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实质及人体两大系统的新发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34:40

摘  要:通过对消化道生理活动的观察,发现消化道就是一个看得见的经络模型。结合生理学关于骨骼肌牵张反射及其肌紧张的生理功能,提出了经络的实质是反射链活动的表现的新观点。并以此为依据,对针灸气功治病的机理、发生在经络上的奇特现象和《黄帝内经》的有关概念均能作出合理解释,还创造性的发现了人体经络既是调节系统,又是营养系统。
关键词:经络;经络实质;反射链;调节系统;营养系统
经络是中医大厦的基石。经络如果不能从现代生理学角度去证实它的存在,中医的科学性就会遭到怀疑,只有攻克了经络这个难题,人们才能理解《黄帝内经》的深刻内涵,才能认识到针灸、气功这些非药物疗法的无比优越性,所以,揭示经络的实质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
对于经络的实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是淋巴管系统,有人认为是正负离子富集群[1],有人认为是细胞生物场效应[2]等等,笔者通过对消化道的考察,从反射的角度,提出了经络的实质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射链的观点,以抛砖引玉。
1.经络的实质
1.1经络的实质
1.11消化道是一个看得见的经络模型
仅从食道段的生理功能来考察,食道平滑肌的特点[3]是对化学、温度、机械牵张刺激敏感,当食物进入食道后,刺激食道内壁,引起平滑肌发生收缩反射,挤压食物进入下一段,食物进入下一段后,又会引起同样的反射,像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反射,引起食道平滑肌从上到下的收缩,推动着食物运动。这就产生了一个反射的结果引起下一个反射的发生的现象,这种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反射链。
这种反射链现象是否只有食道中才存在呢?由此,很容易联想到循行于人体上的经络,因为食道的传导现象与经络的传导现象有类似的地方。
1.12 牵张反射是人躯体上形成反射链的基础
牵张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3],牵张反射反射弧的显著特点,是感受器和效应器都在同一块肌肉中,即肌肉中既存在效应器,又存在感受器,而且,肌紧张的反射弧在中枢为多突触接替,这种多突触接替意味着神经冲动传出中枢时存在非单一性。由此说明,当肌肉受到刺激后作出反应,其反应的结果又会成为一个刺激源,引起新的一轮反射,像这样将刺激信息通过一个反射弧接一个反射弧的往下传导,在体表就产生了经络循经感传的现象。
1.13经络的实质
认识到经络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反射弧形成的反射链所产生的结果以后,经络的实质就要从感受器和效应器两个方面去考察。
从感受器的角度来看,经络是由反射链路线上的所有反射弧的感受器组成的,其反射链路线与古代经络图谱中经络经过的路线一致。这些感受器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是接受刺激信号以产生反射弧,其二是将刺激信号通过脊柱上传到大脑,从而形成经气传导的感觉。针刺引起的循经感传所感觉到的经络宽度是一条很窄的线,因为它反应的仅仅是反射链线路上感受器分布的范围,虽然感受器的分布不是连续的,但通过大脑的整合,得到的却是连续的感觉;当然,其效应器在经络沿线上涉及的范围要宽广得多。
从效应器的角度来看,经络是由反射链路线上的所有反射弧的效应器组成的,其路线也是与古代经络图谱中经络经过的路线一致。如果效应器是肌肉组织,就会引起肌肉的收缩或舒张,从而引起效应器部位肌电的变化、组织液成分的变化和肌肉收缩产生的热量,引起局部温度的变化等等;若传导给内分泌腺,就会引起内分泌腺的兴奋或抑制,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或减少。其次是,每个效应器的作用都会作为新的刺激源对新的感受器产生作用,引起新的反射。
1.14穴位的实质
穴位是经络的组成元素,具有经络的性质,但它又与经络上的非穴位点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异性。笔者通过对阳陵泉、太冲两个穴位的针刺实验,发现除具有循经感传的效应外,同时能明显感觉到腹内肝胆活动增强。研究认为,穴位除了具有经络的一切功能外,还具有以下特异性功能:
①穴位直接连接特定脏腑。它作为感受器,可以通过反射弧直接引起特定的内脏器作出反应。如闫氏[4]等研究结论:内关与心脏之间既存在通过中枢的长反射,也存在不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短反射。
②远端调节功能。对穴位的刺激,通过经络将刺激传导到经络上的其它穴位,再由这些穴位将冲动传递给所属的脏腑。郭氏[5]等的研究表明,循经诱导(诱发循经感传)后,电刺激穴位时出现针感信息的跨节段传入。
③联络表里两经的功能。从某些穴位处可引出反射链的分支,比如连接表里两经的络穴,就可以将一条经络上的神经冲动,通过它传递到与其互为表里的经络上。
④整体性调节的功能。再通过交会穴和奇经八脉等结构将刺激传递到人体更广阔的范围,体现了穴位即具有特异性调节功能,又具有整体性调节功能。
1.15经络这种反射链产生的效应多数是通过肌张力表现出来的
通过针刺实验可以看到,经络受到刺激后的反应是比较缓和的,几乎看不到肌肉的明显收缩,它为什么不像膝跳反射那样快速而剧烈呢?这与牵张反射中的肌紧张有关。
肌紧张是由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所引起的牵张反射。它表现为骨骼肌轻度而持续地收缩,维持肌肉的紧张性收缩状态。肌紧张是由肌肉中的肌纤维轮流收缩产生的,所以不容易疲劳,产生的收缩力量也不大,不会引起躯体明显的位移。
