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富婆热衷买房的背后隐情--整理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18:57
2010-10-12 12:54:08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c62271b0100mazv                                                 

文 / 雪克

 

一位富婆告诉我,现在她们时兴〝买房防老〞。这话让我怔了好久。后来想想,不得不承认生活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吃过苦、拼过命、赚到钱、享过福的富婆们,确实得风气之先。〝买房防老〞是她们总结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经验!

 

  首先界定一下概念。我这里所说的〝这一代富婆〞,不是福布斯榜上的名人,也不是凤毛鳞角的香港龚如心类。这里特指那群目前五十岁上下的、个人可支配存款在二百万以上的、已经有房有车的女人。这是一个很大很壮观的群体。她们可能是领到共和国颁发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证的母亲,现在刚好走到了儿子结婚或女儿出嫁的人生当口。她们对生命的感悟真金白银,不渗水、不添油,甚至没了半点醋意。她们的想法一经形成,就会付诸实践。她们思维方式与可支配的财富绝对不可小觑,她们引领的〝买房防老论〞,估计会从现在起风靡神州,一时半会,没有什么办法勒得住这匹扬蹄狂奔的野马。

想想也是。根据上海社科院青少所的调查,步入成年期的80年代“独生子女”的啃老现象很严重。他们甚至把组建小家庭费用都在父母的存折上列支,筹办婚礼的资金父母全包和资助大部分花销的比例高达47.2%,子系小家庭的成立更多的依附于大家庭。也就是说,要依赖这代人来养老、防老,希望简直微乎其微。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带有普遍性和延续性。

 

那么,多个子女的家庭,情况又怎么样呢?据我了解,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在计划生育政策备受挑战、以〝养儿防老〞为第一生存意向的广东粤东,赵家:三男一女,父母几乎无法支付四个孩子的读书费用,大儿子读完高中外出打工,收入仅能糊口;其余几个读书成绩也不行。要靠他们养老,现在可以预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钱家:大家族,改革开放后赚到很多钱,但钱多反而引起兄弟不和姐妹反目,老父生病,大家都推卸责任,身边看不到哪个儿孙的身影。孙家:两男两女,最后一个男孩智障,整个家庭都被拖在水深火热之中。李家:一子一女,男孩不幸沾上毒品,死于非命,这对父母的打击不可谓不大……这些例子,就发生在我身边,不胜枚举。《中国青年报》早有调查显示:

 

45.3%的老人与儿女分居,其中三餐不保的占5%;

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69%的人无替换衣服;

67%的人小病吃不起药,86%的人得了大病住不起医院;

85%的人要自己干农活,97%的人自己做家务;

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一年只看望父母一次。

 

造成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很多,本文不予分析。我想说的是,〝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已经脆如垒卵、不攻而破。富婆们对此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感觉到〝养儿〞是一回事,〝防老〞又是另一回事,现在另辟蹊径,为时未晚。

 

  唯一可取的办法是〝存钱养老〞。俗话说:亲生儿不如身边钱。但这一代富婆们,经历过轻度通货膨胀、金融危机,亲自点数过下跌的美元或者港币,甚至在股诲里面翻腾过,对这些花花绿绿的彩纸的信任程度,不是很高。她们转而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了兴趣。她们做想法是这样的:选一个宜居城市,广州、深圳、珠海、厦门或者杭州、上海,买一两套房子,等年纪大了住进去,再请个好保姆,陪自己度过晚年,然后再看谁孝顺再把房产送给谁。这价值往上翻番的房产,一不怕偷,二不怕抢,三不怕下场雨就泡得发软,只需办一份遗嘱或者公证,就不愁没人来给自己养老送终,而且这样做,也不会把唯一的子或女拖垮!简直就是三、四全其美的大好事。

 

这一代富婆想到说到,说到做到。我认识的几位,都在广州、深圳拥有了她们自己的房产。子女有的求学,有的出国,都不在身边。她们也乐得清净,有钱挣时就出手捞一把,没钱赚就泡茶搂打麻将。反正升值的房产在那搁着,小保姆亲热得胜过自家女儿,悠哉乐哉!

 

  只是这办法一灵,恐怕我们的楼价更下不来了。有一点我们必须看清的,富婆们〝买房防老〞与山西煤矿老板买悍马不是一码事,前者理性而现实,切合中产阶级小家庭的实际,可操作性特强;后者不过是一种虚荣心驱使的消费亢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