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一目了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01:52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详表
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统治民族开国皇帝
三皇五帝
夏朝约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县华夏族禹
商朝约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华夏族汤
周西周约前1029-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华夏族周文王姬昌
东周春秋前770-476年洛邑河南洛阳华夏族周平王姬宜臼
战国前475-221年  华夏族
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华夏族始皇帝嬴政
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族高祖刘邦
新朝9-23年常安陕西西安汉族王莽
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光武帝刘秀
三国曹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族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汉族吴大帝孙权
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汉族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汉族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439前赵(汉赵)304-318平阳山西临汾匈奴族高祖光文皇帝刘渊
319-329长安陕西西安
成汉306-347成都四川成都巴氐族太宗武皇帝李雄
前凉314-363姑臧甘肃武威汉族高祖明王张寔
后赵319-351襄国河北邢台羯族高祖明皇帝石勒
前燕337-370龙城辽宁朝阳鲜卑族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
前秦351-394长安陕西西安氐族世宗明皇帝符健
后秦384-417长安陕西西安羌族太祖武昭皇帝姚苌
后燕384-407中山河北定州鲜卑族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西秦385-431苑川甘肃榆中鲜卑族烈祖宣烈王乞伏国仁
后凉386-403略阳甘肃平凉氐族太祖懿武皇帝吕光
南凉397-414西平青海西宁鲜卑族烈祖武王拓跋乌孤
南燕398-410广固山东益都鲜卑族世宗献武皇帝慕容德
西凉407-421酒泉甘肃酒泉汉族太祖昭武王李暠
胡夏407-431统万城陕西靖边匈奴世祖烈武皇帝赫连勃勃
北燕407-436和龙辽宁朝阳高句丽燕惠懿帝高云
北凉397-439张掖甘肃张掖卢水胡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
*冉魏350-352邺城河北临漳汉族武悼天王冉闵
*西燕384-394长子山西长子鲜卑族济北王慕容泓
*西蜀(后蜀)405-413益州四川成都汉族谯纵
南北朝
420-589南朝宋420-479建康江苏南京汉族宋武帝刘裕
齐479-502建康江苏南京汉族齐高帝萧道成
梁502-557建康江苏南京汉族梁武帝萧衍
陈557-589建康江苏南京汉族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北魏386-534平城山西大同鲜卑族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河南洛阳
东魏534-550邺河北临漳鲜卑族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5-556长安陕西西安鲜卑族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577邺河北临漳鲜卑族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长安陕西西安鲜卑族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618大兴陕西西安汉族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907长安陕西西安汉族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汴河南开封汉族梁太祖朱晃
后唐923-936洛阳河南洛阳汉族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947汴河南开封汉族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950汴河南开封汉族汉高祖刘暠
后周951-960汴河南开封汉族周太祖郭威
前蜀891-925成都四川成都汉族高祖王建
后蜀925-965成都四川成都汉族高祖孟知祥
杨吴892-937扬州江苏扬州汉族太祖杨行密
南唐937-975金陵江苏南京汉族烈祖李昪
吴越893-978杭州浙江杭州汉族武肃王钱鏐
闽国893-945长乐福建福州汉族太祖王审知
马楚896-951长沙湖南长沙汉族武穆王马殷
南汉905-971兴王府广东广州汉族高祖刘龑
南平907-963荆州湖北荆州汉族武信王高季兴
北汉951-979太原山西太原汉族世祖刘崇
宋北宋960-1127开封河南开封汉族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1279临安浙江临安汉族高宗赵构
辽国907-1125皇都辽宁契丹族太祖耶律阿保机
大理937-1254太和城云南大理白族太祖段思平
西夏1032-1227兴庆府宁夏银川党项族景帝李元昊
金1115-1234会宁阿城(黑)女真族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
元朝1206-1368大都北京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1368-1644北京北京汉族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1616-1911北京北京满族清太宗皇太极
中华民国1912-南京南京汉族孙中山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需要说明的是,汉高祖既非刘邦的庙号,也非谥号。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但自汉武帝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开始,称刘邦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或“汉高祖”。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终年62岁(虚岁),葬于长陵,谥号高皇帝。
王莽既无庙号也无谥号,虽然自称新朝皇帝,但后来刘姓君主并没有对王莽进行追封,所以王莽也是封建王朝进行之中唯一一个没有追封庙号的君主,但王莽在位时为前代多个皇帝追封庙号,庙号也从他这一代开始泛滥。
“前秦”既然是在秦朝的后边,为什么不叫“后秦”而叫“前秦”?前秦的“前”是指其在十六国中是前,十六国里有两个秦,氐族苻健的前秦和羌族姚苌的后秦。后秦是反前秦建立的,也自称秦,故以前后秦区分。“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且像孙功达《氐族研究》所称,还是“最早尝试由少数民族来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权。“先秦”通常指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之前,特指春秋、战国时期。
北燕的第一代皇帝是高句丽人高云(高句丽王族,高云的祖父高和,是高句骊族群的分支。慕容宝收以为养子,赐姓慕容,因又名“慕容云”,称帝后恢复原姓高),实际的建立者是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太祖文成皇帝)。
慕容泓在前燕时期慕容俊在位时被封为济北王。慕容泓在位时虽未正式称燕王或燕帝,且原本有意归附慕容垂,惟建立年号已表示有独立于其他政权之意,故一般以慕容泓为西燕之建立者。
西蜀,有时亦称后蜀、谯蜀,由汉人谯纵建立的政权,不属于传统定义下的十六国之一,其统治地区大抵以四川盆地为范围。
北魏后来和汉族融合为汉族。命令鲜卑贵族改姓汉姓,与汉族大地主通婚,学习汉语,穿汉服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元宏,就是用了汉人的姓。魏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李世民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赵县,而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其中,在历史上还有这一段插曲,本来西魏以前以山东地区的李姓一门为望族,这一地区有五大望族姓氏--王、卢、崔、李、郑,其中李姓又是鲜卑族中的一大姓氏。而自西魏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建国,由此就硬性规定了关陇李姓为望族。有人据此认为李氏一门是破落贵族,还有人说李氏是鲜卑族大野部的姓氏。
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属于非汉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着姨表关系。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而李渊一方的血统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进行论证。历史上有以下几种说法:赐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后代等。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说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响比较深的汉族人。现在一般的习惯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儿,民族大融合的产物。
清朝(公元1616年~1911年),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简称“清”,1644年清军入关,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
中国历史各朝基本情况简表
时代/国号
起止时间
存世
时间
君主任数
开国元首
都城
姓名
尊称
古名
现名
宇宙混沌时代
400万年前~300万年前
盘古氏
开天辟地神
盘古山
泌阳
太古
时代
旧石器时代早期
太古
三皇
300万年前~170万年前
天皇氏
天皇
天都
170万年前~70万年前
地皇氏
地皇
龙门
洛阳
70万年前~20万年前
人皇氏
人皇
九城
母系
血缘
氏族
公社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远古
三氏
20万年前~5万年前
有巢氏
巢皇
石楼山
兴县
约5万年前~前7724年
燧人氏
燧皇
遂明
澧县
前7724年~前5008年
女娲氏
女娲娘娘
华胥
蓝田
父系
氏族
联盟
社会
新石器时代早期
上古
三皇
前7724年~前5008年
2717
伏羲氏
羲皇
陈州
淮阳
前5008年~前2697年
2312
神农氏
炎帝
神农架
前5008年~前2599年
2410
轩辕氏
黄帝
轩辕丘
新郑
新石器时代中期




