评论,对此问题见仁见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其中的一些人对历史事实一知半解,或有意无意的对某些史实作歪曲的记叙或不尽正确的评论,或者出于某些目的而对某些事件进行炒作,其实这些都是对历史极端不负责任的。古人云:“欲亡人国者必先亡其史”,所以,我们应该懂得珍惜和尊重自己的历史。尊重历史,就是据实研究,据实写史,是则是,否则否,不可胡夸,不要妄谈,更不可以造假。本文根据目前所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回忆那段历史,以便澄清一些是非,并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究竟谁是志愿军司令员第一人选,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看谁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十七国联军,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一、成立东北边防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7日上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我已命令美国的空海部队给予李承晚政府部队以掩护和支持……,我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美国海军第七舰队随即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国领土台湾。6月30日,杜鲁门命令美国陆军部队开入朝鲜战场,7月5日美国军队开始与朝鲜人民军作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1950年7月7日,保卫国防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召开,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副主席主持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负责人林彪、肖劲光、肖华、刘亚楼、杨立三、滕代远、李涛、许光达、谭政、方毅、苏进、贺晋年等。

 

    这次会议的议题是讨论国防及支援朝鲜独立统一战争问题,据会议记录: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军,即刻集结东北地区。其中关于指挥机构组织一项记载:粟裕同志为“支援军”司令兼政委,调四野副参谋长李聚奎担任“支援军”后勤司令。决定参战部队改穿朝鲜服。在这一次国防会议记录上,第一次出现的是“支援军”名号。

 

    周恩来在会上要求聂荣臻同志把军委研究决定的事项一并报毛泽东主席批准。 毛泽东审阅了聂荣臻送来的中央军委会议决议事项呈批件后,当天批示:“荣臻同志:本日会议决议事项同意,请即按此执行。原件存我处。毛泽东7月7日24时。”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在第一次国防会议中建议“以粟裕同志为‘支援军’司令兼政委”, 随后会议决议经毛泽东批准,这恐怕就是现在网上所盛传的“毛泽东亲自点将粟裕为志愿军司令”之依据。

 

    在同一天,也是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一项紧急决议案,提出立即组成“联合国军司令部”,同时授权“美国指派司令官”,统率和指挥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各国部队。7月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立即命令美国驻远东部队总司令、驻日联盟军总司令、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

 

    1950年7月10日,周恩来副主席主持召开了国防会议第二次会议,议题是“关于东北边防军组成及各项准备工作”。这次会议应视作第一次会议的继续。但在这次会议上已无“支援军”名号,而改称为“东北边防军”。

 

    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根据第一、第二次国防会议商定的事项正式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在河南地区担任战略预备队的第13兵团所辖之第38、第39、第40和在齐齐哈尔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第42军,及配属炮1师、炮2师、炮8师和特种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以保卫东北边防和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军。与此同时,对支援边防军的第二线兵力、东南沿海海防和东北地区的国土防空问题也作了部署。并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东北边防军后勤司令员。

 

    “东北边防军”这一名号,一直延续到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下达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为止。在毛泽东的命令中称:“为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二、东北边防军司令员为何是粟裕

 

    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那么边防军负责人必然从各个野战军的军事领导中选择。粟裕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比较年轻,在解放战争中战功卓著,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他当时主要担负准备解放台湾的重任,以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1949年中央军委就曾经致电粟裕,要把“准备占领台湾”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由于金门战役失利和台湾海峡天险横亘,中共中央充分的认识到渡海作战的艰巨性,加之当时缺少空军和海军支援,解放台湾战役的计划一再被修改。 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很快进驻台湾海峡,毛泽东、周恩来就立即意识到解放台湾至少在近期内是不可能的了,自那以后,悠悠数十载,解放军兵锋再未染指台湾海峡。由于没有了解放台湾的军事任务,所以,派粟裕去东北边防军任职应该说是比较合适的。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二个与抗美援朝主帅人选有关的人物。

 

    林彪,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负责中原安全及中南片区数十万国民党残余和土匪的清剿。比如湘西土匪,湖南西部28县,境内沟壑纵横,溪河密布,峰峦起伏,洞穴连绵。有10多个县与鄂、渝、黔、桂四省交界,历朝皆属统治薄弱区域。自宋朝以来,匪患未曾绝迹过,进入民国时期,湘西土匪为害尤烈,给湘西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湘西剿匪的重任自然由林彪所领导的四野承担。

 

