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领导人与庐山的不解之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58:07
  庐山,是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之地,也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人们无不青睐和向往它,然而,中共领导人与庐山结下的不解之缘,却鲜为人知。

    “神仙会”庐山赛诗

      
                                  
    董必武

    1959年7月2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庐山召开。会议原定议程有两项:一是总结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以来的纠“左”工作,二是调整、修改1959年的国家经济计划指标。参加会议的人心情舒畅,称会议为“神仙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下榻河东路170号别墅。此别墅为石构一层,四方形,凉台极宽敞,紧靠长冲河,环境十分优雅,为英国人爱德华1912年所建。

    7月5日休会。董必武一大早就邀林伯渠、谢觉哉两个老伙计去仙人洞景区游览。

    “延安五老”中的三老结伴而行,兴致勃勃地游览了白司马花径、锦绣谷天桥、朱元璋所建的御碑亭、妙趣天成的仙人洞,最后歇步在仙人洞石圆门前。

    董必武读着石圆门两旁的对联“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向林伯渠问道:“祖涵,你多次上庐山,比我们懂的多,向你请教一个问题:这又是‘黄鹤’,又是‘白莲’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林伯渠思索了一下,答道:“哦,这‘仙踪黄鹤’指道家,这‘白莲’指佛家。最早吕洞宾在此修炼,成仙后一走了之。这里很长一段时间成了佛家圣地,清末民初才又成为道家圣地。”董必武点点头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儿。清末的文学家李渔不是给庐山简寂观写过一副名联吗?上联是‘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挺为道家叫屈的。这仙人洞不是又还给道家了嘛,也算是给他一点宽慰了吧。”

    林伯渠也笑着说道:“董秀才(董必武1904年曾考取清末秀才功名),我也请教你一个问题。秦始皇封泰山为东岳,朱元璋封庐山为庐岳,怎么我们现在只叫泰山为‘泰岳’、‘东岳’,而从不叫庐山为‘庐岳’呀?”“这个?唔……”董必武支吾了一下,然后一本正经地说:“这个问题我暂不回答你,但责任不在我,‘只缘身在此山中’呀。”

    “回答不出,可要罚酒的。”谢觉哉拖着长腔说道。

    “酒就算了,还是罚诗吧。如何?”林伯渠说道。“罚诗就罚诗,不过有个条件,你得和一首,觉哉当裁判,难道还怕你不成?”董必武气宇轩昂地说道。林伯渠慨然应战。三老都是“怀安诗社”的大将,常在一起唱和,现在又较上劲了。

    于是,谢觉哉定规则:由仙人洞石圆门至十几米远的御碑亭,走一个来回,就要作出诗来。董必武毫不犹豫,拄着拐杖向御碑亭走去。等他转身回到起点时,一首七律《初游庐山》已脱口而出:“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层峦竟胜奇。乍晴乍雨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疑。”

    在众人一片叫好声中,林伯渠也拄着拐杖上路了。等他回来,一首《庐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庐山韵》已孕育成熟:“匡庐胜境都争识,流水高山特呈奇。崖拥翠松几日月,云如沧海起陀陂。清泉终古漏仙洞,花径何人写石碑。栗里先生(指陶渊明)留雅韵,桃源是处不须疑。”众人听了,又是一片喝彩声,嚷着要谢老打分。

    谢觉哉捋了捋胡子,说道:“二老的诗正暗合了古人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千秋,可相互媲美!”

    董必武谦虚地笑着说:“由来作诗容易和诗难,林老能即刻和出如此高水平的诗,我甘拜下风。”林伯渠马上接着说:“还是董老诗意高雅,给我以启发和感染,我也是甘拜下风呀。”谢觉哉说:“庐山七月最可人的是夏风,我们都甘拜‘夏’风吧。”众人大笑,兴尽而归。

    当晚,便有好事者将此事报告给了“怀安诗社”的另一员大将朱德。朱老总一听就来了兴致,嚷道:“赛诗啷个不喊我?没得道理嘛!秀才见了兵,有理也讲得清嘛。”嚷归嚷,朱德还是和了一首《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庐山》:“庐山面目何难识,扬子江边一岭奇。公路崎岖开古道,林园宛转创新陂。行游险处防盲目,向导堪称指路碑。五老峰前庄稼好,今年跃进不须疑。”陶铸听说此事后,也很快写了一首和诗《和董老游庐山诗》:“庐山面目谁能识?尽在烟云变幻奇。偶见晴空飘白练,忽惊树杪涌清漪。朱陈(指朱元璋、陈友谅在庐山脚下大战之事)往事增惆怅,白李(指唐朝大诗人李白、白居易)遗诗添彩姿。最是劲松绝壁立,崇高风格不须疑。”