前2599年~前2525年
75
1
金天氏
少昊
甘渊
天台山
前2525年~前2437年
89
1
高阳氏
颛顼
帝丘
濮阳
前2437年~前2345年
93
1
高辛氏
帝喾

商丘
前2336年~前2259年
78
1
陶唐氏
唐尧

太原
前2259年~前2178年
82
1
有虞氏
虞舜
营都
永济

新石器时代晚期
前2178年~前2070年
109
1
夏后氏
大禹
安邑
夏县
青铜器时代
前2070年~前1600年
471
17
姒启
夏王
安邑
夏县

前1600年~前1046年
555
31
成汤
商武王

商丘

西周
前1046年~前771年
276
12
姬发
周武王
镐京
西安
东周
春秋时期
前770年~前476年
295
15
姬宜臼
周平王
洛邑
洛阳
战国时期
前476年~前256年
220
11
姬午
周威烈王
洛邑
洛阳

铁器时代
前221年~前206年
15
2+1
嬴政
秦始皇
咸阳
咸阳

楚汉相争
前206.04~前202.12
4

西汉
前202.02~8.12
211
17
刘邦
汉高祖
长安
西安
新/伪朝
8.12~23.10
15
1
王莽
窃国大盗
长安
西安
东汉
25.08~220.12
196
14
刘秀
汉光武帝
洛阳
洛阳


魏/曹魏
220.12~266.02
46
5
曹丕
魏文帝
洛阳
洛阳
蜀/蜀汉
221.04~263.11
43
2
刘备
蜀先主
成都
成都
吴/东吴
229.04~280.02
51
5
孙权
吴大帝
建业
南京