    彭德怀,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自古就有“欲统中国,必据关中”之说,大西北地区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边疆的稳定系乎国家安危。彭德怀不仅仅负责边陲的安全,还肩负西北地区的生产建设及经济恢复,并在着手勾画建设大西北的蓝图,同时还有协同二野解放西藏的重任。大西北地区民族问题复杂,极需一个威望极高的统帅坐镇西北。

 

    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部署的重心在南方,准备解放台湾。而在东北地区以友邦为邻,几乎没有设防,那里却集中了全国大部分重工业,当时仅鞍山和本溪的钢铁产量就占全国80%以上,沈阳是全国机械制造中心。组建东北边防军,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美国侵略者将朝鲜战争继续扩大到中国东北地区,是为了保卫东北边防而采取的防范措施,《决定》中虽也提到“必要时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军”,但在当时,出兵不出兵朝鲜还未可知,只是未雨绸缪,如同周恩来所说,宁可备而不用。而且当时北朝鲜人民军攻势迅猛,6月28日就夺取了汉城,其后进展顺利,攻占了南朝鲜大片地区。如果那时出兵朝鲜,作战对象主要是南朝鲜部队和少量的美国军队,美国政府认为那时进行军事干涉是最好时机(指中国军队),麦克阿瑟更明确的说:如果那时干涉,那将具有决定意义。鉴于当时朝鲜战场局势,加之北朝鲜那时没有请求中国政府出兵,东北边防军的任务主要是保卫东北地区边境安全,似乎不必把林彪、彭德怀这些德高望重,身负重任的党政军高层领导派去东北!

 

    三、粟裕为何没有去东北赴任

 

    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并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但是,粟裕却在第二天请假到青岛休养, 据《粟裕年谱》记载:1950年7月14日,复发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经中共中央批准,粟裕去青岛治疗。

 

    鉴于粟裕请假休养,周恩来在7月22日给毛泽东的报吿中提出:“请主席考虑边防军目前是否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并统一一切供应,将来粟、萧、萧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毛泽东同意了周恩来的意见。

 

    8月初粟裕曾写给毛泽东一封信,8月8日毛泽东回信说:“粟裕同志: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修养,直至病愈。修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问好!”

 

    毛泽东信中的“新任务”究竟是指什么呢?是指赴东北任职呢还是另有所指?1983年4月,粟裕赠给中央文献研究室上述毛泽东写给自己的信时,可能担心别人不了解这封信的背景,他还亲笔作了说明:“这是1950年我在青岛休养时向主席写信报告我的病情后主席给我的回信。信中所指新任务是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因我的病经久未愈,后来改由彭德怀去担任了。”

 

    如果 “新任务”是指参加抗美援朝作战,那么“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又怎么理解?是不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当时朝鲜战局非常乐观,出兵朝鲜作战不甚紧迫?显然不是,朝鲜内战初期,虽然北朝鲜人民军进攻势如破竹,相继攻占了大田、木浦、晋州等地,南朝鲜国防军和美军退缩到洛东江以东的大丘、釜山狭小地域,在该地区双方形成相持局面,但朝鲜人民军后方空虚。毛泽东对此表示出了深深的忧虑,认为形势不容乐观,8月4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表示:“对朝鲜不能不帮。不帮让其自打也是一个办法,干净。但如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甚至挑衅……。”在会议上还特别指出:“美军增援部队运来了,很可能在朝鲜后方登陆。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那么朝鲜战局将会急转直下,朝鲜人民军将处于极不利的态势。对朝鲜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 8月5日,毛泽东电示高岗马上召开东北边防军师以上干部会议,阐明作战目的和意义,并要求本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在9月上旬能够出动至朝鲜参战。高岗遵照毛泽东的这一指示,8月13日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央意图,并对各项作战准备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后,周恩来、聂荣臻曾以军委名义指示东北边防军准备9月上旬作战,东北边防军根据这一指示正在紧张的进行备战工作。由此可见,“新任务”若是指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就当时中央军委设想9月上旬出兵朝鲜参战来讲,任务也不可谓不迫切。显然,毛泽东信中“新任务”应该是另有所指,可能当时并没有考虑粟裕率兵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因此才会在信中说“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并在信中抚慰其“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

 

    几天之后,1950年8月11日粟裕被任命为华东军区党委第二书记。年谱上说“陈毅为第一书记,粟裕为第二书记,唐亮为第三书记,负责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的领导工作。”就这一新的任命来讲,明确的表明粟裕无需赴东北就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委,更不用说去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了。这一任命似乎也比较容易地解释毛泽东信中所说的“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了。

