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一周一个成语故事(内容不断添加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6:37
无图版 |左右分栏



',1)">
»点击进入孝感网 » 您尚未登录  注册 |搜索 | |银行 |帮助 |孝感网·槐荫论坛广告价格 |日报·晚报电子版
社区服务
勋章中心
搜索工具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与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孝感槐荫论坛 »★槐荫风情★ »[追根溯源]一周一个成语故事(内容不断添加中)
',2)">
',3)">广告位招租 6000元/月 联系电话:0712-2886406
« 12345» Pages: ( 1/8 total )

投 票
本页主题: [追根溯源]一周一个成语故事(内容不断添加中)打印 |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yygx-999

级别: 论坛上将
精华:13
发帖: 29545
威望: 17609 点
槐荫币: 37 元
在线时间:1482(小时)
注册时间:2005-12-22
最后登录:2009-11-24

[追根溯源]一周一个成语故事(内容不断添加中)
为祝贺风情版开坛一周年,本人决定每周在这里发表一个成语故事,来表达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精华的敬意,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愿祖国繁荣昌盛,愿槐荫论坛越办越好!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1)
【鸿鹄之志】
秦朝末年,有个雇农名叫陈胜,他出身贫贱,从小已有大志。一天,陈胜和一些雇工一起在田里工作时,他说:“今后谁如果富贵了,就不要忘记了在坐的各位兄弟。”雇工们都笑着说:“你也是受人雇用的种田人,哪里可以富贵起来啊?”陈胜叹了口气说:“唉!燕子和麻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雇工们听了都大笑起来。当然,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后来的陈胜发动了起义,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
【喻意】 比喻一个人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说明一下:本人有这个想法(一周一个成语故事)已有好几天,纯属个人爱好,也好练练字,本来想发到侃吧版,觉得不妥,想发到学院版,看了下,那里都是一些讨论教育体制什么的话题,根本就没有学习氛围,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放到这里好,在这里我也经常来看看,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了解了更多的孝感文化,让我这个长年在外漂泊的游子更多了一份对家乡的眷恋。这个做法不知紫檀版主和其他的版主同意吧,若同意的话,我将先坚持一年再视情况而定,若不批准,则就此打住了。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2)
【鸿毛泰山】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 陵辩护,因而获罪下狱。他在狱中,强忍痛苦,坚强地活下去。出狱后,他继续发愤写作,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司马迁在给好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中,谈到了自己对死的看法。他认为,人本来都要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由于死的原因不一样。
【喻意】 比喻人生价值的轻重悬殊。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3)
【鞠躬尽瘁】
【出处1】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出处2】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东汉末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去逝后,诸葛亮又辅助刘备的儿子刘禅,联吴伐魏。当时,有些人对北伐持反对态度。于是诸葛亮上表给刘禅,详细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说明蜀汉和魏国势不两立,你不去伐他,他就来伐你。在这道奏表的最后,诸葛亮还表示他将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道表叫《后出师表》,由于表现了诸葛亮一心为国的忠贞气节,而成为历史上的散文名篇。
【喻意】 表示小心谨慎,竭尽全力去效劳。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4)
【迷途知返】
【出处】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陈伯之是南朝齐时的江州刺史。齐灭亡后,梁武帝萧衍让他继任原职,镇守江州。但是陈伯之听信部下邓缮的唆使,起兵反梁。他在战败后,又投奔北魏,当了平南将军,继续和梁朝对抗。梁武帝的兄弟萧宏奉命北伐,与陈伯之对峙于寿阳(地名)。萧宏命纪室(官名)丘迟写信给陈伯之,劝他投降。丘迟在信中写道:“迷途知返”(迷失道路后知道回来),是古代的圣贤也称赞的。
【喻意】 比喻察觉了自己的错误,知道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5)
【物以类聚】
【出处】 《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战国时,齐国有个很聪明的人,名叫淳于髡。齐宣王想招贤纳士,便叫淳于髡推举人才。淳于髡在一天之内向齐宣王推举了七位贤能之士。宣王感到很惊讶,淳于髡解释到:“同类的鸟儿总是在一起聚居,同类的野兽也总是在一起行走。到水洼地里去寻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是永远也找不道;而到山的背面去找就可以成车地装载回来。这是因为,同类事物总是相聚在一起。您到我这儿来寻找贤士就好比到河里去取水那样容易。我还可以再给您推荐一些贤士呢,何止这七个!”