西晋
266.02~316.12
51
4
司马炎
晋武帝
洛阳
洛阳
东晋
317.04~420.06
104
11
司马睿
晋元帝
建康
南京





前凉
320.06~376.08
57
8
张茂
姑臧
武威
后凉
386.09~403.08
17
4
吕光
姑臧
武威
南凉
397.01~414.06
18
3
秃发乌孤
乐都
乐都
北凉
397.05~439.08
43
3
段业
文王
甘州
张掖
西凉
400~421
21
3
李暠
兴圣帝
敦煌+酒泉
敦煌+酒泉
前燕
337.11~370.11
33
3
慕容皝
龙城+蓟
朝阳+蓟县
后燕
384.01~409.11
26
7
慕容垂
邺城
临漳
南燕
398.10~410.02
13
2
慕容德
广固
青州
北燕
409.10~436.05
27
2
冯跋
广固
青州
前秦
351.02~394.01
43
6
苻健
长安
西安
后秦
384.04~417.08
34
3
姚苌
长安
西安
西秦
385.09~431.01
46
4
乞伏国仁
苑川
榆中
前赵
304.08~329.09
25
5
刘渊
平阳+长安
临汾+长安
后赵
319.11~351.01
32
7
石勒
襄国+邺城
邢台+临漳
成汉
304.10~347.03
43
5
李雄
成都
成都
胡夏
407.06~431.01
24
3
赫连勃勃
统万城
靖边






420.07~479.04
59
9
刘裕
宋武帝
建康
南京

479.04~502.04
23
7
萧道成
齐高帝
建康
南京

502.04~557.10
56
4
萧衍
梁武帝
建康
南京

557.10~589.01
32
5
陈霸先
陈武帝
建康
南京


北魏
386.04~534.10
149
16
拓跋珪
魏道武帝
平城
大同
东魏
534.10~550.05
16
1
元善见
魏孝静帝

临漳
西魏
535.01~557.01
22
3
元宝炬
魏文帝
长安
西安
北齐
550.05~577.01
27
6
高洋
齐文宣帝

临漳
北周
557.01~581.02
24
5
宇文觉
周孝闵帝
长安
西安

581.03~619.05
38
4
杨坚
隋文帝
大兴
西安

李唐
618.06~907.05
289
21
李渊
唐高祖
长安
西安
武周
690.09~705.02
16
1
武曌
武则天
神都
洛阳








后梁
907.05~923.11
17
3
朱温
后梁太祖
汴州
开封
后唐
923.11~937.01
14
4
李存勖
后唐庄宗
洛阳
洛阳
后晋
937.01~947.01
10
2
石敬瑭
后晋高祖
汴州
开封
后汉
947.06~951.02
4
2
刘知远
后汉高祖
汴州
开封
后周
951.02~960.01
9
3
郭威
后周太祖
汴州
开封




南吴
907.05~937.10
31
4
杨行密
吴王
扬州
扬州
南唐
937.10~975.11
38
3
李昪
南唐烈祖
金陵
南京
前蜀
907.05~925.11
19
2
王建

成都
成都
后蜀
934.01~965.02
31
2
孟知祥
后蜀高祖
成都
成都

926.10~945.08
19
6
王审知
闽王
长乐
福州

927.08~951.11
25
6
马殷
楚王
长沙
长沙
南汉
917.05~971.02
54
5
刘龑
南汉帝
兴王府
广州
荆南
924.03~963.05
40
5
高季兴
荆南王
荆州
荆州
吴越
907.05~978.05
71
5
钱镠
吴越王
杭州
杭州
北汉
951.02~979.05
29
4
刘崇
神武皇帝
晋阳
太原

北宋
960.01~1127.03
168
9
赵匡胤
宋太祖
开封
开封
契丹/辽国
907.01~1125.02
218
9
耶律
阿保机
辽太祖
皇都
辽宁
大理
937.02~1254.09
318
23
段思平
太和城
大理
西夏
1038.11~1227.08
189
10
李元昊
兴庆府
银川
大金
1115.01~1234.02
120
10
完颜
阿骨打
金太祖
会宁
/中都
阿城
/北京
南宋
1127.06~1279.03
152
10
赵构
宋高宗
临安
临安




蒙古汗国
1206.07~1271.11
66
9
铁木真
成吉思汗
草原
蒙古
大元
1271.11~1368.09
97
11
忽必烈
元世祖
大都
北京
北元
1368.09~1388.10
20
3
妥懽
帖睦尔
上都
锡林郭勒盟
鞑靼
1388.10~1635.04
247
23
也速迭儿
上都
锡林郭勒盟
大明
1368.01~1644.03
277
16
朱元璋
明太祖
南京
南京

后金
1616.02~1636.05
20
2
努尔哈赤
清太祖
兴京
新宾县
大清
1636.05~1912.02
276
11
皇太极
清太宗
盛京
/北京
沈阳
/北京




临时政府
1912.01~1913.10
2
2
孙中山+袁世凯
临时大总统
南京
北洋政府
1913.10~1928.12
15
14
袁世凯
总统/
洪宪皇帝
北京
护法军政府
1917.09~1925.07
8
3
孙中山
大元帅
广州