 

    8月26日,周恩来在检查和讨论东北边防军准备工作会议上指出:“原来设想的第一种情况(很快解放全朝鲜)已经过去,战争要长期化。”并在讲话中还提到:“毛主席指示,边防军以十三兵团机构为统一训练机关(特司),并以万毅同志为副,加紧训练和准备。……将来部队行动后,前线指挥要一个统帅去,萧劲光、萧华也是在部队出动时再去。”周恩来讲话中没有提及粟裕,只说要一个统帅去,这确切的表明中央军委正在考虑出兵朝鲜参战的合适统帅人选。

 

    是不是因为粟裕生病休养无法去东北,中央军委另行考虑其他人选呢?应该不完全是生病这个原因,因为出兵朝鲜一直到1950年10月5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才最终确定,而粟裕在8月下旬由青岛转无锡疗养,9月初即经上海回到了南京,并于9月5日签发了华东军区关于第九兵团参加东北边防军的命令,说明这时粟裕已经重返工作岗位,因此说他“病经久未愈”这一理由显然不符合事实。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下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些作者据此认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应该就是“志愿军司令员,”粟裕无疑是“志愿军司令员”第一人选,这种认识似乎很有道理,但他们恰恰忽视了朝鲜战场局势、参战时间、作战地点、作战对象、作战任务和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等等诸多因素的变化。按照他们的逻辑推理,那么东北边防军司令部应该也是志愿军司令部,但是,东北边防军司令部似乎是一个过渡性班子,事实上也从未正式建立过。司令部的几个成员除了东北边防军后勤司令员李聚奎赴任以外,其他成员都没有去东北赴任,这不令人感到很奇怪吗?粟裕没有赴任说是因为有病,而萧劲光、萧华似乎没有不能前往东北赴任的理由!即使10月8日毛泽东下达“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后,东北边防军指挥机构中竞没有一个成员随志愿军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作战。

 

    黄钟毁弃,瓦缶雷鸣。一次未曾赴任的任命竞成了现在一些人炒作的题材,委实令人好笑,有的作者还要语不惊人誓不休,什么“粟裕是志愿军司令第一人选,林彪、彭德怀是替补”“……无奈选择彭德怀”等等之类,不一而足。当然在文章的内容里还要编缀一些貌似堂皇的理由,什么粟裕适合于大兵团作战等等。那么请问,谁组织指挥了抗击日寇的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哪个野战军军队最多?一些所谓的作者由于对近代历史不进行严肃认真的学习与研究,或是有意混淆和曲解历史事实,或是对某些历史事件进行炒作来吸引大众眼球,其结果恰恰彰显这些作者历史知识之浅薄。

 

    四、志愿军司令员第一人选究竟是谁

 

    其实,自朝鲜内战爆发之日起,毛泽东就出兵不出兵问题,出兵时机问题,出兵朝鲜作战的挂帅人选问题,一直在不断的思考。毛泽东不愧是站在高山之巅的巨人,他深深的意识到既然要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较量,朝鲜战争必将是一场高强度的国际性局部战争,那么单单靠已经开赴东北的几个军是永远不够的,恐怕其他的野战军也要派部队参战,出兵朝鲜的主帅不仅要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而且还要有足够的威望才能统御各野战军参战部队,在解放军所有高级将领中谁能承担此重任呢?

 

    在《我们见证真相》一声书中记载:1950年8月期间,毛泽东与周恩来曾商谈志愿军挂帅人选一事,毛泽东讲:“我考虑过了,让林彪领兵入朝是最合适的。13兵团的4个军要扩大,9兵团、19兵团、3兵团、20兵团也要准备出国,几十万大军,不好管呐……。”周恩来也认为:东北是林彪的老根据地,多方情况他都比较熟悉,况且他在军队内有比较高的威望,由他率众出战,是很合适的。

 

    一句“不好管呐”就可以看出,毛泽东深知没有一个威望卓著的将领来统率入朝部队,是绝对不可能抗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的。所以,关于志愿军挂帅人选,毛泽东其实早就在考虑林彪。的确,林彪率兵入朝应该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之一。

 

    林彪在红军时期就是我军的一员骁将,解放战争期间,更是威名赫赫,率兵百万,从白山黑水之间一直打到天涯海角,在军内享有很高的威望,解放战争期间,林彪经营东北数年,而朝鲜与东北一衣带水,气候、地形条件大致相同,这就是毛泽东为何亲自点将林彪带兵入朝作战的主要原因。

