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47:02
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
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春季增辛减酸、温热为主,夏季减苦增辛、清淡为主,秋季减辛增酸、滋阴为主,冬季增苦减咸、补阳护阴,你知道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淤血质、气郁质、特禀质这九大体质该如何通过饮食进行调养吗?你知道晨起一杯凉开水其实是个误区吗?通过酸甜苦辣咸、温热寒凉进行自我调养,让你成为自己的保健医生,远离慢性病!
话说饮酒  辛味食物,中国作为饮食文化的大国,酒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凡婚丧嫁娶、搬迁升职均会以酒相庆。然而,饮酒不当已变成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内经》酒的性质和作用为:性辛温,主于驱寒,提神,调畅气血。在寒冷的季节,或有一定的气血淤滞性病症的人少量喝一点酒,确实会对健康有一定的好处。但这个分寸要把握好,因为过量饮酒对人体不仅没有好处,而且还会有很多损害。  不知从何时开始,酒从疗病之品摇身变为人们的杯中挚爱,酒的身份也就从单纯疗病去疾的“药物”变身为招病纳邪的“妖物”。《内经》记载,嗜酒之风在西汉时期已经盛行,不仅对酒的药物之性认识得十分透彻,而它给人体造成的损伤,也已了然于心。《内经》就有“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的记载。  酒本狂药,过量饮用疾病丛生  后世医家对“酒”所致疾病多列专篇论述。清代医家吴澄在《不居集》中将酒称为“狂药”,言“酒本狂药,大损真阴”,认为酒有阴阳两性,阴虚者纵饮之,性偏动火,故热者愈热,出现吐血、便血、尿血、咳喘、烦躁、狂乱等症;阳虚者纵饮之,性不足以扶阳,寒者愈寒,而病为臌胀、泄泻、腹痛、吞酸等。具体来说,吴澄认为酒这东西,阳虚的人喝了体质会越来越寒,阴虚的喝了体质会越来越热,实在是只会损人阴阳。喻昌在《医门法律》中则提醒说:“过饮滚酒,多成膈证,人多不知。”即喝热的白酒,最易导致食道癌。长期饮酒还会导致肝硬化、肝癌、胃癌、胃炎、中风、不育等很多疾病。  嗜酒文人多短命  酒对寿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按照生物学的常规生长规则,一般生物的寿命是其生长周期的5~7倍。比如,牛的生长期为6年,牛的寿命为30~42岁。因此,生长周期越长的生物,其寿命就应越长。《黄帝内经》认为,智齿的出现是人发育成熟的一个标志,男性智齿生长于24岁左右,则男性的生长周期一般为24年;女性的智齿生长于21岁左右,则其生长周期为21年。由此可知,男性比女性生长周期长3年,所以其寿命应长过女性15年左右才对。但实际数据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男性的平均寿命均比女性要短。在中国,男性比女性的平均寿命短4岁左右;数值差别最大的是俄罗斯,男性的平均寿命要比女性短14岁,女性
是73岁,男性是59岁。其原因就是世界各国男性普遍嗜酒,而在俄罗斯尤甚,其酒精消耗量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文人多数都比较短命,就是与这些人嗜酒有关。从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大量与酒相关的作品,就知道喝酒或嗜酒是很多古代诗人的通病。  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没人陪伴,对着月亮也要喝;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有话题就要端着酒杯询问;李清照虽是女流之辈,酒一点都不少喝,“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过了一夜,酒劲都没下去。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统计,李白总共作了1050首诗,与酒有关的有170首;杜甫的1400首诗作中,有300多首与酒有关。看来酒真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所在!酒虽成就了他们的诗作,却也败坏了他们的身体,所以唐宋诗人长寿的不多:李白活了62岁,杜甫活了56岁,李贺活了27岁,杜牧活了49岁。  解酒妙方  酒虽为辛辣之味,却具湿热之性;酒为水液之状,为湿,却能燃烧,故热。酒最易伤脾胃,脾胃受伤,则湿浊内停,从而导致湿热留滞。所以,长期饮酒者,常常呈现湿热内盛的体质,出现舌苔黄腻、食欲欠佳、
小便黄浊、大便黏滞之症,甚则出现肝胆湿热之酒精肝、肝硬化之象。解酒之伤,应以清热祛湿为主。
“良药苦口”,这句话的真实性几乎没人怀疑,因为,我们用来治病的药物几乎都是苦的。但不知大家想过没有,药为什么
多是苦味呢?如果药物都是甜的,那我们吃起来会多轻松啊。
苦味是最难唤起人们口舌愉悦感、也是人们最不喜欢的味道。女性喜爱酸甜食品,男性酷爱辛辣,老年人口味偏咸,却少有人喜欢
苦味之品。作为应该平衡的五味,苦味对人体的影响,不是摄入太多,而是摄入太少。
老子《道德经》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过食甘、咸、辛之味引发了疾病,只能服之相对不足的苦药
治疗疾病。不知这是否是冥冥之中大自然对人体五味偏失的一种纠正。我们甚至也可以这样理解,当苦药入口之后,疾病消失,身体舒适,恢复健康,可能恰恰是被我们冷落的苦味进入人体后,五味达到平衡、调和的结果。因此,正确认识五味调和的含义与作用,在平素的饮食中随时摄入一定量的苦味之品,应该可以很好地预防疾病。如果你是一个体弱多病之人,不妨检讨一下自己的饮食是否存在五味之偏。  “苦”的甲骨文字是: 上为“草”,表示“苦”为百草之味,因多数植物都是苦味;下为“古”,表声符。其实,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营养物质,属于甘味的,很快就列入主要食物的范畴;而那些苦味植物,则一直被冷落在一旁,却成为我们治疗疾病、纠正人体之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  生活中易出现的苦味过用  虽然平时喜欢食用苦味之物的人并不多,但并不意味着生活中就没有人为苦味所伤。
《黄帝内经》说:“味过于苦,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可见,苦味太过也可以引发疾病。生活中常见的嗜苦太过的形式有:  嗜茶  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茶的淡、静、雅之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的精髓极度契合,饮茶不仅是文人表现性情风雅的方式,并且逐渐深入黎民百姓,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茶多性寒味苦,尤其是绿茶、苦丁茶、菊花茶等。这类茶,少饮之则清热降火、安神定志、助益消化、降脂降压,确实对身体有益。但很多人误以为茶对人体有百益而无一害,其实嗜饮茶水也会导致身体出现诸多疾患。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 损伤心阳——苦味入心,寒性伤阳,过饮茶水,首先导致心阳损伤,出现心气衰微的征象,如心悸、胸闷、胸痛等症,
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心气喘满”之症。喘为心悸、呼吸气喘;满,同“懑”,音闷,胸闷之意。
2.      损伤肾阳——心阳受损,会进一步波及肾中阳气,从而出现全身阳气虚、虚寒内盛的征象,表现为口渴多饮、小便频数、四肢冰冷
腰膝酸软、面色黧黑,甚至下肢浮肿等,即《内经》所说的“色黑,肾气不衡”。  药物过用  生活中易于出现的另外一种过用苦味是药物治疗的过度。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基本上都是苦味,西药中的抗生素,中药里的清热解毒药等,苦性尤强,且皆为寒性,属于苦寒之品。因此,过用药物,或治疗过度,不但同嗜茶一样损伤人体的心肾阳气,还会导致脏器功能的障碍,所谓旧病未去,新病又起。《黄帝内经》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大毒,是指毒性强,或具有攻伐作用的药物;中毒,是指攻伐作用平缓的药物;小毒,是指一般的行气活血药物;无毒,指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即使是对这些小毒或无毒的药物,《黄帝内经》中也提示我们不要过用,用药做到去其大半即可,否则就容易伤人正气。因此,临床用药一定要注意中病即止。  总之,苦味不易让人喜爱,作为五味平衡,稍稍摄入一点就可以。而对于苦味之品而言,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两类错误饮食习惯则是:一是因为不喜欢,一点都不吃,导致五味平衡中少了苦味,从而易于出现某些疾病;一是过用苦味,如过用清火药、抗生素等。
咸味的是与非 咸味主要来自食盐,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氯和钠都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元素,特别是钠,它与肌肉收缩、心脏的功能密切相关。咸味是构成我们饮食的基础味道,但大量食咸并非生理需要,而是后天诱导出来的,并且会对人体造成很多损伤。医学研究证实,成年人每天吃盐6克左右即可满足身体的需要。而很多人每日的实际摄盐量却高达30克左右,高盐膳食已被证明是导致很多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改变口味、清淡饮食,是养生必修一课。  咸味的作用  补益肾精  肾精可以化生肾气,肾气是人体的元气,即人体的本原之气。肾气从下焦发出,就像人体的发动机一样维持着生命活动的运转、生化活动的进行。人体生命活动的强弱盛衰,均是肾气强弱的一种体现。因此,肾气虚衰的人,最容易出现疲劳乏力。肾气不足引起的疲劳症,往往见于先天禀赋差,身体素质偏弱,或过度劳累、身体消耗过大的人。  咸味在五脏归属上归属于肾,所以,咸味药物多偏入肾,部分咸味药物有补肾的功能,如鹿茸、紫河车、龟板、鳖甲、海马、蛤蚧等,均是填补肾精的上佳药物。部分补养药在炮制时经过盐炒,其补肾作用就会增强,如巴戟天、补骨脂等。  在这里,我们顺便纠正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就是人们经常把中医的肾气与西医的肾脏混同起来。我们在临床接待病人时,常遇到这种情况:给病人切完脉后,他就会问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异常,如果你说他的肾气有些虚,这个病人立刻就很紧张,以为自己的肾功能出了问题,并立刻要求去查尿里是否有蛋白。其实,中医的“肾”与西医的“肾”概念是不同的:中医的肾气,是一种禀受于父母的元气,主持着人的体力、智力、生殖功能的发育等,通俗来讲,就是人体整体的一种生命力或生机,会涉及到多个系统的功能活动与代谢。所以,一个人肾气虚,往往代表整体体质状况的不良,而并非是肾功能出现了什么问题。  软坚散结  中药归类药性时,认为咸味之品可以散结,多数水生物都有这类作用,如海藻、海带、牡蛎等,可以治疗中医里的“积”症,即病灶坚硬的病症,如肿瘤、癌症、肌瘤等,除此之外,皮下结节、甲状腺肿大、淋巴结肿大等,亦可以使用这些咸味之品。
咸味的是与非活血化淤  咸味药物多数来源于昆虫类,这类药物多秉承了虫类能爬善行的特点,善于活血,祛除淤滞,地龙、全蝎、蜈蚣、土元、水蛭等均是临床常用活血药,对于脑中风后遗症、肿瘤、妇科疾病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过食咸味致损伤生活中很多人嗜食咸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口重”。从地域来说,北方人比南方人吃盐多;从年龄来说,老年人因味觉迟钝,多数嗜咸。食咸过多,会引起或加重人体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损伤等。其实,饮食过咸引起的身体损伤还远不限于此。
