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击沉航母的政治意义(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05:34

『天涯时空』 [时事评论]击沉航母的政治意义(转载)

点击:1086  回复:10 作者:容与回环  发表日期:2010-7-14 22:15:00         《联合早报》:击沉航母的政治意义
  
  [2720] (2010-07-13)
  
  美国军事演习派遣航母到黄海,其目的是沿用威慑政策令中国难堪,以提高其国际威信。并以此来挽救其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之后威慑力下降的难堪局面。
  
    而美国人没有想到这次航母如果到黄海是送肉上砧板,有可能有来无回。美国的构想是他们有用强大的核威慑力,中国人根本不敢轻易地进行打击。况且美国手里还握有中国一万多亿美元的资产。如果有战事发生美国正好可以进行冻结。这也正好解决美国最近偿付能力下降的问题。在美国人看来一艘航母价值才两百亿美元,损失两百亿美元换取对中国一万多亿美元资产的冻结相当的合算。而且美国还保留后续反应的课选择措施。而中国有无击沉航母的胆量,这又另说。如果遭受打击像珍珠港事件一样可以激起美国民众同仇敌忾,再次激发民众热情,并以此获得新生。   
  
  美国人没有想到今时不同往日,二战前美国实力强大,民众畏战。日本的袭击可激发民众热情。美国战胜的基础是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国际上反法西斯力量对比的超越。美国取胜并不是什么力量取胜,而是投机取巧。现在美国因为连年穷兵黩武(韩战、越战、阿富汗、伊拉克等已让美国透支),国家的动员能力和生产能力已经成强弩之末。妄想通过被打击来提升民众热情缺乏事实基础,厌战情绪已普遍存在。而且战争的对象是美国一直都无法通过战争手段压服和取胜的国家------中国。   
  
  更令美国人想不到的是击沉美国航母对于中国具有非凡的政治意义。首先击沉美国航母等于是收回台湾。因为中国敢于击沉航母酒等于中国并不惧怕美国。民进党等希望美国保护立国的希望就会完全破灭。而且中国击沉航母可以让台湾民众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大陆一直对台湾示好,没有采取武力措施,并不是惧怕美国的军事力量,而是顾及到同胞之情才没有采用武力统一。可以说击沉航母等于和平收回台湾。因为美国如果长途奔袭来与中国进行贱女孩战争则美国将必定失败。而乘此机会利用台湾独立来牵制大陆则没有课操作性。连美国航母大陆都不惧怕给予击沉,那么还有什么威慑力量可以阻吓中国?可以说迫使中国出手美国并没有什么好处。   
  
  第二,中国击沉美国航母可以马上平息周边的众多纠纷,原来美国利用周边国家骚扰中国的政策将失效。因为很多的小国家原本指望美国来维护其超常的国家利益。现在发现航母都被中国击沉了,那以后还靠什么来与中国对抗?还是不要惹是生非为好,以免自找难受。所谓一战定天下。   
  
  第三中国在国际上一直忍气吞声的屈服于美国为首的国际组织,屡屡损失国家利益。如果美国逼迫中国完全走向对立面,那么美国以后将无法获得众多的国际利益。   
  
  在美国方面看,中国不一定会采取极端措施击沉航母。不管怎样,美国都将得利。中国击沉航母,战与不战,决定权在美国,而乘势冻结中国的美元资产是美国的大力益所在。如果中国不敢对美国航母攻击则可以像世界宣传美国的力量。有利于以后压迫中国让利和吸收国际游资。   
  
  但美国没有考虑历史,历史上这个从来不惧怕美国(韩战、越战)现在更加不怕。而且中国还有强烈的情绪积累(对南联盟中国使馆的轰炸是很多中国军人和决策者觉得耻辱的事件,中国人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如果再加上这么多得政治意义,美国的决策者要考虑中国会不会击沉航母?不要只考虑如果击沉航母,美国将要获得的利益,而要考虑美国失去的利益,还要考虑美国现在得财政能否有能力承担与迅速崛起的中国进行一场大战?如果一切都把握,那么为什么要逼迫中国出手?   战争有很多不可预测性,如果美国考虑中国要思考以后得后续后果,难道美国你们就不需要考虑?货架的决策不是“小鸡游戏”不是勇敢就可以胜利,而是要权衡利弊。已经有很多的中国军事专家都支持击沉航母了(这你们已知道)还要来逼迫中国出手。是否你们就想朝鲜战争一样认为中国不敢出手?美国人你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否则将后悔不及!   
  
