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局和上海酒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17:13
一到岁末迎新的关口,聚会酒席就不可避免地多起来,虽说现在的饭桌上,几乎已经没有你想得着吃不到的玩意儿,但是上海人和北京人,对于喝酒的态度却还是截然不同。如果你碰巧出差比较勤,在北京吃过一顿,又在上海吃过一顿,那种感觉就好像今年到电影院看贺岁片,先看完冯小刚的《集结号》,然后紧接着再来一部王家卫的《蓝莓之夜》。
其实逛一下超市,就能感觉到北京人民除了生活在首都,还生活在“酒”都里。拿二锅头来说,这可是北京人喜欢的“名酒”,56度的,香醇甘冽,北京人除了一瓶一瓶在小卖部买,一旦进入大卖场,就会一桶一桶买,这里的“桶”,与上海主妇买食用油的桶差不多大小,有时候看得不仔细,还以为货架上陈列的都是桶装水。
换到上海的超市,别说是白酒,就连上海人喜欢喝的黄酒,也没看到过立升这么大的经济大桶装,即便有这样的大桶,若是哪个男人买了回家,估计保准会在家门口,听到家里女人嗓门高八度的埋怨:“要死勒,侬这个酒鬼……”
 
在上海的饭馆吃饭,饭桌上可以没有酒,但是一定会有茶。当服务小姐问一声:“各位喝什么?”如果不想喝酒的,说一句“喝茶”,一般就不会有人反对,而且说这句话的,有女士,也有可能是男士。如果有男士提议说喝可乐、橙汁,大家也会欣欣然同意,甚至有些女士还会把这种行为和“体贴”相互挂钩。当然,上海人也有酒量很好的,也有劝酒口才奇好的,但他们不往死劝,能让你感觉到一种尊重,所以说喜欢理智的人更喜欢和上海人喝酒。
要是在北京,无酒不成席,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北京人主办的答谢酒会,饭桌上就是不供应茶,再多问一句,服务小姐说套餐里不包括茶,也不提供单点,只有红、黄、白三种酒和三种果汁,顿时让人觉得有种误入贼船的感觉。饭桌上的性别也一下子被这两种饮料,贴上了更为渭泾分明的标签,而且只允许某种单向度的混淆,果汁可以“升级”成酒,但理应喝酒的人,却万万不可“降级”为果汁,因为在北京人的饭桌上,果汁可以理解成“你的名字是女人”。
上海人喝酒多讲究情调,北京人则追求热闹。哪怕是吃饭喝酒,上海人也喜欢建立并遵守不成文的规则,吃饭在饭店里,喝酒还是更喜欢去酒吧,尤其是白领。若是听到上海人说“我们去喝一杯吧”,这句话往往那就是要从饭店移步至酒吧的信号词。可能是因为在饭店喝得酩酊大醉,“吃相”太难看,倒是在酒吧里喝酒买醉,同道人更多,而其更容易掩饰窘态。
北京人在酒席上其实喝得也是面子,但喝得更是感情,如果你想不理智一回,那最好和北京人喝酒。他们不喜欢挪地方,吃完饭原地不动,继续喝酒聊天,越喝越浓的感情得一脉相承。而且北京人喝多了,话就自然多了,个个都成了语言大师,在嘈杂的酒吧里,这一技之长怎能酣畅淋漓地发挥?
偏偏就苦了那些对方皆醉我独醒的听众,如果听众里还有性格严谨的上海人,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种“一头牛吹成十头牛”的演说,而且还得克制着自己不上厕所,因为在有些北京人的酒局上,哪怕十几瓶啤酒下肚,也都得追求纹丝不动的境界,谁先上厕所,这桌就得谁买单,有时候一桌酒席2000多块,怎么着也得死扛,撒尿方便事小,荷包出血事大。难怪北京人的饭局时间很容易就长得摧枯拉朽,原来能让他们诚惶诚恐动感情的,不是哥们儿的情谊,也不是自个儿的膀胱,倒是裤兜里的银包和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