大陆
军政时期
1925.07~1928.08
3
3
汪精卫
广州
+武汉
大陆
训政时期
1928.08~1948.05
20
2
蒋中正
政府主席
南京
+重庆
大陆
宪政时期
1948.05~1949.09
1
2
蒋中正
总统
南京
台湾
戒严时期
1949.09~1988.01
39
3
蒋中正
总统
台北
台湾
宪政时期
1988.01~现在
25
3
台北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10~现在
64
8
毛泽东
毛主席
北京
注:太古三皇、远古三氏、上古三皇皆非具体个人,而是部落首领统称。
从上古五帝开始,各神话人物才是指具体个人。
中国历史上十八个朝代名称来历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务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 “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也有传说努尔哈赤早年逃难时骑着一匹大青马,慌急赶路,马被累死。努尔哈赤为此难过地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国号就叫大清。”于是皇太极改国号时改为大清。
国号的分类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经历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国的王朝更是多的让人眼花缭乱。那么这些国号是怎么来的呢?归纳了一下,主要有六类。
一是以族名为国名,以族名为国名在中国上比较常见。夏、商、周三代都是以族为名的。再比如契丹,也是以族名为国号。
二是以地名为国名,在周朝时的诸侯国最常见。比如陈、蔡等即是地名又是国号。
三是以姓为国号,战国初期的赵、魏、韩三国就是典型的以姓为国号。
四是以原封号为国号,开国皇帝在未当皇帝前,有过封号后来就以封号为国号。比如:曹丕在当皇帝前被汉朝皇帝封为魏王。当皇帝后就以魏为国号。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刘邦当过汉王,杨坚当过隋国公,司马炎当过晋公等。其实封号也是地名,指被封的地方。
五、从文化角度确定的国名。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的晚期比较常见。国号都寄托了某种愿望。比如:元朝,就是取自《周易》中的一句话“大哉乾元”。元为首,为刚。而明则是和朱姓有联系。清又是五行属水,水克火,明属火。是从五德文化角度上确定的。
六、继承历史上同姓或同族人的国名。比如:清朝在前期叫金,就是继承女真族完颜部建立的金。再比如,宋朝前期在山西北部的北汉,皇帝姓刘,就继承汉朝的国号。这些无非是显示皇族的历史悠久和血统高贵。
历史上我国有哪些封建政权是有少数民族建立的?
北魏(386年~534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拓跋珪于太初元年(386)称王,初称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建元登国。史称北魏、拓跋魏、元魏、后魏。北魏太延五年(439)北魏灭北凉,结束十六国时期,统一北方,传17帝,历171年。天兴元年(398)称帝,都平城。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北、山东、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区,河南、陕西、内蒙古的大部,辽宁、安徽、江苏、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国南端一部分。后迁都洛阳(今属河南)。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拓跋弘迁都洛阳,加速鲜卑族汉化及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改拓跋氏为元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改元天平。史称东魏。北魏亡。
东魏(534年~550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534年魏北魏宗室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史称东魏,传1帝,历17年。
西魏(535年~556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535年魏宗室元宝矩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传3帝,历22年。
北齐(550年~577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550年高洋废东魏帝自立,都邺城,国号齐,史称北齐,传6帝,历18年。
北周(557年~581年),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557年宇文觉称天王,都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传5帝,历25年。
辽朝(916年~1125年),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历时210年,传9帝。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纪。907年耶律阿保机为契丹酋长。916年,契丹酋长耶律阿保机做了皇帝,辽建立。918年建都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947年改皇都为上京,1007年迁都至中京道大定府。“辽”的疆域的东北至今日本海黑龙江口,西北至蒙古国中部,南部至今天津的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是当时统治中国北方与宋朝对峙的一个王朝。“辽”最初建国时,国号为契丹,947年改国号为“辽”,其间于983年至1066年间曾重称“契丹”。开国君主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历经9位帝王,1125年(辽保大五年)灭于金。
金朝(1115年~1234年),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国号“大金”;“金”建于1115年,先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镇),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金开兴二年(1234年)时灭于蒙古,共经历10位帝王。
元朝(1206年~1368年),蒙古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灭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1368年灭亡于明朝。
清朝(1636年—1912年),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王朝,爱新觉罗氏。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都城为赫图阿拉(又名兴京、赫图阿喇、黑秃阿喇、黑图阿拉,满语“横岗”之意。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西永陵镇老城)。1636年(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称帝。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瓦解。清帝于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嘻嘻网备注:元朝、清朝是最为完整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西汉

三国

西晋

前秦/东晋

周/齐/陈





辽/北宋

南宋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地图各朝代的演变(图文介绍)