【喻意】 表示同类的东西总聚集在一起。比喻坏人互相勾结。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6)
【程门立雪】
【出处】 《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杨时与游酢相约一起去请教闻名全国的理学家程颐。他们到了程颐家中,看见程颐正在午睡。他们不愿惊醒老师,于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这时下起了鹅毛大雪。不一会儿,两人的头上和身上都积了一层厚厚的雪,远远看去,好象两个雪人。当程颐醒来后,就看见两个青年人站在雪地里。他知道他们的来意后,深深地被两个年轻人的求学精神和尊敬师长的品德所打动。他说:“你们这样谦虚好学,将来的成就一定会超过老师的。
【喻意】 比喻尊敬老师,诚心求学的精神。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7)
【出人头地】
【出处】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北宋的苏轼年轻时博学多才,在参加科举考试时,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后来欧阳修又读了苏轼的一些文章,更加觉得苏轼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欧阳修在给当时文坛上颇负盛名的梅尧臣的信中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后来,苏轼在欧阳修的鼓励和影响下,成了著名的文学家。
【喻意】 形容超出别人或高人一等。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8)
【恶贯满盈】
【出处】 《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解释】 贯:穿钱的绳子;盈:满。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
从前,有户人家的主人看到了邻居粗暴凶狠的行为,他想:我惹不起,但还躲得起。于是他决定把房子卖掉,另迁别处居住。有人劝他说:“那个人的‘贯将满’(作恶快要到头了),你就等着看吧!”这人回答说:“我就怕他拿我来‘满贯’啊!”终于,他卖掉房子搬走了。
【喻意】 比喻罪大恶极。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9)
【笑里藏刀】
【出处】 《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要权,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
唐朝大臣李义府,平时与人说话总面带笑容,但内心却阴险狠毒,总是在盘算着如何坑害别人。一次,他见到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妇女犯罪坐牢,为了占有她,他就叫监牢的官员毕正义免她的罪。后来,东窗事发,毕正义上吊自杀。李义府不但巧妙地开脱了自己的罪,还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把告发这件事的官员毕正义罢了官并发配到外地。由于李义府善于在笑脸下做坏事,人们都说他的笑里藏着杀人的刀子。
【喻意】 比喻外貌和蔼可亲而内心阴险狠毒。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10)
【举案齐眉】
【出处】 《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解释】 案:古时有脚的托盘。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东汉学者梁鸿回家乡时,有许多女子想嫁给他,但是都给他拒绝了。有个叫孟光的女子虽然生得又矮又胖,但品行修养很好。她在拒绝了许多人的登门求婚后,三十岁时如愿以偿地嫁给了梁鸿。他们结婚后,靠着种地和织布为生,日子过得幸福和睦。后来梁鸿因在一首诗中触犯了汉章帝,夫妻两人不得不流亡到呈中。每天梁鸿帮人工作回来后,孟光总是低着头、“举案齐眉”(把准备好的饭菜用托盘举到跟眉毛平齐)地侍侯丈夫用餐。
【喻意】 形容妻子敬爱丈夫,或夫妻互敬互爱。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11)
【舐犊情深】
【出处】 《后汉书·杨彪传》:“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汉末文学家杨修,才思敏捷过人,在丞相曹操手下任主簿(官名)。可是曹操极度嫉妒杨修的才华,所以他在出兵攻打汉中时,借故把杨修杀了。事后,曹操遇见杨修的老父杨彪,装着关心的样子问:“先生为何瘦得厉害?”杨彪含泪悲痛地回答:“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说,自己还怀有像老牛舔小牛那样的父子之情,深切地表达了自己痛惜爱子被杀的心情。
【喻意】 比喻父母疼爱儿女。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12)
【忠言逆耳】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大军到咸阳后,进入秦宫探看。但见宫室华丽,各处宝物不计其数,都是他从未见到过的。每到一处,许多美丽的宫人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兴味也越来越浓。于是,打算就住在宫内享受一番。刘邦的部将樊哙发现刘邦要住在宫中,问他说:“沛公是想有天下呢,还是只想当一个富家翁呢?” 刘邦回答说:“我当然想有天下。” 樊哙真诚地说:“臣进入秦宫里,见到里面的珍奇财宝不可胜数,后宫中美人数以千计,这些都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东西啊。望沛公迅速返回霸上,千万不要留在宫中。” 刘邦对樊哙的劝谏不以为然,还是准备住在宫中。谋士张良知道这件事后,对刘邦说:“秦王无道,百姓造反,打败了秦军,沛公才能来到这里。您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应克勤克俭。如今刚入秦地,就想享乐。俗语说:‘忠诚正直的劝告往往不顺耳,但有利于行为;有效的药吃的时候很苦,但有利于疾病。’希望沛公听从樊哙的忠告。”刘邦听了,终于醒悟过来,马上下令将府库封起来,关掉宫门,随即率军返回霸上。
【喻意】 表示对忠告的话听不入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13)
