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房政"逼良为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58:26
上海市在10月7日出台楼市调控细则规定,在一定时期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暂定上海及外省市居民只能在上海新购一套商品住房。而在此之前,北京、深圳、厦门都相继出台了限购政策。伴随着这些政策的出台,“假离婚”现象也在全国蔓延。
  为了一套房子,人们曾经迫不及待地结婚,如今,同样为了房子,人们又开始选择“假离婚”。结婚离婚都是为了房子,这不是因为做这些事情的人行为怪异畸形,而是各有特色的错位住房政策逼迫我们不得已而为之。
  房子,就如“花仙子”的魔力棒,指引着中国人从一个怪圈跳入又一个怪圈。

穷折腾 结婚离婚都是为了房

  30年前,一对年轻人认识不到一个月,就闪电领取了红彤彤的结婚证,同时赶往单位领取新房钥匙。那个时侯,要结婚比的可是速度,谁拿到结婚证,就等于拿到了新房的准入证。当时的中国老百姓还没有听说过“房地产”这个词语,房子尚未成为商品,中国大多数父亲还没有替儿子买房的打算。他们只晓得自己家住的房子太挤、太小,孩子要趁早结婚好得到福利房。
  30年后,当年“闪婚”夫妇的孩子又站到了婚姻登记处。他们同样面带笑容领证,不一样的是,他们领的是离婚证。随着孩子的出生和长大,房子开始变得拥挤,而要想换大房子或者再买一套房,得至少交50%的首付,利率优惠也不能享受。为了在自己经济能力支撑的情况下改善住房条件,他们最终想到了这个办法:先协议离婚,把房产全部判给一方,等另一方申请完房贷后,然后再复婚。

不得已为之 痴迷房子的苦衷

  假结婚意味着可以分到“福利”房、落户口…;假离婚可以转移资产、申请保障房、少付首付。
  为了一套房子,中国人为何如此“不择手段”,不惜牺牲和出卖感情呢?房子不仅仅是一个结婚的居住地,它代表的是地位、是归属感、是安全感…
  事实上,随着房地产新政策不断推出,人们总能从结婚或者离婚中找到政策缺口,为了房子甘愿被迫“离婚”和“结婚”的事情并不少见。某地一个“离婚”典型:一个年逾92岁的双眼失明老太太,在两个月内,连续三次被自己的孙女婿背到婚姻登记所“结婚”或者“离婚”。
  痴迷房子,不是中国人的错,房地产市场的扑朔迷离让中国人缺乏安全感。 买房几乎是每个年轻人的必然选择,因为他们对未来不确定。唯有拥有了不动产,才能让内心稍安。

几度风雨

中国住房变迁史

  爱情和婚姻,本是顺其自然的过程,却因一套房子而打乱了。“火速”结婚、“高兴”离婚背后是中国住房制度变迁。
  1950年-1980年:和老人共处一室,一房两隔。住房政策 :产权公有,国家或单位集中建房分配给职工使用。关键词 :福利分房 一房两隔。
  1980年-1998年:为等单位福利分房,恋爱结婚都是速战速决。住房政策:准许私人建房买房,但绝大多数居民靠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关键词 :集资建房 福利分房 闪电结婚。
  1999年至今:商品房价格一路高企,年轻人买房多“啃老”,或选择“假离婚”等蹊径以求买得起房或改善住房。住房政策:住房商品化、市场化。关键词:商品房 自由置业 4+2模式。

痴迷背后

残缺制度逼好人变"坏人"

  伴随着房子一步步成为商品,中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这些年,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累计占GDP增加值比重超过10%。
  国家停止福利分房政策,所产生的巨大刚性需求让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岁月。近年间,面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动辄上百万的商品房,许多人为了梦想倾尽积蓄。
  房价飙升让越来越多的人在感叹“收入增长永远跟不上房价脚步”的声音中,开始挖空心思,钻各种政策空子以求以在自己的经济能力内获得一套房子。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只为追求GDP增长,片面追求房地产的经济利益和商品属性,对于住房保障制度不闻不问,或者只做表面现象。
  残缺的住房制度最终造成“假结婚”、“假离婚”也就见怪不怪了!

呐喊

政策要得人心 保障制度要完善

  当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房子而选择“假结婚”和“假离婚”,我们该做的,不是批判中国人婚姻观念和行为的轻率,也不是批判中国人为了物质利益而不择手段,而是对房地产政策进行反思。
  为了限定高房价,政策只是一味在限制百姓购买力上下功夫,比如限购第二套第三套房,比如买第二套房的时候提高首付款和利率……事实上,根据经济学规律,高房价的主要原因在于供应量上,而这实在不是老百姓能参与得了的。
  要想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理性和可持续规范,真正该下刀应是地方政府。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巨大收益者之一,地方政府既是土地供应商又是市场推波助澜者。房地产制度要做的应是斩断土地财政,调动地方政府加大开发和完善保障住房体系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