多脏器损害 咸味虽然是人食物中必不可少的味道,并且部分药物有补肾精肾阴的作用,但与甘味的作用特点不同的是,甘味对于人体,是多益而少害,但咸味对于人体,却是多害而少益。《内经》在五味过用对人体产生的损害之中,咸味涉及的系统最多,病症最广。《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之言,即咸味过重会损及肾、脾、心脏等多个器官系统,因为咸味在五味中属阴性,为寒水之性,咸味入肾,一般情况下可以补肾益肾,但太过就会损伤肾阳,而肾气之于人体各脏腑经络,又有一种本源的、推动的作用,肾气一伤,五脏就难以保持正常的功能活动。
损折寿命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食盐的过多摄入,会导致水钠大量潴留于体内,水钠的潴留,会加重各个脏器的负担,不仅易于出现血压升高、心力衰退等,而且会加速人体所有器官、组织的老化。因此,平素嗜咸之人,或许一时看不出发生了什么具体的病症,但这种人往往会提前衰老,难以长寿。所以,盐虽然是人体必需的成分,但是最好少吃。  哪些人尤须忌咸  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饮食尤其要清淡。因为,嗜食咸味,导致水液大量滞留在体内,会增加血容量,使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咸伤肾,肾阴被伤,会导致肝阴亦伤、肝阳愈亢,则头晕、头痛症状加重。  肾病患者  素有急慢性肾炎、肾病者,已经存在肾功能的损伤,为保护肾脏,应尽可能少食盐,减少咸味对肾的损伤。所以,各种肾病患者尤要清淡饮食。部分肾病的康复期,医生甚至要求病人无盐饮食,其原理亦在于此。  咸为肾味,如果口中出现咸味,是肾气外泄的表现,往往见于肾气虚的患者。治疗这类病人,我们需补益肾气,比如用金匮肾气丸或如单用虫草、胡桃肉等,亦可起到相同作用。
甘味——百味之王 甜属于五味中的“甘”味,甘味是五味之中给人的感觉最为愉悦的味道,看其甲骨文的字形:  这个字的构成是象形加指事,外面是一个口字,是“口”的早期象形字;口中含着“一”字,代表一种物品。整个字看上去很像我们口里含着糖块在品味,说明甘味给人一愉悦感,属于美味之品,所以“甘美”二字含义相近,可以通用。  甘味的作用  温中补虚,长养气血  相对而言,甘味也是五味中即使摄入偏多也最不易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味道,因为甘味在五行属土,土能生养万物,对人体的补养作用最强。中国人的主体食物为五谷,五谷皆生于土中,为甘味之品,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小麦、大米、小米、玉米等谷物做的食品,咀嚼到最后均会出现淡淡的甜味。同时,常用的补药如人参、桂圆、红枣、山药等,也多为甘味之品。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以五谷为主,亦是以甘味食品为主体,其原因就在于甘味对人体补养性最强,当然,也是由于这些食物均属于微甘之味,即甘而不过。  由于甘味归属于脾胃,所以多能补中焦脾胃之虚,不仅能改善脾胃,而且间接补益其他脏腑。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者,平素应多食甘味之品,逐步改善体质,强身壮体。  缓解疼痛  甘味性和缓,疼痛多属筋脉拘急所致,所以用甘味之品可以缓急止痛。我们的方剂中,有很多治疗疼痛的方子是用甘味药为主要药物:如《伤寒论》中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性腹痛,“小建中汤”即是“桂枝汤”加饴糖250克组成的方子;用“芍药甘草汤”治疗小腿转筋的疼痛。同样,人体各个部位出现疼痛,如头痛、腹痛、腰痛、肢体关节疼痛等,皆可选用甘味药物。  解百药之毒  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在中药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药是炙甘草,在很多方子中,甘草可起到“调和众药”的作用。之所以医家喜欢在自己的方子中加上一把炙甘草,就是因为甘草味甘,入脾胃,性中和而缓,可以缓解其他药物的偏性与毒性,使整个方子趋于平稳。除了甘草可以解百药之毒外,常用的解毒之品还有蜂蜜、红枣。在煎煮生附片、生半夏等时,常加入红枣;而川乌头等大毒之品,必须要与蜂蜜同煮方可,否则,服用后就会出现唇麻、手麻等征象。蜂蜜还是丸药、膏剂的主要原料,一般中药丸多是做成蜜丸,一则缓和药性,二则解毒。
甘味太过必致病 甘味虽然为百味之王,对人体的补益长养最强,但食之亦当有度,过食甘味,亦会损伤人体,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厌食  如果食物过甜,或摄入甜食过多,往往会出现厌食,还会有脘腹胀满、肥胖、舌苔厚腻等症状。这是由于甘味性缓,过量的甘味会导致脾胃之气壅滞不行,食物不能运化的征象,也就是《内经》所说的“味过于甘,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消渴 过食甘味,或者饮食营养摄入过多,所导致的最严重的病症是脾瘅,“瘅”是热的意思,即脾热,认为过食甘美之品,壅滞脾气,使脾气日久郁而化热。这种脾热,最早是灼伤胃阴出现易饥多食,身体消瘦,继而波及肺阴、肾阴,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的三多症。这种脾瘅就是我们常说的糖尿病。现在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极高,1990年发病率仅是3%,2005年大中城市的糖尿病发病率已经超过10%。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恣食肥美甘腻之品,是形成糖尿病高发病率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疾病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饮食摄入量过大,造成身体肥胖;同时,孩子出生后过早喂牛奶、过早吃淀粉类食物也会增加患病概率。这就是甘味过多给人体造成的疾病。  肥胖  过食甘味,为人体提供的营养过度,难以通过正常代谢排泄时,就会变生痰湿留着在体内,形成肥胖症。同时,这种痰湿沉积在肝脏,就会出现脂肪肝;附着在血管壁,就会出现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甚至脑中风。  脱发  过食甜味之品还可以导致另外一种不为人知的损伤——脱发。因为甘为土味,土盛则克水,脾旺则克肾,肾气主骨,其华在发,《黄帝内经》有“过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所以吃甜过多有时会使头发掉得很严重。现在很多人有掉头发的问题,这就要检查一下,看看自己的甜食是不是吃多了。
病多是撑出来的 虽然过饥过饱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但《黄帝内经》更侧重于饮食过饱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从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吃不饱、营养缺乏而导致的病症确实不多见了,特别是在城镇居民中,饮食所致疾病多数是过食所致,也就是说,疾病多数是撑出来。  哪些疾病与饮食过量有关  怠惰乏力  摄入食物过多,胃肠道消化食物就会耗费大量的气血,人体其他组织反而会营养不良,很多人都有餐后容易困倦的体验,这是大脑血液供应不足的表现。所以,很多体形肥胖、饮食无度的人,不但没有表现出营养充足的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状态,反而呈现出懒惰、倦怠、有气无力的样子。这是由于人体气血长期聚集在胃肠道消化食物,人体其他部位的脏腑组织气血供应反而不足。  胃肠疾病  由于不断的、大量的进食,胃肠道负担加重,极易损伤胃肠道,《内经》说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饮食超过了自己适合的需要量伤害了肠胃。在临床上由于暴饮暴食而引起的胃病并不少见,如胃脘胀满、疼痛、消化不良、腹泻等,日久则会导致胃炎、肠炎以及慢性肠道病变。  代谢障碍综合征  饮食中营养过剩,导致体内蛋白质、脂肪摄入过多,是一种变相的多食。人体不能充分代谢与利用这些营养,就会变为痰、湿等病邪损伤脏腑,从而引起疾病。《黄帝内经》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膏是指油腻的食物,粱是指精美的食物,二者相合表示过食肥美油腻的食物,这不仅可以使人变生疔疮类疾病,而且这种体质容易招致任何疾病,罹患疾病就像拿着空罐子装东西一样容易。《黄帝内经》说:“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这其中包括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肢体痿废、心肺气虚等疾病,均与此类饮食有关。  提前衰老  过多肥甘食物,容易引起的另外一种损伤是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及粪便,这些废物产生的浊气、毒素,会损害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加速人体脏器的衰老、面容的损伤。我们在临床上可以看到,很多便秘的人不仅容易发生咽痛、头痛等病症,而且还会出现面部痤疮、皱纹增加、头发变白等现象。  其实,古人早就发现,适度的减少食量,对身体的健康、长寿都是有益的。谚语说得好:“吃饭省一口,活到九十九。”美国医学家通过一项实验,在大鼠体内发现了一种基因叫长寿基因,这种基因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表达,也就是没有生物学活性,只有在饥饿情况下,这种长寿基因才表达其活性,延长动物的寿命。因此,适度的饥饿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有助于长寿。调查资料显示,体形肥胖的老年人要比身体偏瘦者寿命短3~5岁;90岁以上的老人,80%都有节食的习惯。所以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这些都告诉了我们少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禁食之害  我们强调饮食过饱、肥甘厚味太重对身体存在伤害,提倡少食对健康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饮食可以无限制地节制,很多女性为减肥瘦身而采取节食,不吃主食、肉食,只吃水果、蔬菜,其结果同样会出现很多疾病。
神经性厌食  往往见于节食的女孩,在认为自己胖、自己不够漂亮时,想通过节食来达到美丽苗条的目的。开始是有意识地控制饮食,但逐渐地把对胖的厌恶转移到食物上来,这种意识就变成一种身体的本能反应,见到食物就出现排斥,最后即使是自己想吃东西,身体的神经系统也无法同步,这就形成了神经性厌食症。很多得这种病的女孩,最后都活活饿死了。
月经紊乱甚至闭经  由于五谷类食物、肉类食物都是温热之性,而蔬菜、水果类则为寒冷之性,所以,很多过度节食的女孩,一方面会出现气血不足,另一方面会出现阳气虚损的寒冷症,在出现头晕眼花、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的同时,还会出现月经紊乱,如月经后期、月经量少,甚至闭经。更为严重的,出现第二性征退化的征象,表现为胸部平坦、阴毛腋毛稀疏等。因此,过度节食,对追求美丽的女孩来说,是最不适宜的。  何时少食最适宜  很多人为了减肥瘦身拼命节食,常常从晨起就不吃饭,这样一来,时常饿得头晕眼花,有气无力,不仅感觉不到身体的健康活力,甚至饿出很多疾病。那到底何时少吃为好呢?古人有句养生口诀,就告诉了我们适当的少食时机——“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吃申后饭”。  申时即下午3~5点,这实际是建议我们晚饭要少吃或不吃。当然,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什么照明设备,天一黑就早早上床睡觉,所以吃了东西很难消化。我们现在虽然夜生活较长,但晚饭后的工作量、活动量相比白天要少很多,所以,建议晚饭少吃一些。