【卧薪尝胆】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公元前493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领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兵败投降。夫差把勾践夫妇押往吴国。为了在诸侯国中表现自己宽宏大量,他决定不杀勾践夫妇,而让他们住在父亲墓前的石屋里,一边看墓赎罪。一边养马。过了三年,夫差认为对勾践的惩罚已经够了,便将他夫妇释放回国。勾践回国后,立志报仇雪恨。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他睡觉不用被褥,而用柴草。并在自己起居处悬挂一个苦胆,坐卧时都能看到,每次吃饭前,都要去尝一尝胆的苦味,自省道:"你忘记会稽战败的耻辱了吗?" 此外,勾践还亲自扶犁种田,让妻子纺织,食不加肉,衣不重彩,礼贤下士,厚遇宾客,与百姓同甘共苦。就这样,勾践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过了四年,勾践举兵进攻吴国。夫差不敌,派人求和,但被勾践拒绝,夫差被逼自杀,吴国灭亡,勾践终得雪耻。
【喻意】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14)
【按图索骥】
【出处】 《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解释】 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
春秋时,秦国一位名叫伯乐的人善于鉴别马匹。他把怎样识马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一本书,叫《相马经》。他的儿子熟读了这本书,以为学到了父亲的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对照书本,到处找良马。一次,他见到了一只癞蛤蟆,它的前额刚好与《相马经》上良马的特征相符,便以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于是,他立刻跑回家告诉父亲。伯乐知道自己的儿子愚蠢,戏谑地说:“这匹马太会跳,不好驾驭。”
【喻意】 机械地照搬书本知识,不去了解事物的本质。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15)
【入木三分】
【出处】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其书法博采众长,兼备诸体,千变万化,且体势自然流畅,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突出的特点是笔力雄健。相传他写过字的木板,后来需要把字刮去,工人在刮木板时发现,墨迹透入木中竟深达三分。
【喻意】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16)
【杯弓蛇影】
【出处】 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杜宣来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喻意】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17)
【出类拔萃】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继承孔子的儒学,成为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先生已经称得上是一位圣人了吧?”孟子说:“连孔子都不敢以圣人自居,何况是我呢?”于是,公孙丑要求孟子讲一讲孔子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孟子说:“圣人与老百姓都是人,属于同类,但‘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意思是圣人远远超过了同类中的其他人。后人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简化为“出类拔萃”。
【喻意】 形容超过同类之上。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18)
【孜孜不倦】
【出处】 《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上古时候,洪水滔天,山岳、丘陵都包围在洪水之中。百姓留离失所,生活无着落。禹奔波各地,与益(人名)一道把射杀的鸟兽肉分给百姓吃。他又带领大家疏通沟渠江河,把大水引入海中。他还和稷(人名)一道教导人民播种庄稼,让大家按需要相互交换物资,使天下太平。禹曾对舜帝说:“子思日孜孜。”(意为我每天都在不知疲倦地操心。)“孜孜不倦”便是由此演化而来。
【喻意】 意为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19)
【开卷有益】
【出处】 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宋太宗赵光义在处理政事之余,常读一些文史书籍。他感到查阅资料很不方便,就命令李昉等人编写一本规模宏大的百科全书。七年后,这部共有一千卷,内分五十五门,采用书籍多达一千六百余种的大型百科全书编成了。赵光义把它命名为《太平御览》,并规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有时候,他因为处理政事没完成规定的读书任务,他就会抽空补读。大臣们劝他不要太劳累了,赵光义回答说:“‘开卷有益’,我并不觉得累。”
【喻意】 指读书有好处。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20)
【沐猴而冠】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释义】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
秦王朝灭亡后,项羽见宫室残破没落,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自己又占着优势,于是就自傲自大,想回家乡炫耀此时的身世。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升官或发财以后,如果不回故乡夸耀一番,就如同穿了一身绫罗绸缎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没有人会知道这个人此时的大富大贵。楚汉之争正处在最为关键的时候,项羽这种务虚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性情的浮躁和短见的政治眼光,对他自己和楚国的前途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有人气愤地说:“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真是说对了。”结果,由于项羽的自傲自骄,再加上战略失误,最终走上穷途末路,被刘邦打败。