    陈毅笑谈“三段论”

           
                                   陈 

    陈毅第一次上庐山是在1961年10月上旬。

    20世纪60年代初,外交部经中共中央同意,决定组织2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代办及其夫人来庐山参观访问。当时兼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副总理,于1961年10月上旬亲自来庐山作前期考察和布置接待工作。

    陈毅和夫人张茜下榻东谷124号别墅。一跨进别墅大门,陈毅眼前一亮,爽朗地大叫一声:“好漂亮的别墅!”当地领导告诉陈毅,这原是江西省长朱培德的官邸。陈毅笑着说:“朱培德以前可是我和朱老总的上司。”当地领导又说,1959年和前不久召开的两次中央会议,刘少奇主席都下榻此处。陈毅笑着说:“你们安排我住国家主席下榻的别墅,可是超规格接待哟。”

    陈毅下榻的是一栋俄式别墅,石构两层,面积近500平方米。别墅的主立面十分生动、富丽:大门开在西端,南面有三个拱券式窗户和三个长方形窗户,窗户上面是一大一小两个阳台,屋顶由四重四坡水构成,前后对称地设计了两个长方形老虎窗。别墅建于1919年,为俄国亚洲银行所有,1927年转手给朱培德,196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毅坐下来,问当地领导庐山别墅的现状。当地领导汇报说,保存较好的别墅有几百栋,代表1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可尽量安排驻华使节们住本民族风格的别墅,使他们真正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陈毅很满意,又问庐山有什么特色饮食。当地领导说,庐山主要有“三石”,即石耳、石鸡、石鱼,也就是长在石头上的蘑菇、长在石头缝里的青蛙、长在石穴或石潭中的小银鱼,味道都极鲜美,是佐饭的上等山珍。陈毅咧了咧嘴说:“你们说的石鸡,我倒是吃过。在赣南打游击时打牙祭,也去山沟里摸过石鸡,比水田里的要大、要肥,可味道并不怎么样,吃不了几块。本来饿得可以吃三大碗饭,可一吃石鸡,一碗饭都吃不下去了。”当地领导笑着说:好吃不好吃,首长明天尝尝就知道了。

    第二天中午,餐桌中间放了一盘拌和着辣椒和酱油,烧得红彤彤的石鸡。当地陪同领导请陈毅先尝尝石鸡,陈毅伸筷子夹了一块放进口中,不由得浓眉一扬,连叫了三个“好”,忙叫张茜快尝。张茜也说好吃。说说笑笑中,陈毅连吃了三碗饭。张茜嗔怪道:“昨天你不是说石鸡不好吃,不下饭吗?怎么今天你连吃了三碗?”陈毅笑着说:“你这个学生兵,没吃过大苦。吃东西也有‘三段论’:第一阶段,人长久不吃荤,肚子里没有一点油水,虽然想吃荤但不能吃荤,一吃就犯腻,还闹肚子;第二阶段是肚子里有油水,但不多,特别能吃荤;第三阶段是肚子里油水太多了,实在是不想吃荤了。以前我们是处在第一阶段,现在我们进入了第二阶段,以后我们还要达到第三阶段,那时我们就真正不想吃也不能多吃了。”陈毅说完,又爽朗地大笑起来。

    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陈毅认真考察了庐山的各个景点,制订了最便捷、安全的旅游线路。陈毅对庐山秀美的风光和丰厚的人文景观甚感满意。庐山大林路吴迈的诗刻,给“将军本色是诗人”的陈毅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毅在沿着大林路步行去花径景区时,看到路旁卧石上吴迈1930年刻的诗句,不由得停下脚步,一字一顿地读起来:“读书大林寺,航空来自天。泉石固所好,国耻恨未湔。众志乃成城,斯任须并肩。疥壁亦云何,愿言共勉旃。”陈毅点头赞道:“慷慨激昂,正是‘火律师’的风格。”他告诉随行人员,吴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大律师,原是国民革命军的少将,因受不了租界外国巡捕的侮慢,愤而甩掉将服,从事律师工作,为抗击外国强权而奋斗。“1924年我在北京中法大学读书时,听过这位江西籍的大律师的演讲,说到泱泱大国屡遭外寇欺凌时,真是声泪俱下,感人至深啊!而今,国耻已雪,可惜吴迈先生看不到了。他是1936年被暗杀的,死时仅51岁。”陈毅微微叹口气,又接着说道:“在庐山这么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留有令人警醒、感奋的诗刻,是很有意义的。‘泉石固所好,国耻恨未湔’,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掉受外寇欺辱的历史。为了新中国的更加繁荣强大,还要‘众志乃成城,斯任须并肩’啊!”