1.2运用经络治病的机理
1.21用针灸、按摩等方式直接刺激穴位(经络)治病的机理
①神经调节效应。当反射链的效应器是骨骼肌时,由于肌张力的改变,肌肉组织的收缩(隐性的)会不断挤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改变组织中的微循环,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毛细血管运出组织,同时将组织细胞需要的氧气、养料通过毛细血管运入组织中来,从而改善组织局部的内环境。由于组织中废物的清除或减少,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废物刺激就会减轻或消除,所以肌肉组织就不会再有疼痛的感觉。这就是中医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道理。同时,针刺过程中神经细胞产生的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也是缓解疼痛的原因。
当反射链的效应器是人体内脏的器官时,由于内脏器官大多是由平滑肌组成,其结果是引起平滑肌的舒缩,调节其生理功能。比如胃、肠平滑肌的舒缩就会推动食物在消化道中的运动,起到增强胃肠动力的作用;若是肺部呼吸性细支气管平滑肌舒缩,就可以增加肺的通气量,缓解哮喘病人呼吸困难的状况;若是心肌则会恢复其节律性收缩。
②体液调节效应。当反射链的效应器是人体内分泌腺时,其作用的结果是直接引起内分泌腺的兴奋或抑制,从而调节体内激素的平衡。人体上的各种内分泌腺能分泌数十种不同的激素,这些激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当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失去平衡,会引起糖尿病或低血糖病。
③免疫效应。当反射链的效应器是胸腺等淋巴器官时,胸腺分泌的胸腺素的主要作用是使淋巴干细胞成熟并转变为具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胸腺素水平低下,就会引起免疫缺陷及易患感染性疾病,况且,通过经络刺激,促进血液循环,也能将更多具有吞噬作用的白细胞运到病灶部位,所以经络刺激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④神经的营养性效应[3]。神经对所支配的组织,除通过传导神经冲动发挥快速调节作用以外,还通过末梢经常释放的一些物质,调整被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持续地影响其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临床上出现的周围神经损伤,肌肉发生明显萎缩,就是由于失去了神经营养性效应的结果。从这个方面来说,经络除了具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增强免疫力的功能外,它还具有濡养全身组织的作用。
1.22非直接刺激——自我暗示和气功治病的机理
气功治病的实质就是通过大脑对经络的调控,恢复和发挥经络的调节功能。与经络相关的反射是属于人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由脊休克[3]的理论可知,它要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比如,大脑对排尿、排便的控制就是典型的高级中枢调控非条件反射的例子;此外,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告诉我们,人还可以通过语言、自我暗示等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悲从中来”等。
气功讲究“以意引气,意到气到”,就非常明确的说明了意念对气(即经络的活动)的调控,这种调控可以通过训练来强化。
不但通过自我暗示能够实现对经络这种反射链的调节;而且通过别人的语言暗示,也能实现对经络的调节。当然,前提是接受刺激的人要对施以暗示的人完全信认,这就是心理医生或者某些人通过气功治病的道理。
1.23经络对疾病诊断的机理
经络能反映人体内部的病变。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从针刺治病的实践也可以看到,根据经络上的反映就可以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也就是说,经络、穴位与内脏间存在信息的双向传递。笔者认为,这种传递与生理学上所说的牵涉痛是有区别的,比如,胆囊痛的牵涉痛区在右肩胛部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胆囊的病变必定要反应在胆经的阳陵泉穴及其附近的经络线上。牛氏[6]等认为,细的初级传入纤维的递质P物质,神经激肽A、B(NKA、NKB),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可以在中枢(脊髓)和外周(皮肤、肌肉、内脏)两端释放,也就是说,细纤维递质可以逆向于外周释放,这就为细传入纤维可以逆向传出引起神经源性炎症(潮红、风团、循经红线和皮丘带等)提供了物质基础。
2 经络实质的应用
2.1解释有关经络的奇特现象
2.11有人发现经络感传的速度约在10-20厘米/秒左右,比神经的传导速度慢,但比内分泌系统快。
孟氏[7]认为,经络感传的速度比神经的传导速度慢,但比内分泌系统快,由此提出了第三平衡系统的假说。但如果从经络的反射链观点来看,反射链中神经冲动的传递是在一个接一个的反射弧中传递的,其传递的路线本身就很长,而且由于中枢延搁[3]和效应器的反应引起感受器的接收也存在信息的延迟,所以,它的反应速度以厘米计是正常的。
2.12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的现象可以解释。