【喻意】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21)
【天衣无缝】
【出处】 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唐朝时,有个名叫郭翰的御史,善于观察分析问题。许多官员贪赃枉法的行为,都败露在他的手中。有一天晚上,天气闷热,郭翰在屋子里实在睡不住了,便搬了个竹床到院子里去睡。突然,他发现天空中有一女子飘然而下。郭翰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那确实是一个女子,穿着五彩衣裙,散发着淡淡的香味,落在郭翰跟前。郭翰问道:"你不会是天上的织女吧?"仙女回答道:"我是天上的织女。"郭翰目不转睛地看着美丽的织女,打量着那随风飘飞的衣裙。突然,他发现,织女的衣服没有缝纫的针脚,感到很奇怪,就问:"你的衣裙怎么不用线缝呢?"织女说:"我是天上的神仙,神仙穿的都是天衣,天衣本来就不是用针线缝合的,所以就不会有缝的痕迹了。"织女说完,但飘升向空中。
【喻意】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22)
【一诺千金】
【出处】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秦朝末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很讲信义。人们都说:“得黄金百(得到百斤黄金),不如得季布一诺(诺言)。”楚汉相争时,季布投奔项羽,多次击败汉军。刘邦统一天下后,悬赏捉拿季布。后来他考虑到季布为项羽出力,也是各位其主,并无过分之处,于是就赦免了他,并任命他为郎中(官名)。后来,季布官至河东郡太守,但耿直守信的性格却一直没有改变。“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演变为“一诺千金”。
【喻意】 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23)
【闻鸡起舞】
【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东晋名将祖逖和刘琨,年轻时情同手足。两人都抱有远大的理想,立志要保卫国家、抵御外敌。祖逖每当在半夜「闻荒鸡鸣」(听到野外的鸡鸣叫),就踢醒刘琨一同「起舞」(起床舞剑),锻炼杀敌本领。后来,祖逖在外敌入侵时,主动领兵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使北方敌人一时不敢越过黄河。
【喻意】 有志向者奋勉自励。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24)
【见利忘义】
【出处】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汉高祖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即位,史称汉惠帝。惠帝懦弱无能,由其母吕后执政。吕后是个野心家,为了篡夺刘氏政权,残酷地害死了刘邦的许多亲属。吕后死后,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等人定计诛灭吕后势力。他们先叫郦寄去劝说他的朋友吕禄交出京都的军权,然后杀了吕产、吕禄等人,使刘氏政权重新得以恢复。《汉书》作者班固评论这段历史说:郦寄虽然出卖了朋友吕禄,但为的是国家的安定,所以不能算是“见利而忘义”。
【喻意】 指有些人看见有利可图,就忘掉了道义。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25)
【名落孙山】
【出处】 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古时读书人要做官,必须参加科举考试才能有机会入仕。而在宋朝只有通过乡试(科举考试中地方上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取得了举人的资格的之后,才可以到京都参加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会试。在宋朝,有一年省城里要举行乡试,吴人孙山也准备到省城去应试。孙山有才学,且以能言善辩、滑稽诙谐在乡里著称,人称"滑稽才子"。临行前,同乡一位老人来拜访孙山,让孙山与他的儿子同去应考,以便他儿子能得到一些照应。孙山答应了。两人到省城后,很顺利地参加完考试后,便是等待发榜。在发榜那天,孙山怀着紧张的心情,到发榜处从头至尾一一查看。结果,直到最后一行中才看见了自己的名字。原来孙山是以末名中举。至于一起来应试的乡人儿子则落选了。乡人儿子也知道了自己未能中举,为此闷闷不乐便在城里多耽搁了几天。而孙山归心似箭,很快地回到家里。乡里老人见儿子尚未回来,便问孙山他是否榜上有名。孙山则诙谐地念了两句诗答道: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意即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儿子的大名还在我孙山之后呢,言下之意是他落选了。
【喻意】 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26)
【推心置腹】
【出处】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西汉末年,刘秀把王莽的军队打得大败,又削灭了王郎割据政权,因此被封为萧王。他收编了数十万投降的敌人,让那些投降的将官继续带兵。可是那些降将忧心忡忡,担心刘秀迟早会收拾他们。刘秀知道他们的疑虑后,便让他们仍然统帅各自的旧部,而自己常常只带着很少的随从去视察、指挥。那些将官见刘秀毫无戒备之心,把他们视为自己人,感动地说:“「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把他的一颗赤心推置到了我们的腹肚中)」,我们还能不为他卖命吗?”
【喻意】 比喻赤诚待人。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27)
【出言不逊】
【出处】 《三国志·魏书·张郃传》:“郃快军败,出言不逊。”
张郃是三国时袁绍手下的一员战将。官渡之战时,袁绍听信了另一名大将郭图的计策,结果战败了。郭图深知这次失败是由于自己的计策不当造成的,于是恶人先告状,对袁绍说张郃作战不力。张郃知道后,生怕袁绍迁怒于他,于是投奔曹操。他对曹操说:“郭图出言不逊,说我作战不力,所以我只能投奔您了。”后来,张郃成为曹操手下一名得力战将,立下了不少战功。
【喻意】 形容说话傲慢无礼。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28)
【实事求是】