    陈毅说着,目光中透出刚毅和自信。

    林伯渠庐山抚今追昔    

            
                                      林伯渠

    1959年6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伯渠登上庐山。

    汽车停在河东路251号别墅面前后,林伯渠走下车,环顾满目青翠的庐山,不禁感慨万端。32年前和22年前,在中国革命处于转折的关键时刻,林伯渠两次参与了在庐山的重要活动。而今,山河依旧,人世间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林伯渠下榻的别墅建于1901年,原主人为德国人克拉贝。别墅造型别致,石砌一层,大门入口处建有精致的牌楼,右边一北一南有两个双檐的方亭,由敞开式外廊连接,方亭和外廊的栏杆雕刻极为精美。在方亭和外廊中欣赏东谷自然风景,人与自然相融一体,感觉十分惬意。

    7月4日,庐山下雨。林伯渠看着窗外雨中美景,不由得吟词一首《浪淘沙·庐山即景》:“牯岭雨声喧,气象万千。爱听东谷水潺。日照香炉知何处?雾里云端。智慧何人先?卡尔(指卡尔·马克思)开山。重峦叠嶂更新鲜。一二三四(指《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大手笔,宝藏兴焉。”

    林伯渠下榻的别墅离仙岩旅馆只有几十米,前两次上庐山,他均下榻仙岩旅馆。会议期间,林伯渠几次带领夫人朱明及秘书等人来到仙岩旅馆,向他们讲述发生在这栋楼里的往事。

    1927年7月18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林伯渠匆匆上了庐山,住进仙岩旅馆。3个月前,蒋介石背叛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林伯渠感到万分痛心和无比愤慨。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决定发动南昌起义,并决定7月19日在庐山仙岩旅馆举行紧急会议,林伯渠就是为了参加这次重要会议而上庐山的。他与参会的政治局委员瞿秋白、李立三、张太雷,中共中央秘书长邓中夏以及聂荣臻、彭湃、郭亮、叶挺等人,具体研究布置了南昌起义的有关事宜。随后,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发了。此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立人民军队的开始,中国革命从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937年7月13日,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与周恩来、秦邦宪再上庐山,仍然下榻仙岩旅馆。这次上庐山的任务与10年前恰恰相反,不是与国民党对抗,而是与国民党合作。曾参与策划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林伯渠,在中华民族命运攸关的时刻,再次参与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抵御强大外寇入侵的谈判,协助周恩来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使国共两党在原则问题上达成了基本一致。国共两党的成功合作,保证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使中华民族彻底洗雪了百年以来屡遭外寇欺凌的耻辱,以一个大国、强国的姿态重新站立在世界的面前。

    抚今追昔,林伯渠在无比欣慰的同时,内心深处又含有几分隐忧。上庐山之前,已是74岁高龄的他抱病在全国各地视察、调研,不切实际的“大跃进”和“浮夸风”令他深感不安。林伯渠在7月13日写的《庐山即景》中,表达了他的隐忧和不安:“五老峰头气象新,居高临下一身轻。空中蝴蝶迷茫梦,大计熟筹问耦耕。花木怡然属自我,阴阳终古影乾坤。规律客观不可忽,自有群众做结论。”林伯渠在“空中蝴蝶迷茫梦”一句中,用了《庄子》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委婉地批评了当时严重脱离实际的浮夸现象;而“大计熟筹问耦耕”、“规律客观不可忽,自有群众做结论”等句,更是直截了当、明白无误地指出,方针大略决不可忽视和违背客观规律,并且要得到人民的赞同和拥护。