多吃冷品易伤身听说,晨起空腹喝一杯凉白开,既可以调节内分泌,又可以润肠通便、排毒养颜,因此将其称为“生命水”,认为这是养生保健的一个好方法。 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由于太阳与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中国的北方形成了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动。在这种季节的交替中,不仅气温呈现出温、热、凉、寒的变化,自然界所有的生命也呈现出生、长、收、藏的变化。在气候温暖的春季,植物开始发芽、生长;在气候炎热的夏季,生命变得繁茂、强壮;在气候变冷的秋季,植物开始凋零;到了寒冷的冬季,不仅植物枯萎,很多动物也处于冬眠的状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万里冰封的冬季,往往是寸草不生的;而在气候炎热的夏季,则草木茂盛。这就说明,生命的存在是以太阳为根本的,俗话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向阳草木易荣,背阳草木易衰”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把太阳产生的这种温暖、明亮的光照,生命又赖以存活的东西称为“阳气”。  其实,宇宙大自然,人身小天地,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活动需要依靠阳光照射一样,我们体内的脏腑、经脉、气血等的功能活动,或者人类生命的维持,同样也依赖人体的“阳气”,这种阳气的温煦,是生命存在的前提。而人体的这种阳气,又是很虚少、很脆弱的,稍有不慎,就会受到损伤。明代大中医学家张介宾,就打了一个比喻来说明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以及其虚弱易损性,说道:“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宇宙如此博大,所有的生命所依赖的太阳也不过像一个小小的药丸,以“一丸红日”来说明自然界阳气的珍贵;而我们人体所依赖的阳气,只有一息,亦足见其小、其量少,说明人体阳气的不足。所以,人体阳气常不足,阳非有余,为了保证我们身体的健康、长寿,就要好好呵护我们身体中的阳气。  阳气损伤,疾病丛生  人体的阳气,是人体的生命之气。严格说来,阳气损伤后,可以导致人体所有系统、脏腑、经脉、肢体等发生各种各样的病症。  脾胃虚寒  由于寒性食品是从口而入再进入胃肠道,所以,饮食寒凉最先见的病症是脾胃虚寒症。很多人会出现胃脘疼痛、胀满、堵塞感、呃逆、腹痛、泄泻等病症,饮食日渐减少,身体消瘦。  呼吸系统的病症  中医叫肺阳虚,临床可以见到过敏性鼻炎。这类患者往往受不得一点寒气,晨起一打开窗户,出门吹一点凉风,都会喷嚏不断,清涕涟涟,甚至有的患者的过敏性鼻炎继续发展,变成过敏性哮喘等。这类患者,除了一些人先天禀赋所致外,大多是由于受寒凉引起。  生殖系统疾病  女性身体中最虚弱的就是生殖系统了。各种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后,会首先损伤生殖系统,出现相关疾病。就阳虚而言,女性最早可以见到宫寒的一系列症状,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闭经、痛经、月经后期、不孕、自然流产、胎停孕等。就像三九天气,因严寒而河流冰封一样,人体气血也会因阳虚寒盛而气血阻滞不通,这种阻滞的结果就是气血凝聚成肌瘤、囊肿等。在寒冷的季节,自然界寸草不生;同样,宫寒的女性,也会出现受孕困难,即使受孕了,也容易出现流产、胎停孕。  晨起一杯凉开水的误区  不知从何时开始流传这样一种保健方法:早晨一杯凉白开,可以调节内分泌,同时,还有润肠通便的作用。一时间大家纷纷效仿,晨起饮用凉白开者甚众。但从临床调查来看,很多晨起喝凉开水的人,在数月至半年之后就会逐渐出现阳虚的诸多病症,女性会出现痛经、月经后期甚至闭经,男性则出现胃病、关节疼痛、性功能降低等,有些人还会患上过敏性鼻炎及其他缠绵难愈的病症。因为,晨起空腹时直接饮用凉开水,会大伤人体下焦阳气,这种保健习惯,实在是害人不浅。
让颜色述说食物的不同属性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一桌上佳的饭菜,不仅要营养丰富,而且讲究色、香、味俱全。食物颜色的丰富,不仅给人视觉上的愉悦感,而且也意味着食物搭配周到、营养均衡。其实,这一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因为食物的颜色与性味、功效之间,确实有着许多微妙的联系。  色有五脏之分,色不同、性有别  中医将所有的色彩归纳为五类:青、赤、黄、白、黑。呈现出这五种不同色泽的食物,与五脏存在不同的入通关系,《黄帝内经》的记载,是: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由于五色入的脏器不一样,所以食入人体之后就有不同的作用。青色是入肝的,青绿色的多为蔬菜,吃了可以清肝火、疏肝气,那些血压高、脾气大,动辄肝火上冲的人,就可以多吃点绿色的蔬菜,比如青皮萝卜、芹菜、莴笋、油菜等;红色是入心的,红色、温性的食物如辣椒、羊肉、荔枝、樱桃等,就有温补心火、心阳的作用,而红色、寒凉的食物,则有清心热、心火的作用,如红心萝卜、番茄等;黄色为脾的色彩,黄色的食物多有补益脾胃的功能,像小麦、小米、玉米、板栗、香蕉、桂圆等,就有补脾益胃、长养气血的功能;白色入肺,所以百合、银耳、莲藕、白果、鸭肉等可以滋养肺阴;黑色入肾,凡黑色的食物,像木耳、香菇、紫米、桑葚、紫菜、海带、海参、乌鸡等都能补肾。所以,一桌品质比较高的菜肴往往色全,而色全也意味着味全、营养均衡,食入人体之后就不会出现脏气的偏盛偏衰,疾病就不容易发生。在平时饮食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不同颜色的食物:脾虚者,多选黄色食品;肾虚者,多选黑色食品。  生活中朋友们常常问这样的问题:“同一类农作物或蔬菜也有颜色的不同,比如萝卜分青萝卜、白萝卜、红萝卜、胡萝卜,不知道这种颜色的差异,是否会导致它们的作用也不同呢?” 青萝卜色青入肝,所以清肝火最好;白萝卜色白入肺,所以通肺气、利大便作用强,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而红萝卜色红就入心,所以可以清心火,口舌生疮的人食用效果就比较好;胡萝卜是黄色的,就偏入脾,所以补益脾胃的功能最强,在萝卜之中最有营养。食用的有小米、大米、紫米等,大米色白偏入肺,紫米色黑偏入肾,小米色黄就偏入脾胃。米类中又以小米营养价值最高,女性在分娩之后,一般习惯性地用加红糖的小米粥补身体。再比如都是木耳,白木耳就是银耳,可以润肺,银耳莲子汤是中国古代富人的常用饮品;黑木耳就偏于养肾。还有豆类,有绿豆、黄豆、黑豆、红豆等,绿豆偏清肝,黑豆补肾,黄豆补脾胃,红豆补心血。
与众不同的“黄”  食物中黄色的食物营养价值是最高的,以黄为贵,我们可以多食用。这一点,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致的。你发现了吗?不同的颜色在我们中国人眼里也有不同的地位。  这里,我们就要从五行与颜色的关系说起了。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这五种物质在中国古代逐渐被抽象为哲学的概念,古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别用五行来分类和认识。颜色也是如此,首先颜色被分为五个基本的类别。继而五色被五行规范分类,就是青色与树木的颜色接近,所以属木;红色是火的色彩,所以属火;黄色与土地的颜色接近,所以属土;白色为部分金属的色彩,所以属金;最后将黑色与水对应,所以属水。五行之间依靠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彼此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比如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这种联系中,看似五行中都有自己生的事物,也都有自己克的事物,好像五者是完全平等的关系,但实际上,这五行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中国是农耕国家,土地是立身活命的本钱,所以“土”的地位比其他四行要高,占据着主导之位。中国古代的很多重要理论中都反映着这种思想。所以,在五行规范自然万物之后,但凡与土结合,或属于土的事物,就高于其他事物而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一来,五色中就以黄为贵,数字中就以5为贵,脏腑中就以脾胃为贵。所以西汉政治家贾谊在上疏给汉文帝的改革方案中就建议“色尚黄,用五数”。而中医理论中,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就是这一哲学思想的延伸。学会吃肉
肉向来是中国人饭桌上备受宠爱的食物,中国人素有“无肉不成席”之说,很多人对肉食的偏爱远远超出蔬菜、五谷。肉食同时也是西方人的主要食品。中国人的肉食来源很多,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水中的海生物,无不作为肉食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人对不同的肉类,有不同的烹制方法,牛肉常与番茄、萝卜同炖,炖猪肉要加茴香、花椒等大料,鸭子常烤食,鸡肉常熬汤,海鲜要蘸姜汁食用。这些不同的烹制、食用习惯后面隐含的道理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就解开这些问题的谜底。
肉类确实同植物类食品以及药物一样,具有不同的性味。《内经》对肉类食物进行了五行归类,认为牛肉为甘、犬肉为酸、豕肉为咸、羊肉为苦、鸡肉为辛。牛肉甘味故入养脾,狗肉酸味故入养肝,猪肉咸味故入养肾,羊肉苦味故入养心,鸡肉辛味故入养肺。当然,这种性味并不一定是用口舌可以直接分辨出的味道,更多的是古人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动物的生活环境、性情特征,以及在对疾病的不同作用,不断地体会、总结出来的。  中国人经常食用的肉类食物,包括飞禽类、牲畜类和海鲜类等。虽然动物类肉食多属于温热之性,然亦有部分为寒凉之品。在食用时,有的吃了大补气血,如母鸡等;但有的则易于伤人,如螃蟹;有的阴虚体质适于食用,有的则阳虚体质适于食用。因此,在食用之前,最好能辨别清楚其寒热之性。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经文可以让我们对肉类食物的寒热有一个轻松鉴别,这句经文是“阴静阳躁”,即安静少动的,多属于阴性、寒性、凉性,躁动多动的,多属于热性、温性。我们细究一下,其实多数肉类均符合这一规律。
禽类  凡山珍、飞禽,多是热性、温性的,因其善飞善动的特性,造就了其属阳的特征。根据古代本草记载,禽类中只有鸭肉与鹅肉质偏凉,这可能与其常年生活在水中有关。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一功臣徐达,就是死于发疮之后吃鹅肉。徐达从二十来岁就追随朱元璋,在很多重要战役中都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他为人光明磊落,行事小心谨慎,深受朱元璋赏识。然而,自古伴君如伴虎,在杀人如麻、嗜血成性的朱元璋面前,为人低调、委曲求全的徐达并没有逃脱厄运。史书上虽然都说徐达是病死的,但野史上说徐达晚年背上长了一个疮,最忌发物,但偏偏朱元璋听说后赏了一只蒸鹅给他。徐达听到皇帝的赏赐后泪流满面,当着传旨的人一口一口吃掉蒸鹅,几天后就背疮大作而死。
畜类  牲畜类的肉食也多是热性、温性,按照“阴静阳躁”的理论,越善于活动的,阳热之性越强,温性越大。所以就我们经常食用的牲畜肉类进行温热之性排序,则依次为狗肉、羊肉、牛肉,因为狗最善于奔跑,速度最快,当热性最强,羊肉其次,牛性最静。猪肉是牲畜类肉食中不多见的凉性之品,因为猪最懒动,且生存环境多潮湿,所以其肉质为阴凉之性,人们常说:“鱼生火,肉生痰。”这个肉显然是指猪肉,因为只有猪肉是凉性,容易伤脾胃阳气,滋生痰饮。