【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十四个儿子中的一个。封在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一带)为河间王,死后谥献,所以称“河间献王”。他一生酷爱藏书,曾从民间收集了很多先秦时期的旧书,并且整理得整整齐齐。他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使很多读书人深为赞叹,都愿意和他一起进行研究。刘德收藏古籍,有不少是出了高价收买来的,因为自从秦始皇焚书后,古文书籍比较少见。他不仅收藏古旧书,而且进行认真地研究整理。因此,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时,替刘德立了“传”,并在“传”的开头对刘德的好学精神作了高度评价,赞扬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说,刘德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来。
【喻意】 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29)
【兵不厌诈】
【出处】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舍为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喻意】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30)
【趋炎附势】
【出处】 《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宋真宗时,聊城(今属山东)进士李垂对官场中奉承拍马之风非常反感。当时的宰相丁谓玩弄权术,独揽朝政。有人问李垂为什么不去奉承丁谓,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仗势欺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此话传到丁谓那里,丁谓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了。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台,又有人劝李垂去拜见新宰相。李垂说,如果我三十年前肯拜见宰相,早已成了翰林学士;我现在年纪大了,怎么能“趋炎附热”,看别人眼色行事。“趋炎附热”现写为“趋炎附势”。
【喻意】 形容依附有权势的人。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31)
【明哲保身】
【出处】 《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西周时,大臣尹吉甫和仲山甫同心协力,抵御外族入侵,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结交了深厚的友谊。一次,周宣王派仲山甫到齐地去筑城,以防外族入侵。尹吉甫临行之前,写了名叫《丞民》的试送给仲山甫,其中有两句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赞美仲山甫是一个深明事理的人,不参与危及自身的事。后来,人们从中引申出“明哲保身”的成语,语义逐步化为贬义,形容只求保住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
【喻意】 形容一种处世态度,只想保住自己,回避矛盾。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32)
【不可救药】
【出处】 《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西周末年,周厉王生活奢侈,骄横淫逸,对人民残酷剥削。因此,百姓纷纷进行反抗。面对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的局势,忠臣凡伯极力进谏,希望周厉王改变暴政,以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凡伯气愤之余,写了一首长诗来表达自己焦虑的心情。诗的大意是:“我进谏的并非昏话,你们别拿它来取笑我。你们做了太多坏事,病重到已不能用药救治了。”公元前842年,起义的百姓攻入了郑城。周厉王仓皇逃去,西周从此衰落。
【喻意】 比喻某人或事物坏到不能挽救的地步。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33)
【司空见惯】
【出处】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比方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来,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喻意】 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34)
【一衣带水】
【出处】 《南史·陈后主纪》:“我为百姓父母,岂可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隋文帝采取了高颖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额说:“我是天下者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佯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 主,灭掉了陈朝。
【喻意】 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35)
【退避三舍】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喻意】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36)
【洛阳纸贵】
【出处】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喻意】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37)
【兼听则明】
【出处】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是唐朝时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有一次,唐太宗问他:“作为一国之君,如何才能办事正确、明白而不糊涂?相反,办错了事情又往往是什么原因呢?”魏征回答说:“你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样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你只听一面之词,那就会因为片面而把事情办错。”接着魏征又列举了历史上的许多例证,说明作为君主如果偏听偏信,那将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满意地说:“太好了,太好了。”