  这么多得充分不要条件都说明中国有可能击沉航母,你们还想来试探?想冻结中国资产,如果你们战败,那么资产用不用还?这你们想过吗?一时的得利并意味着长期的得利。冻结中国资产有可能是中国发动全球攻势消弱吹灰你们的契机和借口。原来强大的西班牙、英国部也一样被你们打败了?而中国关乎全国人民利益的万亿资产如果早冻结,难道中国就甘愿相安无事?   
  
  太多太多的理由需要你们美国决策层谨慎决策。言已至此,不复赘言。一切顺其自然。改发生的还是会发生。“上帝要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美国人你们阿富汗、伊拉克还不够疯狂,可以再来中国疯狂一次。
  
    辛一山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


作者:友愛部101室 回复日期:2010-07-15 08:14:22 
    你又強身健體了?
    此帖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容与回环 回复日期:2010-07-15 16:59:29 
    (戏说三国)长坂坡喝退霉菌航母
    
     虽然“天安舰”与土耳其人道船是前后脚的事件,一边袭击联合国救援却大言不惭的说什么“失误 却不失败”,另一边则是口水声四起,联合国声明真到了“被”挟持以令的地步了吗?也不尽然,伊朗、土耳其、巴西等西凉诸雄尚在,所以还要搞以色列联合军演,问题是伊拉克-阿富汗之间的弧形地带已经形成“二袁”伊斯兰统一战线了呢?
    
    所以虽然要搞什么黄海演习,太平洋十四国联军演戏之类,却是连曹军也不如的“淝水”草木之兵而已!纸老虎风声鹤唳了吗?是的!在1950年代苦战数年退出黄海之后,在1960年代苦战十数年退出东、南海之后,这次则是未进辄退!
    
    先是网上风行“梁光烈下死命令”“饱和攻击”“击沉航母”之类帖子,关键不是帖子的来源,而是这样的“实名帖”在各大网站大风起兮云飞扬,真乃长坂坡之“棒喝”。当然,以壮声势的还有之后东海演习的“滚滚狼烟”,航母这种二战时代的铁皮船(最先由日本发明)算得了什么?我们中华大地就是纵横数万里的西太平洋千年不沉之舟,又有连卫星的都能打的火箭之神(钱学森开发德国技术的结果),真是“安得倚天抽宝剑”啊!
    
    2005年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在中美军事交流中谈到,如果大陆攻打台湾,美军将全力保卫台湾,并骄傲地说,在太平洋美国海军还没有对手。 梁光烈听后,冷冷地说道:"如果事情一旦发生,我们唯有全力以对,我想在第一岛链内,解放军可以消灭任何对手。2,3只航母舰队,还是不需要多少导弹的!"……一边厢虽有俄间谍门之类如“蒋干中计”的事件,但西吴(胡)毕竟也在西板栗演了一出,搞了个赤(红)壁(场)联合抗“曹”演练。
    
    当然,还不是“拆板桥”的时候,非战不足以言和嘛!更何况“西太平洋是西太平洋人的西太平洋”,我们对美国的态度至少不能弱于东太平洋以东的委内瑞拉吧!更何况人家跨过太平洋来你家门口舞枪弄棒,你都不能自扫门前雪,怎么证明改革开放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呢?难道连“一穷二白”的前三十也不如吗?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
      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我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作者:kaiatjtxovym 回复日期:2010-07-17 06:49:18 
    好好看看,非常好的帖子


作者:wtj77025 回复日期:2010-07-18 10:47:24 
    快来看啦!夜郎哥哥又在意淫了!
作者:ctegbyylwjhh 回复日期:2010-07-18 22:17:06 
    好好看看,非常好的帖子