春季的饮食之道 春季是阳气主“生”的季节  到了春季,随着太阳与地球相对位置的变短,白天开始延长,日照时间开始增长,气温逐步升高,并且随着这种气温和日照的变化,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开始活跃起来,不仅植物开始发芽吐绿,动物也蠢蠢欲动,昆虫、青蛙、刺猬等从冬眠中慢慢苏醒。因此,《说文解字》有“春,蠢也,动也”之说,似乎春之本意就是虫类生物的萌动。在自然万象出现以上活跃的征象的同时,人类的生命也伴随自然界阳气的上升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处于生长期的孩子,在春季生长速度加快;人体的气血开始向头面部、四肢等聚集,人的面色开始红润;女性在冬季变重的痛经此时有所缓解,等等。我们说四季万物的生化特性是生、长、收、藏,实际这也是对阳气不同状态的一种描述。春天气温上升、日照增加,就是阳气的“生”,有了春季的阳气之“生”,才有夏秋冬季的长、收、藏的变化,也就有了生命活动的生长、发育、成熟与结果,因此,春季阳生顺利,是一年自然界中生命活动健康的保证。我们人体也是如此,人身小天地,宇宙大自然,要保证人体生命在四季的健康,就要顺应春季阳气这种“生”的特性,养生就要围绕促进人体阳气的“生”来进行。
春季是肝气主令的时段  《黄帝内经》认为,我们人体的五脏与四季存在着一种通应关系,即五脏分别有各自所主的时令,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五脏在其各自主令的季节,会表现出其功能属性最强,并最易受到内外致病因素的伤害的特点。这就像是学校安排值日生,某生在其值日时,不但会把个人的性格、能力非常充分地呈现出来,而且,因其负担整体的工作较多,气血耗损最大,因而也最易患病。春季在人体是肝气主令的季节,因此,春季最易影响的是肝的功能。肝在人体之中,通过主持气机的疏泄而影响情绪,调节血液,开窍于目。相应的,肝在色、味对应上是:色主青,味为酸。  春季饮食,养阳为上、宜性温热  《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语,说的就是春天要把人体的阳气养好。实际上,对我们人体来说,十之七八的疾病都与我们人体的阳气不足、寒邪内盛有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我们人体的阳气就像太阳一样,如果阳气失常,我们就会得病甚至死亡,因此,养护好我们人体的阳气,对预防疾病至关重要。而《内经》又告诉我们,养阳气的最佳时令在春季,春天把阳气养足了,才能保证这一年阳气均不虚衰,保证身体在四季中的健康。  养阳气的方法,饮食上可以多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比如葱、姜、牛羊肉等,所以火锅并非冬季的专利膳食,春季也可以吃。而对那些有明显阳虚阴寒体质的人来说,可以服用小剂的四逆汤、桃花酒等,这样等到了秋冬季节,身体会感到很舒服。  对于儿童来说,春天是身体长高的主要时节,同时,《内经》认为阳主生,因此,在春季对于生长期的孩子,饮食尤其要注意阳热食物的补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各种肉类,包括鸡肉、牛肉、羊肉等均为辛热之品,故可以给孩子多吃一些,以满足身体的需求:一则顺利长高,二则不致于出现各种营养不足的虚弱病症。  春季饮食,促进肝气的疏泄与升发  色宜青绿  这里的“绿色食物”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健康或卫生的天然食品,而是指青绿色的蔬菜,因为青色、绿色是入通于肝的,为养肝气,除眼睛多看绿色的景色外,饮食上也可以多食用一些绿色的蔬菜和水果,以助益肝气的升发。同时,春天阳气上升,有很多人会因此出现一些火热上扰的征象,绿色的水果、蔬菜还可以清解虚火。  味宜增辛甘、减酸  在五味上,《内经》对于一般人的饮食与肝气异常患者饮食的规定有所不同,一般健康人应以辛味为主,食酸要少些,因辛味主于发散,酸味主于收敛。因此,辛味符合春季之气的生发特性,而酸味不利于肝的疏泄。大葱、生姜、薄荷、大蒜、竹笋、豆芽、韭菜、香椿、荠菜等亦为辛散之物,为春季的宜食之品。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除了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之外,还要多吃些甘甜的食物,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甘味气性柔和,可使肝气柔和地生发;同时,甘味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春为肝气当令,肝的功能偏亢,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伤及脾气,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为了预防肝木克土,出现脾胃之气的衰弱,要多食用甘甜的食物,如五谷中的糯米、黑米、黍米、燕麦、红枣,蔬菜中的冬葵、南瓜、胡萝卜、菜花、莴笋、白菜等皆为甘味。甘味食品对于所有的人,都是适宜的春季食品。
夏季的饮食之道 夏季是阳气盛壮于外的季节  自然界的阳气经过春天不断地生长,进入夏季后,变得旺盛而充足,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阳气到了夏季均从藏蓄的状态发散出来。在这种充足的阳气作用下,自然万物也呈现出一派繁茂的景象。同时,按照阴阳的变化规律,阳盛则阴弱,阳气的盛大在夏至达到极点,因此,夏至之前的气候是以炎热为主,夏至之后,阴气开始生长,其气候特点可以表现为湿热交争,天气炎热的同时,雨水增多。这种气候,促进了植物类生命灌浆、成果的生化活动。  这种盛壮的阳气在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上也有体现,就外在征象来说,一般人到了夏季均有面色红润、汗出增多的征象,而在人体之内,夏季的脉象一般要比其他季节来得浮而偏洪。各种阳虚寒盛的患者,到了夏季病情会好转,如关节疼痛、痛经等会趋于缓和。  夏季是心气主令之时  在人体五脏中,与夏季相通应的是心,这种通应性表现为:一方面,夏季人体心气最易于受伤,即炎热的暑邪最易伤心。临床上,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脏病患者,在高温的天气下病情往往会加重甚至出现死亡;另一方面,人体亦处于心气功能的影响之下,心的功能在夏季表现最充分。  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黄帝内经》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之说,又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由心在主持着。这种观点,不限于中医学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均习惯于用“心”来表达与思想、情感等相关的精神活动,诸如“心想事成”“心情”“心思”等,“心”是精神活动的代称。因此,到了心主令的夏季,人的精神自然变得非常饱满,思维活跃、情感丰富。  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大部分夏季出生的人,都是外向的性格,比较活泼爱动,思维敏捷,情感外露;相反,冬季出生的人,则多偏于性格内向,思维缜密,做事不动声色,因为冬是主于闭藏的季节。心主血脉的运行,心气虚,则气血运行迟缓,甚至阻滞不通;与七窍的关系是开窍于舌。在五色中,赤色是归心的;在五味中,归入于心的是苦味。  夏季饮食,减苦增辛  对于夏季的饮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要“减苦增辛”,因为辛主发散,苦主沉降,苦味不利于夏季阳气的升发。而辛味之品性主升散,与夏季阳气发散的状态相吻合。
有人主张夏季多食苦瓜,认为苦瓜有清解暑热的作用,其实苦瓜只适合于长夏季节食用,因为长夏湿热交蒸,湿热困脾,导致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苦瓜性寒可以清热,苦可燥湿,可通畅脾胃气机,增进食欲。
但对于阳虚的患者,则不要将苦瓜列为夏季的主要蔬菜。
夏季饮食,清淡为主
《内经》在治疗思想上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亦同法”之论。远,即避开的意义,强调治疗上不仅要注意用药的寒热之性,还要注意季节的气候特征,饮食亦应如此。因此,夏季不应服太多温热性大的食物,如牛肉、羊肉、辣椒、荔枝、桂圆等。否则,一方面极易导致阳热过盛;另一方面,由于夏季阳气偏于浮于表,胃肠的阳气并不足,很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引起的腹部胀满、腹泻等病症。所以古人认为夏季是最难养生的季节,一则暑热外蒸,一则腹内阴冷,饮食稍有不慎,极易罹患腹泻。
当然,《内经》虽然主张夏季的饮食不能过热,同样亦不可过多寒凉。因为夏季虽然体表阳热之气偏盛,但体内的阳气并未亢盛,大量食入冷饮、瓜果等同于毁损人体的阳气,这就违背了“春夏养阳”的养生思想。因此,在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上,以蔬菜、谷类食物为主,可以多食用粥类食物,避免过分的寒凉与温热。
夏季饮食,忌空腹饮茶、夜食生冷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饮茶消暑,但需要注意的是,夏季人体的阳气浮于外而虚于内,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如果再是喜欢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肾,消烁下焦肾阳,使人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症,以及下元虚冷的腹泻、阳痿、痛经等病症。因此,夏季饮茶餐后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
夏季夜短,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饮食。夜间尤其要注意不要食用生菜、瓜类等生冷食物,也不要吃太多肉或糯米等黏腻之物,否则可见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秋季的饮食之道   从立秋之日开始,便进入秋季了,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中秋节是气候转化的分界点。  秋季是阳气主收的季节  “夏至一阴生”,从夏至开始,自然界的阴阳之气已经开始进入阳气逐渐衰退、阴气逐渐生长的季节。但在小暑、大暑的节气,由于自然界阳气过分盛大,微微生长的阴气无法体现出来,到了立秋,这种阴气才生长到一定阶段,而在整个自然界的生化活动中彰显出来。这种变化表现在气候上就是气温逐渐由热转寒,农作物的生长也达到极点而成熟的阶段。因此,秋季是生物的生化活动中“收”的阶段,这一“收”字,代表着农作物应进行秋收,更深刻的含义是自然界的阳气也处于“收敛”的状态。《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容平”,就是表达生物经过春夏季的生长,长夏的灌浆、成熟而达到的一种外在形态的稳定,亦可以说是发育的停滞状态。“天气”指天阳之气,“天气以急”即阳气开始收敛;“地气”为地阴之气,“地气以明”则是表达阴气上升的状态。阳气降,阴气升,这种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形态出现“容平”的基础。  这种变化在人体也有相应的体现,人体的阳气亦由发散转化为收敛的状态,表现为皮肤汗出减少,小便增多;儿童的身高很少生长,因为主持生长的阳气开始收敛;人体的多种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骨关节病、慢性胃病等,在夏季可能有所缓解或好转,但进入秋季则往往旧病复发。因此,秋季阳气的收敛伴随着人体一系列的变化。  秋季是肺气当值的时令  五脏通应四时,前面我们谈过了肝通应春季,心通应夏季,脾通应长夏,而肺则与秋季相通应。按照我们谈到的五脏与时令的关系,一方面,肺的功能在秋季表现最强;另一方面,秋季最容易出现肺受伤的病症,如气管炎、肺炎,甚至肺癌等,均是秋季发病最高。肺的功能是:主司呼吸之气,主持水液代谢;与七窍的关系是开窍于鼻;在色、味的对应上是在色主白,在味为辛。  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  秋季的生化特性是生物生、长、化、收、藏过程中“收”的阶段,也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开始收敛的季节,因此,在养生方面,饮食起居都要围绕着能促进阳气的收敛为目的,《黄帝内经》所说的“秋冬养阴”。鉴于秋季燥邪为主,在生活上亦应注意防止燥邪伤人。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秋季的饮食要“减辛增酸”。其原理有:一是秋季肺气盛而肝气虚,在五行上金能克木,为防止肺气过盛而肝气过虚,要从饮食上进行调节,辛入肺,酸入肝。秋季的养生要收敛人体的阳气,辛主发散,酸主收敛,减辛增酸有助于“秋冬养阴”。减少辛散之味就要少食生姜、大葱、陈皮等,并少吃或不吃麻辣火锅、牛羊肉等,而要多食用苹果、梨、石榴、芒果、柚子、葡萄、杨桃、山楂等酸性水果。  秋季饮食,宜滋阴防燥  秋季气候干燥,易伤人体津液,津液被伤,易于出现干咳、无痰、便秘等症状,多服用凉润之品可以有效预防燥邪伤人。可多食莲藕、银耳、雪梨、蜂蜜、百合、山药、桔梗、甘蔗等蔬菜、水果,鸭肉、螃蟹、鳖、龟等肉类食物。  由于秋季的自然特点,一方面是阳气开始收敛于内,体表阳气偏少,因此,素有体质虚弱之人,常易在此季节反复感冒;燥邪较盛,秋季的病症往往会出现燥邪伤人的征象。  针对秋季的阳气状况和气候特点,对于体质虚弱的人,除饮食调养之外,亦可以进行适度的药物调养,由于秋季燥邪最甚,因此,药物调养应以预防燥邪伤人为主。
