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从大处着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51:55
目标越是明确就越会感到自己对达成目标有股强烈的自信与决心。”华强说。他的计划里包括“我想得到的地位、我想得到的收入、我想具有的能力”,之后,他把全部的访问都准备得十分完整,相关的业界知识加上多方面的努力积累,最终在第一年的年终,使自己的业绩打破了空前的记录,以致后来的年头效果会更佳。
华强自己做了一个结论:“以前,我不是没有考虑过要扩展业绩、提升自己的工作成就。可是因为我从来只是只想想而已,从来就不曾行动,当然所有的愿望也就都落空了。自从我设立了明确的目标,以及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设定具体的数字与期限之后,我才真正地感觉到,强大的推动力量正在鞭策着我去达成它。”
在平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当中,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目标,达到目标的成大事者关键在于把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
如果你要想拥有克服盲目的方法——每一步都踏向自己的目标的第三条法则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大的方面去着眼,然后再从小目标开始一点一点突破!
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佛陀有次来到一个小镇,一批僧侣正为了对佛理看法不同在争吵,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佛陀于是向他们讲了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话说有天,一位印度某小邦的大君,叫他的仆人把城里生来就瞎眼的人,都召集到他的皇宫来。他又叫人带来一只大象。然后叫盲人逐个去摸那象。有的摸头,有的摸耳,有的摸腿,有的摸牙,其他的或摸脚、摸鼻、摸尾,或者摸尾毛。大君告诉每一个盲人,说他所摸到的是一只象。
盲人摸完以后,大君对他们说:“你们都研究过了这头象吧,告诉我象像什么?”摸过象的头的盲人说,它像一个盘;摸到耳朵的就说它像一把扇;摸到鼻的说它像犁的柄;摸到牙的说它像犁的头;摸到腿的说它像柱;摸到背的说他像谷仓;摸到尾的说它像杵;摸到尾毛的说它像扫帚。人人都相信他所摸到的是全象。
他们开始争辩,各执一词,互不想让,终于打成一团。
佛陀然后说:“人对佛理的看法也是这样。”他们像盲人摸到一点当成全象一样,只看见或者懂得真理的一小部分,就坚持所看到的是全部真理。
没有谁敢说他能够掌握全部的真理,要是他真的这么想,只说明他自大无知。
敬拜天父的人,要是能多一点上主的爱的宽大和忍耐,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
做大事不拘小节
古往今来,多少成大事者善于取舍,不拘小节而获得成功。现实存在的事物包含多种矛盾,人不可能全面顾及,因此只有善于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大事”的重要地位,不拘泥于小节,才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解决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过程中,才能减少细枝末节小事的阻碍,才能更快地获得成功。
曾国藩以方圆谋人生,坚持着这样的信条:定准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而是抓住根本,抓住主要矛盾,从大局去考虑问题。因而他的《曾氏家书》中的许多信条被后人奉为圭臬;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在失败后以当奴隶于吴为“小节”,卧薪尝胆,十年积蓄,一朝灭吴,最终成就了立国的大事。像这样不拘小节的人还有很多,韩信不拘于胯下之辱,最终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爱因斯坦不拘于衣衫褴褛,提出了相对论……这些成大事者其志不在小,将目标放远,从大局着眼,不拘小节,最终获得成功。
而诸葛亮事必躬亲,管太多琐事小事,“军中罚二十以上必亲览”,没有做到善于取舍,没有处理好军中小事的“小节”与建立国家的“大事”的关系,最终劳累过度,“出师未捷身先死”。
这些事例告诉人们,若要成大事,就应不拘小节,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分散不必要的精力在小事上,才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大的目标,才能顾全大局,最终获得成功。
越王句践,卧薪尝胆,苦身焦思,忍辱负重,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这千古美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精神也被称之为胆剑精神,已为越地人民乃至整个社会所弘扬。
越王句践之所以能称霸,除了有贤臣良将辅助之外,当然也与自身的素质有关。
句践三年,吴国败越于夫椒。越王无奈,带五千余兵保全于会稽。为行成于吴,句践请为臣,妻为妾,卑辞厚礼以遗吴,并愿身与之市。句践在亲自服侍吴王夫差期间,对吴王唯命是听,百依百顺。即使是让他去干一些卑贱的活,也绝无二言。他默默忍受侮辱直到他的忠诚赢得吴王的信赖,把他送回到会稽山为止。
一个君王为什么能这样忍受敌国的百般凌辱,而且是自己情愿而去?不为别的,就为家仇国恨,就为他心中装着一个国家,装着一个伟大的目标,装着一个执着的信仰——覆灭吴国,昭雪国耻。相对于国耻,个人的耻辱又算得了什么呢?成大事者,就该这样不拘小节。
不拘小节,从大处着手,才能成大事,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运筹帷幄,纵观全局
运筹帷幄的典故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记载,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利,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大多数情况下,“运筹帷幄,纵观全局”都会出现在战争中,但是在当今社会中,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懂得这个词的含义。在事业方面,要想很好地策划一件事,你就必须学会从大处着手,在大处下功夫。这也是“运筹帷幄,纵观全局”的切入点。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作为一个在职者,识大局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注重对大局的判断把握,要注重调整团体内部关系,并使之同心同德,戮力同心,形成庞大的合力。其次还要注重让部下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特别是要注重让部优势互补,齐心合力,则必能应付各方面的难题,使任务能顺利完全,这样还更能显得在职者的才能非浅。
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一著名的谋士(相当于现在的军事参谋长),此人年纪虽轻,却是韬略满腹,足智多谋,跟随刘邦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出了许多好的计谋,对刘邦夺得天下有很大的贡献,很受刘邦赏识,他就是一代名相陈平。