 

    1950年9月3日,毛泽东就高岗8月30日“关于边防军准备工作有关问题请示”来信的复电中指出:“林粟均有病,两萧此间有工作,暂时均不能来。……。” 从这封电报内容也可明确的看出毛泽东在出兵朝鲜主帅人选方面作出了选择。粟裕虽然也被提及,但显然不是作为入朝作战主帅第一人选,尽管他那时已经结束了休养。从此以后,在目前所有能看到的资料中,没有发现任何中央领导人再次提及粟裕去东北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兼政委一事,由他率领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更是无从说起,就抗美援朝作战这一任务而言,他似乎完全淡出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视野。

 

    毛泽东拟派林彪赴朝指挥作战一事,不仅与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商议过,而且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讨论过。讨论结果应该通知了中央政治局所有成员和其他中央领导成员,如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国家副主席高岗、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等人都知道此事。因为这个问题没有在政治局会议上讨论过,所以没有做出正式决定。

 

    时任总参谋部代总长的聂荣臻在他的回忆录中这么记叙:“林彪是反对出兵朝鲜的。毛泽东同志原先决定让林彪去朝鲜指挥志愿军,可他害怕,托词有病,硬是不肯去。奇怪的很,过去我们在一起共事,还没有看到他怕死到这个程度……。”

 

    从聂荣臻的回忆录中,可以确切无疑的看出毛泽东首先选择了林彪率领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聂荣臻认为只是因为林彪托词有病,最终没有派他入朝作战。

 

    洪学智在《彭德怀临危受命》一文中,回忆了1950年10月8日去沈阳会见彭德怀的情形,彭老总对我们说:“毛主席决定出兵朝鲜,并决定我去朝鲜,主席讲:‘原来是让林彪去的,他对四野熟悉,可是他说病了,所以让你去。’毛主席问我同意不同意,我没有推诿……。”

 

    以上二人回忆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因为聂荣臻参与了中共中央关于抗美援朝的所有重大决策,而洪学智是志愿军副司令员。由此可以肯定,就率兵入朝作战的统帅问题,毛泽东首先考虑的是林彪而非别人,志愿军司令员第一人选无疑应该是林彪。

 

    中共中央决定派志愿军入朝作战是在10月5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才最终确定,没有资料表明粟裕参加了出兵朝鲜的这一重要会议,所以粟裕认为自己如果没有生病(实际上9月初已经返回工作岗位),中共中央会派他率兵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解释恐怕无法令人信服。从目前披露的所有资料来看,也没看到毛泽东亲自点将或属意粟裕为志愿军司令员的证据。

 

    当然,尽管毛泽东属意林彪挂帅,但林彪不赞成出兵,他认为如果一定要出兵,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能不打就不打。当时,林彪可能真的在生病,也可能像聂荣臻在他的回忆录中说的那样不去朝鲜是因为害怕,所以抗美援朝主帅的重任就历史的落在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肩上。

 

    五、历史的选择

 

    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队在仁川成功登陆,朝鲜战局陡然发生逆转。此时,联合国军在朝鲜兵力达到42余万,飞机1000多架,各类军舰300多艘,10月初联合国军突破三八线,大举北犯。金日成向毛泽东主席发出紧急信函,要求中国出兵支援。

 

    历史将中国领导人和中华民族推向了最严峻的一刻。战争伊始,饱经战争沧桑的中国亟待休养生息,国内建设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有待恢复。土地改革刚刚开始,国内残匪还未肃清,刚刚结束了解放战争,只有单一陆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十分落后,对手却是陆海空军堪称世界一流的美国及其所率领的十七国联合国军队。这就意味着是一场一军对三军,平面对立体,力量十分悬殊的战争。

 

    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在新中国建立伊始,朝鲜处境危在旦夕,中国主权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各方面都存在严重困难的情况下,经过慎重权衡,果断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而英明的决策。

 

    1950年10月1日,当天安门广场的火焰还没熄灭,欢庆国庆的人群还没有离开,毛泽东正在紧张严肃的气氛中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在会议上,毛泽东说:“出兵朝鲜已是十万火急,既然林彪有病不能入朝,我看志愿军司令还是彭老总最合适了。”朱德总司令立即表示赞成,于是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彭德怀挂帅担任志愿军司令员。

 

