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劣根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40:10
中国人在共和早期希望摆脱弱国和穷国的名头,在共和中期希望摆脱书生治国的腐朽,到了共和的现在中国人则希望能够富裕和平安。
在中国人身上往往不能摆脱当年封建王朝时期的弱 气,也不能摆脱民国时期的争气,更不能摆脱共和时期的斗气。中国人喜欢安于现状。古人云:“既来之则安之。”虽然本义不是这个意思,但现在的中国人却已经把它当作了经典哲学来用。中国人喜欢研究前辈们的东西,喜欢从前辈的宝物里再发现更大的宝物出来。于是中国金石考古总是很兴盛。中国人很注重教育,从总角之年到弱冠登科,总是一步一步的一丝不苟的教育,从《三字经》到治学明典,都要涉及。中国人从仕农工商,都是互相交叉起来。农民有钱可以从事经商,商人有钱可以置地,官宦之家更是视田地为最固有的财产。在中国人身上永远摆脱不了农业是一切基础的看法。
中国人在民国以前总有文人的文弱之气,农民的辛劳之气,官员的名利之气,商人的游走之气。中国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慢慢的生活的时候,外边的邻居欺负上来,拿来了大、快、利的武器,中国人败下阵来的时候,无论从哪个阶层都会对自己产生否决的快感,因为否决自己意味着重生。无论是学生还是官员,无论是乞丐还是皇帝,都会铮铮有声的说出自己要学习邻居的话。中国人虽然都很辛劳,勤奋,但没有一条线能够将自己都穿在一起,于是意见也杂出不穷。学生阶层,文人阶层,总是希望将自己祖宗或自己以前学到的经典当作垃圾一样彻底的抛弃,好象给人作手术,干脆把血换一遍。而官员,遗老,都在说中国人的习惯和外国人的习惯是不同的,如果血型不对,即使输了血,也只能是休克死亡的征兆,没有好结果。应该按血型,按身材,按人口,逐一的比对,如果能配上,好比穿衣吃饭走路学习等等都可以学过来,但另外那一些好似经典,却是和祖宗宝贝相克的东西,还是少来为好。于是激进者会说保守者是老顽固,没有进取之心,只有祸国之用。两者的不对立,会产生很多的矛盾,矛盾越大,激进者会更加的否定自己,保守者也更加的维护自己。
中国人的世界里,总是富者,强者,掌控操舵,而学生,文人之流,或许只能表现弱者的气概,嘴里痛快的同时,也影响了那些同样有文弱之气的人,在互相吸引的同时,在讨论彻底摆脱腐朽的同时,管家人是绝不允许他们抛弃祖宗的东西,于是打斗难免。中国人因为意见和思想的不同,总是不能坐下来相互的协商,而是越讨论,越严重的对立。
中国人不愿意提自己的老祖宗,因为那是保守人的事情,而自己是新的中国人。所谓新的,就要从内到外,都要新起来,都要彻底的改变。而这些学生,文人都是中国人的历史的承载者,他们如果积极的行动起来,那大家庭的管家也管不他们。放任自流,或许能唤醒他们的归属感。
中国人中农民是最辛苦的,也是最基础的,没有他们,中国人的家庭就少了基本的餐饮材料,没有他们连文人都要死于饥饿,更不用说改馒头为面包的呼吁了。农民一生总是在劳作,和文人学生官员遗老比起来,安静的多了。中国人的阶层里他们最低,也最任劳任怨,当那些激进者翻身后,也不忘了那些农民仍旧是最低的人。农民真是可怜到极点了。
共和的时候,我们更是看不上祖宗的东西,任何的事物都看不起,不管是白的还是黑的,一跟古沾上边,都逃不过被打的命运。那些激情的人这个时候也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也在愤怒自己的无知,也在想念那些遗老的忠言。农民没有了自己的东西,希望在大同的世界里找到新的生活,可最后发现还没有自己原来的日子好,真是好生失望。群体里最痛苦的是遗老们,他们继承了祖宗的宝贝,到最后都被砸坏了,而自己也断了自己的学问,以自我更新自诩而已。
中国人说到底还是那几个群体,但群体之中,文人胆小,导致会趋炎附势,会察言观色,已经没有了当年前辈们的激情,在学习前辈,迈向故纸堆的时候,也只能发表孙悟空是山东人,红楼梦作者是作者他爹等等结论出来。既然经过了那么多的清洗,前辈的故纸堆已经没有了多少,而自己学到的也还是那么点,没有新意,却要自创新意,该有多么难,或许我们应该理解他们。
中国人总是在乱世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代表,在危机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同志,总是在受欺负的时候就用彻底否定来安慰自己。中国人不善于在和平的时候学习,而擅长在危机的时候求生存。所有的中国人都没有摆脱这个原理,只能感叹自己的根扎的太深,拔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