冬季的饮食之道   进入立冬,漫长的冬天开始了,这个过程,要经历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  冬季是阳气主“藏”的季节  在冬季,夜长昼短,太阳照射时间明显减少,而且由于地球带有一定倾斜度的公转,处于地球北半球的我们,在这个时期离太阳最远,所感受到的阳光的温度也最低。冬季是阳气最少的时期。自然界在冬季呈现出万里冰封、草木凋零的景象,不仅植物的生命处于一种生长的停滞状态,甚至很多动物也是如此,如昆虫类、青蛙、刺猬、乌龟、狗熊等均进入了冬眠,《内经》把冬季称为“闭藏”的季节。闭藏,可以理解为自然万物的生化征象,但更本质的,是对自然界阳气状态的一种描述。《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冬季太阳离我们很远,可以理解为是“日失其所”的一种表现吧!  其实,在草木枯萎、万物蛰伏的冬季,人的生命也同自然万物一样,受到“闭藏”的阳气的影响而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各种变化:处于生长期的孩子,在冬天几乎不长身高。“万物生长靠太阳”,看来这其中就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女性进入冬季之后,可能会有很多人出现月经推延、错后;我们的脉象,在冬天也变得沉伏,难以触摸;实验研究观察到,冬天大鼠睾丸内精子的数量比之其他季节减少了近一半,这种变化应该也存在于人体的生殖系统。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如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解释,就是在天气寒冷时,体温降低,血流缓慢,生命体细胞的代谢活动也处于一种低下的状态,所有的生机均处于低落的阶段。  冬季是肾气主令的时段  五行属水,与人体的肾气相通应。冬季的人体一方面会表现出肾的功能属性,另一方面,也最容易出现肾的病变。《黄帝内经》的论述,肾是生命之根,决定着寿命的长短,主持生殖系统功能;肾是封藏之本,人体精气的藏蓄之器;肾是作强之官,决定着人的体力与智力。肾开窍于耳与二阴;五色之中,黑色是入通于肾的,因此,补肾的药物通常都是黑色的;五味之中,咸味入肾。  冬季饮食,宜食温热  《内经》亦有“用寒远寒,食亦同法”的理论,即在饮食上,冬季要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多吃温热性的食品,以补益人体虚弱的阳气,因此,在冬季最好多食用辛温之品,如羊肉、牛肉、驴肉、鲜鱼等肉类,葱、姜、花椒、茴香等调料,以及萝卜、韭菜、桂圆、苹果等蔬菜水果等。但同时,由于冬季天气寒冷,人的肌肤汗孔皆处于闭合的状态,补益阳气过盛,则容易导致阳郁于内,而出现火热内生的病症,饮食上,注意补阳与滋阴、顺气结合,是最适宜的饮食,故民间又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上了街,药铺不用开”的谚语。冬季在食用补阳之品的同时,应多食用一些萝卜类通气的食品,并宜配食鳖、龟、鸭、鹅、藕、木耳等护阴之味。
冬季的饮食之道 宜增苦减咸  唐代养生大家孙思邈有“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减却苦,秋月辛省便加酸,冬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脏各平安”的养生要诀,格外强调冬季少食咸味,宜食苦味。咸味是入肾的,但冬天饮食咸味太过反易伤肾,因咸味食品多为寒性,最易伤阳,而人体阳气之根在肾,肾阳被伤,则人体各个系统都会出现疾病。《内经》就有“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的提示,认为过食咸味,会引起肾气、脾气与心气的受伤,这种损伤是多系统的,比其他五味中任何一味太过带来的损伤都大。少食咸味,首要的就是减少食盐摄入,饭菜以清淡为上。其次也要少吃或不吃海鲜类食品,因海味食物虽然鲜美,却多为咸寒之性,最易伤阳,毁人根本。而苦味是入心的,多为温性食品,可以养心阳、肾阳,故冬季不妨多食用一些苦味食物。
体质养生—阳虚者常见病症 一个人的体质,决定着其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
脾胃虚寒症  半数以上阳虚体质会出现脾胃功能的异常,表现为对寒凉食物畏惧,或稍食用则出现胃痛。平时易出现腹胀、腹泻,
消化不良,或有堵塞感,或呃逆、反酸等。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女性阳虚多出现月经紊乱,可有剧烈的痛经,或月经延期,或月经量少,或颜色发黑,或血崩。就像到了寒冷的冬季,江河会结冰、水流会凝固一样,如果人体阳气不足,人体的气血也会运行不畅,甚至会凝滞不行,表现为一系列宫寒的征象(女性阳气不足,最易导致子宫寒冷,简称“宫寒”)。这种宫寒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就是生殖系统功能低下,表现为激素分泌的含量下降、卵泡发育不良或排卵障碍;或宫缩无力,导致子宫内膜脱落不彻底;或子宫供血不足,导致子宫内膜厚度偏薄等问题。  最常见的宫寒是痛经,中医有“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之说,阴寒凝滞,气血阻滞不通,则出现痛经,表现为腹痛剧烈,或伴有腰酸冷痛,轻则持续1~2日,甚则持续更长时间,不但影响正常的工作或生活,有的甚至需服药止痛。除痛经之外,月经延期不至,常会拖延1周以上,甚至两三个月不见经水的迹象;或月经量少,具体表现为月经色黑,甚如煤渣状,或见紫黑血块,有的则点滴即无。这些都是宫寒的征象。有些女性在怀孕之后还会出现流产或胎停孕的现象。  出现大量清稀的带下也是女性阳气虚、寒气内盛的常见症状。因为,在人体阳气充足时,子宫内膜会按时彻底地脱落,不出现残留物;但当阳气虚、寒气内盛时,子宫内膜脱落不彻底,或局部血液运行不畅,均会使子宫内水湿加重,而以带下的方式向外排泄。这类病人,往往可以同时见到月经量少、色黑,月经后期等症状。  女性的雌性激素大部分是在子宫、卵巢产生,因此,宫寒的患者往往会精神疲惫、面色苍老。阳虚体质的女性,最容易出现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等病症。
男性性功能减退  男性阳虚体质者多数会出现性功能减退的情况,有的在30多岁就出现阳痿、早泄等,伴有疲劳、腰膝酸软、精力不足、脱发、失眠等征象。男性阳痿,除湿热型,即前列腺炎引起的外,多数属于肾阳虚所致。
生斑  阳虚导致寒邪内盛,影响血液的运行,有的表现为面色晦黯、青灰,有的表现为下眼睑发黑,有的在两颧、眼睑周围、口角部出现点状或片状褐斑等,这些均是体内阴寒盛,气血淤滞的外在征象。若是女性患者,或者已经伴有痛经等经水状况的改变,或者即将出现此类症状。
腰背酸痛、发凉  《内经》认为“腰为肾之府”,腰的感觉是判断肾阳充足与否的“风向标”,大多肾阳虚的病人,都会有腰痛欲折、腰部酸软或腰部发凉的症状,女性月经期这些症状尤为明显。  背部是人体阳经汇聚的部位,统率人体阳气的督脉就行于背部脊柱之内,足太阳经也分布在脊柱两侧。同时,人体从部位上分阴阳,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因此,背部是集中体现人体阳气状况的部位。如果一个人背部发凉,是阳气开始亏虚的表现;如果背部如负冰块一样,或夜间背上冷汗淋漓,则是阳气已经大虚的征象,出现这个症状,往往身体已经出现了很多部位的寒凉症,如易于胃痛、手足关节疼痛、心悸、失眠等。
全身小骨疼痛  当阳气虚,不能温养周身时,还容易出现四肢小关节的疼痛,这种疼痛表现为平时有轻度症状,在触及冷水或天气
寒冷后加重,但西医血象相关检查并无阳性发现。以上征象,如果你有其中的一项,就已经代表着阳气不足,阴寒内
盛;如果出现两项以上,说明你的阳气已经大虚,需要进行一定的养护或治疗了。
失眠、烦躁或嗜睡  人体阳气的正常循环是白天行于表、行于经,晚上行于里、行于五脏。行于表则人精神爽慧,精力充沛;行于
脏则人进入睡眠状态。如果阳气极度虚弱,不能维系正常的巡行,就会表现出白天精神委顿、疲惫,晚间烦躁不安、难以入
睡的情况。因此,如果在失眠伴随手足发凉等症状,常是阳气极度亏虚的表现。若以阴虚或实热证治疗,则病情愈发严重。
过敏性鼻炎,甚至哮喘  很多人阳虚的症状是以过敏性鼻炎表现出来的,这些人在早晨起床后一开窗,或一出门,或天气稍有变凉,
只要吹一下凉风就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鼻塞、喷嚏、鼻流清涕等,有的会发展为慢性病变,如鼻翼肥厚、息肉内生等,
严重的还可以发展成哮喘。西医过敏源检查,有的能检测出过敏物质,有的则没有明显的过敏物质,但总的结论是:没办法治疗。
这种过敏性鼻炎,实际上是人体阳气虚的表现之一,是肺阳虚所致,因为肺开窍于鼻。通过温补肺阳,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体质养生—认识痰湿质  中医的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两种。有形之痰,是指从咽部、气管等部位咯出的痰液。无形之痰,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可以弥散在人体各个组织、脏器、血液之中的痰湿。这种无形之痰可以蒙蔽心窍引起神志不清,可以阻滞中焦引起恶心厌食,也可以附着在血管壁影响血液的运行,导致血液淤滞。附着在血管壁上的痰湿,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血脂、胆固醇等。因此,痰湿体质也相当于现代医学高胆固醇、高脂血体质。  怎样知道自己痰湿堆积了  痰湿质人群一方面表现为体形肥胖、身体壮硕,一方面又有倦怠乏力、易于困倦的特征。这是由于痰湿体质的形成多是源自过食肥甘厚味,肥甘之品会导致脾胃之气壅滞不行。脾胃的职责,是把饮食中的精微之气通过上升的作用,运行到人体各个组织器官,使肌体组织得以充养。如果脾胃不能将精微之气及时运走,就会使食物聚集在中焦脾胃形成痰湿。另一方面,脏腑组织不能得到足够的水谷精微之气,就会出现身体易于疲劳倦怠、饥饿的征象。因此,这种痰湿质的人,常常呈现出“肥胖—疲劳—饥饿—过食”的恶性循环。痰湿内盛,阻滞水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就会出现水湿内停的表现。当然这种水湿由于不是脏气功能衰竭所致,所以,其颜面浮肿要比水肿病来得轻微,仅仅出现眼泡的轻度浮肿。内盛的痰湿会附着在人体任何一个部位,因此,舌苔上也会有所体现,痰湿质的人最常见的舌象是白腻苔,这也是判断痰湿体质的重要标准  痰湿体质常见病症