作者:容与回环 回复日期:2010-07-25 14:06:02 
      一唱雄鸡天下白:军事三国与经济三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一”是人,人作为自然界的自觉出现;“二”是生存与发展,前者军事、后者经济;“二”之“三”,因为全球发展的平衡,分别为中美俄、中美欧。世界格局的微妙之处正在于这两个不平衡三角的对立统一,就是中美的对立统一正是通过军事上的俄罗斯和经济上的西欧来达成,就历史而言,中美两极的形成也与西欧、东俄有远交近攻的渊源。
    美国经济的崛起因着西欧的殖民地军阀割据之局,这类似于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而军事上则得益于二战以来欧亚大混战的“渔利”。全球化的悖论在于苏联的瓦解虽然消除了两极对立,但并没有成全美帝独霸世界的美梦,而是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连环三角的出现源于“70-80”之变,中国在毛-周时代有意为之的“第三世界”战略,首先是因着美国70在越南的战而不胜促成了中美的斗而不破,然后又是苏联80在阿富汗的战而不胜促成了俄罗斯的强而不大。在此期间,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西欧经济共同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则出现了第三势力、而这促成了中国的“入常”。
    美帝在军事上与苏联的对抗成全了西欧在经济上的崛起,而苏联与美国在世界霸权上的争夺促成了中国在二、三势力之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这里生存权(军事)与发展权(经济)是上下相继又是彼此矛盾的统一体。譬如美国在“东盟10+3”地区的殖民战争因为生存权的斗争而失去了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经济霸权;苏联在欧亚之间的社会主义官僚独裁也使得苏联式社会主义体系土崩瓦解,这在毛泽东反对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就已现端倪了的。自此而后欧、俄分别在美圆霸权与霉菌霸权的上对美帝的斗争,为“世界工厂”和中国崛起创造了相对条件,这见之于中欧经济合作与中俄安全同盟。
    此次由欧债攻击导致的欧元危机出现了一种微妙的转变,就是德国总理对中、俄的密集访问,作为欧元区发动机的德国把中、俄作为其大西洋货币战争的太平洋统一战线的出现。在此前后中、俄分别在东海和日本海举行了遥相呼应的军事演习,这在某种程度上“喝退”了霉菌把太平洋作为它的内湖的企图。而就其直接因素而言,因为它在伊-阿伊斯兰统一战线上的不能自拔及美元危机的深化,霉菌的太平洋演习更像是一次军工展销会。
    霉菌与滑街组成的生存-发展海盗商团在新千年的前十年为美帝的最后挣扎演出了一次精妙的配合。先是霉菌在中东压迫伊斯兰世界的生存权,然后滑稽就靠大肆印刷的假币(赤字美元)炒作期货价格以抬高垃圾债券,于是国际贸易间以美圆计价的贸易盈余就被吞并了,各个试图通过国际贸易改善发展权的“美元区”国家就不断被拉回生存基线,而美国就维持了它“无就业增长”的发展权益,这才是美帝“全球利益”的根本所在。
    当此“甲子危机”循环之际,人们常常提到不是凯恩斯主义而是世界大战结束了大萧条,这可为遍布世界的霉菌海盗基地做了一个全球大海报。如果没有继承了马克思理论的美国凯恩斯新政和苏联的计划经济实践成果,又是凭借什么来战胜德、日国家资本主义的呢,仅仅是“法西斯”之类的道德口号就足以维持世界和平吗?若仅仅战争这种狩猎经济就能结束大萧条的话,那怎么解释冷战时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阵营长达半个世纪的科技与文化竞赛对全球化的影响。如果没有1970年代以来毛周-邓-朱等人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造性贡献,怎么解释世界工厂和中国崛起。
    儒家资本主义?那是冷战边缘地带捡洋落的类似清末民初买办的亚洲四小“龙”而已!廉价劳动力?亚非拉人口多得是包括印度还有4、5亿无地农民,不是要围困中国吗,怎么中国改变投资环境了还不去亚非拉原材料产地投资呢,反而是中国去改善第三世界的整体社会保障(如世博会的非洲联合馆)?高科技的资本有机构成?美国的新经济不是泡沫了吗,还是2亿中国农民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东西二元之间的大迁徙中转换性的改变了全球贸易体系中南北问题!霉菌武器不是天下无敌吗?抗美援朝前后中国的太平洋西海岸可有七艘航母呢,那又怎么样!1960-70年代霉菌在东盟地区打了十多年又怎么样呢?“断交、撤军、废约”!美金、美国义务兵役制终结了自身的寿命……在日本于“广场”签下城下之盟之后、在1997年对冲基金袭击亚洲市场之后、在1999年美国攻击南斯拉夫一箭双雕的打击欧元和中国经济环境之后、在2001年以来攻击阿富汗-巴基斯坦及两伊的真主兄弟教徒之后、在2007年之前后诈骗世界贸易间的美圆储备以后!梅滴还能通过霉菌和滑稽来殖民全球吗?连奥巴马都被称为社会主义者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丧钟已经鸣响……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科耶夫与毛泽东
    ——一种研读科耶夫《法国国是纲要》的尝试
    