继刘邦后,汉文帝为王,此时的陈平已步入晚年,已经由几十年前英俊聪慧的小伙子变成了花发老练的老者,被汉文帝封为宰相,辅佐文帝治理朝政,管理天下大事。与陈平同座的还有一个宰相周勃,汉朝吏制设两个宰相,共为国政服务。
那日,文帝传下口谕,要召见陈平和周勃。两人接旨后赶忙进宫见驾,见文帝后,磕跪施礼。文帝一笑,口旨说:“两位爱卿,免礼平身,一旁赐座。”两位起身,侧身坐在椅子角上,上身前倾,以示恭敬,汉文帝笑问:“周爱卿!”周勃赶紧离座跪地,答应一声:“微臣在!”汉文帝接着说:“周爱卿,联问你,你日理万机,事务繁忙,你可知经你手处治裁断的事,一年大约有多少吗?”周勃跪在地上一听,心中一震,思索半天:“臣愚拙,实在记不清到底每年处理多少事件。”文帝有些不悦,便又问道:“如此说来,周爱卿,你可知道中国库一年的收支有多少呢?只要大概即可。”周勃此时已经冒了汗,额上背上尽是冷汗,身子有些发抖,声音都有些颤了:“这……这……这……”“这”了半天也没有回答上来,只是叩首谢罪,汉文帝没有理令他,转头又问:“陈爱卿!”陈平忙也起身跪地,高声应答:“微臣在”汉文帝接着问道:“陈爱卿,你可知道你一年处理多少事,中国库一年收支有多少吗?”陈平忙奏:“回皇上,关于这些问题微臣只有去问询负责之人方知。”汉文帝问:“谁是负责人?”陈平回答:“司法大臣负责事务裁判事件,财政大臣则负责掌握国库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汉文帝笑了,问道:“陈爱卿,你不是在和联开玩笑吧,如果司法大臣、财政大臣都各有所司,各行其职,那么,你们这宰相又有何贵干呢?”陈平依然很沉着冷静,不紧不慢地回答文帝:“陛下,臣斗胆犯言,身为宰相当使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对外须抚镇四方,使各地蛮族诸侯服从中央,不敢稍有叛乱之举,对内则要督促所有官吏尽职尽责,搞好分内之事,却不必自己去过问一些琐碎之事。”汉文帝听后连连点头,重赏陈平。没有多久,周勃引咎辞去宰相之职,由陈平一人独担宰相重任。陈平便坚持他对文帝所说的做法,量才为用,视人而定,针对每一个人的才能确定各自应做的事,自己加以督导。这样的治理,使得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因为陈平指挥有方,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受到文帝的嘉奖、众臣的敬佩、百姓的爱戴,成为一代名相。
从陈平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为职者没有必要事事过问,不分粗细,该放的要放得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像这样善于策划,顾全大局的例子举不胜举。
英国著名的大出版家脑慈可里夫,可以说在他的一生当中,事业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他做的事业太多了,一般人根本无法应付,但他却很轻松地于每项事业,不能不令人惊奇,有的朋友问他是如何处理这么多事时,他笑着对朋友说:“其实,我也没干什么,我只是负责指挥工作。具体的机械式的工作我都交给那些可以干好的人去做,而且他们都干得很好。我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最为关键的是每时每刻都在创新的计划,而并非动手去做那些助手们完全能办理很好的细致工作”;脑慈可里夫的话,表达了为职者成功的决窍,正如计算机公司经理派特生所说:“不要去做可以交给别人去做的事情。”没错,作为一个企业家不能事事都亲自做,把那些容易处理的事务交给别人去做,自己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做更重要、紧急的事。统筹做事,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就是说为职者要学会“偷懒”,但这种自由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要适当地,正确地放松自己。正像派特生所得出的结论,一个领导性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将其智慧和精力用于设计出卓越超人的思想计划,创造出新的东西,而不是要去机械地做一些其他人也可以做的琐事。一个真正能站住脚跟的为职者,永远是机器的制造者,而不是机器上的某个部件。派特生做过一次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他将写字间和工厂的重要主任职员调开十多人,最终发现组织运转正常,根本不受影响工作,这实验正是说明了为职者该放就放、不夺人志的道理。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在事业上能“运筹帷幄”的人必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那么只知道策划企业战略是不行的,真正的一个成功人士懂得纵观全局,懂得顾全大局。
纵观全局
如今的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无时无刻无处不存在激烈竞争,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竞争固然极富刺激,这就需要你纵观全局,有一个田忌与齐王赛马的故事,它可以说是经典案例。
田忌与齐王赛马,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都好于田忌的同等马,而田忌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调整策略,以自己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以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以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最终以两胜一负而赢得了这场竞争。在如今我们的观点来看,田忌在全局实力比齐王差的情况下还能胜出,是由四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第一个方面田忌通过“博弈”分析,找准了自己的优势。第二个方面田忌全面掌握了竞争信息与游戏规则。第三个方面,田忌有正确的竞争策略。田忌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选择了局部放弃。第四个方面,田忌本人的能力素质是赢得这场比赛的关键。如果田忌没有一个清晰的竞争策略,面临的将是失败。整个比赛过程正体现了田忌惊人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策略创新能力,他具有纵观全局的谋略,所以他能在己方处于弱势时,反败为胜。
纵观全局,如果拿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企业,跟发达地区的企业相比较的话,在整体实力上和竞争能力上均存在很大差距,即使是山区的“大企业”与发达地区的大企业相竞争,吃亏的大都是前者。为此欠发达地区的企业要获得生存和发展,“田忌赛马”可算是有益的启发。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竞争中,一个人要是能胸怀全局,目光远大,能够从全局上,总体上,长远上考虑问题,善于处理大的方面的关系,能够在变动中把握局势发展的大方向,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就可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做成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本文来自:创幻论坛 http://www.chcj.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