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从火车司机到经济学家(上)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0:09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
天则经济研究所法人代表
1946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从机械系毕业,分配在齐齐哈尔铁路局,任火车司机、技术员、工程师。1955年调北京铁道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8年被打成右派,文革时被赶往大同机车厂劳动。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1985年出版《择优分配原理棗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此书于1998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第二版。
1985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赴美国在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1987年回国,以后7年内担任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网顾问,每年去非洲2次。1990年应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招聘任高级讲师,讲授研究生班的微观经济学。1993年从中国社科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现为该所法人代表。
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能源工作组中方专家
山东矿业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
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能源组国际顾问组成员
LEAD国际培训项目中国国家理事会成员
China Economic Review顾问编辑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
刘正山
茅于轼先生以经济学随笔为刀锋,深刻地探究、揭示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非常重大的问题,被人们尊称为“经济学界的鲁迅”;他被美国Marquis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选为世界名人......
茅于轼先生以经济学随笔为刀锋,深刻地探究、揭示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非常重大的问题,被人们尊称为“经济学界的鲁迅”;他被美国Marquis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选为世界名人......
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鲜为人知的却是,茅于轼在46岁左右才开始学习经济学!而此前,他曾经当过火车司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被学界排斥在外!他坦言:“我被国内经济学界承认,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
1.从火车司机做起茅于轼于1929年1月14日出生于南京的一个世家。他的父亲是中国早期从海外留学归来的著名铁路运输专家茅以新,而他的二伯父茅以升,就是那位写进了中学课本里的著名桥梁学家。
茅于轼的早期,可以说是继承了父业。他于1950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被分配在齐齐哈尔铁路局。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开火车的司机。然而,他极其上进,工作很努力,业绩非常突出,很快就被提升为技术员、工程师。1955年,他被调到北京铁道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1958年他被打成“右派”,文革时被抄了家,家人受虐待,自己被赶到山西。
但就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茅于轼仍做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科研工作,他用控制论原理讨论机车牵引热工动态性能;用概率论作了机车牵引热工试验的误差分析,建立了铁路道口事故的概率论模型;还应用变分法推导了列车牵引中的能量方程。但在这时,茅于轼的研究仍然局限在铁道工程学的领域之内。
2.年近50学经济茅于轼是在1975年左右开始学习经济学的。他为什么对经济学突然感兴趣了呢?70年代初,他参与了两个项目的论证与评估工作:一个是青藏铁路线的立项论证;另一个是铁道部当时要淘汰蒸汽机机车,改用内燃机车。在项目论证过程中,他意识到经济学的重要性,并以一个讲求实事求是的工程师的眼光,认识到经济学是要研究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求得效益最大化的问题。而他深厚的数学修养更使他一下子领悟到,经济学的本质在数学上就是数学规划问题。非常巧合的是,就在这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了线性规划的创始人康托罗维奇等人。茅于轼在那个闭塞的学术环境里,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经济研究的世界前沿问题,这却是他当时所不知晓的。在此后的几年里,他潜心构造自己的经济学世界。
但在当时,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是国内的主流经济学,而茅于轼所学习的是被称之为“西方经济学”的知识,面临的阻力和压力都很大。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一个将近50岁的学习机械出身的老先生,转行学习新知识,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茅于轼有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他学东西,并不注重做题,或者那些学习技巧,而是注重对定理的深刻理解。一些重要的理论,自己再发现一遍。学习一个原理,除了要知道它在什么情况下是成立的,还要找出它在什么情况下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找反例,这样才能真正懂得它。现在的教科书大多存在重大缺陷,通常只讲述什么是对的,而不讨论什么是错的。
而实际上,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都是推翻前人的结论而得出的。比如初中物理就讲授的欧姆定理,非常简单,但直到现在,真正透彻懂得的人并不多。事实上,一个人会不会被电击死,不光是要看电压,还跟人当时的心情有关,因为人的心情影响电阻的大小。又如,至少三分之二以上或者90%以上的报纸将百分比用错了。如某篇文章说,“根据调查,主观上感觉自己很快乐的人只有31.89%。”作者错在不必要地用了过多的位数。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主观上感觉快乐的人不到三分之一”。还比如说,某村庄“今年增加了120人”,这种说法也是有问题的,“今年”到底是从哪一天到哪一天?就是靠着这种最简单的,最常识的,但是最直接的思考方法,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他于1979年导出了择优分配原理。他认为,择优分配原理实际上是经济学的一个支柱,也可以说是经济学的脊梁骨,因为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配置的,这个原理直接解决了资源配置问题。1981年,他参加了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在颐和园举办的计量经济学研讨班,到这时,他才正式地接触到了现代经济学。此后,他进一步地阅读西方经济学文献,并和自己的想法参祥印证,更加坚定和完善了原先的构思。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