    刘小枫
    
    这个题目显得来哗众取宠——难道科耶夫与毛泽东有什么关系?的确,要是谈论毛泽东与科耶夫,就有点过分了,但如果谈论的是科耶夫与毛泽东,就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毛泽东不大可能会知道科耶夫,但科耶夫肯定知道毛泽东: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科耶夫读过施米特的《游击队理论》,因为科耶夫去逝的前一年“密访”过中国,尽管我们没法看到中联部的材料,实在可惜,但访问本身就表明,他对毛泽东的中国有兴趣。
    首先不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科耶夫会对毛泽东的中国有兴趣?
    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让西方的左派大为兴奋,毛泽东的现代演化方式第一次引领西方的现代演化方式——对于“文化大革命”,我们的思考视野迄今仍然主要局限在中国自身,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很可能出于国际战略的考虑。1965年为发动“文化大革命”运气时,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上山之前,毛泽东在武汉梅岭闭门审视国际政治态势。按毛泽东自己的说法,他一生的功绩有两个——也就是闹了两场革命:第一个是打败蒋介石统一中国,第二个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言下之意,第一个革命解决的是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分崩离析问题,第二个革命则是要解决中国在国际战略中的地位问题。著名的“第三世界”理论就是在“文革”期间提出来的,有如国际战略上的“农村包围城市”——联合第三世界包围第一世界。我们还记得,当中美谈判因台湾问题陷于僵局时,毛泽东的指示是:台湾事小,世界事大。
    一直在致力于重建欧洲的科耶夫看到毛泽东的举动,也许会觉得“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哪一点上相通?我们知道,迄今国际战略的基本格局是二战结局划定的,美英和苏俄主宰了国际战略格局,法国和中国虽然都是战胜国,却在雅尔塔会议上没有发言权——对中国来说,雅尔塔会议无异于又一次巴黎和会。然而,中国大陆的内战结束,随之,一个偶然的机遇让毛泽东决定迎战美国,从此,毛泽东的抱负从中国视野转为国际视野:摆脱苏俄与美国两个新帝国的制约关系。这种处境恰好是科耶夫的《法国国是纲要》的基本问题所在:“一个孤立的法国只能在两个彼此对立的帝国之间选择其一”(页12-13)——事实上,法国在二战以后尽了自己最大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国际战略地位。科耶夫在二战结束时提交的《法国国是纲要》的抱负,与毛泽东的抱负在如下这一点上相一致:必须或者至少值得考虑法国或中国作为民族国家在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中的领导权问题。
    如果这一点能够成立,那么就需要考虑科耶夫和毛泽东的抱负的思想史基础:科耶夫的思想背景来自黑格尔的普遍秩序构想,毛泽东的思想背景至少从观念上讲与此相关。在《法国国是纲要》的引言中,科耶夫提到法国的两大危险:来自德国复苏的危险和来自美英与苏俄交战的危险。在科耶夫看来,第二个危险固然还为时尚早,还不是非常明确,但却是“真正的致命”危险(页4),它使得法国将要承受的创伤不仅是经济上的,而且涉及“文明本身”。正是这个“文明本身”,会在深切的层次上触及毛泽东的抱负。
    正是基于这样的旨趣,我尝试提出这样的阅读科耶夫《法国国是纲要》的方式:从毛泽东的视野和行动来考验科耶夫在1945年提出的构想。我相信,倘若科耶夫活到今天,他一定会把毛泽东的中国纳入他的论述框架。
    科耶夫的《纲要》从“历史境况”谈起,视野一下子拉长了数百年——科耶夫要谈的是法国的当前“国是”,起点却是与欧洲“中世纪晚期”的 转折相媲美的历史时刻,但他正置身于对中国来说的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转折”。
    科耶夫的考虑的确具有战略意识和眼光,他思考的并非是现代性的既成形态——民族国家形态,而是新的“由加盟的民族国家”构成的“帝国性”联盟。在晚清时期,中国的战略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想的都是中国如何从帝国性的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从而处于科耶夫所说的“现代社会的开局”阶段,尽管如此,康有为并没有忘记中国这个国家所承载的“文明本身”。^晚清一代学人中,最具国际政治观念的当推康有为,由于第一次巴黎和会以降中国一直处于局促的国际政治处境,中国的国际性政治观念根本没法展开。毛泽东完成中国大陆的统一以后,对新中国的想象才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国际政治观念。不用说,毛泽东的考虑视野与康梁已经非常不同,根本差异在于,毛泽东已经从马克思主义那里获得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新构想。尽管如此,康有为与毛泽东之间,仍然有一条内在的联系线索。
    科耶夫提出的新的 “帝国性”联盟及其战略意识和眼光,显然来自黑格尔的观念——如科耶夫所说,“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精神已经抛弃了民族国家”(页9),我们知道,黑格尔的《法权哲学》与他的《世界历史哲学》有紧密的关系(从这一点来看,科耶夫对毛泽东的第二次革命抱有极大兴趣,就在情理之中了)。在接下来的论述中,科耶夫以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为例,说明了民族性国家与“帝国性功业”之间的矛盾。科耶夫说,早在中世纪中叶,德国就在追求“帝国性功业”,由于不具备“现实的基础”,这样的追求注定指挥是“一个乌托邦”(页6);如今,“现实的基础”已经出现,“乌托邦”也就可以从空想变为现实——科耶夫的思考立场完全基于黑格尔式的现代性构想,要挑战科耶夫的思考立场,就得挑战黑格尔式的现代性构想,这就会牵涉到更为深远的思想史问题。事实上,科耶夫的思考立场已经受到严峻挑战,这就是施特劳斯在《论僭政》中提出的挑战;不过,我们在此很难展开这一挑战引发的论争(参见施特劳斯《论僭政》中所附的科耶夫的评论文章以及施特劳斯的回复),只能从科耶夫已有的既定现代性立场来看他的国际战略观,并在此视域中来考虑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构想。
    最后,我想回顾古希腊第一位幸存的纪事作家希罗多在《原史》中的一句话,它为我们阅读科耶夫提供了仍然有效的提示:
    