这是一张夏朝的地图,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关于夏朝有非常多的传说,夏朝在二里头的遗址是有可考的证据。我们现在先观察一下夏朝的地图,上面是一张夏朝略缩图和夏朝地图。夏朝建都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安邑(今山西安邑县)。在当时属于夏王朝有很多的小部落,从略缩图可以看出。这些小的部落经常受到夏朝的君主欺压,夏朝建立之出,这些部落还都派人到安邑去朝贺进贡。到了泄时也就是(前1823年---前1808年)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落诸侯爵位。经过了几次传为,廑(前1727年---前1707年)时,夏朝已经衰落了。传到发时,各个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夏朝的势力比起那些部落的联合,只能是望尘莫及了。然而当时商部落已经在夏都的东部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建立起来了势力,然而在这里我介绍一下,周部落就是后来西周,周部落在夏朝时候,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个中等部落,势力也比不上商朝的力量。夏朝直到暴君夏桀,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夏桀很会享受,他用人当坐骑,并且修建酒池肉林,同时还与美女妹喜天天在后宫作乐。各个部落终于忍不住了,夏朝的子民也已经愤怒了。此时商部落的商汤已经有足够的势力可以灭掉夏朝。终于在伊尹的辅佐下与夏桀在鸣调打了一仗,夏军打败,夏桀也被流放到了安徽巢湖地区。商汤在步骤亳建立起来了第一个都城。根据史书记载,夏桀的儿子獯鬻却是北漂了 利用他的能力和智慧重新建立起来了一个第二王朝,当然了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太多记载,但是到了战国时,荤粥、鬼方、猃狁逐渐演变成西戎、犬戎,到了秦朝以后,就改成匈奴了。还有记载荤粥则是鬼方的前身,在夏朝叫荤粥,商朝时称鬼方,尽管说法不一,但是我们考证的是獯鬻当时到了荤粥这个地方将一些夏朝的管理经验以及文化待到了这个地方,逐渐荤粥的生产力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从而扩大了势力,更加成为中原的威胁。给商朝、周朝以至于以后的秦汉都增添了很多的烦恼。

由于商朝在河南,因此,与夏朝相比则更加靠东部了。然而商朝却多次迁都,最后定都在殷,今河南安阳。商朝西北部地区的鬼方和羌方则是后来的犬戎和西戎,大家可能要想,那荤粥呢?别着急,此时的荤粥只是一个很小的部落,然而在周朝却成了势力。鬼方当时在,陕西内蒙一代,此时的商朝也更加扩充了自己的地盘。 商朝时期,各个原始部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都纷纷促进了自己的生产活动。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也就出现了剩余产品,这些剩余产品就可以拿出去交换,就是以后的贸易。有了贸易的开展整个时代又进了一大步。商朝开始的几代国君还都非常贤明,但是到中期一些贵族都安于享乐,此时盘庚为了让这些享乐的贵族有一种吃苦奋斗的精神决定进行一次大迁都,就是殷(安阳)。 商朝最后一个国君商纣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不但享受的手段超过了夏桀,以至于刑法的手段更加凶狠,此时西部的周部落却逐步崛起。内忧外患,国力衰退,荒淫无道,此时商朝已经背离民心风雨飘摇了,最终在牧野地区与周朝打了一仗,葬送了商朝的命运。

周朝建立了,有两个国都,因此也就分出西周与东周了。周朝原本是黄土高原的古老部落,但是慢慢地经过风雨变迁,加之辛勤劳作,使得他们形成了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周部。他最先定都陕西长安县西北地区,称为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被犬戎侵占了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以后,周平王迁都到河南洛邑,史称东周。在西周时期,中国的版图可谓是非常丰富,周武王的与周成王的分封诸侯,加之周公旦的辅助,使得当时中国的版图异彩纷呈。也为日后的周朝统治买下了隐患。 在西周初期,君主鼓励人民努力生产,但是到了周厉王实行了专利法,并且还不让老百姓议论朝政,终于在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也恰恰从那时候起,就开始有文献记载历史的事情。到了周朝末期,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地步,同时文化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社会进步的主流,各个诸侯也都发展扩大了,大的诸侯实力已经超过周王室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周王室被迫东迁。此时的犬戎则占领了镐京,同时犬戎总是侵犯中原,在东周时期,犬戎尽管老实了一阵大多是看尊王攘夷的能力。犬戎、荤粥的首领也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中原诸侯联手,能把这些自己灭掉,所以就小规模侵犯,并没有形成大规模战役。由于诸侯逐步发展起来,东周此时的实力只是一般诸侯的力量,因此诸侯之间的战争形成了东周的第一个时期--春秋。

此时的春秋基本上都在中原,燕国靠北部(今北京一带)、秦国靠西部(今陕西西安一带)、楚国在南部(今湖北一带)、齐国(山东临淄一带)、吴越在东南(上海江苏一带)。此时的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纷纷是强国,并且纷纷发生战争。几个著名的诸侯公史称“春秋五霸”;但是说法不一。我们列举著名的:齐桓公(姜小白)、晋文公(姬重耳)、楚庄王(芈 旅)、秦穆公(赢任好)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此时,在春秋末期,晋国的实权被六家大夫把持,他的霸主地位被吴越争去。然而在内部,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 三家大夫把晋国分了,形成了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齐、楚、燕、秦是本身固有的地盘,赵、魏、韩是从晋国分出来的。

战国七雄也纷纷争夺地盘,在西部逐渐崛起的秦国却在一步一步走向壮大,直到秦嬴政执政时期,纷纷消灭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嬴政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大家可能纷纷都有疑问,那么原先的荤粥、犬戎还活动么?别急,我现在先做一个伏笔。荤粥成为了匈奴,以后继续侵犯中原。 西戎,分了好几个部分,其中有的与周朝融入到一起成为诸侯;一部分继续西迁,由于他们打破了传统的生产制度,纷纷转向畜牧业,也就是日后的游牧民族。