糖尿病  糖尿病是痰湿质最易出现的一种疾病。糖尿病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中医的角度分析,由于痰湿阻滞中焦脾胃,日久就会化热,这种热邪先是耗伤脾胃之阴,使人出现多食易饥的症状;继而这种热邪会进一步向上耗伤肺阴,使人出现口渴多饮的症状;最后还会伤及肾阴,使人出现多尿。这就是三多症状出现的机理。由于内热不断地耗伤人体阴精,又会出现身体的消瘦。《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脑中风  就像一条河流,水中浮游生物过多就会出现水流缓慢,而过分细小的分流就会阻滞不通一样,人的血液中痰湿过多时,一方面会影响血液的运行,使血流缓慢,某些小血管在天气寒冷、人处于睡眠等特殊状态下就易于出现血管阻塞的脑血栓症;另一方面,痰湿附着在血管壁,也会使血管弹性逐渐降低,变硬的血管在人受到意外刺激,如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时,便容易出现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等脑中风症。
冠心病、心肌梗死  痰湿过多导致血管的病变不仅仅见于脑部血管,同样也可以见于心脏的血管,这时会出现冠心病,甚至是心肌梗死等心脏病变。
痛风  血液中无形之痰湿不仅可以阻塞心血管、脑血管,出现心脑血管的病变,而且还会阻滞肢体关节的血管,导致血液阻滞不通的
剧烈疼痛。这些部位以外周小血管为主,足趾部等远端位置最多见。
多囊卵巢综合征  痰湿不仅可以附着在血管壁,还可以阻塞胞宫,使人出现月经闭止、身体发胖等问题。在西医检查中,可以见到
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囊肿等病变。  痰湿质的形成原因  先天遗传父母的丰满体态最容易复制到孩子身上,所以,如果父亲或母亲一方之中出现向心性肥胖,作孩子的就要尤其小心,在饮食方面、运动方面要多加注意。
后天过食肥甘有的母亲属于干瘦型,却往往会养一个胖儿子出来,原因是母亲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避免出现自己的消瘦体形,拼命地给孩子加营养,最后导致孩子成了痰湿体质。  运动过少由于运动过少,体内多余的营养消耗不掉,是一种变相的过食肥甘厚味,同样会形成痰湿体质。  痰湿质的调理原则  温阳化湿  湿性为阴,得阳则化。痰湿质者可多食用性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干姜、半夏、陈皮、党参、白术、白芥子等;再佐以化湿的药物或食物,如茯苓、冬瓜皮、荷叶、山药、扁豆、海藻、海带、黄瓜、丝瓜、冬瓜等。  活血利水  痰湿郁阻,最易导致血液凝滞,而变生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对于痰湿体质的人,平素注意多用活血之品,如茜草、益母草、山楂、三七、玫瑰花等,不仅有利于减肥去脂,而且可以有效预防多种心脑血管易发疾病。
抑郁症是气郁质的头号杀手
《黄帝内经》有经文记载:“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愁忧”就是现在的忧郁,而情志忧郁会导致人体气机闭阻,从而导致多种疾病。与古代相比,现在的抑郁症患者肯定是增多了,因为抑郁症的发生,既有体质因素、遗传因素,又有环境因素。现代社会竞争增加、压力增大、节奏加快,导致人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这都是抑郁症增多的原因。有调查显示,现在的抑郁症患者数量是20年前的4倍,有人说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可以看出,忧郁是非常容易发生的。  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如果接连2周持续性表现下列症状中4条以上的人,就可以被诊断为患有抑郁症:  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精力减退,或有疲乏感;  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的行动;  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睡眠过多;  食欲降低,体重明显减轻;  性欲减退。  通过以上标准,其实可以将抑郁症患者总结为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没有乐趣——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做起事来缺乏快乐感;对周围的亲人、朋友,也没有感情。  没有能力——由于思考能力降低,思维活动迟缓,遇到问题常觉得束手无策。精力、体力下降,对工作、学习都有一种畏惧感,所以会自我评价过低。  没有希望——心境是灰色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感到灰心,每天晨起的感觉不是很快乐,觉得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但不知一天该怎么度过。  没有意义——看任何事情、任何人都觉得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所有的事情都是多余的,所以最后会出现自杀。  抑郁症的易感人群  名人、有成就者、白领,都是容易被忧郁击中的高危人群。因为这些人往往普遍表现出过度劳累、责任心过强、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过高等情况,这些都是导致忧郁的重要原因。同时,越是聪明人,内心往往越敏感,情感越脆弱,各种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对他们的影响就会越大,挫折感就越强,情绪就越容易忧郁。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像海明威、丘吉尔、林肯、三毛、牛顿、王国维等都曾得过抑郁症。所以崔永元说:“得抑郁症的人都是天才。”倒是那些山区居民,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内心世界非常轻松,只要有饭吃、有衣服穿,就很知足了,思想、感情都很简单,很容易怡然自得,所以抑郁症就很少在他们身上发生。  抑郁症的高发时段  青春期这个年龄段的人,受体内激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对周围环境要求多,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出现精神的忧郁。所以,在校的大学生是青春期忧郁的高发群体。  女性产后女性产后也容易出现抑郁症,即产后抑郁症。因为这时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再加之产后每天面对新生儿,生活劳累而且单调,所以,很多女性会出现精神忧郁。  女性更年期女性在这个阶段由于体内雌性激素骤然降低,容易出现相应的精神、神经系统的症状。  老年性抑郁世界各地老年人精神疾病调查显示,老年人抑郁症发病率最高(16%~26%),其次才是老年痴呆症。因为老年人生活孤独,家庭地位、社会地位骤变,再加之其他病痛的影响,最易罹患抑郁症。  春秋时节季节也会影响人的情绪。一般而言,抑郁症在春季发病率最高,因为春季是阳气发越的季节,如果不能及时调摄人体,使之与自然界同步,促进人体的阳气正常发散,就很容易罹患抑郁症或出现抑郁情绪。其次,是秋冬之交,这个季节易发忧郁可能与秋季的气候特点有关,秋季凄风苦雨,万木凋零,很容易使人的心情低落、悲忧,所以,古人也有“佳人伤春,才子悲秋”之说。“愁”字是怎样写的?上为“秋”字,下为“心”字,“愁”就是秋天的心情。所以,在这两个季节,尤其要注意调整情绪。  一个人是否快乐,并不取决于他的生活经历、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目前所面对的事情,而是取决于他看问题的角度,他面对事情时的心态。一个想快乐的人,即使他无法时刻都从天上找到一颗星星,至少也会发现身边的一烛灯光。我们很多人不快乐,不在于得到的少,而在于要求的多。对名、对利、对权位、对情爱等的孜孜以求,不仅使我们身心疲惫不堪,而且导致了内心的忧郁寡欢。所以有些时候要学会适度放弃。放弃之后,你不仅顿时感觉身心轻松,而且还会发现,那些原本苦苦追求的东西可能是毫无意义的。
解密淤血质   寻找淤滞的蛛丝马迹  面部色斑是血液淤滞的标签  面部色斑容易出现在某些特定群体中:老年人多长斑,称为老年斑;怀孕的女性容易长斑,称为妊娠斑。除此之外,本来很白净的皮肤不明原因出现了成片的褐色斑,以及眼眶发暗、口唇发紫、整个皮肤晦黯,其实,这些都是由于人体血液巡行出现障碍,血液运行缓慢或淤滞引起来的。  老年人由于痰湿阻滞,或气虚无力行血,多数存在血淤,淤血体质在老年人是一种基本态,所以,老年人多数都有老年斑;怀孕期的女性,因为胎气阻滞,也容易出现血液循环的障碍,部分孕期女性会出现妊娠斑。一旦面部有色斑、褐斑、雀斑等,就意味着体内有了淤血,也就意味着出现淤血体质了。  肌肤干燥  我们身体的每个部位都依靠血脉运送的血液来进行营养、濡润,当某些细小的血管阻滞不通之后,肌肉、皮肤就会得不到血液的营养而出现干燥、瘙痒等症。当血液淤滞极为严重时,还会出现肌肤甲错的征象,即皮肤就像披上的盔甲一样干硬。  头发易脱落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即头发是由体内多余的血滋养而成,头发茂密,则意味着血液充足,营养良好;头发稀疏,易于脱落,则意味着血液亏虚,营养不良。多种因素都可以导致头发易脱,如肾精不足、湿热阻滞等,淤血也可以引起脱发,如果同时兼有面色晦黯,就应高度怀疑淤血的存在。  女性月经失调  由于血液运行不畅,女性常会出现经水的失调,出现痛经、经血有块、月经后期、量少等变化。痛经,也是血液淤滞的重要标志。    崩漏是淤血体质的常见病症。就像一条河流突然堵塞了,水流会逐渐漫溢到河道之外,当血脉淤滞、不通畅时,血液也会漫溢到脉道之外。在女性,最易见到的就是崩漏症,表现为大失血,或月经淋漓不尽等。崩漏的原因有的与气虚有关,有的与阳虚有关,有的与血热有关,亦有部分崩漏,是源自血液淤滞。  肿瘤或肌瘤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肿瘤是体内气血津液的凝滞。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淤血出现后,淤滞的血液就会阻滞气的运行、津液的布散,从而最终形成肿块。肿瘤是淤血体质最典型、也是最严重的病症之一。  脑中风  在自然界我们可以看到,越是流速缓慢的河流,在冬季越容易结冰而出现水流停滞。同理,淤血质由于血液循环缓慢,极易在某些特定因素诱发下(如睡眠状态会加重血液循环的迟缓,天气寒冷血管收缩也会影响血液循环等)出现大血管的堵塞,而导致脑血栓、脑栓塞等脑中风症。所以,如果老年人面部老年斑严重,就意味着他体内有比较严重的淤血,这时要格外小心脑中风的出现。  冠心病  同淤血体质容易出现脑部血管的堵塞一样,这种体质的人也容易出现心脏血管的淤滞或栓塞,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症。  探索淤血质的形成  先天禀赋  淤血体质容易出现家族簇集性,一个淤血质的人,可能会在他的父母、爷爷、奶奶、兄弟姐妹中发现很多淤血质容易见到的病变。  忧郁气滞,久病入络  大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要想使低处的水流流向比较高的位置,有一个办法是用水泵抽。人体的血液是周身上下循环的,既要从高处流向低处,也要能从低处返流会高处。要完成这种循环,人体也需要一个类似于“泵”的东西,而人体的这个“泵”就是我们常说的“气”。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血液是在气的推动下往返周流、运行不息的。气的病变如气虚、气滞、气郁等,都可能导致血液淤滞。  阳虚寒凝,血运失温  如同河流到了冬天会结冰、会凝滞一样,如果人体的阳气虚,阴寒内盛,也会影响血液的运行而出现淤血。阳虚寒盛最易出现各种疼痛,这种疼痛的产生也与阳虚寒盛导致血液淤滞不行有关,中医叫“不通则痛”。
神奇的过敏质 过敏质的人对自己的体质最清楚,因为在别人轻松惬意、快乐舒适地生活时,他却要像二朗神一样睁着第三只眼,时刻警惕着容易引发自己身体发生剧烈反应的各种物质  花粉  花粉是最常见的过敏源,可以引起皮肤的瘙痒、红肿、丘疹、斑疹等;也可以引起呼吸系统的过敏,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在春风拂面、鸟语花香的时节,大家都沉浸在快乐中时,对花粉过敏的人,却生活在炼狱之中。  海鲜  海洋生物的多样与美丽常常让人惊叹,海洋生物所拥有的蛋白质种类也常常超出人的认知范畴,所以,当这些陌生的蛋白质进入人体之后,就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高度警觉,甚至会做出剧烈反应,这时就会出现过敏。  尘螨  尘螨也是导致很多人过敏的一个重要过敏源。对尘螨过敏者,一般会表现为呼吸系统的过敏,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  其实,生活中可引起人们过敏的物质多不胜数。有的人对酒精过敏,一喝酒不仅会面部红赤,还会出现喉头紧张、呼吸困难;有的人对某些水果过敏,如桃子、西瓜、苹果等;有的人对很多药物过敏,如青霉素、磺胺药;甚至有的女性对男性的精液过敏,有的婴儿对母乳过敏,有的人对阳光过敏,有的人对风过敏,过敏源无处不在,过敏现象防不胜防。