    ……我探究过人间大大小小的城邦,从前曾经伟大的城邦,如今有许多已经变得渺小,在我的时代强盛的城邦,过去却微不足道,由于我相信,人间的飞黄腾达决不会在此留驻,我将一视同仁地忆述大小城国(的命运),——希罗多德《原史》卷一,5,3—4
    
    科耶夫在《法国国是纲要》中说:
    
    英美人、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都没有占有,并且也不会占有以法兰西民族为首的拉丁民族已经给予文明世界并且还将继续给予文明世界的那些东西。(页13)
    
    我们可以恰当地把这里的“拉丁民族”换成“中华民族”,这样一来,当我们研读科耶夫的这篇报告时,就会自然而然联想到我们自己的问题。
  
作者:容与回环 回复日期:2010-07-25 15:51:49 
    2010年5月12日,刘小枫在复旦大学做了题为“‘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共和国战争史的政治哲学解读”的讲座,本文是现场网友Fontaine当时所记的笔记:
  
  (因为记录有限,我就只能先把开场白和最后的总结记录下来,中间大段时间(3个多小时吧)被刘老师用来讲述战争的故事,当时的惨烈以及国际关系中的太多非正义,我想通过查阅资料还是可以了解的。 )
  
  
    当下的人们有着一种“追究历史之隐秘”的癖好,总希望能绕开公开的历史了解“不曾公开的历史”。这也是许多历史学家一直在忙于从事的志业。今天说的是战争,60年前的这场战争和我们这代人有着很深的渊源,这是离我们出生最近的一场战争。说到战争与人的关系,首先想到战争如果和一个人的生平离得很近,那么无疑会留下创伤;如果离得太远,则容易让人忘记人世间的“本相”。似乎生活在当代的80年代生人,就属于后面一种。总体上说,60年的距离让我们离战争并不算太远、也不算太近,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观察战争的视角。
  
  
    现在的历史喜欢“揭露真实”、“记录真实”,战争的记述也是如此。战争是人类生活中最严峻的方面,从古至今贯穿并伴随着人的历史。古代经典中记录的战争,并不是史实,记录历史是为了发现人世间的本相。可是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对战争的讲述往往是缺席的,这或许就让我们丧失了接近人世间本相的一个机会。
  
  
    60年一甲子,已经过去了。朝鲜战争放在晚清以来中国和西方的关系下看,其实很特殊。清末以来与西方外敌的交战,几乎都是被迫的,到了朝鲜战争的后期中国则完全转为主动,并且第一次与西方强敌打成平手。我们应当注意到,这场战争的敌方美国,一方面是军事上最强大的对手,另一方面也是截然不同的政制的代表。或许在这个意义上,朝鲜战争是汉武帝以来,中国与蛮夷对战中最大的一次胜利。
  
  
    中国被拖入现代性的开端可以放在“甲午海战”,在现代性中站稳脚跟则是朝鲜战争,两次都与朝鲜有关。朝鲜最早的时候是中国的属国,中国有保护它的义务,因而参与了与日本的海战。而到了抗美援朝的时候,中国陷入了全面的保卫战。朝鲜战争扭转了中国在东北亚的地位,塑造了中国人的现代品格。
  