秦国统一了六国以后,建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我们从图上看出来:原来的荤粥成为匈奴,还有一支是西周时期的小部落和诸侯,西周有一个箕子的封地是鲜,就是地图上的朝鲜。至于北部的小部落到秦朝时就统称为胡,后人成为胡人。原来的西戎,成为了少数民族的聚集区,地图上是羌。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实行了郡县制,取消分封制,但是北部的匈奴屡屡进攻,他就开始修筑长城。由于暴敛横征,秦朝的统治被西汉推翻了。刘邦建立了汉朝,建都长安(今陕西长安)。

汉朝时期,匈奴占领了北部大面积地区,羌则是西南地区,原来的胡,则是鲜卑乌桓,在汉朝时候,消灭了卫满朝鲜。汉朝时期的与匈奴产生了长期的战争。西汉与匈奴长期战争以后,又和亲,结束了长期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西域各个国家的外贸,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汉末期,由于帝国的衰落和皇室的动荡,疆域萎缩。东北撤销了真番、临屯二郡。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并且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王莽篡汉时期已经仅剩秦朝时的疆域,西域各国因为汉帝国的衰落而逐渐脱离管制。东汉王朝末年,中原战乱不断。遂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陕北、晋西北、河北北部地方先后放弃。高句丽与林邑两国蚕食东北及南方国土。只有西南地区扩展至大盈江一带。

公元25年,在绿林农民起义下,王莽政权被农民推翻。参加过绿林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东汉光武帝。在西汉时期,外戚专权已经形成汉朝的一种格局,到了东汉也没有改变这种格局,到了东汉后期,不仅外戚何进掌握朝政而且宦官也参与进来。 到汉献帝时期大权被曹操掌握,东汉王朝形成了又一个著名的分裂时期,三国。

三国时期长达98年,曹操掌权的魏为北方的强国,蜀为刘备率领,吴是孙权带领占领南方。三国时期的我在这里就不作介绍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经过多年分割的局面,最终魏国占领了上风,可是魏国的司马懿则是把握曹氏大权,直到他的孙子司马炎彻底推翻了魏国,三国局面结束,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

晋朝分了两个阶段,西晋和东晋。史书上并没有东晋这个朝代,然而后人给加了进去。西晋建立以后,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後领有孙吴疆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晋的混乱源于“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伤了西晋的元气,最终被匈奴灭掉。

东晋是西晋后裔建立的小王朝,定都南京,东晋疆域变迁,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而无实地,此即侨州郡县。等到安定後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这一点有点像东周王室,但是不得不提的是此时,五胡十六国确是势如破竹的趋势发展。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583年后突厥分为东西二部,分据隋朝北部及西北部。隋朝境外辽东为高丽国地,高丽东北至海为靺鞨诸部。靺鞨之西为室韦诸部。室韦之南至隋边塞为契丹、霫、奚等部。昆明、濮部等则位于隋之西南。青藏高原西部为女国,中部为宝髻、孙波等,东部则为附国等。 6世纪中叶在中国北方蒙古高原上兴起的突厥人,原居于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至阿尔泰山一带,以锻铁为业,臣服于柔然。552年灭柔然汗国,建立了突厥汗国,以后西破嚈哒、吐谷浑,东走契丹,服塞外诸国。583年前极盛时期的疆域:东至辽河下游,西至里海,南至大漠北,北至贝加尔湖。建牙于郁督军山(今鄂尔浑河上游)。后南到阴山,逼临周齐,成为中原王朝北边的强大邻邦。 隋朝初建,突厥就侵扰东北、北、西北三边。583年东西突厥分裂为2个汗国后,东突厥居阿尔泰山以东的蒙古高原,西突厥居阿尔泰山以西至雷翥海(里海,一说咸海),包括准噶尔盆地、伊犁河流域和楚河流域。隋朝即乘机取得河套地,不过势力未超过阴山。 西北方面,608年隋进军伊吾(今新疆哈密), 610年置伊吾郡。609年隋朝大破据有今青海省及新疆东南部的吐谷浑,可汗伏允远遁雪山,“其故地皆空,自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于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4郡。前2郡在青海东部,后2郡在新疆东南部。郡县设置如此之远是前所未有的。 在南方,610年海南岛上俚族归附隋朝,设朱崖、儋耳、临振3郡。自西汉元帝时弃珠崖后,经7个半世纪,又复为中原王朝的疆土。至隋末,吐谷浑复国,收复了隋朝所占故地,又脱离了中原王朝。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爆发隋末农民大起义。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大业十四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杀死,隋朝灭亡。