皮肤过敏  皮肤是最容易出现过敏反应的部位,因为皮肤完全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与外来异物接触频繁,所以比其他部位更容易发
生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常表现为皮肤起湿疹、丘疹、斑疹等,瘙痒是最常见的症状。皮肤过敏者一般多属于血热者,可以用
清热凉血祛风的方法治疗。其实,皮肤过敏者多数是年轻人。很多皮肤易于过敏的人,在年龄稍长之后,过敏情况就会消失。  呼吸道过敏 呼吸道与外界接触之多仅次于皮肤,呼吸系统的过敏症也很常见,其中最严重的是过敏性哮喘。香港著名歌星邓丽君就患有过敏性哮喘,这一疾病最终导致了她的过早离世。与皮肤过敏不同的是,呼吸道过敏症多数是属于阳虚体质,即体质比较虚弱者多见,如体质虚弱的儿童。但随着体质的改善,这种哮喘会慢慢自愈。而本来呼吸道没有过敏性疾病的人,也可能因为体质的变化出现过敏性呼吸系统疾病,一些老年人,以及一些身体遭受严重寒气损伤者。呼吸系统过敏症往往属于阳虚体质患者。给予温补肺阳的药物治疗,是基本治疗方法。
胃肠道过敏  因为不断接受食物为身体提供营养,胃肠道过敏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其主要表现是食入某些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过敏者同呼吸道过敏者一样,也多属于阳虚体质,应以温补脾胃阳气的方法治疗。
肾脏过敏  有种血管过敏性疾病叫过敏性紫癜,就可以引起肾脏的血管过敏,而出现血尿、蛋白尿,严重者可以出现肾功能衰竭。因为血尿在中医认为系小肠有热,因此,对于紫癜性肾炎的治疗,应该使用凉血活血法。
过敏可以发生在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和脏器,在我们的皮肤出现红斑时,我们的内脏可能也会出现大片的充血;在气管黏膜发生水肿、充血、痉挛而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不止的同时,我们的血管也可能在发生同样的变化。只不过,皮肤表面的变化我们更容易看到;消化道、呼吸道的变化,我们更容易感受到而已。
易于诱发肿瘤的饮食因素
过食温热性食物:一是指直接感受到的温度过高、过烫的食品;一是指属于中医药性划分中的温热之性食物。因为过于辛热,容易损伤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所以这类性质的食品最易诱发的是消化系统的肿瘤。
过烫饮食是导致食道癌等消化道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饮食过热,会损伤、刺激食道黏膜上皮,长期刺激下将诱导组织恶变。中国人的消化道肿瘤明显高于西方人,就是与中国人多喜热食,一日三餐均喜配以热汤,如菜汤、面糊等有关;相对于中国人,西方人的饮食较
为简单,平时少见热汤,而多饮用果汁、可乐等冷饮。
酒为辛热之性,长期饮酒,是消化系统肿瘤发病最常见的因素。山东西南地区为食道癌的高发区,就与这一地区饮食中嗜热、嗜酒有关。其实,早在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认为酒精饮料的过度消费与口腔癌、喉癌及食道癌有关。在分别对江苏启东县肝癌相对高发的通兴乡与相对低发的西宁乡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前者肝癌病死率是后者的2.5倍。而两乡只有一路之隔,自然环境基本相同,吸烟率也相当,所不同的是肝癌高发区的人们爱喝酒,低发区的人们则喜欢饮茶。
同样属于中医热性食物的还有煎炸、熏烤的食物,这类食物因经过高温的油炸和烤制,亦随之变为热性食品。经研究证实,长期食用此类食品,易于导致胃癌、肠癌、肝癌等。
就像中国人嗜茶一样,西方人多喜喝咖啡。美国学者在经过5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后认为,咖啡因对胰腺癌和膀胱癌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经常饮咖啡的人比不饮咖啡的人患这两种癌的可能性大2~3倍。在胰腺癌患者中,至少一半是由于过多饮用咖啡引起的。
五味失调:中医认为饮食应五味调和,甘、苦、酸、辛、咸的食物要均匀食用,任何一味偏食,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引起肿瘤的因素中,肥甘厚腻太过与咸味太过是常见因素。
肥甘厚腻太过:中医的肥甘厚腻之品,属于甜味、油腻性食物。从临床研究来看,甘味食物即淀粉类、糖类食物,摄入过量易导致胃癌;肥肉、油脂等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能促发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和胰腺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肿瘤属于积证的范畴,《内经》认为,积证就是津液、淤血的凝滞,而肥厚饮食,容易助湿生痰,无疑会加重这些病理产物的凝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经常吃高脂肪饮食可促使肝脏分泌更多的胆汁,进入肠道后,胆汁中的初级胆汁酸在肠道厌氧细菌的作用下转变成脱氧胆酸及石胆酸,而这两种物质均是促癌剂,可以使肠道黏膜癌变。同时,脂肪还能为多种肿瘤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咸味太过 除了食盐,咸味食物还包括咸菜、咸鱼、咸肉以及其他腌制食品等。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常食腌制食品者食管癌发病的危险性是不常食用者的2.79倍。嗜食咸味食物最容易导致的癌症是胃癌。嗜食咸鱼的日本渔民,胃癌、食道癌的发生较为普遍。嗜食咸鱼亦是致鼻咽癌的一个重要因素。马来西亚研究人员发现,沿海居民患鼻咽癌较多,原因与他们爱吃咸鱼有关。我国普查资料证明,在胃癌高发区,人均每天摄人食盐50克;而胃癌低发区,人均食盐摄入量仅为6克左右。
盐本身并不致癌,引起癌变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盐溶液易破坏胃黏膜保护层,引起黏膜糜烂或溃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遭到致癌物质的入侵,就会产促使胃黏膜细胞局部癌变。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只是不可过量食用。正常人摄盐量应控制在每天6克以内。
食用变性食物     霉烂食物
黄曲霉毒素已被公认为是最强烈的致癌物,而黄曲霉菌富含于霉烂的谷物、玉米、花生中,该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易于生长繁殖,研究发现其可诱发实验动物的多种肿瘤。这种因素是导致亚洲、非洲某些地区癌肿高发的重要原因。
腌制食品 亚硝酸盐也是公认的致癌物,蔬菜、鲜肉等腌制后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盐腌的干鱼中,发酵的腌菜、泡菜、酸菜中,隔夜的煮熟白菜、香肠、肉类中都含有亚硝基化合物,如果经常食用这些食物就有致癌的危险。
肿瘤患者常见的饮食误区  肿瘤本身就是一种消耗极大的疾病,肿瘤一旦发生,最常规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放疗、化疗。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会给患者的身体造成极大的损伤,所以多数患者会表现出极度虚弱,甚至恶病质的状态,不仅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治疗,就连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都很困难。因此,这一阶段的饮食,对患者的恢复显得极为重要。
过用补药   肿瘤患者常表现为极度虚弱的体质状态,很多患者及家属,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给病人大量进补。希望通过进补改善患者体质,提高其免疫力。但从临床来看,大量进食补品的结果往往是患者胃口越来越差,饮食日减,不但未见体质增强,反而更加虚弱。因为放化疗后的病人本来脾胃功能就很差,处于“虚不受补”的状态,此时再大量食用补品,反而会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导致饮食营养难以吸收。而且这些食物各有特性,如燕窝、海参、银耳、蜂胶、甲鱼等比较滋腻,易于导致患者胃口变差;而人参、枸杞子、桂圆等虽能益气养血,但其性甘温,湿热偏盛的患者食用后会进一步导致湿热内盛。
科学的补养法,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适度进补,从量到性味均有所选择,以患者食用后身体逐渐舒适、胃口逐渐好转为目的。
限制补品   对于患肿瘤后服用补益品的态度,存在两种常见的误区,除了上述无限度地补益之外,另一种是不吃或极少吃补品,甚至日常身体需要的蛋白质都不肯食用。他们的观点是,食用补养品后,肿瘤细胞会摄取其中的大部分,这样一来,肿瘤会生长得更快。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肿瘤细胞是机体中疯狂的掠夺者,无论人体的营养状况如何,它们都会以其自身的生长特性强势攫取人体的营养,如果营养不足,首先饿死的绝对不会是肿瘤细胞,而是正常的组织。因此,试图以减少营养来阻滞肿瘤生长的做法是错误的。事实上,很多肿瘤病人最后死于脏腑功能的衰竭,都与正常组织失于营养密切相关。 过食抗肿瘤食品   食品中有很多具有防癌作用,如大蒜、海带、香菇、猴头菌、薏仁、百合、芦笋、胡萝卜、灵芝等。很多患者在发现肿瘤之后,会大量食用这些抗癌食品,想通过这种方法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反而最后导致饮食偏嗜,这种做法对身体而言是弊大于利。事实上,目前所有抗癌食品的抗癌作用,均只处于根据其成分进行推测的阶段,尚未得到严谨研究的证实。并且,我们可以这样推理,肿瘤细胞生命力之强大,使用类似生化武器的化疗药,以及核武器的放疗药都对其无法根除,我们又如何期待作用平和的食物能够意外将其消灭呢?因此,对于抗癌食品的选择,我们一是主张多在肿瘤发生前食用,起到预防的作用;一是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使用,如百合性滋阴,入肺经,可以用于肺癌治疗;薏仁性平,入脾胃,性主化湿,可用于消化系统肿瘤等;灵芝性温热,可用于阳虚症状明显的病人等。
手术后 手术最易损伤气血,因此,手术前应尽可能增加营养,补益气血,增强体质,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术后多数患者以气血虚损、津枯血虚为主,因此,术后患者的饮食宜进食补益性较强的食物,如鱼、虾、羊肉、甲鱼等;多选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 如各种动物的肝脏、蛋黄、番茄、菠菜、杏、桃子、葡萄、柚子等。同时,辅以人参、黄芪、当归、枸杞子、银耳、红枣、桂圆等补益气血的药物,以增加机体的耐受性,恢复体力,抵抗病邪。
化疗后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一般适用于失去手术机会或手术后、放疗后复发的患者。化疗期间,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定损害,产生相应的、巨大的毒副反应,肿瘤病人不进行营养治疗,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必然受损。而合理的饮食能预防和减少因治疗带来的体重减轻、营养不良,提高人体对化疗的耐受性。因此,化疗期间应合理安排饮食。