  
    一般来说,传统国家走向现代离不开领袖人物,朝鲜战争中,毛泽东亲自指挥了战争,并且入朝在毛泽东看来是很关键的时期。可惜这场战争在今日的历史教育中变得轻描淡写。对比美国的教育,其中差异一目了然:在《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中,美国教科书公然认为“在朝鲜战争之后,美国成了超级大国并可以干涉外国内政”,同样中国也在这场战争后恢复了文明大国的身份,却从没有干预他国内政。
  
  
    历史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古希腊的希罗多德以及古罗马史学也记录重要的战争,但是他们从来不以“记录真实”为自己书写的目的,这和当代人阅读历史的品味很不一样。希罗多德的《历史》,开篇讲的是“抢女人”——这就谈到了爱欲和政治的问题。记叙历史,或者讲述历史有其目的,而不单纯为了纪实。在古典学的传统中,记录战争的本质是为了探讨人,而不是了解真相。
  
  
    朝鲜战争牵涉到的国家:北朝鲜、南韩、美国、苏联、中国大陆(第二共和)、台湾(第一共和)以及以英国为代表的“老欧洲”。
  
  
    战争的开始,是北朝鲜和南韩均有着统一全国、建立有着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的诉求。朝鲜被划分成南北两部分,是战争的直接原因——或许可以追问一句:本来中国也有可能划分,为什么最终没有呢?因为中国无论战争多么险恶,依旧保有主权,朝鲜则从来不是。一开始朝鲜是中国满清的属国,后来被日本吞并成为其附庸,朝鲜战争是现代性在东亚的延伸,着力体现了东西方关系在东亚的对抗。
  
  
    二战之后美苏争霸的格局开始形成,而在朝鲜战争的时候,美国有了原子弹威胁而独霸一方。但是东方大部分仍旧是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控制,而美国想要控制世界,必须在亚洲拥有主导权。这一权力扩张通过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透露出来,先是雅尔塔会议对日本、中国东北的瓜分,还有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制衡……这一切都是美国希望能够控制日本以制衡苏联、控制台湾以防范大陆的策略。
  
  
    现代世界对于被征服的国家依旧严酷,可见几千年的文明史至今,依旧在凭着武力说话。虽然原子弹改变了武器决定战争的原则,但在二战之后,几乎决定了美国独占日本的可能。
  
  
    朝鲜战争对于中国的地缘影响:占领朝鲜,可以实现颠覆中国最好的战略路径,即由北向南、从中国腹地猛攻当时的大陆。中国最终介入朝鲜的关键是,美国介入台海问题,而非美国进军朝鲜。如果没有美国的干涉,朝鲜的统一独立完全可以内部解决。政治势力的扩张,最终以来军事和武力完成,这是美国在东亚的策略。如果美国在朝鲜成功,紧接着便是台湾对大陆的反攻,而越南的法军也可以从底部包抄——后者最终成为越战的伏笔。
  
  
    由于晚清以来中国队西方的“心怯”,使得进军朝鲜成了毛泽东政治生涯里最险恶的决断,并面对着诸多反对意见。关键在于对刚刚夺取的主权的捍卫,让出兵成为可能。
  
  
    另一边则是美国操纵的联合国,发动了15联合国军进驻朝鲜。于是朝鲜战争应该是20世纪第三大(仅次于一站和二战)的国际战争。而此时中国与美国的抗衡,是冒着被扔原子弹的威胁的。
  
  
    捍卫国家主权的军队在哪里?
  
  
    朝鲜战争异常险恶,这就提出了一个紧要的问题:怎样建立能够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现代军队?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曾经出现过四股军事力量:1、打击太平天国而兴起的淮军和湘军,代表人为李鸿章、曾国藩;2、甲午战争之后建立起来的“新军”和地方军阀,以袁世凯为代表;3、苏联帮助下扶植起来的国民党军队;4、毛泽东和中共发动农民为主体的人民军—— 前三者都有着“家军”性质,国民党军队有某种政治理念。而到了人民军则是全民性的、国家性的,主要由农民和青年学生组成。
  
  
    既然如此,共产党的军队遇到的问题是:怎样把农民训练成战士?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提到中国近代史上曾有五个人主掌军队: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和毛泽东——其中曾国藩、李鸿章和毛泽东均是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出身。
  
  
    各国军队的战斗意志结合技术装备、国家政体来看:
  
  
    1、自由民主政体的美国,有着最好的装备,战士勇气欠缺;
  
  
    2、君主立宪的日本在武士道精神的指引下,极其具有勇气;
  
  
    3、苏联扶植的国民党军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共党军队战斗力一般较强。
  
  
    勇敢的精神从哪里来?或许可以联系起来追问:中国儒家知识分子调教的军队与现代政党形式下组织的军队,有何差异?
  