【喻意】 意思是要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38)
【水滴石穿】
【出处】 《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宋朝时,有个叫张乖崖的崇阳县令,为官清廉正直。一天,他看见一个管钱库吏从钱库出来时,将从库里偷出来的一文钱塞进自己的头巾里。张乖崖把他拘押起来,并令人打他。库吏不服气,说:“一文钱有什么大不了的?”张听了十分生气,提笔批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时间长了,柔软的绳子可以锯断木头,一滴滴的滴水可以穿破顽石,偷一文钱的小罪也会发展成重罪。于是,他判处库吏重刑。后来,“水滴石穿”多用于褒义。
【喻意】 只要坚持不懈,力量虽小也能实现艰巨的任务。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39)
【后起之秀】
【出处】 《晋书·王忱传》:“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 王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喻意】 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40)
【月下老人】
【出处】 唐·李复言《续幽怪录》记载传说故事:唐朝的韦固路过宋城,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检一本书。询问后,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
唐朝时候,有一为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边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韦固很好奇的过去问他说:“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说:“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是仇人或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在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还便是你将来的妻子。”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叫家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当韦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了。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这时韦固已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眉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说:“为什么他的眉间有疤痕呢?”相州刺史听了以后便说:“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陈氏抱着他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韦固听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小女孩?于是便很紧张的追问说:“那保母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意,且问得蹊跷,便反问他说:“不错,是个盲妇,可是,你怎 么会知道呢?”韦固证实了这个事实后,真是惊讶极了,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事,全盘说出。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神作主的。因此夫妇俩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不久这件事传到宋城,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喻意】 原指主管婚姻的神仙。后泛指媒人。简称“月老”。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41)
【刮目相看】
【出处】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跟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智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喻意】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42)
【胸有成竹】
【出处】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喻意】 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43)
【自惭形秽】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 在城里也颇有名声。 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 “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 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几乎哄动了全城。 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玠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 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人们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喻意】 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渐愧。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44)
【一箭双雕】