    10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专门商讨出兵援朝问题。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列席会议的有李富春、罗荣桓、林彪、邓小平、饶漱石、薄一波、聂荣臻、邓子恢、杨尚昆、胡乔木。政治局委员彭德怀于那天下午才从西安赶到北京参加会议。

 

    第二天,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彭德怀坚决支持毛泽东出兵朝鲜的主张,当毛泽东谈到要彭德怀率兵入朝时,彭德怀表示服从中央的决定。他在1968年9月自述中写到:“主席决定我去朝鲜,我也没有推诿。”根据参加此次会议的同志回忆,当时毛泽东站起身来,上前紧紧握住彭德怀的手说:“老彭,有你去,我就放心了。”

 

    志愿军副司令洪学智上将回忆说:“听到中央军委任命彭老总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来指挥我们志愿军,我们都非常高兴。彭老总在我们军队内有崇高的威信,他有丰富的组织指挥战斗经验和天才。大家听了以后,增加了战胜敌人的信心。我们欢迎彭总来指挥我们,我们一定要努力多消灭敌人”。由此可见,一位优秀的统帅对一支军队的将士们树立起必胜信念,是何等重要。

 

    孙子曰: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彭德怀胸怀全局,他的支持坚定了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决心,他临危受命,以伟大战略家的胆识与气魄,敢于在敌强我弱悬殊,形势对我十分不利的情况下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

 

    彭德怀无疑是我军最优秀的统帅之一,上任12天就率部队于1950年10月19日人朝,10月25日与敌人首次交战,11月5日胜利结束第一次战役,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仅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有效制止了强敌的大举进攻,稳定了战场的局势。随后,利用敌人狂妄分兵冒进的弱点,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一举夺取了战略和战役主动权,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场的局势,使得北朝鲜转危为安,保障了中国东北边境的安全,经过五次战役,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充分显示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素养。

 

    历经二年九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了具有高度现代化装备的以美国为首的十七国联军,把侵略军从鸭绿江边一直打回到三八线,迫使敌人接受和最终签订停战协议。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的卓越军事指挥,非凡的胆略和精湛的指挥艺术,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军事家,斯大林称他是当代的天才军事家。

 

    夫英雄者,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彭德怀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大英雄,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民万世敬仰的民族英雄。

 

    六、结语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惟一的一场大规模国际性局部战争。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托兰在他新著《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中说:“朝鲜战争是一部洋溢着双方英雄气概的传奇历史,是一部令人难忘的世界性重要史诗。”

 

    在朝鲜战争中,中美双方投入的都是久经沙场考验的部队,派出的都是最优秀的指挥官并且把战争指导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朝鲜战争的激烈程度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在朝鲜半岛狭小的战场上,双方投入兵力最高达300多万人。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包括细菌武器),而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初期,既无空军,又无海军(后来虽有少量空军参战,也只能掩护后方主要交通线,不能直接支援前线作战),陆军武器装备也十分落后,用的都是过去缴获的各种陈旧的万国牌武器。但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克服了防空武器少、粮弹不足,御寒衣物缺乏等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 1951年2月25日彭德怀在军委扩大会上曾经说过:第一线部队其艰苦程度甚至超过红军长征时期),最终以劣势装备战胜了高度现代化的敌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军威国威,为中国人民赢得了胜利和尊严,中国的国际威望与地位空前提高。可以毫不夸张的讲,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大国地位和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奠基之战,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并走向繁荣富强的里程碑,它将永久载入中华民族和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史册。

 

    在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曾庄严的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是,真正为全世界所承认,还是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备受外来侵略、欺辱、压迫、奴役的历史。正如李际均中将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遗产》一文中所说的:一百年里第一次为我们中国人抹去那黑色屈辱胎记的,是那些藐视一切敌人,勇往直前的志愿军将士。中国今天能这样站立着是因为当年志愿军在三八线,上甘岭站立着。我们今天每时每刻都在感受他们为祖国和人民争得的尊严。

 

    参考资料  

 

    1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出版社

 

    2 周恩来年谱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央文献出版社

 

    3 周恩来传 - 金冲及, 中央文献出版社

 

    4周恩来军事文选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人民出版社

 

    5 叶子龙回忆录 - 中央文献出版社

 

    6 毛泽东传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央文献出版社

 

    7《毛泽东的艰难决策》- 王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 彭德怀全传 - 彭德怀传记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9 彭德怀自传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0 我们见证真相 - 杨凤安、孟照辉等,解放军出版社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