  
    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有着现代技术和装备,对付的是以血肉之躯支撑的中国志愿军,在劣势之下其战斗意志对比一目了然。
  
  
    远东地区各国的主权问题,由于美国的干预而难以确定。而此时美国还不曾放弃使用核武器。
  
  
    二战以后,“老欧洲”的主导力垮台了,美国成为西方文明的担纲者,二战以后远东的战事也关系到欧洲。因为苏联在东线的情况将会影响其在西线东欧诸国的政治格局,对西欧各国是极大地威胁。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恰恰是美国掌握了全局。
  
  
    朝鲜战争对美国国内也有巨大影响。杜鲁门曾经宣布实施工资、物价管制并强制征兵,自由民主只有在国家没有危险的时候才有资格谈。
  
  
    当时东方受到原子弹威胁,60年后的今天,金日成的后代一心想得到原子弹的支持以达到军事上的制衡。
  
  
    总结部分
  
  
    从战后利益分配清算这场战争
  
  
    1、第一输家:朝鲜人
  
  
    民族国家的建立成为不可能;引发了国际性战争,使得国体遍体鳞伤;韩国成了美国现代的藩属。
  
  
    2、第二输家:苏联
  
  
    战后没有在东亚得到利益,还把日本让给了美国;美国在日本积极对抗苏联
  
  
    3、第三输家:中国大陆(第二共和)?
  
  
    美国给了台湾无偿帮助,对比大陆则只能从苏联借贷得到援助;
  
  
    台湾也成了美国的现代藩属;
  
  
    美国操纵联合国对中国禁运、封锁中国的贸易。
  
  
    然而中国在政治上并不承认自己的“失败”:晚清以来弱国态势被扭转,并且可以抗拒联合国的安排;中国不再将台湾和朝鲜放在一起考虑,反而拥有了更大的国际视野——“台湾是小,世界是大”。
  
  
    大陆在国际的格局和地位都大不相同,并且由于代替了苏联与美国为战、保卫第二共和的主权,也证明了国家军队能够捍卫主权,这就是伟大的胜利。
  
  
    中国付出的代价
  
  
    死伤与美国的对比3.3比1——世界极弱之国与最强之国居然打成平手、并不算输,何况美国的高科技作战。与此同时,建立现代军队和捍卫主权的胜利,才真的来之不易。
  
  
    朝鲜战争的国际解读
  
  
    在施米特所言巨大变局之下:1、法国大革命奠定了现代政治的开端,即各国为了“最好的制度”实施实验并且相互竞争;2、拿破仑的征战挑起了现代国际政治格局。
  
  
    中国出征朝鲜,则是面对了传统制度的挑战和未有之国际格局。
  
  
    在引领中国军事的五人当中,唯有李鸿章和毛泽东有国际意识,但是李鸿章受到的束缚太多。毛泽东的政治意识更多来自晚清,即如何“治世”?
  
  
    所以朝鲜战争显得关键,是因为中国在国际政治上站稳了脚,便是能够介入国际政治格局——或许下一步就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在制度上与英美各国竞争。从这一点上看,毛泽东的理念最深源头共产主义还是有着自由主义的现代政治根基。
  
  
    与美国相制衡,这是从朝鲜战争中暴露出来的倾向。或许对当时的中国而言,这一要求太高了,可是这样的主张,也许即意味着一种开始。
  
  霉菌基地:朝、台与韩、日
  霉菌基地在最广泛的时候便布东亚各地,然而毛、周等人领导的人民战争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气概把美国人赶出了东亚大陆。
  
  要知道在“三大战役”之前霉菌是遍布日占区的美占区,要知道没有“渡江战役”的话,就不是南北朝鲜而是南北中国与东西德并列了(至少美苏是这样规划的)。
  席卷中国的人民战争为“中华之崛起”积蓄的第一桶金,自此之后美苏争霸的战场就在中国之外了,现代化建设才成为可能。抗美援朝霸把霉菌基地从鸭绿江赶去的38线以南,抗美援越不但把美军基地赶出了中南半岛、还顺带的解决了台湾的霉菌基地,中国也由此赢得了第三世界的拥戴和第二世界的尊敬,两极分的世界从此土崩瓦解。
  金大中-卢武炫时期的韩国,村山富市-鸠山由纪夫时期的日本,正是东亚民族力量的崛起和反对二战殖民割据斗争的延续。霉菌的大量东移(关岛-夏威夷),是继毛-周时代以来,东亚崛起和霉菌殖民衰败的又一进程。近年来朝核预示着美国军工企业的归零,所谓大规模军事演戏也在我们的东海“导弹游击战”面前退避三舍。正如〈梁光烈下令击沉华盛顿航母,美韩军演进退维难!〉一所指出的:“这不是一百年前帝国主义开一艘炮舰来就可以让中国人民屈服,我们必需要对敌人沉重打击,捍卫国家声誉和主权”。
  《东亚的复兴:500、150、50年》(美日合著)
  
