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面对雪灾,学学国外怎么做(证券时报 2008-1-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13:01
面对雪灾,学学国外怎么做
证券时报 2008年01月29日 05:15
本文章来源于2008年01月29日证券时报第3版:点击查看该版PDF版本
王石川
这次发生在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天气,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灾害。交通运输、供电、通讯、人民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中国南方冰冻缘何酿成如此灾害?主要原因是南北气候差异、南方相对薄弱的“防寒机制”。此次冰雪灾害也提醒习惯温暖湿润的南方省份,需要在各个方面建立有效的“防寒机制”,这样才能在今后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中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发端于本月中旬的雨雪天气,一发而不可收,席卷和漫卷了我国中东部以及南方地区。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显示,湖南、湖北等部分地区正遭遇50年以来最严重的雪灾影响,截至27日民政部统计,雪灾已造成湖南、湖北、贵州、安徽等14省区约6000万人受灾,已紧急转移安置32.5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3.4亿元。
毋庸置疑,一场又一场大雪,给我们上了一堂沉重的课。面对猝不及防的天灾,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有很多。其实,放眼国外,发达国家发生雪灾天气亦很常见,《环球时报》2005年12月12日曾经报道了美、德等国应对雪灾的举措,我们不妨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其一,建立完善的雪灾预报系统。2005年12月,一场暴风雪光临美国东北部。早在12月3日,美国气象部门就发出“灾难性天气”的警告。在纽约市,各大报纸和电视广播提醒市民“今晚大雪将下15厘米,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帮助老人和学生等体质较弱者做好防寒准备”。同时,政府向市民公布了御寒指南。当年11月,德国也普降大雪,虽然受灾范围很广,但损失却不大。究其因,应先归功于德国完善的雪灾预报系统———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成立了由气象、电力、交通等部门组成的雪灾防治中心,对强降雪灾害及其他紧急情况进行预测和监测。
其二,建立完备的应对灾害体系。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小学就开设专门的课程教育孩子如何应对大雪、暴雨等各种自然灾害。这样一来,民众在应对恶劣天气的过程中就不再单纯处于等待救援的被动状态,而知道如何进行自救和相互救助,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以2005年美国东北部暴雪为例,尽管雪灾造成15万户停电,但由于人们早就做好准备,家中储藏了防寒物资,因此并未对人们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同时,由于暴雪灾害预报发布时间较早,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环卫部门紧急行动起来。新泽西州交通局准备了600辆扫雪车,并准备随时再雇1100辆车,该州还准备了15万吨除雪剂,并在大雪到来前开始往道路上撒。
与之比较,我国的应急机制往往暴露出迟缓化、被动化、淡薄化的缺点。尤其是应急机制往往局限在政府层面上,公民既不能及时了解情况,也缺乏积极的应对之策。同时,我们在抗灾设施的配备上,也往往缺乏未雨绸缪的意识,比如有的地方缺少扫雪设备和物资。
其三,建立必要的惩戒体系。为防“雪后大堵车”,德国法律规定,如果大雪后车主敢把车辆停靠在主要街道两旁阻碍交通的,就将面临数百欧元罚款,同时还得自掏腰包支付拖车费用。在美国一些城市,市政府要求房主必须在雪停后的第二天中午前把雪清扫干净,否则初犯者将被罚100美元,如果一个冬季被罚三次,还将面临90天的监禁。在我们这里,有些人却发灾难财,比如,在某地,出租车司机漫天要价,基本不再打表,平日“3元起步”,现在是按人头拼车,市内每人10元起。有的地方,蜡烛价格上涨10倍,菜价报复性增长……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王昂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和那些老牌的发达国家相比,在应对灾害的经验和能力储备上,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拥挤的社会在灾害面前的脆弱性还是中国的一个软肋,这场大雪也再次证实了这一点。知耻而后勇,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多向先进国家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古人早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训,我们不能总以“30年难遇、50年难遇天气”来自我开脱,要建立必需的制度保障,要完善机制架构,要真正怀有危机意识,方能未雨绸缪、谋定后动,把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http://www.p5w.net/today/200801/t1466300.htm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801300604.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