有人由此断定经络不是在人的躯体上,而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其实,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和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3]可知,经络虽然分布并循行于人的躯体上,但这种与生俱来的非条件反射必定会投射到大脑皮层上,部分截肢病人虽然躯体上的经络不存在了,但大脑中的经络投射还仍然存在,当对其施以经络刺激时,就可能恰好激活了病人大脑中经络的这一投射区,此时,便会出现幻经络感传现象。
2.2揭示《黄帝内经》中“卫气”和“真气”的实质
2.21“卫气”的实质
“卫气”,是一个倍受争议且很难说清楚的概念,从《黄帝内经》中可以看到它有以下特点:
①循行于脉外。《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膏膜,散于胸腹”;《灵枢·邪客》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②护卫功能。《灵枢·禁服》曰:“卫气为百病母”;《素问·疟论》更有疟邪致病与卫气关系的详细论述:“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于邪气相合,则病作……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③与睡眠密切相关。《灵枢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如果从经络的反射链结构和神经的营养性效应来看,就能发现,“卫气”其实就是由神经系统分泌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在人体上的作用及其反应。首先,从循行来看,神经递质是由神经细胞分泌和输送的,即随经络系统循行,并被分布极广的经络系统输送到全身的组织之中,这就是“卫行脉外,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膏膜,散于胸腹”的原因。其次,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肽类物质可诱导免疫细胞产生神经肽或激素,以旁分泌的方式调节局部免疫细胞的功能[8],体现了它的护卫功能。第三,作为中枢神经递质的去甲肾上腺素就与睡眠等有关[3],而这种递质的分泌水平显然还与人的年龄关系密切。
至于“卫气”沿经络系统周而复始的循行现象,可以理解为神经递质在全身不同部位(即不同经络路线)的分泌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和节律性,其具体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2“真气”的实质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中很难说清楚的就是“真气”。“真气从之”,说明“真气”还可以沿一定的路线流动,并在特殊(练气功的人在入静状态)的情况下被感觉到。
从经络的实质来看,它主要是经络受到刺激后,反射链上的效应器作出的反应,再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传导到大脑中所形成的感觉。当然,它泛指人体之正气时,就应包含卫气以及循行于血管中的营气等在内。
3 小结
通过对骨骼肌牵张反射中的肌紧张这种慢反射的研究,提出经络是由沿特定路线(古代经络图谱的循行路线)上的所有反射组成的反射链的生理活动结果。
刺激处于经络线路上的穴位,即可以实现特异性调节,也可实现较大范围甚至整个人体的调节,因此可以说经络是人体中还未发现的调节系统。
由神经的营养性效应可以看到,经络虽然不像血液循环系统那样直接给人体的器官、组织提供氧气养料,但它以氧气养料为原料,经过神经细胞转化为神经递质,再由经络系统输送到组织之中,起到濡养全身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经络是人体中还未发现的特殊的营养供给系统。由卫气的功能还可以看到,经络与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密切相关。
经络的实质研究和人体两大系统的新发现,必将改变人们的健康理念,引领人们重新审视《黄帝内经》的真正价值。
但是,要说真正破解经络之谜,还为时过早。从经络的感传现象不难看出,经络与人体大脑的机能密切相关,因为感觉的形成就是大脑特有的机能。可是大脑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黑箱,在没有完全破解大脑之谜以前,我们不可能真正破解经络之谜。所以,笔者对经络实质的认识也仅仅是一种假说,提出这一假说的目的是为人们进一步研究经络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铁铭-经络实质是正负离子富集群-科技信息2007(3)
[2] 张怀亮,林彤-细胞生物场效应论与经络实质探讨-江苏中医药 2004(8)
[3] 钟国隆-生理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 闫丽萍,汪桐,内关-心脏短反射的双向效应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上海针灸杂志,2000,19(3)
[5] 郭东林,等-循经感传的脊髓脑干神经网络机制-上海针灸杂志1998,(4)
[6] 牛汉璋,江赛男-经络实质探秘-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7;18(3)
[7] 孟昭威-.经络学说新探-第三平衡系统和整体论区域全息论[J].中国针灸.1983(5).
[8] 姚泰,罗自强-生理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您好:欢迎您光临衔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