  19世纪东亚体系向西方体系的臣服所导致的最重要(也是最具灾难性)的后果是,工业军事主义在争夺地区主导权的过程中被“内在化”了。虽然在20世纪30、40年代,日本试图通过工业化军事路线来获得地区主导权的努力遭到了失败,但它却造成了一个美国独霸的体系在东亚海洋地区出现,并使该地区的工业军事主义达到了极盛。
  但是在朝鲜战争却反映出,西方的霸权地位并不像它看起来那样牢固,这使得美国不经意间走上了过去东亚贸易体系的老路——帝国与臣属国之间建立的“进贡”和贸易关系,这种关系从经济上将对臣属国更加有力。(亚洲四小龙的冷战背景及现在的中华回归从)
  美国在越战的失利迫使它重新接受了中国和东亚其它国家的正常的商业和外交往来(1972),并对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崩溃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日本在地区经济发展与调整过程中的领导作用源自美日之间的一种劳动分工,即美国专注于追求霸权而日本追求利润。日本企业逐渐取代美国政府而 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这种国家关系可能更接近与(东亚)本土模式,而不是外来的(西方)模式。
  从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看到,经济因素比军事因素(狩猎经济)能更加有效地决定世界霸权。(伊拉克战争是最近的证据)日本80年代在国际政治中日益增加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其政府和企业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商品,帮助美国保住了其摇摇欲坠的权力宝座。如果没有这些贷款和商品,里根政府要想大幅削减国内税收的同时展示于前苏联的大规模军备竞赛,即使不会完全不可能,至少也会使其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剧增,并进一步削弱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美日由附属关系转为依存关系)
  而此间,中国政府很好地利用了在台湾、香港、东南亚及北美的华人资本家群体的作用(相当于明末清初在东南亚与荷兰殖民贸易抗衡的郑氏集团),这些群体似乎开始承担起中国和东亚经济的领导责任,而与此伴随的则是日本经济停滞的10年。
  阿里吉《21世纪的谱系》:
  
  尽管中国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库券,担在把南方国家顺差转投南方目的地方面,在向邻国和遥远的南方国家提供有关贸易、投资以及北方国家和金融机构的援助的有吸引力替代选择方面,中国都发挥了主要作用。在中国宣布向菲律宾提供每年20亿美元的一揽子特别贷款,使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提供的2亿美元相形见拙,遮盖了华盛顿因阿罗约总统从伊拉克撤军而给予的冷遇。中国通过向南方国家提供有关天然资源开采的更慷慨条款,以更少的政治附加条件并免除昂贵的咨询费提供更大额的贷款,并且以只占北方竞争者一半的成本在偏远地区兴建复杂的大型基础设施等,不断在与北方机构的竞争中胜出。
  石油国家也将顺差转向了南方国家,对中国带头的行动起到了补充和弥补的作用。委内瑞拉利用高油价带来的意外之财使拉美国家摆脱了对北方利益的从属,这具有巨大的政治和象征意义。(美洲人的美洲)沙特等西亚国家进来表现出有意将至少部分顺差从美国和欧洲转投东南亚,并且在破坏北方国家金融主导地位上潜力更大。原因部分是政治的:不得人心的伊拉克战争以及在美国的对抗情绪等,后者迫使杜拜的港口公司在收购英国港口运营商后,抛售了在美国的股份。但更令人信服的原因却是纯经济的:中国和所有迅速增长的亚洲经济体都需要西亚的石油,而石油带来的西亚资本和流动资本也在寻找收益高于美国国库券的投资机会。(这也减少了加勒比海盗的掠夺后援)
  “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虽然它在自己的实际组织中,当然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但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场内已经被扬弃,虽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上被扬弃,即工人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己的资本家,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他们自己的劳动增殖。这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的工厂制度,合作工厂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同样,没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的信用制度,合作工厂也不可能发展起来。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同样,它又是按或大或小的国家模式逐渐扩大合作企业的手段。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只不过在前者那里,对立是消极地扬弃的,而后者那里,对立是积极地扬弃的。”《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