放疗后 大约有70% 以上的恶性肿瘤病人需要放射治疗,但放疗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杀死很多正常细胞。所以,放射治疗期间病人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适。放疗在中医被视为热毒之邪,最易耗伤津液,出现气阴两虚的症状:口干纳少、全身乏力、舌红无苔、时有恶心等。因此,与化疗导致的病症以阳虚为主有所不同,放疗后的病人多偏于阴虚。放疗后的饮食应禁辛热、香燥伤阴的药物和食品,可多吃滋阴、清凉的食物和补药,如燕窝、甲鱼、银耳、海参、莲子等,以及杏、桃、李子、葡萄干、红枣、菠萝、杨梅、橙子、橘子、柚子等水果,但也不可过多,否则会影响患者的胃肠功能。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发病率很高的疾病,在我国城镇人口中的发病率达5%左右,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根据调查显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700~1700美元时,正是糖尿病的高发期。因为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开始步入温饱,但又难以顾及科学饮食,很多人在这一时期身体迅速发胖,成为患上糖尿病的重要诱因。目前,此类疾病有低龄化趋势,并且常伴有神经、血管、脏器等多种并发症,成为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黄帝内经》言:“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是消瘦、消渴之意;瘅,为热。即由于内热导致身体消瘦的病症。消瘅就是消渴,五脏皆柔弱,是指五脏先天功能的低下,从而表明糖尿病患者存在一定的发病体质基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糖尿病均有明显的家族史倾向,父母罹患糖尿病,子女则多表现为糖尿病易感。正常人患糖尿病的概率为1%~5%,但糖尿病病人的子女患病率则为8%~10%,由此可见糖尿病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因素。饮食因素  过食肥甘之味,是导致消渴病的重要诱发因素。《素问?奇病论》有言:“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即长期过食肥甘厚味,积热壅滞脾胃,导致津液、饮食不断消耗,从而诱发消渴。明确提出饮食肥甘在导致糖尿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长期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等高热量饮食,需要大量的胰岛素进行分解,从而导致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处于疲惫状态,最终发生障碍,出现高血糖或糖尿病。从糖尿病的发病分布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居民分布最广,因为这些地区最易出现饮食的肥厚太过。因此,适度节制饮食,对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极为重要。
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亦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从临床来看,平素精神压抑紧张、情绪忧郁者,罹患糖尿病的概率较精神愉快、性格开朗者为多,《黄帝内经》“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即易动怒的人,气血易于上逆于胸中,日久化热,销灼肌肉气血,变为消渴。
糖尿病是一种与饮食密切相关的疾病,饮食控制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皆有重要意义。合理饮食,对于本病的防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早期发现,严格而合理地控制饮食,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事实证明1/3的病人可以单单通过饮食控制来治疗糖尿病。控制饮食并非单纯的少吃,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给身体提供健康的食物。这样不仅能很好地控制血糖,保持健康的体重,而且能够维持营养的均衡。
合理控制总热量   我们饮食的三大主体食物是淀粉类、蛋白质类和脂肪类。这三种食物虽然都属于中医肥甘厚味的范畴,似乎均属于禁忌之列,但由于三者在体内的作用,以及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不同,我们对这三种食物不能一概禁止,应区别对待。
淀粉类摄入应合理。淀粉类属于甘味食物,甘味入脾,此类食物是后天水谷精微化生的本源,但容易壅滞脾气,所以,对淀粉类食物,我们既不可过于禁止,又不可摄入太过。此类食物太少,不仅不易被患者接受,同时,机体因缺少糖而利用脂肪代谢供给能量,更容易发生酸中毒。对于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一般每日应摄取200~350克碳水化合物,折合主粮为250~400克。
脂肪类摄入应控制。脂肪类食物属于中医肥厚之品,最易滋湿生热。糖尿病患者多为肥胖体形,属于中医痰湿内盛之人,因此,再过食此类食物,最易加重患者的痰湿,不仅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而且易增加糖尿病患者罹患血管性疾病,如冠心病、脑中风等的风险。故糖尿病不宜采用高脂肪饮食。尤其肥胖患者应严格限制脂肪的摄入,每日不宜超过40克。消瘦患者由于碳水化合物限量,热量来源不足,可相应提高脂肪摄入量,平时饮食最好选用植物油, 忌用胆固醇高的动物性脂肪和油脂。
蛋白质的摄入要充足。糖尿病患者一方面出现多饮多食,一方面出现倦怠、乏力、气虚的征象,虚证比较明显,所以,对营养性较强的蛋白质类食物,糖尿病患者应有充足的摄入。在膳食中应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
注重饮食比例 在注意控制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摄取量的同时,还应保证足够的蔬菜,提高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并限制钠盐的摄入。一般而言,一餐饮食应以米面、蛋白占2/5,蔬菜占2/5,汤水占1/5的比例较为合适。如仍有饥饿感,可适量增加蔬菜或汤类的摄入。
选择适宜的食物种类  尽量不吃助热生火、香燥伤阴的食品,如油炸类、糖制类、蜜制类食物;羊肉、狗肉、驴肉、鹿肉、带鱼等肉食;花生、瓜子、腰果、松子、核桃等零食;韭菜、香菇、芹菜、茴香等蔬菜。
“阻断”高血压   高血压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肝阳上亢所致,肝肾阴虚是本,肝火上炎、风阳上扰、痰阻清窍、淤血阻络是标,属本虚标实证。《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这里所列病症均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对高血压的定义是:18岁以上成年人在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时即为高血压。有高血压史者,在应用抗高血压药期间,即使血压在规定的正常值内,仍应诊断为高血压。临床上多数病人早期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焦虑等。
从临床来看,高血压虽然更容易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比如情绪激动、紧张、焦虑等,但饮食因素实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饮食控制对控制血压、血脂、体重,降低危险因素和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诱发高血压的饮食因素 饮食肥  所有导致血脂增高的因素,如动物油脂、动物内脏、蟹黄、鸡蛋黄等摄入过多,或饮食过饱(在血脂升高的同时,易于出现动脉硬化),均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常见因素。
饮食过咸  过咸伤肾,肾阴虚进一步导致肝阴虚,阴虚不能制阳是形成肝阳上亢的根本原因。目前研究已证实:食盐摄入过多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比低盐饮食人群明显增高。位于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几乎不存在高血压病人。饮食习惯调查显示,这些地方的居民几乎不吃盐。而日本北海道农民,高血压患者竟高达40%,他们的饮食是习惯于食用大量的腌制食品,比如咸鱼、咸肉等,食盐摄入量高达每日26克。从我国来看,高血压病存在北方地区发病高,南方地区发病低的特点,这也是由于北方人口重,饮食偏咸,而南方口味清淡的饮食习惯所致。据调查,我国北方人均每日食盐量为l5~20克,高血压患病率约达14%;而南方人均每日食盐量为l2~13克,患病率仅为5%~7%。由此可见,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生确有密切关系。
过食辛热  酒为辛热之品,过量饮用后易于诱发肝阳上亢,一个有高血压史的患者,在血压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最容易在饮酒后出现血压的波动。从实际情况来看,空腹饮酒对高血压的诱发又最明显。
牛羊肉、巧克力、咖啡、油炸食品等也属辛热之品,过食也会导致内热加重,易于造成患者性情急躁,动辄易怒,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调养 针对上述易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要想避免或改善高血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做到:减少食盐摄入,以清淡为主;避免过饱,养成八分饱的饮食习惯;少喝酒,尤其不要空腹喝酒;减少易于加重内热食品的摄入。除此之外,尚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理:
春季增加酸性食物 春季是自然界阳气上升的季节,人体的阳气受时令的影响也很容易出现阳气上越之象,因此,很多早期高血压患者,或平时服用降压药血压比较稳定的人,很容易在春季出现血压的波动。春季还是脑血管病高发的季节,这也与血压在此时令易于升高有关。为预防血压在春季的波动,适量在膳食中增加酸性食物,通过酸味的收敛作用,达到防止肝阳上亢的目的,比如,可以选择食醋、乌梅、山楂等,虽然一般人在春季的饮食中应减少酸味,但高血压病患者则恰恰相反。
冬季增加补肝肾之品  由于高血压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肝肾精气亏虚,应以补益肝肾为调治的根本,常用的药物如杜仲、淮牛膝、桑寄生、鹿茸、何首乌等。因补益之品性多温热,故应选在冬季进补,除在炖食鸡、鸭、牛羊肉时配伍以上药物外,还可以以药代茶饮。
多食清热之品 青绿色蔬菜多性凉入肝,有清肝热、通大便的作用,可以防止血压升高。蔬菜中的芹菜、柿子椒、番茄、油菜、西蓝花,水果中的橘子、苹果、猕猴桃、柚子、草莓等多有清肝热之功。
常吃利水化淤之品  高血压患者往往体形肥胖,现代医学认为是血脂高引起血液运行缓慢所致;但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就属于痰、湿、淤留着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