    林伯渠表示很喜欢庐山,希望能再来。然而,离开庐山的第二年,他便病逝于北京。

    李立三三上庐山

              
                                      李立三

    1960年7月上旬,时任中共中央工业工作部第一副部长的李立三,偕妻子李莎和两个女儿上庐山休养。这已是他第三次上庐山了。

    庐山交际处原安排李立三一家住东谷的一栋别墅,但李立三说,我不是来工作,是来休息。带了这么多家人,不能住这么高级的别墅,只需在一般招待所安排两间客房即可。交际处的领导说,按规定部级干部都可以住别墅。李立三说,即使我夫人可以和我住别墅,两个孩子则完全不能享受部级待遇,我们又不能分开,所以决不能住别墅。交际处只好将李立三一家安排住进云天招待所甲楼的两间客房内。

    这栋楼为石砌二层,建于1928年,为中国人胡氏家族所有,解放前就是一座颇有名气的旅社。李立三一家住二楼西端的客房,推窗便可通过剪刀峡的豁口纵览万里江天,令人心旷神怡。李立三甚感满意。

    第二天,李立三领着家人来到解放军庐山疗养院。他指着一栋别墅说:“这就是我常给你们说的仙岩旅馆。1927年7月我第一次上庐山,和瞿秋白、张太雷,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等多人在此召开紧急会议,策划南昌起义事宜。”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由张国焘、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张太雷五人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7月17日,李立三上了庐山,与张太雷、瞿秋白、鲍罗廷、邓中夏、彭湃、林伯渠、聂荣臻、叶挺、郭亮等人在仙岩旅馆召开紧急会议。李立三还记得,当时林伯渠的一个堂叔在仙岩旅馆当大厨,紧急会议就在这位大厨的工作间里秘密举行,房间里点着蜡烛,窗户用黑布封得严严实实。“30多年了,瞿秋白、张太雷、邓中夏、彭湃、叶挺、郭亮都没有看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李立三说着,言语间充满了无限的怀念和感慨。

    李立三还带家人去看了上年8月他上山参加八届八中全会时下榻的别墅。

    李立三上山的第四天,江西省煤炭管理局领导前来看望他,请他审读反映安源大罢工的电影文学剧本《燎原》初稿。1922年,23岁的李立三在中共湘区书记毛泽东的指示下,来到紧邻他家乡醴陵的萍乡安源煤矿,担任工人俱乐部主任,不久后创建安源党支部,任支部书记。在当年9月的安源大罢工中,李立三任罢工指挥部总指挥,具体领导了这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1924年末,中共有党员900人,其中安源煤矿的党员就达300多人。李立三在审读《燎原》的剧本时,再三强调要突出毛泽东早期两次考察安源煤矿并作出要在安源大力开展工运的重要作用。

    在离开庐山前夕,李立三一家还专程游览了白鹿洞。李立三在当地几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仔细观赏了碑廊中琳琅满目的碑刻。在《游白鹿洞歌》前,他脱口赞道:“好漂亮的行草!”接着便吟哦起来:“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间烟云重。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李立三读罢,又点头赞道:“诗好、书法好!诗书珠联璧合,不可多得呀!”工作人员告诉李立三,这幅作品是明末一位叫紫霞真人的道士游览白鹿洞时所作,是白鹿洞碑廊中的珍品。

    李立三独自在长长的碑廊中来回走了几圈,眼睛盯着一块块碑刻看。工作人员问他找什么,他说看看有没有和这首诗的。当听到工作人员说没有后,李立三不禁有些失望地说:“这么好的作品没人和,有点令人不解呀。”一位工作人员问:“好诗都有人和吗?”李立三笑着说:“是的。中国人有这种习惯,一旦有人写出好诗,便往往有很多人来和。有的是不服气,想超过原诗,但大多数人是凑热闹,跟着‘起哄’。中国人喜欢‘起哄’,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连别人皱眉、走路的样子都有人去学,结果反而闹笑话。大多数人都喜欢顺大溜,跟着别人跑。”李立三的俄国夫人李莎插话说:“你说得不完全对,我就没有顺大溜嘛。当时在苏联,别人都说你是在中国犯了大错误的坏人,都不敢与你接触,怕惹麻烦。只有我认定你人品不坏,不顾一切反对声而跟定了你,连团籍都丢了。”李立三听了放声大笑,说道:“夫人说得对,不起哄,有主见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

    1965年夏,李立三一家从井冈山下来时,又一次上了庐山。(资料源于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