同年五月,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李渊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战有功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渊退位,是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改元贞观。大唐盛时疆域图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但安史之乱后数十年间,由于大量河陇边兵参与平乱(主要为陇右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所部)导致边防空虚,吐蕃趁势进逼,回纥则入据河套草原,使得唐政府能控制之疆域大减,黄河以西甘、凉皆不可得,终唐之世对于敦煌以西之控制亦完全丧失。在东北由于新罗的崛起,安东都护府早已撤回辽河以西,同时契丹、奚等部族成为大患。西南方面吐蕃和南诏亦在中唐之后令唐政府蒙受重大损失。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此时朱温簒唐,建立了后梁,结束了唐朝的命运,开始了长达53年的五代十国。

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960年,赵匡胤通过兵变取代了后周,建立宋朝,首都仍在东京开封府,史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基本上恢复了唐朝后期的疆域。但是它的北界已经退至今山西的河曲、岢岚、原平、代县、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市及天津市区一线。在宋辽间的战争中,辽军曾多次南下,最远到达澶〔chán蝉〕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市);宋军也曾推进到此线以北;但在双方稳定时这样的形势并没有改变。西北的党项族首领李继捧虽一度向宋朝投降,并献出了银(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南)、夏(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绥(治所在今陕西绥德县)、宥(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城川古城)四州之地,但他的族弟李继迁在三年后就占据了银州,以后又不断进攻夏、灵、麟等州,一直没有真正服从过宋朝的统治。到1034年(宋景佑元年),李继迁之孙元昊(因曾被宋朝“赐”姓为赵,一度称赵元昊)正式建夏国,史称西夏。此后,宋朝的西北界大致稳定在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的白干山一线。对西南在唐朝后期脱离了统治的少数民族地区,宋朝也还没有恢复控制。北宋主要的一次开疆拓土是在神宗熙宁年间及徽宗大观年间这30多年中进行的。在西北,是从吐蕃所属的部族手中夺取了唐朝后期以来的失地。熙宁四年(公元1071 年),任命王韶为新置的洮河安抚使,开始对河湟一带用兵。次年击败羌族的木征,收复熙州,置熙河路。路是宋朝的一级政区,一般下辖数州至一二十州。宋朝在此置路,既说明了对这次战役的重视,也显示了其开拓的规划。熙宁六年,王韶又取得了河(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南)、洮(治所在今甘肃临潭县)、岷(治所在今甘肃岷县)、宕(治所在今甘肃宕昌县)、亹〔mé门〕(治所在今青海门源县境)等州地。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吐蕃邈川首领内部冲突,宋朝乘机取得邈川和青唐,分别设置了湟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和鄯州(治所同)。但不久因羌人反抗而弃守,其他州也有丧失。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宋军收复湟州,次年收复鄯州和廓州(治所在今青海化隆县西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又收复了洮州和积石军(治所在今青海贵德县西)。这样,宋朝的疆域扩大到今乌峭岭以南的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在西南,宋朝的进展是恢复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控制。经过多次的军事征伐和“招抚”,今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贵州东北和广西西部重新归入版图,设置了正式州县或羁縻州。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派章享开“梅山蛮”。梅山即今湖南中部兴化、安化一带,是瑶族聚居地区,从此设县建城,编户籍,定赋税,与汉族地区同样设置了正式行政区。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占开封,次年宋徽宗和钦宗二帝被掳北迁,北宋覆灭。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即位,史称南宋。在金兵的进逼下,高宗不断南迁,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建为行在所(临时首都)。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南部和西南边界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北界却因金人的入侵而大大南移了。南宋初,金兵一度进到今湖南、江西和浙江三省的中部。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金天眷二年),宋金第一次和议成立,双方确定以当时的黄河为界。但次年金人毁约,出兵取河南、陕西。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宋金议定以淮河为界。第二年又将西部界线调整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及今秦岭以南。以后虽有局部变动,基本稳定在这条界线。据赵汝括于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所写的《诸蕃志》一书记载,当时澎湖列岛已隶属于福建路的晋江县。这标志着大陆政权对海上岛屿行使管辖的加强。 元朝协助宋朝打败了金国以后,有反过来把宋朝灭了,掌权以后,建立了一个空前的大国。元朝的疆域可谓令任何人叹为观止。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蒙古族以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征服了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还将其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统一全国后,强盛时期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亚(一说到达北冰洋),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元朝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千米;若到达北冰洋,则超过2200万平方千米。全国划分为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以及总制院(1288年更名为宣政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元朝的统治非常黑暗,把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人的待遇不同蒙古人色目人压迫汉人南人。 最终农民造反,其中朱元璋的队伍是最有影响力的。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