【出处】 《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长孙晟是北周时洛阳人。他智谋过人,武艺超群,十八岁时就当了一名禁卫东宫的武官。但真正赏识他的是隋国公杨坚。有一次,隋国公杨坚偶然与他交谈了几句,就发现他有勇有谋,认定他日后必定能成为一代名将。那时,北方游牧民族突厥首领摄图,和北周友好相处,互派使节往来。为了炫耀各自的实力,双方都选派有勇有智的人充当使者,但傲慢的摄图对北周派来的使者大都瞧不起。有一次,长孙晟被派去陪同正使宇文神庆出使突厥。摄图见到长孙晟后,一改往日对北周使者的轻蔑态度,竟要求宇文神庆将长孙晟留下来。宇文神庆答应了摄图的请求,长孙晟就这样留在了突厥。整整一年过去了,摄图还是让长孙晟继续跟随在自己身边,不让他回北周,而且,摄图每次出猎,总要长孙晟陪同。一天,摄图在毡帐前看见空中有两只大雕盘旋着,正在争夺一块肉。他很有兴致地喊来长孙晟,并叫人拿两枝箭递给长孙晟,命令他把两只雕射下来。长孙晟接过箭,迅速翻身上马飞驰而去。他渐渐离大雕的位置很近了,只见他拉弓搭箭,认准目标一箭射去,竟射穿了两只大雕的胸膛!两只大雕顿时一齐落地。长孙晟一箭双雕的高超箭术,博得了在场的突厥士兵的连声喝彩,摄图也异常高兴,他下令重赏长孙晟,并要求部下向长孙晟学习箭术。后来,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突厥及其他少数民族国家趁机进攻隋朝,为北周复仇。这时,长孙晟已回到隋朝。他凭借自己的智谋和勇武以及对突厥内部情况的了解,帮助杨坚多次打退了突厥的进犯。
【喻意】 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45)
【凿壁偷光】
【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喻意】 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46)
【悬梁刺骨】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他恐怕自己会疲劳瞌睡,不知不觉打起盹来,所以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另一头系着自己的头发。这样,他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他家里人不理他,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喻意】 形容刻苦学习。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47)
【望梅止渴】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喻意】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48)
【口若悬河】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喻意】 形容能言善辩,也比喻十分健谈。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49)
【力不从心】
【出处】 《后汉书·西域传》:“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
东汉时,班超受明帝派遣,率领几十个人出使西域,屡建奇功。然而,班超在古西域经过了27个年头,年事已高,身体衰弱,思家心切,于是就写了封信,叫他的儿子捎至汉朝,请求和帝刘肇把他调回。此信未见反应。他的妹妹班昭又上书皇帝,申明哥哥的意思。信中有这样的几句话:“班超和他同去西域的人中,年龄最大,现在已过花甲之年,体弱多病,头发已白,两手不遂,耳朵不灵,眼睛不亮,扶着手杖才能走路……如果有猝不及防的暴乱事件发生,班超的气力,不能顺从心里的意愿了,这样,对上会损害国家的长治之功,对下会毁坏忠臣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实在令人痛心呀!”和帝刘肇被深深地感动了,马上传旨调班超回汉。班超回到洛阳不到一个月,就因胸胁病加重而去世,终年71岁。
【喻意】 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50)
【威武不屈】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大丈夫。”
一天,一个叫景春的人问孟子:“秦国很强大,所以秦国的政客张仪和公孙衍一说话,不少弱国都点头称是;他们一发怒,诸侯各国都很害怕。张仪和公孙衍算不算大丈夫?”孟子想了想,回答道:“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大丈夫应该懂得礼仪法度,以仁义为做人的根本。得志时,能和百姓一起前进,使百姓愿意跟从他;不得志时,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随波逐流,阿谀奉承。不因富贵而迷惑了心智,不因贫贱而改变了方向,不因威胁而屈辱了气节。做到这三点,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喻意】 不屈服于压力,坚贞不屈。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51)
【画饼充饥】
【出处】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卢毓,在魏国做官,由于他为魏文帝曹丕出了许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为侍中、中书郎。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不能吃的。"卢毓回答说:"靠名声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发现一般的人才。由于修养高,行为好,而有名的,是不应该厌恶他们。我以为主要的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辩,虚实混淆。"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
【喻意】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
一周一个成语故事(52)
【励精图治】
【出处】 《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宋史·神宗纪赞》:“厉精图治,将大有为。”
西汉宣帝刘询是靠大将军霍光的帮助才做皇帝的。霍光死后,宣帝才亲自执政。他“励精为治”,直接听取群臣的意见,严格考查和要求各级官员,对有政绩的官员进行封赏,对违法犯罪的的严加追究。他还提倡节约,反对浪费,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这些措施,增强了国家实力,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励精为治”现写为“励精图治”。
【喻意】 表示振奋精神,力求治理好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