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长孙---阿寥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24:58
五岳盟主   编辑

1960年少奇同志访问莫斯科时会见阿寥沙一家人(此照由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提供)。

1960年,刘少奇访问前苏联亲吻阿廖沙,那时阿廖沙才5岁半。这是爷爷刘少奇留给阿廖沙的第一印象,也是最后印象

52岁的阿廖沙在广州参加王光美生平事迹画展

阿廖沙与妻子在家合影

刘少奇与儿媳和孙子孙女合影。左起为:阿廖沙的姐姐索尼娅(中文名苏苏)、刘少奇、阿廖沙(中文名辽辽)、阿廖沙的母亲玛拉

在爷爷奶奶相识的地方留影

长着一颗“中国心”的阿寥沙夫妇
1 为了寻根 他与自己的政府打起了官司
转自搜狐
 
在1998年刘少奇诞生100周年纪念活动中,作为长孙的阿寥沙是“刘少奇诞生100周年筹备委员会”的邀请对象之一。可是,这份意义特殊的邀请函当时却并没有落到阿寥沙的手中,而是被当时的俄罗斯政府有关部门扣留了。因为阿寥沙当时是个有20多年军人生涯的职业军人,供职于莫斯科航天中心。获知真相后,急切想到中国看看的阿寥沙便以“侵犯公民通信自由”为由,向俄罗斯有关部门提出申诉。按阿寥沙的想法,他的要求很简单,只是要求有关部门尽快放行,让他的中国之行能够得以早日圆梦。按照俄罗斯法律规定,现役军人是不能出国的;退役军人要出国,也必须等过了3年时间才能成行。但阿寥沙实在不能等了,他一心只想早日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父亲的国家来看看。为此,阿寥沙选择了提前退役。但法律规定的“服役3年后方可出国”他必须遵守。“为了能早日成行,我跑俄罗斯外交部、国防部等地方,要求予以‘照顾’,但他们就是不允许。最后,终于提前9天给我‘解禁’。虽然只提前9天,但阿寥沙依然很高兴。月7日,他和妻子便迫不急待地飞到了北京。在王光美奶奶家里和刘爱琴姑姑家里呆了一个星期后,4月14日到达长沙。
转自搜狐
 
2 特殊身份 并没有给他一家带来特殊照顾
转自搜狐
 
1952年刘少奇应邀出席苏共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苏联领导的隆重欢迎。刘少奇利用大会间隙,首次与媳妇玛拉见面,当时还有苏联领导陪同。1960年少奇同志访苏时再次会见了玛拉一家。因此,苏联人应该是知道阿寥沙一家与中国的特殊关系。那么他们一家的命运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是否有影响呢?“我们从未对外宣传过这种关系,也从未享受过特殊照顾。”据阿寥沙介绍,妈妈1958年与父亲离婚后,他们一家人便一直与外公、外婆生活。外公是个参加过“十月革命”的老红军,外婆是个工人。他和姐姐学习都很用功,姐姐获得莫斯科经济学院和莫斯科医科大学的双学士,1988年与一个美国人结婚,现定居于美国。他自己先后毕业于莫斯科航天学院和莫斯科军事指挥学院。阿寥沙和妻子冬妮娅现在有一儿一女,儿子毕业于莫斯科航天大学。巧的是阿寥沙的叔叔刘充若、阿寥沙本人均毕业于这一学校。
转自搜狐
 
3 父亲死后 他一家人二十年后才得知消息
转自搜狐
 
刘允斌是1967年11月自杀的,而阿寥沙一家直到1987年才得知确切消息。据刘爱琴介绍,为了联系上阿寥沙一家,她“费了很大的功夫”。1985年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改善,两国民间往来日益增多。刘爱琴原来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
转自搜狐
 
的同学陆续回到中国探亲访友,从他们的嘴里,刘爱琴才慢慢有了一些阿寥沙一家的消息。两年之后,阿寥沙一家这时才从姑姑的信中得知父亲刘充斌早在20年前便去世了。“当是我们全家都很悲痛,也觉得不可思议。”说起这些,阿寥沙依然有些茫然。
转自搜狐
 
4 中国之行 好像有无数东西抛进他的头脑
转自搜狐
 
“我现在的亲人都在中国,在俄罗斯我已经没有了其他亲人。”访谈中,阿寥沙主动谈及这一话题。原来,一直与他们一起生活的外公、外婆先后于1989年去世,母亲也于1998年去世,姐姐也于1988年去了美国定居。他告诉记者,这次到中国,觉得好像无数的东西抛进了他的头脑,有现在的,也有几千年的(指湖湘文化)。他做个无奈的手势,说:“我一时接受不了这么多,我要回去之后慢慢消化。”当问及他骨子里流的是中国的血还是俄罗斯的血时,阿寥沙答得很巧妙:“在俄罗斯人的眼中,我是中国人;在中国人的眼中,我是俄罗斯人,我身上两种血液都有。别看我的长相像俄罗斯人,可我的女儿更像中国人。”
5 愿做中俄民间大使
阿廖沙告诉记者,他还曾给王光美奶奶写信,说“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是刘氏家族的一员。我有两个故乡:中国和俄罗斯。我要尽力做一些有利于两国的事情。”
“现在普通的俄罗斯人,对中国一点都不了解。”阿廖沙告诉记者,到中国之后,他发现,从母亲和相关资料中了解的中国和现实的中国根本是两个样,而他周围的朋友也一样,对中国非常不了解,“作为中俄混血儿,我会比普通中国人更了解俄罗斯,比普通俄罗斯人更了解中国,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这点‘优势’,当中俄民间友谊大使,帮助更多的俄罗斯朋友,了解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等,建立中俄老百姓更深厚的友谊。”
阿廖沙说,他从航天部门退役后,与中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多了,因为他的太太懂医学,所以他希望能把中医“移植”到俄罗斯,“我们想在俄罗斯那边建立一个大型中医药基地,用中医解决西医解决不了的一些病痛,这也是一种善行。”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背景资料
转自搜狐
 
何宝珍,1902年4月出生于湖南道外城内(今道县江镇)一个贫民家庭,1922年离开衡阳省立第三女师后到长沙清水塘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住地。白天到自修大学学习,晚上回来,毛泽东还布置她读些进步书刊。1922年秋天,杨开慧将何宝珍介绍给刘少奇认识,1923年4月两人结婚。婚后,何宝珍随同刘少奇同志辗转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沈阳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4年牺牲于南京雨花台。两人生育二男一女,长子刘允斌和次子刘允若,长女刘爱琴。刘允斌1925年出生于安源,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后送回宁乡县炭子冲带养11年,期间1925年刘少奇和何宝珍来长沙治病曾将刘允斌接到长沙相聚。1938年7月,由刘少奇二哥刘云庭送到延安少奇同志身边。1939年9月,周恩来同志去苏联疗伤,将刘允斌、刘爱琴带去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1945年刘允斌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刘允斌毕业于苏联钢铁学院,1950年与大学同学玛拉.费多托娃结婚,分别于1952年、1955年生育女儿索妮娅和儿子阿寥沙。刘允斌1957年10月回国从事国防尖端科学研究,“文革”中受到迫害于1967年11月21日在包头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玛拉曾于1958年来到中国居住10多天,由于语言及生活习惯的原因,当年回国后与刘允斌离婚。1988年10月应王光美同志的邀请,玛拉到中国居住了一段时间。1998年玛拉在莫斯科逝世
转自搜狐