蒙元统治日益残暴黑暗,元顺帝统治时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为吴王(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明朝共传十九位皇帝(包括南明三帝)。明朝的领土曾囊括今日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朱棣在位时以顺天府(今北京)为京师,应天府改为留都。明朝疆域在嘉靖以前大体上是“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1000万平方公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1381年明朝才将西南地区完全划入疆域。并设置一系列土司、宣尉司管辖之,边界达到缅甸中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一线。但后期这些地区多被周遍国家所并。1406年明军进攻安南,南限达到日南州一带。次年设置安南布政使司,下设十五府、卅六州、两百余县。后因当地人民反抗激烈,明朝政府于1427年放弃,安南恢复黎氏王朝。1624年荷兰殖民者进入台湾南部,筑热兰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台湾北部。1642年荷兰赶走西班牙,占领台湾大部。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次年驱走荷兰人,开始统治台湾。1553年葡萄牙获得在澳门停泊船只权,1557年取得居留权。但明政府对葡萄牙人进行行政管理,依然拥有澳门的主权。 1644年四月廿一日,李自成亲率部队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外的一片石大战,但由于清军参战,李自成大败。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烧宫殿与九门城楼,向西撤退。之后,农民军接连内讧,战斗力大损,与清军交战时也连连失败。五月初二,清摄政王多尔衮进京。为安抚汉人笼络民心,多尔衮下令礼葬崇祯,臣民服丧三日。八日,顺治进北京。

清(1616年——1911年),是一个由来自东北亚的满族(女真)人建立的集权帝制帝国。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它的前身是努尔哈赤的后金汗国。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接西伯利亚,南及南海诸岛(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黄岩岛等岛礁),西达葱岭,东临东海、黄海,西南到西藏、云南地区,西北至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库页岛,东南包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澎湖列岛。总面积达1300万平方千米。除此之外,周边国家如朝鲜、安南(越南)、南掌(老挝)、缅甸、琉球、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等则为清朝的保护国。清帝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沿袭中国体制,但根据自身实际做了很多改革,如东北三省、少数民族地区、西藏、新疆等地区行政区划和内地不同。 1644年4月,清军入关,定鼎北京。1683年攻克明朝最后领土台湾,彻底消灭明朝残余势力,之后又打败俄罗斯的侵略,三征噶尔丹,平定蒙古。之后控制了西藏,到1759年,清廷平大小和卓之乱,占领新疆,清王朝的版图确立,同时也奠定了当代中国的疆土。同时由于清初大乱,反抗者此起彼伏,满清贵族不得不在高压统治之下,采取一定的怀柔政策缓和民族矛盾。随着战争结束,康雍乾三代,中国人口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社会局面一时较为平稳。乾隆后期,集权专制体制弊端丛现,官员贪污腐败,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内部农民起义不断,而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正觊觎着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统治者对外勾结西方侵略者,对内更加苛刻地压榨中国人民,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捻军、义和团等农民起义爆发。而西方列强则对中国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两次攻占北京。清朝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满清政权也终于在辛亥革命的炮火中被推翻。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外蒙古独立是指外蒙古于20世纪上半叶从中国独立出去的历史事件。外蒙古包括现在的蒙古国以及唐努乌梁海地区。今日外蒙古大部分地区属蒙古国,目前是一个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的主权独立的国家。而唐努乌梁海地区则先后被俄国、苏联控制,之后一部分被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即现俄罗斯联邦),另外一部分则被并入蒙古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政府一直处于内外交困的处境中,从北伐、中原大战、国共内战,到1931年九一八事件和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无力处理外蒙古问题。其间1928年中华民国国军在外蒙东部边界与苏军发生了小规模战斗,之后再没有进入蒙古。直到1992年苏联解体后,苏联军队才彻底从蒙古国撤走。与此同时,在乔巴山等人的领导下,蒙古人民共和国实行了苏联式的政治制度。
1939年,苏、蒙联军与日本、满洲国的军队因蒙满边境问题爆发诺门罕战役,之后因欧洲战事而停战。1941年3月,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访苏,苏联外交部次长在3月27日对中国驻苏大使说:“斯大林接见松冈,是纯礼貌问题。”4月11日“苏联不为自己而牺牲友邦的利益,苏联政府对松冈是照例接待。”但是,就在两天后的4月13日,苏联就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并发表联合声明说:为了维护两国的友好关系,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对此,中华民国外交部部长王世杰声明“《苏日中立条约》,对于中国绝对无效。”
在此期间,内蒙古的德王试图使内蒙古也独立,还建立了实际上受日本人控制的傀儡政权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但随着日本的投降和苏、蒙联军的参战,该政府也垮台,内蒙古很快被中国共产党控制,1947年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自治理论领导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同盟国为争取苏联对日本宣战,美、英两国在未通知中华民国以及其他盟国之下,于1945年2月11日与苏联签定涉及外蒙古以及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又称“雅尔塔密约”)。其中规定:“外蒙(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应予保持。”1945年斯大林曾对蒋经国说过:“老实告诉你,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站在军事的战略观点而要这块地方的。”“倘使有一个军事力量从外蒙古向苏联进攻,西伯利亚铁路一被切断,俄国就完了。”这也是他坚决要求外蒙古独立的主要原因。但美国总统罗斯福曾面请中华民国驻美大使魏道明,谓在维持外蒙现状之下,中国外蒙古成为两个邻居。当时中国政府亦认为外蒙古鞭长莫及。

十句经典话写尽中国史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
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
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4、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
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9、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
10、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